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推荐文章1:他是努尔哈赤第七子,一生战功赫赫,却只娶了一个媳妇
清太祖努尔哈赤一共有十六个儿子。在历代开国皇帝当中,儿子数量也算是十分多的了。不过在历史上太过著名的,也就那么几个,不知名的却是大有人在。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其中一位不知名的儿子,爱新觉罗阿巴泰。
提起爱新觉罗·阿巴泰这个名字,多数人会感到陌生。但实际上,这个不太出名的爱新觉罗·阿巴泰,在清朝的开国过程中,做出了很多的贡献。而且这样一位开国元勋,一生却只有一个妻子,在妻妾盛行的古代,这样的人实属难得。
这样一个专一的男子,他的结局如何呢?
阿巴泰出生于1589年,是努尔哈赤的第七个,儿子他出生的时候,是明朝万历皇帝执政的第十七年,他的母亲伊尔根觉罗氏是努尔哈赤的庶妃,伊尔根觉罗氏出身一般,努尔哈赤也不怎么重视她,对她也不是十分宠幸,死后更是没有追封什么尊贵的封号,因此在史书记载中对她的描写只是寥寥几笔,连出生和去世时间都没有交待。
在讲究身份地位的古代,母亲的地位高低和受宠爱程度,直接影响着儿子在兄弟当中的排位,还有是否受父亲的重视,因为阿巴泰的母亲地位不高,加上不受努尔哈赤的宠爱,使得阿巴泰在兄弟当中地位较低,不过好在因为年龄的优势,阿巴泰较早的上了战场,立下了军功,父亲努尔哈赤较为器重他。
阿巴泰一生共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一生只娶了一位妻子,阿巴泰的妻子是纳喇氏,阿巴泰虽然是一介武夫,但是做不了妻子的主,在所有兄弟,阿巴泰是最怕的老婆的,阿巴泰不光怕老婆还十分宠爱女儿,而阿巴泰也因为这两点受到了皇太极很多的责罚。
公元1618年,因为明朝无故的杀害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塔克世,还有明朝袒护与努尔哈赤交恶的叶赫部等原因,努尔哈赤公开起兵反明,正式开始讨伐明朝。阿巴泰跟随父亲努尔哈赤征战明朝,阿巴泰和父亲努尔哈赤率军,在攻打抚顺的战役中取得胜利,成功招降了明军参将李永芳。
李永芳也是第一个投降与努尔哈赤的明朝将领,努尔哈赤对他也是较为优待,封了李永芳一个三等副将的官职,属于在原有的官职基础上提升了一到两个级别。不光如此阿巴泰还将女儿嫁给了李永芳,在努尔哈赤和阿巴泰如此的优待下,李永芳及其儿子们对于后金也是十分的忠心,在后来清朝建立后,李永芳的九个儿子都在朝中做着高官。
公元1623年,后金派往扎鲁特部的使者,被首领昂安送往与后金交恶的叶赫部落,后金的使者在叶赫部落被杀,努尔哈赤得知此事后大怒,命阿巴泰与岳讬等人前去讨伐扎鲁特部昂安,阿巴泰等人奉命前去讨伐,骑快马星夜兼程,很快便到了扎鲁特部。
到了首领昂安的住处后,发现昂安早已经逃走了,阿巴泰率军四处寻找昂安,没多久就找到了昂安还有妻子和子女们,阿巴泰杀掉了昂安和昂安的儿子们,而其他人,阿巴泰都留了她们的性命,将她们俘虏回去,在阿巴泰班师回朝后,父亲努尔哈赤更是亲自前往郊外迎接,犒赏阿巴泰等人。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终年六十七岁,父亲努尔哈赤去世后,弟弟皇太极继承汗位,皇太极在位时期,也是阿巴泰在战场上最多的时期。公元1628年,阿巴泰与岳讬等人率军攻打锦州,此时的明军在宁远防守后金的军队,阿巴泰等人率军攻克了明军的防守,对锦州等城造成了相应的破坏后退兵回朝,皇太极亲自前往郊外迎接阿巴泰等人。
公元1633年阿巴泰率军攻打山海关,取得了胜利并俘获数千人,公元1634年阿巴泰跟随皇太极的大军出征宣化府,阿巴泰攻克周围的灵丘还有王家庄两地。
