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推荐文章1:夜话丨萧红:火烧云
云,是天空寄给人间的明信片
火烧云
便是夜色降临前
天空最后的热烈与激荡
那样一番壮丽奇幻
怎不令人遐思连连
火 烧 云
:萧红
卖豆腐的一收了市,一天的事情都完了。
家家户户都把晚饭吃过了。吃过了晚饭,看晚霞的看晚霞,不看晚霞的躺到炕上去睡觉的也有。
这地方的晚霞是很好看的,有一个土名,叫火烧云。说“晚霞”人们不懂,若一说 “火烧云”就连三岁的孩子也会呀呀地往西天空里指给你看。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子,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他的旁边走来了一个乘凉的人,那人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堂堂的,好像是天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的,见也未曾见过的,诸多种的颜色。
五秒钟之内,天空里有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那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再过一秒钟。没有什么变化。再过两三秒钟,那匹马加大了,马腿也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但是一条马尾巴却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的时候,那马就变糜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这条狗十分凶猛,它在前边跑着,它的后面似乎还跟了好几条小狗仔。跑着跑着,小狗就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又找到了一个大狮子,和娘娘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一模一样的,也是那么大,也是那样的蹲着,很威武地,很镇静地蹲着,它表示着蔑视一切的样子,似乎眼睛连什么也不睬,看着看着地,一不谨慎,同时又看到了别一个什么。这时候,可就麻烦了,人的眼睛不能同时又看东,又看西。这样子会活活把那个大狮子糟蹋了。一转眼,一低头,那天空的东西就变了。若是再找,怕是看瞎了眼睛也找不到了。
大狮子既然找不到,另外的那什么,比方就是一个猴子吧,猴子虽不如大狮子,可同时也没有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满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是什么也不像,什么也没有了。必须是低下头去,把眼睛揉一揉,或者是沉静一会再来看。可是天空偏偏又不常常等待着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于是孩子们困倦了,回屋去睡觉了。竟有还没能来得及进屋的,就靠在姐姐的腿上,或者是依在祖母的怀里就睡着了。
祖母的手里,拿着白马鬃的蝇甩子,就用蝇甩子给他驱逐着蚊虫。
祖母还不知道这孩子是已经睡了,还以为他在那里玩着呢!
“下去玩一会去吧!把奶奶的腿压麻了。”
用手一推,这孩子已经睡得摇摇晃晃的了。
这时候,火烧云已经完全下去了。
文章节选自《呼兰河传》
朗读者:王湛琦
云,山川之气也
你欣赏过何处的云景?
那景致又承载了怎样的记忆?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属于你的云下心情!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推荐文章2:记忆碎片——关于萧红、《呼兰河传》和《落红萧萧》|梁由之
电影《黄金时代》(2014)剧照,汤唯饰演萧红
1.
百年以还,中国最好的东北籍女作家,前有萧红,后有迟子建。
萧红的书,我最喜欢《呼兰河传》。
有人说,二十世纪中国的中篇小说,以“两传一城”,最为经典。两传,即萧红的《呼兰河传》,孙犁的《铁木前传》;一城,指沈从文的《边城》。
写萧红的书也很多。我印象最深的,当数刘慧心、松鹰合著的长篇小说《落红萧萧》。
2.
最初知道萧红,应该是从小说《红岩》中,一看到,就记住了。当时刚十来岁吧,认识几个字,父母和姐姐们的书,找着就看,瘾头奇大。
银行职员、地下党员甫志高开了家书店,交给手下的青年工人陈松林打理。一个头发长长、脸色苍白、衣衫破旧、举止寒伧的青年,常来看书,间或也买一点。有一次,他买了本《萧红小传》,发感慨说:萧红是中国有数的女作家,是鲁迅先生一手培养的,可惜生不逢辰,年纪轻轻就被万恶的社会夺去了生命。
陈松林大受感动,认为这个名叫郑克昌的青年值得关注,引为同类,想发展他入党,却险些吃了大亏——其实,那厮是个伪装进步的军统特务。
3.
