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展览中心地址
上海展览中心地址推荐文章1:上海青浦法院西虹桥(进口博览会)法庭办公地址变更公告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西虹桥(进口博览会)人民法庭新址位于青浦区徐泾镇涞港路181号国家会展中心办公楼B栋103A室,将于2020年10月26日起办公。自上述新址启用之日,原办公地址不再使用。
为方便当事人诉讼和工作联系,现将新址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诉讼服务热线:
021-59760706,59760707
邮政编码:
201702
公共交通:
地铁2号线徐泾东站6号口,地铁17号线诸光路站2号口,出站后步行导航至国家会展中心B座办公楼。
法庭位置:
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
2020年10月23日
|上海青浦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 邱悦
上海展览中心地址推荐文章2:【记忆】延安路上最耀眼的五角星,上海展览中心的历史你了解吗?
延安中路1000号——上海展览中心,原名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上海著名地标建筑,位于延安中路与南京西路最繁华地段。很多人可能去那里看过书展、摄影展等各种展览。这幢气势恢宏的建筑,在上了一点年纪的上海人心里,至今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1
中苏友好大厦建筑工程自1954年5月4日动工兴建,1955年3月建成,施工时间前后10个月。
中苏友好大厦设计彩稿图
1954年5月6日的《文汇》整版道了5月4日工程开工的消息
大厦由苏联著名建筑师安德烈耶夫、结构工程师郭赫曼、建筑师吉斯诺娃与国内设计单位合作设计。
在9万平方米土地上造起一座占地8万平方米的展览大厦,期间克服了许多困难,特别是经历了连续2个月的雨季,八级至九级左右的台风,数十年来最高的潮汛和零下十度的严寒。大厦坐北朝南,正南为广场,有大厦音乐喷泉。主楼矗立正中,上竖镏金钢塔,与主塔相辅辉映,金光灿烂。大厦展厅及附属建筑,层层往后延伸,衬托出整个建筑巍峨雄壮的气魄。其中有40多个大型展厅,占地面积计22万平方米。
中苏友好大厦开工当天的地基开挖仪式
整个大厦由中央大厅、工业馆、东西两翼的文化馆、农业馆及电影院等5个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58900平方米。中央大厅平面为正方形,边长46米,14层,包括夹层为17层。箱形基础,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建设过程中用了大量俄罗斯风格的装饰构件和黄金等贵重材料。大厅顶部鎏金塔标高达110.4米,总高度超过了当时上海最高建筑物──国际饭店(1982年建成的上海宾馆是第一座楼宇高度超过国际饭店的建筑)。
安装就位的五角星,熠熠生辉
塔尖上的五角星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在南侧广场喷水池的衬托下,使端庄的展览馆更加瑰丽多彩。东西两翼的文化馆和农业馆各为18米宽、186米长的2层矩形建筑,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屋面采用钢筋混凝土密肋平板,各有柱廊和中央大厅连接。工业馆宽46米、长84米,中间是30米跨度的钢筋混凝土拱圈,薄壳屋面。工业馆的后面是电影院,平面为“T”字形,2层,宽24米,长78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屋面用菱格形布置的大梁。电影院两侧为东西两座角亭。
工程施工采用了高层移动脚手架和悬空脚手架等新技术,使工期大大缩短。在建设中,104米髙尖顶上的红玻璃五角星的制作也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颗★技术要求很髙,要求在酷暑严寒与气温急遽变化的情况下,五角星不变形,不破裂。三民玻璃厂玻璃吹泡工唐元华经30多次试验,成功制成在摄氏120℃、零下12℃的气温区间内不变形的红★。此后,被人称为红宝石的红色玻璃五角星在上海、北京的中苏友好大厦(现北京展览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的上方闪闪发光。
1955年3月拍摄的中苏友好大厦
在新落成的中苏友好大厦门前留影的上海市民
20世纪50年代,人民广场全景。极目西望,中苏友好大厦尖顶清晰可辨
2
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大厦入场券
