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荐文章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荐文章2:考点12:行为主义学习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荐文章3:心理学笔记|第7章 学习的行为主义观点
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的定义,并区分出临近原则、经典型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
区分正强化、负强化、呈现性惩罚和撤除性惩罚。
应用行为主义的方法来矫正课堂内外的行为。
描述应用行为分析的新进展,包括功能性行为评估和自我管理。讨论当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而面临的挑战及其应用的堪忧之处。
模块20 学习的行为主义解释
学习是什么?
尽管理论家对学习的概念意见不一,但大部分人都同意这样的观点: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个体的知识或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简单地由成熟、疾病、疲劳或饥饿引起的变化不属于学习的范畴。行为主义理论家强调环境刺激在学习中的作用,并关注行为——可观察的反应。行为学习过程包括邻近学习、经典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和观察学习。
中性刺激是如何变成条件刺激的?
巴甫洛夫发现了经典性条件作用。在经典性条件作用中,一个中性刺激多次与能引起情感或心理反应的刺激匹配,随后,这个中性刺激能独自引起反应——也就是说,该中性刺激能引起一个条件反应,中性刺激就变成了条件刺激。
经典型条件作用的日常例子有哪些?
这里列举了一些,你可以再想想还有哪些。当你闻到自己喜爱的食物味道时,就会分泌唾液;当你听到牙医的电锥响起时,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当你登上舞台时,就会感到紧张。
根据什么讲一个行为结果界定为强化或者惩罚?
根据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概念,人们是通过有意识反应进行学习的。对于某个个体来说,行为结果产生的影响可能是强化,也可能是惩罚。如果结果加强或维持了引起结果的反应,那么就可将这个结果定义为强化。如果结果减少或抑制了引起结果的反应,那就可将这个结果定义为惩罚。
负强化经常与惩罚相混淆,它们的区别何在?
强化(正或负的)的过程总是涉及行为的增强。如果想要的行为已出现,教师就通过撤除一些令人讨厌的事情来强化想要的行为。因为结果包括取消或“减去”一个刺激,所以这种强化是负强化。另外,惩罚则涉及减少或抑制行为。一个行为发生后受到惩罚,以后再类似情境中,学生就不大可能重复这个行为。
如何鼓励学生坚持一个行为?
比率程序(以反映数量为基础)鼓励学生有更高的反应率,变化程序(以变化的反应数量或变化的时间间隔为基础)则可以鼓励学生坚持反应。
提示和线索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线索是指某个特定行为发生之前的先行因素,提示指第一个线索之后的附加线索。在利用提示和线索教一个新行为时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确保你在使用提示之前,可以使将成为线索的环境刺激马上发生,这样学生就会学会对线索做出反应,不会只依赖提示。第二,一有可能就减弱提示,这样学生就可以不再依赖提示了。
模块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应用行为分析的步骤是什么?
应用行为分析的步骤包括:1.明确说明需要改变的行为,并记下当前水平;2.使用先行事件、行为结果或者二者一起,设计具体的干预方案;3.记录干预的效果,如有必要,修正计划。
普雷马克原理如何帮助你找出强化物?
普雷马克原理指出高频率行为(个体偏爱的行为)可以成为低频率行为(不太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要为学生选择适当的强化物,最好的方式就是观察学生在自由时间都在做什么。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偏爱聊天、在教室走动、坐在朋友身边、免除家庭作业或考试、读杂志或做游戏。
何时使用塑造比较合适?
塑造帮助学生一次学一点来习得新的反应,所以它有助于形成复杂技能、朝着困难目标努力以及提高坚持性、忍耐力、准确度或速度。塑造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因此,如果通过更简单的方法(如线索)可以获得成功,那就没有必要使用塑造。
使用惩罚时要注意什么?
惩罚不但不能引起任何积极的行为或对他人的同情,反而会妨碍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无论何时你考虑使用惩罚,都应注意和强化良好的行为相结合。首先,运用惩罚,可抑制不想要的行为。其次,明确学生应做的替代行为,并对那些想要的行为进行强化。这样,当问题行为受到抑制时,积极的替代行为就得到了增强。
描述团体后果、行为契约和代币方案的管理策略。
使用团体后果时,教师基于全班学生的表现对全班给于强化。在相倚契约方案中,教师与每个学生签订一份契约,契约明确描述了学生为获得特殊待遇或奖品所必须做的事情。在代币方案中,学生通过学业表现和积极课堂行为赚取代币(分数、记号、卡片上的洞、筹码等)。一段时间后,学生用挣得的代币换取想要的奖品。教师使用代币方案时必须谨慎,要强调学习而不只是“好”行为。
教室如何使用功能行为评估和积极行为支持来改善学生的行为?
