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全诗推荐文章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诗君解读:此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是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陈同甫当时探访辛弃疾,两人多有互寄词。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寄托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最后一句是一段,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既是国无门的苦闷,也是抨击政府黑暗的用意。


  此词第一句,用“醉里”、“挑灯”、“看剑”三个连续的动作,写出一位将军心情复杂,喝醉酒,又难以入眠的形象。好不容易睡着了,“梦回吹角连营”,还是心系沙场,不能忘怀。然后用了一组对仗极工句子,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八百里这里是个典故,指牛。士兵们饱餐牛肉,奏起军乐,准备杀敌,“沙场秋点兵”,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写了军队前行和武器装备的齐全、威力,的卢表示快马,这个典故见《三国演义》,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将军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似乎结局非常完美。


  结果,这所谓的人生巅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诗人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原来一切只是幻想。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醉里挑灯看剑全诗推荐文章2: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我们真懂了?诗词大会冠军雷海为的解释牛

  《诗词大会》到现在办了5季,产生了5个冠军。其中陈更是北大博士,彭敏也毕业于北大,武亦姝现就读于清华大学,与他们相比,第3季总冠军雷海为的学历就有点拿不出手了。雷海为原本毕业于湖南娄底的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通过成人高考拿到了大专学历。从2011年起,他做起了外卖小哥,谁能想到2018年第3季《诗词大会》中,他居然能够打败大才子彭敏,拿下总冠军。


  夺冠后,雷海为收获了不小的关注,当然也遭到了不少质疑。有人说他只会死记硬背,和其他几位冠军相比,水平还是相差很多,是诗词大会冠军里最没水平的一个。甚至有人认为,作为一个外卖小哥,背诗并没有什么意义。


  但事实并非如此,从节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雷海为其实并非死记硬背。他对古典诗词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更难得的是,连多数选手不知道的古诗词格律,他都十分清楚。这一切,他都是靠自学。


  本期,笔者就和大家说一说,他对辛弃疾的经典名作《破阵子》的理解。提起这首词,很多人最熟悉的应该是第一句“醉里挑灯看剑”。但这首诗我们真的读懂了吗?让我们看一下原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今人读古人诗词,最大的忌讳在于“望文生义”,由此会产生诸多误解。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很多人认为是用夜光杯喝最好的葡萄酒。于是还有人去考证,当年葡萄酒是否已经流行。其实所谓“葡萄”指的是美酒中特有的气泡,古代常常用“葡萄”指代美酒。


  雷海为对这首作品的理解,没有停留于字面意义。他选取了“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一句进行解释。在不少人眼里,“八百里”常常被认为是距离;“五十弦”常常被认为是数量众多的乐器。


  其实不然!雷海为指出:“八百里”,据《世说新语·汰侈》记载,为名贵的牛;“五十弦”是指的瑟。至此,雷海为的理解都是准确的。接着雷海为提出疑问,沙场资源本来就少,何以用如此名贵的牛犒劳三军;何以用文人的“瑟”去鼓吹军乐,毕竟瑟在古代乐器中属于优雅的一类,为何不用乐声更雄浑的乐器?这与边塞军队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


  能看到这一点,证明雷海为是有一定的真实力的,对此解释其实也很牛。他说,这是因为,其实这些场景,并非写实,而是的“梦境”。这样的解释,可谓一语破的,说到了点子上。


  纵观辛弃疾这首作品,最经典的莫过于第一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种醉卧沙场的豪迈,历来为人所称道。整首作品的第一组关键词,就是“醉”与“梦”。也就是说,在这句之后的那些豪迈,“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秋点兵”都是醉后的梦境罢了。


  然而梦虽然“虚”,其实也“实”,实实在在反映了渴望建功立业,勇猛杀敌。不仅如此,辛弃疾也确实有驾驭“的卢马”、力挽“霹雳弦弓”的武功和气魄。他多么希望能够终其一生,去“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是酒酣之后,梦醒了,却不得不面对“可怜白发生”!无限悲凉,无限怅惘!


  虽然雷海为的学历不高,但他对诗词的理解却是很有见地的,由此也可见他是有真实力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比起其它选手他有着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是真的爱诗词,愿意去感受古人真实的内心。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醉里挑灯看剑全诗推荐文章3:「名师网课」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新乡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题解


  同甫是陈亮的字,爱国学者,称为龙川先生。才气超迈,主张抗战,屡受打击。淳熙十年(1183)春给写信,除表达来访,还索词。因陈未践约来访,特写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是词牌,“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标题。词,一般来说以首句为题目。


