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给杜甫的诗
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推荐文章1:高适晚年写下一首诗,道出最真挚的友情,不是李白,竟是他!
近日热映的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以极富诗意、充满想象力的画面,为人们重现了恢弘壮阔、繁华如梦的盛唐气象。
片中李白、高适、杜甫、贺知章、王昌龄等明星诗人一一登场,展现了盛唐炙热的文化活力,以及中国诗歌发展史中群星闪耀的璀璨景象。
不过最引人关注的还是片中两位主人公——李白和高适的莫逆之交。
电影中的两人,少年相遇,把臂同游,互相切磋枪法,剑术,是无话不谈的知己挚交。
他们互相欣赏,彼此勉励,共同见证着对方的荣辱成长。
高适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一个潇洒不羁的人。他生于世间,又仿佛在世间之外。
李白说:“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我这首侠气逼人的诗就是为你量身而写。
两人的相遇奇妙至极,相识相知的过程感人至深。
可电影终归是电影,李白与高适真正的友谊并没有那么浪漫。
回顾史书,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李白与高适二人生平留下众多诗词中,竟无一首是写给对方的。
若非多年后,杜甫回忆往事,写下《遣怀》《昔游》二诗,恐怕后人完全不知道三人也曾一起同游山河、寻仙问道。
那么高适与李白究竟是不是彼此的知己挚交,高适晚年回忆往昔写下的一首诗,足以解答一切。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首诗写于公元762年春,也就是高适改任蜀州的第二年。此时的杜甫在高适、严武等朋友的帮助下,刚刚建成一座草堂,在蜀州安下新家。
正月初七,也就是传说中的“人日”这一天,高适想念起了杜甫,为他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写完后不到两年,高适就与世长辞了,因此这首诗算是高适写给杜甫的绝笔诗,其中真情切意,天地可鉴。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正月初七这一天,我想念起了你,于是写了一首诗寄到了你的草堂。每次想起你,就想起了故乡。如今又是春日,柳色青青,梅花盛开,本该心情大好,但因为身处异乡,却更加愁绪满怀。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当下家国多难,干戈未息,我虽心有大志,却因远离朝堂,无法再展宏图,这更加让人伤感。今年的人日节我还能想念老友,不知明年的今天又将身在何方。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年轻时,国无门,闲居了整整三十年,辜负了书剑,人也垂垂老矣。如今老态龙钟,无所作为,有辱于自己的刺史之位,想到你饱受战乱困苦,四海流离内心更加有愧!
整首诗语言朴素至极,无一华丽辞藻,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对家国百姓的深切忧虑。
语出肺腑,情感真挚,也难怪杜甫收到信后,感动至极,“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高适与杜甫,两人于“梁园”相识,于战乱中相知。
高适升官时,杜甫以诗相劝:时来如宦达,岁晚莫情疏。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
杜甫落魄时,高适倾囊救助,“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在蜀州时,高适常常携酒到草堂探望老友,杜甫自愧没有好菜招待大自己几岁的高适。高适反倒戏言:“且不必小于我”,你也比我小不了几岁吧。
插科打诨,嬉笑感慨间,足见两人深厚绵长的情谊。真正的友谊,不必轰轰烈烈,细水长流中才见真情。
而李白,高适自745年“梁园一别”后再没能相见,更不必提电影中的生死相依,“十年之约”。
自古人言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更不必提乱世中的诗人才子了。
李白、杜甫、高适……他们都只是被战乱的洪流裹挟着向前走,能平安康健度过一生就足以幸运。
现实中的高适与李白未能再次重逢,但他遇到了另一个人生知己杜甫。
我们不必为高适与李白的结局感到叹惋,高适与杜甫的友谊同样珍贵,令人感动。
:品读诗词歌赋
:向小园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推荐文章2:十一月杜诗 | 《赠李白》
天宝三年(744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离开了长安,辗转来到洛阳。长安失去了李白,却成全了一次千载难逢的相遇。
图片于纪录片《中国》
