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推荐文章1: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叶永烈眼中的"一代才女"戴厚英01 缘起

  作家叶永烈在其《戴厚英苦涩的婚恋》一文中曾称戴厚英是"一代才女"。而关于戴厚英,坊间道听途说的东西很多。其实,真正了解或采访过戴厚英的人并不多,叶永烈是其中之一。


  叶永烈曾说他是"破例"采访了戴厚英。为什么那么说呢?其实没有什么神秘的,就是因为他曾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忌写上海同行;忌写异性同行;忌写年纪相近的同行。而这几条,戴厚英恰好都符合。


  那么,叶永烈又是为何破例采访了戴厚英呢?按照他生前接受共识网采访时的说法,首先,是他觉得戴厚英的故事特别引他的注意;其次,是戴厚英很愿意与他谈;再就是,他们对很多问题有共识,所以戴厚英愿意把真实的想法告诉他。而这三点,对于以纪实文学见长的叶永烈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叶永烈曾经说:"我跟戴厚英虽说都生活在上海作家圈中,原本并无交往,彼此知道而已。"


  作家叶永烈


  叶永烈清楚地记得采访戴厚英"是在一场暴风急雨降临在她头顶的时候。"那年,她的长篇小说《人啊,人!》成了众矢之的,她本人也因此遭到严厉地批判。而那一切,自然引起了非常敏感的叶永烈的注意。


  采访之前,叶永烈仔细阅读了戴厚英的《人啊,人!》和《诗人之死》两部长篇,以便对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他心里很清楚,《诗人之死》中男主人公的原型就是早已离世的诗人闻捷,而女主人公的原型就是戴厚英本人。


  叶永烈打算以撰写《闻捷之死》为切入点,然后逐步深入了解正处于漩涡之中的戴厚英,并通过他的文字让人们知道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02 初会

  尽管同在上海,但叶永烈的家距戴厚英住的地方很远,坐公交往返要近4个小时。即便是这样,叶永烈事先并没有跟她联系。那时的她,几乎不与上海其它作家交流,独来独往,且不愿接受采访。因此,叶永烈担心在那样的状态下预约采访她可能会被拒绝。


  那是1985年6月初的一天,叶永烈来到复旦大学一幢宿舍楼,在那里,他见到了戴厚英。


  “一代才女”戴厚英


  在叶永烈的眼中,戴厚英略显文弱,没有想象中桀骜不驯的样子。戴厚英没有拒绝叶永烈的采访,也许,当时身处困境中的她需要那样一个机会,需要深深地呼出一口闷气。


  得知叶永烈的来意后,她建议另约时间来谈,因为谈闻捷之死会使她的情绪波动,她担心那会使她无法平静地完成下午的授课。


  戴厚英还善意地提醒叶永烈,写那样的告文学很可能会得罪某些人。她说可以先谈一些自己的情况,让叶永烈听完后再决定写还是不写。


  那是叶永烈第一次采访戴厚英。他们像两个老熟人那样愉快地交谈了一个多小时,毫无拘束之感。后来,叶永烈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她非常健谈,讲话很有条理。烟瘾很重,一根接一根地抽香烟。"


  叶永烈了解到,戴厚英1938年出生在安徽一个偏僻的小镇,在家中7个孩子中排行第二。小时候,祖父认为女孩子不需要读书,但在哭着要念书的坚持下,她得以读了几年私塾,后又考进中学。


  1956年,18岁的戴厚英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而就在那年,她的父亲因为对统购统销政策提了些意见而被打成了"右派"。四年后,她大学毕业进入上海作协文学研究所工作,次年,便与青梅竹马的男友结婚。


  叶永烈得知,戴厚英是先入了中国作协,之后才入的上海作协。叶永烈很清楚,那明显是不合常规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她不太正常的人际关系。


  曾经的上海作协大门


  在那天采访过程中,戴厚英提到想读叶永烈的告文学作品,叶永烈便将一本登有他《思乡曲──马思聪传》一文的《文汇月刊》送给了她。或许,戴厚英是想看看他告文学的写作风格,以便判断他是否适合写闻捷的故事。