  词,又叫“诗余”,也可写“辞”,又叫“长短句”,它是一种文体,产生于唐,繁荣于宋。词的曲调、字数、韵律都是一定的。按词调长短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分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词风:大笔勾勒,纵横潇洒,开阔健朗,清超豪迈;后者,以李清照和秦观为代表,词风:铺叙细腻,婉约流畅,典雅工丽,少昂扬之气。宋词原本艳丽,苏轼对其作了彻底修改,使其离开花间小径,进入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词分上下两片(阙、段),下片首句叫“过片”或叫“换头”。


  词的对仗,只求词性相对,结构相类,韵相同,不要求平仄。中间可换韵。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人。智勇过人,是一位深谙军事、勇冠三军的“战狼”。他才华横溢,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与党怀英合称“辛党”,称“一时瑜亮”不为过。21岁任山东义军首领耿京部掌书记,擒杀叛将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先后任江西、湖南、福建安抚史,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力排众议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局势。由于他与执政者政见不合,屡遭劾奏,屡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宰臣韩侂胄(tuōzhòu)接连起用他,也做过一些小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辛弃疾抱憾病逝,时68岁。谥号“忠敏”。


  二、关于词文内容


  这首词是辛弃疾名篇之一,大概写于闲居江西带湖之时。题目是寄给好友陈同甫的,抒发抗金壮志。辛弃疾南渡近三十年,梦寐以求率百万雄师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然而他的夙愿直到两鬓斑白,也未实现,这首词正表达了这种复杂的思想情感。词壮在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62字,属中调。这首词作过一个美梦幻化出一位英气勃发的忠一不二的爱国将军的伟大形象。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梦境描写,表现了多层意思。第一句“醉里挑灯看剑”,仅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一位壮士的形象,“酒醉、挑灯、看剑”,让读者从中体会人物的“潜台词”,在这更深夜晚、万籁俱寂的深夜,将他心爱的“宝剑”摸了又摸,看了又看,灯光下酣然入梦,刚才想的、看的、忆的,又幻为梦境,梦了什么,不必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好梦初醒,天已破晓,“梦回吹角连营”,他一跃而起,披挂上阵,梦变为现实。


  三、四句以对仗句表现出雄壮的军容,将军和士兵高昂的战斗情绪。


  战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餐后列队,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率兵出发。“沙场秋点兵”,“秋”字下得好,“秋高马壮”,用兵正当时。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激战全胜。


  词由上下两片构成,下片首句,叫“过片”也叫“换头”。一般说,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既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但在这首词中却冲破了这种限制,“沙场点兵”后直贯而下,势如破竹,无以阻挡。“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时前句幻发许多画面,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奔赴前线,敌人纷纷落马,狼狈逃窜,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击,霎时激战结束,旌旗招展,欢声雷动,凯歌而旋。这场反击战胜利结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将军一战获胜,恢复功成,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词到此嘎然而止,那才是壮词。然而在那被投降派把持朝政之时,谈何壮词,只不过是词人的理想而已。词人化身为词中将军,刚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可怜白发生!”词人想到自己凌云壮志已空,“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奔赴沙场,快乐一时。只有与之志同道合的陈同甫可怜他。


  中心主题:通过对词中忠勇将军的描写,表现词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宏大


  “八百里”:牛代称(《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五十弦”:瑟,有五十弦。(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这里泛指多种乐器。


  抱负不能实现,揭示南宋当权者的腐朽,突出将军(即词人)的无奈。


  艺术特点:独树一帜的布局。


  全词十句分两大段,前九句为第一段,后一句为第二段,描绘了在将军率领下,打了一场如火如荼的反击战,展现将军壮志凌云,勇猛杀敌的英雄气概。情节发展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激战胜利的心在沸腾,发展到了高潮,犹如鹰隼突起,翱翔天际,突然下落,“可怜白发生!”一声喟叹收束。使读者不能不为壮志难酬而动容。


  词意情节示意图:


  学后评价: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爱国词人,史评:东坡仙才,史无二例;稼轩雄才,如鲸吞海。他与苏轼并称“苏辛”,被誉为“词中之龙”。他是乱世中的抗金英雄,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把对国家兴亡,对民族的关切、忧虑全部寄托于词作中。他若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一定是胸配勋章的英雄,受国家和人民爱戴和敬仰。


  席淑贤


  编辑:申彬彬


  本文来自【新乡日】,仅代表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醉里挑灯看剑全诗推荐文章4:醉里挑灯看剑,英雄未老志犹坚——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开篇即以三个动作勾勒出壮士的悲怆与不甘。醉眼朦胧中擦拭宝剑,既是深夜难眠的孤独,更是对战场未竟的执念。这柄剑,曾随他驰骋沙场,如今却成了梦中杀敌的寄托。词人用“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豪迈场景,将读者拽入金戈铁马的幻境:将士们分食烤牛肉,战鼓震天,秋日沙场点兵如雷霆万钧。这般雄壮,恰似现代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蓄势待发——热血未冷,壮志未消。


