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祠景点介绍推荐文章1:太原晋祠到底有多美

  光明讲坛【太原晋祠到底有多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许多名胜风景区在建设过程中,喜欢把旧房子拆了,然后全盘重建,导致很多早期建筑难以幸存,主要呈现晚期的面貌,导致历史价值不高。但晋祠是一个非常罕见的例外。从一千年前的北宋开始,历经金、元、明、清,一直到民国,每个时期都有相当了不起的代表性建筑留存到今天,而且建筑形式囊括了殿堂、楼阁、亭子、水榭、牌坊、戏台甚至窑洞,有的宏伟壮观,有的小巧宜人,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千变万化。这种因时间累积而成的丰富性和参差感,极其难以替代。 山西地区以星罗棋布的古建筑著称于世,而晋祠正是其中最杰出代表之一,其丰富的建筑造型、优美的园林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价值,是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典范,美不胜收,值得今人好好珍惜和反复品味。尤其是历代修建者对原有建筑的高度尊重和主动协调,更是我们现代城市建设的光辉榜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太原晋祠景点介绍推荐文章2:万里山河路 | “三绝 三宝 三匾” 领略三千年晋祠魅力

  央广网太原12月18日消息(记者 郎麒)12月17日,“万里山河路”暨第十九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网络主题活动在太原启动,当日,记者团走进拥有三千年历史的晋祠,感受其辉煌壮美的文物古迹和璀璨绚烂的历史文化。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西周武王之子叔虞而建的祠堂。它肇始于西周、孕育于北朝、发展于隋唐、成熟于北宋、扩展于明清,是一部记载着三晋历史的“线装书”。


  俯瞰晋祠公园(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晋祠文化遗存极为丰厚,现存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古建筑98座,彩塑114尊,铁质文物19尊,壁画907.2平方米,楹联匾额219幅,碑碣石刻444通,馆藏文物40982件,古树名木122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树29株。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久远、保存最为完整的唐宋祠庙式古典园林,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


  晋祠“三绝”


  宋代彩塑的杰出代表——侍女像。宋代彩塑侍女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成为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写照,是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的,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展现了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个个眉目传神,形态潇洒,栩栩如生,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宋代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被誉为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艺术作品之一,在中国雕塑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彩塑的杰出代表——侍女像(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三千年晋祠的“见证者”——周柏。周柏长于圣母殿右侧,18米长的周柏向南倾斜生长,被另一株古柏所支撑,树叶披覆在圣母殿顶,树干粗壮,得几人才能合抱,像一条横卧的巨龙,因此有“卧龙柏”之美誉。经科学测定,此树已有二千九百九十多岁。在晋祠,树龄在千年以上的苍松、翠柏、古槐等尚存二十余株,它们和古柏一起见证着晋祠的悠悠历史。


  三千年晋祠的“见证者”——周柏(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流水如碧玉,永锡难老——难老泉。难老泉自地下约5 米的岩石中涌出,常年水温保持在17摄氏度,清澈如玉,泉名取自《诗经》名句“永锡难老”。难老泉水世代浇灌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造就了“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丰饶景象。因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水温恒定,水质优良,所以晋水培育出的晋祠大米,米质晶莹,颗粒饱满,吃起来口感香醇,回味无穷。


  晋阳第一泉——难老泉(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晋祠“三宝”


  宋代建筑代表作——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大殿檐柱侧角升起明显,给人以稳重之感,殿内外采用“减柱法”,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梁架,扩大了殿内空间。圣母殿基本上遵照了《营造法式》的定制,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为我国古建国宝。


  圣母殿(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中国最早的水陆立交桥——鱼沼飞梁。鱼沼飞梁西依圣母殿,东邻献殿,初建在北魏之前。飞梁的形式古朴,横跨于鱼沼之上,借以观赏景物,南北东西四面伸长,如鸟之振翼欲飞状,是中国少有的一种十字桥梁形式,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水陆立交桥。


  鱼沼飞梁(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外观玲珑似凉亭——献殿。献殿是给圣母殿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献殿高9.75米,其梁架节省材料且坚固,斗拱结构疏朗,外观玲珑似凉亭。


  献殿(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晋祠“三匾”


