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的水文特征推荐文章1:莱茵河那一段段古老优美的传说,从阿尔卑斯传来

  莱茵河(英语:Rhine,德语:Rhein,法语:Rhin,荷兰语:Rijn,塞尔特语:Renos,拉丁语:Rhenus)莱茵河在欧洲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它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流经德国注入北海,沿途的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和荷兰都留下了它的足迹。自古莱茵河就是欧洲交通最繁忙的水上通道。莱茵河流经德国的部分长865公里,流域面积占德国总面积的40%,是德国的摇篮。从科隆到美因茨的近200公里的河段是莱茵河景色最美的一段,这里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清澈见底。人们坐在白色的游艇之上,极目远望,碧绿的葡萄园层次有序地排列在两岸,一座座以桁架建筑而引人注目的小城和五十多座古堡、宫殿遗址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一段段古老的传说不时把人们的思绪带向遥远的过去,人们深深地陶醉在这充满浪漫情趣的多姿多彩的莱茵河美景之中。


  莱茵河航运十分方便,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莱茵河干流全长1320多千米,通航里程将近900千米,其中大约700千米可以行驶万吨海轮。莱茵河还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其他大河连接,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


  在宾根城外莱茵河心的莱茵岛上有一座“鼠塔”。据说它是由罗马元帅德路威斯在公元前8年修建的关税塔。相传公元10世纪时,美茵茨主教哈托二世为人吝啬残暴,他不顾百姓的饥苦,把大量粮食藏在塔中。百姓忍无可忍。将他禁锢在塔中,主教最终成了成群的老鼠的美餐。由此,“鼠塔”成了关税塔的别名并一直流传至今。今天“鼠塔”作为莱茵河上的信号塔指导着来往船只的航行。与塔隔河相望的是享有“红葡萄酒之乡”的美誉的阿斯曼斯豪森市。尼德瓦尔德纪念碑高高耸立在尼德林山下。纪念碑高35.5米,是为纪念1871年德意志统一帝国而建造的。


  顺莱茵河而下,地处圣·哥阿和圣·哥阿斯豪森之间有个地势十分险恶的狭窄地段,右边有巨石赫然突起,直刺云天,这就是“洛雷莱山崖”。崖高132米、宽90米,陡峭的岩壁像一个美丽的少女亭亭屹立于莱茵河的弯角处。每当河水下降时,人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危险的“七少女”暗礁,传说它是由铁石心肠的美女变成的。这些奇特的暗礁在落日余辉的照耀下就像少女在梳妆打扮,姿态妩媚迷人。自古已来,这里暗礁林立、漩涡四起,给无数的船夫带来了灾难,并由此产生了船夫被妖女洛雷莱的美姿及动人的歌声所迷惑而丧身江水的动人传说。这是莱茵河浪漫色彩的象征,每当游船在此经过,罗累莱之歌就会响起,美妙的歌声把人们带进了童话般的梦境之中。


  在莱茵河畔有一座历史名城吕德斯海姆,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城,它因其拥有一条中古时代的德洛塞尔小巷而闻名。如今,这座小城已成为旅游者必经之道。德洛塞尔小巷巷宽不足5米,两旁排列着一座座黑色桁架小楼,楼层向街心突出,极险且极富建筑艺术美感。楼上楼下鲜花点缀,铺面精细而高雅。小巷的路面是用石子铺成的。这里天天都有快乐的庆祝活动。古老的建筑艺术、欢乐的节日气氛,无不令游客在此乐不思返。


  莱茵河两岸的许多重要城市,如美因茨、科布伦茨、波恩、诺伊斯和科隆,它们原本都是从军事基地变为贸易场所而后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的。在莱茵河两岸至今仍保留着五十多座城堡、宫殿的遗址,每座城堡都有它们自己的名称。每一座古堡都有一段古老的故事和传说,它记载着英雄们气吞山河的业绩及幽幽的儿女恋情。古老的城堡、迷人的传说伴随着游者整个莱茵旅程。


  莱茵河上游瑞士北部与德国交界的地方,有宽达110米的莱茵河瀑布。胆大的游人可以乘着小舟,随波起伏直抵瀑布下面。莱茵河中游,从宾根到德国波恩这一段,峡谷幽深曲折,景色十分壮丽,关于莱茵河的许多古老的传说都发生在这里。


  莱茵河水文特征--水位常年较满;流速较缓慢(因为地形平坦)、平均;流量春夏为汛期(原因是啊尔卑斯山的积雪融化),季节变化明显,6-7月为高峰;水温随气温变化;大部分流域无冰期。其他特点:是欧洲通航里程最长的河流。


