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多少字推荐文章1: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国古代书画』: 估价待询之珍品-元代《妙法莲华经》

  苏富比『中国古代书画』拍卖将在5月30日下午4:30于香港金钟港岛香格里拉大酒店香岛殿举槌,此次专场将带来70件书画作品,估价由20,000 至4,000,000港币不等。本场主要搜罗一系列重要私人收藏,包括密韵楼蒋氏旧藏、「五十万卷楼」珍藏等,金石考据,书画纷陈,尤以十四世纪《妙法莲华经》、宋张文靖《书札四帖》及郑燮《怀潍县二首》最为难得。永思艺讯特精选本场重点拍品估价Top20邀您共赏。


  密韵楼早期称「传书堂」,是浙江南浔藏书家蒋汝藻(1876–1954)的藏书楼,因复得祖传宋代湖州词人周密着《草窗韵语》孤本,故改称「密韵楼」。蒋氏字元采,号孟苹,别署乐庵,实业家。其藏书丰富,以宋元善本为多,是清末民初湖州四大藏书楼之一。


  本场此全本《妙法莲华经》为鸠摩罗什译本,共七卷,泥金绀纸,金丝栏,书写工整庄严。每册皆绘有说法图,以金线勾勒,华贵不凡。册页外首上下两面亦有泥金印花纹彩绘并书标「妙法莲华经」之卷次。此卷由广东鉴藏名家孔广陶、陈沣、黄绍宪、何荦等递藏,后为蒋谷孙所得。


  预展时间(香港时间):


  2016年5月28日 10:00am-08:00pm


  2016年5月29日 10:00am-08:00pm


  拍卖时间(香港时间):


  2016年5月30日 04:30pm


  拍卖地址:


  香港金钟港岛香格里拉大酒店香岛殿


  永思海外竞拍微信服务号:yongsikefu


  永思艺术品物流微信服务号:yongsiwuliu


  精彩拍品


  Lot 368 元 《妙法莲华经》 无款 泥金绀纸全七册


  尺寸:每开 31.9 x 2.3cm


  估价待询


  :密韵楼蒋氏旧藏书画名迹。


  鉴藏印:「南海孔广陶审定金石书画印」、「南海黄绍宪所藏经籍书画金石文字宪子孙其万年永宝」、「公卓」、「嘉乐康藏」、「何」、「荦」、「公卓偶得」、「杳冥君室」、「陈兰甫」


  

  

  

  

  Lot 360 石涛(原济)1642-1718 山水册 设色纸本 十开册


  尺寸:20 x 15cm


  估价:2,000,000-2,500,000 港币


  :密韵楼蒋氏旧藏书画名迹。


  每开钤印:「老涛」


  署签:(朱)石涛画册,埜云题。


  (伊)苦瓜和尚山水,嘉庆三年(1798)仲春日。汀州伊秉绶题。钤印:「南泉」


  鉴藏印:「少含珍藏」


  朱埜云画《石涛种松图》:石涛种松图。甲寅冬日自写。戊午(1798)冬朱埜云为墨卿临。钤印:「墅云」


  鉴藏印:「叶梦龙印」、「云谷曾藏识者宝之」、「罗」、「左清印」、「歗篔」


  

  

  

  

  

  

  Lot 370 宋 张文靖 书札四帖卷 水墨纸本 手卷


  尺寸:尺寸不一


  估价:2,000,000-4,000,000 港币


  :密韵楼蒋氏旧藏书画名迹。


  一 与路允迪


  鉴藏印:「潜园书画之印」、「存斋又称潜园」、「归安陆心源审定」、「古云审定」、「靖伯氏」、「率真」


  钤印:「前身应是王介父」、「岭南东道兵备使者」、「潜园书画之印」


  二,与梁仲谟札


  鉴藏印:「归安陆心源审定」、「率真」、「潜园书画之印」、「存斋又称潜园」、「青笠绿蓑斋藏」


  钤印:「归安陆心源字刚父印」、「存斋又称潜园」、「皕宋楼」


  三,与李仲仁札


  鉴藏印:「潜园书画之印」、「存斋又称潜园」、「归安陆心源审定」、「率真」


  钤印:「八十以后号再己翁」、「千甓亭」


  四 与王严起札


  钤印:「陆心源印」、「陆氏伯子」、「六文人」


  

  

  

  

  