  “难老”匾。“难老”匾是难老泉亭的匾额,长1.45米,宽0.7米,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所题。“难老”二字出自《诗经》中“永锡难老”,意味生生不息,青春永驻,其用笔苍劲,颇具神韵。


  “难老”二字出自《诗经》中“永锡难老”(图片:视觉中国)


  “水镜台”匾。水镜台是一座古戏台,悬挂匾额“水镜台”。“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人世间的善恶忠奸尽人皆知。此匾由清乾隆翰林、著名书法家杨二酉所题,书体清秀,笔力遒劲。


  水镜台是一座古戏台(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对越”匾。对越坊悬挂匾额“对越”。“对越”二字出自《诗经》中“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对”为答,“越”为宣扬,意为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对越”匾相传由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对越”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


  对越坊悬挂匾额“对越”(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太原晋祠景点介绍推荐文章3:太原晋祠怎么玩,一篇文章告诉你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位于山西太原,融合了历史、建筑与自然景观。以下是为您精心整理的晋祠游玩攻略:


  晋祠门楼


  一、必看精华景点


  1. 三大国宝建筑


   圣母殿:宋代建筑典范,42尊宋代彩塑侍女像栩栩如生,服饰与神态展现千年艺术精髓。


   鱼沼飞梁:罕见的水上十字桥,梁思成赞誉的“古代立交桥雏形”。


   献殿:金代木构建筑,通风结构设计巧妙,宛如“凉亭式”大殿。


  景区导览图


  2. 晋祠三绝


   难老泉:千年活泉,李白曾咏“晋祠流水如碧玉”,现仍流水淙淙。


   周柏:3000年古树斜卧,与圣母殿相伴成“卧龙柏”奇观。


   宋代彩塑:圣母殿内侍女像表情细腻,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3. 其他亮点


   金人台:四尊宋代铁人,西南角铁人因传说“逃走”而腿部有修补痕迹。


   唐碑亭:李世民亲书《晋祠之铭并序》,书法与史料价值并重。


  晋祠博物馆


  二、高效游览路线


   经典路线(2-3小时)


   水镜台 → 金人台 → 对越坊 → 献殿 → 鱼沼飞梁 → 圣母殿 → 难老泉 → 周柏 → 唐碑亭 → 晋溪书院。


   深度游(半天)


   增加奉圣寺、董寿平美术馆,探访晋祠公园的园林与碑刻。


  三、实用信息


   门票


   晋祠博物馆80元(旺季4-10月),淡季65元;晋祠公园免费。


   (学生/老人凭证半价,需提前官方平台预约)