接下来,先看到鲁迅的《萧红作〈生死场〉序》,那是一篇要言不烦笔力千钧的名文。迅翁写道:
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精神是健全的,就是深恶文艺和功利有关的人,如果看起来,他不幸得很,他也难免不能毫无所得。
随后,才读到《生死场》,和萧红若干其他著作。
顺便说一句。怀念鲁迅的文章,车载斗量。我以为写得最好的,出自迅翁当年偏爱的两位青年作家的手笔——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徐梵澄的《星花旧影》。
4.
孙犁晚年,曾用罕见的饱含深情的笔墨写道:
鲁迅是真正的一代文宗。“人谁不爱先生?”是徐懋庸写给鲁迅的那封著名信中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得。这是三十年代,青年人的一种心声。
书,一经鲁迅作序,便不胫而走;文章,一经他入选,便有了定评,能进文学史;名字,一在他著作中出现,不管声誉好坏,便万古长存。鲁门,是真正的龙门。上溯下延,几个时代,找不到能与他比肩的人。梁启超、章太炎、胡适,都不行。
耕堂又说:萧红是带着《生死场》的手稿,去见鲁迅的。
这些话,大有深意,值得反复吟味。
5.
1983年,我读到了新出的长篇《落红萧萧》,很喜欢。推荐给母亲看,她一口气读完了。她爱惜萧红,也很喜欢这本写萧红的小说。
一年多后,母亲病逝。我挑了几种她爱看的书,放入棺木相伴。现当代小说,有《青春之歌》《晋阳秋》,还有《落红萧萧》。
6.
2005年,我开始写作。年底,开敲《百年五牛图之四:关于陈寅恪》,其中一段写道:
1999年大约是春天,梁某特意去了一趟广州。主要目的有二:到银河公墓凭吊萧红,到中山大学瞻仰陈寅恪旧居。
在陈先生故居,绕室彷徨,心事浩茫。不由想起何士光的中篇小说《青砖的楼房》里面的句子:
“要是很早很早的时候,就有人预先地告诉你,说你后来能有的日子不过只有这样的一条远远的楼廊,那你会怎样想?那时你还愿不愿意再望前走?”
那是一个美丽的春日。春草芊芊,燕子呢喃,阳光暖洋洋的,微风中略带一丝薄寒。
人去楼空,旧游飞燕能说。
整整20年后,2019年初冬,我重复了当年的两个举动。在萧红墓地,想起聂绀弩的诗句:
浅水湾前千顷浪,
五羊城外四山风。
7.
我正在编撰的多卷本《清晰与模糊的背影:百年文人》,破例选了一首诗——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11
8.
1961年3月,夏志清的力作《中国现代小说史》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初版。十年后,又推出增订二版。列专章论述的作家有:鲁迅、茅盾、老舍、沈从文、张天翼、巴金、吴组缃、张爱玲、钱锺书、师陀。夏志清未提到《呼兰河传》。关于萧红,也仅有寥寥数语:
萧军(亦名田军,1908年生)、萧红(1911-1942)抵达上海后,同鲁迅极为亲近。鲁迅也斥资为他们出书写序。萧红的长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极具真实感,艺术成就比萧军的长篇《八月的乡村》高。
1979年9月,《中国现代小说史》港版中译本面世。夏志清在《中译本序》中特别补充说明:
抗战期间大后方出版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期刊我当年能在哥大看到的,比起二三十年代的作品来,实在少得可怜。(别的图书馆收藏的也不多,但我如能去斯坦福的胡佛图书馆走一遭,供我参阅的资料当然可以多不少。)四五年前我生平第一次有系统地读了萧红的作品,真认为我书里未把《生死场》《呼兰河传》加以评论,实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
三十多年后,他又这样说到萧红和《呼兰河传》:
《中国现代小说史》未提萧红,因为我当年尚未读到过她的作品。后来我在中译本《原序》里对自己的疏忽大表后悔,并在另一篇文章里对《呼兰河传》予以最高的评价:“我相信萧红的书,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
9.
迟子建有次坐飞机旅行,邻座是一位干净体面的青年。他不无所事事,不玩电脑,不听耳机,也不翻刊,兀自静静地读书。迟子建有点好奇。及至终于看清他读的什么书时,她不能保持淡定了:万米高空上,青年手中,正是萧红的《呼兰河传》。
她克制不住好奇心,破例主动搭讪:为什么喜欢看这种书呢?