03 再会

  据叶永烈回忆,戴厚英当天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她表示,如果叶永烈一定要写闻捷,她会尽力提供帮助。但同时她又表达了对此事的犹豫,她说作为一个单身女作家,她只求安宁与平静,实在不希望自己在世时将闻捷的故事公诸于众,使之成为公众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


  几天后,叶永烈应约又一次去戴厚英家,对她进行了长达6个多小时的采访。


  期间,戴厚英接到闻捷女儿的电话。在她们非常亲切的交谈中,戴厚英说了叶永烈准备撰写关于闻捷的告文学的事情。她说,叶永烈是一位严肃的作家,不会把闻捷的故事简单地当作社会新闻来写。


  戴厚英之所以那样说,应当是出于她对叶永烈的了解以及阅读其作品后的一个基本的判断。随后,她征求了闻捷女儿的意见,闻捷的女儿让她自己决定。


  诗人闻捷


  据叶永烈了解, 闻捷去世多年以来,戴厚英与他的3个女儿一直保持着联系,对她们十分关心和爱护。叶永烈认为,戴厚英把她的爱献给闻捷的女儿们,其实,是对闻捷爱的延续。


  闻捷是在1961年初到上海作协从事专业创作的,虽然和戴厚英同属一个单位,但最初几年里他们并无交集。


  戴厚英回忆,1968年,闻捷在被撵出"样板戏"《海港》剧组后,离开上海跑到了北京,后被造反派押回。上海作协和上海京剧院随即成立了一个联合审查组,专门审查其在北京期间的活动,而戴厚英本人作为审查组成员参与审查。一个多月后,虽然没有查出闻捷有什么问题,但他还是被关押在了上海少管所。之后不久,审查组惊闻其妻杜芳梅自杀身亡。


  当时,戴厚英和一位同事被指派到杜芳梅的工作单位了解情况。她们得知,闻捷接受审查后,杜芳梅单位里的另一派开始批斗她,并在外滩刷出"打倒闻捷"的标语。在受到极大精神刺激的情况下,心力交瘁的杜芳梅自杀离世。


  闻捷和夫人杜芳梅


  闻捷对妻子的感情很深,所以,当他从戴厚英那里得知她的死讯后极其悲痛。而闻捷那悲痛欲绝的一幕深深地震撼了戴厚英,也促使她对闻捷那个人开始有了一些了解。


04 情感

  关于自己婚姻破裂的过程,戴厚英对叶永烈没有避讳。她说,由于丈夫在安徽工作,他们一直处于两地分居的生活状态。"文革"期间,为了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她联系了安徽芜湖造船厂,准备调到那里工作。


  就在戴厚英调往安徽前不久,“一打三反”运动开始了,她被定为重点审查对象。调动工作不成,又成了重点审查对象,家庭矛盾就此激化,于是,他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1969年,戴厚英和闻捷一同被下放到了位于奉贤县的"五七干校",在同一个小组劳动,由此,他们之间的接触自然而然多了起来。


  上海市五七干校大门


  戴厚英告诉叶永烈,闻捷当时虽然已经46岁,但依然单纯得像个孩子,几乎信任所有的人。


  戴厚英承认,在劳动之余,她阅读了闻捷的作品,并且爱上了他。而那份难以描述的情感,她自己也不曾料到。


  叶永烈根据戴厚英的回忆写道,在此后对戴厚英3个月的审查和批判过程中,她被要求不许跟任何人讲话,否则,会被认为在笼络群众,博取同情。而与此同时,善良的闻捷看到了她的倔强,佩服她的毅力,渐渐对她产生了好感。


05 绝恋

  叶永烈通过戴厚英了解到,闻捷在戴厚英的面前,从不掩饰他对妻子的怀念。他告诉戴厚英,他和杜芳梅相识于延安,感情深厚。他那些充满感情的诗都是写给杜芳梅的。彼时,他和妻子一个在新疆一个在北京,天各一方。于是,他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写进他的《天山牧歌》等情诗里。


