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杭州段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推荐文章1:《杭州市京杭运河河长制工作规则》正式发布
熊艳、沈欣宁、李建勇
2025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日前,杭州市正式印发了由京杭运河“河长制”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编制的《杭州市京杭运河河长制工作规则》(简称《规则》),为运河的治理保护提供了新的“解题之法”。
“在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和河长制实施十周年之际,这一《规则》的出台,为运河下一个十年的河长制及水体治理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则》的发布不仅展现了杭州市在运河水体治理上的决心与创新,更为未来的治理保护提供了明确的制度保障。
京杭运河的治理保护一直面临“点多、线长、面广”的难题。此次发布的《规则》,正是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系统性方案。《规则》共分为总则、工作机制、工作职责、工作方法、附则五个部分,系统梳理了省、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河长体系,明确了各级河长、联系部门及市级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同时,创新建立了水质评价、环境巡查、信息通、督促整改、履职评价、责任追究等六项工作制度,为运河河长制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为适应新时代运河治理保护的需求,《规则》还同步修订了《杭州市京杭运河河长制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从原先的“4+10”(4个区+10个市级部门)扩增至“4+16”(4个区+16个市级部门),新增发改、公安、财政、规资、文旅、市场监管等6个市级部门,进一步巩固了运河“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同时,《规则》还鼓励市民通过志愿服务、监督举等方式参与运河保护,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新模式。
自2014年实施河长制以来,杭州市率浙江全省之先,针对京杭运河编制了专项工作方案,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十年来,运河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超160亿元,水质逐年提升:运河干流Ⅲ类以上水质断面占比,从2014年的0%,到12%、50%、65%……直至2024年的100%,运河水质实现了质的飞跃。
“运河是大家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守护它!”站在运河畔,清澈的河水潺潺流动,两岸绿树葱郁,市民悠闲地在步道上散步,一位在运河边散步的市民感慨地说,“现在的运河边美不胜收,饭后带孩子散步成为一种享受。”展望未来,随着《规则》的深入实施,运河的保护与治理将迈上新的台阶,这条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活态遗产”,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推荐文章2:京杭大运河杭州临平段重现江南水乡繁华
中国青年客户端讯(中青·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 )4月22日,记者从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举行的2024年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主会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临平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深入发掘运河文化,如今已重现江南水乡繁华。
临平区塘栖是京杭大运河南段首镇、“江南十大名镇”,保留有广济长桥、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水北明清一条街、三条半弄等文物遗产,见证了运河的兴盛。在这里,还有代代传承的蚕桑生产习俗、清水丝绵制作技艺、米塑、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镶嵌在丁山湖畔,守护着乡愁记忆。
京杭大运河杭州临平段的广济桥。 临平区委宣传部 供图
京杭大运河在临平境内延绵数十公里,生态人文底蕴深厚。临平串联塘栖、丁山湖、超山三大片区,以水为缘,以船为媒,构建“水上、船上、陆上”三大空间的江南水乡美景。清大文产、大运河朱炳仁艺术馆、新晋摄影基地等一批优质文创新业态同步向社会公众亮相。
据杭州市临平区文广旅体局书记、局长徐静介绍,今年,围绕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杭州临平将联动河南洛阳、北京通州、天津杨柳青等运河沿线城市互融互通,开展交流互鉴活动,不断巩固和扩大运河“朋友圈”,持续讲好“古今运河 时尚临平”故事。
责任编辑:齐征