青年回答:这个世界,太过喧嚣热闹,我更愿意读点冷清寂寞的文字。
迟子建听闻此言,甚是感动,泪珠盈睫。
这个故事也感动了我。时隔多年,仍能记住梗概。
10.
2011年初,机缘巧合,我出高价,在长沙买到一本1947年6月寰星书店初版《呼兰河传》。内容包括:著者遗像、萧红小传(骆宾基撰)、序(茅盾撰)、正文。
此书原由望城一中一位高中老语文教师收藏,书中夹有一张“上海旧书店门市发票”,时间是1964年4月23日。
老人去世后,晚辈对文艺无感,开始售卖旧藏,我方得以入手。
有次在尚书吧,带给陈子善过目。据他说,那是他见过的该书品相最好的一本(见下图)。
11.
2018年,在电视上看到许鞍华的电影《黄金时代》,汤唯饰萧红,郝蕾饰丁玲。若有所思。
翻出《落红萧萧》,又看了一遍。检索了一通,那么多年,时光流逝,花开花落,此书仍只有当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旧版行世。
该出个新版了。它配。
当年年底,经朱晓剑协助,我与之一松鹰顺利接上头。他的写作,早已转向,却念念不忘壮年时这部呕心沥血之作。
12.
2019年6月7日,端午节,我从上海飞成都。松鹰当晚为我接风,一见如故,一拍即合。
随后,《落红萧萧》新版,正式排上日程。我们商定,除将原书真实人物姓名尽量改回本名或常用笔名(如聂长弓改为聂绀弩,司马少白改为端木蕻良,罗铮改为骆宾基)外,一仍其旧。
尤为令人开心的是,九零后的责编,很喜欢这本书,看得感动、入迷,工作积极、认真。
钱锺书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看来,好的书籍,经受得住地域、时间和不同读者群的综合考验。
新版即将出炉,松鹰兄坚持要我写篇序。辞不获已,遂在岭南冬日的艳阳下,敲下这篇拉杂的文字,聊以塞责。
2020年12月29日,夏历庚子冬月十五,写定于深圳天海楼。
:梁由之
编辑:钱雨彤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推荐文章3:萧红《呼兰河传》简析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由作家萧红创作于1940年,1941年出版。这部作品以萧红童年生活为背景,以东北小城呼兰河为中心,通过散文化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初中国东北农村的社会风貌和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被誉为“诗化小说”的典范。
与创作背景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她是“东北作家群”的核心成员之一,作品以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著称。《呼兰河传》创作于萧红生命最后的阶段,彼时她流亡香港,身患重病,在孤独与乡愁中完成了这部半自传体小说。书中既是对故乡的追忆,也是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
主要内容与结构
小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连贯情节,而是以碎片化的场景和人物群像拼贴出呼兰小城的社会图景:
1. 小城风貌:开篇描绘呼兰河的严冬、跳大神、放河灯等民俗,展现封闭、滞后的生存环境。
2. 家族记忆:以“我”(萧红的化身)的视角,回忆祖父的后花园、冷漠的父亲、迷信的祖母,以及家中仆人的悲惨命运。
3. 底层群像: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等人物,在愚昧与苦难中挣扎求生,最终走向悲剧。
核心主题
1. 封建愚昧与人性麻木
- 通过“小团圆媳妇之死”揭露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残酷:12岁的童养媳因不符合“规矩”被婆婆虐待致死,而围观者将其悲剧视为热闹。
- 跳大神、洗热水澡驱邪等荒诞习俗,象征集体无意识的愚昧。
