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殖民英国?为什么西方排斥华人却欢迎印度移民呢
除了华人之外,印度裔应该是世界上分布最广、人口最大的移民族群。
印度雅利安人
目前,全世界的印度裔人口接近15亿人,其中海外印度裔人口超过3500万,分布在223个国家和地区中的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素有“凡有国家处,便有印度人”的说法。目前,印度每年有多达250多万人移民海外,说一句印度人正在全球“开枝散叶”完全不为过。
世界各国印度裔人口
美国是如今海外印度人最多的国家,而英国是海外印度人移民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一英一美已经成为海外印度人的大本营。特别是在英国,这个印度曾经的殖民宗主国,印度裔人口已经超过180万,是英国最大的少数族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具有巨大影响力。
英国的印度裔女孩
2022年到2024年任英国首相的里希·苏纳克,正是一个印度裔,他甚至不是基督教徒,而仍然和父辈一样笃信印度教。苏纳克的上任就任打破了英国政坛的许多个“第一”,第一个印度裔首相,第一个亚裔裔首相,第一个非基督徒首相,史上最年轻首相等等。
苏纳克:小样,首相之位是我的
417年前,当英国人第一次踏上印度的土地时,他们应该做梦都不会想到,在400多年后的今天,英国居然有了一位印度裔的首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种事,别说是在200年前,就算是在20年前,都是英国人不敢想象的事情,而在今天,却成了事实,和黑人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一样,全世界人民都算是见证历史时刻了。
苏纳克担任英国首相时,印度人在国际社交平台上的“狂欢”
有意思的是,2023年到2024年,担任英国苏格兰地区一把手苏格兰首席大臣的人也是南亚移民后代,叫做胡穆扎·优素福,是巴基斯坦裔,他也不信基督教,和父辈一样信巴基斯坦传统的伊斯兰教。在任期间和苏纳克很不对付,本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关系就紧张,这波是又叠加印巴矛盾了。
优素福和父母
更加巧的是,优素福祖上来自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苏纳克他的祖上来自印度的旁遮普邦,这两个地方在英属印度时期是一个地方,也就是说苏纳克和优素福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百年前是一家”,开个玩笑,英国的政坛这是给“旁遮普人”包圆了。
英国印度裔百姓手绘苏纳客画像表示支持
但他们二人来得快,去得也快,都不约而同地在2024年失败辞职,这似乎也暗示了南亚裔从未真正被英国白人社会接纳,他们二人的上台,更像是“政治正确”的一次狂欢,事实证明,苏纳克和优素福都只是各自政坛的“过渡式人物”,在他们之后,英国首相和苏格兰首席大臣的接任者都分别都是传统的基督徒白人政客。
英国现任首相基尔·斯塔默
比起华人,印度裔有两个非常明显的优势,其一是团结,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一旦一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印度人,很快就会有成百上千个印度人;其二是融入意愿高,许多华人都有一种朴素的“乡土观”,也更为内敛沉稳,而印度人更愿意融入海外社会,而不是一直固守故乡,并且他们大多能说会道,一口“咖喱味”英语从不会感到自卑,这与东亚民族的耻感相去甚远。
与此同时,另一个一个吊诡的事实是,华人移民虽然安土重迁,一旦移民海外,他们的后代就大多不再坚持中国认同,而移民海外的印度人,几代过后仍然会对印度有高度的自我认同。如今,在许多西方国家,印度裔取代华裔成为亚裔第一大族裔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加拿大的印度裔已经突破总人口的4%
其实,在英国人殖民和统一印度次大陆之前,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所谓“印度”的国家概念,有的只是一个地理概念的“印度”。这片土地的原住民是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而随着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自东欧和高加索地区的雅利安人入侵并占领北印度,将达罗毗荼人驱逐至南印度,自此出现了分化。