  后来,随着戴厚英与他感情的加深,他更是经常谈到已经逝去的妻子。戴厚英说:"他非常天真、纯洁,从不会伪装自己。他毫无顾忌地在自己以后的恋人面前谈到对故去的妻子的怀念。"


  闻捷与友人


  这或许是常人不能理解的,但那不但没有让戴厚英感到不快,反而使她更加深了对闻捷的理解。


  然而,他们之间的感情受到了多方的干涉,《文汇》的一份简中更是将此称为"阶级斗争新动向"。上海市当时的负责人在简上作了批示,要求对闻捷进行批判。


  随后,各种批判袭来,闻捷的身心受到了无情的摧残。1971年1月,这位著名的诗人在经历了身心和情感的多重折磨后,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令他痛苦不堪的世界。那时,他只有48岁。


06 反思

  尽管戴厚英和闻捷的感情经历只有几个月,也未曾结婚,但毋庸置疑,闻捷依然活在戴厚英的心中。她坦陈,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遇见过第二个像闻捷那样的人。


  戴厚英说:"我没有死。因为我从闻捷的死看出,死是没有用的。我把痛苦埋在心里,我非常怀念闻捷。" 她怀着对闻捷深沉的爱,经过痛苦的反思,写出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诗人之死》。


  作家戴厚英


  叶永烈认为,闻捷对于戴厚英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没有闻捷那个人出现在她的生活中,她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作家的。关于这一点,戴厚英也曾多次表达过相同的观点,可见那段感情对她的影响之深。


  那时,戴厚英已被调入复旦大学工作。此后不久,她又撰写了第二部长篇小说《人啊,人!》。在叶永烈看来,这篇小说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写作手法,好于《诗人之死》。


  不曾想,此书出版后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她所在的复旦大学组织了人道主义大讨论。当时,参与讨论的人明显分为两派,支持和反对的人观点可谓针锋相对。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批评引起了国外的注意,其结果是,美、法、日等国陆续出版了此书的译本。


  1985年,叶永烈在采访戴厚英本人和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了关于她的告文学《雾中的花》。她看后非常满意,但她认为当时的上海作家圈很复杂,担心此稿发出来会对叶永烈不利,但叶永烈说:"我无所谓。"


  此后,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戴厚英所料,由于某种难以言说的原因,此稿终无法在上海发表,只好转发青海某刊物。2011年,它被作为首篇文章收录于叶永烈《文坛风云录》一书中。


  《文坛风云录》叶永烈著


07 非命

  戴厚英是在1996年8月25日遇害的。


  55天后,杀害戴厚英的凶手陶锋坐在被告席上接受审判。叶永烈则坐在离他约两公尺的地方旁听庭审。他在做笔记的同时,仔细地观察了陶锋在法庭上的每一个反应。


  之后,叶永烈采访了出庭作证的戴厚英的弟弟。他了解到,陶锋曾拿着他爷爷写的便条请戴厚英帮忙在上海找个地方打工,而他的爷爷是戴厚英读中学时的老师。


  那天,陶锋又来到戴厚英家,见只有她的侄女戴惠一人在家,便起了谋财之心,他趁戴惠不备将其掐晕。恰在此时,戴厚英回来,陶锋见事已败露,便用菜刀杀害了戴厚英和戴惠。


  叶永烈说,戴厚英不幸遇害的当晚,香港《明月刊》就请他赶写有关戴厚英的长篇纪实,在该杂志上连载。于是,他连夜完成了一万多字的《从〈诗人之死〉到戴厚英之死》,在此刊物随后的两期上刊出,成为当时关于戴厚英最为详实的道。


  接着,叶永烈根据庭审和采访记录,以及其它资料逐期写下去,最终成就了《非命》一书,也算是对戴厚英的一种纪念。


  《非命》叶永烈著


  戴厚英之死当时在海内外震动很大,也曾引发一些猜测。叶永烈的文字真实地反映了她的死因和她的一生,无意中起到了澄清事实的作用,《非命》一书也因此成为当年的畅销书。


08 评说

  2006年3月的一天,叶永烈接受了《合肥晚》特约记者的采访。在回答如何评价戴厚英时,叶永烈说:"戴厚英才华横溢,一生坎坷,受尽'左'的迫害又死于非命,我非常理解敬重她。"


