绝学无忧什么意思
绝学无忧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老子》中为什么说“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①。
(第二十章)
是以圣人欲不欲②,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③,复众人之所过④,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⑤。
(第六十四章)
注释:
①绝:弃绝。无忧:即无扰。此句郭店简本接“为学日益”章,但与通行本同,置于“唯之与阿”句前。
②欲不欲:以不欲为欲。
③学不学:以不学为学。郭店甲组简文作“教不教”。
④复:返也。言反众人之过,使归于本。
⑤以:帛书甲本作“而”,乙本作“能”,三字古通。
译文:
弃绝为学之事可以让人没有忧扰。
所以圣人喜欢众人所不喜欢的,不以稀罕难得之物为贵;愿学众人不愿学的,让其从过错中返归,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敢滥加干预。
这里说的话,其实是承上一篇而来,言辞之间,体现着老子一贯的深刻与决绝。因为为学一事确实存在着许多让人不能一言道断的情况。譬如,一个人知见的增益,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你看那些小孩,无知无欲,天真到听到一阵风吹过都可以乐上半天。但一待背上书包,好日子就算到头了。塾师的戒尺不说,光一大堆“子曰诗云”就可以把他们彻底打蒙,里面的意思都是在说西风吹落叶、浮云遮望眼,我的天!这可真落实了“人生识字忧患始”的古话。
不仅如此,为学与知见的增益还启人诈伪,让人越来越脱离本性与天然,变得犹疑复杂起来,不仅对世界、对他人,就是对自己也每常如此,这是最要命也最让人感到无奈的事情。禅宗中的高人对人自诩别无德能,不过吃了睡、睡了吃而已,一般人乍听之下,觉得可气又可笑。回家一想,可不,自己还真不能够做到。因为打从心中有了天地君亲师,有了一些学养与识见,自己就难免想法多多了,此时对事临人,是依礼而从俗,还是越制而任性,每每盘桓在心,抛撇不去,真所谓千念集夜,万感盈朝,快乐无多,而忧患方殷。更有甚者,欲念多到无休无止,就开始迷失了本性,离开道心与道体就更远啦。结果是,天文地理懂得越多,心中的沟壑就拉得越深,大道坦夷,容一切人过去,他连自己都过不去,这不就乱了自己的心性,坏了自己的日子吗?所以,老子会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四十八章)
为从根子上杜绝这种情况,他提出了“绝学无忧”这样的命题,并要人不以人所常学的那一套为自己的人生教材,而去学一些人所弃置的东西;乃至以不学为学,这里的“学不学”,不是要人彻底地弃学,而是说在你努力于学问的同时,始终不要忘了让这个学问成为辅助无为的天道,成就人敦朴之天性的手段。为学不是目的,为道才是。为道不直接是为成己成物,说到底,它不成就什么,它只让你自自然然。你自然了,它就在了。
◎本文转载自“中华书局1912”,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所有,如有,请联系删除。
绝学无忧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老子正解||《道德经》第20章 绝学无忧,独异于人第20章 绝学无忧,独异于人
【经文】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②?人之所畏④,不可不畏?荒兮③,其未央哉⑤!