2. 女性的困境
- 萧红以冷峻笔触书写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苦难:小团圆媳妇被规训,王大姐因自由恋爱遭唾弃,展现出性别压迫的普遍性。
3. 乡土社会的生命意识
- 祖父的后花园是唯一温暖的象征,但最终荒芜,隐喻美好在闭塞环境中的脆弱。
- 冯歪嘴子在绝望中顽强养育孩子,体现底层生命力的坚韧。
艺术特色
1. 诗化叙事
- 淡化情节,以抒情笔调写景状物,如对后花园的描写充满童真与诗意:“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2. 儿童视角与成人批判
- 通过孩童的天真目光观察世界,反衬成人社会的荒诞与冷漠,形成强烈反差。
3. 意象运用
- “大泥坑”象征吞噬生命的封建泥潭;“严冬”隐喻社会的冰冷;“河灯”寄托生者对死者的虚妄慰藉。
4. 悲悯与讽刺的交织
- 既有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也对麻木看客的尖锐批判,鲁迅称其“力透纸背”。
文学地位与影响
- 茅盾在序言中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 突破传统小说结构,开创了散文化小说的先河,影响了后来汪曾祺、迟子建等作家的创作。
- 被译介为英、法、日等多国文字,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呼兰河传》不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是一部民族精神史。它揭示了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摧残,也暗含对现代性的呼唤。萧红以冷峻中的温情、绝望中的希望,让这部作品超越时代,成为反思传统与启蒙人性的永恒经典。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推荐文章4: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推荐文章5:《呼兰河传》:婆婆是怎样管儿媳妇的?旧社会的招数让人脊背发凉
现代婆媳关系虽然也会有矛盾,但是在现代观念的影响下,会保持相对的体面,这种冷处理的方式,虽然没有让婆媳关系变僵,但也没有变好。
然而在旧社会,婆婆对儿媳妇是有绝对的权威的。有些旧社会的婆婆甚至就没把儿媳当人看。
在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中,就有这么一位饱受婆婆欺凌的儿媳妇,看到她所受的折磨,读者感到毛骨悚然。
疯狂虐待与奇葩医治小团圆媳妇是“我”所在的呼兰的一户姓胡的人家的媳妇。
她从辽阳远嫁到呼兰,刚一出现,就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
呼兰相对闭塞,精神活动匮乏。
只要村中有一点事情,村里人就都知道了。所以小团圆媳妇这个陌生面孔刚刚一出现,就立即吸引了全村人的注意力。
就连处于诗书之家的“我”也忍不住想要凑热闹,去看看小团圆媳妇到底长的什么样子。
只不过被琐事所耽搁,“我”就没能在第一时间见到团圆媳妇。
等见到她时,我发现,小团圆媳妇是一个个子高高的女孩子,活泼开朗热情,面对大家的围观并没有露出丝毫的胆怯,反而大大方方地露出笑容。
然而这样的笑容没持续多久,她的婆婆就开始给小团圆媳妇“下马威”了。
旧社会里婆婆对儿媳妇是有绝对权威的,这种权威就是从媳妇刚嫁过去开始积累的。
婆婆的权威如何积累?靠一鞭子一鞭子地打。
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也是这样,她几乎没有放过一次权威积累的机会。
所以住在她家隔壁的“我”经常听到小团圆媳妇的哭声。
这种哭声从早到晚,有时候到后半夜还有,“我”的祖父去劝了几次,也并没有能改变小团圆媳妇的处境,她在婆家每天都要受到这种折磨。
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并不认为自己是在虐待儿媳,反而对别人说:“我没有虐待她“。
