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苍山远下一句推荐文章1:刘长卿这首送别诗,格调清新,意境幽远,婉转深沉,绝为精品之作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是唐朝诗人刘长卿的名作,但历史有时就是让人无语,是史官失职还是史册毁损,总之,这位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后人竟查不到他的生卒年月。


  

  靠推测而来的刘长卿生日,让人啼笑皆非,出生年月的跨度从709年,一直猜到726年,故去的年月从789年-791年。横跨17年的生年,已是相差一代人。闻一多先生认为生年应为709年,今大都以此为准。


  

  刘长卿的为官生涯历经坎坷,遭遇两次被贬。756年被人诬陷坐牢,同年遇大赦被释放。770年又因爽直强硬得罪人,再次被诬陷,朝廷将他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


  

  733年左右,他与好友裴郎中被召回长安,裴郎中被贬至吉州(今江西吉安),两人同为被贬谪之人,同病相怜,互生恻隐之心。诗人送别好友之后,遂作诗一首,因之前为裴郎中写过《送裴郎中贬吉州》,故再写改名为《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代: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表达了诗人与好友虽同为被贬,共处低谷,但依依不舍,深深挂怀的情谊。


  

  “猿啼客散暮江头”,首句诗人以七个字点明了当时的场景,包括时间、地点。这里的江头,指的是长江的岸边。落日西沉,暮色苍茫,猿在哀啼,送客的人已经散去,独余诗人踯躅岸边。仅仅七个字,诗人便轻巧的将这种无奈与凄凉,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人自伤心水自流”,此句紧承上句,此时好友裴朗中已经孤身离岸,随船远行,渐渐消失在黄昏的茫茫天际。岸边只余诗人孤单的身影,江水依旧奔流,诗人倍觉伤感,怆然泪下。这种伤情,不只是远隔重山,相距万水,还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惶。


  

  “同作逐臣君更远”,这一句中的逐臣,指被贬官而同时离开京城的人。诗人与好友裴郎中同时被贬,各自都有内心的苦水,官场之挫,无可奈何。为臣之人,必当受命于君。你我同被贬谪,天涯漂泊,你被贬的地方比我还要远,这最后一句的“更远”,是诗人又多的一份心痛。


  

  “青山万里一孤舟”,最后一句诗人把感伤之情写到了极致。好友已渐行渐远,极目远望,浩淼的江水奔流,两岸绵延的青山相对,朋友乘坐的一叶孤舟在其间独行,只有万里青山与你相伴。诗末的 “一孤舟” 恰似点睛之笔,点透两个孤独之人的无限惆怅与万千悲凉。


  

  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格调清新,寓意深远,诗人以景喻情,以情入景,情景交融,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两位好友间的真挚情意,更是令人动容。清学者卢文绍评价刘长卿的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绪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的确如此。


  

  日暮苍山远下一句推荐文章2:解读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先看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什么意思?

  先看题目,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名字很长,有8个汉字。什么意思?“逢”指的是相逢遇上。遇上了什么?“雪”代指风雪天气,恶劣气候。“宿”是投宿,住宿的意思。住宿在哪里?住宿在芙蓉山。“主人”两个字说的是【刘长卿自己】。所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意思是:在风雪天气投宿芙蓉山的事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头两句:路上的所见所谓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日暮苍山远,日暮指出了时间,傍晚时分。“苍山远”三个字,写的是赶路过程中的心情,急迫,匆忙的神态,以及在路途中的所见所闻。就是说【暮色苍茫,更觉得路途遥远。】 第二句话:“天寒白屋贫”,天寒地冻,茅草屋更显得贫困。这里用汉字【寒白贫】三个字描绘出茅草屋的贫寒清白的气氛。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后两句:半夜醒来,看到的场景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两句话,情景发生了转变。柴门闻犬吠,就是说【我半夜醒来,忽然听到了门外有狗的叫声。】发生了什么事情呢?看第四句话:“风雪夜归人”。奥,原来是这家的主人他不顾风雪天气,披星戴月的连夜回来了。 尤其是最后一句话【风雪夜归人】,很有名。甚至被现在的一些导演拍成了电视剧,名字就叫《风雪夜归人》。


  风雪夜归人


句式简单,结构完整,每一句都是一幅画

  这首小古诗,句式简单,结构却很完整。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第一句写赶路过程中的所见。第二句,则来到了投宿地点贫寒的茅草屋。最后两句则是入夜后投宿人的所见。 它每一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联系。刘长卿用他那极其简练的手笔,描绘出衣服栩栩如生的旅客投宿的画面感来。这样的写作手法,同学们学会了吗?


