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寸照片是几比几
5寸照片是几比几推荐文章1:照片像素,文件大小和最大打印尺寸的关系
照片的像素、文件大小和最大打印尺寸之间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 照片像素(分辨率)
像素(px)指的是图片的宽度和高度的点数,例如 3000×2000 px 代表宽 3000 像素、高 2000 像素。像素越高,图片包含的细节越丰富,可用于更大尺寸的打印。2. 文件大小
受文件格式(JPEG、PNG、TIFF等)、压缩率、色彩深度(8位、16位)等影响。同样分辨率的图片,JPEG 格式由于有损压缩,文件会比无损格式(如 PNG、TIFF)小很多。比如:2400 万像素(6000×4000 px)的 JPG 文件大小取决于 压缩率、色彩深度 和 内容复杂度,但一般情况下,文件大小大致如下:高压缩(低质量):约 2~5 MB
中等压缩(标准质量):约 6~12 MB
低压缩(高质量):约 12~20 MB
无压缩(TIFF 格式):约 70~140 MB
3. 最大打印尺寸
主要受 打印分辨率(DPI/PPI,点/像素每英寸) 影响: 300 DPI(高质量):适合专业印刷,如照片、杂志。 200 DPI(普通质量):适用于一般家用或办公室打印。 150 DPI(低质量):适用于大尺寸海或远距离观看的图像。计算最大打印尺寸(以英寸为单位)
最大打印尺寸(英寸)= 像素 ÷ DPI
例如:
3000×2000 px 300 DPI → 10×6.67 英寸(适用于高质量照片) 200 DPI → 15×10 英寸(普通质量) 150 DPI → 20×13.3 英寸(低质量)总结
像素越高,可打印尺寸越大,但过高像素对普通用途无明显提升。文件大小与格式相关,高像素+无损格式(如 TIFF)会导致文件更大。打印质量决定可用尺寸,300 DPI 适合照片印刷,200 DPI 适合普通打印,150 DPI 适合大尺寸但低精度的海。5寸照片是几比几推荐文章2:什么是分辨率?常说的1920*1080又是什么意思?
分辨率(Resolution)是指屏幕上显示的像素数量,通常以水平像素 x 垂直像素表示如(1920x1080)。每个像素是构成图像的最小单元,像素越多,画面越细腻。例如,1080p(1920x1080)的屏幕包含约为207万个像素,而4k(3840x2160)则达到829万像素,细节表现显著提升。
一、一个像素有多大呢
它是没有固定的大小的,这取决于硬件能显示多少像素,在不同显示屏上一个像素的大小是不同的,但相同的地方是对应的像素点,它们的颜色是一样的
二、生活中常见的分辨率标准与适用场景
目前主流的显示设备分辨率包括:
1. 720p(HD):1280x720,适用于小尺寸设备或低预算场景,如老款电视,体验感差。
2. 1080p(Full HD):1920x1080,性价比高,适合日常办公,普通游戏和观影,价格便宜体验感中等。
3. 2k(QHD/1440p):2560x1440,平衡清晰度与性能需求,大众天花板,符合摄影和对画质有要求的朋友们,对应中高端游戏场景体验感良好。
4. 2.5k(2560x1600)是厂家自定义版,是传统2k的升级版,相比2k,文字更加锐利,游戏视野更广,适合27-32英寸显示器。
5. 2.8k(2880x1620/1800)也是自定义版接近3k,常见于高端轻薄本或便捷的显示器,相比于2.5k提升了约12%像素量,差异感知因人而异。
6. 3.2k(3200x1800/2000)属于准4k范畴,接近4k的清晰度,但硬件压力更低,体验感棒。