:中国青年客户端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推荐文章3:最新规划!杭州京杭大运河,新建一座跨河人行景观桥,即将开工
近期,备受关注的康桥单元跨电厂河人行桥项目迎来重要进展——项目取得可研批复,为后续开工打下坚实基础。一起来了解↓↓↓
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拱墅区康桥街道京杭大运河与电厂河交叉口东侧,北至运河东岸景观带(电厂河-康桥路)一期(计划今年8月完工),南至运河东岸景观带(朱家坝路-电厂河)(已建成开放)。建设内容包括跨电厂河人行桥、桥梁附属工程及两岸桥头广场景观绿化等。
项目位置图
设计思路
考虑到桥梁整体方案与场地的融合,本项目采用结构高度较低的桥型方案,充分借鉴了杭州竹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的设计思路。桥梁通过横、竖向钢管连接而成,整体结构轻盈,造型通透简洁,桁架杆的纵横交错,结合轻薄的桥面体系,将传统的木构拱桥结合江南竹伞的轻巧骨架为意向做出当代的结构转译。
项目效果图
项目意义
该项目是实现运河东岸景观带从石祥路至临平界贯通的重要一环,建成后将增强运河东岸南北之间的有效连接,减少景观带电厂河南北两岸的绕行时间,有效疏解慢行交通过河交通压力,提高慢行交通效率,进一步满足周边居民休闲运动需求。
项目效果图
在多部门的支持协作下,该项目实现了“三个当月”——当月取得选址论证批复、当月完成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申领、当月取得可研批复,跑出建管加速度。下一步,运河建设管理公司将以“拼搏建管、勇立潮头”文化体系为牵引,持续强化“运河建设”品牌建设,不断完善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慢行系统,提升周边地块配套质量,不断提高周边居民的幸福高和满意度。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推荐文章4:世界最长运河——京杭大运河传奇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推荐文章5:京杭大运河(余杭段)史话
:祝一帆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一条大运河,它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在国内是长度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经河北、山东、江苏而南至浙江杭州,全长1794千米。从鲁哀公九年(前486)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始,至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郭守敬主持开通通惠河而实现全线贯通,形成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连接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前后共持续1779年之久,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为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京杭大运河旧景
京杭大运河流经四省两市,流入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市的运河段,属江南运河。大运河杭州段南起三堡船闸,北至余杭博陆镇东,流经余杭、拱墅、下城、江干等区。而余杭段是大运河特征最显著、最具代表性的河段,是横贯余杭境内的经济大动脉,更是一条深深植根于余杭大地且奔流不息的千年文脉,滋养着余杭人文精神。同时,运河也给余杭以及运河周边地区带来繁华,孕育出丰厚的运河文化。
塘栖古镇位于杭州市北部,距杭州市区中心约20千米,距余杭区政府所在地临平约13千米,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塘栖历来是杭州的水上门户,也是浙北重镇、江南名镇,属杭州临平副中心,运河史料众多。有运河上唯一大跨度的七孔石拱桥——广济桥,郭璞古井以及位于水北街的乾隆御碑,石碑高5.45米。乾隆皇帝南巡,查得江、浙、皖三省交皇粮时浙江最优,特免去钱粮30万两,后民众将“圣谕”刻于石碑,晓谕官民。还有新建的运河谷仓博物馆和余杭方志馆等,供公众参观。此外,塘栖还有闻名江南的珍贵水果枇杷和传统美食粢毛肉圆、塘栖熏鸭、塘栖米塑和镬糍等。
据《杭县志稿》载,元末上塘河因泥沙淤积严重,水浅不宜大船往来。鉴于苏杭之间有军船往来,而余杭长安、临平至杭州的河道狭窄碍航,不利于军旅运输,张士信遂发动军民20万人,开浚经塘栖武林港至北新桥(今大关桥)又至江涨桥(卖鱼桥西北)的运河航道,长45华里(22.5千米),宽20丈(66.67米)。明永乐年间对大运河又进行了改造,始成今日之运河。运河通航后促进了古代杭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了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商贾辐辏的大郡。运河流经杭州市余杭区东北部的勾庄、云会、沾驾桥、东塘、宏畔、塘南、五杭、博陆8个乡镇和塘栖镇,在余杭境内全长31千米,河面宽60~180米,常年水位保持吴淞标高3米,是余杭区四季水上运输的主要通道。
康熙《仁和县志》载:“元至正末,张士诚军船往来苏杭,以旧河为狭,复于武林港口,开浚至北新桥,又南至江涨桥,广二十余丈,遂成大河,因名新开运河。”江南运河由此改道,新运河成江南运河之南段,为京杭大运河入杭州的主航道。新运河开通后,缩短了杭州去北地的距离。从此,南来北往的船只舍临平而过塘栖,塘栖一跃而为江南运河必经之水津要道,市镇随之日益兴旺发达。
