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推荐文章1:教育最大的骗局: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育最大的骗局: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威廉


  / 导语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就像一把利剑一样,深深地刺痛着每个在一线教育岗位奋战的教师。


   观点的起源


  我想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观点来自于近代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


  其实这句话最开始,只是老先生用以自勉的一句话,但是却慢慢变成了悬在现代老师脖颈上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何故如此?


  赞同派认为:这句话的价值非常高,哪里会有教不会的学生?不过是你老师不会教罢了!


  反对派认为:这句话说出来完全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什么叫做“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你来试试?


  我想,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大多数人都还不太明白,也许听我道来,你会比较释怀。


  基于爱的发声


  这句话是否成立尚且不论,首先,这是一句基于爱的发声。


  霍懋征,我国教育战线的一面旗帜,教师中的楷模。她也十分赞同“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一个观点(只限于前部分)。


  但她是如何诠释的呢?


  霍老师班上曾有个叫做“何永山”的学生,是全校闻名的淘气鬼,留过两次级,家长束手无策,老师唯恐避之不及,学校决定把他送到工读学校。


  但霍老师却对校长说:“放心吧,把他交给我。”


  霍老师一开始就和何永山“约法三章”:不轻视他、不提他过去的事情、不揭他的短处。


  但是淘气鬼哪有那么容易改变?何永山依旧我行我素。


  霍老师苦思冥想这个孩子身上的长处,想要寻找突破点,她慢慢看到了这个孩子身上与众不同的地方——大两岁、个子高、有力气,能担任班级责任区清扫小组组长。


  霍老师用其长,助其困、立其志很快就帮他建立起了自尊和自信。


  考虑到何永山家庭困难,霍老师更是出钱给他包饭,选他做“饭长”,让他在生活中一次次感受爱的温度。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开始发现了这个淘气鬼的改变:课上不随便说话了、课下不胡闹了、各科老师都开始夸赞他有进步了……


  在2004年大年夜的晚上,何永山给霍老师打去了一个问候电话,激动地说道:“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


  这是霍老师基于爱而确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霍老师所定义的"好",是何永山一点一滴的变化,是何永山从一个淘气鬼变成一个上进的孩子,更是何永山慢慢知道自己该怎样过好自己的人生。


  很多人责怪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他们所定义的好,无非是自己的孩子能否不哭不闹;是自己孩子是否能考一百分;是自己的孩子能否安安静静做自己的事情而自己不被打扰;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以社会上的一切地标准在衡量所有的孩子,甚至是所有的人。


  诸如“他是这样做的,你为什么做不到?”、“所有的孩子都会,你为什么不会?”、“你看看别人,再看看你。”……这类的话语层出不穷。


  鲁迅先生说:“从来如此,便是对吗?”


  大众定义的好,真的就适用于每个人吗?


  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在于这个“好”,你是否真正发自内心,希望他好吧。


  这一句基于爱的发声,不能就此成为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横在一切教师的脖颈上。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就像一把利剑一样,深深地刺痛着每个在一线教育岗位奋战的教师。


  教师每天的工作,除了传递知识,就是和每个拥有独立个性的孩子打交道。


  为什么会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那不是简单的日日相对就能产生的结果,这背后需要对每个拥有独立个性的孩子有相当清楚的认知。


  有深度、有爱心的教师看学生总能巨细无遗,这个孩子是这样的,那个孩子是那样的。


  从细微的表情、动作,就可窥见学生心中的所思所想。只有这样了解学生,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才会使得孩子亲师并信其道。


  但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单靠教师一人独立付出的结果吗?


  事实并非如此。《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论语·述而》里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能够促成的事情,它结合了多方的力量,才引导了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到独当一面。当你说出“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句话时,扪心自问,自己做到了什么?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刚入职时我的一个学生小x。小x戴着一副眼镜,像极了一个学问家。可是结果恰恰相反,每回语文考试总是在及格边缘徘徊,但好在这个孩子天生乐天派,不悲不喜,无畏无惧。作业不交、写字潦草应付、识字量太低、家长关注度几乎为零……渐渐地,我总认为不能让一个孩子一直处在这样一种状态,我必须去改变这个局面。于是我尝试了很多种“老方法”:留堂补作业、抄生字词、义正言辞地谈话……但都收效甚微。我开始观察小x的喜好,有一天我问他喜欢什么,他说他喜欢玩游戏,他只喜欢玩游戏。坐在办公室我脑袋里开始有了一个想法,那不如用玩游戏的方式让他去达成几个目标试试吧!于是,在下一次的留堂中,我准备了一个新的本子。小x看到本子的那一刻又是一脸绝望的表情,像是在说:


  我开始跟他慢慢讲解规则:“小x,今天魏老师来和你玩个游戏吧!你玩游戏要不要升级?”小x点点头。“那这个本子就是你的升级本,从今天开始,听写一次,就可以加20的经验值,如果写得快有对就有30经验值,每60经验值升一级(Lv1?Lv2),到达Lv5、10……还可以变一次身 ,达到600经验值还可以抽一次奖!”他突然好像很有兴趣的样子,从那以后不用我叫,主动背起书包就上来找我听写做题。我心里还有点担心,怕他不能坚持。但直到学期末,他一直都在坚持着。单元考试也一次考得比一次好,字写得工工整整,基本不出错。结果,小x变身到最后,还是选择了继续当原始形态皮卡丘。故事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我做了很多。那不就是老师一个人的功劳吗?其实中间还有一个小故事:自从我开始这个事情之后,我每次都会和小x的妈妈做一个沟通,告诉她在家里也希望她能够多花点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并提供了一些帮助孩子提升的方法。我和小x妈妈还提到孩子一开始的落后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做不到,他只是需要很多的支持和关注。小x妈妈看着小x一天一天的进步,也开始慢慢地动容,和我配合着帮助他一点一滴地赶了上来。学期结束后,我也收到小x妈妈的感谢短信,而那一句:“老师,您辛苦了!”,我想大多数的我们,有这一句就够了。


  爱和教育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在我看到铺天盖地的推文写着“打假、无知、骗局……”等等博眼球的字眼时,我都感到深深的疑惑。这些行为没有缓和多少情绪,反而激发了更多令人反感的负能量。


  没有责任心的家长,用这句话来抨击有责任心的老师。


  没有责任心的老师,用这句话来当做自己不作为的借口。


  那谁又来为有责任心的老师喊冤?


  谁又来让那些负责任的家长安心?


  谁又来给期待被理解的孩子道歉?


  教育是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合力的,只有狭义的教育才指的是学校教育。


  而教育,是更需要爱意去浇灌的。这里的“好”,是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的“好”,这里的“教”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传递知识,更是需要每个教师付出自己细腻的爱意。


  于漪老师的故事我们听了又听,其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她教学生标点符号的那个故事。


  学生说:“你讲这么多,我怎么记得!”


  于漪老师的回答:“是老师不对,今天只讲两种,一种是逗号,一种是句号。你的作文只要用了这两种,就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没有恼羞成怒,只有量身定制。


  这就是爱,这就是教得“好”的孩子,这就是会“教”的老师。


  结语


  絮絮叨叨说了一大段,这篇推文其实我一直都想写,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入手。我很想告诉大家:社会上所定义的一切,不过是大数据下冷冰冰的东西。而我们是每个鲜活的个体。孩子把梦想放于我们脚下,作为教师应当做的就是好好珍惜和保护,作为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好好陪伴和尊重。希望今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能够如同战友般,充满信赖和默契。(毕竟,我们都有同一个目标嘛)


   学生A 学生B


  ▼


  老师们,对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分享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推荐文章2:学不好就怪老师?是不是没有教不好学生只有不会教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是学渣家长最大托词,大家都在佟阿姨那个的班级,如果所有孩子都学不好,那是老师的问题,如果只有你家孩子学不好,那只是孩子的问题。


  承认自己孩子不聪明很难,承认自己孩子不努力,要相对容易的多,承认老师水平不行,那更为容易。


  家长对于自家孩子的自带滤镜,要让老师重点关照自己的孩子,但老师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做不到家长对于孩子的细致度。


  现在的老师,谁送礼就对谁好的情况并不常见,这只是很多家长心中的想当然,会将老师对于孩子的喜好归结为其他因素,而不是孩子的表现。家长围绕孩子转,但不能要求老师围着你家孩子转。


  老师更喜欢聪明的孩子,以及品质好的孩子,这是人的本能,那些又笨又坏的熊孩子,凭什么让老师喜欢,不能因为别人家的孩子聪明,老师多夸奖几句就觉得老师偏心,并被这种情绪左右。


  你家孩子足够优秀,老师同样也喜欢你家的孩子,这种优秀不仅是成绩上的,同样也是品质上的,成绩有天赋的影响,但品质完全就靠自己。


  老师教学过程中做不到所有学生都适合,老师可以按照中下等水平孩子接受能力授课,但不能按照学渣的接受能力去授课。别的孩子还需要学习呢!