7. 4k(UHD):3840x2160,专业设计,高端游戏和家庭影院的标杆,需要搭配高性能的显卡,体验感史诗。
8. 8k 7680x4320,目前主要用于专业领域(如医疗成像),还有豪华曲面显示器,对硬件要求极高,普及度较低。
三、选购分辨率的关键考量因素
1.使用场景与需求
日常办公:如教师电脑或单位标配一般都是1080p虽然观感不好但足矣,如果是自己想要买轻薄本办公,那推荐2.5k及以上。
游戏娱乐:优先选择144hz及以上刷新率的2k或2.5k和4k显示器,FPS游戏需要兼顾更快的响应速度,画质越高敌人也越清晰。
专业设计:4k分辨率加上广色域(如100%sRGB或Adobe RGB)是刚需,目前大部分厂商生产的也符合要求,推荐用ips或oled来保证色彩的准确性。
2.硬件性能
显卡要求:在1080p下4060是甜品卡,意指在1080p下可流畅运行各种画面,并且保持较高帧率,2k或2.5k用4060帧数不如1080p屏幕下,显得吃力,推荐4070和4080,3.2k及4k或以上,则推荐4090或50系显卡。
3.面板类型与优缺点
IPS面板:色彩表现优秀:色准高、视角广(178°),支持广色域(如100% sRGB/Adobe RGB),适合专业设计和影像处理。画面稳定性强:静态显示均匀性好,长时间使用不易出现残影。
缺点:
对比度较低:黑色表现偏灰,暗场细节不如VA和OLED5。
响应速度较慢:普通IPS面板响应时间在4-8ms,电竞优化版(Fast IPS)可达1ms,但仍略逊于TN面板5。
适用场景:设计办公、日常观影、非高刷游戏。
VA面板:高对比度:静态对比度可达3000:1以上,暗部细节更丰富,适合影音娱乐。
护眼特性:多采用DC调光,无频闪问题,适合长时间使用。
缺点:
响应速度不均:灰阶响应时间波动大,高速画面易出现拖影,电竞体验较差5。
视角限制:侧面观看时色彩和亮度衰减较明显。
适用场景:家庭影院、办公文字处理、非竞技类游戏。
TN面板:响应速度最快:原生响应时间低至1ms,适合电竞游戏。
成本低廉:价格通常为IPS/VA的60%-80%。
缺点:
色彩表现差:色域窄(通常仅覆盖70% sRGB),视角狭窄(120°以下),侧面观看严重偏色。
可视性差:亮度均匀性低,暗部细节丢失明显。
适用场景:预算有限的电竞玩家、高刷新率需求场景。
OLED面板:极致画质:自发光特性带来无限对比度、纯黑显示,色彩鲜艳(覆盖100% DCI-P3/Adobe RGB),响应时间仅0.1ms。
轻薄可弯曲:无背光层,厚度比LCD减少40%,支持柔性屏设计。
HDR表现突出:支持HDR600+标准,明暗细节动态范围远超LCD。
缺点:
烧屏风险:长期显示静态画面会导致像素老化不均,产生残影(如任务栏、状态栏)。
频闪问题:低亮度下采用PWM调光(常见240Hz),可能引发眼疲劳。
寿命与成本:理论寿命约2-3年(重度使用),价格是同级LCD的2-3倍。
四、选购建议
1.游戏玩家
首选TN面板和IPS面板,高刷低延迟,兼顾色彩。
2.专业设计
首选OLED(色彩精度和对比度),次选IPS广色域。
3.日常办公
性价比选择:IPS 2.5k分辨率(兼顾清晰和护眼)
有更高要求:那就OLED
4.避坑指南:
警惕“伪高色域”:确认色域标准(如100% DCI-P3>100% sRGB)。
OLED设备需定期更换壁纸、启用像素位移功能,延缓烧屏。
五、总结
1.LCD仍占主流:IPS/VA在成本、寿命和护眼方面更均衡,适合大众用户。
2.OLED:随着印刷OLED和抗烧屏技术普及,OLED将逐步渗透高端市场。
3.理性选择:优先匹配需求(如电竞选TN/IPS,影音选VA/OLED),避免盲目追求参数。
5寸照片是几比几推荐文章3:Access Denied
5寸照片是几比几推荐文章4:科技与文明|北方草纸、竹纸、再生纸的传统制作工艺