  词中九句极尽铺陈,描绘“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胜利图景,仿佛看见将军率军冲锋陷阵,收复山河。然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畅想,却在“可怜白发生”的叹息中轰然崩塌。这种“九虚一实”的结构,宛如当代创业者倾尽心血却功败垂成,理想越炽热,现实的冷水越刺骨。辛弃疾用一场醉梦撕开南宋朝廷的懦弱:主和派当权,英雄只能将热血泼洒在纸上。


  这首词最动人的,是绝望中迸发的生命力。纵使“国欲死无战场”(陆游语),辛弃疾仍以笔为剑,在文学疆域开疆拓土。就像当代科学家曹原,面对石墨烯超导研究的重重阻碍,仍坚持“挑灯夜战”,最终惊艳世界。词人教会我们: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现实后依然选择热爱。


  今日重读此词,战场已从沙场转向更多领域。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白衣为甲”奔赴前线;航天团队在“卡脖子”技术中杀出血路。他们与辛弃疾共享同一种精神基因:即便前路荆棘,仍要“沙场秋点兵”——在各自的领域整装待发。


  八百年前,辛弃疾将未竟之志凝成“可怜白发生”的绝唱;八百年后,这声叹息化作激励后人的战鼓。从王亚平太空授课时眼里的星光,到谷爱凌冬奥腾空的瞬间,无数人正以“醉里挑灯”的执着,续写着新时代的《破阵子》。山河虽已无恙,但每个时代的“贺兰山阙”,都等着勇者去征服。


  醉里挑灯看剑全诗推荐文章5:“醉里挑灯看剑”这首词,到底哪里有问题,为何有人建议移出课本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乃是辛弃疾豪放词的经典之作,也是他一生“北伐”理想和武将形象的真实写照。


  如今,这首词也成了“家长建议移出课本”的对象。在所有被“家长建议移出课本”的课文中,辛弃疾的这首词是最无辜的,因为他们“建议移出”这首词的理由比较“扯淡”。


  有人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一句词,体现了辛弃疾愚忠的思想,为了避免学生学到这样的思想,所以建议将这首词移出课本。这样的言论,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了解辛弃疾的人都知道,他一生的志向就是“北伐”。他之所以一生不得志,就是因为他逆了南宋君王的意。比起“北伐”,南宋的君王明显更加愿意偏安一隅,得过且过。


  因此,以“愚忠”来攻击辛弃疾这首词的人,只能算是纯文盲。最近几年来,有不少来路不明的“家长”和部分“砖家、叫兽”沆瀣一气,对语文课本里面的名篇指指点点。


  一会儿要删除这个,一会儿要删除那个。把当代人的价值观强行加到古代人的身上,对古代诗文进行吹毛求疵的批判,这是不可理喻的行为。


  

一、他们到底在反对什么?

  最近几年,总是能够看到网上传出有一些所谓的“学生家长”要求删改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其中多数的理由都比较扯淡。


  我就特别不能理解,这些所谓“学生家长”,为什么不去要求删除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课本里面的文章呢?大概是因为别的课本他们也看不懂,只有盯着《语文》课本找茬。


  一会儿要删除诸葛亮的《出师表》,一会儿要删除刘禹锡的《陋室铭》,一会儿要删除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反对的理由都是五花八门,有些还是引经据典的。


  比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是“愚忠”,《陋室铭》中“往来无白丁”就是看不起穷人,《背影》中的主人公违反交规,《荷塘月色》总拿女人打比方,思想不健康等等。


  这种在鸡蛋里面生生挑出骨头的行为,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对于这些“家长”的“深厚”国学功底,我在深表佩服的同时,也十分地担忧,因为他们的思维明显跑偏了


  如果说《背影》主角违反交规是事实,《荷塘月色》有女性意象也是事实,《陋室铭》的确以“往来无白丁”为傲的话,那《出师表》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面,真的有“愚忠”思想吗?


  “忠君”和“愚忠”,完全是两码事。“愚忠”是指一个人不计后果,也不分是非,盲目地忠于君主。只有明知皇帝是一个浑球,还对他效忠,才能算是“愚忠”。


  但是南宋那些皇帝的愚蠢,是体现在他们的偏安思想上。在这一点上,辛弃疾从未与君主的心愿一致。所以,我们要怎么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呢?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通过这首词的全文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首词的上半部分,辛弃疾是一直在写主角回忆沙场点兵、与战士们并肩作战的过程,只有在下半部分里面提到了“了却君王天下事”。


  而这里所谓的“君王天下事”,也并非君王的天下事,指的其实是主角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想要建功立业,他想要北伐,想要河山统一。