尽管在这之前,杜甫从未见过李白,但是他对李白那些奔放飘逸的诗句再熟悉不过,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又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渴望成为李白那样的人,“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然而杜甫明白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便是参加科举考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
话说回这次相遇。在洛阳,杜甫见到了年长他11岁的偶像:李白。他们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差距而生疏,反而两人一见如故,如遇知音。这两个唐代最伟大的诗人的会合与此后结成的友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
图片于纪录片《中国》
之后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还遇到了高适,旧友相见,好不欢喜。天宝四载,二人又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骑马打猎,赋诗论文。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于是杜甫便写下了这首诗:
《赠李白》
唐·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没有去求仙,真是愧对晋代那位炼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地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第一句“秋来相顾尚飘蓬”,仅开端“秋来”两字,便写出了多少萧飒之气与落拓之悲,宋玉有句云“悲哉秋之为气。”杜甫《咏怀古迹》诗亦有句云“摇落深知宋玉悲”,杜甫之所深知,宋玉之所深悲者,正惟同此一摇落的生命落空之感,而杜甫此诗开端二字便把握了此一摇落之感。
第二句“未就丹砂愧葛洪”,此句如果轻易读过,大似浮泛之笔,即使有些对此句加以赞赏的人,亦不过如金圣叹之赞美其用语恰当,以为“李侯诗每好用神仙字,先生亦即以神仙字成诗”而已(见金批《赠李白》“二年客东都”一首)。殊不知杜甫此一句所表现之沉哀深痛,实在正复与第一句相承而下,如果说第一句所写的,乃是太白此一天才对现世追求所得的幻灭与失望,则此一句所写的,正是此一天才对现世以外的另一追求之幻灭与失望。
第三句“痛饮狂歌空度日”,承接着首二句的两重幻灭与失望之后,此句乃正写其生涯之落拓堪悲,夫人世既无可为,神仙又不可信,则人间天上,此一不羁之天才乃并无一可资为栖托荫蔽之所,于是不得不逃之于饮酒狂歌,以求得暂时的麻醉与抒泄,我们看杜甫于“饮”字上着一“痛”字,“歌”字上着一“狂”字,真乃把太白之千古沉哀,写得跃然纸上。
第四句“飞扬跋扈为谁雄”七字,则继上三句的失望幻灭的悲苦,与落拓放浪之生活而后,总写此一绝世天才的绝世之寂寞。
短短几十字,杜甫轻而易举地写出了太白的天才之姿纵,生活之多彩。正如《杜诗镜铨》引蒋弱六之所评:“是白一生小象。公赠白诗最多,此旨最简,而足以尽之。”
注:部分图片于纪录片《中国》,侵删
参考文献:叶嘉莹·谈李白、杜甫的友谊和天才的寂寞——从杜甫《赠李白》诗说起
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推荐文章3:为杜甫写下一组“三行情书”,中国诗词大会冠军陈曦骏:创作过程意犹未尽
封面新闻记者 雷蕴含
1月14日,封面新闻联合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举办“写给杜甫的三行情书”活动,邀请各位喜爱杜甫、尊崇杜甫的“杜迷”们写下“三行情书”,抒发对于千古“诗圣”的真实情感。为了给广大游客和观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假日新体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特为此次活动准备了700张春节参观券。只要提交这封写给杜甫的“三行情书”,就能参与抽奖,有机会在春节假期中走进杜甫草堂,感受杜甫来过的空气。
活动启动之后,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总冠军陈曦骏一口气写下五首组诗。他说,一方面是想要对这位诗坛先贤表达的内容太多,三行情书不足以充分发挥,索性就多写几首,其实仍是意犹未尽;另一方面就是杜甫的经典组诗非常多,写组诗也是为了致敬诗圣。
陈曦骏 图据受访者
以组诗致敬
唯家国情怀方能入圣
在这一组“三行情书”当中,诗词爱好者们很容易就能看出他引用和化用了一些古诗。比如第一首的“致君尧舜上”是杜甫作为诗坛儒家圣贤一生的事业追求,“光焰万丈长”是韩愈韩文公对杜诗的高度赞誉。
在写乡情当中,化用了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月是故乡明”一句。中国人每到节日时,家乡是心中唯一的方向。而当我们无法按期回乡与家人团聚时,便会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陈曦骏认为,“南朝女子望月寄情,寄的多是爱情,像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也是以男女爱情来比喻君臣关系。而自从杜甫写下‘月是故乡明’之后,我们头上的这轮明月乡情和亲情意味更重于爱情了,我想这是诗词明月意象内涵的拓展和突破。”