从此以后,中苏友好大厦在上海人心目中确立了显著地位,这幢宫殿式建筑成了上海市中心一个著名的人文景点,《莫斯科郊外的夜晚》《红莓花儿开》等歌曲曾不时在此唱起。上海有了自己举办大型展览的场所,中苏友好大厦的功能也从单一的举办展览向召开各种重大会议等拓展,并日益成为上海重大活动中心。
3
1968年,中苏友好大厦改名为上海展览馆,1984年改称现名——上海展览中心,1989年被评为上海市“十佳”建筑单位。1999年10月中苏友好大厦被评为新中国五十年上海十大金奖——经典建筑。
20世纪70年代上海市中心一角。拍摄视角大约是从茂名南路向西北方向。中苏友好大厦鹤立鸡群,马勒别墅和华业公寓也相当显眼
群楼环抱中的上海展览中心已成为南京西路商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图片摄影:王溶江
2001年有关部门对建筑物进行“体检”后实施了大修,工程总量达8万平方米。历史建筑修缮第一步流程是房屋检测,这是对建筑群建成以来的一次全面体检。修缮的首先举措是加固其结构,使之可以再用100年;其次是改造调整其定位,形成“南展北会”的新格局,而修复顶端和金星的任务可谓最为艰巨。大厦修复过程中,在完成了结构加固和设施改造后,对整个建筑群外立面和室内装饰也进行了全面修复。水刷石墙面开裂或破损的,先结构加固,然后外墙面修复,外墙花饰缺损的按原样复制修补。门窗不能修复的按原样定做。
现今的上海展览中心部分细节内景
| 图片摄影:邱力立
全市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上海书展每年都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图片摄影:王溶江
顶面、柱身上有200多种石膏花饰和线脚,严格按修复步骤:拍照—分析原因—按原样修复。钢塔是整个建筑群的制高点和视觉焦点,也是上海城市标志性景观,因此在大修中花了大力气。钢板锈蚀大于1毫米的部位,除锈后加附焊钢板,尖顶下部固定支架全部按原样调换,外挂的鎏金铜片采用现代镀金工艺,保证30年不变色。尖顶上的五角星原为钢结构外覆6毫米玻璃,容易破损,这次采用夹膜玻璃。
2002年2月,经过全面整修的上海展览中心以崭新的面貌亮相。如果说中苏友好大厦值得老上海人怀旧的话,那么现今位于南京西路商圈的上海展览中心在未来的岁月里,依然熠熠闪光。
资料: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上海
编辑:周宝平、陈晨
上海展览中心地址推荐文章3:7天出图纸——上海展览中心是这样建成的|一点历史
红星闪耀在延安中路1000号
夜幕中的上海被霓虹包围,延安路高架通体发着蓝光,有如一根轰鸣着巨响的时光隧道;汽车呼啸而过,人们都来不及看清楚两边高楼上的广告牌,便又有下一道光亮扑进眼睛。似乎能看见更多了,却总是那么影影绰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要说在南京路附近,几乎整个上海市区的人们都能在晚上准确地捕捉到一颗熠熠的红星——中苏友好大厦尖塔顶端的红色五角星。中苏友好大厦现已更名为上海展览中心(延安中路1000号),从1955年3月竣工至今,刚好走过一甲子。虽已不复当年的风发意气,但作为1950年代上海兴建的第一座大型建筑及第一个展览馆,它在上海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7天出图,20天内开工
1952年,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访问苏联,苏方提出在中国展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根据约定,1955年3月,苏联经济和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拟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举行。在时任上海市长陈毅的牵头下,以副市长潘汉年为主任的“中苏友好大厦建馆委员会”成立。
1953年底,潘汉年致函周恩来总理,请示中苏友好大厦的选址问题。当时有三个选择方案:逸园跑狗场旧址(现上海文化广场)、哈同花园即爱俪园旧址、大华农场。考虑到跑狗场原有建筑面积仅1500多平方米,若建馆于此,仍需占用和新辟不小的场地;而大华农场地段偏远,各方面条件都不太理想。最终,中苏双方反复商量,确定哈同花园为最佳选择。上海老建筑研究专家娄承浩说:“这块地皮面积大、地理位置佳,符合建一座永久性展览馆的要求。”当时,苏方专家组成员包括苏联中央设计院的建筑师安德烈耶夫、吉斯诺娃夫妇,以及结构工程师郭赫曼,三人都是斯大林奖章的获得者。中方则派出华东建筑设计公司总建筑师陈植、结构工程师蔡显裕、设备工程师赵忠邃等70多名人员,陈植任中方专家组组长。