   开放时间


   旺季8:00-18:00;淡季8:30-17:00。


   交通


   公交:太原市区乘308、804、856路直达。


   自驾:景区南门有停车场,10元/次。


   讲解服务


   入口处可租电子导览器(20元)或聘请导游(约80元/场),深度解读历史。


   四、贴心提示


   1. 避开人流:周末及假日游客较多,建议早晨9点前抵达。


   2. 穿着建议:春秋温差大,备防风外套;夏季防晒,冬季穿防滑鞋。


   3. 拍照点推荐:圣母殿侧拍飞梁全景,周柏仰角显沧桑,难老泉亭台倒影。


   4. 文明游览:勿触摸文物,保持安静,室内禁止闪光灯。


   五、周边联动游玩


   半日拓展


   天龙山石窟(距晋祠15分钟车程):北齐至唐代石窟,网红“微笑佛像”所在地。


   龙山石窟(8公里):道教石窟,登高可俯瞰太原。


   美食推荐


   晋祠出口小吃摊:尝试太原蘸片子、荞面灌肠。


   市区老店:清和园“头脑”、认一力蒸饺,搭配宁化府老陈醋。


   六、季节贴士


   最佳时段:4-10月植被繁茂,秋季红叶映古建尤为出片。


   冬季亮点:雪后晋祠银装素裹,游客稀少,适合静心赏景。


   通过以上攻略,您可充分领略晋祠“三晋之胜,全在晋阳”的千年风华。建议结合讲解沉浸游览,感受每一处细节背后的历史故事。


  太原晋祠景点介绍推荐文章4:山西太原:晋祠公园美景如画

  11月8日,晋祠公园内银杏叶已换上金装,阳光透过树梢,斑驳陆离的光影与银杏叶、古建筑共同交织成一幅动人的初冬画卷。公园内游人如织,欢声笑语不断。


  人民网 张超宁摄影道


  太原晋祠景点介绍推荐文章5:万里山河路 | “三绝 三宝 三匾” 领略三千年晋祠魅力

  :央广网


  央广网太原12月18日消息(记者 郎麒)12月17日,“万里山河路”暨第十九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网络主题活动在太原启动,当日,记者团走进拥有三千年历史的晋祠,感受其辉煌壮美的文物古迹和璀璨绚烂的历史文化。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西周武王之子叔虞而建的祠堂。它肇始于西周、孕育于北朝、发展于隋唐、成熟于北宋、扩展于明清,是一部记载着三晋历史的“线装书”。


  俯瞰晋祠公园(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晋祠文化遗存极为丰厚,现存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古建筑98座,彩塑114尊,铁质文物19尊,壁画907.2平方米,楹联匾额219幅,碑碣石刻444通,馆藏文物40982件,古树名木122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树29株。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久远、保存最为完整的唐宋祠庙式古典园林,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


  晋祠“三绝”


  宋代彩塑的杰出代表——侍女像。宋代彩塑侍女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成为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写照,是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的,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展现了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个个眉目传神,形态潇洒,栩栩如生,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宋代宫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国雕塑史上艺术高超的罕见精品,被誉为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艺术作品之一,在中国雕塑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彩塑的杰出代表——侍女像(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三千年晋祠的“见证者”——周柏。周柏长于圣母殿右侧,18米长的周柏向南倾斜生长,被另一株古柏所支撑,树叶披覆在圣母殿顶,树干粗壮,得几人才能合抱,像一条横卧的巨龙,因此有“卧龙柏”之美誉。经科学测定,此树已有二千九百九十多岁。在晋祠,树龄在千年以上的苍松、翠柏、古槐等尚存二十余株,它们和古柏一起见证着晋祠的悠悠历史。


  三千年晋祠的“见证者”——周柏(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流水如碧玉,永锡难老——难老泉。难老泉自地下约5 米的岩石中涌出,常年水温保持在17摄氏度,清澈如玉,泉名取自《诗经》名句“永锡难老”。难老泉水世代浇灌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造就了“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丰饶景象。因泉水含有多种矿物质,水温恒定,水质优良,所以晋水培育出的晋祠大米,米质晶莹,颗粒饱满,吃起来口感香醇,回味无穷。


  晋阳第一泉——难老泉(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晋祠“三宝”


  宋代建筑代表作——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大殿檐柱侧角升起明显,给人以稳重之感,殿内外采用“减柱法”,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梁架,扩大了殿内空间。圣母殿基本上遵照了《营造法式》的定制,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为我国古建国宝。


  圣母殿(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中国最早的水陆立交桥——鱼沼飞梁。鱼沼飞梁西依圣母殿,东邻献殿,初建在北魏之前。飞梁的形式古朴,横跨于鱼沼之上,借以观赏景物,南北东西四面伸长,如鸟之振翼欲飞状,是中国少有的一种十字桥梁形式,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水陆立交桥。


  鱼沼飞梁(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外观玲珑似凉亭——献殿。献殿是给圣母殿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献殿高9.75米,其梁架节省材料且坚固,斗拱结构疏朗,外观玲珑似凉亭。


  献殿(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晋祠“三匾”


  “难老”匾。“难老”匾是难老泉亭的匾额,长1.45米,宽0.7米,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所题。“难老”二字出自《诗经》中“永锡难老”,意味生生不息,青春永驻,其用笔苍劲,颇具神韵。


  “水镜台”匾。水镜台是一座古戏台,悬挂匾额“水镜台”。“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人世间的善恶忠奸尽人皆知。此匾由清乾隆翰林、著名书法家杨二酉所题,书体清秀,笔力遒劲。


  水镜台是一座古戏台(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对越”匾。对越坊悬挂匾额“对越”。“对越”二字出自《诗经》中“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对”为答,“越”为宣扬,意为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对越”匾相传由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对越”二字为榜书金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


  对越坊悬挂匾额“对越”(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太原晋祠景点介绍推荐搜索词:

  

  1.太原晋祠景点介绍作文400字

  

  2.太原晋祠景点介绍词

  

  3.太原晋祠景点介绍20字

  

本文标题:太原晋祠景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