  Lot 357 郑燮 1693-1765 怀潍县二首 水墨纸本 立轴


  尺寸:188.5 x 108.8 cm


  估价:1,500,000-2,000,000 港币


  :重要私人收藏名家书法。


  款识:怀潍县二首,即送伦升年兄归里,时乾隆二十八年(1763)岁在癸未夏四月,板桥郑燮去官十载,寿七十又一。


  钤印:「郑板桥」、「爽鸠氏之官」、「丙辰进士」


  鉴藏印:「笙鱼审定书画真迹」、「石门李嘉福藏金石之印」、「曾为古平寿郭申堂藏」、「四知堂杨」、「青峰草堂书画印记」


  

  Lot 366 王铎 1592-1652 临晋唐法帖 水墨纸本 九开册 镜框


  尺寸:25.4 x 31.4 cm


  钤印:「铎」、「王铎之印」


  鉴藏印:「高都张氏赏鉴图书」、「张肇景字忍之」、「垒楚散人」、「沈盦铭心之品」、「勉之三十五后所藏」、「慎远堂师」、「城逸史」、「雨楼宷定」、「阳邑曹步郇鉴定印」


  

  

  

  Lot 348 汤贻汾 1778-1853 如此江山图卷 设色纸本 手卷


  尺寸:30 x 112.8 cm


  估价:1,200,000-1,800,000 港币


  署签:先贞愍公□□山图,祗庵先生藏,涤敬题。钤印:「定生」


  引首:如此江山。新正十日在松寥阁松下,瀛洲上人属题,更生居士洪亮吉。钤印:「亮吉」、「更生居士」


  款识:树斋司寇以同人焦山倡和作见示,嘱为补图。时道光甲辰(1844)秋日,贻汾。 钤印:「龙山琴隐」


  鉴藏印:「博雅堂」、「升崑仑虚过星宿海」、「江夏杨氏所藏」、「古堇毛志訒收藏金石书画印」、「自然庵」、「毛牋焘」、「嘉和居」、「许植槐氏珍藏之记」


  

  Lot 354 文征明 1470-1559 虎丘图 设色纸本 立轴


  尺寸:65.3 x 27.3 cm


  估价:1,200,000-1,800,000 港币


  :亚洲重要私人珍藏古代书画。


  钤印:「征」、「明」


  

  Lot 355 陈洪绶 1598-1652 芙蕖菡萏图 设色绢本 立轴


  尺寸:145 x 50.5 cm


  估价:800,000-1,200,000 港币


  妙法莲华经多少字推荐文章2:赵孟頫小楷最强极品《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为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甚深微妙,所以称为妙法。莲花用以比喻妙法的稀有无上与清净污染。又莲花是花与实同时俱有,因此来譬喻妙法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生佛不二,就像莲花的花果同时生出一样。《妙法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於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此经书文句辞汇优美,共七卷二十八品。


  赵孟頫精通佛老,造诣玄微。一生中抄写过很多经文,《妙法莲华经》便是其中之一。


  鲜于枢说:赵孟頫“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是非常中肯的评价。


  古人云:不善小楷者不书家,也就是说,小楷是衡量一位书法家的重要尺度,小楷是古人日常书写的重要书体,其使用的频率要远远大于大中楷,这在今人实已很难体会它的妙用了。


  赵孟頫最著名的小楷经典之作是《汲黯传》和《道德经》,而《大乘妙法莲华经》才是赵孟頫平生小楷的最强极品,也是他书法全面成熟的代表作。明代王世贞有评:“书法华者人以十数,独赵吴兴为胜。而此卷乃吴兴自用了愿者,以小楷书精茧。其结构细密,肉骨丰遒,盖备有北海、诚悬之妙,而时济以大令者也。


  宋三百余年,在苏、黄、米的倡导与带领下,行草书成绩斐然,然善小楷者寥寥无几。


  赵孟頫一出,以其圆转流动的笔势,温润闲雅的结体,有晋人之韵无唐人之拘的小楷书风,给书坛带来生气。自赵孟頫之后,明代小楷名家辈出,像祝允明、文徵明、王宠、董其昌等等,几乎都受到赵孟頫的影响。但望其项背者却无一人。


  赵孟頫小楷《大乘妙法莲华经》。根据《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以及其他文献著录,原本七卷,是赵孟頫62岁时为佛门之师中峰明本所书,据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等书所载共有七卷本。这七卷平均每卷一万三千多字,合共九万多字。而这洋洋洒洒快十万的字,首尾一致,竞无一懈笔,用笔精到而不失清灵爽利,楷法谨严而不失圆活飘逸,丝毫无板滞局狭之气,后世难有与其匹敌者。


