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的繁体字怎么写
顺的繁体字怎么写推荐文章1:520“训、州、巡、顺、钏”为什么与声旁“川”读音差别这么大?
520“训、州、巡、顺、钏”为什么与声旁“川”读音差别这么大?
“川”是相贯穿地通流之水者。
“川”读chuān ㄔㄨㄢˉ。
“训”是说教之言滔滔不绝者。
“训”读xùn ㄒㄩㄣˋ。
形声字变声变韵变调。那么“川”在“训”字中以其衍义相与比述间接参照参与其间辅助完善意义。
“州”是流水之中高土可居者。
“州”读zhōu ㄓㄡ。
形声字变声变韵变调。那么“川”在“州”字中以其衍义相与比述间接参照参与其间辅助完善意义。
“巡”是贯穿视行欲有所察者。
“巡”读xún ㄒㄩㄣˊ。
形声字变声变韵变调。那么“川”在“巡”字中以其衍义相与比述间接参照参与其间辅助完善意义。
“顺”是循天理行随流畅达者。
“顺”读shùn ㄕㄨㄣˋ。
形声字变声变韵变调。那么“川”在“顺”字中以其衍义相与比述间接参照参与其间辅助完善意义。
“钏”是金银做成之环形物者。
“钏”读chuàn ㄔㄨㄢˋ。
形声字同声同韵变调。那么“川”在“钏”字中以其本义相与比述直接参照参与其间辅助完善意义。
川:
《说文解字》:“川,贯穿通流水也。《虞书》曰:‘濬く巜,距川。’。言深く巜之水会为川也。”。犹分交錯相贯穿地通流之水者是川字之范式。
“川”是相贯穿地通流之水者。
“川”读chuān ㄔㄨㄢˉ。
犹分交錯相贯穿地通流之水者是川字之范式。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河流。
训:
训:从“訓”省。
训:繁体字写作“訓”。
《说文解字》:“訓,说教也。从言、川声。”。
(言:参见七画之十二“言”)
(川:参见三画之二“川”)
言、川两范式叠加:犹言如贯穿通流之水滔滔不绝以说教之者是訓字之范式。
繁体字“訓”简化为“训”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训”是说教之言滔滔不绝者。
“训”读xùn ㄒㄩㄣˋ。
“川”读chuān ㄔㄨㄢˉ。
由“言”、“川”组合。“言”在首位起主导作用,“川”在次位起到辅助完善意义的作用。形声字变声变韵变调。那么“川”在“训”字中以其衍义相与比述间接参照参与其间辅助完善意义。口中直说其语犹自舌上所出之声者是言字之范式。“言”在此表达的是相与比述说教之言者。犹分交錯相贯穿地通流之水者是川字之范式。“川”在此表达的是相与比述滔滔不绝者。“言”、“川”组合导向了犹言如贯穿通流之水滔滔不绝以说教之者是訓字之范式。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教育,教导。
州:
《说文解字》:“州,水中可居曰州,周遶其?,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诗》曰:‘在河之州。’一曰州,畴也。各畴其土而生之。(),古文州。”。
(川:参见三画之二“川”)
川、川、两范式叠加,犹贯穿通流水之中高土可居之处者是州字之范式。
“州”是流水之中高土可居者。
“州”读zhōu ㄓㄡ。
“川”读chuān ㄔㄨㄢˉ。
由“川”、“川”组合。“川”在首位起主导作用,“川”在次位起到辅助完善意义的作用。形声字变声变韵变调。那么“川”在“州”字中以其衍义相与比述间接参照参与其间辅助完善意义。犹分交錯相贯穿地通流之水者是川字之范式。“川”在此表达的是相与比述流水者。犹分交錯相贯穿地通流之水者是川字之范式。“川”在此表达的是相与比述水中高土可居者。“川”、“川”组合导向了犹贯穿通流水之中高土可居之处者是州字之范式。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水中的陆地。
巡:
《说文解字》:“巡,延行皃。从辵、川声。”。
辶即辵(辵:参见三画之五“辵”)
(川:参见三画之二“川”)
辵、川两范式叠加:犹贯穿绵延之视行欲有所察者是巡字之范式。
“巡”是贯穿视行欲有所察者。
“巡”读xún ㄒㄩㄣˊ。
“川”读chuān ㄔㄨㄢˉ。
由“辵”、“川”组合。“辵”在首位起主导作用,“川”在次位起到辅助完善意义的作用。形声字变声变韵变调。那么“川”在“巡”字中以其衍义相与比述间接参照参与其间辅助完善意义。犹乍行乍止者是辵字之范式。“辵”在此表达的是相与比述视行欲有所察者。犹分交錯相贯穿地通流之水者是川字之范式。“川”在此表达的是相与比述贯穿者。“辵”、“川”组合导向了犹贯穿绵延之视行欲有所察者是巡字之范式。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到各地视察;巡行。
顺:
顺:从“順”省。
顺:繁体字写作“順”。
《说文解字》:“順,理也。从頁、从巛。”。
(頁:参见六画之三“頁”)
(巛:参见三画之五“巛”)
頁、巛两范式叠加:以善和人循天理而行犹随流畅达者是順字之范式。
繁体字“順”简化为“顺”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顺”是循天理行随流畅达者。
“顺”读shùn ㄕㄨㄣˋ。
“川”读chuān ㄔㄨㄢˉ。
由“川”、“页”组合。“川”在首位起主导作用,“页”在次位起到辅助完善意义的作用。但“页”又在所从之先。所以“页”也起主导示意作用。那么这个表达只是“川”、“页”相与比述的参照。与“川”、与“页”不是直接的关联。形声字变声变韵变调。那么“川”在“顺”字中以其衍义相与比述间接参照参与其间辅助完善意义。犹分交錯相贯穿地通流之水者是川字之范式。“川”在此表达的是相与比述随流畅达者。犹人在下诘屈欲长而申举其首者是頁字之范式。“頁”在此表达的是相与比述循天理行者。“川”、“页”组合导向了以善和人循天理而行犹随流畅达者是順字之范式。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沿着同一方向。
钏:
钏:从“釧”省。
钏:繁体字写作“釧”。
《说文解字》:“釧,臂环也。从金、川声。”。
(金:参见八画之十二“金”)
(川:参见三画之二“川”)
