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什么意思
平常心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说说什么是平常心?什么是平常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大家熟知的偈子出自宋代无门慧开禅师的《无门关》,颂的是“平常心是道”。
什么样的心态是与道相应的心态,是真正吉祥幸福的心态呢?就是平常心的心态。
“平常心”这个话,原本是赵州禅师的师公马祖道一禅师提出来的,后来赵州禅师在南泉普愿禅师那里请教“如何是道”,南泉普愿禅师也讲“平常心是”。什么是平常心呢?
赵州禅师跟着就问:“还可趣向也无?”意思就是说,我们还能够想一个办法到达它吗?南泉禅师说:“拟向即乖。”如果想用你的心去攀缘,去找,或者说去分别这个平常心,那你就已经不是平常心了。
南泉禅师接着说:“道不属知,不属不知。”它是在知和不知之外。“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我们平时用的知是分别妄想。但是,如果像木头和石头一样,浑然不知,又是无记。道不落在这两边,所以与道相应的平常心,也不落在知和不知这两边。
慧开禅师这四句话,就相当于他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平常心。怎么样来修行我们这个心,这是禅的一个永恒的题目,也是我们所有修行人,所有学佛的诸位,或者说是所有众生生命的核心命题。
要修行平常心,有三种境界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
第一种境界就是在平淡处,或者叫枯淡处,来炼这个心;
第二种境界,就是要在喧闹处来炼这个心;
第三种境界,就是要在困厄处来炼这个心。
如果我们能够历经枯淡、喧闹、困厄这三种境界,而内心却是如如不动的,大概这个心就算平常心了。所以,平常心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简单,在禅的修行层面,平常心有很精准的定向。
第一枯淡处。这是现代修行人很难通过的一个考验。处在信息化的时代,每天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要面对太多的信息,根尘相接,令我们在六根门头,产生很炽盛的分别,白天黑夜念念不间断在进行。
如果在以前,我们的眼根也许只是看到山河大地和身边的景象,但现在我们的眼睛有了很大的延伸, 可以通过摄像、照片、望远镜、网络,看到时间空间跨度更广阔的景象。
我们的六根有一个习性,就是它好像总是在饥饿状态,总想看点什么,听点什么,吃点什么,摸点什么,想点什么。六根的这种状态,就像饥饿时见到食物一样。我们的六根需要接触外面的信息来让它得到满足,我们的分别心也需要法尘的信息,这些信息就像食物一样让它满足。
但是它好像永远不能满足,你要不断地给它喂,给它提供新的信息来刺激它。这就是我们在念念之间,根尘交接的时候,向外去驰求六尘信息,在上面起各种分别。
我们观察这个社会有一种现象,好像很少有首歌曲一直流行,明星也不会一直都红,总是不断地在换。人们视觉疲劳、审美疲劳的频率越来越快。这就是我们在根尘交接这一点上的饥饿感。
枯淡是什么,枯淡是让向外追求根尘信息的习性歇下来。每天你到大殿里面念一样的经,但是你并不乏味,不觉得枯燥,还能够津津有味、法喜充满,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就信息本身来说,虽然经文的内涵很深邃,但是从文字、声音上讲,那个经其实是比较单一的,但你能适应,每天坚持念,同时津津有味、法喜充满,这就是枯淡处炼心。
在枯淡处,你的心能够自己相对地独立,能够与经文的内涵相应,并从自己的信仰中生发出一种喜悦,那你就不会说今天念一种,明天换一种。可能有很多道友,都有这种经验,在某个时间段,下决心每天要念某部经,过了一段时间又想再换一下。
其实也是你的心,好像有一种疲劳了。在一个同样的重复的经文上,你的内心能够深入,能有法喜,这就是在枯淡处我们的心经受了考验。
因此修行人要耐得住这个枯淡,耐得住这个寂寞。在这个枯淡、寂寞, 在这个信息很简单的环境里面,我们的心能安定,其实就是信仰的力量。
第二,要在喧闹处炼心。现在过年就是个喧闹处,人多、事多,你怎么能够有定力?有时候事情一多,人一多,我们就会不耐烦,脾气就会出来,甚至在佛殿里面对居士着急发火、骂人,这些现象经常有啊。有时候人忙了以后,你的定力就不行了,容易烦。
所以,恰恰要在喧闹中去锻炼怎么保持内心的从容。有的修行人在没有事情的环境里面心态还蛮好,刚有一点点事,心马上就乱了。这就是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过风雨的历练,不管用。日常生活里的这点喧闹,我们都不能够挺过去, 如果生死大限来临,我们就会方寸大乱,根本就没希望。
在喧闹和纷杂中,保持内心的淡定,这也是一个修行人应该经历的。你多经历一点这个场面,你的心量会更大,定力会更足。需要在混乱中修行。如果你在禅堂里有定力,你不妨到大街上去走走,看看定力还在不在。这是第二种炼心的境界。
第三种境界,就是要在困厄中炼心。什么是困厄啊,就是我们人生中遇到的特殊的困难和考验,比如严重的疾病、突然的灾难,或者人事的变动,比如被人冤枉了,或者有牢狱之灾了。当然,人生有个最大的困厄,每个人都不能免,虽然今天是初一,我们学佛的人倒是不怕,不妨谈论一下,这个困厄就是所谓死亡。