1954年3月,安德烈耶夫夫妇查看哈同花园现场;4月中旬,郭赫曼也来进行实地考察,陈植等中方人员陪同。当天晚上,郭赫曼在上海市举办的招待宴上喝醉酒说了大话,“工程5月1日可开工”。第二天,上海纸上头条新闻刊出,郭赫曼自己也大吃一惊,立刻打电话给在北京的安德烈耶夫。当时,华东建筑设计公司的张乾源、林俊煌、李连霞、刘秋霞等人,已经参与北京苏联展览馆的设计工作,同时跟随苏联专家学经验,为日后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的建设做准备。据张乾源著文回忆,安德烈耶夫紧急召集他们开会说:“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所以我们只能靠集体努力,千方百计达到这个目标。”
离开工只有不到20天的时间,最迫切的任务是拿出设计方案。起初,安德烈耶夫设计了一个中国宝塔形的展馆方案,陈植认为不合适。集体讨论后,按照功能拆分成中央大厅、东翼、西翼、工业馆、电影院五部分分工负责。“从功能出发这一点非常要紧,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建筑。”据娄承浩回忆,陈植曾提起过,“好的建筑是由内而外,而不是由外而内的”:“我的理解是,由外而内追求形式,把握不好就容易造成建筑体内部很多‘死角’,譬如朝向、通风等等;由内而外从实践出发,实用是第一位的,先把功能流程分析好,再考虑外在表现。”
中苏友好大厦开工典礼现场
只用了7天时间,中苏友好大厦百分之一的设计方案图就完成了。1954年5月1日,中苏友好大厦动工典礼举行。5月4日,工地正式开工。
在一整块大箱底上面盖楼
中苏友好大厦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地基面积9.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如此大体量在上海历史上前所未有。为了赶工期,专家和设计人员不得不边设计边施工,还大胆尝试了很多新的举措。
上海是软土地基,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个观念:造高楼一定要打桩。苏联专家指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他们认为打桩对于上海土壤没有多大用处,只要使结构物具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抵抗不均匀的沉降就可以了(周永源、陈植《向苏联专家学习的体会》)。所以,建造中苏友好大厦没有打一根桩。“一是时间不允许,这么大面积,打起来不得了,要搞个三四十天;而且东西两翼都是低楼,也不需要打桩。”娄承浩介绍,在中央大厅的基础工程中,采用了当时还比较新颖的结构概念“箱型基础”——将土地平整后,用钢筋混凝土浇捣出一整块头的大箱底,再在上面盖楼,上下一体,要沉降就一起沉降。然而,中央大厅和两翼载重差别大,后来还是出现了不均匀沉降和倾斜。“1957年,中方请回来郭赫曼,他查看了现场后表示,‘一切都在设计时预计的安全范围内,不必担心。’人家结构大师是厉害,不是吹的。他认为当时的沉降还不稳定,待稳定了才能进行大修。”
施工人员正在安装中苏友好大厦钢塔顶端的红玻璃五角星
大厦顶端五角星直径4米,由钢框架制成,外覆红色玻璃,内装125只灯泡,总功率6300瓦。红玻璃要求在严寒酷暑的剧烈变化中不变形、不爆裂,在当时非常有技术难度。三民玻璃厂的吹泡工唐元华和同事一起,经过30多次试验,成功制成能耐热120℃、耐冷-12℃的红玻璃。实际生产时却遇到玻璃变紫等状况,但都被工人们一一解决。这颗红玻璃五角星也成了1950年代里“夜上海”的一个标志。支撑红五星的是一座高51.8米的钢塔,分成22节,在工厂里预先做好,在中央大厅里进行焊接,再利用起重工具等由大厅地面升到屋顶。为了一次升塔,还特地设计了一套安装架和固定尖塔方向用的轨道。
大厦连塔总高109米,打破了国际饭店(83.8米)的纪录,成为上海新的制高点。当时建筑界还流传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楼宇高度都不能超过苏联“老大哥”的这颗红五星。
1955年3月初,中苏友好大厦按时完工。整个楼群呈现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局部糅合了巴洛克艺术特点,上海美协的艺术家们设计制作了大量繁琐、华丽的雕刻、花饰。
李连霞、刘秋霞在现场绘制大门渲染图
“修旧如故,提升功能”
10个月建成中苏友好大厦,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1955年3月15日,全部1万多件展品布置完毕。展览盛况空前,娄承浩至今都记得去观展的情景:“排队排了很长时间,可以说是全城倾巢出动了。看了也真是感慨,都说社会主义好,怎么好呢?就是苏联这样子。”