进行功能行为评估时,教师须研究问题行为的先行事件和奖惩结果,以此确定行为的原因或功能。然后,教师设计积极行为,用新的行动取代问题行为。这些新行为同样符合学生的意图或目的,但不会产生相同的问题。
自我管理的步骤是什么?
学生可以独自运用行为分析来管理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参与制定目标、记录进步情况、评价成就以及自己选择并给予强化物,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鼓励学生发展自我管理的技能。
班杜拉对行为主义学习观的挑战是什么?
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观有很多局限。即使在班杜拉受教育的时代,行为主义是主流,但他从未真正认同过行为主义的正统性。他主张观察学习,在观察学习中,人们既不用做出反应,也不用接受强化。
区分直接学习和替代学习。
直接学习是指个体通过亲自做并体验行动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替代学习(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进行学习,这一观点极大挑战了行为主义认为“认知因素在学习的解释中是多余的”观点。在表现和强化发生前,人在大脑中进行着很多的思考。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强化和惩罚直接影响行为。而在社会学习理论中,观察他人或榜样会对观察者的行为产生类似的影响。后来的社会认知理论进一步拓展了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认知因素(如信念、期望和自我知觉)对行为影响的解释。
区分学习和表现。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和表现之间存在差异。换句话说,我们知道的比我们表现的要多。你学到某些东西,但只有在环境和条件适宜的时候才表现出来。即使学习已经发生了,但也有可能不会表现出来,直到遇到合适的情境或者有引发行为表现的刺激物时,行为才会表现出来。
对行为主义方法主要的批评是什么?
误用或滥用行为学习方法是不道德的。行为方法的批判者指出,强化存在着一定危险:由于教师过度强调奖励,强化会降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会对其他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在使用学习的行为主义原理时,要注意科学和伦理。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荐文章4: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荐文章5:学习理论四大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如果说是人类文明是襁褓中的婴儿,那么学习就是人类文明的母亲。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学习理论也慢慢发展的成熟和完善。学习理论说明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因素是构成教育心理学的支柱之一。一个世纪以来人们用各种方式研究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的机制,逐步形成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主的四大学习理论流派。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四大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全称:行为主义心理学(又称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简介:行为主义理论的支持者把环境看作是刺激,把伴随而来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行为主义理论家们擅长通过动物实验提出相应的理论,所以要识记桑代克的猫,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纳的小白鼠和班杜拉的小朋友……
理论鼻祖:桑代克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的学习联结说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他用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取代了传统观念之间的联结,提出学习无需意识参与的观点,受到后来的行为主义者的关注。
内功心法:试误说
秘笈:桑代克经典试误实验(猫开笼取食实验)
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笼里,笼门紧闭,笼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笼内有一个开门的机关,碰到这个机关,笼门便会启开。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笼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机关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机关以开笼门的行为。
桑代克用曲线图来表现学习的过程,随着尝试次数的增加,做出动作所用的时间逐渐减少,这叫做学习曲线。
祖师:巴甫洛夫
内功心法:条件反射
秘笈: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
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狗就会逐渐“学会”在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掌门:华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约翰·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情绪条件作用和动物心理学。
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等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能客观测量的刺激和反应,不需理会中间环节,他认为行为就是个体在适应环境刺激后产生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是一样的,都需要遵循这样的规律。
得力弟子:斯金纳
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是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高峰的代表人物。
内功心法:强化
秘笈:经典迷箱实验,创建了“斯金纳箱”
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实验,创建了“斯金纳箱”。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即运用强化物(例如食物)来增加某种反应(例如压杠杆)频率的过程。他改进了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实验,创建了“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了一个杠杆,压一次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饥饿的老鼠放入箱内,在偶然一次压杠杆获得食物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这表明老鼠已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获得食物的方法。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自成一派:班杜拉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不满于极端行为主义的观点,在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观点后,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主义的模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社会学习理论。
内功心法:观察学习
秘笈:交互-观察-强化
【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反对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的观点,他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观察学习】
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另一重要。
【强化】
1.直接强化,即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2.替代性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3.自我强化,即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荐搜索词:
1.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2.
3.
本文标题: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