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洛夫作者简介
克雷洛夫简介推荐文章1:97岁的他曾创作《没头脑和不高兴》译作珍贵手稿曝光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 上官云)对许多人来说,《没头脑和不高兴》都是一部难忘的经典动画片,其原著正是知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
日前,在经过50年时间的尘封后,任溶溶翻译的《克雷洛夫寓言》正式出版,翻译手稿也随之曝光。
50年前珍贵手稿曝光
《克雷洛夫寓言》是一部很知名的作品,常借动物和植物的形象,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不久前,任溶溶翻译的《克雷洛夫寓言》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引发关注。
任溶溶翻译《克雷洛夫寓言》手稿。孙建江 摄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孙建江促成了整部书的出版,也为该书作序。他说,任溶溶老先生是偶然发现自己多年前这部《克雷洛夫寓言》翻译手稿的,发现它后十分高兴。
“译稿放在一个文件夹内。应该是书稿译毕后,译者顺手将其放入了别人寄他邮件的信封中。谁知一放就是半个多世纪。”孙建江说。
这些手稿虽然纸张泛黄,但字迹清晰可见,一切都还完好。孙建江看到,手稿中,笔迹的颜色数种并存,有的页面干净,有的页面则画满了修改标记。
有趣的是,当年翻译完《克雷洛夫寓言》后,任溶溶还专门写了一篇后记,可能准备投稿给某个刊物,但过后却搁置了。
至于原因,任溶溶在译作《克雷洛夫寓言》的《续后记》中表示,二十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自己忙于创作和译介现代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过后就不再想这件事。现在这本书,“是我的孩子根据我的手稿重新整理而成的,他参考原作做了不少修订。”
当年装这些手稿的信封。孙建江 摄
译作也是“诗歌体”
除了《克雷洛夫寓言》之外,任溶溶其实还翻译过许多知名作品。
《安徒生童话全集》《精灵鼠小弟》《长袜子皮皮》……那些深受孩子喜爱的译作,许多均出自任溶溶之手。2012年12月,他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
孙建江曾整理过任溶溶的著译书目,据不完全统计,如果以《黏土做的炸肉片》(1946) 至《露比和麦克斯的睡前故事》(2017)为起止,任溶溶出版的作品至少有八百二十余种之多。
仔细翻阅此次任溶溶翻译的《克雷洛夫寓言》,也能发现和其他版本有一些不同之处。
任溶溶在该书的《后记》中提到,克雷洛夫寓言诗原文采用所谓寓言诗体,在格式上是一个韵一个韵换下去,一个韵单音尾,一个韵双音尾,相互交替。一个韵或两行或两行以上,两个韵的诗行排列方式变化很多。诗行有长有短,节奏或快或慢,都随内容而变化。
《克雷洛夫寓言》。任溶溶 译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我在试着用不同方式译这些诗。现在,这几首译诗都采用原诗的形式。我只希望,它们作为故事,读也还能读下去。”任溶溶表示。
孙建江认为,译作也是诗歌体,很考验译者功力,而任溶溶的译文之所以独树一帜,是因为自己也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知道如何让译文更贴近小读者的阅读趣味。
曾创作《没头脑和不高兴》
如孙建江所言,任溶溶是一位知名儿童文学作家,为孩子们写过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大概要数《没头脑和不高兴》。
在一家出版社做编辑时,他开始创作儿童故事。那时,由于工作原因,任溶溶常常到少年宫给孩子们讲故事。翻译过来的故事讲得多了,任溶溶就琢磨着给孩子们讲点别的故事。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供图
《没头脑和不高兴》就是这样来的。故事中,有这么两个孩子:一个叫“没头脑”,一个叫“不高兴”。“没头脑”做起事来丢三落四,“不高兴”总是别别扭扭,你要他往东,他偏要往西……
两个角色都于生活。最后,两个孩子也得到了教训,改正了缺点。
故事脉络简单,但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后来,《没头脑和不高兴》被改编为动画片,就此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经典记忆。这对从小就是电影迷的任溶溶来说,也是件很值得高兴的事儿。