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坐上了皇位,对各位有功的兄弟们进行封赏,就连最小的几个弟弟们都封了王爵,只有阿巴泰还是贝勒,对此阿巴泰便对皇太极有了抵触情绪,但是并没有影响阿巴泰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从公元1636年六月到公元1643年,阿巴泰率军出战多次,每次都取得了不小的胜利,虽然阿巴泰有着不小的战功,但是阿巴泰在皇太极在位期间,却屡次受罚,不过没有削去爵位或降爵的情况,主要是因为阿巴泰从来不犯重大错误,只是小错不断,还有就是他一直不在权力的核心,虽然骁勇善战,但是不够聪明,对皇太极够不上什么威胁,所以皇太极才会阿巴泰如此宽容。
公元1643年皇太极病逝,终年51岁。皇太极死后,儿子福临继位,史称顺治皇帝。顺治皇帝继位后,将阿巴泰封为郡王。公元1646年三月,阿巴泰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在康熙皇帝继位后,追封为亲王,赐予敏的谥号,在乾隆皇帝继位后,他的牌位得以进入盛京贤王祠。能进入这个祠堂的王爷,都是在清朝历史上十分有名,且对清朝开国有着重要贡献的,例如礼亲王代善,肃亲王豪格,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等人,总体来说阿巴泰的结局还是十分不错的。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推荐文章2: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8子,4大贝勒中实力也不占优,为何能继承汗位
有关皇太极继承努尔哈赤汗位的原因,正史中一般的说法是:才德冠世。
如果后金当时是以儒立国,那么一般人可能也就信了,但是你一个坚信达尔文法则的部落,你选头狼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的品德高尚,那就是妥妥的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那么皇太极为什么能继承努尔哈赤的汗位呢?
是因为他是努尔哈赤的嫡长子吗?
答案是否定的,皇太极不光只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他也不是努尔哈赤的嫡子,而是庶子。
人家努尔哈赤青梅竹马的原配叫佟佳·哈哈纳扎青,嫡长子叫褚英,嫡次子叫代善。哈哈纳扎青去世之后,努尔哈赤又娶了孀居的富察·衮代,衮代作为努尔哈赤的继妃,给努尔哈赤生了两个嫡子,其中比较出名的一个叫莽古尔泰。
因为努尔哈赤本身有嫡子,所以努尔哈赤最初立的太子是嫡长子褚英。不过褚英这个太子太子并没有一直当下去。据相关史料记载,褚英这个人本事一般,但是情商极低,他一不尊重和努尔哈赤一起创业的老同志,又笼络不住自己的弟弟等新生代力量。
所以在老同志和新生力量的共同努力之下,褚英先是被废太子太子之位,然后又被幽禁至死。褚英挂了之后,代善就成了努尔哈赤的新太子。
代善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他不光英勇善战,还懂得为自己谋取利益,如果不出意外,努尔哈赤百年之后,他必将成为努尔哈赤的继承人。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代善这个人虽然在公事上表现得还不错,但是他在私生活上不太注意。他的老婆不止一个,他有了新老婆之后,就对原配的孩子非常不好,他“另眼相看”的孩子,一个叫岳托,一个叫硕托。
岳托虽然不受他爹待见,但是他依然成长为了一个女真英雄,清初有八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爷,岳托就是其中之一。硕托虽然没他哥那么出名,但是也是女真的一条好汉,他也是代善太子之位被废的明面因子。
