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万事兴繁体字
家和万事兴繁体字推荐文章1:翰墨香绕上马石
座落在雁荡山雁湖景区的上马石村,是胡氏族人的聚居地。该村里的胡氏三房古民居,被浙江省乐清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乐清市历史建筑”,与村口的乐清市民主政府成立纪念亭和郁郁葱葱的古樟树一起,诠释着农耕为本、诗书传家、家和万事兴的人生真谛。
胡氏三房是一座肇造于清朝中叶的木瓦结构院落。鹅卵石砌成的大围墙,长满墙姜和藤蔓,古色古香。打开大台门后,映入眼帘的是小台门和小道坦,高高的香柚树和婆娑的罗汉树,并排挺直在围墙边,仿佛正在站岗的卫士。小台门两旁,一对玉色条石栽成的旗杆夹,庄严地昭示宅里长辈曾经的功名。跨过小台门,步入大天井,面阔五间并东西两列双层各八间厢房,构成的南方典型大合院,正在将你抱入怀中。抬头瞭望,正堂屋梁脊东西两角高高翘起,装饰的龙凤砖雕,洋溢着高贵祥和的气息。拾级步入宽敞明亮的正厅大堂,只见大堂的正上方悬嵌着“守真抱璞”大匾,让你澄神静思,这古董的渊源和含义将印刻在哪里?
这是一块木制大匾,长255厘米,宽95厘米,厚5厘米。所刻楷书“守真抱璞”四字,笔法俊逸,赏心悦目,题匾人孙源的真挚寄意被定格成隽永的纪念。匾额左边上款刻有阴文繁体字“赐进士出身知乐清县事加三级孙源”,并钤刻其方章一颗,红色阳文篆字,古拙醒目。右边下款刻有阴文繁体字“龙飞咸丰二年岁次壬子正月榖旦,胡母周氏孺人七旬立”。匾额以下是雕梁画枋的神龛,斗拱交错,虚实有致。“福禄寿喜”四个字,圆座浮雕,镶嵌在龛梁中间,象征着祖灵赐福的崇拜。语言艺术、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和民俗文化在这大堂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守真抱璞”语出老子《道德经》。寓意为:坚守金子般纯洁的真我,胸怀璞玉般淳朴的本性,存真情,求真理,讲真心,做真人,保持本我的纯真天性,不为外物所役,持守质朴,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与道合一。
题者孙源,云南楚雄府人。据《乐清县志》记载,咸丰二年他出任乐清县令,当时正逢荒年歉收,他处置得宜,阖邑帖然,颇有政声,被人民称赞而彪炳史册。
据上马石《胡氏宗谱》记载,太祖母周氏孺人,娘家在乐清县城太平巷,系酷爱莲花的周敦颐的后人。她与太祖父茂魁公琴瑟和鸣,耕读传家。其长子王朝公传承家风,勤劳致富,发扬光大,育有三子四女,子孙满堂。清朝瑞安籍进士孙衣言与王朝公的丈人朴头郑庚山公是世交,咸丰二年,孙衣言因此专门为胡母周孺人的七旬荣庆作序。王朝公的长女适蒲岐庠生叶蓁,字家修,他念先人创业之艰,也在蒲岐城内修建了一座“山海楼”,并迎娶了胡家长女。据叶家后人曲夫先生说,他们家一直缅怀这位来自上马石的胡氏太祖母,传颂着当年胡氏太祖母“十里红妆”陪嫁的故事,叶家子孙为自己的血脉里融入了胡氏基因而荣幸。王朝公的小女适芙蓉良园贡生蔡学洙子回春,与蔡家也结为了往来密切的姻亲。据《道光乐清县志》记载,王朝公儿子歌楷公,字卓然,是道光庚戌岁的贡生。卓然公有三个儿子——喜聪、喜明、喜睿,他们的号分别为亶侯、仲侯、叔侯,他们生活在清末民国时期,耕读传家,修睦德行,真诚待人,与人为善。特别是仲侯公,与著名画家黄宾虹,著名教育家、政治家黄炎培,因雁荡山和本宅而结缘,留下了一段令人称道的佳话。
据黄宾虹先生《游雁荡山日记》记载,一九三一年五月廿五日,已六十三岁的黄宾虹先生,在本县先贤蒋叔南、吴天五鹭山先生的陪同下,游了大龙湫后,再游僧(松)洞、罗汉寺、上垟,晚上便住宿在上马石胡仲侯公本宅。据蒋叔南、吴鹭山的记述,当时因为胡家藏有书画,黄宾虹先生看到板壁上的书画,其中有他朋友的作品,情绪很高。当时胡家房中案头上正有崭新的檀香木扇一把,黄宾虹先生就画兴大发,挑灯挥毫作画,直到深夜。画山亭一座,一仕女抚琴其中,旁有一童子扇炉烹茶,山径、岩石、树木错落有致。第二天,胡仲侯看到后,得知来客是名画家,便取出宣纸求画。黄宾虹先生欣然命笔,先画了一幅大幅彩色山水,接着又画了三张水墨山水画,最后边咏边书七律一首。据胡仲侯的外孙梁建先生回忆说,当时他们的母亲胡祖冕,还只有八岁,在边上端茶敬送给黄宾虹先生,黄宾虹先生非常高兴,还专门给她画了一幅山水画。只可惜,这幅画她一直保存到文革期间,后却因搬家频繁,可能被人暗中换走了。