本期导读
北方地区是造纸术的发源地,北方手工造纸工艺经历了从造纸工艺产生到繁盛再到衰落的全过程,可以看作造纸工艺发展史的缩影。北方地区传统手工造纸工艺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草纸
草纸的概念比较模糊,一般是形容其粗糙,主要供迷信、包装、拭秽之用,并非一定由通常意义上的草类植物制成。例如在南方的贵州地区,也把作为生活用纸的竹纸称为草纸。而在江浙地区,以前则将卫生纸称为草纸,多由竹、稻草制成。在北方地区,草纸的主要原料为麦草、稻草、蒲草,西北地区还常使用芨芨草、马连草(又称马兰草)等。草纸的用途主要是作包装纸、卫生纸,还在建筑时掺入石灰中,以增强石灰的黏合力。
草纸的制作遍及北方各省,其制作工艺一般比较简单,如山西太原附近的兰村、纸房、赤桥的草纸,原料一般是稻草与麦草,据称其中稻草适合造纸,因为其纤维较长,易于抄碾,但质粗而不美;麦草则与之相反。所以制草纸时常将二者以4∶1之比掺和使用,具体制法为:
(1)蒸:将原料先置石灰水的池里,再三搅拌,务使湿遍。捞出稍干之,蒸于锅炉。其锅炉十分简单,即于就地掘炉置锅。蒸时将原料放于锅上及附近地上,蒸至稻秸变为金黄色则已。通常须时二十余天。蒸成后再清水内洗去石灰质,联成小团,是为第一次。
(2)碾:该碾粗于碾米之碾,而其形式相同。碾时将小团稍湿置之碾上,徐徐加水,碾成糊状。但不过分的碾,以防纤维质之破坏。
(3)打洗:这步工作,俗语叫作“打驼”,就是二次洗原料上的石灰。把碾成的糊状,装入纱布袋内,在清流中打洗,务将石灰质洗净为止。
(4)抄:将洗净之原料,置于家中水池之内,搅匀后,用细密的帘子,其形如三张草纸横置之状,两手握着,入池前后一再摇摆。然两手务须保持平均,否则所出的草纸,不是不正,就是厚薄不匀。提出后,将帘反置于身边之台上,徐徐取帘,纸便放在台上。如是再抄再垒,垒成厚层,然后以木板压去水分,则草纸便成。这是全部最要的工作,所谓池上的大师父,就全凭抄时竹帘入池能否保持平均。
(5)洒(应为晒—笔者注):把抄好的草纸,一张一张地揭在墙上。这揭纸的墙,有的就利用房屋的墙,有的就特意于小邱之阳作专揭纸的墙。这种墙,多半为中空,以备冬季揭纸时生火。晒干后即行整刀,以便出售。
1934年前后,河北新城造草纸的方法为:将麦秸和石灰置釜中蒸之,六日夜止火,三日后,入碾轧碎,水滤去灰,和蒲花入池搅匀,以竹帘抄起,去帘压之,两次晾于日下,自和灰至晾干十余日而成纸。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麦秸中需要加入蒲花。
关于草纸制造的图像资料较少,在1940年的《北支》摄影杂志中,有京包线新保安堡(今属张家口怀来)的草纸制造图片及介绍,其工序为:①将小麦秆用石灰水浸过以后堆叠起来,底下烧火蒸煮;②用水洗过后,与分散后的蒲穗相混合,用马拉的臼碾碎;③将碾好的料放入水中,用长二尺五寸、宽约一尺的帘子捞起,形成湿的草纸;④贴到专用的墙上,排列起来日光晒干。
陕西南部的商县,在民国时期制稻秆厚黄纸的方法为:制造时先将成束稻秆,用石灰汁浸湿,取出后置于圆形蒸锅中蒸之,锅之直径约长一丈,用石筑成,中间架以木棍,每棍间隔约五六寸,棍上置稻,下燃草末,温度约为摄氏六十度,蒸煮约一日夜,即取出堆放十余日,使其充分发酵,然后放于河流中洗涤之,再用大石磙碾碎,继复装于麻袋内,置河流中用棍捣洗之,最后将此料置于木制之抄纸池中,用较粗竹帘捞纸出后,贴于墙上晒干,所得纸样与大张纸相等。
在南方地区,也有草纸的制造,但与上述北方草纸的制法有所不同。比较典型的如浙江富阳、桐庐一带使用稻草制造坑边纸的技术。其法为:
将干燥之稻草置于露天之下,用水泼湿,逐渐堆叠,上面覆以干燥之稻草,使其发热,待一周或十日之后,移至直径约十尺深约八寸石块砌成之踏料塘内,用牛践踏,使其软熟,也可以用水碓舂打。主要是为了便于吸收石灰水。