  明正统年间王戌为郭世南收藏时已缺第二卷,请夏昶补书,明万历年间为王世懋收藏,清初为王鸿绪收藏,乾隆时因火灾烧毁数卷。吴荣光《辛丑销夏记》载,王鸿绪收藏时只存五卷,火灾时被烧去两卷半。这部《妙法莲华经》从晚清至今只存三卷有半。


  这三卷半分别是卷三,卷五,及卷六和半卷火烧版。


  卷五现为首都博物馆收藏,现在于市面流传的便是以卷五为母本印制出版的字帖。


  卷三原被清庭所藏,之后流落到台湾私人藏家之手,几经周折被观远山庄主人杨致远(没错!就是雅虎创始人)所收藏,大乘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纸本手卷 上钤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 八珍耄念之宝 太上皇帝之宝


  卷六听说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但无确切证据。卷六晚清时期曾经霍邱裴景福收藏。裴氏将其影照,以之刻帖。后来,这件经卷被人借走,此后,便不知所踪。


  但是庐山海会寺曾藏有赵孟頫小楷《妙法莲华经》卷六经板一千余块,刻于元代。战争时期,法师们将其收藏于寺内大雄宝殿之顶楼夹层中,后因大殿突发火灾而惜遭焚毁。幸好,民国时期,这一经卷第六曾经珂罗版影印出版。而今,这一珂罗版印品也已是一书难求。本卷书法用笔讲究,但书写较第三卷散漫随意,显得更加轻松畅快,墨色时轻时重、浓淡相宜,字体宽和雍容、风骨秀逸、平和简静,结体法度严谨、挺秀润健。现在市面也有一版。和卷三为同家所出。


  剩下那半卷火烧卷,民国时期出过拓印本。


  赵孟頫花了多长时间来完成这部妙法莲华经还不是很清楚,但他刚开始的时候已经62岁了,所以这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壮举。


  而根据他延佑三年写的道德经篇尾所言:岁在丙辰三月二十四五日为进之高士书于松雪齋。也就是两天。平均每天二干五百字,按这个速度,粗略估计也需一个多月四十几天的时间,可以算得上是鸿篇巨制,并且精美绝伦。


  这部长卷整体呈现出平静祥和的气质及韵律感。字体宽和雍容,风骨秀逸,结体法度严谨,挺秀润健,1.5cm的乌丝栏,字比道德经小,却比道德经更细腻。唐人写经的格式是每行书写17个字;元代的格式(更准确的说法是赵孟頫格式)每行书写22个字。


  自元以后的历代书家没办法达到赵孟頫的水平境界,大多便将其斥之为流俗,从董其昌到傅山,今人也多说古拙质朴的小楷才入晋室,才高古。但其实,古拙还要灵动,质朴也得饱满,光剩下拙跟朴了。这赵体小楷的灵动,气韵光这两项便把无数人挡之门外,终其一生不得其门而入,只能酸溜溜丢下一句“习气”。


  这部长卷每一笔很小,但书写到位,笔法圆润细腻又富于变化。例如:作品中常出现的“无”字,字中三笔横画,起笔,收笔皆不同。最长的第三横画尤其特别,入笔作蚕头状。而后轻微提笔,使笔画渐细。


  接近收笔处,再顿以重力。原本单纯的线条因此显得生气,变化十足。


  赵孟頫在临写古人法帖上指出:“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同样的,小楷大乘妙法莲华经是赵孟頫晚年得意之作,还不止是古刻,而是如对真迹,不仅仅数行,是上百行,只要狠下功夫在上面就一定会有过人之日。


  妙法莲华经卷三


  卷三


  卷三


  卷五


  卷五


  卷五


  卷五


  卷五


  卷六


  卷六


  海会寺版卷六


  海会寺版卷六


  火烧卷(一)


  火烧卷(二)


  火烧卷(三)


  火烧卷(四)


  火烧卷(五)


  火烧卷(六)


  火烧卷(七)