黄炎培先生在《之东》一书中记载,一九四三年四月,他因浙江省建设厅邀请,赴浙东考察,并写了这本游记。书中记载一九四三年四月十一日,他来到了雁荡山,在胡家良园亲戚蔡旅平先生的陪同下,就来到上马石胡家吃了中饭,后因下雨,便胡仲侯家住了下来。黄炎培先生,诗兴大发,写下了《下雁荡过上马石村赠胡仲侯》诗一首:
朝发能仁寺,言寻上马石。
轻云幕四山,不掩叠嶂碧。
飞泉得雨肥,翻空五百尺。
爱山不忍出,依依两游屐。
重赖主人贤,为黍饷过客。
家酿甘始升,杨梅紫新摘。
殷勤见二子,欲别意还惜。
明朝天放晴,雁湖探秘迹。
黄炎培先生在民国初年就出任江苏省教育厅长,筹办东南、暨南、同济等大学。抗战时期,他出任民国参政会参政员,发起中国民主同盟,创立中国民主建国会;为促进国共合作曾访问延安,与毛泽东会见,写有《延安归来》一书,书中记录了与毛泽东有关“周期率”的一段谈话,家喻户晓。1949年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务院副总理、轻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上马石三房胡家有幸进入这位大名人的诗中,可见屋主人质朴的接待真切地感动了诗人率真的心。胡氏的另一座古宅还有一块更为古老的匾额,是清朝嘉庆辛酉年,即公元1801年,时任乐清县令李珍题立的”德厚典隆”四个字。这是题给胡王朝公的爷爷,时被尊为“乡宾”的胡伯财公的。
1949年5月8日,乐清县民主政府在上马石村成立。这个红色组织在上马石村孕育诞生,与胡氏三房的关系也带出好多美好动人的故事。据胡仲侯的孙子胡臣钏说,他的叔叔,即胡叔侯的儿子胡起森,解放前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回乡任雁西乡乡长,他积极配合和真心支持中共革命老同志工作。革命老同志郑梅欣来上马石村开展地下工作,经常落脚在胡氏三房,他在胡氏三房还收获了幸福一生的爱情。胡仲侯的儿子起俊、起鹏、起蒙都因为在外读书就直接从学校去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一路成长为部队团级干部。胡起森的二儿子胡臣泉在宁波读高中时就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招去当飞行员,成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轰炸机飞行员,为捍卫新中国的安宁而翱翔蓝天。胡仲侯公在古宅北首还修建了一座小楼“雁庐”,其门联“得春夏气,结山水缘”,据说由曾经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乡贤胡奉尘先生于民国二十五年所题。
千载古月雁湖栖,百家翰墨三房香!“厚德典隆”、“守真抱璞”等匾额,高悬在胡氏三房的庄严大堂,已有二百多个春秋。两年前,乐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建筑,拨款修葺,这座古宅群焕发了青春,也迎来了许多关心的乡亲们。“守真抱璞”传统文化精华,不仅仅一代代胡家子孙在熏陶,在秉承,在弘扬,更多的乡亲也将会走进这座古宅,欣赏其风格,体味其魅力,领略其神韵。(:方荣权)
: 光明日客户端
家和万事兴繁体字推荐文章2:《兰亭序》全册单字解析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另有说法为三百二十四个字),以下是对其中部分单字的解析:
永:写得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上紧下松,整体字形如一位穿着得体的美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这个字寓意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在书写时,第一笔是平撇,收笔要与下一笔空中有连带关系,竖笔要写得很靠右,注意口字与左边有间距和高低关系。