金、川两范式叠加:犹用金银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成之环形物者是釧字之范式。
繁体字“釧”简化为“钏”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钏”是金银做成之环形物者。
“钏”读chuàn ㄔㄨㄢˋ。
“川”读chuān ㄔㄨㄢˉ。
由“金”、“川”组合。“金”在首位起主导作用,“川”在次位起到辅助完善意义的作用。形声字同声同韵变调。那么“川”在“钏”字中以其本义相与比述直接参照参与其间辅助完善意义。土中刚柔精和之至为阴始起而代言禁止犹刚好触碰到现在与以前汇合之处者是金字之范式。“金”在此表达的是相与比述金银做成者。犹分交錯相贯穿地通流之水者是川字之范式。“川”在此表达的是相与比述环形物者。“金”、“川”组合导向了犹用金银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成之环形物者是釧字之范式。
相与比述本义:表示臂镯的古称。俗称镯,镯子。用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成的镯子。
顺的繁体字怎么写推荐文章2:从正体与俗体演变看繁简字
:苏培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裘锡圭先生说:“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而金文大体上可以看作当时的正体字。所谓正体就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俗体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俗体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候,一种新的正体就是由前一阶段的俗体发展而成的(如隶书)。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俗体的某些写法后来为正体所吸收,或者明显地促进了正体的演变。”
汉字由殷墟甲骨文算起,至今已有3400多年历史。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时常分化为正体和俗体。
(一)
春秋战国之交的秦系文字就分为正体与俗体。其正体继承了西周的正体字,是秦小篆的前身;俗体字兴起在战国晚期,后演变为隶书。在秦代,小篆是主要字体,而隶书是辅助字体,社会地位很低。隶书是被上层统治阶级看不起的。秦代统治者允许官府用隶书来处理日常事务,是因为那时官狱事务繁杂,用小篆处理不完,不得不用隶书。隶书书写起来比小篆方便得多。裘锡圭说:“在秦代,隶书实际上已经动摇了小篆的统治地位。到了西汉,距离秦王朝用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并没有多久,隶书就正式取代小篆,成了主要的字体。所以,我们也未尝不可以说,秦王朝实际上是以隶书统一了全国文字。”
下面再说楷书里的正体与俗体。楷书的正体字就是我们熟悉的繁体字,楷书的俗体字就是社会广泛流传的简体字。在封建时代,繁体字冗余度很高,难认难写,可是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保护。俗体字难以取得正式地位。
以1915年刊印的《京本通俗小说》第十四卷首页《拗相公》的书影为例(如右图)。影印的是元代话本小说,其中用了大量俗体字。为便于阅读,这里写出它相应的正体字:
“拗相公
得歳月延歳月,得歡悦且歡悦。萬事乘除總在天,何必愁腸千萬結。放心宽,莫量窄,古今興廢言不徹,金谷繁華眼底塵,淮陰事業鋒頭血。臨潼會上膽氣消,丹陽縣裏簫聲絶。時來弱草勝春花,運去精金遜頑鐡。逍遥快樂是便宜,到老方知滋味别。粗衣淡飯足家常,養得浮生一世拙。
閒話已畢未入正文,且説唐詩四句。”
这一页除第一行书名外,有126个字,其中俗字有一半。除了“裏”字是笔画增繁的俗字,其余俗字都是笔画减少的。所以,俗字可以说是简体字。然而,这中间的许多简体字并不符合汉字的美学原则,很难成为规范字。1986年废止的“二简字”同样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简化字必须符合汉字结构的美学原则,避免只管从简的片面性。
(二)
进入20世纪,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化,许多学者提出要给俗体字正式地位。出版家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发表题为《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的文章,认为采用俗体字有三点好处:“⑴此种字笔画简单,易习易记,其便利一也。⑵此种字除公牍考试外,无不用之。若采用于普通教育,事顺而易行,其便利二也。⑶余素主张此议,以为有利无害,不惟省学者脑力,添识字之人数,即写字刻字,亦较便也。”1923年,胡适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的《卷头言》中说:“这二千年的中国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惊人的文法革新,他们还做了一件同样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