公元1620年,硕托因为无法忍受代善的虐待,竟然从家中逃走,代善不知道为了掩盖什么事,竟然向努尔哈赤说,硕托想投靠明军,请求努尔哈赤把硕托给办了。后来努尔哈赤经过调查后发现,代善对待岳托和硕托非常不友好,于是把代善痛批一顿,还废了代善的太子之位,并让岳托和硕托和代善分家。
除了这个明面上的理由之外,一些记载中,还提到了一些“小事”。代善在当上太子之后,经常给自己的继母们“交从过密”,她们包括莽古尔泰的母亲,以及多尔衮的母亲,莽古尔泰的母亲因为此事被疏远,而多尔衮的母亲则直接就被努尔哈赤给休了。
这些理由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不过从这些未必都为真的理由中,我们依然能看出一些东西。当代善当了太子之后,他有点发飘,而年事已高的努尔哈赤还不想那么早交权,所一他们二人之间必然会有矛盾,以努尔哈赤霸气侧漏的性格,自然不会“委曲求全”,所以代善就被废了,至于这件事的背后,有没有那个人的推波助澜,那就不好说了。
努尔哈赤功成名就之后,曾把之前和自己一起创业的五个老兄弟,封为了“五大臣”,后来又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设立了“四大贝勒”。这四大贝勒分别是,嫡子代善和莽古尔泰,庶子皇太极,以及侄子阿敏。
当时这四大贝勒都是位高权重,不过阿敏因为不是努尔哈赤的亲儿子,所以阿敏就是能力超过努尔哈赤本人,他也不可能成为叔叔的继承人。
当代的太子被废了之后,好像莽古尔泰就成了皇太极的最大竞争对手,但实际上莽古尔泰其实一点胜算都没有。
代善当时“交从过密”的继母中,就有莽古尔泰的母亲,为此努尔哈赤对于莽古尔泰的母亲非常不待见,而莽古尔泰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他为了讨好努尔哈赤,竟然把自己的母亲给亲手杀了,然后向努尔哈赤邀功。
莽古尔泰的做法,不光让努尔哈赤大吃一惊,就连其余的女真人也对莽古尔泰产生了想法,一个为了自己的好处,就能杀害自己亲生母亲的人,我们能放心和他一起战斗吗,这样没得感情的人,即使当上了大汗,他能和自己的兄弟和睦相处吗,他会对臣民宽容吗?
据有些史料记载,努尔哈赤去世以后,因为没有立下继位诏书,所以谁当继承人,是由大家“公开、公正、公平”地推荐的,而当时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推荐莽古尔泰......
而当时出来推举皇太极的,是当时纸面实力最强的代善,以及他的儿子岳托和硕托。代善曾经恨不得亲手把这两儿子送给长生天,他怎么可能会和这两儿子一起,把本该属于自己的位子让给皇太极呢?
皇太极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中,身份最显赫的,他也不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但是皇太极这个人有一个别的兄弟都不具备的优点,他的人生信条有两个,第一,兼容包并,第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皇太极当时和岳托哥俩的关系很好,而岳托哥俩当时已经能够左右年迈的代善,而代善的纸面实力又最大,所以当代善“主动”举荐皇太极时,其实有些事已经尘埃落定了,岳托后来为什么能成为“铁帽子”王,皇太极知道真正的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明面上的这些理由之外,当时还有一个小细节。努尔哈赤死前,曾带兵征讨大明,但是因为袁崇焕太能守,所以努尔哈赤无功而返,而此时努尔哈赤已经年事已高,所以努尔哈赤很快就病倒了。
当时守在努尔哈赤身边,替努尔哈赤上传下达的,不是别人,而正是皇太极.....