今年,任溶溶已经97岁了。在孙建江看来,任溶溶仍然保持一颗童心,风趣幽默。(完)
:中国新闻网
克雷洛夫简介推荐文章2:若想征服世界,必先战胜自己
知乎上曾有一个热门提问:高度自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有个回答是:不再被一股力量推着往前走,一切变得可控,每天有条不紊,从容不迫。未来变得清晰可见,想要的生活触手可及。
只有自律,做自己的主宰者,才能拥有理想的人生。
自律的每一天,都是一个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
战胜自己,比赢了任何人都精彩。
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01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战胜自己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所有的不可能,都会在拼命努力后变成可能。
人生很漫长,难免遇到波折。
面对困境,有人选择退缩,有人颓废放弃,但有的人敢迎接挑战。
奥运冠军羽生结弦经常对自己说:“奥运冠军、世界冠军都只是暂时的。我还想要变得更强大,新的敌人就是我自己。”
羽生结弦是第一位蝉联冬奥会男单冠军的花滑选手,但他在花滑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
2014年的“花滑中国杯”上,羽生与其他选手剧烈相撞,昏倒在地长达两分钟,颈部也被割伤流血不止。
队友和教练都劝他放弃比赛,但他做了简单地包扎后,又回到了赛场,最终获得了银牌。
对于羽生来说,能爬起来就不会说放弃。他不停刷新世界纪录,书写着如何挑战自己极限的传奇。
每一次挑战自己,奋力奔跑,都会成为非凡人生的垫脚石。
放弃,只能拥有得过且过的人生,永远仰望别人、羡慕别人。
而战胜自我,足以成就一个人,让他脱颖而出,拥有令人羡慕的人生。
放纵,是弱者永恒的借口。而自律,是强者骨子里的本能。
02战胜自己,才能获得自由的人生
追求自由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睡到自然醒是自由,熬夜刷手机是自由,毕业之后再也没有看过书,这也是自由。
可是这些自由,都是懒散的自由。这些自由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懊恼和悔恨。
而真正的自由,是通过自律获得广阔而美妙的人生。
我的大学室友是最令我佩服的人之一,她努力从一所二流院校考到北大的故事深深激励着我。
大学四年,她每天5点起床,去学校的英语角晨读。
北京的冬天非常冷,早上5-8点又是一天里最冷的时候,气温经常在零下。
可即使是这样,她也坚持早起出门。
好几次,她晨读回来,我看到她冻得直哆嗦,吃早餐的时候,冻僵的手都捏不住筷子。
我问过她:“你为什么要这么拼?”
她说:“因为我想去北大。你们都觉得早起很苦,可我觉得不苦。对我来说,去不了自己喜欢的学校,才是真的苦。”
自由,能让我们选择自己想走的那条路;自律,让我们沿着选定的方向把这条路走下去。
自律,不是限制自己享受当下的人生,它是在为通往自由铺路。
如果无法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这样的人生也是一种不自由。
自律和自由从不矛盾,西方哲学家康德曾说过:“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自律即自由。”
《克雷洛夫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很好的诠释了这个道理。
有个骑师认为马的缰绳束缚住了好马,于是,有一次,他骑马出门的时候,把马的缰绳给拿掉了。
没有了缰绳的束缚,马一路狂奔。
马背上的骑师控制不了这匹马,只能任由马把他从背上扔了下来,摔得鼻青脸肿。
骑师的做法看似荒诞可笑,可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
有人说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可很多人在一次次及时行乐的借口中,懒散成性,最终输掉了整场人生。
没有持之以恒的自律,哪能坚持攀登人生顶峰?
高尔基说:“哪怕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
只有你内心拥有足够的渴望,再用足够的自律去坚持,才能成为你自己心中向往的人。
若你想征服全世界获得自由,你就得先战胜自己。
只有十分自律,一切才显得毫不费劲。
03学会战胜自己,实现人生奇迹
其实,任何让人变得更好的行为,都不太好过。
正因为如此,战胜自己,比赢了别人可贵10000倍。
那么,如何做到真正自律,如何不断战胜自己呢?