然后用石灰和水调浆,其用量根据气温和腌料时间长短而定,约在原料重量的30%—40%,也有多至50%的。将草浆透,复叠积成堆,以稻草盖之,主要是防止干燥或雨水冲去石灰。待草料发热而熟烂,夏季须三四星期,冬季则要五六星期,也要防止过熟而成泥状。也可以两星期以后翻堆,使内外发酵均匀。料腌熟后,再移至踏料塘中,用牛踏成细末,或用踏碓、水碓舂成细末如泥状。
将草料装入布袋之内,在溪水之中,用圆木耙放入袋内搅拌、冲洗草料,除去灰质,至水清为度。袋为土布所制,袋孔过细,则草中的泥状物(淀粉质)和细纤维不能漂净,湿纸难以分离且较黄。袋孔过大则纤维损失大。洗好以后将料挑回,投入槽中,即可抄纸。
槽有木槽石槽之分,木槽深度约二尺。木槽之下有一四脚架,石槽以石板五面砌成。原料入槽,加水适量,搅拌均匀,即可用帘抄纸。所用之帘,其上横行并列成四格,即一次可抄草纸四张。抄时先抄一次,出水后帘放置于水面,手指往下轻压,将纸层略浮起,使其下部纸面光滑,然后持起再抄水一层,速向近身处流去,使上部纸面也得平滑而易于揭开。抄成之纸,逐张堆叠于置有竹帘之木架上,待至相当数量时,即移至榨床榨去其水分,即成纸坯。
将纸坯交由女工钳开纸角,五张叠成一户,移铺于草地上,借日光晒干,收回堆积榨紧,用砂石或镶有铁片的纸刨磨去其边缘,九十或八十余张为一刀,十二刀为一捆,捆缚成件,加盖牌号,便可出售了。
根据笔者的调查,传统草纸的制造在北方已经消失,而其市场,已经基本被机制纸、掺加了大量废纸的皮纸、麻纸所取代。例如前面所介绍的山东郯城,原先使用麦秆,但现在则改用制浆更为简单的废纸和废棉。
与南方的草纸制作技术相比,北方的草纸制造有以下特点。
(1)原料多样,主要是稻草与麦草,或稻草与麦草混用。也有使用莜麦秸、马兰草、芨芨草的。南方则是主要使用稻草,少量有麦草,近代也有用龙须草,但总体而言品种不算太多。这固然与南方稻作农业较为发达有关,同时,南方竹资源较为丰富,在包装、卫生纸领域,竹纸可以满足相当一部分需要。而北方主要使用麻、皮料,有限,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草类资源,以弥补日常生活用纸原料不足的问题。而在麻、皮中掺用废纸,主要也是出于这种原因。
(2)有不少地方,如河北定县、新城、徐水、肃宁,山西浑源,山东惠民、曹县、潍坊、聊城、齐河等地在使用麦草造纸时还要加入蒲绒。蒲绒又称蒲花,取自香蒲的果穗。香蒲(学名Typha latifolia L.),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沼泽地带,在西北地区大量生长。其叶子狭长,花穗上部生雄花,下部生雌花,雌花密集成棒状。成熟的果穗俗称蒲棒,有絮状绒毛。香蒲叶可供制绳和编席用,也可以供造纸。但在北方传统手工造纸中,较少使用其茎叶,而是使用蒲棒中的绒毛。据说主要是作为配料,增加纤维的黏性。蒲绒至今还是枕头、靠垫的重要填充材料。地处淮河流域的江苏宿迁、安徽蚌埠等地以前在造土纸时也加入蒲绒。与蒲绒相似的还有芦苇缨,又称苇穗,河北唐县、山东泰安及民国时期的绥远等地在造纸时均有使用。
(3)在原料的处理过程中,多采用石灰水浸渍蒸煮的方法,而且蒸煮的时间较长,一般均在一周以上。而南方多使用石灰水浸渍后堆腌发酵的生料法,不必蒸煮。在南方的竹纸制造中,发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序。这应与南方气温较高,易于发酵有关,而且对于大量生产的草纸而言,发酵处理可以省去大量的燃料消耗。
(4)纤维的疏解过程,北方一般使用石碾碾料,这是北方造纸的特色之一。而南方则是用牛踏或碓打的方法,牛踏是南方草纸制造的特点。洗料的过程,南北方均使用布袋清洗的方法。