在这三个环节,能让心如如不动,可以说是平常心的一种体现了,再深究一点,平常心就是要求不起分别。
要不起分别,必须要真正认识我们这个心,把我们内心分别的种子,那个根斩断。这就是禅门修行用功最终的宗旨。斩断这个分别心,就像一根木材点着烧火,最后烧尽了变成冷灰,没有力量了。
首先是枯淡处。很多年轻人没有体验过什么叫枯淡,很少经历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生活。不要以为现在信息多就是丰富,其实是种贫乏,内心的无力贫乏。
也要经历喧闹的历练。必须要去发心,要为大众服务。你要经历一点事,看看待人接物中你的心态有没有起伏。当然我们也会经历困厄。这个困厄可遇不可求,我们不会去求困厄,但是大概都会遇到。在困厄处逼自己,最后你的心就有力量出现。
这是我们禅修的根本目的。
平常心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平常心有4大标准,看看你具备了吗?
我们常说要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人若拥有了一颗平常心,那么就可以应对纷繁复杂,变化无穷的人事物,而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笃定与从容。
它不仅是一种心胸豁达的表现,更是一种做人处事的高尚境界。尤其是当人们遇到了不顺心之事的时候,能够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则更为难得。
说到平常心,其实有下面的4大标准,看看自己做到了多少呢?
首先是“为善无近名”。这句话来自于庄子,意思是我们发心向善,说善语,行善事之时,是出于内心的纯朴和真诚,是真正为了他人好才去做的,而不是出于其他的目的,比如为了扬名,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那么这样的善就不是真正的善了,反而是因为自己的私心,处处都考虑到自己。一旦出现了这样的偏差,结果必然会适得其反。
其次,要学会安心吃亏。吃亏是大家都不愿意的,但是如果你深刻的明白了因果循环的道理,你会发现,你越是肯吃亏,越是心安理得的吃亏,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吃不了亏。因为你所吃的亏,上天会以另外的一种方式,用另一种形式回馈给你。
老人常说:吃亏是福。吃得了亏,就成得了堆。你越是吃亏,表面看自己拥有的东西减少了,实际上自己是真正得到了大的福。这种买卖我们一定要会算啊。
第三是不畏难,不气馁。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月无日日圆,人无日日顺。生活中难免会碰到不如意之事,或遭受困难,遇到阻逆,或承受挫折,万分苦恼。往往在这时,更需要自己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去承受一切考验。
需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世上伟大的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经历非常多的苦难,最终才能百炼成钢,成就正果。
最后是老死不惧。一个人就算再成功,事业再伟大,身体再健康,最后都会逐渐衰老,并且走向死亡。生老病死,成住坏空乃是自然规律,万物运行的法则,任何事物都不能违背。
切莫因为老死而产生畏惧,使自己处于忧虑之中,相反,我们更加应该珍惜眼前的时光,充分地利用好当下的每一刻,去努力完成自己人生的使命,方能真正不负此生。
平常心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什么是平常心?在唐代高僧大珠慧海禅师的开示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驿路拾遗·系列之44】什么是平常心呢?
有源律师是唐代的一位律宗比丘,他请教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禅师答道:“用功。”有源问:“怎么用功?”禅?师?说:“饥来食,困来眠。”有源不理解,追问:“这怎么算是用功呢?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啊!”禅?师回答:“那不一样,他们吃饭时不肯好好地吃,百般思索;睡觉时不肯好好地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啊!”
大珠慧海禅师是唐代禅宗洪州宗祖师马祖道一的得法弟子,他的这一解释与常人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常人在吃饭时心中百种忧虑,想着其它事情;睡眠时也千般思虑,心生杂念,而大?珠?慧海禅师则能在这些日常生活中保持专注,不被外物和杂念所困扰。从佛教角度来讲,这是“降伏其心”,是无相;无相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超越物质形态和语言表达的极致状态,它体现了自我觉醒、无限自由和非凡境界的融合。通俗来说,这就是平常心。
如何有平常心呢?