九:代表着不同寻常,如九鼎至尊、一言九鼎等。书写时,撇与横折弯钩的间距要窄,撇的起笔要靠右,且要先写撇画,这样写起来才顺手,字也容易写得协调。
年: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在书写时,形体是关键,整个字形要写对,笔画上短下长,竖用悬针竖且出尖处要饱满。
岁:“岁”的本义是割,最早的大篆字形像一把斧头,农民每年用斧头收割一次庄稼,因此“岁”就是年岁的意思。在书写时,左边的撇和竖拉长后可见是一个“才”字,右边是“土”,表示小草刚从土里长出来。王羲之写这个字时,把横写得很短,撇写得很长且不出尖而是以圆收笔。
癸:“癸”是十大天干的第十位,还代表北方、冬天、五行上的水。王羲之写这个“癸”字时写得很宽扁,有可能是后补上去的,学习时可按其字形来写,上大下小,呈天覆状。
丑:“丑”的繁体是由“酉”和“鬼”组成,表示“揪扭”,现借指十二地支的第二位,在农历上代表十二月。现代的意思是难看、可恶。这个字写得也很扁,第一笔快速切入进行轻重轻的力度变化然后提笔转折下来,重点注意三横的不同,包括粗细、长短和方向。
除了上述单字外,《兰亭序》中的其他字也各具特色,如“暮”字写得沉稳大气,“春”字则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整篇作品中,王羲之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如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
总的来说,《兰亭序》中的每个字都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平衡与和谐,具有独特的韵律感。同时,整篇作品也体现了王羲之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家和万事兴繁体字推荐文章3:老人自发组建文艺队伍
对农村老人来说,曾经主要追求的是老有所养,而如今这一目标在惠州已基本实现。生活温饱有了保障后,农村老人们更期盼能老有所乐。尤其是随着城镇化推进,乡村空心化、空巢化加剧,年轻人的外出,让乡村少了繁华与热闹,让留守老人少了儿孙绕膝的温暖。然而对于基础薄弱、既缺场所又缺人才的广大农村地区,如何才能尽快让留守老人们摆脱孤寂享受乐活呢?这种状况有了啥变化?相关方面都做了怎样的努力?下一步还要做些啥?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到来之际,记者带着上述问题,对惠州农村老人的文娱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走访。
横沥镇矮陂村的老人潘丁茂教年轻人习武舞狮。
老人自发组建文艺队伍
建舞狮队、老人书画研究会,让老人生活充实
有一些农村老人,不等待环境条件的成熟,已经自发行动起来,相聚一块组成团队。他们用热心带动其他老人,成为农村老人文化生活中最活跃的“细胞”。
惠城区横沥镇矮陂村的老人潘丁茂,自小爱好舞枪弄棒,擅长舞狮绝活。如今他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依旧激情不减,成功复兴了村里已失传数十年的舞狮表演。
舞狮是矮陂村历来的传统,潘丁茂年轻时耳濡目染下也喜欢上并拜师学会了舞狮。后来由于时代变迁,舞狮活动在矮陂逐渐衰落。眼见传统舞狮面临失传,潘丁茂深感担忧和惋惜,他不惧年高,积极奔走,终于获得一帮老兄弟支持,并腾出自家的厅堂和院子,设立了舞狮馆,让当地舞狮文化重现生机。
老人说,自从操心起筹建舞狮队的事,他终于找到了晚年生活的方向,虽然事情多了,却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每天都充满激情。在自己努力下,家乡的传统舞狮终于有了再兴的气象,老人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横沥镇的张毓棠、张国辉等老人,共同组成了老人书画研究会。大家平常相聚一块,不仅能相互切磋交流,尽情发挥书法、绘画的兴趣和特长。还利用暑假时间义务开办青少年书画培训班,至今已坚持5年培养了100多名孩子。