在简体字运动日益发展的形势下,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5年8月21日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收简体字324个。1935年8月22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又公布《各省市教育行政机构推行部颁简体字办法》,规定“凡小学,短期小学,民众学校各课本,儿童及民众读物,均应采用部颁简体字。”《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公布受到文化教育界的普遍欢迎。有识之士深庆今后对普及教育将增添一把利器,当能发挥更大效用。但是国民党的保守势力却极力反对,纷纷电请取消通令。国民政府推行简体字原本就是迫于形势,没有多少热情。等到有许多要人出来反对,也就改变初衷。1936年2月5日,国民政府教育部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表面说是“暂缓”,但此后再也不提此事。
(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要进行经济、文化各方面建设,可是80%的人口是文盲,扫盲成了国家大事。用繁体字扫盲效率低、效果差,推行简化字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大力推行简化字。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多次修订,1956年1月,国务院发布推行《汉字简化方案》,包括515个简化字和54个简化偏旁。在随后的推行中,针对《汉字简化方案》中关于偏旁类推简化的规定中不明确的地方,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解决方案并上国务院。国务院于1964年2月4日作出批示:“同意你会在告中提出的意见:《汉字简化方案》中所列的简化字,用作偏旁时,应同样简化;《汉字简化方案》的偏旁简化表中所列的偏旁,除了4个偏旁(纟、讠、钅、饣)外,其余偏旁独立成字时,也应同样简化。你会应将上述可以用作偏旁的简化字和可以独立成字的偏旁,分别作成字表,会同有关部门下达执行。”
根据国务院批示,文改会于1964年5月编印出版《简化字总表》并分成三个字表。第一表收的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收的是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收的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汉字总数很多,这个表不必尽列。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
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的通知中说:“为使人们正确使用简化字,请《人民日》、《光明日》以及其他有关刊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由此可知,《简化字总表》是推行简化字的基本标准,它规定了哪些字可以作为偏旁进行类推简化,哪些字不能作为偏旁进行类推简化,还规定了“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也就是无限类推的原则。这两项规定都是极为重要的。《简化字总表》是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编印的,从来没有被废止。
2000年10月3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规范汉字包括国家公布推行的简化字。该法第十七条规定:“本章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㈠文物古迹;㈡姓氏中的异体字;㈢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㈣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㈤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㈥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到此为止,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了正体字和俗体字的地位,这完全符合我国汉字使用的实际。2013年6月5日,国务院批准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是规范汉字的最新标准。《通用规范汉字表》删除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里“本字表以外的字,不再类推简化”的规定。
自推行简化字以来,正体字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俗体字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这是因为简化字容易学习、容易应用,清晰度高,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当今中国社会,凡是识字的人都认识和应用简化字,从事文史类等相关工作的人还要学习和应用繁体字。无限类推符合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相信经过漫长的演变,俗体字会成为社会应用的单一文字,繁体字变为专业用字。
《光明日》( 2022年05月21日09版)
: 光明网-《光明日》
顺的繁体字怎么写推荐文章3:万姓氏的汉字演变和家族过程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mò wàn
注音:ㄇㄛˋ ㄨㄢˋ
繁体字:萬
旧繁体字/异体字:
汉字结构:单一结构
造字法:一
简体部首:一
万的部首笔画:1
总笔画:3
笔 顺:横折撇
五笔86:DNV
五笔98:GQE
UniCode:U+4E07
四角号码:10227