最近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要想战胜自己,过上自律的人生,首先得学会延迟满足。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在被实验的小朋友面前有两颗棉花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15分钟后,就可以吃到两颗。
在几十年的追踪后发现,坚持了15分钟的小朋友拥有了更成功的人生。
能延迟满足的人都拥有很强的自控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臣服于当下的快乐而舍弃长远利益。
玩手机比读书舒服,吃甜食比减肥开心,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比运动轻松。
于是我们一边抱怨生活一团糟,一边对生活失去控制。
只有拥有自控力,能延迟满足,养成一个个好习惯,才能过上自律的人生。
延迟满足,会让你有更高的目标,定更高的标准。
一开始,这个变化会很慢,看不到结果。
但几年后再看,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迈上更好的人生阶梯。
战胜自己的最好办法是成为一个长期主义者,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
不犹疑、不浮躁,延迟满足,务实前行,一定会有你的精彩在远方等待你。
除了延迟满足,我们还要学会不逃避自己的责任。
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是参议员,弟弟是杀人犯。
一位记者采访哥哥问:“是什么成就了你的今天?”
哥哥回答:“我的爸爸好赌,还酗酒,在这样的家庭里,我只能靠自己奋斗。”
记者又去采访弟弟,弟弟说:“这不是我的错,我的爸爸好赌,还酗酒,我有什么办法呢?谁叫我生在这样的家庭!”
“这不是我的问题”这句话是很多失败者的口头禅,他们会在出了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摘干净自己,把责任归结为外在环境。
凡事应认清事实,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不逃避不隐藏,方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一句话说:“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
一个人的蜕变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吃不了自律的苦,就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没有捷径可言,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04
刘墉在《超越自己》一书里写道:
人生在世,最大的敌人不一定是外来的,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你战胜别人之前,你必须先战胜自己。
努力战胜自己,比赢了任何人都可贵。
在人生的跑道上,战胜对手,只是赛场赢家,战胜自己,才是命运的强者。
山再高,往上攀登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时间不会辜负每一个用力奔跑的人。
战胜自己,人生才有无限的可能;战胜自己,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简介:清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克雷洛夫简介推荐文章3:孔学堂听书 | 世界四大经典寓言之《克雷洛夫寓言》
△点击音频,边听边看
在《普希金全集》中,曾不止一次出现过克雷洛夫的名字。克雷洛夫作为俄国讽刺文学的一把好手,其选择描述的动物和物品都是包含着特别意义的,从而其所运用的讽刺手法才更能体现他想要表达的深刻寓意。
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