众人熙熙⑥,如享太牢⑦,如春登台。我独泊兮⑧,其未兆⑨,沌(dǜn)沌兮⑩,如婴儿之未孩(hāi)?;儽儽(lěi)?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kuì)?。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我愚人之心也哉?!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考注】①唯之与阿:即唯之与阿之,下文“美之与恶”结构同。唯,诚恳应诺,如《助字辨略》:唯者,应之速而无疑也。阿,曲从,迎合。②美之与恶,相去何若:王弼本为“善之”“若何”,据河上公本和郭店本改。③畏:敬,敬服。④荒:远,久远。《广雅·释诂一》:荒,远也。⑤央:尽,终止、完结。⑥熙熙:快乐的样子。⑦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丰盛的牺牲供席(牛、羊、猪等)。⑧泊兮:浑朴、淡泊。⑨兆:起始,发端。⑩沌沌:昏昧无知的样子。?孩:同咳,指婴儿笑。?儽儽:困乏。《广雅?释训》:“儽儽,疲也。”?遗:匮,匮乏不足。?昭昭/昏昏:昭昭,明白、显著;昏昏,昏聩、糊涂。?察察/闷闷:察察,明察,此有苛刻之意;闷闷,愚昧、浑噩,比喻敦厚憨实。?我愚人之心也哉:原在“而我独若遗”句后,高亨先生疑为后人注语,结合全文思想,觉得移至此处即不显多余了。?以:这里作“用”字解,也有“能耐”之意。?顽且鄙:形容愚陋、笨拙。?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澹,水摇也(《说文》);飂,高风,形容形迹飘逸。这本是倒数第三句,有人说它与本章意思不谐,主张删除或移至第15章。我统览全文,将其移至此处。?贵食(sì)母:以守道为贵。食,养,食母指“道”,“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
【考译】抛弃显学成见等知识,可以无忧处世。
真诚应诺和阿谀迎合差别不大吗?那赞美与嫌恶又相差多少?众人所敬服的,就不得不敬服吗?这随波逐流的风气也太久远了,没完没了。
众人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初生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困乏无聊啊,好像没有归宿的浪子。
众人都有所盈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
世人光耀炫目,唯独我迷迷糊糊;世人都那么明察秋毫,唯独我这样淳厚憨实。我真是愚人心肠啊,昏昧无知!
人们似乎都有足堪仗恃的本领,唯独我愚顽不化。
摇曳灵动呵,就像大海一样;飘忽散漫呵,无拘无束。
我就是这样特立独行,只以守“道”为贵。
【导读】为阐明道理,老子设置了情境,涉及了三种人:“众人”与“我”是两种,“俗人”即世人是第三种。“我”即“为道者”,“众人”“俗人”都是为了彰显“我”之独特性的。老子将众人与为道者从外部表现到内在心态作了对比描述,用诗一般的语言刻画了一幅“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画面。“我”醒在何处?——“贵食母”,即守道也!世界是他们的,除了“道”,我什么都没有,与“众人”的种种“有为”相比,为道者不随波逐流,甘守淡泊无为。老子正话反说,表面上是赞美“众人”,实际上是赞美“为道者”,“正言若反”(78章)在本章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辨析】本章既难且繁,需静心研读。为便于理解,我把全文分为五个层次。
一、“绝学无忧。”弃绝显学成见,人生可无忧在途。这是开门见山提出本章主旨。这是本章最大的难点,我们放后边重点讲。
二、“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真诚点赞和曲意逢迎差不多是吧?那赞赏与嫌恶呢?众人所喜好的,就不得不追随吗?这随波逐流的风气存在太久了,没完没了。
这是老子对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社会现象提出的质疑,老子感叹:“人畏我畏”这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风气“荒兮,其未央”,即古来如此,且没有改变的迹象。
注意,这里的“畏”可不是许多人翻译的“惧怕,畏避”的意思,相反,它是“敬,敬畏,敬服”的意思。如《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又如《汉书?卷三四?黥布传》:“布善用兵,民素畏之。”
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这两段话描述了“众人”与“我”大不同,第一段话通过具体情境形象地描述了两种人对事物的不同情态,第二段话说的是两种人与财富的关系不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老子俨然描述了一幅“清明上河图”,而“我”却对这些兴趣索然、无动于衷,也正因此,“我”什么都没有。
四、“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我愚人之心也哉!”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这两段话描述了“俗人”与“我”大不同,也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作派不同,二是本领不同。
注意两点:第一,老子这里用的是“俗人”而不是前面的“众人”,“昭昭”是炫耀自己,“察察”是刻薄别人,老子明确表达了对“俗人”的批评态度。“众人”即常人,相对于“俗人”,老子对他们表现出理解和宽容。第二,“我”持“愚人之心”而不是愚人之行。
五、“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两句话是对为道者的小结性描述——一是象海一样灵动,象风一样自由,这是为道者的外在特征,二是“贵食母”即崇道、奉道、践道,其中后者是“独异于人”的根本所在。
声色犬马、货利智巧、觥筹交错,世人追逐这些到底累不累?与他们的乐此不疲、游刃有余相比,“我”简直是弱爆了,但“我”不羡慕、不追求这些,只“贵食母”,即重道守道。众人在追逐中忙碌,在“有为”中迷失,而“我”守道,无欲无求、无言无为,无忧无虑、无伤无痛,率性自然、逍遥自在,心灵获得解放和自由。
“道”是对规律的敬畏和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真正的从容不是躲避喧嚣和纷争,而是身处喧嚣和纷争中仍能平静地生活。此之谓也!