仓颉:MS
GBK编码:CDF2
规范汉字编号:0035
数目,十个一千:万户侯(中国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后泛指高官)。
喻极多:万物。万方(a.指全国和世界各地;b.指姿态多种多样)。日理万机。气象万千。
极,很,绝对:万万。万幸。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芮伯的后裔芮伯万,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成王姬诵敕封同族人姬良夫于芮地(今陕西大荔朝邑城一带),史称芮伯,建有芮国,为姬姓诸侯小国。春秋时期,芮国传至芮伯万,他曾一度官至周王朝的大司徒。但后来由于芮伯万的宠姬太多了,闹得内宫不安,其母亲芮姜一怒之下将芮伯万赶出国去,住到魏城(今山西芮城)。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毕万,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晋国担任大夫,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毕万等人辅助晋献公姬诡诸消灭了三个小诸侯国,即耿国、霍国和魏国,毕万以战功受封于故魏城(今山西芮城),因此他又称魏万,成为后来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统治者的先祖。
在毕万(魏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为姓氏者,称万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有鲜卑拓拔部有复姓叶万氏、万纽于氏等部落,随北魏孝文 拓拔宏(元宏)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在汉化改革过程中皆改为汉字单姓万氏,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据《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文化汉化政策的推行,鲜卑族复姓大姓吐万氏也改单姓万,并迅速发展壮大,形成又一郡望——河南郡。鲜卑族万纽于氏, 在代北(泛指汉、晋 代郡和唐以后代州及以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山西、河北省北部一带。)的三字姓万纽于氏改为万氏。
源流四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初期商王汤的属下万舞,属于以官职称号为氏。万舞,就是万人之舞的总名,为商王朝初期的盛大活动总指挥一类的官职。据史书记载,商汤因“以万人而得天下”,一举击败夏桀,建商王朝,其后就有人以“干舞”为其国人军队的代称,组成歌舞予以典庆,即称万舞。在史籍《大戴礼·夏小正》中记载:“万也者,干戚舞也。”在典籍《韵会》中也记载:“汤武以万人得天下,故干舞称万舞。”
在万舞、干舞的后裔子孙中,因以以为姓氏者,即称万氏,世代相传至今,远早于姬姓万氏。
源流五
源于任姓,出自战国时期孟子弟子万章,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万氏,孟子门人万章。”万章,任姓,全名叫任万,字子章,被后世称作万章、万子章,公元前305年左右战国时期薛人,是孟子的重要门徒,也是儒学名著《孟子》的主要编纂者。在史籍《纲鉴易知录》中记载:“孟子去齐,绝粮于邹薛,退与万章之徒,述仲尼之意,著孟子七篇。”在典籍《孟子·序》中也说:“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在战国时期周游列国,宣传儒家的仁爱治国之道和唐虞三代德政,希望各国能采纳它的主张,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魏、宋、滕、齐等诸侯国都没有接受他的游说,最后他离开了齐国,回到了家乡邹国薛地(今江苏邳县),课徒讲学,他的门徒万章等,把他的言行主张记录编辑成《孟子》七篇,后来的韩子说:“孟轲之书,非轲自著,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孟子的伟大思想、言行,能够传播并存至今,万章的功劳是巨大的。
在万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万氏,世代相传至今,亦称万氏正宗。
源流六
源于改名,出自宋朝时期南仲丞相幕客赵方,属于冒姓为氏。在宋朝理宗赵葵执政时期,有一著名的参议大臣方岳,授为南仲丞相。在他的门客幕僚中,有一幕客叫赵方,号称赵父,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幕僚。因自己的名字“方”与主公方岳的姓氏冲忌,因此去掉一“点”改为万字,称赵万。这在史籍《齐东野语》中有记载“方臣山,名岳,为南仲丞相,幕客赵父名方,乃改姓为万”。
在赵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万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传说,在古代有个叫弈叶的人,曾居住在阴山北面的万纽于山,他的后代便以居住地为氏,取山名的第一个字“万”作为姓氏。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土默特氏,以部为氏。土默特氏族最初是东胡民族的一支即鲜卑族,唐朝时期称其为木马突厥,到了元朝时期已经归附于蒙古族了,曾隶属于喀尔喀蒙古,讲的是蒙古语,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皆与蒙古族人相同。