《树叶和树根》《狼和小羊》《乌鸦与狐狸》可以被认为是克雷洛夫最出名的几篇寓言。《狼和小羊》是借用传统题材的寓言故事,在故事中表达出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批判以及对社会中位居“强势”的群体恣意妄为行为的批判。在《乌鸦与狐狸》里,乌鸦作为粗心和愚蠢的象征,狐狸一如往常狡猾灵巧的形象,这些概念深深根植于俄罗斯民间口头文学中。两位童话人物的相遇,必然会以乌鸦遭受欺骗而告终。
轻松背后的深刻寓意
克雷洛夫的寓言都以诗体写成,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在他的寓言里,每个故事都有性格鲜明的主人公,有飞禽走兽,也有花鸟虫鱼,克雷洛夫让自然界的生物扮演不同的角色,用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寓意来刻画社会上各种人物的复杂性格,反应广泛的社会生活,展示纷繁复杂的人类世界,抒发自己的民主思想,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
所谓不在同一个位置,看不到同样的风景。读了《克雷洛夫寓言》后,我们慢慢体会到,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中,我们作为旁观者时,应当少一些横加指责,当我们作为当事人时,应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推荐
阅读
《克雷洛夫寓言》
:[俄]克雷洛夫
播音:范范
伊·安·克雷洛夫(1769-1844),是俄国最杰出的寓言作家。他写过诗、喜剧、讽刺性散文,当过进步刊物的编辑,在晚年才开始写寓言。克雷洛夫一生共写寓言二百零三篇,均以诗体写成。他在寓言中运用和提炼了大量反映俄罗斯人民智慧的童话和谚语,而他的一些警句又反过来变成了新的谚语在人民中间传诵。
克雷洛夫简介推荐文章4:从古希腊到启蒙运动 被不断演绎的《伊索寓言》
:王立新(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寓言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历经上千年的发展,文字由简到繁,表达从叙事到抒情,是与现实共鸣的产物,是经验、理性与智慧的结晶。《伊索寓言》发端于古希腊,对欧洲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相同的题材被演绎成许多不同的作品。
1、下层平民和奴隶思想感情的直接体现
伊索生活在约2600年前的古希腊,有关他的确切文献资料非常少。据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伊索曾是萨摩斯的一名奴隶。阿里斯托芬在《马蜂》中写道:“德尔斐人控告伊索——偷了神的酒杯。”伊索奉吕底亚国王之命,为德尔斐人发钱,其间他与德尔斐人发生争吵,德尔斐人便诬告他,并将他处死。德尔斐位于希腊半岛,吕底亚位于小亚细亚,两地分处爱琴海的西部和东部。
委拉斯凯兹绘画作品《伊索》 资料图片
伊索生活的萨摩斯岛位于爱琴海东部,隔米卡勒海峡与小亚细亚相望,最近距离1.6公里。作为海上航线交会点,萨摩斯与亚洲、欧洲、非洲均有贸易往来,造船业发达,海军强大。《伊索寓言》中“造船厂”“海角”“乘船出海”等词语频频出现,这和萨摩斯的地理位置、社会生活有必然联系。
伊索生活的“古风时代”,古希腊正值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共有城邦200多个。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出:“希腊分为许多独立的小国家,每个国家都包括一个城市及其附近的农业区。”所以,古希腊城邦具有国家性质。彼时,手工业已与农业分离,城市中的手工业者依靠自身技术形成独立行业。根据《伊索寓言》的描述,造船厂有工匠,漂布人把布匹漂白,锉刀是铁匠的常用工具,雕像者制作雕像并开店销售,陶工制作陶器需把坯子晒干,鞣皮匠加工、处理动物皮毛时会散发出臭气……各个城市一片忙碌,庸医、小偷、浪子也混迹其中。在农村,农夫拉犁,用鹤嘴锄挖地,他们种植大麦、小麦、葡萄等作物。大麦做成的大麦饼是官员公餐时的常规饭食,而小麦面包片则仅在节日食用。另外,天文学家、运动员、弹唱人、哭丧女也都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古希腊的社会生活通过《伊索寓言》在我们面前生动呈现。