  #赵孟頫##书法##书法欣赏##书法交流圈##小楷#


  妙法莲华经多少字推荐文章3:日书万字,关于唐代经生书写速度的猜想

  ?日书万字,关于唐代经生书写速度的猜想


  :曼殊门下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点有意思的发现。


  笔者浏览以前从法国吉美博物馆官网下载的法藏写经,其中有一篇《妙法莲华经》仅仅残留最后一页,用笔精美绝伦,结体优美,恰好是最后一页,有完整的抄经信息保留。


   咸亨三年二月廿五日经生王思谦写


   用纸二十张


   装璜手解善集


   初校经生王思谦


   再校经行寺僧归真


   三校经行寺僧思道


   详阅太原寺大德神符


   详阅太原寺大德嘉尚


   详阅太原寺主慧立


   详阅太原【寺】上座道成


   判官少府监掌冶署令李德


   使太中大夫守工部侍郎永兴县开国公虞昶监


  恰好,之前还有一卷《妙法莲华经》系敦煌博物馆所藏,也是王思谦写经,敦博第55号《妙法莲华经》卷六:


   咸亨三年二月廿一日经生王思谦写


   用纸二十张


   装璜手解【善】集


   初校经生王思谦


   再校经行寺僧仁敬


   三校经行寺僧思忠


   详阅太原寺大德神符


   详阅太原寺大德嘉尚


   详阅太原寺主慧立


   详阅太原寺上座道成


   判官少府监掌冶署令向义感


   使太中大夫守工部侍郎永兴县开国公虞昶监


   看了这些数据,学理工出身的我不禁做了些假设。


   敦煌《妙法莲华经》写本大多为七卷本,少量有八卷本和十卷本,上网查询了一下第二卷和第六卷对应的章节,确定王思谦所抄写《妙法莲华经》是七卷本。法华经全文将近85000字,换算下来平均每卷在12000字左右。


   依据题记,王思谦咸亨三年二月廿一日完成的卷六,咸亨三年二月廿五日完成的卷二,假设当时他是按照顺序写的(我确实也没找到不按顺序写的理由),二十一日完成卷六,二十二至二十四日需完成卷七和下一部的卷一,再于二十五日完成新一部《妙法莲华经》的卷二,五天共完成四卷48000字,按照这个书写量,换算下来真的就是日书万字了。


   看来经生日书万字不是个传说。


  妙法莲华经多少字推荐文章4:

  妙法莲华经多少字推荐文章5:流散海外百余年 西夏文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影印回归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学西夏文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就将流散海外的西夏文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记挂于心。2011年,他有机会进入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一睹这部典籍的真容。尽管几十年间通过各种途径对此书的内容、形制了解颇多,但当书衣轻轻展开,满纸金光灿灿的文字呈现在眼前时,史金波还是深感震撼。


  震撼之后,是一阵心痛。当代人所见到的西夏文古籍,大多出土于20世纪初叶之后,这部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不仅制作精美,而且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部西夏文传世典籍,如今却远在异邦,国人罕见。史金波早有将此书在国内影印出版的想法,此时便与该博物馆负责人商谈合作出版事宜。几经努力,史金波参与主编的《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西夏文献》日前由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共同出版,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正是此书的主体内容。这部百余年前流散海外的珍贵典籍,终于以影印的形式回归故土。


  流散海外百余年


   所谓泥金,就是在书写材料中调和入金箔,写出的文字可以呈现出夺目的金色。唐宋时代的泥金写经,存世稀少,保存完好的早期泥金写经更是少之又少。


   “面面锦绣,字字珠玑,展卷阅览,满目生辉。此书绝非一般写本可比。”史金波初见西夏文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时的惊喜,百余年前夺走此书的三个法国人伯希和、毛利瑟、贝铎应该也有过。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不仅抢劫金银财宝,也把目光对准了文物典籍。伯希和后来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回忆:“它是1900年北京陷落之后由毛利瑟、贝铎和我本人在白塔下一堆凌乱的废纸和旧书里寻到的。我们一卷一卷地找到了六卷。由于我的两个伙伴各有官方身份,所以我把自己手中的那卷书给了他们,毛利瑟和贝铎随即把那些书平分了。”


   “北京城内有两座著名的白塔,一座在人们俗称白塔寺的妙应寺,另一座在北海永安寺。”史金波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妙应寺和北海都曾遭到劫掠,这部西夏文泥金写经究竟与哪座白塔有关,尚待进一步考证。