广济桥旧景
最令塘栖人乃至余杭人骄傲的广济桥,是千里大运河上唯一的七孔石拱桥。据《余杭文物志》记载:广济桥,一名碧天桥,又名通济桥,俗称长桥。位于塘栖镇西北,广济路北,南北向跨于京杭大运河上。据清光绪《唐栖志》卷三“桥梁”载:“通济长桥在唐栖镇,弘治二年(1489)建”又云“弘治间鄞人陈守清募建,桥计七孔,嘉靖庚寅(1530)桥裂,里人吕一素捐金修。丁酉(1537),复舍金重修。万历癸未(1583),天启丁卯(1627)及清康熙乙巳(1655)屡圯屡葺,辛卯(1711)北堍又圯,吴山海会寺僧朱皈一与如意庵僧大生募建,甲午(1714)十月竣工。”明清两代,又多次疏浚大运河,对余杭段的一些重要水利设施进行重修并多次动工加固改造堤岸。塘栖广济桥,势如长虹,造型秀丽,历经500余年仍雄踞京杭大运河之上,成为历史沧桑的真实见证,连同江南的富庶、繁盛,和着桨声、船夫号子声写进了京杭大运河500年的漕运史中。
民国时期,随着海运和铁路运输业的兴起,运河在交通运输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但由于运河航运量大、成本低,且有一定的通航功能,民国政府对运河做过整治,如1949年5月发动国民义务劳动,整修拱宸桥至塘栖段的堤塘和砌石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京杭大运河(余杭段)又进行多次改造,实施疏浚和截弯取直等多项工程,其中最值得称颂的有两项:
一是1978年3月15日,京杭大运河(余杭段)新建首座公路桥梁——塘栖运河大桥竣工,接着良(渚)至塘(栖)公路建成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乘坐现代化的各类机动车辆,自临平出发,可直达瓶窑、余杭、三墩各乡镇(街道),不必再绕道杭州市区。随后,运河余杭段又新改建公路桥梁4座,并撤除余杭段上的5处渡口。
二是为保护塘栖古桥,开凿广济桥旧景广济桥今貌新河道一条。改革开放后,水上运输繁忙,现代船只多经过广济桥,体型大、载量重、行速快,对古桥的冲撞频繁。1992年12月,曾有4000艘大小船舶,在广济桥两侧受阻三天三夜。后经市、区港航部门执法疏导方才通行。为此塘栖镇的民众以及文物管理部门呼声极高。浙江省政府遂拨款7494万元,在塘栖镇北与德清县交界处开凿新河道3.64千米,建桥4座。从2004年起,广济桥河段正式封航,过往塘栖镇的运河船只改道行驶,从而保护了这座古桥。在波光粼粼中矗立的广济桥,见证了党和政府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坚定信念。为保护塘栖广济桥而封航,为不影响水上交通而另辟航道,这在运河历史上是值得称道的。
广济桥今貌
2008年2月,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余杭区政府、塘栖镇政府三家共同出资组建杭州余杭运河综合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还河于民”“申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总体目标,编制了以古建筑保护为重点、以土地整理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的新城建设规划。
翌年,塘栖开展“两古两水一园”的重点建设,以广济巷为界,东侧建设“古玩天地”,形成古玩市场,西侧建设“古河风情”,恢复古运河人们生产生活的历史场景。以开挖市河为轴线,恢复河两侧的“老字号”水街,在市南街保护和修缮平民化的“水坊民宿”,展示水乡生活。在水北街建设以乾隆御碑为中心的人文主题公园,建成开放式的博物馆。总共投入十多亿元,稳步推进了塘栖新城建设,迎接运河后时代的到来。
值得一提的是,京杭大运河(余杭段)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带着千年运河的烙印。它在余杭段全线分布广而散,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雷家桥古纤道
2009年4月,余杭区文物普查队对京杭大运河(余杭段)运河水利工程遗产全面调查,新发现358处文物点和河道、水利、航运工程、古代运河设施和管理机构遗存等154处。
这些文物遗存也折射出大运河水运功能的变迁史。其中紧临雷家桥古纤道运河,与运河功能直接相关,且最具代表性的遗产有三家村渡口凉亭、浙航塘栖客运站、水利通判厅遗址、雷家桥古纤道、淳安桥“一桥跨三府”等。而雷家桥古纤道是京杭大运河(余杭段)目前保存较好的古纤道,整体呈东西向,与京杭大运河平行,长约70米,宽约2.2米,对于研究运河水运功能具有重要价值。另外沿线遗存千姿百态的古桥,是大运河最为丰富的水利工程遗产。
此次京杭大运河(余杭段)野外调查,收录1979年之前建造的石桥123座,其中的淳安桥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桥南为杭州市余杭区运河镇戚家桥村,桥北为嘉兴桐乡市洲泉镇众安村,桥以西不到400米处,为湖州市德清县钱塘村,可谓“一桥跨三府”。这座罕见的石桥同时见证了三地村民相互交流的社会状况,具有无可取代的价值。
:《杭州月志》总第54期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推荐搜索词:
1.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介绍
2.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景区)
3.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旅游攻略
本文标题:京杭大运河杭州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