最后别忘了开头留下的最大难点——“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虚浮的知识是烦恼的根源,弃绝虚浮之学,可无烦忧。这里的“学”,指的是货利智巧之学,即弃绝虚浮庸俗的知识,就可以清静无忧了。
“绝学无忧”历来是学术界争议的一个焦点,对“绝学”的解释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绝学”即“弃绝聪明”、“弃绝一切知识”,依据是第18章的“智慧出,有大伪”和第3章的“常使民无知无欲”。有人甚至还据此得出“老子愚民”的结论。
这两句的含义前边我们已经讲过,这里不在赘述,就在下一章,老子还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21章),意思是依据“道”可以知道的世界起始。老子要是主张“弃绝一切知识”,那为什么还要“知众甫”?“知众甫”可是非常高深的大学问啊。可见,这第一种观点极端了。苏格拉底说过:“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你会相信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吗?人家是哲学语言罢了。
第二种说法比较折中,是这么翻译的:绝巧取拙,弃绝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欺世盗名,即弃绝的是智巧之学。老子反对开发心计,认为“人多伎巧,奇物滋起”(57章),这便与第3章之“常使民无知无欲”一致了。
第三种观点认为,“绝学”即“至上、绝妙、独到之学”,与宋儒张载的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的“绝学”是一个概念,指“把学问做透了”或曰“最高智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8章),“为学”与“为道”是认识过程中既相互区别又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不是两种学习。“益”,增加,“为学”阶段即知识积累阶段,这必须“益”;“损”,减少,“为道”阶段即抽象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阶段,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必须“损”,即弃绝那些不反映事物本质的表面现象、虚假现象,最终达成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性认识。“道”就是那个真理性认识,弃绝那些虚浮表象就“得道无忧”了,心灵就得到解放而自由了。
根据老子所处的时代,更结合老子前后各章的思想,我认为老子的本意是第二种说法,当你读完第64章就会坚定这一看法了。
第64章最后一句老子说:“圣人欲不欲,……学不学”,意思是圣人欲世人之不欲,学世人之不学。本章“众人熙熙”即是世人之欲的描述,“贵食母”即是圣人之学同时也是世人之不学。因此,“绝学”绝的是世俗之学,即本章老子描述的“熙熙攘攘”那一套。
众多解老者包括一些国学大家把“绝学无忧”移作上一章最后一句,并给出了三条理由:一是它与本章内容无关,孤立得很,二是它与上章尾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语言结构上完全匹配,三是合韵。
后两个理由我都赞同,唯独对关键的第一条我深不以为然。所谓“‘绝学无忧’与本章内容无关”,无非是说本章没有关于“学”的内容,这说明既没有读懂开头也没读懂结尾。本章开头老子批判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就是有关于“学”的问题,尾句的“贵食母”更是“学”,因此,“绝学”就是弃绝世俗之学、弃绝随波逐流之学,“贵食母”就是一心向“道”,“绝学”与“贵食母”在思想上完全一致且前后照应,老子以“绝学”开头、以“贵食母”收尾,完美无缺,把“绝学无忧”移走的同时就把本章的文眼和灵魂移走了。
【感悟】1.守住一颗宁静的心
尼采在《未知》一书中说:“我们走得太快,是时候该停下来,等等我们的灵魂了”。
慢下来,静下来,认真感受生活和工作带给我们的快乐。去读一本书、细听一首歌、仔细观察街道两侧景象的变化。让精神放空,让灵魂追得上你的步伐。当一个人内心豁达乐观,淡泊名利,便可真正心灵解脱、活出真正的自我,如陶渊明那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理想信念的价值