土默特氏族在明朝时期世居中卫(今辽宁沈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mot Hala,所冠汉姓皆为万氏、金氏等。
源流九
源于回 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 族万氏,源出 西亚中亚的音译名 宛葛思谐音。万氏在回族中为数不多。历史上,仅知其清末有著名的阿拉伯文书法家万景和,人们尊称他为“万巴巴”(先师),由他抄写的伊斯兰教典籍《古兰经》,书体精美之极,被教徒们视为经书典范,后者争相仿效。
在万景和的后裔子孙中,皆称万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图们氏,亦称图莫图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陀幔部,金国时期为女真驼满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umen Hala,汉义“万”,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万氏、图氏、门氏、莫氏等。
⑵.满族瓦色氏,满语为Wase Hala,汉义“瓦”,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万氏、瓦氏等。
⑶.满族万旒哈氏,满语为Wanlioha Hala,世居清河(今辽宁本溪清河流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由包衣抬入正黄旗,后即冠汉姓为万氏。
源流十一
源于赵姓。方岳字巨山,官参议官及知州有幕客赵万后改万姓。
源流十二
源于鲜卑姓氏万俟氏,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枝万姓读mò不读Wàn,也不可写作繁体的万。广东新会等地有此姓。
四、得姓始祖
芮伯万、任万、复姓叶万氏、吐万氏、万纽于氏、万俟氏。
五、人口分布
万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我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位列第86位,属于大姓系列。万姓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百分之零点二五,人口为三百余万。
万姓在我国台湾省列113位。春秋时期,芮国占据今山西、陕西间地,晋国则占山西一带,故早期万氏当发源于山西、陕西省境,此二省亦为后世万氏支系的主要源头。
汉朝以前,万氏族人有入迁山东者,如战国时期有山东人万章,但两发源地仍为万氏族人主要繁衍生息之地。两汉时期,陕西扶风一带万氏族人枝繁叶茂,遂有郡望——扶风郡。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四起,万氏族人有避居南方者,此次南迁,奠定了后世万氏族人盛于南方的基础。另外,北魏迁都洛阳后,随着汉化政策的推行,鲜卑复姓吐万氏改单姓万,并迅速发展壮大,形成又一郡望——河南郡。
唐朝时期,浙江、安徽万氏较盛,时有浙江昆山令万齐融;安徽人万敬儒,三世同居,族人所居之所称“成孝乡广孝聚”。唐代以后,史载万氏名人比比皆是,且多出南方。
宋、元时期,更朝换代频繁,少数民族辽、金、蒙皆想争霸天下,北方时有战争,致使万氏族人举族南迁,南方万氏族人由此陡增,江西、湖北、湖南、天津、山东等地均有万氏族人散居点。据载,宋朝有万顷,出江州(今江西九江);万镇,出平江(今湖南平江);万人杰,出大冶(今湖北大冶);元朝有万邦宁,出宝坻(今天津)。
明、清时期,是历史上万氏族人最盛阶段,山东、四川、江苏、广东、广西亦有万氏族人的足迹。可见,万氏族人已涉足于祖国最南端,遂有清朝万氏族人渡海迁播于更广阔之领域。据此期间史载万氏名人来看,多出、江苏、江西一带,则此区诚为万氏族人发展最旺之地。另,明朝万氏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陕西、北京等地落籍。
如今,万氏族人尤以山东、江西、江苏、湖北等省多此姓,这四省万氏族人约占全国万氏人口的40%以上。
六、家谱文献
江苏常熟古虞万氏宗谱八卷,(清)万文焯纂修,万文庶等校订,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江苏常熟古虞万氏宗谱八卷,(清)万士奎纂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
浙江常熟古虞万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万人广修,万士瑢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万氏宗谱十二卷,(清)万履占等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蔼吉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浙江宁波濠梁万氏宗谱四集十四卷,(清)万表重修,万斯大增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辨志堂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仙居寺前万氏宗谱二卷,(清)万佳年等纂,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当涂宛陵万氏宗谱二十四卷,末一卷,(民国)万选辑,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