当然,除了种种阴谋论之外,皇太极本人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那么皇太极都有什么能力呢,咱们明天继续。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推荐文章3:努尔哈赤共16子,皇太极排行老八,为何能登上汗位?多尔衮在干嘛
天命十一年太祖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后抑郁而终,大妃阿巴亥与两位庶妃殉葬;因努尔哈赤病逝时只有大妃阿巴亥在身边,据说是没有留下遗命(但还有一个说法是努尔哈赤留下遗命立多尔衮为大汗,代善辅政,但这一遗命随着大妃阿巴亥的殉葬也不了了之),一时间谁来继任大汗成了问题。
努尔哈赤随着接触的汉文化越多,便有了“立嫡”的想法。努尔哈赤一生共有四位大妃,四位大妃所生的儿子全都是嫡子:
第一位大妃是努尔哈赤原配佟佳氏,所生的儿子是长子褚英与次子代善;
第二位大妃是富察氏,所生的儿子是五子莽古尔泰;
第三任大妃是孟古姐姐,所生的儿子是八子皇太极;
第四任大妃是阿巴亥,所生的儿子有阿济格、多尔衮与多铎。
既然努尔哈赤单纯光嫡子就有7位,而且皇太极还不是嫡长子,为何会被选为新一任大汗呢?代善与岳托等人推荐皇太极为新任大汗时,是这样说的:“皇太极才德兼备,应当速速继承大汗之位。”
“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
正因为有了代善的支持,诸位贝勒全都请皇太极登上汗位;皇太极再三推辞后才坐上大汗之位,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
01 努尔哈赤幽弟杀子
对于皇太极争夺汗位来说,其实还有一个劲敌,不过在努尔哈赤晚年已经“帮”自己的儿子们除掉了这个劲敌,此人便是皇太极的亲叔叔舒尔哈齐,建州女真仅次于天命汗的人物,努尔哈赤的同母胞弟。
我们都知道“一山不容二虎”这句话,舒尔哈齐从哥哥努尔哈赤起兵开始,就一直跟随哥哥南征北战,努尔哈赤从一开始统一建州女真,再到后来统一整个女真部落,与明朝决裂宣战,舒尔哈齐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功臣。
很多人都知道努尔哈赤之所以有如此成就,除了本身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外,他的“五大开国功臣”不容忽视,其实不容忽视的还有他的亲弟弟舒尔哈齐。
明朝对女真各部向来采取“扶弱抑强”的策略,对于势力比较强的部落,无非就是采取离间计的办法。比如在明朝的官书中,将努尔哈赤与弟弟舒尔哈齐是并称的,舒尔哈齐除了建州卫都督等身份外,还多次入京“朝贡”。
而舒尔哈齐对自己的财富跟地位越来越不满,为了加强汗权,努尔哈赤便将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削爵幽禁起来;还有的说法是舒尔哈齐直接被努尔哈赤杀死了。
但不管是幽禁还是处死,舒尔哈齐都不足以威胁努尔哈赤的汗权了;也可以说对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来说少了一个劲敌来争夺汗位。
太祖努尔哈赤与世宗皇太极都没有建立“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制,所以不管是努尔哈赤病逝还是皇太极病逝后,都是采取的八王议政的方式选出合适的继承人;到了清世祖顺治帝病逝,才最终确定皇上病逝由其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皇太极的叔叔舒尔哈齐虽然已经没有争夺汗位的可能,但其堂兄贝勒阿敏(舒尔哈齐次子)还有继承汗位的资格,不过阿敏比他的父亲舒尔哈齐聪明,很清楚自己虽然有资格争夺汗位,但伯父努尔哈赤有那么多儿子,汗位再怎么空出来都轮不到自己。
舒尔哈齐死后,最有可能继承汗位的便是努尔哈赤的嫡长子褚英,褚英作为长子,自然是最早便跟着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的儿子,年仅18岁的时候就被封为洪巴图鲁;在27岁时因立下大战功,又被赐号阿尔哈图土门(广略贝勒,勇敢的意思)。
之后又因为多次立下战功,被努尔哈赤立为皇太子处理朝政事务。
可见努尔哈赤对嫡长子还是给予厚望的,希望汗位传给“嫡”“长”。
但褚英虽然是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勇士,但在处理朝政事务上实在是不擅长,再加上心胸狭隘、操之过急,受到了“四大贝勒”与“五大臣”的共同排挤。
四大贝勒指的是: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与八子皇太极
这四位贝勒与其他的贝勒不同,是努尔哈赤最为重视的四位贝勒,不仅地位高于其他的贝勒,而且都是各旗主贝勒,不仅拥有军队、权势,而且有自己的领民,更何况建州女真部向来没有“立嫡、立长”的说法,对嫡长子褚英当皇太子、处理朝政自然不满意。