自此,中苏友好大厦成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是游客心目中的著名景点。经由明信片、文具盒等一系列文化衍生品,其形象走出了上海,甚至走出了中国。中苏友好大厦的功能也从举办展览向召开重大会议拓展。
1968年,中苏友好大厦改名为上海展览馆,1984年改现名上海展览中心,之后还入选1949—1999年“上海十佳建筑”和“建国五十周年十大金奖经典建筑”。2000年,展览中心大修项目获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江欢成一语惊人,提出“将展览中心抬升8米”的计划。江欢成当时还请教过桥梁工程专家李国豪、工程技术专家叶可明,认为从结构方面来说是可行的,抬高之后还可以增加建筑面积。“但他毕竟是结构大师,从建筑师角度来看,就不太可行。”娄承浩认为建筑讲究的是匀称美,抬高之后就不成比例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来增祥用更形象的比喻作了番描述:“就像人一样,突然腿变得很长,怎么能好看呢。”再加上成本高昂,“抬升”方案最终没有被采纳。
2001年,由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负责,对展览中心进行了“修旧如故、提升功能”的修缮,着重解决抗震、结构加固、钢塔修复及设备更新等问题。当时,箱型基础的最大沉降已有1.9米,同时,五角星外覆红玻璃也改用了更不易损坏的加膜玻璃。在娄承浩眼里,历史建筑的修复不是要涂脂抹粉,关键是要加固以延缓使用寿命:“大动的话就不符合当时面貌了。”
中苏友好大厦水彩透视图(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提供)
:乐阳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任思蕴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海展览中心地址推荐文章4:从书展出发,手握罗盘去city! 以上海展览中心为圆心出发,东南西北都有好玩的 |2024上海书展
上海展览中心地址推荐文章5:在上海展览中心,沉浸式“走进”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法国的辉煌历史与浪漫艺术。2019年,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如今,修复工作正进入最后阶段。
7月26日,“永恒的巴黎圣母院”VR数字沉浸展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展览采用了最先进的三维扫描技术,精确还原了巴黎圣母院这座哥特式建筑从中世纪兴建到当前修复的全貌,让观者在虚拟世界里领略圣母院外墙精致的浮雕装饰,走进内部参观著名的火焰式拱顶、玫瑰花窗,最后登上钟楼俯瞰巴黎市景,感受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2019年4月,遭遇大火的巴黎圣母院
火灾前的巴黎圣母院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采用了独特的“沉浸式探索(Immersive Expedition)”模式,让参观者通过第一视角在虚拟世界中自由行走。通过高分辨率扫描技术,展览精准再现了巴黎圣母院的全貌,从广场到内部的每一处细节,都将在虚拟现实中一一呈现。观者佩戴头显,即可生成与本人等比例的虚拟形象,“走进”巴黎圣母院。
展览现场
记者在虚拟现实里看到,巴黎圣母院的故事以2019年的意外失火拉开序幕,随后,穿越时空,来到八百多年前的建造时期,回顾教堂的兴建过程,领略了圣母院外墙精致的浮雕装饰,走进内部参观著名的火焰式拱顶、玫瑰花窗,最后登上钟楼俯瞰巴黎市景,感受这座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116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主持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正式开工仪式,莫里斯·德萨利主教为之奠基,主要修建巴黎圣母院唱诗堂及其两个回廊。巴黎圣母院处在了具有先锋意义的早期哥特和趋于成熟的盛期哥特交汇的十字路口。作为12世纪的建筑,巴黎圣母院的体量依然是很庞大的,窗洞不大,光线也很幽暗,中殿的拱顶每个单元都由传统的六分肋拱和两道梁构成。有趣的是,半圆室走廊拱顶的奇妙设计给后世雕琢工们的自由发挥埋下了伏笔,而粗细相间的柱子,伴随着六分肋拱被四分肋拱做法所替代,也变成了下个时代所欣赏的均一的柱子。
虚拟现实中,巴黎圣母院新街-约1240年-双塔工程,图片:Orange/Emissive - 永恒的巴黎圣母院- 2021 ?