理想信念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而这种“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保此道”(15章)“贵食母”(20章)。
绝学无忧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二十章“绝学无忧”的哲学本义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 ,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且粗阅一下古代两种通行版本关于这章的注释:
1.王弼 注《道德经》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下篇,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然则学求益所能,而进其智者也,若将无欲而足,何求于益。不知而中,何求于进。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寒乡之民,必知旃裘,自然已足,益之则忧。故续凫之足,何异截鹤之颈,畏誉而进,何异畏刑。唯阿美恶,相去若何?故人之所畏,吾亦异焉,未敢恃之以为用也。
荒兮其未央哉!叹与俗相返之远也。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众人迷于美进,惑于荣利,欲进心竞,故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也。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言我廓然,无形之可名,无兆之可举,如婴儿之未能孩也。儽儽兮,若无所归。若无所宅。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众人无不有怀有志,盈溢胸心,故曰,皆有馀也。我独廓然,无为无欲,若遗失之也。我愚人之心也哉!绝愚之人,心无所别析,意无所美恶,犹然其情不可睹,我颓然若此也。沌沌兮,无所别析,不可为名。俗人昭昭,耀其光也。我独昏昏。俗人察察,分别别析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情不可睹。飂兮若无止。无所系絷。众人皆有以,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而我独顽似鄙。无所欲为,闷闷昏昏,若无所识,故曰,顽且鄙也。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食母,生之本也。人者皆弃生民之本,贵末饰之华,故曰,我独欲异于人。
2.河上公 注《道德经》异俗第二十
绝学绝学不真,不合道文。无忧。除浮华则无忧患。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同为应对,而相去几何。疾时君贱质而贵文。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善者称誉,恶者谏争,能相去何如。疾时君恶忠直用邪佞。人之所畏,人谓道人也。人所畏者,畏不绝学之君。不可不畏。近令色,杀贤人。
荒兮其未央哉。言世俗之人荒乱,欲进学为文,未央止也。众人熙熙,熙熙,淫放多情欲。如享太牢,如饥思太牢之具,意无足时也。如春登台。春,阴阳交通,万物感动,登台观之,意志淫淫然。我独怕兮其未兆,我独怕兮安静,无情欲形兆。如婴儿之未孩,如小兄未能答偶人时。乘乘兮若无所归。我乘乘如穷鄙,无所归就也。众人皆有余,众人皆有余财以为奢,余智以为诈。而我独若遗,我独若遗弃,似於不足也。我愚人之心也哉,不与俗人相为,守一不移,如愚人之心也。纯纯兮。无所分别。众人昭昭,明且达也。我独若昏;如暗昧也。众人察察,急且疾也。我独闷闷。闷闷,无所截割。忽兮若海,我独忽忽兮如江海之流,莫知其所穷极。漂兮若无所止。我独漂漂若飞若扬,无所止也,志意在神域。众人皆有以,以有为也。而我独顽我独无为。似鄙。鄙似若不逮也。我独异於人,与人异。而贵食母。食,用也。母,道也。唯我独贵用道。
王本所注,以《道德经》后面的章句注解前面的章句,逻辑上有待斟酌。河本所注,原文个别地方的字已经被改动,当属瑕疵,其他不论。
一、绝学无忧。
1.学 甲骨文(上图)字形似屋子外一双手摆布算筹和刻画字符的样子。作动词,造字本义: 通过反复模仿和操作以获得经验、知识、技能 。金文在房屋下面加"子",表明教的对象, 表示在屋子里教孩子们学写字和算术。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变后楷书写作“學”。汉字简化后写作“学”。