张毓棠老人说,家里儿孙都已经长大,自己也没啥其他要操心的了,就希望还能发挥些余热,为家乡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让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一点。
陈江有一支老人山歌队广为人知。
组建曲艺社、老人山歌队,常参与各种表演活动
博罗县园洲镇九潭村的梁善忠老人,退休后也不甘寂寞,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所喜爱的粤剧表演中。而且发动一群同样喜欢粤剧的中老年人,组建了一支农民粤剧队伍——— 九潭曲艺社。
为了曲艺社的发展,梁善忠除了自己掏钱买设备,还四处奔走找熟人,发动热心人士赞助……经过努力,曲艺社不仅添置了各种乐器,还找到了固定的活动场所。曲艺社成为当地喜爱粤剧老人的乐园,还经常参与各种公开表演活动。
在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有一支老人山歌队广为人知。虽然队员们都是老头老太,但他们的歌唱依然清亮动听,得到不少老龄听众的喜爱。这支老人山歌队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就是年过七旬的老人古有周。古有周当过小学校长,喜欢唱客家山歌。退休后就约上三五名有同样爱好的老人,添置行头成立了队伍。
古有周在山歌队担任指挥,他还发挥当教师积累的文学根底,为乐队创作了多首原创歌词。他写的《陈江是个好地方》、《颂陈江》、《文明之花遍地绽开》、《同建共创和谐天》等歌曲,歌颂时代发展,歌唱幸福生活,获得非常好的反响,成为弘扬文明新风的使者。
横沥镇老人活动中心里,老人们切磋书法。
硬件改善,活动乐园增多
很多村纷纷兴建老人活动中心,或村级公园、文体广场
农村老人开展文娱活动,首先得有合适的场地,这也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基础。过去由于财力物力集中用于发展经济,农村在文化设施方面普遍欠缺,不过近年来,这个问题开始逐步得到改善。
近日上午,在惠城区横沥镇谭头村,村老人活动中心大厅一角的书桌前,一名老者正运腕挥毫,“家和万事兴”几个繁体大字一气呵成,笔力刚劲而笔法不失灵动,赢得围观者的交口称赞。
在该活动中心,上面的场景村民们早已司空见惯。为让村里老人有个日常休闲的去处,谭头村筹资兴建了老人活动中心,并于去年国庆节前夕建成开放。该中心活动场所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里边有图书杂志、桌椅茶具、电视影碟,四面墙上还装裱书法、国画,充满浓郁书香气息。门外配套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上装有乒乓球桌和一些健身器械。该中心建成后,很快就成为了当地老人日常休闲的乐园。村民钟阿伯说,以前一天到晚感觉好长,现在一吃饱饭就过来玩,觉得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
据了解,村里建老人活动中心在横沥镇已渐成风尚,此前该镇就已有泰安、土桥等四五个村子建了这样的场所,还有多个村子正在筹建当中。
除了这种室内活动场所外,近年来通过新农村建设、乡村扶贫工程,以及村企结对行动,惠州各地已有不少村庄得到帮扶,建起了村级公园或者文体广场。场地设施的兴建,为农村老人日常休闲开展文体活动创造了条件。
村里建起小广场,还配套有运动器材,老人锻炼身体方便多了。
多方相助,老人动起来
文化站请舞蹈老师教村民跳舞
每天晚饭过后,只要天气晴好,惠阳区沙田镇田头村的肖大姐都会准时出门去跳舞。种了一辈子地的肖大姐,以前并不会跳舞,她是从镇上的文化站里学来的。
儿孙长大,自己空闲多了,肖大姐也想赶时髦,学城里的大妈那样跳舞娱乐。但自己不会跳,身边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教,怎么办呢?去年8月,沙田镇文化站一则开班舞蹈培训的通告给了她惊喜。文化站请专业的舞蹈老师给大家上课,而且是不用收一分钱的,这样的好事情让肖大姐喜出望外。她打听清楚后,不光自己名,还约上村里好几个姐妹去学。“每天跟老朋友们跳舞,既能活动筋骨,又能放松心情,非常好。”肖大姐说,现在哪天如果没去跳的话,会感到不自在。