在友情部分,陈曦骏选择了李白和杜甫分别写给对方的诗。当时名满天下的李白对在诗坛崭露头角的杜少陵青眼相待,倾心相交,写下“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而杜甫视李白为一生知音挚友,当李白落难贬谪夜郎时,他虽然也在离乱之中,却一次次写诗来挂念李白。“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正是杜甫在无数个夜里梦见让他日夜牵挂的老友。
爱情部分,陈曦骏选择了杜甫写自己妻子的诗。他感叹道,从杜甫写“老妻”的诗中,我能感受到爱情不只是激情。“老妻画纸为棋局” 是相濡以沫的闲散安逸,“昼引老妻乘小艇”是同舟共济的生活情趣,“老妻睹我颜色同”是在苦难日子中无需语言的相互理解。
在陈曦骏看来,家国情怀是能够入圣的必要条件。他告诉记者,用了两首诗表现杜甫无和有。“床头屋漏无干处”时,他有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情怀。而“老病有孤舟”中,贫病交加的他却有一种无我的境界,还在为国家“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杜甫结缘
百代千年学杜诗
陈曦骏向封面新闻记者回忆,当年在中国诗词大会夺冠后,他接受采访,需要选一句诗作为专题的名字,他选择的就是杜甫的“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我想,没有哪位诗词爱好者会不喜欢老杜,不敬仰这位用生命创作的诗圣。”
杜甫的诗作对于陈曦骏而言,影响非凡。他自己全文背诵过的老杜诗作有136首,几乎涵盖了杜诗所有的体裁。“我一直推荐初学者多读多看杜甫的诗,真的会感受到‘子美集开诗世界’的魅力。杜诗的鉴赏我也写过许多,杜诗非常耐读,从读者视角来看,经历越多,阅历越深,会有更多的共鸣。”
陈曦骏喜欢律体中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回味的隽永,喜欢歌行中如“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以气概盛的情感,喜欢古体中“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的沉郁苍凉的风格。他喜爱杜甫“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的大开大合,也追求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格律精严的炼字造句,更向往能如晚年时的他“老去诗篇浑漫兴”合事为诗,随性挥毫。杜甫说,李白的创作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对于他这样写格律诗的诗人,可谓是百代千年学杜诗。
陈曦骏 图据受访者
诗与情的交融
诗圣也是情圣
“诗是人生情感抒发的最高级的文学艺术形式。”陈曦骏这样说道。对于华夏文明而言, 诗从诞生起就承载着个人、阶层、国家与民族的情感。《左传》所讲诗言志,说的是诗能抒发个人情志。《毛诗序》则将诗与情志的关系说得更具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到了唐人所学六朝时期,陆机《文赋》中正式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正是因为有了情感融入,诗才有唯美的形式和内在意蕴。
作为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杜甫有着“不薄今人爱古人”的创作理念,同时还有“再使风俗淳”的温润灵魂。他将《诗经》《楚辞》、汉魏六朝和初唐创作熔铸一炉,将诗言志与缘情功能发挥到极致,将千年诗脉传承创新。在他诗作中的情感,不仅是个体情感展示,也不只是士人阶层的情感表达,更多的是他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人抒发家国情怀的“嘴替”。
另一方面,诗与情的关系还来自老杜的家学传承,杜甫的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杜甫因有诗人前辈感觉非常光荣,他说“吾祖诗冠古”,杜甫把内心对诗学的热爱也作为一种责任,所以他在教育儿子时才会说“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
陈曦骏表示,此次“写给杜甫的三行情书”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杜甫,打破他总是愁眉不展的刻板印象。杜甫有千钧笔力,更有温润如玉的情感。同时,本次活动用诗与情的关系,突出表现了文脉传承。“诗人的情感通过诗词创作,沿着三千年诗教文脉传承至今。这些诗如今依然有温度,能够打动我们,让我们相信人生自有诗意。”
他为活动点赞,这种古今结合的形式让受众更加广泛,这也是对杜甫守正创新的创作精神的一种传承。“希望我们能通过更多有趣、时尚的方式让更多海内外的朋友们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陈曦骏写给杜甫的三行情书
其一 诗圣&情圣
当“光焰万丈长”那八斗之才的妙手
遇见“致君尧舜上”温柔敦厚的灵魂
或许诗圣原本就是情圣
其二 乡情
他彻夜望月披霜
只为双眼盛满清光