作名词,引申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掌握的知识、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古代官名、知识,经验,技能、系统性的研究、知识体系。作动词,引申指效法、迷信、盲从、钻研知识、读书等义。《广雅 . 释宫》: 学,官也。《广雅》:学,识也。《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2.忧 上图一,楚文=心(心思)+尤(手上不正常的增生的突出物,多余的突出物),(上图二,秦文=自+心+尤),字形像心中不安宁,顾虑丛生。作动词,造字本义:担心自身突出的问题,顾虑多。
作动词,引申为思虑重重、步履沉重、发愁、多思多虑、放心不下。作名词,引申指愁虑的事、父母之丧等义。《说文》:忧,愁也。
这段的直接表达是:
断绝盲目的为学,就不会产生忧患。
具体的表达为:
反对一味地学习别人和模仿别人,即反对盲目的信仰,就不会犯错误而导致困惑忧虑。《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如同《庄子》中“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式的机械模仿别人而适得其反。努力向别人学习,应该肯定,但是他依样画葫芦的生搬硬套并不可取,不但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丢了。所以说,盲目的信仰必然丧失自我,最终丧失独立自主的能力,断送发展的机遇。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阐明了如果一味地去求学去模仿而不实践,那么学得越多,困惑必然越多,内忧外患也必然随之而来。求学要有限度,学以致用,忧愁和烦恼才会越来越少。
所以,必须反对“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式地向别人学习,不可照抄照搬,必须反对盲目的信仰,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共性中保持个性。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反对迷信,反对盲目信仰,避免犯主观主义错误,树立科学的合于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二、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阿甲骨文缺(上图),金文=阜(高地上迎风飘动的旗帜)+可(古代乐器竽奏出乐声,引申为相合,统一,肯定。),字形似旗帜迎合竽乐声顺风飘动。作动词,造字本义:迎合对方,配合对方。又引申为叫好、赞叹、讨好 、迎合、偏袒,读作 ē。
作助词,用在名词前面,表示喜欢、崇敬、赞叹、欣赏语气 ;也指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亲昵的意味 ,读作ā。
作动词,引申为登上山巅而兴叹ē
作名词,引申为崇山峻岭、茂密深山 。也引申指山的凹凸处、弯曲处 。作形容词,引申为弯曲的,富于曲线的等义处读作 ē。
2.何 甲骨文(上图)字形似一个人肩扛长戈站立,古代“戈”为竖立的长柄重武器,代表着威武自信,但此字中的“戈”平放在肩上而且变小朝向背后,表示失去自信,威风扫地,心中极不踏实,显示出迷茫疑惑。造字本义:心中发出疑问,不敢肯定,信心全无。此字在第十三章中已经分析,仅作补充。
这段的直接表达是:
恭敬与奉承,相差有多少?善良与恶毒,又有多少区别?人,唯阿不分,善恶不分,是可怕的,不可不怕!
具体的表达为:
肯定与否定,相差有多少?为善与为恶,又有多少区别?人,是非不分,善恶不分,是很可怕的,不可不怕!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树立唯物的辩证的合于道的“是非观”与“善恶观”是做人的必要条件,也是有觉悟的领导者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的唯一选择。
三、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 ,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1.荒 甲骨文缺(上图一)金文=艸(野草)+山(山的变形,上图二,山野)+川(“川”字中划两横,表示河水断流了,山下没有水流了。),字形似山上长满了野草,山下河水断流的。造字本义:山上杂草丛生山下河水干调导致人迹罕至。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艸"写成"卄"。山声,隶变后楷书写作“荒”。