她还经常用最平静无辜的语气向众人讲述她在家是如何对待团圆媳妇的。
小团圆媳妇被婆家吊在房梁上,被叔公公用皮鞭抽打,她受不了这样的折磨昏死过去后,婆家人就用凉水浇,再把她弄醒,继续打。
年仅12岁的小团圆媳妇满心欢喜地来到呼兰,原本以为能过上好日子,但没想到现在却要天天遭受这样的虐待,她被婆家折磨了几天后受不了了就表示要回家。
但遭到婆婆的拒绝。
因为团圆媳妇是婆婆花了好多钱娶进家门的,如果她跑回家中,那么婆婆的钱就白花了。
到了后来,婆婆就非常听不得小团圆媳妇嘴里说出“回家”两个字,她只要一说这两个字,就会招致更加狂热的虐待。
但越是虐待,小团圆媳妇就越要回家。
后来为了防止小团圆媳妇偷偷跑回家,她婆婆就用烧红的烙铁烫团圆媳妇的脚底板,将她弄得半个多月都下不了床。
无论是鞭子抽打还是烙铁烫脚心在婆婆看来都是小事一桩。
被打晕过去,灌点米汤就好了;被烙铁烫伤,躺上半个月就好了……
婆婆丝毫不管团圆媳妇所受的折磨,一味地用“立规矩”这个理由来粉饰自己需要一个出气筒的变态的心理。
婆婆自己打碎了碗,会把团圆媳妇拉过来打一顿;丢了针也会把团圆媳妇打一顿;自己摔了跤也会把团圆媳妇打一顿……
小团圆媳妇在胡家几乎是天天挨打,而且每天都要挨打好几次。
她的婆婆对此心安理得:“哪有团圆媳妇不挨打”。
在胡家的虐待下,团圆媳妇来了仅仅一个月就卧病不起。
后来由于实在是病得太重,婆婆没法再下手打她,胡家反而开始找各种各样的方法医治她。
婆婆表面上对对团圆媳妇的医治非常“用心”,几乎到了不辞辛劳,不吝啬钱财的地步了。但实际上,这些医治手段非但没有治好团圆媳妇,反而将她推向了深渊。
首先,就是各种不具备医学知识的人给出的各种奇葩治疗手段都招呼在了团圆媳妇弱小的身体上。
呼兰河的人在知道团圆媳妇病了之后,都给婆婆出主意。
有人说,团圆媳妇的病只要吃上半斤猪肉和二两黄连就好了。
婆婆就立马给团圆媳妇买猪肉去了。
猪肉的确是买回来了,但是那却是呼兰的有猪瘟的肉。
呼兰河当地有一大沟,曾经发生过活猪跌落沟里摔死的事情,这头猪被打捞上来之后以很低的价格出售。
后来很多得了猪瘟的猪也就被冠上跌入沟里摔死的名号卖了出去。
婆婆给团圆媳妇买的就是这种猪肉,她还很用心地给团圆媳妇煮肉。
团圆媳妇就这样被喂下了病猪猪肉,身体更差了。
“猪肉疗法”还没见效,又有人说,呼兰“李永春”药铺中有一味包治百病的神药,能让“年老的人吃了,即使眼花缭乱,也会恢复到了青春。
年轻的人吃了,力气之大,可以搬动泰山;小孩儿吃了,八岁可以拉弓,九岁可以射箭,十二岁可以考状元。”
婆婆一听,立马就让一个已经疯了的,曾在药铺里当过厨师的人写药方子。
这个人很明显并不会开药,在胡乱背了一些药材名和计量后说了一句“红糖二斤”就向胡家讨酒。
婆婆也不去质疑他的医学专业度,就按照他说的方法给团圆媳妇抓药。
食疗、吃药……
胡家在给小团圆媳妇治病这件事上可谓是”不辞辛劳“,他们不顾小团圆媳妇年幼虚弱的身体,就在她身上尝试各种各样的所谓的“治疗”方法,将她的病越拖越严重。
小团圆媳妇之死小团圆媳妇身体越来越糟糕,精神也越来越萎靡,婆婆就觉得小团圆媳妇是被“鬼”上身了。
呼兰地方不大,当地人有“跳大神”治病的习俗,自从团圆媳妇病了之后,胡家的“大神”几乎就没断过。
这些人来到胡家后,见小团圆媳妇病得不轻,就说是有“神仙”看上了她要请她去做“出马仙”。
一直虐待团圆媳妇的婆婆此时却表现地异常宽厚而仁慈,断然拒绝让团圆媳妇去当“出马仙”,继续给她寻找别的医治方法。
虽然不当“出马仙”,但大神还是得跳,胡家在小团圆媳妇病后,常常会上演一场“精彩绝伦”的跳大神活动。
呼兰的人们对这种活动非常感兴趣,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来到胡家看他们跳大神,人们都惊讶于胡家跳大神的内容之丰富和形式之精彩,对于团圆媳妇的病反而没人关注。
胡家的人对自己家能成为关注中心的事情感到非常满意。
婆婆也很享受所有人关注的目光。
只要别人说的是关于小团圆媳妇的事情,婆婆都会很高兴。
村里人猜测小团圆媳妇是“妖怪”,婆婆非但没生气,反而会随声附和这个传说。
她让胡家的人秘密剪掉了小团圆媳妇长及膝的头发,对外宣称,她被“妖魔”上身后,头发自己掉下来的。这让村里人很害怕,不自觉地离团圆媳妇更远了,对跳大神更热爱了。