  更多莱茵河详细信息请访问


  莱茵河的水文特征推荐文章2:高温致水位下降,德国莱茵河部分河段已不能行船

  欧洲遭遇的持续高温天气,导致莱茵河水位不断下降。这令依靠水路运输货物的企业不得不限制产能,以减少运货量。


  据美联社道,当地时间12日,位于莱茵河中段德国考布镇附近河段的水位已经降至约40厘米的临界点,并在当天晚上进一步降至38厘米。由于未来几天不会有大规模降雨,预计下周该河段水位还将继续下降,严重影响德国水路运输。


  德国联邦水文研究所专家 巴斯蒂安·克莱因:目前考布镇附近河段的水位约为40厘米,相当于水深只有1.5米,到下周二(16日),水位可能还会进一步下降至约35厘米。对于必须向南航行的莱茵河中部地区的船只来说,水位低于40厘米就太浅了,普通船只将无法通行。


  德国约有4%的货物依靠包括莱茵河在内的水路运输。在欧盟对俄制裁导致俄罗斯减少对德国能源供应的背景下,德国政府开始动用封存的煤电产能,以期弥补能源缺口。作为煤炭运输的大动脉,莱茵河尤为重要。如果考布镇附近河段的水位在跌破40厘米的临界点后进一步下降,那么德国的工业中心地带将陷入困境,能源危机将加剧。德国尤尼珀公司说,莱茵河的低水位可能导致旗下两家火力发电厂进入9月以后无法正常运转。德国巴登-符滕堡电力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燃料运输受到限制,河流水位下降推高了运输成本,而陆路运输又运力紧张。


  有机构预测,莱茵河水位降低让德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更大。德意志银行研究部数据显示,2018年发生干旱,莱茵河考布河段水位降至历史低位,导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减少0.2%。


  : 央视财经


  莱茵河的水文特征推荐文章3:莱茵河告急!是什么造就欧洲严重干旱

  莱茵河,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最后在荷兰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河流之一。


  在莱茵河中游的考布镇,有一个古老的水位测量站,任何进入莱茵河上游的船长都会参考这里记录的水位。8月14日,其水位刻度值停在了34厘米左右,距离历史最低值只剩二十多厘米。在莱茵河上游的宾根地区,一座通往小岛的石桥已经显露出来,几十年前沉没的驳船和小船也重新浮出水面。


  通常情况下,莱茵河地区7月和8月是非常潮湿的月份,雨水多,水位也高。但眼下,经历了数波极端热浪和干旱天气,莱茵河在当地的水位已逼近历史最低值!为此,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德里亚警告称,欧洲或将遭遇约“500年来最严重干旱”!


  高温、少雨使得欧洲几条主要水道持续变浅。不仅莱茵河,还波及意大利的波河、法国的卢瓦尔河、英国的泰晤士河……那么,这场席卷欧洲的干旱为何如此“凶猛”?


  当地时间2022年8月9日,卢瓦尔河已经非常低,某些地方甚至可以步行穿过


  NO.1


  [ 原因 ]


  极端高温是罪魁祸首


  入夏以来,尤其是7月,全球多地出现高温天气。百年一遇的热浪肆虐欧洲,多地气温超过40℃。法国巴黎最高气温达40.5℃;葡萄牙、西班牙部分地区气温一度达到47℃;英国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极值,英格兰林肯郡康宁斯比日最高气温达40.3℃,为全英有记录以来最高值,英国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并发布有史以来第一次极端高温红色预警。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欧洲的热浪,单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就已造成1700多人死亡。


  当地时间2022年8月6日,西班牙比利亚尔塔德洛斯蒙蒂斯,当地水库严重干旱,绵羊沿着瓜迪亚纳河干涸的河床吃草


  此次极端高温过程是在全球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发生的。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蔡芗宁说:


  “


  近期,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几乎绕地球一周,仅在印度附近地区发生明显断裂。南美洲北部和中非南部也处于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在欧洲,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同位相叠加,在大气晴空辐射、下沉增温、暖平流输送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


  ”


  极端高温导致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发生“毁灭性的野火”,意大利、挪威等国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连数百年来以治洪为重的“水利王国”荷兰,也宣布全国水位达到历史低点。


  当地时间2022年8月7日在法国卢瓦尔河畔圣马蒂兰拍摄的卢瓦尔河河床


  事实上,不只是莱茵河,受持续干旱影响,意大利最长的河流——全长650多公里的波河,水位也降至70年来的最低水平。


  卫星图像分别显示了2020年6月20日、2021年6月15日和2022年6月20日,意大利北部波河水位的变化情况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副热带高压仍然维持强盛态势,西欧正在形成新的热浪,预计此轮热浪还将加剧并蔓延。数值模式预测也显示,目前干旱状况可能在未来几个月持续,欧洲河流干涸或成为长期趋势。