(5)草纸的干燥方法,在北方与其他麻纸、皮纸相同,均采用墙上晒干的方法,而南方,则与低档竹纸的干燥方法类似,即放在草地或石滩上晒干。
总体而言,北方的草纸制造,与北方其他原料纸张的制造方法差别不大,体现了北方地区手工造纸的共同特点。而南方的草纸制造则较有自身特色,这也是南方造纸技术多样性的体现。陕南商县的草纸制造,融合了南北方草纸制造方法的特点,即石灰短时间蒸料、堆腌发酵、石碾碾料、墙上晒干。
竹纸
北方的竹纸制造比较少见,这与北方地区竹资源不够丰富有关,见诸文献的有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的定远(今镇巴县)、旬阳、镇安、山阳、河南嵩县等地,山西稷山的竹纸也很有名。陕南的镇巴与四川接壤,旬阳与湖北接壤,均处于秦岭以南,严格来说,已经属于南方地区,其竹纸制造受南方邻近省份的影响较大,但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在清代道光二年(1822年)严如煜的《三省边防备览·山货》中,记载了陕南定远西乡巴山生产熟料竹纸的方法,其具体做法为:
纸厂则于夏至前后十日内砍取,竹初解箨尚未分枝者,过此二十日即老嫩不匀,不堪用。其竹名木竹,粗者如杯,细者如指。于此二十日内,将山场所有新竹一并砍取,名剁料。于近厂处开一池,引水灌入。池深二三尺,不拘大小。将竹尽数堆放池内,十日后方可用,其料须供一年之用。倘池小竹多,不能堆放,则于林深阴湿处堆放。有水则不坏,无水则间有坏者。从水内取出,剁作一尺四五寸长,用木棍砸至扁碎,篾条捆缚成把,每捆围圆二尺六七寸至三尺不等。另开石灰池,用石灰搅成灰浆,将笋捆置灰浆内蘸透,随蘸随剁,逐层堆砌如墙。候十余日灰浆吃透,去篾条上大木甑。其甑用木攒成。竹篾箍紧,底径九尺,口径七尺,高丈许。每甑可装竹料六七百捆,蒸四五日,昼夜不断火。甑旁开一水塘,引活水,可灌可放。竹料蒸过后,入水塘放水冲浸两三日,俟灰气泡净,竹料如麻皮,复入甑内用碱水煮三日夜,以铁钩捞起,仍入水塘,淘一两日,碱水淘净。每甑用黄豆五升白米五升磨成米浆,将竹料加米浆拌匀,又入甑内再蒸七八日,即成纸料。取出纸料先下踏槽,其槽就地开成,数人赤脚细踏后捞起下纸槽。槽亦开于地下,以二人持大竹棍搅极匀,然后用竹帘揭纸。帘之大小,就所做纸之大小为定。竹帘一扇揭纸一层,逐层夹叠,叠至尺许厚,即紧压。候压至三寸许则水压净,逐张揭起,上焙墙焙干。其焙墙用竹片编成,大如墙壁,灰泥搪平,两扇对靠,中烧木柴,烤热焙纸。如细白纸每甑纸料入槽后,再以白米二升磨成汁搅入,揭纸即细紧。如做黄表纸,加姜黄末即黄色。其纸大者名二则纸,其次名圆边、毛边纸。
除了前面所说的灰蒸、碱煮等工艺以外,还须加入由黄豆和白米各5升磨成的浆,再蒸七八日,与江西造关山纸的方法比较相似,是一种制中高档竹纸的方法。比较有趣的是该处抄纸槽也开于地下,属北方常见的地坑式纸槽。当地的竹纸制作工艺、设备融入了南北造纸体系各自的特点,可以推测,其竹纸的制作技术主要来自南方,但也结合了当地的气候特点做了一些改进。
民国时期的文献也记载了西乡县的竹纸制造。
(1)南乡杏儿埋之纸业:在洋城南,相距约七十余里之杏儿埋有专作火纸(点火用)之大纸厂两处,原料系采用附近八角营所产之竹子。火纸作法,系将普通竹子,截成三尺长短,置于水力发动之碓下压碎,分捆成束,置于池内,隔层加洒石灰,经三四个月取出,放于锅内,蒸煮七日夜,覆置于碓下碎之,洗净后即成纸料。该项纸料经过石灰作用,即成现烧煮之灰黄色。最后将料和于抄纸池内,如法抄纸,复于池中另加滑水若干,以增加其胶性,其数量以池水不粘竹帘为准。关于滑水之制法,亦有加以叙明俾供造纸参考之价值,原该地生产二种植物,土名小滑,所开之花,与棉花相似,结桃亦无若何用途,纸户即利用此种植物截去其根,洗净后,压取浆汁,即为滑水,该处每一造纸厂,均设抄纸池两个,每日产纸三万余张,张幅甚小,面积约十六平方寸,每帘每次可捞纸九张,按现价每池每日所售纸价为十二元五角左右。