四大贝勒向努尔哈赤控诉褚英,确实有争储的嫌疑,不过褚英确实做得也比较过分。
褚英非常的小心眼,不仅索要弟弟们的财物,还要弟弟们发誓以后不准再分财物、领地;这自然会引起弟弟们不满。
五大臣指的是:额亦都、何和礼、安费扬古、扈尔汉与费英东
这五位大臣在褚英小时候就已经跟随太祖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在军中有极高的威望,就连太祖努尔哈赤对这五位大臣都是以礼相待,而褚英不仅不将五大臣放在眼里,而且不听取五大臣的建议,自己决定军机,自然会引起五大臣不满。
褚英甚至对“五大臣”、“四大贝勒”出恶言:“若我将来继位以后,就将与我交恶的大臣或者弟弟全都处死”。
“我即位后,将诛杀与我为恶的诸弟、诸大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五大臣”与“四大贝勒”密谋后一起向努尔哈赤状告褚英,努尔哈赤让他们每个人都写一份文书呈送上来,此九人状告褚英的罪名都差不多,总结起来三条:
第一条:与“四贝勒”、“五大臣”不和睦
第二条:索要弟弟们的财物;
第三条:出恶言:我继位后会处死与我交恶的弟弟和大臣。
既然自己最信任、重视的“四贝勒”与“五大臣”全部都对褚英不满,努尔哈赤权衡利弊,自然不敢再重用褚英,便对褚英疏远了。
之后先后两次出兵,都没有让褚英带兵前往;
这引起了褚英了的不满,便私下诅咒自己的父汗努尔哈赤、四贝勒与五大臣,此事被努尔哈赤得知后,便将褚英幽禁起来;1615年不得不下令将褚英处死。
“褚英意不自得,焚表告天自诉,乃坐咀呢”
02 皇太极一石三鸟让代善错失汗位
嫡长子褚英被处死后,嫡次子代善便成为最有资格继承的人,原因有三:
按照长幼排序:代善是次子,皇太子是第八子;
若论势力:代善拥有两旗,而皇太极只有一旗;
若论才德:代善向来待人宽厚,而皇太极向来威厉,朝中上下自然是代善的威望更高一些。
努尔哈赤便决定让次子代善暂代朝政,并赐予称号“古英巴图鲁”。
“则贵盈哥必代其父”
努尔哈赤甚至对次子代善说:“待我百年后,我的诸位幼子与大福晋阿巴亥都要交给大阿哥(褚英已死,代善是实际上的大阿哥)来抚养了。”
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第四位大妃,跟代善差不多年龄,为努尔哈赤生下三子:阿济格、多尔衮与多铎。
或许正因为努尔哈赤这句话,让代善错失了汗位。
代善的性情宽柔,军功多,在朝中的威望很高,若是努尔哈赤不在,朝政很多重要的军机便直接上给了代善。正因为代善与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性情不同,在处理政务上自然方式方法不同,时间久了自然会与努尔哈赤产生分歧,晚年的努尔哈赤难免会有一些独断专行,二人经常会产生矛盾。
而皇太极便巧妙的利用二人之间的矛盾,好好表现,得到了努尔哈赤的重用。
而代善与努尔哈赤之间矛盾的顶点,是因为努尔哈赤小福晋德因泽密告大妃阿巴亥与代善之间暧昧不清:
德因泽告诉努尔哈赤:大福晋有两次准备了美味的菜肴送给大贝勒代善吃,大贝勒不仅吃了还夸大福晋的饭菜好吃;大福晋也送了饭菜给八贝勒,八贝勒也收了,但是并没有吃。
大福晋还一天两三次派人前去大贝勒的府上,好像是商量什么事情;甚至自己会在半夜外出,前往大贝勒的府上。
经过调查小福晋德因泽说得确实是实情,甚至在努尔哈赤的家宴上,大福晋阿巴亥打扮的花枝招展的,故意倾视大贝勒。
这些大臣们都看在眼里,但是惧于大贝勒大山与大福晋阿巴亥的势力,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有看到。
努尔哈赤对此事非常生气,但是家丑不可外扬,又不想怪罪自己的儿子,便找了一个借口废了阿巴亥的大妃之位;不过两年后又恢复了阿巴亥大妃的位置。
很多人都说此事是皇太极背后指使的,目的就是一箭三雕:
第一:让代善身败名裂,威望尽失;
第二:让努尔哈赤与代善之间产生嫌隙;
第三:为自己母亲仇,皇太极认为阿巴亥夺了生母孟古姐姐大妃之位,让生母抑郁而终。
经历此事后代善虽然看上去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实际上威望大减,与汗位无缘了。
03 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多尔衮与汗位无缘了
四大贝勒中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虽有继承汗位的资格,但他很有自知之明,并没有去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而五贝勒莽古尔泰与褚英是同类型的人,虽然在战场上是一把好手,能征善战,但毫无政治头脑;甚至为了博得父汗努尔哈赤的青睐,不惜将自己的生母富察氏(富察氏是努尔哈赤第二位大妃,但因得罪努尔哈赤被废)杀死,如此残忍之人,又怎么能任大汗呢?