乡镇文化站距离农村最近,原本是组织和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但记者采访了解到,此前由于经济落后,或者重视不够,一些乡镇文化站缺人少物疏于管理,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近年来,这种局面已得到显著改变,文化站条件改善力量加强,其开展的文化活动和服务也随之多了起来。
有了老年人协会,老人玩乐花样多
除了文化站,各地的老龄办也多方设法,为丰富农村老人的文娱生活提供支持。比如去年7月,惠城区老龄办就开展了书香活动,给芦洲镇横江村、汝湖镇虾村村、横沥镇谭头村等赠送书籍1000多册。
与老人们联系更紧密的老年人协会组织,也在近年内迅速发展遍布城乡。据统计,目前惠城区所有镇村都已挂牌成立了老年人协会,覆盖率达100%。老年人协会能汇聚大家的力量,又有乡镇政府和村委的支持,成为各地老年群体休闲娱乐、发挥余热、展现风采、排忧解愁的贴心组织。
芦洲镇横江村老年人协会成立后,首先解决的就是村里老人娱乐活动的问题。大家经过商量,把一间公共的老屋腾出来,又争取到一些热心人士赞助添置设施,一个像样的活动室就建成了。
“我们村是典型的老人村,有300多老人。以前人数虽然多,但没有场地,也没人组织,大家还是觉得无聊。有了老年人协会后大家一起玩,花样就多了。”村民梁阿伯说,老年人协会让他真正感受到了老有所乐。
记者手记
丰富老人文娱生活可引入社工服务
在衣食已经可以做到无忧的当今,老有所养的问题已基本解决。我们孝敬老人关爱老人,更多地应转移到对老年人精神生活需求方面,让他们能老有所乐。尤其是在空心化、空巢化日益加剧的农村,莫让留守老人们在勤苦大半生之后,还得忍受孤寂的晚年时光。
虽然近年来各地政府加大了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以及乡村老人生活的关注。一些村庄已经建起老人活动中心等相关设施,但从全市来看,薄弱的基础还没能根本改变。
丰富农村老人文娱生活,无非做好两大方面,一是有场地设施,二是有人来组织。硬件方面,有钱的地方投钱新建,没钱的又能怎么办呢?
笔者认为也不是没有办法,村里空置的老祠堂、撤并后的废弃校舍,完全可以利用起来,简单装修一下,添置一些设施就行。相比场地设施,建设合适人才队伍会更难一些。乡镇文化站人手有限,老年人协会又过于松散。笔者建议,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和驻村干部的力量,同时引入当下流行的社工服务模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利于长久维持。(惠州日 记者 罗孝宗)
家和万事兴繁体字推荐文章4:家与国,双向奔赴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今天是10月1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73个国庆节。
国家的生日,人民的节日。每逢这个时候,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总会回荡在中华文明历史的深处,激荡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显得尤为浓烈。
就在昨天,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3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发出时代最强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今天,不妨让我们循着总书记的话语,一起聊聊我们的家与国,谈一谈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2022年9月25日,“祝福祖国”巨型花果篮亮相天安门广场。图源:新华社
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国人重视家、忠于国,家国情怀自古便扎根在我们内心深处。
什么是“家”?
