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推荐文章1:重庆电大校长、党委副书记李国:广播电视大学需要重拾自信
重庆电大校长、党委副书记李国
如果从提出“重庆开放大学”概念算起,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推进转型发展和开放大学筹建工作已经进行了7年。7年来,作为省级电大,重庆电大转型取得了哪些成果,在筹建开放大学过程中有哪些思考?记者就此采访了重庆电大校长、党委副书记李国。李国认为,当前电大的转型发展正处于一个关口,只要闯过这个关口,电大系统就一定能浴火重生。而重拾自信,是能否再创辉煌的关键所在。
新时代为电大教育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不久前闭幕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您认为这对电大意味着什么?
李国:党的十九大,写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崭新篇章,也表明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这无疑对我们电大教育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指明了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点出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升级版的时代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远程开放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既提供了发展的巨大空间,也提出了明确而紧迫的要求。我国电大教育在近40年的发展中,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已经转向“买方市场”,尽管发展潜力巨大,但存在着一些亟需克服和突破的难题,积累起了结构性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矫正当前要素资源配置扭曲的问题,着力培育远程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动力,进一步优化办学体系和教育教学结构,扩大远程教育有效供给,提高远程教育对社会多元需求动态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记者:在当前形势下,就重庆电大而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李国:重庆电大的发展是伴随着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而不断向前迈进的。这些年来,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始终与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尽可能地抓住每一个发展的机遇。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完整地架构起覆盖重庆全域的现代远程教育办学系统网络,在38个区县中设有45所分校、工作站、行业学院。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全国电大系统建设的共性问题,那就是由于历史原因带来的“二元结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这种体制上的制约,可以说是目前最大的挑战。
同时,我认为,电大教育发展的挑战更多地还在于能否有效克服源于自身的局限。我们不能只把问题定位于体制机制,那就会裹不足前,面对发展中的问题无从下手。党的十九大一个关键词就是改革,这是我们解决当前电大教育办学遇到问题的根本方法,出路在于我们自己的勇气是不是足,在于我们自己的胆量够不够大,在于我们的办法有没有效。
以“一体多元三融合”建设开放大学
记者:重庆电大正在探索“一体多元三融合”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思路是怎样形成的?请谈谈该办学模式的要点。
李国:在推进转型发展和开放大学筹建工作中,我校逐渐认识到:一方面,要对现有办学系统内的基层单位在保持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以优化改造;另一方面,更要注重整合资源、多元合作,拓展办学空间和领域,建设新的基层单位,搭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都得到创新的、新的基层办学体系。所以,我们就提出了“不立不破、不破而立”的思路,这是重庆电大办学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核心就在于架构“一体多元”的体制机制。
与此同时,我校在国家相关远程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综合改革政策的指导下,提出了“三融合”的发展模式,即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融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相融合,力图创新驱动,内涵发展。这样一来,便形成了独具我校特色的“一体多元三融合”的办学模式,并在学校《大学章程》中加以明确。
记者:现在,重庆电大转型已经走到了哪一步?
李国: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在谋划重庆电大的转型。此后,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基于自身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和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两校一体”的体制机制,丰富了转型发展实践。2014年7月,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将“以远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融合为特色,建设新型开放大学”纳入2014年度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项目,旨在通过项目的深入试点,推进在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转型建设一所以远程教育为优势、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新型开放大学。
2014年9月,学校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市电大系统基层电大转型发展的意见》,从此,面对电大转型的历史机遇,学校不等不靠,先行先试,紧紧围绕办学育人的中心工作,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主线,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互联网+办学特色鲜明的新型大学”为目标,围绕抓远程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各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任务。
这几年转型发展的成效是显著的,主要体现在办学基础不断夯实上。学校建立了重庆市职业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和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师资队伍结构、教育信息化水平等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市电大系统转型持续推进,基层办学能力不断提升,办学规模保持稳定,办学项目“进园区、进社区、进企业”,形成一批宝贵的办学试点成果,“互联网+”专业集聚和专业改造取得良好进展,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通过掌控核心资源建立高竞争门槛
记者:开放大学是新事物,公众对这类学校普遍不了解。请您谈谈将来的重庆开放大学是一所怎样的大学?
李国:开放大学是什么,或者什么是开放大学,这或许不是主要问题。作为一个新事物,能否被社会接受,核心在于开放大学能为学习者带来什么学习体验和客户价值。“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开放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必须以“发现并挖掘顾客的需求以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主张”为核心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创造与传统大学和原有广播电视大学“大不同”的客户价值,设计出独特的价值创造方式,甚至可以颠覆教育行业的传统规则,突破现存的扩展瓶颈,通过掌控核心教育资源建立高竞争门槛,成功构建系统性的价值链体系或和谐的远程教育生态系统。
重庆开放大学就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要致力于打造一所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且“互联网+”办学特色鲜明的新型大学,一所可以提供“专业的职业教育、灵活的终身学习、开放的学习环境”的百姓身边的大学,成为重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这也是未来的重庆开放大学与现在的电大、普通高校不同的地方,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标签。
记者:电大学历教育以前一直是主业,现在,电大转型都有意避开在学历教育上与普通高校的竞争,那么,将来的学历教育与普通高校的学历教育有哪些不同?