天命至一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病逝时只有大妃阿巴亥陪在身边。
对于皇太极来说,阿巴亥是他争夺汗位的最后一个障碍:阿巴亥的大儿子阿济格也多次跟随努尔哈赤出征,立下不少战功,而且努尔哈赤一向疼爱多尔衮与多铎。
努尔哈赤病逝时多尔衮只有十五岁,但是其才能已经表现出来,颇有努尔哈赤的风范,而且还具有阿巴亥细微大方的一面,更何况多尔衮与多铎统领正白、镶白二旗,若是阿巴亥支持自己的儿子继承汗位的话,对皇太极来说确实很棘手。
若是从正面与多尔衮、阿巴亥母子相抗衡的话,皇太极不见得有多少胜算,毕竟自己并没有同母胞兄弟相助,而其他的兄弟不见得会支持自己。
他便利用努尔哈赤还在时步下的网,代善与阿巴亥之间曾经的暧昧,来了个顺水推舟,声称:父汗在身前曾留下遗命,等他百年后病逝,一定要让大妃阿巴亥下去陪我。
“俟吾终,必令之殉。”
努尔哈赤病逝时,代善与皇太极的势力已经对调:皇太极拥有镶黄与正黄两旗,代善则减少为一旗;代善很清楚自己已经没有能力与皇太极争夺汗位,而且他也已经失去了争夺汗位的信心。代善还考虑到:若是多尔衮继承汗位的话,万一再追查其自己与其生母阿巴亥之间的暧昧关系,便不好办了。
想到这代善便更加坚定了支持皇太极,与皇太极站在一条战线上,除掉大妃阿巴亥。
阿巴亥虽然不相信天命汗努尔哈赤会让自己殉葬,但为了自己的儿子们,不得“遵从大汗遗命”,自缢而死,在临死之前让皇太极等人发誓一定要善待自己的儿子们。
“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
阿巴亥一死,多尔衮便与汗位无缘了。
再加上有代善的支持,皇太极得以顺理成章继承汗位。
结语
其实皇太极与父汗努尔哈赤的性情很像,确实有谋略,但疑心也很重要。
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之间的矛盾,不过就是争权夺利的斗争;
努尔哈赤利用自身的优势,将一位对自己的地位与权力有最大威胁的人除掉,其实这也对皇太极未来的前途具有深远的影响;毕竟舒尔哈齐是亲叔叔,若舒尔哈齐一直活到努尔哈赤病逝以后,凭着舒尔哈齐的威望与战功,皇太极真不见得能争得过叔叔。
不过在除掉舒尔哈齐上,皇太极的作用并不明显,因为皇太极很清楚自己的父汗已经容不下叔叔,自然会除掉这一障碍。
而对兄长褚英,皇太极则态度完全不同,毕竟是同辈份的兄长,有最直接的利害关系;在长兄褚英严重威胁到自己地位与利益时,皇太极密谋其他三位贝勒与“五大臣”一起除掉褚英。
在除掉褚英这件事情上,皇太极坚持维护父汗努尔哈赤的地位跟权力,不仅对自己日后的命运具有非常的意义,而且还因此得到了努尔哈赤的钟爱与信任。
之后虽然二哥代善主政,但因代善与努尔哈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皇太极巧妙地利用二人的关系,提高自己的地位与作用。
与代善相比,皇太极则处处显的精明能干、循规蹈矩,不像代善那样碌碌无为;更何况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帮了”皇太极大忙,与代善暧昧不清,皇太极设计让二人声名狼藉,最主要的是代善威望大减,与汗位无缘。
之后在努尔哈赤病逝后更是声称“父汗让大妃阿巴亥殉葬”,让多尔衮与汗位失之交臂。
皇太极一步一步走向汗位,步步透露着算计,他之所以能登上汗位,应该说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推荐文章4:努尔哈赤的十六个儿子