  日暮苍山远下一句推荐文章3: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赏析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首先,简介。刘长卿,是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中过进士,也当过官;因被人诬陷,曾两次被贬。这首诗应写于被贬之后。暮色中,诗人走了很远的山路到一户人家去投宿,正碰上风雪漫天。有人评论这首诗写得好: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其次,解释部分词语。


  1.宿:投宿,借宿。


  2.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山名,有人说可能是今江苏常州的芙蓉山(因为以“芙蓉”命名的山不少);主人,指留诗人借宿者。


  3.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显得很远。苍,青色。


  4.白屋:指用未曾油漆的木材盖的简陋的房子,一说是白雪覆盖的房子。


  最后,欣赏这首诗。


  一.对欣赏这首诗的几种观点的质疑。


  有一种观点说,诗中的“主人”其实就是诗人自己。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诗的后两句,是“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意思是说,诗人投宿住下之后,这家的主人才披着风雪回来。上述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1.主人这个词,在这个语境中,是指接待宾客的人,与客人相对;或者说是指留宿客人的房东。而诗人是投宿者,他只能是客人,怎么能是主人呢?所以,说诗中的主人指诗人,是站不住脚的。


  2.说诗的后两句“是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恐怕不妥。为什么?“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是写诗人投宿前在路上看到的情景,其中包括他看到的“白屋”,并没写他已经进了主人的屋子呀!如果说“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两句是“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那诗中的“夜归人”是谁呢?是“白屋”的主人吗?如果是,为什么还会“闻犬吠”呢?难道这“犬”还不认识它的主人吗?况且,既然主人“风雪夜归”,那诗人怎么进屋的呢?莫不是屋里还有个主人!其实,诗中的“风雪夜归人”正是诗人自己。


  二.这首诗是顺叙,而不是倒叙。


  1.题目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就告诉读者,诗人在夜行中遭遇风雪,最后投宿于芙蓉山主人之家。


  2.“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是写景,是写诗人途中所见。其中,“日暮”点出投宿的时间是傍晚;“苍山远”,则是写诗人在风雪途中看到了遥远的青山。而“天寒白屋贫”,又明明白白地点出投宿的地点,而且也暗示他投宿的是穷人家。这两句诗是按照诗人途中所见顺序(先看到远山,后看到人家)写的。而后两句呢?毫无疑问也是顺叙。你看,他看到“白屋”之后,立刻高兴起来,快步走到“白屋”的“柴门”之前。大概他去敲门时,听到了“犬吠”之声。最后一句,自然是好心的芙蓉山主人留这个“风雪夜归人”在他家住宿了。


  可是,笔者看到,有的评论家这样分析: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说明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以上这种分析,大概是只注意到“归”的一般含义是“回家”的意思,于是,硬要把“风雪夜归人”说成是很晚才回家的主人。其实,诗中“风雪夜归人”中的“归”不能当“回家”讲。查《汉语大词典》,其中一个义项就是:趋向;归附。引《孟子·梁惠王上》“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为例。《现代汉语词典》也有一个义项是:趋向或集中于一个地方。以“殊途同归”为例。我们还知道陶渊明有一首五言诗《和刘柴桑》,其中有两句诗:“荒涂(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归人,就是来的人,绝不是指回家的人。所以,“风雪夜归人”正是指诗人自己。


  三.善于驾驭多种写作艺术。


  1.善于炼字。诗人投宿的是穷人家,可诗中不去具体描写其穷苦程度,却只用了“寒”“白”“贫”“柴”4个字,就从多方面突出了主人的境遇与诗人对主人的同情;也隐含着对主人好心留宿的感激之情。可谓一字千金。


  2.善于制作“动画片”。请看:一个漂泊的文人,在风雪交加的黄昏匆匆赶路,他放眼望去,四周茫茫一片,只看到远处的青山。这时,他突然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户人家。于是他加快了脚步,迎着风雪向前奔去。这户人家只有一道柴门,他刚要进去,就听到狗叫的声音;接着主人从屋里出来,看到他满身是雪,便赶紧把他迎了进去。笔者用这么多字写出的这些,诗人却仅仅用20个字,就给读者呈现出有声有色的“动画片”,这是怎样惊人的艺术呀!