  这样宏伟的志向,本来应该是那些当君主的人努力去实现的。可是南宋的君王,并没有这样的想法。无奈之下,只能由词中主角这样的人物去代为“了却”。


  所以这里的“君王”并不是特指哪一位君主,甚至可以说,都不是指南宋的皇帝。显然,这意味着他做了君主应该做的天下大事。而他的这种行动,同时也符合国家利益和他个人利益。


  

二、没有哪种价值观是唯一

  辛弃疾这首词中为人所“诟病”的地方,还有他那句“赢得生前身后名”。有人指出,这句话带有很重的“攻利思想”。追求名利到底好不好呢?持反对意见的“家长”,肯定认为很不好。


  在他们看来,这一首词既鼓吹“愚忠”,又宣扬“贪图名利”的思想,价值观明显是有问题的,怎么能让小朋友学习呢?因此,必须将这首词从课本里移出。


  古人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求名利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只要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得来的,就没有任何问题。


  在我们中国古代,仕隐思维一直都是并存的。先辈们都鼓励后辈努力学得一身本事,然后通过出仕、当官,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赢得声名和利益的同时,也造福其他的人。


  具有“隐士”思维的人主张“不求金钱利益”,但是他们从来不会放弃对“荣誉”的追求。因为只有当人们有追求的时候,社会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名声其实就是“荣誉”,而“荣誉”是一个褒义词。只有当一个人做了符合社会群体共同利益的行为时,他才能得到这样的“荣誉”。


  比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面的将军,他的梦想是为国家南征北战,完成统一大业,然后他也得到了“美誉”。这种思想不但是正大光明的,同时也是应当被大力宣传的。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持有那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声与名”的隐士思想。但是事实上,持有这种思想的人,隐的只是他的“名字”罢了,而不是说他不想得到别人的“赞美”。


  说实话,在如今的这个时代,我根本不太相信,有人会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追求名利。所以这些所谓的“家长们”,主要反对的还是辛弃疾这首词中并不存在的所谓“愚忠”思想了。


  其实,这些所谓的“家长”,读这首词完全只看了表面,他们完全没有搞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古代人的忠君思想,事实上就是一种对于自己理想的忠诚。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受制于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制度。古代中国必须遵守封建等级制度,他们只能在忠君的大前提下,才能实现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基于这样的前提,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才有可能得到彰显,反之则不然。同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排除了“忠君”,也就无所谓的“忠诚”,更谈不上爱国了。


  用现代人的意识去反对古代人的“忠君”,也是一种很不可理解的行为。“忠君”本身对于被“忠诚”的对象,也不是无条件的。


  儒家的孟子主张“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即君王无道,人民就可以推翻它。“三纲五常”的大前提是,“君不正臣投异国”。可见,古人的思想也是很先进的。


  所以,为什么要因为一位古人有“忠君”的思想,就将其作品不分青红皂白,一竿子打死,说他是“愚忠”呢?要是这样的话,这些古文基本上得全废掉。


  因为古代不忠君的人,基本上都被打成了“反贼”。除非这些人真正地谋反成功了,不然你认为他们的文章,还能流传下来吗?


  当然,也有的“家长”认为,我希望孩子考虑这个问题。我们既不讲忠君,也不求名利,我的孩子将来长大了就会去参禅悟道。这样的选择,也不是不可以。


  所以,谁能说哪一种人生选择就是错误的呢?但是这并非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错误,只能怪那些所谓的“家长”的思想有点太非主流了。


  

结语

  只要稍微花上个几分钟的时间,简单地翻一下书,或者是上网查询一下,了解一下辛弃疾的生平,都不会曲解“了却君王天下事”这句词。


  事实上,辛弃疾在这里说的真的不是要去为哪一个皇帝去效忠。因为他回归南宋四十多年以来,北伐的政治主张,基本上没有得到过支持。


  只是在他人生中的最后几年,被韩佗胄利用了一把,当了一回“枪”使。但是,辛弃疾根本就不同意那一次的北伐,因为韩佗胄准备不足,仓促行事,只能失败。


  所以,辛弃疾在这里“了却”的也并非真正的“君王天下事”,他说的是涉及国家的大事,也是自己一辈子的心愿。


  因为这个东西,本来应该是南宋君王的责任,但是南宋的君王没有去做,而辛弃疾做了。而且他也只是在梦中幻想着做成这么一件大事,如此而已。


  另外,一个古人有“忠君”的思想并没有什么不对,除非有人坚持认为“忠君”就是“愚忠”。如果是这样,那么古人一切的“忠诚”行为在他们看来,也许都是应该被“移出”的了。


  醉里挑灯看剑全诗推荐搜索词:

  

  1.醉里挑灯看剑全诗翻译

  

  2.醉里挑灯看剑全诗解释

  

  3.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全诗

  

本文标题:醉里挑灯看剑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