《说文解字》里讲,“家,居也。从宀,豭省声”。一个“宀”字,原意指房屋;一个“豕”字,指的是猪,组合在一起就很形象,有间房子遮风蔽雨,屋下还养头猪,既有了容身之所,也有了家业支撑,随之也就有了温暖、有了依恋、有了幸福。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再来看“国”。
繁体字的“國”,外头一个“囗”,象征由国界标注的疆土;里头有“口”、有“戈”,寓意百姓生生不息,军队保家卫国。大“囗”里头装着小“口”,大家里面安着小家,一个字,便诠释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道理。
“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己而家,由家而国,这是中国人的精神谱系。
家国一体,爱家与爱国是统一的。
“小家”紧系“大家” ,作为领导干部,习近平同志每当有时间,总会陪母亲一起吃饭,但也常因工作而无法与家人团聚。
有部名为《忠贞——习仲勋的夫人齐心》的纪录片,曾记下这样一个瞬间:2001年春节,习近平同志没能与父母团聚。电话中,当母亲齐心得知儿子是因为工作无法回家时,反而感到欣慰和高兴,并对他说:“只要你把工作做好了,就是对爸爸妈妈最大的孝心,这就是对家庭负责,也对你自己负责,这都一致的。”
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无论是《礼记》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还是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皆是如此。从这一点看,中华民族的家国观,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精华所在、精魂所系。
二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可是你如愿的眺望。”
“山河”与“烟火”,共同构成了家国交融的唯美意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2020年大年三十,在万家团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夜不能寐。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铿锵之声。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从武汉保卫战,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再到迎战德尔塔、奥密克戎……对于疫情防控,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变的是不同阶段的具体防控策略,不变的是心系家国的初心与恒心:事关亿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就没有商量的余地,就没有懈怠的理由。
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图源:新华社
在彪炳史册的脱贫攻坚战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是亿万家庭的日常冷暖。
“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从塞北高原到乌蒙山区,从秦岭腹地到湘西大山,从南疆绿洲到林海雪原……习近平总书记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调研了20多个贫困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2021年,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我国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总书记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这是人民领袖始终如一的政治品格。
三
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习近平同志这样论述浙江的文化传统,包括爱国主义精神:
“从大禹的因势利导、敬业治水,到勾践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从钱氏的保境安民、纳土归宋,到胡则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岳飞、于谦的精忠国、清白一生,到方孝孺、张苍水的刚正不阿、以身殉国;从沈括的博学多识、精研深究,到竺可桢的科学救国、求是一生……都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浙江人民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浙江优秀历史文化的鲜明底色。
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之江大地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续写着浙江人民心系国家、尽忠国的文化传统。
秋瑾曾写下“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祖国”,最终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以身许国。
鲁迅弃医从文,为的是以笔做投枪,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他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从美国回到祖国,为中国航天和导弹事业的奠基鞠躬尽瘁。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不同人有各自热爱祖国的表达方式和现实路径,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
每一个中国人都翘首以盼,都怀有无比坚定的历史自信,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亲历者、奋斗者。跑好我们手中这一棒,就是对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最好的奉献与祝福。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200平方米,浓缩的浙十年
“半天阅尽千年”,这个画展为什么能
17年,“大系”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章志坚
:: 浙江宣传
家和万事兴繁体字推荐文章5:中秋节,薄皮大馅的咸蛋黄月饼端上桌,低糖莲蓉豆沙,老妈喜欢吃
中秋节,薄皮大馅的咸蛋黄月饼端上桌,低糖莲蓉豆沙,老妈喜欢吃。又是一年中秋时,虽然外卖的月饼品种繁多,让人眼花缭乱,家里也收到了几盒包装精美的月饼,但我还是喜欢自己做几块月饼,既有制作的乐趣,又增加了节日的仪式感,还能根据自家的口味,做几块不甜不腻的月饼。
广式月饼差不多是月饼市场的主流,今年,除了冰皮、鲜肉酥皮月饼外,我最喜欢的还是广式月饼。做法简单,用不同的模具可呈现出不一样的“味道”。
馅料我偷懒了,没有自己炒,用的现成的低糖莲蓉和低糖豆沙。我尝了尝,确实比正常的馅料要淡很多。
月饼模具用了法焙客家的新型月饼模具,特别喜欢这上面的字:家和万事兴。繁体字,更显纹路清晰、漂亮大气。每做两块月饼就换一个花片,虽然有点忙叨,但是成品非常漂亮,也透着浓浓的节日味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