作形容词,引申为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无人气的、未开化的,也引申指野蛮的、无理的、不加控制的。又引申指人烟稀少或没有人烟。还引申指年景不好,收成少或没有收成,进而引申指物品严重缺乏,享乐过度、放纵,迷乱、偏僻、不合情理的、不正确的、不够用的、不实在的。作名词引申指野地、未开垦之地、边远地区、灾难。作动词,引申为扩大、包有、废弃、冷落等义。《说文》: 荒,芜也,一曰草荒地也。《广雅 . 释诂一》:荒,远也。
2.未
未,甲骨文在"木"的树梢上部再加一重枝桠,"枝桠重叠",表示枝叶茂盛。指枝叶正茂,还没结果,树木将由夏入秋,由繁茂转入萧条,表示秋天将到还没有到,树叶还没有落,还看不清前方,从而引申出即将进入否定过程的状态。。也表示森林里树连树,枝叶相重叠,让人看不前方。《易经》六十四卦.未济: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阐明了事物是运动的,是一个发展的运动过程,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过程。造字本义:树木枝叶茂盛。金文大致相同,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未”。
作动词,引申为不、不曾、没有。作名词,引申为地支的第八位,属羊,五行属土。用于记时,指下午一点至三点。作助词,放在句末,表示疑问等义。《说文·未部》: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玉篇 . 未部》:未,六月建也。《小尔雅 . 广诂》:未,无也。
3.央 甲骨文(上图)字形似人夹在方形木枷中间,作名词,造字本义:中心,中间,正当中。金文和小篆都直接由甲骨文演变而来。隶变后楷书写作“央”。
作名词,引申为灾祸。作动词,引申为前程或性命快要完结、尽、完了。也引申为衰求、恳求、请求,另引申指长久等义。《说文·冂部》:央,中央也。从大在冂之内。大,人也。央原则相同。一曰久也。张家山汉墓竹简《盖庐》:害之有央。
4.哉 甲骨文缺(上图),金文=十(十位,十杆)+戈(戈,古代长柄兵器,也代表士兵在阵地上作战杀敌。),字形表示十位士兵手持长戈共同围歼一个敌人。有的金文庄“十”下加箭头形,指问下面所加的小“囗”,"口"小处下居内,表示势单力薄处于危险的不利态势。作动词,造字本义:敌人被十位勇士杀得不断哀嚎求饶。
作动词,引申为遭受围歼剿灭,哀嚎求饶。作语气助词,用在感叹、疑问句,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也表感叹,相当于“啊”。《说文》:言之间也。
3.熙 甲骨文缺(上图)金文=(宽下巴,表示美好,开心,)+巳(已月,四月,进入夏季,天气逐渐炎热,阳气巳旺,阴气巳藏,蛇类也纷纷外出活动。万物像人们成群结队赶集一样开心频繁出入),字形表示巳月天气炎热,万物成群结队来来回回,一派兴盛繁荣景象。后加“火”字底,强调热闹。造字本义:万物繁荣昌盛,热闹非凡。
作名词引申指人来人往、喧闹纷杂的样子。作动词,引申指兴盛、兴起,又引申指玩示、和乐、和悦、开心、光明、炎热、热闹等义。《说文·火部》:熙,燥也。从火。《说文》:广也。《玉篇》:长也。又《集韵》:美也。又《类篇》:乐也。《扬子·方言》:纷怡,喜也。湘潭之闲曰纷怡,或曰巸巳。
4.享 甲骨文(上图)字形像祖祠中之大室。上像屋宇,下像地基。
“享”的古字原写作“亯”,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祭祀祖先的宗祠。“亯”本义指向祖先进献食物,后泛指贡献。金文承之甲骨文,金文的形体稍有变化,战国文字承之金文,秦文稍有变形且在下部加“子”,突出子孙后继有人且孝顺。篆文承之金文。
在远古时代的最高礼仪中有一种祭祀活动称“享祀”,。享,在室内以熟食为主敬献供奉于几上,让祖先受用。在祖宗之廟举行仪式,愐怀先祖,教育后代子孙勤勉节俭,继承立业。西周飨燕礼仪有种最高礼‘享’,周天子设酒食,诸侯脱鞋升堂立,不坐不饮食。这种最高的礼仪仅是虚设,以教导恭敬节俭。
作动词,引申为拥有或受用。再引申为宴享,指给客人提供食物,也引申指把祭品献给祖先。另引申为适应等义。
“享”、“亨”、“烹”在上古三字同源。由“祖先受用贡品”,进而引申出“享”。由祖先受用贡品后必定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万事顺利,进而引申出“亨”读hēng,表示亨通。由贡品为成熟的果品和肉品,故引申出烧、煮等义,读pēng,此写作“烹”。《尔雅》:享,孝也。享,献也。《诗经》:享于祖考,以享以祀,以孝以享,是用孝享。《广韵·平声·庚韵》:亨,煮也。俗作“烹”。《说文·亯部》:“亯,献也。从高省,曰:象进孰(熟)物形。