  当然这只是大多数情况,也有少数的老师的行为,影响了这个群体的口碑,势利捧高踩低,这样的老师缺失不值得尊重,但作为家长也只能接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推荐文章3:令无数老师头疼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令无数老师头疼,愤慨之情难平。在现实社会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误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背景、兴趣、天赋和学习风格,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将教育的成功与否完全归咎于教师,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差异和成长环境。例如,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环境、心理问题或先天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与其他学生相同的学习效果。


  2.片面强调教师的责任


  这句话似乎将教育的全部责任都归咎于教师,而忽略了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主体共同作用的过程。除了教师的努力,家庭支持、社会环境、学校资源等都会对学生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例如,一个家庭环境不佳或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即使遇到再优秀的教师,也未必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


  3.违背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是一门科学,存在许多需要探索的问题和暂时无法解决的现象。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绝对标准,是对教育科学性的误解。例如,在初中或高中阶段,要将一个已经形成诸多坏习惯的学生改造成优秀学生,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4.对教师的不公平要求


  教师需要面对一个班级中几十个学生,精力和资源有限,很难做到“精细化教育”。如果将学生的学习问题完全归咎于教师,不仅会对教师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还可能导致教师的积极性受挫。


  5.误解了原话的本意


  陈鹤琴是我国幼教专家,小孩子可塑性强,这句话最早是陈鹤琴先生用来激励自己和教师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它强调的是教师的责任感和教育信念,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教育评价标准。然而,在现实中,这句话却被很多人曲解为“只要教师努力,就能教好每一个学生”,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6.单一的评价标准


  现代教育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以成绩或行为表现来评价学生。然而,这句话在实践中往往被用来要求教师将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优秀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


  总结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在激励教师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方面有其积极意义,但在实践中被过度简化和曲解,忽视了教育的复杂性和多因素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更全面、更科学地看待教育问题,而不是将责任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推荐文章4: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推荐文章5:“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你怎么看?

  时下,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盛行一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耕夫觉得,这句话对,又不对!


  这句话最早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第一所幼儿园的创办者陈鹤琴(1892—1982)先生提出来的。只是,这句话原来是陈先生的自勉,而非对所有教师提出的要求,更不是后来的“专家”们手中挥舞的大棒。


  陈鹤琴先生


  既是“自勉”,当然就是最高层次的追求,是穷尽努力也未必能够达到的高度。伟大战士雷锋曾自勉:“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此话曾感动几代人、激励了几代人,他用光辉又短暂的一生,践行了他的志向。但若以此为据,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如此,那不成笑话了?!英雄的高度不是普通人可以企及的。再比如历史上的一位大儒曾勉励自己,“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最终他虽奋斗一生,功成名就,成为读书人仰望的翘楚。但他仍然有过“明月黄犬”的尴尬(限于篇幅,这个故事请自行百度)。这个故事真伪虽不可考,但说明了一个问题,天下字,无人可识全;天下书,也无人可读遍。若以此“自勉”要求所有天下读书人,是不是太过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有合理的成分。但问题在“教好”的定义是什么?


  若学生有了某种进步就可视为“教好”的话,那陈老这句话则是十分合理的。一个不识字的孩子会读文章了,一个淘气孩子懂得克制了,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小皇帝、小公主学会尊重父母师长了,一个不合群的小朋友愿意交朋友了。……那这些孩子都算是“教好”了。陈老先生的话就是完全正确的。


  从教育的本质和初心出发,教育是塑造人的活动。从人类整体而言,教育就是生产经验的传授和社会行为规范的教导。针对个体,教育就是生存能力的培训与社会适应性的规范。简单点就是谋生之技与做人之道。若在这两方面考察,学生有了进步便是“教好”,99.9%的教师都会愿意奉毕生之力,去教好学生。


  遗憾的是,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认可的“教好”的标准只有“985”,至少也得是“211”。“211”的录取率全国平均5%,最低的省份仅有2.7%。以此为标准,95%的学生都没“教好”。有没有教师所教学生全员考上“211”的?耕夫没听说过,网络上没查到过。耕夫敢武断地说,没有,一个也没有!家长和社会希冀的 “能教好所有学生”的老师,世间不存在!


  还有一点更重要。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缺一不可。三者同向而行,才能形成合力;若一方努力,一方唱反调,努力的一方只能做无用功。最后学生出了问题,一味把责任都推到学校,推到老师头上,是不是太牵强了?


  陈老先生勉励自己不断追求,不断超越,度量之大,眼界之高,是耕夫所景仰的大家。他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语,令我感动。我也曾以此为追求,努力过,奋斗过,可终还是不及其万一。这或许这就是一个大家与一个凡人的差距吧。


  但“专家”们,还有一些行政官员们拿着陈老的自勉,歪曲初衷,断章取义,到处求全责备,吹毛苛责,令多少老师胆寒。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对教师的要求高一点,严一点,我可以理解。但要知道,教师也是凡人,不是九霄之上的神仙,也得食人间烟火,也离不开柴米油盐,也需穿衣吃饭,也有七情六欲。八十年代,孩子们不上高中,甚至不上重点高中,也要去读师范,变成了如今的孩子不得已才上师范院校,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孔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某些人拿着大棒敲打别人的时候,先秤秤自己几斤几两,达到了什么境界,再来要求别人!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