李国:过去,电大的主业是学历教育,现在,电大的主业依然还是学历教育。但是这种情况是要扭转的,而且要尽快、主动扭转,不能消极被动地等待真正“拐点”的出现。事实上,电大教育在学历教育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已经远远超出过去的想象。所以,在办学中,大家都开始重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但是当我们谈“电大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时候,不能忽视电大的发展背景和现实条件。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好像未来的市场巨大,就必然有我们的用武之地,要看我们有没有能力进入市场,并比较好地发展下去;也不能盲目悲观,好像未来的市场都被其他高校和机构瓜分了,我们毫无招架之力。必须在当前及未来的教育市场中找到自身发展的切入点。
电大有自身的优势,要把优势用好,要进一步明确在当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地位、职能、功能及作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办学形式、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电大远程教育公共服务提供的新方式,加快推动服务模式变革,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广泛开展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切实扎根于中国大地,办好“百姓身边的大学”。
可能因为不够自信,所以,现在电大转型都有意避开在学历教育上与普通高校的竞争。其实,这何尝不是当前阶段的最佳策略呢?在没有强大竞争能力的时候,没必要也不允许我们和普通高校直接竞争。但是我们要发展地看问题,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看问题。作为全球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在既有优势和教育技术发展的支撑下,我相信中国的电大肯定有自己的未来发展道路。
至于电大将来的学历教育与普通高校的学历教育有哪些不同,这个不好说。但是有一点,我认为,今后的“教育”或许会消失,但是“学习”会留下来。那么,我们电大所能提供的学历教育为什么不朝这个方向转变呢?围绕“学习”这项活动本身来变革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服务模式等,就应该是我们和普通高校的不同之所在。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自信”,应该怎样认识这个问题?
李国:当前,我们正处在转型“瓶颈”期,或者说处于转型与升级的“换挡期”。在这个时期,存在迷茫、焦虑和不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电大的转型发展是一个关口,只要闯过这个关口,电大系统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我们要打造具有“互联网+”办学特色的新型开放大学,这既是一个创新任务,也是一个传承任务。说它创新,是因为,我们目前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从思维模式、办学理念、教育观念等方面,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模式、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要去改变。说它是传承的,是因为我们的电大系统有38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也练就了面对危机和压力的本领。
电大教育事业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从老电大熟悉的注册视听生到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每一次的破茧何尝不是一次华丽的转身,每一次的转身又何尝不是一次创业创新?而且,在所有创新中,教育的本质规律是没有改变的,仅仅是在形态上、模式上和价值取向上发生着变化。
所以,我们要加强战略定力,重拾自信。我们必须承认,现在遭遇到的环境有太多的变化,各项工作也有太多的阻碍,但是也要看到,我们同时拥有很多的机遇。现在,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始终向着建成一所具有“互联网+”办学特色的新型大学迈进,向着建成全国领先的开放大学奔跑。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推荐文章2:思想的力量︱重庆卫视今晚21:35播出第五期《全面育人,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
今晚(1月24日)21:35
大型理论传播电视节目《思想的力量》
第五期
《全面育人,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将在重庆卫视播出
党的二十大告指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同时
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
“建设教育强国,
基点在基础教育。”
为此
“学校、家庭、社会
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
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
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
本期节目
我们聚焦教育
一起就“全面育人
厚植人民幸福之本”这一主题
聚焦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场域
聆听全面育人的生动实践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和建设工程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王向明
复旦大学政党建设
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郑长忠
将为我们深入剖析
其蕴含的思想力量
本期节目
我们将跟随全国首个
以省级区域命名的家庭教育学院
——重庆市家庭教育学院的院长
杨宇孛
一同探讨“好的家庭教育究竟是什么样”
跟着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思政老师
彭雪容
体验一堂精彩的思政课
感悟红岩精神的力量
跟随上海市民艺术夜校
闵行分校的负责人
杨琛
聆听他们如何
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贡献力量
《思想的力量》首季以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为主题
通过精心策划的系列节目
讲述在这一思想引领下
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民生实践
解析其背后蕴含的思想力量
《思想的力量》之
《全面育人,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敬请关注!
大型理论传播电视节目《思想的力量》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主办,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承办,重庆卫视倾情打造,本期节目由四川外国语大学协办。《思想的力量》每周五晚21:35在重庆卫视播出。
作为一档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解读新思想伟力的创新栏目,《思想的力量》紧紧围绕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呈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落实在全国大地上这条主线,致力于记录一幕走心分享的“鲜活思政课”,构筑一个理论紧贴实践的“观点舆论场”,力争塑造一个具有鲜明重庆辨识度、又有开阔眼界的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品牌。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推荐文章3: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1000余门在线(微)课程
:重庆日网
重庆日讯 (记者 李星婷)2月7日,重庆日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获悉,该校利用“互联网+教育”技术,建立了重庆远程教育中心开放学习服务网,免费向社会提供1000余门在线(微)课程的网上学习资源。
据悉,重庆远程教育中心开放学习服务网网址为包括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成人学习天空、重庆市终身学习网、国家数字化资源中心重庆分中心、智慧职教平台等10余个学习资源平台;可提供1万余个媒体资源,1000余门在线(微)课程,涵盖了学历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资源内容,很适合大众居家学习。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还启动了“新生第一堂课”的线上录播,内容包括开放教育方面的导学、助学;学校还充分利用腾讯课堂等直播课手段,开展线上教学,免费向社会提供多类型、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化网上学习(资源)服务。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推荐文章4: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渝中区分校 用好党建“指南针”打造终身教育大学堂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推荐文章5: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重庆开放大学
市政府网截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2月4日9时40分讯(记者 秦思思)昨(3)日,重庆市政府网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更名的批复》,同意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重庆开放大学,学校更名后的隶属关系、管理体制以及原有的学历、非学历教育办学权等保持不变。该批复指出,市教委要指导重庆开放大学制定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完善重庆开放大学工作体系,分步推进全市电大系统基层单位更名,推动重庆市电大系统整体转型高质量发展。同时,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大力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重庆开放大学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更好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推荐搜索词:
1.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官网
2.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
3.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是几本
本文标题: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