虚拟现实中,巴黎圣母院《最后审判》,约1240年,图片:Orange/Emissive - 永恒的巴黎圣母院- 2021 ?
13世纪初,随着哥特风格的加速演进,大教堂进行了一次小规模改建:窗洞向下拓展以增加更多的光线;半圆室外走廊的两处拱顶新建了飞扶壁;中殿的屋顶构架与唱诗班厅直接相连,从而减轻了部分荷载;西立面在三个门洞和巨大的哥特式玫瑰窗的上方, 建造了两座由列柱、深纹饰、卷叶垂花纹装饰的巨塔, 这一后人盛赞为“谐调”的立面是整个哥特建筑史上最精美的一页。1230年,这一伟大工程基本完成。
虚拟现实中,巴黎圣母院北立面工程——约1260年,图片:Orange/Emissive - 永恒的巴黎圣母院- 2021 ?
巴黎圣母院给予后人的伟大启示在于:建筑作品的成功远远超越了为之服务的个人,而建筑整体的均衡统一应当胜过各部分的表现力及每个建筑师的个人表达。
大火之后,巴黎圣母院的修复一直是法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而围绕其展开的修复也引来不同的理念和争论。在经过国民议会表决后,最终决定还是维持原样。
虚拟现实中,本着维奥莱特-勒-杜克的精神——1843年大教堂修复模型,图片:Orange/Emissive - 永恒的巴黎圣母院- 2021 ?
这座高达93米的塔尖是巴黎圣母院的重要标志,是火灾里损毁最严重的部分,也是修复难度最大的地方之一。作为一座哥特式建筑,尖尖的三角形塔尖一直是巴黎圣母院最令人瞩目的特色。2023年,修了4年多的巴黎圣母院坍陷的中殿拱顶完成封顶,标志性的尖塔也进入组装。重新站起来的塔尖完全复刻了原版,需要超过1000棵直径超1米、高达20米以上的橡树。
此外,被熏黑的教堂内部也已经基本清洗出来了。烧黑的石头露出了原本的颜色,教堂的画焕然一新。而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窗、八座铜钟经过清洁修复重新焕发出了光彩。
虚拟现实中,巴黎圣母院的窗花,图片:Orange/Emissive - 永恒的巴黎圣母院- 2021 ?
记者了解到,“永恒的巴黎圣母院”VR数字沉浸展由25人技术团队在5位国际专家及历史学家指导下,耗时2年开发制作完成,为观众带来1000 平方米的沉浸式空间体验。在法国巴黎首展期间,有近十万人观展。“我仿佛置身于圣母院内部,好像时光倒流,能切实感受到这座建筑经历的沧桑历史。”一位参观者表示,“作为一名建筑爱好者,能以这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欣赏圣母院。”
展览亦是“中法文化之春—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别呈现”项目。久事文传相关负责人表示,展览通过VR技术生动呈现巴黎圣母院的历史变迁,增进了中法两国公众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和欣赏,有效促进中法两国优秀文化的交流互鉴,为增进双方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做出积极贡献。
展览由久事文传主办,法国电信Orange、巴黎市政府、法国知名VR工作室Emissive联合打造,HTC(VIVE ARTS)亚太区独家授权。
展期: 2024年7月12日至2025年2月28日
地点: 上海展览中心东二馆 B1 层
上海展览中心地址推荐搜索词:
1.上海展览中心地址延安中路1000号最近有什么展览
2.上海展览中心地址延安中路1000号
3.上海展览中心地址地铁12号线哪站下车
本文标题:上海展览中心地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