左为雅利安人,右为达罗毗荼人
雅利安人建立了孔雀、笈多、戒日等王朝,为了以少数人口统治多数的达罗毗荼人,在公元2世纪左右,发明了“婆罗门教”,也就是所谓的“印度教”。教义的核心思想便是“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贱民五种等级,真正意义上的“王侯将相有种乎“,不过这一制度也维持了古代印度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但随着时代演变,而渐渐成为封建糟粕。
种姓制度
今天看来,印度遍布宗教,一个内在原因也是因为庞大的人口必须需要一个精神寄托才能过日子,因为种姓制度已经把占人口80%以上的印度人变成了社会最底层的族群。事实上,印度人近代以来的移民狂潮,也有一个原因是为了逃离种姓制度这种吃人不吐骨头的礼教命运。
号称印度国宝美女的艾西瓦娅·雷,就是典型的婆罗门种姓
1526年,来自中亚的蒙古人入侵了南亚次大陆,并随后不断扩张,西起阿富汗,东至孟加拉,建立起庞大的莫卧儿帝国,这是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了北印度的政权。
就在莫卧儿扬威南亚的时候,西方人悄然而至。最早抵达印度的是葡萄牙人,他们在印度的西海岸地区建立了一些商业据点,早在1498年葡萄牙人便已经在果阿、孟买地区定居了,此时距离英国人第一次到来早了100多年。有意思的是,直到1961年印度政府才最终将盘踞了果阿400多年的葡萄牙殖民者完全驱逐。
1961年,果阿战争中的葡萄牙非洲殖民军团
1600年,眼看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的全球殖民活动搞得风生水起,英国人坐不住了,他们很快通过王室和民间的集资,建立起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启了殖民世界的罪恶之旅。在英国王室的直接授权下,东印度公司事实上如同一个政府,它不止是贸易公司,更拥有行政、立法、司法功能,还可以组建武装、占领土地,为英国殖民世界立下汗马功劳。
英国东印度公司
1608年,英国人第一次抵达印度,通过击败葡萄牙人,得到了莫卧儿帝国的信任,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建立了自己的殖民据点。1624年,东印度公司得到了英国王室在印度的唯一特许经营权,迅速壮大,并利用一盘散沙一样的印度土邦之间的斗争而逐渐成为印度事实的统治者。在1757年入侵孟加拉的特拉西战役之后,南亚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殖民地。
特拉西战役
紧接着,在1756年到1763年的英法七年战争期间,东印度公司又以一己之力击退了法国人对印度的入侵,正式确立了英国对印度的独占殖民权。
事实上,在19世纪末华人移民开启全球大迁徙的历史进程前,印度移民已经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了。早在1660年,就有8000多名供职于东印度公司的印度人,他们是最早移民英国的印度人,主要是水手、商人以及奴仆,这些人无法真正形成什么影响力,只成为历史长河的泥沙。
成为英国人奴仆的印度人
进入19世纪,英国逐渐意识到,要想统治印度这片人口巨大、面积广袤的土地,仅仅靠东印度公司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完全臣服于英国文明的印度精英。从1813年,英国政府每年都会拨款10万英镑用于培养印度殖民地的官僚、军官和教师,并很快培养出一大批印皮英骨的“香蕉人"。1841年,英国议会便出现了第一位有印度血统的议员索布雷,他还是个对华主战派。
英国印度裔演员戴夫·帕特尔
与此同时,英国的殖民还给了印度一个“没想到的好处”,那就是英语教育。印度在历史上从未统一,拥有100多个民族,更有1652种语言,根本无法统一,便只能选择用殖民者的语言英语作为官方的统一语言,这也为后来的印度人移民全世界提供了便宜,谁让英语随着英美的影响力而成为世界语言。
英国殖民地
然而,随着领土不断扩大,东印度公司开始超负荷运转,无力维持庞大的殖民统治。腐败的官僚和横征暴敛的统治,让印度百姓愈发不满,终于在1857年爆发了“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腐朽的东印度公司统治,而使得英国政府痛定思痛,结束了东印度公司的统治,而直接殖民。
2005年印度电影《抗暴英雄》,讲述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故事
有别于东印度公司唯利是图的商人作风,英国政府派遣的总督采取了怀柔政策,1858年英属印度建立,第一要务便是采取英式教育和推广英语,企图在文化上更加进一步地同化印度。要知道,英国的原始资本基本都来自对印度的剥削,由此印度被称为“女王皇冠上的明珠”。