   分得了三卷写经的毛利瑟,如此描述自己的“收获”:“第一卷首叶贴有一张汉文的纸签,表示这是著名佛经《妙法莲华经》的西夏文译本……每一卷都装在一个厚纸板的封套里,内衬一层黄色的薄绢,正面覆以带花朵和金箔饰缘的蓝绢。书卷本身以绿绢封面,高33厘米,广12厘米,绀青色厚纸经折装。经文为界限分明的金书写本,每半页6行,行19字。文字用致密而柔韧的毛笔写成,清晰工整,极其秀美,字形结构始终繁冗而优雅,与著名的居庸关西夏铭文相同。”


   毛利瑟并未就此满足,他认为,全书有七卷或八卷,为凑足全书,他竭力搜寻,“我在北京的各图书馆遍寻无着。尽管如此,仍深信从北京的市面上曾经卖出了其中的一卷,但不知是被欧洲人还是中国人买去了,我虽然竭尽全力,也还是没能找到那个买主的行踪。”


   根据伯希和的记载,1912年前后,毛利瑟把三卷写经卖给了德国柏林图书馆,而贝铎去世后,他所藏的三卷也被其家人售卖,后入藏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部西夏文泥金字《妙法莲华经》共八卷,藏于吉美博物馆的三卷为第二、第六和第八卷。”史金波介绍,流散到德国的几卷写经,有学者了解到,德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曾于1908年、1912年两次购入西夏文深蓝纸描金字本《妙法莲华经》卷一、三、四、五、七,后来馆藏被移入波兰克拉科夫的雅盖隆大学图书馆,“据德国的图书馆员介绍,2013年、2014年他们曾几次去波兰对当年转移的馆藏进行电子扫描,但没有发现这几卷写经。他们怀疑,这些经卷是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遗失。如果这些珍贵写本果真遗失,那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可喜的是,2017年,旅美华人学者龙达瑞在波兰雅盖隆大学图书馆整理《永乐北藏》时,偶然在一包文献中发现一卷西夏文泥金写经,他很快将此经的照片发给史金波。史金波确认,这就是辗转法国、德国,最终流入波兰的西夏文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卷五。此卷的发现,为寻找尚不知所踪的卷一、三、四、七增添了希望。


  这部泥金写经应属西夏时期遗物


   当年,毛利瑟获得三卷西夏文泥金字《妙法莲华经》后,随即展开了对西夏文字的考释,风光一时。另一位当事人伯希和,还于1902年在河内举行的首届远东研究会议上,向与会者展示其中的一卷经书。但百余年来,面对珍贵典籍流散海外的局面,国内学者只能通过零星的照片、介绍稍解相思之愁。


   “2012年,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公布《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鼓励将散失海外的中国古籍珍本影印回归,《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西夏文献》顺利入选。”天津古籍出版社总编辑杨莲霞介绍,该项目同时还被纳入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古籍整理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名录,体现出各方面对珍本古籍回归的共同期待。作为西夏学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史金波率先对这部泥金写经进行了研究。


   “西夏文及其文献,兴盛于西夏(1038年—1227年),延续于元代,式微于明朝,前后有四百多年的使用、流传历史。这部泥金写经的纸张、装帧等与元、明时代的西夏文文献不同,应属西夏时期遗物。八百多年前的泥金写经,十分罕见,更何况还是以少数民族文字西夏文书写,更是难得。”在史金波看来,此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形制特殊、年代久远,而且更在于帮助学者梳理佛教经典源流,“汉文《妙法莲华经》主要有三个译本,其中以鸠摩罗什的译本影响最大。鸠摩罗什译本又有七卷本、八卷本之分。传世文献以七卷本流行最广,而八卷本则没有流传下来。西夏文《妙法莲华经》译自鸠摩罗什的八卷本,应该是存世最早的八卷本。通过对勘研究,我们厘清了原来不是很清楚的七卷本和八卷本区别的问题,原来两种版本内容一致,只是分卷不同。”


   史金波说,随着学术的发展,现在识别、翻译像《妙法莲华经》这样有汉文文献对照的西夏文文献,已经不成问题。但在整理、译释过程中,对其中的词汇、语法现象做出解释,并从中探索西夏语的奥秘,则还需要做更为深入的专业研究。


   “西夏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杨莲霞希望,《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西夏文献》的出版,既能起到抢救流失海外的优秀文化遗产、助益学术研究的作用,又能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原西夏文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影印回归


  :光明日


  :杜羽


  声明:本文图片于“东方IC”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妙法莲华经多少字推荐搜索词:

  

  1.大乘妙法莲华经多少字

  

  2.妙法莲华经多少字准确个位

  

  3.妙法莲华经多少字总共多少字

  

本文标题:妙法莲华经多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