(2)南区山中纸业:西乡之南山,以迄镇巴县境,产纸甚丰,故该地居民多有采用幼竹作原料制造皮纸者。其制造法于每年五月初将幼竹截下(若至小暑节以后,竹老即不能应用)放于臭水池中,经过两天,取出按节截短,再用人工碎之分捆成束,置于石灰池中,每捆竹子约用石灰一斤。经过五日取出,堆集地上,使之发酵,再过五日,放于锅中,蒸煮三日,复取出用碓压碎,再浸于碱水池中三日,每二百捆约用碱十斤。复取出堆集三天,再用低温度(即小火)蒸五日,洗净后即成纸料,即可入池抄纸。
二者的方法虽然都是使用熟料法,但也略有不同。前者可能使用较老的竹子,故在长时间石灰腌浸以后,还要经过一周时间的蒸煮。并且在抄纸时使用纸药。而后者则较为讲究,使用嫩竹,并且采用石灰腌浸蒸煮,再加碱水腌浸蒸煮的二次蒸煮法,与清代严如煜的《三省边防备览》中所述竹纸的制法类似,但有所简化,所制竹纸应可作为书写用纸。
在陕南东部的旬阳县双河,也生产以竹为原料的火纸,主要供迷信、包装、花炮加工之用,是一种低档纸。
具体制造方法为:在每年秋冬季节选收熟的上等竹麻(山竹、家竹均可),先用石磙将竹麻压破,也叫溜麻;集成小捆,放入麻池加水和石灰,大约需一年时间,而且每隔两三个月还要摇麻一次,使石灰渗入麻捆,使竹麻腐蚀成为纤维,也叫浆麻;再捞出放在蒸麻灶上加温,也叫冲麻;然后把灰浆洗净并晒干,用铁对头粉碎成细料,加水糅合,也叫踩槽;根据每槽产纸的多寡,把踩好的细料放入纸槽,并加适量的洋桃汁搅拌均匀,也叫发槽;然后用竹帘捞成火纸(竹帘分六格,即一次可捞六张,也有九格的),把捞出的湿纸累摞起来,五千张纸为一樽,六樽为一案纸,由牵纸工把垒在一起的纸分牵成张;再转干纸工晒干或烘干,去掉残缺,按每百张打上红色记号,每五千张为一片;最后由拾杂工压缩成块,磨光加盖彩色招牌和“足数五千”字样方可出厂销售。这是较为典型的北方竹料火纸的制造方法。将竹料称为竹麻,可能与早期造纸多使用麻有关。在甘肃的西和县等地,虽然使用皮料造纸,仍将制成的纸称为麻纸。在这里,麻已经成为造纸原料的代称。另外,处理过程中黄褐色的竹丝,也和麻有几分相似。在陕南相邻的四川,也将竹料称为竹麻。
在北方地区,常使用石碾对造纸原料,如构皮、桑皮等进行碾压处理,用石磙压竹麻,也带有一定的北方造纸特征。由于是在秋冬季砍竹,因此竹料较老,需要长时间的灰浸,辅以加温处理。至于具体的纸槽形制等,则不可详考。从纸帘的形制等而言,和南方地区生产小张迷信纸的方法相似。
河南嵩县白河乡民国时期同样生产以竹为原料的火纸,制法为:先将竹子砸裂,截成五尺长的段落,捆成碗口粗的捆,放入一米多深的大坑内,一层竹子一层石灰,比例为1∶1。大坑一次能放竹子两万斤。放好后引水入坑。沤三个月后,取出蒸半个月,就成熟料。把熟料放在水中洗去灰渣,放入水碓中砸成碎末,再放入陷坑,加一些洋桃水,即可捞纸。当地同样也有以构皮为原料的白绵纸制造。白绵纸的捞晒与火纸生产工艺相同,捞纸时同样需要加入纸药。
嵩县的火纸抄造明确是在陷坑之中,具有明显的北方特征。但在抄纸过程中,和旬阳一样,普遍使用纸药,这与一般的北方皮、麻纸制作工艺有所不同。而当地的皮纸制造也使用纸药,反映了其造纸工艺与南方的工艺具有一定的联系。