第一,得财不喜是平常心。人之常情,总是希望自己有所得,认?知拥有的东西越多就越快乐。比如:老年得子,贫时得宝,寒时得衣,饥时得食……都会乐不可支、欣喜若狂。但是,有佛缘的人,懂得感恩、知足和珍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大?程?度?减少对物质的依赖,“少一分物欲,就多一分发心;少一分占有,就多一分慈悲”,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人生的聚与散,以一颗平静心看待人生的得与失。
达摩大师在《见性论》中开示:“善观色者,色不生于心,心不生于色,即色与心俱是清净。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意思是说:心中清净,没有妄想时,当下就是佛国;心中烦杂,妄想不断时,当下就是地狱。“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天堂地狱,只在人的一念之间。所以,人有一颗平常心就显得弥足珍贵!
《普贤观经》云:“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庄子,在《清净无为论》中也宣扬“少私寡欲,不去争斗。”但现实中,很多人即使有了财富、爱情、名誉、权势,却得陇望蜀、欲壑难填,仍然贪婪地无休止的在追逐。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切莫被贪心所控,过于贪婪反而享受不到真正的乐趣。其实,人的欲望淡泊一些、生活简单一些,心里的负荷就会随之减轻,反而能照见内心无限的宝藏。这也是禅者的安贫乐道。
第二,失利不忧是平常心。人世间,好事不常有,难堪事则时有发生。有的人生意经营不善,失利了;股票崩盘,亏损了;甚至银行也会关门,大公司也会倒闭。当投资失利或亏损时,有人想不开,烦恼焦虑,食不知味;有人放不下,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甚至有人走极端,情绪失常,寻死觅活……所以,佛法讲“有日要思无日时”,得财固然是好事,失利也是常事,何必太计较?只要有信心,一切都可以再来,这就是平常心。
佛教典籍《五灯会元》云:“如何向上,唯有放下。”此语深含佛法之精要,意在告诫世人,万法皆空,唯有放下,若能放下心中执念与挂碍,才能断除苦恼的根源,才能得到自在与解脱。所以,人要学会淡看缺憾,随缘而动。所谓随缘,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只有随缘的心态,才能想得开、放得下,才能看淡失去,才能把精力放到自己可能的拥有上。
台湾佛光山创始人星云大师告诫我们: “看得破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破的人,处处都是困境。拿得起的人,处处都是担当;拿不起的人,处处都是疏忽。放得下的人,处处都是大道;放不下的人,处处都是迷途。想得开的人,处处都是春天;想不开的人,处处都是凋枯。做何人,在自己;小自我,大天地。”十分精彩,绝伦无比!
第三,享誉不骄是平常心。生活中或职场上,人在无所得时,或许还?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而一旦享有荣耀和?名位时,就按捺不住驿动的心而难以淡定了。所以,平常心,说着容易,真正做到还是很不容易的。例如:体育竞赛,“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平常心;创业时,享誉不骄,受辱不计,就是平常心。历史上,韩信不计较“胯下之辱”,所以能成就大事,这就是平常心;苏?东坡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也是平?常?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日,皇帝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山倒了,水干了,花谢了。皇后听了,惊恐直呼:“大事不好!山倒是江山难保,水干是民心不再,花谢是好景不长啊!”皇帝一听,吓得卧病不起。这时,一位大臣出来劝慰道:“皇上,好事啊!山倒是天下太平,水干是真龙现身,花谢是果实要出啊!”皇帝听了这样一解梦,病一下子好了许多。
这就是平常心的问题。可见,一个人能拥有一颗平常心是多么的重要。有一句很经典,?也?富有?哲理的话:当你紧握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 当你打开双手,世界就在你手中。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又奇妙,你何必苦苦追寻一个目标呢?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才能走得远;有所放弃,才能有所追求。宫崎骏《龙猫》也说:“有些烦恼,丢掉了,才有云淡风轻的机会。”懂得放弃,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充实、饱满和丰盈!