  NO.2


  [ 影响 ]


  能源危机加剧


  对航运和工业影响较大


  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全长1230千米,流域面积达18.5万平方公里。莱茵河干流分布着多个世界著名的工业基地,对沿岸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称为欧洲的“生命线”。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欧洲河流每年为每位欧盟居民提供的货运总重超过1吨,河道运输为地区经济贡献约800亿美元。


  当地时间2022年8月11日,德国杜塞尔多夫,一艘载着少量货物的船正在低水位的莱茵河上航行


  随着莱茵河等河流水位不断下降,航运和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也加剧了能源危机。此外,干旱正在破坏农业经济,并危及水生野生动物。


  水路可谓欧洲的“阿喀琉斯之踵”。通常而言,只要水位降至40厘米以下,大多数运载煤炭等物资的大型船舶就难以通行。正常情况下,莱茵河的夏季水位大约为两米,但当前莱茵河部分河段水深已不足一米,大部分货船必须减少载重才能航行,导致运输成本增加。


  当地时间2022年8月9日,德国宾根,运输船从河床部分干涸的莱茵河上驶过


  沿河大量工厂企业无法及时获取足额的原材料,生产经营大受影响。重要水运枢纽考布河段出现持续低水位,可能激化欧洲能源危机。


  目前,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多国水力发电量出现下滑,其中,法国水力发电量处于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西班牙处于近20年来第二低水平。英国已有数百万人被禁止为草坪和花园浇水。标普全球商品洞察公司称,欧盟玉米产量预计将比去年减少1250万吨,葵花籽产量预计将减少160万吨。


  当地时间2022年7月24日,意大利塞尔米德,船只停泊在波河干涸的河床上


  德意志银行研究部数据显示,2018年莱茵河考布河段10月水位降至历史低位,导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减少0.2%。而今年低水位更早出现,如果高温干旱情况持续,经济损失将更加严重。


  NO.3


  [对策]


  坚持治理、完善立法


  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显著变暖,对区域河川径流与水资源产生一定影响。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干旱地区的河川径流锐减,湿润地区的洪涝事件增多增强,河流水文的变化对区域生态平衡和流域水资源管理带来严峻挑战。


  受环境变化影响,在全球前200条大的河流中,约有三分之一表现出显著性变化趋势。其中,径流量呈上升趋势的有19条,呈下降趋势的有45条。国际相关研究表明,就莱茵河而言,气候模式预估结果显示,如果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态势得不到有效缓解,预计到2100年莱茵河平均径流量将减少5%至40%。


  当地时间2022年8月11日,德国杜伊斯堡,莱茵河河岸上的羊群在干涸的桥下避暑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河流的影响?在长期的探索实践过程中,欧盟在河流风险管理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坚持水生态环境治理与洪水风险管理并重。在欧洲多个国家,防洪和水生态管理均属于水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且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占比更大。


  建立有效的流域综合管理组织。譬如“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明确管理职责与合作机制,协调各地建立监测系统和制定行动计划。成员国之间即时分享天气数据、水位水情数据等,是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及智慧防洪的基本要求。


  不断完善流域管理相关立法。通过国家或区域立法、签署共同行动计划及合作条约、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譬如“莱茵河流域洪水风险管理计划”。


  当地时间2022年8月11日,社交平台上发布的枯竭的法国卢瓦尔河


  NO.4


  [ 启示 ]


  提早预警 有效防控


  我国幅员辽阔、水系丰富,许多重要河流跨越多个省份。在各流域,无论出现强降水还是高温干旱,都会对人民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这些河流的径流量将发生哪些变化?如何科学进行河流风险管理?


  当地时间2022年8月7日,西班牙布恩迪亚水库低水位,拉伊莎贝拉皇家浴室遗址浮出水面


  数据显示,1956年至2018年,除长江流域外,我国其余的6条主要江河实测径流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国庆说:


  “


  为增强河流风险管理能力,需要用科学技术知识去认识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然后在国 家层面制定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在地方、社区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措施,进而实现社会和自然体系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整体提升。其中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在于如何科学认识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


  ”


  王国庆认为,具体而言,就要求气象、水文等相关部门根据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推算出未来干旱和洪水发生的频次、强度等,为流域制定综合性适应策略奠定基础。


  当地时间2022年8月9日,匈牙利布达佩斯,人们站在多瑙河水位较低的玛格丽特岛南端


  专家提议:


  ●有效适应气候变化,需成立流域协同治理组织机构,完善流域管理体制,形成灾前、灾中、灾后的全周期系统规划、层级管理。


  ●以流域为单位,收集洪涝、干旱灾害数据资料,分析研究灾害发展态势、上下游灾情联系,完成灾害风险评估,绘制流域洪水干旱灾害地图和风险地图,为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作准备。


  ●根据流域管理目标,明确优先行动方案,起草和发布流域地区总体及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条例,明确具体应对措施类型,包括设定避免新风险的措施和减少已有风险的措施,增强流域空间弹性的措施,提升防洪抗旱和节水能力的措施,促成流域协同的措施等。


  ●将水生态环境管理与洪旱风险管理进行整合,在防洪抗旱减灾的同时,关注与之有关的水生态恢复、水污染治理、水资源管理等;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也要并重,完善应急机制,包括灾前预警系统、灾中反应系统、灾后恢复系统的建立。


  当极端高温干旱


  “常态化”风险日趋增大


  我们


  必须要行动起来了


  中国气象局宣科中心(中国气象社)出品


  :吴鹏


  专家顾问: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 蔡芗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国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周天军


  图片:网络


  : 中国气象科普


  莱茵河的水文特征推荐文章4:德国莱茵河水位下降,部分河段仅38厘米!水运受阻,能源危机或加剧

  欧洲遭遇的持续高温天气,导致莱茵河水位不断下降。这令依靠水路运输货物的企业不得不限制产能,以减少运货量。


  据美联社道,当地时间12日,位于莱茵河中段德国考布镇附近河段的水位已经降至约40厘米的临界点,并在当天晚上进一步降至38厘米。由于未来几天不会有大规模降雨,预计下周该河段水位还将继续下降,严重影响德国水路运输。


  德国联邦水文研究所专家 巴斯蒂安·克莱因:目前考布镇附近河段的水位约为40厘米,相当于水深只有1.5米,到下周二(16日),水位可能还会进一步下降至约35厘米。对于必须向南航行的莱茵河中部地区的船只来说,水位低于40厘米就太浅了,普通船只将无法通行。


  德国约有4%的货物依靠包括莱茵河在内的水路运输。在欧盟对俄制裁导致俄罗斯减少对德国能源供应的背景下,德国政府开始动用封存的煤电产能,以期弥补能源缺口。作为煤炭运输的大动脉,莱茵河尤为重要。如果考布镇附近河段的水位在跌破40厘米的临界点后进一步下降,那么德国的工业中心地带将陷入困境,能源危机将加剧。德国尤尼珀公司说,莱茵河的低水位可能导致旗下两家火力发电厂进入9月以后无法正常运转。德国巴登-符滕堡电力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燃料运输受到限制,河流水位下降推高了运输成本,而陆路运输又运力紧张。


  有机构预测,莱茵河水位降低让德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更大。德意志银行研究部数据显示,2018年发生干旱,莱茵河考布河段水位降至历史低位,导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减少0.2%。


  莱茵河的水文特征推荐文章5:莱茵河流域治理的主要经验

  莱茵河原为西欧的河流,发源于瑞士东南部阿尔卑斯山脉的格劳宾登,向西北流入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最后于鹿特丹附近流入大西洋。莱茵河全长约1232公里,流域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在德国,莱茵河并不仅仅作为饮用水的,还用作航运、水力发电、农业灌溉等用水,被德国视为“父亲河”。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工业化的兴起、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加上社会大众环保意识的淡漠,莱茵河流域受到各种洪灾、环境污染等的影响,产生诸多的自然环境损害、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甚至被人们称为“欧洲的公共厕所”。随后,莱茵河流域的各国政府才彻底悔悟,开始重新协调治理莱茵河流域。通过多年的合作治理,该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并被认定为流域内多国政府协调合作的良好典范。


  构建多国间的流域合作机制。莱茵河流经多个国家,虽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但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莱茵河流域遭受污染必然会给各国都造成损失。因此,1950年,为了彼此之间的共同利益,莱茵河流域的五个国家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和荷兰成立了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ICPR)。各国想通过彼此之间的鼎力合作、共同治理,来解决莱茵河流域存在的问题,恢复其生态原貌,以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过70多年的发展,ICPR不仅是莱茵河流域协同治理最核心的组织机构,也为全球流域治理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多边合作模式。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拥有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机制,从政府层面的协调与合作,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再到专家和专家团队之间的合作,各主体之间相互联结、密不可分。委员会设立了观察员小组,由政府和非政府人员共同参与,以监督各国协同治理计划的执行情况,还成立了技术和专业协调工作组,以便更好地整合治理、保护环境、防治洪水和发展经济,实现了一种更加周全的相互合作、共同开发、合力保护的治理模式。


