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北大教授孔庆东又一次登上了热搜,起因是,他因“攻击专家学者等违规言论”被微博禁言了。


  我们向来是不缺“锦上添花”和“落井下石”的人,春风得意时到处都是溢美之词,一朝落魄就会“墙倒众人推”。于是,不少人跳出来对孔庆东进行口诛笔伐。


  不喜欢孔庆东的人,认为这个北大中文系博士、教授,屡次爆粗口,发雷人言论,有辱斯文,素质实在不敢恭维。


  有人说孔庆东是“学界奇葩”,因为他的性格显然与其身份不符,敢怒敢言,一言不合就“骂街”,活脱脱一个“愤青”。


  孔庆东何方神圣?有人称他是“北大醉侠”有人夸他是“继钱钟书以来最大的幽默”,也有人说他是“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其实,他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给自己封了一个“中国著名坏人”的称号。


  我一直认为,说自己是坏人的人,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要知道,我们所有人都是羞于承认自己“坏”的,即便是大奸大恶之徒真的坏,也总是想尽办法来粉饰自己,证明自己是“好人”。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台上大义凛然反腐败的人,很可能本身就是一个腐败的人。那些经常把道德挂在嘴上的人,往往是最不道德的人。


  孔庆东当年是黑龙江省的高考状元,能在人才济济的北大担任中文系的教授,文学水平肯定能甩我们几条街。很多人认为,北大中文系教授应该口吐莲花,怎么能言语粗俗呢?


  孔庆东的“可爱”,恰恰因为他骨子里有文人的清高,有文人的真性情。他不像大众眼里的教授,应该中规中矩,而不应该有自己的“小脾气”。


  孔庆东的个性,有很多人喜欢,也有很多人不喜欢。


  喜欢他的人,是因为孔庆东油而不腻,他针砭时弊,嬉笑怒骂,玩世不恭的背后不失改造社会的苦心。


  不喜欢的他人,是因为孔庆东不像文化人,发起火来屡爆粗口,骂起人来粗俗不堪,一点都不“文化”,有些网友甚至称其是“村痞”。


  如果用传统的心态,很难接受孔庆东。就像当年的郁达夫,很多社会名流视其为“下流堕落”,而广大青年人却视其为“知心大哥”,甚至是他们崇拜的“偶像”,因为从其作品中看到人性的真实。


  郭沫若曾评价郁达夫:“郁达夫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象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讲真,中国向来不缺“伪君子”,而缺“真小人”。孔庆东就是一个“真小人”,看着不爽,不会藏着掖着,对什么事都敢直面抨击。说真话容易“伤人”,很多人不喜欢孔庆东也在情理之中。


  做人难,做名人更难。不管是再伟大的人物,他们终归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会有缺点,就会有短板。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把别人捧上了“神坛”,所以才无法接受真相。


  我认为,孔庆东说过最不合适的话,就是建议取消年夜饭。他或许只是一时兴起,只是自己内心的感受,放在普通人身上,也就当成是喝醉了胡咧咧而已,而他忘却了自己的身份,一言一行都会牵动公众的神经。


  “说话”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质疑和挑战权威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在这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敢于发声、敢于说真话的人。只有敢于说话,敢于触摸时代的痛点,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


  社会就是名利场,专家、学者最重要的素质就是有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公平、不正确的事情敢于说实话。如果运用权力,随便给别人扣上“违规言论”的帽子,一封了之,那还有谁敢说话?


  巴金曾说:“我只知道真理越辩越明,却未听说真理越骂越显。谩骂决不是批评,盛气凌人更解决不了问题。”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孔庆东说话的方式虽然有待商榷,但勇气可嘉,被禁言有点“冤”。他是北大中文系教授不假,但更是一个真性情的爷们,不吐不快有错吗?


本文标题:自称“中国著名坏人”,北大教授孔庆东被禁言,到底惹怒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