寓言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鸽子扔给就要落水而亡的蚂蚁一根树枝,蚂蚁得救了。当鸽子就要被捕鸟人捕捉时,蚂蚁在捕鸟人脚上咬了一口,捕鸟人由于疼痛扔了捕鸟工具,鸽子因而得救。“以恩恩”“善有善”得到了有形的诠释。一句“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给人的印象不够直观,伊索借用小蟹和母蟹的对话阐明道理:螃蟹妈妈要求孩子直着走,自己却只会横着走。把“说”与“做”之间的关系具体化、生活化,家长式的作风及后果得以呈现。
伊索的地位反映在《伊索寓言》中,成为下层平民和奴隶思想感情的直接体现。通过驴和马在战争中的不同经历,伊索告诫读者:不应羡慕权贵,要安于贫贱。而通过鹅和鹤的不同命运,伊索希望人们明白:在城市毁灭时,富人被财产拖累,留在城里,会沦为奴隶;穷人因为一无所有,可以轻松离开。这些寓言在当时具有一定安抚人心的意义。
2、没有老虎的“动物大聚会”
《伊索寓言》成书于公元一世纪,是后人在伊索创作的基础上把古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寓言集合而成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由罗念生等人翻译的《伊索寓言》,共收录寓言330篇,《龟兔赛跑》《农夫和蛇》《乌鸦与狐狸》等著名的寓言故事均出自其中。书中狐狸出现在42篇寓言里,是全书故事最多的动物。他是鹰面前的弱智,也是被关起来的狮子面前的强者;他嫉妒受欢迎的猴子,也嘲讽胆小的猎狗;他算计狼和山羊,也善于从驴的灾难和自身的失败中学习;他还会把摘不到的葡萄说成酸葡萄,以此自我安慰。在《伊索寓言》中,狐狸称得上机敏聪慧、狡黠多变。
《伊索寓言》多以动物为中心,用拟人的手法进行创作,包括燕子鸽子蝙蝠,鲸鱼海豚河狸,骡子骆驼大象,鸡猫猪狗马牛羊……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和家里养的,有近百种动物。平时人们讨厌的动物也被《伊索寓言》赋予了新的形象:蚊子向狮子挑战,“你并不比我强”;苍蝇为自己的贪图享乐而反思;屎壳郎见义勇为,敢于向鹰实施复。
《伊索寓言》可谓动物大聚会,然而其中却不见老虎的影踪。依据科学研究,距今200多万年前,生活在中国河南渑池兰沟的古中华虎,可能是虎的祖先。随着种群不断繁衍,虎向四面八方迁移,寻找新的栖息地和水源。其中一支到达了亚洲西部,被称为波斯虎或里海虎(1980年最后一只里海虎死亡)。从名称上可以看出虎已经到了亚、欧两洲的交界地带,但它最终并未到达欧洲,因此伊索没有见过老虎。
1485年意大利文版《伊索寓言》 资料图片
3、了解古希腊的一扇窗
《伊索寓言》以创的生活时代为背景,是人们了解古希腊的一扇窗。《黑人》一篇中,“有人买了一个黑人”,几个字就把读者带到《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美国,奴隶拍卖市场戴着手铐、脚镣的黑人被奴隶贩子扳开嘴摸牙齿,扳开手掌查看,人像动物一样被合法买卖。不知道古希腊这个黑人是否也经历了妻离子散的厄运,但他肯定遭受了背井离乡的痛苦。
《狐狸与鳄鱼》中,鳄鱼向狐狸吹嘘高贵的家世,说他的祖辈当过体育场场长,这是个了不起的职位。在古希腊,根据财产,公民被分为四等,无产者为第四等,贵族和富人被分为第一至第三等,他们是少数,但享有尊荣,可以分配官职。体育场场长是一个国家的公益职位,没有薪酬,需要担任者付出金钱、投入精力,凭借自身财力开办体育场并自行管理,代表国家举办诸如五项竞技赛等赛会。富有且热爱公益的人才能享有荣耀。难怪鳄鱼要编造祖先的荣光,可惜他只能以谎言满足一下虚荣心。
通过《狐狸和面具》,读者了解到古希腊的悲剧演员演出时要戴面具。相传在西方,面具是演员忒斯庇斯首先使用的。面具以轻质木料或麻布等制作,可以绘成恐惧、愤怒、仇恨等表情,同时,还表明角色的年龄、性别等,以利于观众了解人物、理解剧情。但是,面具尤其是金属或木制面具,不利于表演者面部表情及内心活动的传达,限制了表演,从而影响艺术效果,面部化妆的优势便显示出来。
从面具到面部化妆历经了漫长的过程。16世纪末英国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魔鬼一角戴着面具表演。18世纪德意志戏剧中的丑角戴假发,蓄胡须,画着粗重的眉毛……面具的应用从古希腊开始,持续了上千年,才被面部化妆部分取代,这一点从中国戏剧的发展中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张衡在《西京赋》中描绘了汉时京城长安的文化活动:“总
本文标题:克雷洛夫作者简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