  3.字字是情。看到这4个字,读者也许会批评我:这首诗连一个抒情的句子都没有,怎么能说“字字是情”呢?是的,从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但刘长卿这首诗的高明之处恐怕也正在于此。由于篇幅所限,笔者不可能对诗中的每一个字进行分析,只能举其中几个字为例谈谈体会。噢,忘了!前面我还讲了“寒”“白”“贫”“柴”4个字呢。下面避开它们,再讲4个字。“暮”,是指傍晚;这个字不仅表达诗人担心无法找到投宿处,而且也隐含着他有“日暮途穷”的伤感。“远”,是指遥远;虽然“青山”美好,可是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去处,现在连今夜还不知怎么度过,那远处的美好东西想都别想。“夜”,这个字当然是写当时的意境,但是,纵观全诗,它正是贯穿全篇的主题所在。其实“天寒”也罢,“风雪”也罢,它们虽然无情,可如果是在白天,会是怎样呢?诗中的“夜”分明不仅是写天黑,而且更是比喻诗人心中的社会现实呀!刘长卿本来有济世之才,却遭遇的是一贬再贬;他当然痛恨诬加给他的罪名,但他又无法指责皇帝。这岂不是“长夜难熬”的痛苦吗?“归”,前面解释过这个字的含义,它不能当回家讲。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诗人选这个字应是用了心思的。须知,诗人诗中不仅写他在雪夜中苦苦奔波的真实情景,也在借题抒写他的人生之路。这夜在几乎走投无路中遇上了芙蓉山主人,而且受到了热情的接待,诗人会是怎样呢?他会高兴得连说“谢谢”呢,还是会激动得泪流满面呢?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此时此刻,诗人的内心是极其复杂的: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他多么需要有人给他温暖和慰藉呀 !


  可以这样说:芙蓉山主人对他的欢迎与接待正是他人生之路中最期待的。所以,这个“归”字,岂不是正象征着诗人向往的最后归宿吗?


  日暮苍山远下一句推荐文章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这是我们冬天读诗,永远无法绕过的一首,就如我们每于寒冬傍晚围炉温酒的时候,总能想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样,自然而然,不须刻意去安排……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题曰“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交代了天气——“雪”,事件——借宿“芙蓉山”,很简单甚至有点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在诗人笔下是什么样的呢?


  首句“日暮苍山远”,以极简之笔勾勒出一幅淡远的水墨画。雪天的日暮,与平常所呈现出的色调不太一样,不是常见的金黄、橙红,而是少见的惨白,这种色调很容易使人产生清冷之感。无论是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还是谢朓的“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都有这种表达效果。那么,对于一个在风雪中奔走的游子来说,这种感觉是相当清晰并且强烈的。而“苍山远”三字的出现,又为全诗注入了新的情绪——焦急、孤苦。“苍山”也就是题目中的“芙蓉山”,是投宿之地,如今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他如何不焦虑呢?


  到了次句“天寒白屋贫”,诗人已经来到了苍山脚下,他歇脚避寒的“白屋”近在眼前,那间屋子本就狭小,在白雪的覆盖下,越发显得简陋,一个“贫”字,写出对主人家的初次印象。


  最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另一种情形,应该是投宿之后发生的事。前面写的是日暮,从视觉方面入手,这里则是夜晚,角度转为听觉。旅途劳顿,游子或许已经睡下,忽然听到外面的犬吠声,他便猜测:应该是家中的某个成员(很可能是男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从日暮到夜晚,中间有一段时间,直接跳过不写,但全诗整体来看,并没有给人松散之感,原因在于在承接上是非常用心的。比如“柴门”紧承二句的“白屋贫”,并通过“柴门”打开的声响来印证“风雪夜归人”的猜测。当然,这一猜测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犬吠”,狗狗听到主人的脚步声,激动得狂吠,这一叫打破了夜的寂静,我们似乎还能听到女主人开门的声音,以及男主人抖衣服的声音,还有二人相互嘘寒问暖的声音。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想见那个被点亮的充满着温馨的小屋……这些丰富饱满的画面,都没有涉笔描写,只是用“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十个字一带而过,再一次被刘长卿强大的文字功底所征服!