5.牢 甲骨文(上图)=宀(围栏)+牛(牛,牲畜。),像牛被关在围栏里。作名词,造字本义:圈养牛羊牲畜的围栏。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在牛栏门口加一横,表示将牛锁在牛栏里。
因为“牢”是关各种牲畜的地方,所以古代供祭祀的猪、牛、羊也称“牢”,还引申为关押犯人的监狱。又引申出坚固、牢固、结实、扎实、稳妥可靠。作形容词,引申为坚固的,耐冲撞的。作副词,引申为深刻有效地等义。《说文·牛部》:“牢,闲。养牛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匝也。”
6.登 甲骨文(上图)=手(两手捧着)+豆(豆,高脚的盛器)+脚(双脚,居上,表示一步一步向上走),"豆"中加一横,表示器皿盛满粮食。作动词,造字本义:手捧装满丰收的粮食的盛器,走上祭台敬献祖先。有的甲骨文省去双手。金文、籀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作动词,引申指谷物成熟、丰收,又引申为完成、实现,也引申指进、升、自下而上、走上、爬上、上、升、踩、踏、践踏、脚向下用力,还引申为记录、记载,方言,穿。作副词,引申为立刻等义。《尔雅》:登,陞也。《说文》:登,上车也。
7.春 甲骨文(上图)=日(太阳,温暖的阳光使地温上升)+艸(小草,嫩草)+屯(像草木钻出地面之形,初生。),字形似寒冷的冬天已结束,小草在温暖的季节开始发芽生长。作名词,造字本义:阳光明媚,冰雪融化,小草初生的季节。(四季中的第一季,一般是农历的正月到三月,称为春季。)屯兼表声。小篆基本上同于金文,只是“屯”的曲笔朝右拐。隶变后楷书写作“春”。
作名词,引l71指春色、喜色,也指年月、人的年岁,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或历史著作。又引申为两性相求的欲望。作名词,还引申为生机等义。《说文·艸部》:“萅,推也。从艸,从日。艸(草),春时生也。屯声。《易·杂卦》:屯见而不失其居。
8.台 甲骨文缺(上图一)金文=厶(倒写的"子",表示还未出生,在母亲的肚子里)+口,(母亲的产口)。字形似子女尚在母亲的子宫里。作名词,造字本义:在母亲子宫里成长而尚未出生的子女。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月"(肉)另造"胎" 代替。
合并字"臺" 臺(上图二),甲骨文=止(脚,站立)+一(平地)+屋(房屋,处下,为屋顶),字形似可供立足的房屋的高处,造字本义:高平的建筑物。金文与篆文有变化,但基本义未变。
作名词,引申为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桌子、案子、星名(古代比喻三公)、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有利于操作或表演的高大柜子、台湾省的简称、作形容词,引申为同胞的,亲密的,敬重的。 作副词,引申为给面子地。作量词,引申为架、座、部。《广雅 . 释诂一》: 台,侍也。《说文》:台,观四方而高者。
9.泊 甲骨文(上图二)字形似左右一条水形曲线和一叶“白”字形小舟,字形表示水城岸边停靠着一叶无人小舟。作动词,造字本义:停船靠岸,读作bó。金文(上图一)、战国字形有变化,但基本义未变,隶化后成现在的楷书“泊”。
作动词,引申指止息、停留。也引申为人居无定所、到处流浪。还引申指静默无为。“泊”又读作pō,引申指湖泽。作形容词,引申为安静、淡。无依无靠等义。《韵会》:止也。舟附岸曰泊。《说文解字》:浅水也。
10.兆 甲骨文缺(上图),秦文字形似左右两块龟甲,中间一条人形曲线隔开以示时间区别。字形表示占验吉凶时灼烧前和灼烧后龟甲所呈现的裂纹。作名词,造字本义:事物发生前的征候或迹象。
作动词,预先显示,也指开始。作名词,引申指预兆、兆头、预示,古代指祭坛或墓地的界域。作数词,泛指较大的数,一指一百万、一指万亿、一指亿亿,又泛指多等义。《说文解字》:灼龟坼也。从卜。
11.孩甲骨文缺(上图一),金文=子(小孩)+亥(亥,秦文上图二,上为“二”,为阴,为坤,为地,为不平,为不稳;下为在爬行的婴儿。),字形似正在爬行时期的婴儿。造字本义:还未学会站立的婴儿。
作名词,引申指幼童(1--3岁时期),后泛指子女。也引申为幼辈、属员或仆役的自称等义。《春秋传》曰:亥有二首六身。