维多利亚一世
成为英属印度,从行政上是升级了,本来只是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地”,现在成了英国的殖民地,从1858年到1900年,先后有多达5万印度人以各种方式前往英国,他们基本都是接受了西方教育的人,他们大多是贵族留学生、殖民军团的军官、知识分子、商人和奴仆。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之中也出现了一些英印混血儿,他们大多是英国白人父亲和印度母亲的后代,而且英国政府还允许这些和印度人通婚的白人士兵、官僚将自己的印度妻子带回英国。
英印混血儿
大量印度精英阶层和中产家庭的孩子也不断前往英国留学,形成潮流,他们之中后来涌现出一大批推动印度走向独立的人物,比如甘地、尼赫鲁。到1940年,英国本土出生的印度裔人口已经突破8500人,他们已经是第二代或第三代,虽然宗教信仰上仍然和父母一致,但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已经完全英国化。
青年甘地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前后有超过100多万印度士兵为英国浴血奋战,战后也有少部分印度士兵取得了居留权,留在了英国本土,但也没有得到英国社会的真正认可。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日落西山,英法旧殖民帝国体系走向崩溃。英国无力再维持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于是1947年《蒙巴顿方案》出台,印巴分治成为事实。同年,印度走向独立,而就在独立之初,印度即爆发了大规模的移民英国的浪潮。
事实上,印度人虽然恨英国人,但他们也必须承认,是英国殖民者把“印度”从一个地理概念,变成了一个国家概念,让印度得到了庞大的国土与人口,但也有留下了极其困难的民族整合问题。
印巴分治会议
然而,许多印度人从骨子里并不记恨英国,因为他们都觉得是英国帮助印度实现了大一统,并让印度有机会进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于是他们很快产生了对宗主国英国的强烈崇拜,这也成为移民英国的一个心理动机。
英国玛格丽特公主
当时的英国处于战后修复阶段,本土劳动力严重空缺。为了吸引劳动力和技术人才,194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1948年国籍法》,向所有英联邦国家发出邀请,印度被归入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被列为独立英联邦国家,他们的公民相对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英国,并且工作到一定年限就可以入籍。印度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以锡克教人口居多,因为锡克教奉行公平正义的原则,他们更愿意去所谓“自由民主”的西方生活。
锡克教
许多人对印度人的印象便是“头上裹着厚厚的头巾”,那其实是仅占印度人口不到10%的锡克教人口,他们正是因为厌恶种姓制度,而紧紧抱住西方殖民者。曾经有“哪里有英国白人,哪里就有锡克教徒”的谚语。
香港警队里的印度裔警察
英国曾经拥有庞大的殖民地,为了维持殖民地的秩序,就需要庞大的军队和警察部队,军队还是以英国白人为主,但是维持治安的警察部队相对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就可以培训当地人来完成,而最奇特的是,英国人除了组建殖民地的本土警察部队,还希望将培训好的印度人带到他们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最出名莫过于中国香港和曾经的上海租界。
这些印度巡警大多是锡克教徒,头上裹着厚厚的头巾,上海人很看不起这些跟在洋人后面狐假虎威的印度人,便蔑称他们就为“红头阿三”。
上海英国租界的印度巡警
此外,还有一大批是英国人雇佣的印度劳工、水手和士兵,他们常常被拉去英国在东南亚和非洲的殖民地,主要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南非、肯尼亚和乌干达,在今天的新马地区,印度裔几乎是和马来西亚本土民族巫族、华人三足鼎立的第三大种族。
奇特的是,马来西亚的印度裔以闽南语作为第二语言
印度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恰恰是向外输出廉价劳动力,同样的例子还发生在菲律宾和过去的中国,下南洋和过金山的背后是一部百万华工泣血的移民史。