城墙
努尔哈赤共有16个儿子,他们的结局因地位、功绩及政治斗争而各不相同。没想到的是多尔衮居然比皇太极小了20岁,是努尔哈赤第三小的儿子,终年都不到四十;其母亲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同母兄弟结局都不是很如意。具体结局如下:
1. 褚英(长子,1580–1615)
生母:元妃佟佳氏结局:被努尔哈赤处死事迹:曾立为太子,因与兄弟及大臣矛盾激化,被控诅咒父汗及兄弟,遭软禁后处决,年仅36岁。清太宗追封为广略贝勒。2. 代善(次子,1583–1648)
生母:元妃佟佳氏结局:善终,封铁帽子礼亲王事迹:四大贝勒之一,拥立皇太极、顺治帝继位,功勋卓著但晚年被排挤。顺治五年病逝,享年66岁,其家族为清朝显赫王族。3. 阿拜(三子,1585–1648)
生母:庶妃兆佳氏结局:病逝,追封镇国公事迹:因庶出地位低微,仅任副职,后封镇国将军,以善终告终。4. 汤古代(四子,1585–1640)
生母:庶妃钮祜禄氏结局:因弃城逃亡被贬,郁郁而终事迹:守卫滦州时弃城,被皇太极罢免官职,后追封辅国公。5. 莽古尔泰(五子,1587–1633)
生母:继妃富察氏结局:被削爵后病逝事迹:四大贝勒之一,因生母被贬而弑母求宠,反遭努尔哈赤冷落。皇太极继位后削其爵位,死后更因“谋逆”罪名被追夺封号。6. 塔拜(六子,1589–1639)
生母:庶妃钮祜禄氏结局:病逝,追封辅国公事迹:征讨虎尔哈部有功,封辅国将军,后代班布尔善因依附鳌拜被康熙处死。7. 阿巴泰(七子,1589–1646)
生母:侧妃伊尔根觉罗氏结局:病逝,追封和硕亲王事迹:因战功封郡王,参与入关战役,死后康熙追封亲王。皇太极
8. 皇太极(八子,1592–1643)
生母:孝慈高皇后孟古哲哲结局:称帝后病逝事迹:继承汗位,改国号“大清”,重用汉臣,推动满族汉化,为清军入关奠定基础。9. 巴布泰(九子,1592–1655)
生母:庶妃嘉穆瑚觉罗氏结局:病逝,封镇国公事迹:因战功封辅国公,参与镇压姜壤叛乱,后晋镇国公。10. 德格类(十子,1597–1635)
生母:继妃富察氏结局:受兄莽古尔泰牵连,被削爵后病逝事迹:原封贝勒,因莽古尔泰“谋逆”案牵连失去爵位。11. 巴布海(十一子,1596–1643)
生母:庶妃嘉穆瑚觉罗氏结局:被顺治帝处死事迹:因谋逆罪被诛杀,妻儿同遭牵连。12. 阿济格(十二子,1605–1651)
生母:大妃阿巴亥结局:被顺治赐死事迹:多尔衮同母兄,清军入关先锋。多尔衮死后欲夺摄政之位,被幽禁后处决。13. 赖慕布(十三子,1611–1646)
生母:庶妃西林觉罗氏结局:病逝,封奉国将军事迹:史料记载较少,参与湖广战役,后病逝。14. 多尔衮(十四子,1612–1650)
生母:大妃阿巴亥结局:坠马身亡,死后被清算事迹:摄政王,主导清军入关。死后被顺治掘墓鞭尸,乾隆时期恢复名誉,封铁帽子睿亲王。多尔衮
15. 多铎(十五子,1614–1649)
生母:大妃阿巴亥结局:天花病逝事迹:豫亲王,扬州十日屠杀主将,乾隆称其“开国诸王战功之最”,死后配享太庙。16. 费扬果(十六子,1620–1640)
生母:不详结局:被皇太极处死事迹:因“大罪”被赐死,削除宗籍,年仅20岁。总结:非正常死亡与政治斗争
被处决或赐死:褚英、巴布海、阿济格、费扬果。死后遭清算:多尔衮(掘墓)、莽古尔泰(追夺封号)。善终者:代善、阿拜、塔拜等庶子,多因地位较低未卷入权力斗争。努尔哈赤几个儿子推荐文章5:努尔哈赤十六个儿子的结局,生于帝王家,却未必能善终
努尔哈赤,大清国的奠基人,一生征战无数,生子十六。但生在帝王之家,注定不能平平安安度过一生,他们的人生结局如何,且听分解。