因为这个“妖怪”说法的存在,胡家每天都是热热闹闹的,有人来出主意,有人来看热闹,大家都想看看团圆媳妇能不能“去鬼”。
小团圆媳妇的状况越来越糟糕,睡梦中说胡话要“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有人给婆婆出主意,说可以给团圆媳妇做一个纸质的替身,烧掉以后就会代替团圆媳妇“出马”,仙家也就不会再收走她的命了。
婆婆一听,立马着手制作替身,在她看来,烧替身这件事又可以吸引很多人的目光,让自己再一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于是,一向节俭的她甚至给假人穿上了真的衣服,让它们随着假人一起葬身火海。
可是婆婆还是失算了,在烧替身那天,天气太冷,大部分人都躲在家里,很少有人观看胡家的这场闹剧,婆婆见没人观看,就心疼起被大火烧掉的真衣裳来。
“烧替身”一事让婆婆感到扫兴。
但这种情绪也没持续多久,很快,胡家又搞了个大新闻,再次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一个游方的道人来到呼兰,听说了团圆媳妇的事情,就提出可以替胡家医治她。
婆婆本来还在心疼自己的钱,在听到道人说团圆媳妇受婆家虐待太深,积累了很强的怨念,会复回去之后,便拿出五十吊钱,让道士解救小团圆媳妇。
道士拿了钱后,给婆婆支了一个招,那就是让团圆媳妇当众洗澡。
原本保守的婆婆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丝毫没有觉得不妥,她当众扒光了团圆媳妇的衣服,把她扔到了一口装有滚烫的水的缸中。
团圆媳妇被烫得受不了,想要逃离,周围的邻居就上来把她按回缸里去,等她被热水烫昏死过去,人们就会再往她脑袋上浇上冷水。
这样的澡团圆媳妇一共洗了三次,每次都是被热水烫得通红,再被冷水泼醒。
在这样的折磨下,团圆媳妇终于没能忍受下去,不久后就去世了。
她死后,胡家找“我”祖父要了一块空地,将团圆媳妇草草掩埋。
没有人为她的逝去感到悲伤,大家只觉得遗憾,因为没有跳大神和热闹看了。而团圆媳妇苦难的始作俑者婆婆一直坚持认为:“我也就打了她一个月”,“我没虐待她”。
笔下人谁随着团圆媳妇的去世,她的故事就此告一段落,后来“我”在写作时,回忆其这件事,所以将其写了下来。
与团圆媳妇相比,“我”的处境要好得多。
我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家庭氛围相对良好。
我与团员媳妇虽然同为那个时代的少女,但“我”一没背井离乡,二还有疼爱“我”的祖父。
我家与胡家仅仅只有一墙之隔,当团圆媳妇遭受各种虐待而呼嚎时,我还能在祖父的指导下,安安静静地读书。
在小团圆媳妇的衬托下,我应该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幸运的女性了吧。
然而,我最终也没能逃过那个时代大多数女性悲惨的命运。
在祖父去世后,父母给我包办了婚姻,因为不感,我离家出走。似乎是我不愿接受时代给与女性得命运,所以我被命运抛弃了。
在离开家后,我遇到了几个男人,尽管我对他们完全付出,但无一例外,最后我总是被无情地抛弃。
1939年,我已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在来到香港后,我终于静下来,好好回想,这个时代的女性究竟应该做什么才能真正的独立和自由。
但我终于没有想通,只是将记忆里小团圆媳妇悲惨的故事记录了下来,希望这位可怜的小女孩的故事能够给世人以警示。
至于为何不写我的事情,大概是因为我与小团圆媳妇相比,多了不少自由和独立,也没有被所谓的婆婆虐待。
1940年萧红的《呼兰河传》在香港出版,并获得成功。
1942年萧红在香港孤独的死去。临终前,她曾央求身边人带她北上,回家,但终于没有坚持住。
萧红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推荐搜索词:
1.呼兰河传主要内容50字左右
2.呼兰河传主要内容简介
3.呼兰河传主要内容100字
本文标题: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