中印两国下南洋
然而,战后英国本来是为了吸引白人移民和受过高等教育和富裕的移民,然而谁知道,美洲的西印度群岛的黑人移民和印度移民占到了绝大部分,印度裔以7.5万人的移民规模位居第二,这使得英国社会的福利问题更加严峻,英国不是移民国家,白人社会无法接受这些贫穷的非白人移民。
战后的英国
1961年,伦敦爆发了袭击有色人种移民的诺丁山事件,政府调查发现,仅有约21%的英国人欢迎外国移民,于是1962年出台了《英联邦移民法》,在经济恢复后第一时间就终止了汹涌的移民潮,规定只有被英国企业雇佣的、财力雄厚的和亲属为英国公民的才可以入籍,这明显是欢迎印度的富人和精英,而不欢迎底层百姓。
伊丽莎白二世对印度移民的鄙夷溢于言表
说起来,殖民的苦果都给了印度老百姓,好处却都让这些精英移民享用了。第一个便是语言,尽管印式英语极其不标准,但它再怎么说都是英语,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天然具有语言优势;第二便是教育,印度也和西方国家一样奉行精英教育,底层没有资格或者只能接受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只有不到2%的人口可以享受,很容易融入西方中上层社会,IBM、微软、谷歌、摩托罗拉等国际大企业的CEO都是印度裔。
谷歌CEO
很多人以为印度裔更容易在西方国家取得巨大成功,其实那只是幸存者偏差。因为那并非是他们个人奋斗的原因,本质上是因为这些本身就是印度精英阶层的印度人携带着从印度攫取的巨大财富,然后移民去了西方,他们便是英美国家最为欢迎的高质量移民。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参访印度裔社区
这也是印度的困境,本土人才和国家财富大量流失,印度的精英阶层和富人阶层,很少有爱国者,在他们眼里,根本无所谓国家,常常是印度赚钱欧美花,于是印度总理曾经痛心疾首地说“过去印度是英国的经济殖民地,现在是英国的人才殖民地”。毕竟,他们留学欧美不是为了回来建设祖国,而就是为了移民欧美。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便呈现了这一严峻的现状。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反派便是一个心向欧美的印度精英
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大一部分英国印度裔人口,不是直接从印度移民英国,而是先在东非定居一段时间,因为各种原因才接着又移民去了英国。比如苏纳克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是60年代分别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生下苏纳克的爸妈之后,才移民去了英国。这就是前文提到的,他们都是当初被英国人带去东非的。
1972年,乌干达独裁者阿明大肆驱逐国内的所有印度裔人口,导致了约8万人失去财产,流离失所。紧接着肯尼亚、坦桑尼亚也是如此,其中,2.7万持有英国护照的东非印度裔,没有回到印度,而是直接去了英国,这些人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又颇有财产,很顺利地融入了英国社会。
阿明
这些东非国家驱逐印度裔的底层逻辑便是去殖民化和劫掠他们的财富,因为在英国殖民时期,因为英国人的扶持,印度裔主导了东非殖民地的经济命脉,而且这些印度人接受了英国白人的种族理论,也大肆剥削非洲黑人。对此,连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都说印度绝不庇护这些压迫者。
这些印度裔大多已经是第二代或第三代,他们从未接触父辈的祖国印度,而从非洲那里掠夺的财富又使得他们大多跻身中产阶级,于是有钱者就移民去英国,没钱的才灰溜溜回到印度。从1968年到1975年,有总共约5万东非印度裔移民去了英国,带去了大约10亿英镑的财富,他们正是英国希望引进的移民。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又逐渐细化《国籍法》,不再为印度裔移民颁发国籍,而是以居留权取代,因此就出现了许多印度裔移民在英国干了一辈子,到头来却连个国籍都没有的情况,这是赤裸裸的压迫,但是这些印度人都不愿意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
锡克教徒在英国议会前抗议
而到1981年,已经入籍的印度裔人口及后代达到了70万人,他们绝大部分都在中上社会。
苏纳克家庭