却照亮了所有人的家乡
其三 友情
那年谁将别酒倾入汶水伴我南征
如今他的远谪消息
是我无数个夜梦里难破的愁城
其四 爱情
思念月光下被露水打湿的绿云与玉臂
偶尔在夏日午后江村里声声轻唤老妻
共扶舟楫一生不离
其五 家国之情
秋霖后湿漏的偏厦
沧浪中漂泊无定的浮槎
无我的笔墨间却只有苍生与国家
参赛规则
“写给杜甫的三行情书”线上活动将持续至1月23日。活动在封面新闻APP以及封面新闻微博、微信,共三大平台开启,参与者需在活动征集页上传“三行情书”的文字内容(需在200字以内),就有机会得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春节参观券。参与者须确保所提交的文字内容是原创的,并享有相应的著作权。
而在活动期间,通过封面新闻客户端参与活动的网友,提交1份创作的“三行情书”,即可获得1次抽奖机会。同时,每个ID每天可提交3次创作内容,每天最多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但在活动全程1个ID只能中奖1次。
值得注意的是,获奖用户需在抽中奖品时按提示要求填写准确的门票使用者信息。若获奖者未填写准确信息并提交,将视为主动放弃获奖资格。获奖信息一旦提交后不可更改,若因获奖者信息填写出现错误导致奖品不能使用,一切后果由获奖者承担。
扫码即可参加活动
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推荐文章4:杜甫临终前这首诗,看透了真假朋友,君子之交,感动世人1200年
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
我,叫杜甫,字子美,一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大唐诗人。
有幸,我生在了最好的时代,开元盛世,万邦来朝;
不幸,我是那个时代里最拧巴的人,本可以啃老,凭借家族影响力平步青云,可等我想通了,家中已无老可啃。
年轻,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公元712年,我出生在河南巩县,时睿宗皇帝当朝,不久后禅位给太子李隆基,大唐迎来了新的气象。
可以说,我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家族煊赫,历代为官。
远祖杜延年位“麒麟阁十一功臣”,曾和霍光一起拥立汉宣帝,创千古功业;十三世祖杜预,是我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配飨文庙和武庙之人。
即便入了李唐,我杜家也是顶级氏族,“京兆杜氏,去天尺五”,仅宰臣就有10余位。
祖父杜审言更是初唐时期的文坛领袖,官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犹记得吾祖贬官时,以陈子昂、宋之问为首的45位名士纷纷作诗相送。
我出生后不久,家父杜闲升奉天令,遗憾的是,我母亲在我幼年时就不幸病逝了,所以我是由姑母抚养长大的。家母出“清河崔氏”,大家闺秀,曾外祖父是太宗皇帝之孙,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亦属皇亲国戚。
因家境优裕,母亲又去得早,以至于我小时候很顽皮: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不过关于读书这件事,家父管得极严,他希望我将来能如先祖一般,匡扶社稷,指点江山。所以刚满5岁,父亲就带我宦游,让我增长见闻,亦有幸见过公孙大娘舞剑: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那时候的公孙大娘,用你们的话说,可谓是唐代娱乐圈的顶流,一曲“剑器浑脱舞”矫若游龙,荡气回肠,挥洒出大唐盛世万千气象,就连玄宗皇帝都赞叹不已。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更是从她的舞中悟出了笔法。
后来在洛阳,我又于岐王李范和崔涤府上,听过李龟年弹唱,因此后来有诗《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当时我虽然年幼,但才名早成,甚至连祠部郎中崔尚和豫州刺史魏启心,都称赞我有班固、扬雄之风: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因此到了十四五岁时,我就开始与天下名士交游,足迹遍名胜。24岁时,我取“乡贡”,次年赴洛阳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进士考,遗憾落榜,自然,这对我打击不大,毕竟我还年轻。
时家父迁官兖州司马,离开洛阳后,我前去探望,并漫游齐赵之地。如果我父亲再升一阶,我就可以凭“门荫”入仕,完全不用去科举,所以接下来的四五年时间,我一直都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并不急于求官。
这期间,我曾登泰山,写下了《望岳》一首: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公元736年,花萼相辉楼扩建完成,玄宗皇帝宴饮天下,我曾随父入京,参加了那场空前绝后的盛会,因此结识了王维、高适、房琯等人。