  编制并协同实施治理规划和行动协议。为了实现莱茵河的可持续发展,整个莱茵河流域必须以统筹协调、绿色发展、共同治理的方式进行规划和管理,并在全流域层面制定相应的行动协议和行为准则。这些国际计划、协议和行为准则不仅从法律上规范、约束并减少了莱茵河流域国家对莱茵河流域治理的不利行为,而且还为各个国家的治理实践提供了完备的指导方针和行为规范。


  自20世纪80年代起,ICPR在莱茵河流域的国际合作框架内,已经形成了一套关于协同治理的协定。各国之间达成共识、协同一致,合力恢复莱茵河流域的昔日风采,强力推动了莱茵河流域的治理和优化。1976年,各成员国签订了《防止化学污染和氯气污染公约》;1998年,各成员国通过了《莱茵河洪水管理行动计划》;2001年,莱茵河部长级会议批准了《莱茵河2020计划》,该规划包含四项具体目标:改善生态系统、防控洪水、改善水质及保护地下水。这些协议和规划协调了莱茵河流域国家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细化、深化、统一和规范了莱茵河流域的治理,加强了国家间的密切合作,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莱茵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树立并践行积极的生态修复理念。在欧洲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莱茵河被沿岸国家过度开发利用,并采取了许多工程性措施,导致河流空间被侵蚀并产生许多不良后果。而为了弥补工程性的破坏,仍然是采取新的工程性措施来解决问题,这无疑是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认识到过度的人为干预会阻碍自然发展,沿岸国家逐步以动态和综合一体化的方式对莱茵河流域进行治理,更加注重技术和非技术措施的结合,更加注重基于源头和分散的治理。


  首先,树立并践行生态修复的理念。理念的改变促使管理实践和目标转变,更加强调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生态特征,力求为各种生物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其次,莱茵河流域的各个国家根据河流治理、生态修复的需要,进行了基础地质研究和水文地质研究,来绘制地下水资源测绘系统、水文地质图等,旨在反映与生物有关的地下水流、孔隙大小和含水层渗透性的空间变化。同样,河岸的规划和治理是在欧盟框架内进行的,拥有统一的目标和一系列的量化评估指标,其主要目的是控制污染和恢复并优化生态系统。最后,还有一些公开可见的恢复性目标,需要所有国家、社会组织、企业、民众等的积极参与。


  建立全面监测预警系统和信息交流平台。为确保水体系统的有效管护,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为莱茵河及其支流设立了水质监测点,瑞士至荷兰设有57个监测点,采用最高端的监测手段和技术对莱茵河进行监测,从而形成一个完备的监测网络。监测网络可以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对各种污染及破坏行为及时作出反应。1990年,ICPR和莱茵河水文组织(CHR)开发出“莱茵河早期预警模型”,就是为了防止突发性污染事件,对莱茵河进行实时保护。同时,ICPR强调国家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协调,建立了莱茵河沿岸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即国际预警计划(IAP),并倡导实施一致的行动计划。位于瑞士、法国、德国和荷兰的7个预警中心,在检测到污染物时信息警可以迅速地在各预警中心之间流通,从而能够及时确定污染物的源头,并发出警告。


  构建公众、社会、企业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莱茵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不仅是各国政府的职能所在,也是莱茵河整个流域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公众的职责所在。在治理过程中,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


  首先,莱茵河流域发生的一系列灾害,使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逐步提高。莱茵河流域的生态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政府治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除公民的义务监督之外,还有公民陪审团、专家咨询和公开听证等多种民主方式参与莱茵河流域的治理。其次,整个流域已经建立的环境监测系统和监督机制,其不仅仅用来跟踪污染的流向,更是赋予了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因为他们的产品、经济利益、社会形象和声誉都与他们的环保行为密切相关,如果他们在产出过程中存在污染或破坏莱茵河的行为,那企业将会面临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各公司制定了更高的环境目标,并改进了环境技术,共同维护莱茵河流域的清洁环境。最后,莱茵河生态环境的成功改善和协同治理也离不开许多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一方面,这些社会组织利用各种方式对有关部门、公司施加压力和影响,敦促他们关注莱茵河的生态状况;另一方面,他们也以新闻宣传的形式吸引公众的注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到莱茵河的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中。


  莱茵河的水文特征推荐搜索词:

  

  1.莱茵河的水文特征是

  

  2.莱茵河的水文特征从流量结冰期等角度作答

  

  3.莱茵河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本文标题:莱茵河的水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