到新世纪,英国印度裔人口突破了100万,由二战前移民、非洲移民、英国雇工和奴仆后代等几种人组成,而且大多取得了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地位和教育水平,多从事医疗、金融、法律、科技等高级产业,医生和工程师占人口的比例是英国各族裔之最。
他们在英国各大城市形成了极具规模的印度裔社区,基本都聚集在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莱斯特这样的大都市,其中,莱斯特甚至成为英国唯一一座少数族裔占多数的城市,也引起了英国保守派白人的不满,让他们觉得“印度裔将会统治英国”,但那只是子虚乌有的事。
英国印度裔移民集会挂着印度国旗
早期的英国的印度移民,大多从事廉价的体力劳动,死守自己的文化信仰。然而,和世界各地的华人移民一样,他们也非常重视教育,很会念书,把西方社会的规则摸得非常透彻,又非常擅于利用“政治正确”来和白人竞争,往往是爷爷奶奶做工人,爸妈那一代当医生、药剂师和律师,先攒个不错的家底,然后子孙就可以跻身银行家、工程师,甚至是从政,几乎每一代都能实现一次阶层跨越。如今,73%的英国印度裔都从事管理类和高技术产业,工资水平超过白人。
苏纳克不只是一个个例,他只是太突出了,毕竟英国首相可是英国最大的官,但其实印度裔在英国政府担任高官,早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便已经见怪不怪了,早在约翰逊时代,内阁内政大臣、财政大臣、商贸大臣、能源大臣就都是印度裔。如今,至少有7个国家的总理和总统是印度裔,如果算上部长以上的高官,恐怕多达十几个国家。
英国前内政大臣贾伟德
南亚的毛里求斯、南美的苏里南、欧洲的葡萄牙等好几个国家的一把手也曾是印度裔,但也不妨碍他们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重,说白了,在当下这个时代,利益永远是至高的标准。
葡萄牙前总理也是个印度裔
如今,英国印度裔人口超过了180万,如果算上全部南亚裔和只有居留权的印度裔的话还要更多,数字应该达到了200万甚至250万,咖喱甚至成为了英国国菜之一。也有人认为这是被殖民者用“子宫战略”来对曾经的殖民者实行鸠占鹊巢的复仇,有道是英国可以殖民印度的土地,而印度则可以殖民英国的血统。
2023年,《泰晤士》评选的英国最富有的10个人中,有三个都是印度裔,甚至首富也是个印度裔,叫做戈比·辛杜贾,他是房地产大亨,也是英国最大的地主之一,他名下的土地甚至比英国王室都要多,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堪称是印度人殖民英国了。
除了英国以外,美国是世界上海外印度裔人口最多的国家,达到450万;加拿大的印度裔占到人口的4%,澳大利亚的第三大族群是印度裔,马来西亚的印度裔人口占到7%,诸如此类。看似印度人在“夺舍”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白人国家,但其实,那也只是极少一部分精英阶层的印度移民,并且他们是以彻底牺牲自己祖辈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习俗为代价,主动融入白人社会的。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有很多人不理解英国这样一个老牌白人帝国主义国家怎么会会容忍出现一个印度裔首相,因为当踏入英国国土的那一刻开始,这些印度裔就完全斩断了与自己民族历史的历史联系。苏纳克从里到外也就那身皮不是白的,他的内在完全都是英国白人式的,他代表的既不是英国底层百姓的利益,更不会是印度的利益,只会是白人资本集团的利益。况且,苏纳克的上台更像是“过渡”,临时拉个人上去走个流程,就接着换个老白男上去。
苏纳克和查尔斯国王
在英国的印度人很大程度上还是充当了一种“殖民地管家”的身份,他们上可以沟通白人权贵,下可以交流有色民族。西方人最喜欢的就是看第三世界国家打第三世界国家,非白人打非白人,只有第三世界内斗,西方世界才能高枕无忧。因而,海外移民的待遇也就成了一个晴雨表,华人普遍受到歧视和压迫,是因为西方忌惮中国而泄愤,然而印度裔却往往可以一路绿灯,这是因为印度正是西方用以遏制中国的最好的一张牌,中国越是强大,印度便越是可以得到西方的青睐。
印度阅兵
时至今日,印度裔仍然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一方面他们之中不乏上流社会和富人,整体甚至超过英国白人工薪阶层;另一方面,他们的肤色和宗教信仰,仍然被英国这个传统基督教白人社会所排斥,陷入了一种极其模糊的认同之中。于是,这些印度裔甚至仍然保持着对印度的认可,使得印度成立了海外印度裔管理局来专门处理海外印度裔的事务。
印度民族主义运动
至于未来会如何,那就是他们自己的历史使命了。
本文标题:印度人殖民英国?为什么西方排斥华人却欢迎印度移民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