公元741年,我30岁,入而立之年,父亲突然病逝,给了我很大打击。因失去了依靠,再也不能任性,我就回了偃师,在首阳山下建陆浑山庄,并迎娶了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
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司农少卿”官四品,夫人属下嫁,当时我已经没有什么积蓄,除了会写诗外,一无是处,且无功名在身,唯一能做的就是对她好。
虽然后来我贫困潦倒,但经常安慰自己,就算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我还有她。因此我也总是感慨,人生最好的修行,就是渡了枕边人。
公元744年,李白出翰林,被玄宗皇帝赐金放还,我们相遇在洛阳。他是个特别的人,性格洒脱,豪放不羁,虽然已经名满天下,却没有一点架子。我们一起把酒言欢,阔论天下,因此我还向跟他提起了高适高三十五,并相约梁宋。
同一年秋,我与李十二、高三十五聚首梁园,品评风雅,谈古论今,尤其席间李白还结识了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并结成伉俪。
由于未尽兴,我们又决定一起去王屋山阳台宫,拜访“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帧,遗憾的是,到了阳台宫才得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
因李白要往紫极宫寻高天师授道箓,所以我们就此别过。
次年,我又在东鲁遇见了李白,这是我们的第三次见面,此时他已经入了道家法门,欲寻仙问道,我陪他一起往兖州访隐士高人。
时北海太守李邕邀我与宴,李白有自己的事要处理,我留诗赠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李白回酬: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让我和李白都没想到的是,此一别便成了我们人生中的永别,而我们的命运也从此走上了不同的分岔口。
时玄宗皇帝有旨,通一艺者可前往长安应试,对我而言,这是绝佳的入仕机会,因此我来到了京师。
可张九龄被罢相后,奸臣李林甫当权,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避免学子们对策抨击他专政,竟然自导自演了一出“野无遗贤”的闹剧,致参考的士子全部落选。自然,我也在列。
自那以后,我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迫于无奈,不得不干谒公卿,以寻求进身的机会。拜会尚书左丞韦济时,我写下了: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公元751年,听闻玄宗要祭祀玄元皇帝、太庙和天地,我献《三大礼赋》,得天子赏识,命宰相出题,亲自问策,群臣陪同: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
之后,玄宗帝赐集贤院待制,可当时选官依然把持在李林甫手中,所以四年后,我才得官河西尉。
这种弄权的行为令我极为不齿,因此我拒不赴任,并写下了: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吏部无奈,再重新为我选官,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久未归家,甚是思念吾妻,因此我回乡省亲,可是尚未进家门,就听见吾妻的嘤嘤哭泣声,原来是幼子被活活饿死了。
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这令我悲痛不已,如果我能早一点入仕为官,他们母子就能过得好一点。
可是我还没来得及补偿,这年冬,安禄山就在范阳起兵了,很快洛阳失陷。次年潼关失守,玄宗避蜀,长安沦陷,时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我决定前去投奔,就把妻儿安顿在鄜州羌村友人家避难。
然而在往灵武的途中,不幸与叛军遭遇,被虏至长安,羁押了近一年多。这期间我心急如焚,写了《悲陈陶》《月夜》《春望》等许多诗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7年,郭子仪率大军来到北方,我闻讯后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穿越两军对峙的凤翔火线,以至于见到肃宗皇帝时,已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肃宗颇为感动,授我左拾遗,时小兄弟岑参被困北庭已经长达两年之久,因此我为他上表荐官,得授右补阙。
两京收复后,王维、贾至还朝,这期间我们经常一起聚饮,为君上出谋划策:
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
斯时伏青蒲,廷争守御床。
我本以为,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已经触手可及,可此时房琯遭遇罢相,我上表参与营救,肃宗帝听信了贺兰进明的挑拨,将我交予三司推问。
若不是得宰相张镐、御史大夫韦陟求情,自是难免牢狱之灾。
尽管如此,肃宗还是让我居家反思,因此我回了鄜州,带着家眷复返长安,继续任左拾遗。然而好景不长,权宦李辅国一心罗织“房党”,贾至首当其冲,我和严武皆受牵连。