  最后,关于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历来都有争议,或曰表达了对贫苦人家的同情,或曰表达了对芙蓉山主人的感激与赞美。诗词君觉得未必非得坐实,它或许在传达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感触。当时,刘长卿被人诬蔑,遭遇贬谪,人生一度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或许“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严冬,正是他漂泊而艰辛人生的写照。然而,生命中的那些旧交,总会在他最绝望的时候伸出援手,或给予陪伴,或给予家的温暖,“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或许就是那个“夜归人”……


  亲爱的诗友,你初读这首诗是什么感觉,几年之后经历过人生沉浮再读这首诗,又是何种感受?欢迎留言~


  日暮苍山远下一句推荐文章5:刘长卿一首经典风雪诗,最后一句太有名,堪称家喻户晓

  庚子年大年初四晚上,期盼已久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第一期开播。依然有熟悉的选手,依然有熟悉的嘉宾康震,遗憾的是主持人换了一副面容。董卿没有出现,这多少让人有些失望。


  诗词大会第五季主持人


  这场里的最后一个环节,彭敏率先夺得5分,成为第五季第一期的擂主。最后一道决胜题是:下列诗句中的哪个“屋”不是诗人自己的?


  看选项其实并不难,因为选用的都是非常有名的诗句,比如陶渊明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这就是诗人写自己归隐后情景的诗《归园田居·其一》;再比如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出自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而当第二个选项出来的时候,就知道彭敏稳了,他也基本是听到诗句就秒选,这个选项是: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天寒白屋贫


  这两句即使有人不熟悉,但这首诗的下两句人人皆知,保证你听过: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出唐朝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知道这首诗的名字,了解这首诗便知道,这里的“屋”不是诗人自己的屋子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在这首诗里,刘长卿用极其精炼的文字勾勒出一幅风雪夜归借宿山村的图景。日暮天寒,风雪夜归人。这最后一句也实在有名,曾被剧作家借用为剧名,使得这句诗更加家喻户晓。


  这幅图画得很到位


  行走之间,暮色四合,远处青山如墨染般显得更加遥远,天气越发寒冷,远远的屋子上堆着层层叠叠的白雪。柴门外突然传来声声犬吠,正有人冒着风雪归来。


  如果不看标题,这首诗其实有疑点,比如诗人到底是屋子的主人还是投宿者?诗人到底在屋内还是屋外?似乎都说得通。但加上标题,意思就明确得多,实则是诗人在路途中遇到风雪,准备借宿芙蓉山。


  这首诗是典型的刘长卿诗歌风格特色的代表作。在用字色彩上,刘长卿喜用清淡的色彩,体现在这首诗里,基本只有黑白两色,无其他多余的色彩;而在意象选取上,也仅用寥寥几个,数笔勾勒,意境简约而不简单。


  诗人在风雪之夜归来,苍山远,白屋贫,路途寂寥清远,画面广阔萧瑟,静中有声,声出又更显静与寒冷,风雪交加,白屋待归人,一切尽在其中。


  而细细读这最后“风雪夜归人”五字,既让人感到寒气重重,却又用一个“归”字让人领受到风雪之中的一点温情。而当把这个归人放在整幅画面当中,仅仅五个字能达到的效果还在这之外,正如山水画中的留白,画笔有尽,意韵无穷。


  画面中,有风有雪有行路人。


  如果有一天,你我也行走在这样的路途中,远远山边有这样一个屋子,摇曳着灯火,你是否也会在“溪深不受雪,山冻不流云”的冰天雪地里内心升起一点温暖呢?


  友情提示:如果是山村陌生人的家,还是劝你谨慎……


  日暮苍山远下一句推荐搜索词:

  

  1.日暮苍日暮苍山远下一句

  

  2.日暮苍山远下一句是什么词

  

  3.日暮苍山远下一句怎么对

  

本文标题:日暮苍山远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