大儿子褚英,也是嫡长子,原本最有希望接替努尔哈赤成为后金的大汗,战功赫赫,人称“广略”贝勒。但在辽阳之战时,喝酒误了战机,被解除兵权。
褚英仗着自己嫡长子身份,不太会做人,不但得罪了一众兄弟,更是得罪了努尔哈赤最为倚重的“开国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和扈尔汉),后来更离谱的是在宫中焚香诅咒政敌,后被坐罪处死。
二儿子代善,名列四大贝勒之首,褚英失势后,代善成为下一任大汗的准继承人。但因为偏袒后妻,虐待自己的长子岳托,被盛怒的努尔哈赤撤掉了继承人身份。
不过因为年岁高,旗权强,在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朝都极有地位。最终病死。
三儿子阿拜,在一众文武双全的兄弟们中显得有些平庸,早期在讨伐东海女真北路的呼尔哈部中略有战功,后来表现平平。最终在顺治朝病死。
四儿子汤古代,在众兄弟中资质一般,曾有过弃城而逃的经历,被努尔哈赤罢免固山额真的职位,夺去所属的人口,籍没其家产。后病死。
五儿子莽古尔泰,作战极为骁勇,功劳极高,在萨尔浒之战中,更是全歼明总兵杜松部众。与代善、阿敏、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莽古尔泰暴病而亡后,被人揭发生前曾图谋犯上,被追夺了封爵。
六儿子塔拜,与阿拜经历类似,一同讨伐东海女真北路的呼尔哈部中略有战功,后病死。
七儿子阿巴泰,年纪轻轻便屡立战功,颇受努尔哈赤重视,但因为非嫡的身份,尽管小错不断,但对汗位没有威胁,皇太极对其极为宽容。后病逝。
八儿子皇太极,继承了汗位,即清太宗。经历被人所熟知,不多说,因为地位超然,单独享有一个段落。
九儿子巴布泰,早年随父兄征战,后跟随多尔衮入山海关,平定京师。最终病逝。
十儿子德格类,战功赫赫,忠于皇太极,在莽古尔泰与皇太极拔刀相向之时,坚定地站在皇太极一边,故在皇太极一朝被重用。后病逝。
十一子巴布海,正史中关于其生平的记载较少,主要记载了结局比较惨:在顺治朝时,因重罪巴布海及妻子、儿子阿喀喇皆坐死。
十二子阿济格,能征善战,是清初期名将,但为人残暴,追随多尔衮。在多尔衮死后,企图摄政,被削爵幽禁赐死。
十三子赖慕布,资质平平,在众兄弟中不是很出众,死于顺治朝。
十四子多尔衮,名气不用说,与皇太极不相上下,后金之所以能入主中原,多尔衮功不可没。
皇太极驾崩后,顺治帝继位,多尔衮成为摄政王,把持朝政。后来死于塞北狩猎途中,顺治追封其为清成宗。不过两个月之后,顺治帝又夺取其一切荣誉封号。
十五子多铎,与阿济格、多尔衮为同母兄弟,三人同进同退,最终成为顺治一朝中最有势力的集团。
多铎一生战功彪炳,乾隆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后染天花而死。
十六子费扬果,努尔哈赤最小的儿子,但因为前面优秀的儿子过多,努尔哈赤对其不太重视,正史记载也很少。皇太极在位时,费扬果因罪被赐死,被削除宗籍。
以上。
参考资料:《清史稿》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推荐搜索词:
1.清太祖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2.努尔哈赤几个儿子的简历
3.努尔哈赤几个儿子皇太极几个儿子
本文标题: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