12.儽 甲骨文缺(上图),篆文=人+纍(简化为累,累,篆文上“畾”,为堆积、为繁重的田间劳作,有的篆文将"畾"简化成"田",下“糸”,为结绳记事、为织布、连续成串,引指连及、连续、重叠、堆积。表示总计,也表示在外耕种回来后还要操持织布的家务活,引申为相连缀而甚得其条理和总计,又表示为男耕女织的劳动十分辛苦等义),字形似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的劳作,十分辛苦的样子。造字本义:辛苦,神形疲惫不堪。读作léi。《说文》垂貌。一曰懒懈也。《广雅·释诂二》:儽,劳也。作名词,引申为颓丧的样子,作动词,引申为捆缚。作形容词,引中为颓丧、疲惫等义。《说文解字》:纍,綴得理也。一曰大索也。
13.馀 甲骨文缺(上图二),本 字为“余”, 余,甲骨文字形像树木支撑的房屋之形,上为尖圆屋顶,下为才,为房柱和横梁,造字本义:单柱、无壁的尖顶茅屋,一种最简易的建筑,用于存放一般农资、杂物。本义为杂房,但该字本义早已消失,后世多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早期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晚期金文在(房柱)两侧加(支撑物)。篆文承续晚期金文字形。合并字"餘" 餘,篆文=食(吃)+余(闲置),“余”又作“馀”的简化字,意为多余。作形容词,造字本义:吃不完,食物充足,过剩、闲置。
作形容词,引申为食物充足而过剩丶剩留的、多出的、闲置的、空置的、占次要地位的、次的等义。《说文 . 食部》:餘,饶也。从食,余声。《尔雅·释诂下》:余,我也。《说文·八部》:余,语之舒也。
14.愚 甲骨文缺(上图一)愚,金文=禺(上图二,古代指一种长尾猿。长尾,赤目,表示头脑像猴子一样简单)+心(思维,意识,智力。),造字本义:呆头呆脑,思维不敏捷,智力低下。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作代词,引申指谦辞,用于自称。作动词,引申为欺弄不知情者、欺骗、耍。作形容词,引申为无知的、无悟性的、傻、笨。作副词,引申为无知地、不理智地等义。《山海经·南山经》:(招摇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晋·郭璞·注:“禺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说文》:愚,戆也。《说文》:愚,戆也。
15.沌 甲骨文缺(上图一),篆文=水+屯(,甲骨文像一颗种子,上有嫩茎,下有细根 ,在根部加一撇,表示种籽扎根,草木钻出地面之形,为草木初生。本义:种籽萌芽扎根,新生力量在艰难中前进。引申为敦厚朴实、聚集、驻守等义),字形似泉水刚流出来。读作dùn,作形容词,造字本义:泉水清净纯洁,没有一点杂质。
作形容词,引申为蒙昧无知的、敦厚朴实的、天真幼稚的,又引申指水势汹涌的。《正韵》:混沌,元气未判也。亦作浑沌。《易·序卦》:屯者,物之始生也。《易》: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
16.俗 甲骨文缺(上图),金文=人(人类社会)+谷(山谷的地城风气),字形似在山谷形成的社会风气,造字本义:习俗,即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
作形容词,引申指大众的、普遍的、一般的,还引申指庸俗的、缺乏修养的、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作名词,引申为凡世间。引申指便宜,不值钱等义。《说文·人部》:“俗,习也。
17.昭 甲骨文缺(上图),
昭,金文=日(光明,阴亮)+召(召,上图二,刀居上居内,尖锐,强硬。口大处下,放低姿态去请,字形似强行的去请,官方的强请。),字形象相请于阳光下,造字本义:公开相请。有的金文有的省去"日"。篆文在金文字形基础上省去“人”。
作名词,引申为明亮的样子。作形容词,引巾指阳光明亮,又引申指显著、彰明、明显。作使动词,引申为使其明显、统领某个区域、明白事理等义。《说文·日部》:昭,日明也。《说文·口部》:召,呼也。从口,刀声。
察 甲骨文缺(上图),秦文=宀(房屋)+祭(祭祖),字形似在祖先的宗祠祭祖。作动词,造字本义:祭祖时仔细看,认真看。作动词,引申指看清楚、明白,又引申指调查、考察。又引申指辨别、区分、调查研究、实地观察调查丶细致深刻地观察、分辨等义。《说文》:察,复审也。
19.闷 甲骨文缺(上图),篆文=门(门,关着门,关闭)+(心,心思,情绪),作动词,造字本义:心情烦躁,不舒畅。也指情绪无法交流、释放而不快。
作形容词,引申为情绪无法交流、释放而不快 、低沉的,晦涩的 ,读mèn。作动词,引申为封闭,使不通气 等义,读mēn。《说文》:闷,懑也。-
本文标题:绝学无忧什么意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