第四,受谤不恼是平常心。一个人受到别人的毀谤,让他冷静,控制情绪,且不愠恼和愤怒,非常不容易,尤其感觉委屈、冤枉时,犹如火上加油,心生嗔念,甚至与人拼得你死我活,不肯罢休。假如受谤时,能自我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被人冤枉了,心想这是为自己做一警惕,不怀嗔恨,仍能如如不动,这是平常心,更是一种境界。
“寒山问拾得”的经典对话,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之所以能引人入胜、传世不衰,就是因为它有睿智通透、精妙绝伦的哲理,因而有着无限的生命力。这对话的精髓就是劝诫人要有一颗平常心。
“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无普贤,拾得定是。”相传寒山为文殊菩萨化身,拾得为普贤菩萨化身,他们在凡间化作两位苦行僧。一日,寒山受人侮辱,气愤至极,于是有了与拾得精彩绝伦的对话。
《 古尊宿语录》里是这样记载的:寒山问曰:“ 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答曰:“ 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在这段对话中,寒山师父问得很好,拾得师父答得很妙。其实,拾得的回答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豁达、那种超然、那种大度、那种洒脱,就是“忍”,就是平常心。
有一颗平常心,你会更从容;有一颗随缘心,你会更洒脱;有一颗慈悲心,你会更积善;有一颗感恩心,你会更幸福;有一颗因果心,你会更明理;有一颗忍让心,你会更快乐;有一颗超脱心,你会更淡然;有一颗修行心,你会更智慧;有一颗质朴心,你会更纯粹;有一颗自知心,你会更清醒……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却能左右人生的全部。
好的心情才会有好的风景,好的眼光才会有好的发现,好的思考才会有好的主意……好的心情决定着你的人生。好的心情,就是从有一颗平常心开始的;有了平常心,才有从善如流和来自内心的满足感。换言之,有了一颗平常心,有所得时,就不会过分贪求;有所失时,也不会过分烦恼。有了荣耀,看成是大家的成就;受到毀谤,反而觉得受到了教益。一个人能以平常心处世,人生何处不春风得意呢?
世事无常,人间沧桑。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有挫折、有委屈、有泪水、有阵痛、有喜悦、有愿景……人要学会沉淀,沉淀经验,沉淀心情,沉淀自己,不必刻意雕琢,还是简简单单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放下执念,以平常心来面对世间的万象,体味自然——像春天的溪水,不疾不徐地流向大海;像秋天的落叶,自然地回归大地,从而发现世间的本源,获得正道的智慧。
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生命的丰盈源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以善修心和保持一颗平常心。这就得应了儒家倡导的“拿得起”、佛家修心的“放得下”、道家追求的“想得开”,合起来其实就是: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悟者,觉悟本性;本性不动,是名自己。”(《六祖坛经》)这或许就是南怀瑾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境界:即:“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正所谓:万法皆空相,心静尘埃落,缘起自有时。
二零二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附注:本文所有配图均有 @老柯之随笔 拍摄。
平常心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平常心是道”是什么意思?“平常心是道”做何解?
佛教所说的平常心指不生爱憎,亦无取舍,不念利益,安闲恬适,虚静淡泊之心。后延伸出无为、不争、知足之心。“平常心是道”最早由马祖道一提出,经从谂和尚等发扬光大,表现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平常心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什么是平常心?
人生:第一句话:你的责任就是你的方向,你的经历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格就是你的命运。第二句话: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第三句话:美好是属于自信者的,机会是属于开拓者的,奇迹是属于坚持者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希望你不要用年龄和其他东西来束缚自己。
什么是平常心?得而不喜,失而不泣。对任何事尽力而为,又顺其自然,不苛求结果事事完美。从容淡定的心,宽容自己同时又有自信。抛掉一切执着与烦恼,随时给自己留下适度的空间自觉自省自愈。
人生无常,有时起有时落,生活不能等别人来安排,漂泊的生命中,来去匆匆,学会欣赏自己,哪怕不完美;学会接受生活,哪怕不如意,人生总要一路向前,无论是挫折还是坎坷,都无处逃遁,勇敢面对,方能成就生命之厚重。
我们常常面临不敢选择、不会选择的困境,一个转身,一段回忆,岁月就像涓涓流水,一路向前方流动,那么的清澈。可流逝的太快,追不上流动的脚步,回首时,却亦然发现,时光渐渐苍老,内心也不知在何时留下了深深的惆怅与凄凉。
淡然的心态,是人生的成熟。人活着就要承受各种经历,很多心愿无法成就。艰辛的人生,本无完美。留下的遗憾的确很多。一切似乎是命运的安排,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就算全世界都否定你,你定要相信你自己,当别人忽略你,不要伤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谁都不能一直陪你。当你看到别人在笑,不要以为世上只有你一个人伤心,别人只是比你会掩饰。当你觉得处处不如人,记得,你只是个平凡人。
人一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过安稳日,睡踏实觉,享清闲福。生活温暖顺心,家人平安健康,把身体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婚姻不是必需品,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段经历。依赖谁都不如靠自己,当你放弃独立自强的自己那一刻,你就要有心理建设迎接一个看起来不聪明还很懦弱的自己。婚姻是人生的一部分,当你懂得做好自己的主人,你才能驾驭好这艘婚姻的小船。
平常心是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平常人平常心是什么意思
2.一颗平常心是什么意思
3.保持平常心是什么意思
本文标题:平常心是什么意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