北方的竹纸制造,由于原料的关系,在制浆过程中,与南方竹纸的制造有不少相似之处,而与皮、麻纸的制造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设置较长的石灰水腌浸发酵时间,有的长达三四个月。并且在石灰浆蒸煮以后,有的还要加碱进行二次蒸煮。但北方的竹纸制造,也体现了一些北方造纸的特点,如在地坑式纸槽中抄纸。另外,在清代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生产迷信、包装等低档火纸时,多已采用石灰腌浸发酵为主的生料法;而北方地区,则仍普遍采用熟料法,这种情形,与草纸的制造有些相似。对于竹纸这种富于南方特色的纸种在北方地区制造工艺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手工造纸技术的南北交流,以及因地制宜加以本土化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陕西、河南的南部与四川、湖北接壤区域竹纸制造工艺,值得进一步考察分析。
再生纸
北方地区传统造纸中的一个特点是较多地利用废纸作为造纸原料。再生纸又称还魂纸、宿纸,我国制造再生纸的历史悠久。从发现的实物来看,至少在北宋时期即有再生纸的使用,在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写本《救诸众生苦难经》中,即发现麻料中掺有故纸碎片。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再生纸的出现年代应该更早。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也有再生纸的记载:“近世阔幅者,名大四连。一时书文贵重,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再生纸的制造地点,一般在城市或其周边,原因不外乎废纸的比较丰富。在清光绪年间(1885年)日本人井上陈政的《清国制纸法》中,记载了江南苏州城中造还魂纸的方法,其法为:将收集的废纸和纸屑按纸类区分,放入大锅之中,注入热水,一般是十斤纸加三十斤热水,密闭蒸数日后,用棍棒捣碎,取出纸浆,移入缸中抄纸。抄好之纸贴在木板上晒干。
在北方地区,也有再生纸的生产。例如北京的白纸坊,至民国时期,还有手工造纸。白纸坊地名历史悠久,金、元设“坊”以后,即有此名。明朝张爵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也有白纸坊之名,清初张远的《隩志》中称:“南城诸坊,白纸坊最大……白纸坊居民今尚以造纸为业,此坊所由名也。”
据文献记载,民国时期,白纸坊主要生产再生纸,其原料为废纸(烂纸),买来的废纸首先要放到大水池中水浸一两天,浸烂以后,就放在驴拉的碾子上碾两个小时,使其成为黑黄色的碎末,称为“麻”,再用大木桶盛起,到井边去洗。“洗麻”的过程由两个人担任,是放在一个直径约四尺的圆形扁荆条筐中,下面还要衬一块麻布以防纤维流失。先将井水倒入筐中,洗麻时用手臂翻动纸浆,约洗两个小时洗净大部分泥土等污物,纸浆呈浅灰色,再装入木桶中成为纸料。抄纸是在室内一个石砌成的边长四五尺、深约二尺的方池中进行,称为“限”。纸料放入池中以后再加水用木棍搅开。在料中还要加入菖蒲的碎末,其作用是使纸张“发宣”易于揭取。抄纸使用木框的竹帘,竹帘是由竹丝经油炸用细马尾编成。捞纸时工人站在“限”旁的一个坑中,用纸帘捞起纸浆以后,将上面的薄层反转放在木板上。一桶料倒在池中称为一“限”,由清晨做到晚九点,大张可出600张,小张七八百张乃至更多。在站坑边有一个小洞以生煤火,上置热水盆,每抄一张暖一下手。抄好的湿纸叠在一起用石块压起来压干,第二天用小车推到作坊自砌的墙边,用长刷揭起湿纸刷到墙上晒干。大张一天可刷700张左右。所制的纸最粗的叫“豆儿纸”,做厕用,或是包熟肉、糊盒子。此外还有糊墙打底用的“黑抄子纸”和糊窗户用的“白抄子纸”。愈白的纸,原料也要愈洁净,还要加入高丽纸或宣纸零头,增加强度。