由于我还与王维、岑参一起写了《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的颂诗,于是再遭弹劾,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赴任途中,唐军在邺城遭遇大败,一路所见,百姓背井离乡,哀鸿遍野,这令我心痛不已,因此我写下了“三别”、“三吏”,这是我为天下黎民能尽的一点绵力。
到了华州以后,当地官员不作为,人人都在中饱私囊,一怒之下,我愤而辞官,打算带着妻儿归隐秦州,不再问这世俗。可当时秦州正受吐蕃之扰,不得再携妻儿南下,一度落入饥寒交迫的绝境: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
公元760年,我和家人辗转来到了成都,时高适任蜀州刺史,严武亦升两川节度使,在他们俩的帮助下,我在浣花溪旁盖了一座草堂,温饱问题暂时解决,但依旧贫困。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念我的老友李白,“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入了永王璘幕府,受永王案牵连锒铛入狱,这期间我给他写了很多书信和诗,都没有得到回应。就在我来成都前,还有诗《天末怀李白》遥寄: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后来听高适说,李白得崔涣、宋若思营救,我才略微放心了一些。人老了,挂念就多。
高适在战乱爆发后,屡建战功,深得圣恩,当时我还写诗劝诫他:时来如宦达,岁晚莫情疏。
不久,高适遭李辅国妒恨,曾多次向肃宗谗言,接连遭贬,我又写诗安慰他:行色秋将晚,交情老更亲。
而高适也很挂念我,听说我来了成都,不但赠钱粮,还在正月初七这天为我写了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遗》: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可就在这一年初夏,“浣花草堂”遭遇了一场大风暴,屋顶茅草全部被掀开,致使: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夜里难寐,想到这么多年的遭遇,和那些流离失所的黎民百姓,就挥笔写下了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果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读书人笑逐颜开,就算我被冻死又能如何!生在乱世,就连活着都是奢侈的事,妻儿常无米果腹:
“饥寒奴仆贱,颜状老翁为”
“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浮生看物变,为恨与年深”
“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幸好,老妻怜我,常与我解忧,亦无所抱怨,这也是凄苦生活中,难得的温暖和慰藉。
公元763年,史朝义被诛,河南河北全境收复,闻听此消息后,我热泪盈眶,写下了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次年,我得严武举荐,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因为有了俸禄,生活有所好转,甚至还为吾妻添了一些衣物和胭脂水粉: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但这样的好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公元765年,高适、严武相继离世,成都反而成为了我的伤心地,因此我决定携妻儿前往夔州,途中作《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到达夔州后,得都督柏茂林照顾,代为看管公田百亩,频分月俸,我自己又承包了一片果园,还带有“茅斋八九椽”,日子好过了许多。
甚至可以说,这是我近20年最富裕的一段时光,可年岁大了,思乡情就切。自天下大乱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家中的兄弟姐妹,因此这一年重阳节,我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写下了那首《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成后不久,我和老妻商量归乡之事,她不但没有反对,反而很支持我。因此我把果园赠送给吴南卿,全家乘舟出峡,过江陵至岳阳,有诗《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后,继续南行,过潭州、抵岳麓、入衡阳,不巧赶上湖南兵马使臧玠叛乱,不得不折返,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舟至耒阳方田驿时,江水暴涨,被困了五天五夜,幸得聂县令营救,一家人才算保命。
此时,我的身体已经每况日下,无法再经历长途跋涉,只好暂居潭州。
公元770年,我自感时日无多,便开始整理诗稿,无意间翻到了10年前高适写给我的《人日寄杜二拾遗》,忍不住老泪纵横,读至终末。
人有时候是现实的,当你高官厚禄时,朋友就多。可你一旦落魄了,坏人就多。这么些年走过来,“朋友”这两个字对我而言,异常珍重,与子同袍,岂曰无衣?