安徽泾县泾川万氏宗谱,(明)万世霖重修,程文绣纂,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修,民国年间思诚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安徽黟县万氏宗谱不详,(清)万英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山东即墨万氏族谱二卷,(民国)万辛谨纂,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石印本。
山东新泰镇里村万氏族谱(先贤万子世系谱)续修1934年春,续修2010年。
湖北新洲万氏宗谱十卷,(民国)万永清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罗田万氏宗谱五卷,(民国)高旭枢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长沙万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湖南宁乡万氏四修族谱十卷,(民国)万高济等修,万显仪等纂,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湘潭万氏七修谱六卷,(民国)万尚迈纂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万成堂铅印本六册。
湖南湘乡万姓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四川崇宁万氏宗谱,(民国)万全泽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一册。
四川中江万氏宗谱三卷,(民国)万德厚、万德彰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三册。
四川中江万氏宗谱,(民国)万文叶等续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印本一册。
四川简阳万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万殊、万运森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石印本。
万氏族谱四卷,(清)万成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滋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万氏宗谱,(民国)万心麟等纂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万氏宗谱,(民国)万承宗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册。
万氏族谱,(民国)万殊、万定森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4年)石印本十四册。
湖南东安万氏重修宗谱六卷,手绘像四十八幅,坟图十三幅,(民国)徐晏升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槐里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万氏族谱十卷,(民国)文忠主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湖南浏阳万氏族谱九卷,首上中下三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扶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湖南安化小罗万氏家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孝里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七、郡望堂号
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槐里县:汉高祖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始置。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此地置“兴平军”,因该军平叛安史之乱有功,故于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以该军之名命名为兴平县,取“兴旺平安”之意,县名沿袭至今。
堂号
扶风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槐里堂:以望立堂。
隰西堂:明末万寿祺,万历举人。明亡以后,誓不降清。穿着儒士的衣服,戴着和尚帽子,往来吴、楚之间,世称“万道人”。他的书房叫“隰西堂”。他和阎尔梅被人称为“徐州二遗民”。他的著作有《隰西堂集》。
八、字辈排行
湖北鄂州碧石镇万家湾字辈子:先起长光汉,继兴有大儒,家传仁孝德,代习圣贤书。
某支万氏字辈:文宗开华永,传家义秀长。有名德泽,世代庆隆昌。
某支万章后裔字辈:希圣恢先绪,法天建懋功,熙朝开泰运,名世庆恩隆,德业为人宝,文章治国华,道全君立极,学备士成家。
山东新泰市宫里镇镇里村万氏字辈,68代至96代辈分:68学庆金会广首基肇祖舒业顺叙典彝法则允孚亶展功绩质登引延融96骏
江苏泰兴万氏字辈:承先世泽,敦孝永昌。
江苏扬州万氏字辈:久有常开得,永正志康强。
江苏盐城盐都龙冈东万村万氏字辈:履步登高,兴邦立国。
湖南安化万氏字辈字辈:壬福绍嗣思楚伯,胜廷国正添心顺。续派:希方长全嘉景象,承祖自新必能先,经崇逢元民光大,理一安邦定永年。
湖北随州万氏字辈:年逢大友,世代兴隆。
湖北浠水万氏字辈:才仕连登,文山学海。
湖北大悟万氏字辈:文章焕美,仁品单方。
湖北恩施万氏字辈:作树起方,
本文标题:顺的繁体字怎么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