再生纸的制作工艺一般均较为简单,由于废纸的纤维,已经经过蒸煮、打浆等处理,所以再次造纸时,只需将纤维加以分散,除去污物、墨迹等即可。如前面所述苏州清代的还魂纸制造,主要是靠蒸煮和洗涤达到上述目的。北方地区的再生纸制造,则一般不加蒸煮,直接浸水以后,碾碎即可。至于所成纸的质量,则与废纸的原料相关。如果为皮、麻原料,则再生纸仍能维持较好的纸质。笔者在日本山梨县市川大门考察当地画仙纸(一种仿宣纸)的制造时,见到其中的主要成分除稻草、龙须草的浆板以外,还掺用三桠皮纸,主要于以前废旧档案,据说这样制成的纸可以接近宣纸的晕墨效果。以皮、麻为主要原料的我国北方地区,同样有制造再生纸的传统。而在以竹为主要原料的南方地区,由于竹纤维丰富、竹纸的强度较低,因此再生纸的制造不是那么普遍。正如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说:“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取再造,名曰还魂纸。”近年来,在北方地区,由于废麻原料的短缺,以及桑、楮等皮料处理的劳动力成本较高,许多地方改以废纸为原料生产手工纸,如陕西佳县、山东郯城等,更多的则是在皮、麻原料中掺用废纸。
以废纸和皮、麻相掺和造纸,在民国时期就很常见,如陕西的南郑、城固,甘肃的兰州、平凉、永昌等地。而近年来,在北方地区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反而使用纯皮和纯麻的较为少见了。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以及北方手工纸,现在主要是作为包装、裱糊、烧纸等,对纸的要求不高。
本文摘编自《中国北方手工造纸工艺》,陈刚、张学津著,标题和内容有调整。
科学人文在线,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讨论。
转载说明:申请转载请在文末留言或邮件联系,转载时请完整保留文章出处说明,未经同意不允许修改、删减文章,不允许添加与文章内容无关的信息及广告。
今日荐读
?
内容简介
我国北方地区是造纸术的发源地,手工造纸历史悠久,在不少方面还保留着较为原始的面貌;有些古老的纸种,如麻纸,其传统制造技术也只存于北方。《中国北方手工造纸工艺》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北方仅存的二十余个地点的手工纸制作工艺进行了系统的记录分析;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就麻纸、皮纸、草纸等代表性纸种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还原和剖析,从原料、工具、工艺等环节分析了北方手工造纸工艺的特点;探讨了北方手工造纸工艺的多元价值与保护问题。《中国北方手工造纸工艺》是系统调查、整理、研究北方手工造纸工艺的成果。
简介
陈刚,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纸质文物的保护研究,包括传统造纸工艺的科学研究、纸张老化的机理及其防止研究等。
张学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韩天衡美术馆研究保管部主任,文博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传统造纸工艺、印学理论研究。
5寸照片是几比几推荐文章5:
5寸照片是几比几推荐搜索词:
1.手机照5寸照片是几比几
2.5寸照片是几比几的比例多少
3.5寸照片是几比几比例
本文标题:5寸照片是几比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