可是,活在乱世,人人自保,如高适这般,几十年不散的老友极为难得,正如我在《贫交行》中所写: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想25年前,我与李十二、高三十五在梁园聚饮,那时是何等意气风发,如今他们俩皆以过世,怎能不令人感伤。因此,我赋诗《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
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
叹我凄凄求友篇,感时郁郁匡君略。
锦里春光空烂熳,瑶墀侍臣已冥莫。
潇湘水国傍鼋鼍,鄠杜秋天失雕鹗。
东西南北更谁论,白首扁舟病独存。
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边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
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处觅王门。
文章曹植波澜阔,服食刘安德业尊。
长笛谁能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
同一年秋,我携家人从潭州出发,打算北上襄州,往岳阳的途中与世长辞,终年59岁。
临终前,妻儿一直陪在我身边,老妻怕我无聊,还找来纸笔,画了一个棋盘,与我对弈。这辈子,我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吾妻了,自从嫁给我以后,她就没享过福,甚至还要独自一人操持家业,抚养孩童。
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欢。
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这是我临终前的绝笔诗,所虑所念,也都是老妻。孩子们尚幼,未来他们会有自己的路,不用我太过于记挂,唯独她,我走了之后,不知她该怎么度日。
人死如灯灭,万事皆空,想我这一生,空怀大志,国无门。半世繁华,半世流离,朋友无数,最终能真心相交的,寥寥几人而已。
欣慰的是,我为后世留下了一些诗篇,并得“诗圣”之誉。
虽然此生败落,一事无成,但除了妻儿,我亦无所愧,正如我写给李白的诗: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阅读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
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推荐文章5:杜甫写给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翻译过来就是:做人别太嚣张了
众所周知,杜甫是李白的超级迷弟,两人一生就见了3次,可是杜甫却给他写了10多首诗,每一首都是经典。
例如盛赞李白才华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表达对李白深切思念的,“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为李白抱不平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他还曾给李白写过一首七言绝句,翻译过来就是:做人别太嚣张了。
这首诗名为《赠李白》,全文如下: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一首七绝,写于他和李白在东鲁分别之后,当时的李白也曾作诗赠别杜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深厚的友谊令人羡慕。
在这首诗中,杜甫的情感是很复杂的。
我们也知道李白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遇上杜甫的。
那么他为何会被“赐金放还”呢?说白了就是太嚣张了。
李白一生仕途不顺,一直到了40多岁,才通过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引荐,混了个翰林待诏的职位。
注意,只是“待诏”,虽然是六品官,但是完全没有实权,其实就是皇帝的“御用文人”。
李白和很多读书人一样,一直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是显然“翰林待诏”这样的职位,并不能实现他的理想。
他被迫写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样的拍马屁诗句,虽然如今我们看这《清平调》挺唯美的,但其实当时李白的心中应该是很抑郁苦闷的。
这样的日子对李白来说简直是度日如年,所以他渐渐地便“纵酒以自昏秽”。
他的狂放不羁得罪了很多人,连唐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于是便有了后来的“赐金放还”。
这对李白来说既是解脱,又是幻灭。
他一心效国家,可是就像他自己所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是当他真的离开了官场,却又陷入新的迷茫,“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作为李白的迷弟,杜甫深知他心中的苦闷和矛盾。
在这首诗中,杜甫既赞扬了李白狂傲不羁的性格,又有对李白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甚至隐隐还有劝诫的意味。
诗歌首句以“飘蓬”道出了两人分别的心酸。
他们离别的时候正是秋天,就像漂泊不定的蓬草,奔向远方。
在诗词中,“蓬草”就是游子的象征,“身似飘蓬逐水流,当此际岂堪回首”。
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就到处游山玩水,看似潇洒,其实就像无根的蓬草,居无定所。
而此时的杜甫也差不多,功名未就,到处流浪,所以两人能够引为知己,不是没有道理的。
接着的一句表面看写的是修道炼丹一事,其实还是身世的感怀。
葛洪是东晋著名的炼丹家,世称“小仙翁”,曾隐居在罗浮山一带炼丹。
李白和杜甫都笃信道教,李白寻仙人,找仙草,炼仙丹,样样都干过,而杜甫也曾跟着李白一起寻仙问道。
表面是说仙丹未成,愧对葛洪,实际也是一种壮志难酬的悲愤。
无论是他还是李白都是一身才华抱负,但却只能寻仙问道,心中到底意难平。
最后两句是他感情的迸发。
李白有一身才华,却只能痛饮狂歌,虚度时光,这是何等的不公!
他一生狂傲不羁,可是他的狂又几人欣赏呢?
可以说这两句是李白一生的写照,痛饮狂歌,飞扬跋扈。
这里诗人的情感是热烈而复杂的。
对于李白的“狂傲”,杜甫是欣赏仰慕的,对于李白满腹才华,却得不到重用的遭遇,杜甫又是心疼和同情的。
可是看到李白“空度日”、“呈雄”,他的心中却又起了几分规劝之意。
他仰慕李白的“狂”,但又不忍见他因“狂”而误了一生,所以才会劝诫李白“做人别太嚣张了”。
可以说,杜甫为李白也是操碎了心。
全诗言简意赅,却又令人回味无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对李白的一片深情厚意,读来令人感动。
就像清代杨伦《杜诗镜铨》所言:
公赠白诗最多,此旨最简,而足以尽之。
不知你怎么看杜甫和李白的友谊呢?
:微信公众号“唐诗宋词元曲”
:凯紫
编辑:潘茜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推荐搜索词:
1.李白写给杜甫的诗一共有几首
2.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有哪些
3.李白写给杜甫的诗有多少
本文标题:李白写给杜甫的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