  他还说:"我认为戴厚英可贵之处,是她敢于说真话,她曾经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文革'中,她曾错误地批判过一些人,但她知道自己错了,她能坦诚地承认。把自己的思想脉络说清楚。其实那场批判《人啊,人》的运动反而帮助了她,提高了她的知名度。戴厚英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作家,她后来写的《空中足音》比《人啊,人》还好。她对家乡很有感情,对母亲很孝顺。对安徽人民也充满了爱。"


  戴厚英、叶永烈与韩素音夫妇


  回忆起当年采访戴厚英的过程,叶永烈曾对共识网的记者说:"我觉得采访她还是很值得的,这是唯一的一次破例,别的都是赶上谁去世我写篇文章来纪念,但是都没有这么深入的交往。"


  曾经有一段时间,戴厚英的对外联系有很多的不便。德国的汉学家马汉茂先生写信给她,商谈给她出书的事情,复旦大学予以退回,称"查无此人"。后来只好给叶永烈写信,他再套一个信封寄给戴厚英。他说:"可见我们的关系非同一般。"


  现在,叶永烈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生前,他用平实的笔触记述了他眼中的“一代才女”的一生,给读者用心诠释了一个真实而可信的戴厚英,为此,我们应该深深地感谢他!


  --------END--------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请联系删除!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推荐文章2:当你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时候,该怎么度过这些人生危机?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时运首见于《左传》,“吉凶时运”,时运也叫一时的运势,包括个人的努力和外界的共同作用。不齐:参差不齐。整句转化为时运不济。命途:一个人一辈子的命运和前途。多舛:舛,想背的两个“止”。《说文解字》,对卧也。由错综复杂引申为不顺利。冯唐易老:冯唐是汉文帝时期的都尉将军,以孝悌闻名乡里。有一次汉文帝问他:如果现在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将军,我还怕匈奴吗?但冯唐生性耿直,直接说假如现在有这两位将军,皇上也不会重用,因为皇帝的奖赏太轻,责罚太重。汉文帝很不高兴,就不再重用他。到汉景帝时,他还是和皇上说话不分轻重,因此也没有受到重用,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家都推荐冯唐,可是他已经是90多岁的老人了,由此看来,冯唐有致命的缺点。


  李广难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飞将军李广从此明闻天下。李广这箭法百发百中,但性格是过度自负,说话直来直去,得罪了皇上,尤其是差一点为匈奴俘虏,因此他始终没有被封侯。真是性格决定命运。屈贾谊于长沙:贾谊就是《过秦论》的,文采飞扬,聪慧无比,他成为汉文帝的公卿博士,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但说话过分的张扬,又受到老臣周勃和灌英的诬陷,被流放到长沙担任太守,成为怀才不遇的代表。


  窜梁鸿于海曲:据《后汉书.梁鸿传》,东汉文学家,年幼时家境贫寒,父母早亡,但他在太学学习四书五经极有才华,学成后为别人牧猪,后来取了丑妻孟光,两人恩爱无比,举案齐眉,看破红尘,到深山隐居。他曾写一首《王噫诗》来讽刺当局,引起汉章帝大怒,要捉拿他,于是他改名期运后就躲到渤海。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据《晋书.吴隐之传》,广州城外有一口泉水,人喝了之后贪婪无比。无影子到广州担任刺史,专门喝下来泉水,然后附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庄子.外物》鲋鱼附在车辙沟之中,等待雨水的降临。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庄子逍遥游》,鹏之徙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直上者9万里。东隅,《诗经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与成隅。这里的隅城楼的隐蔽处,代指太阳升起的地方。桑榆:指桑树和榆树,这是日落的地方。


  哎呀,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到老了也没有被重用,李广终生没有封侯。学富五车的贾谊待在长沙,才高八斗的梁鸿逃走渤海,都是没有明主和时运不佳吗?难道他们自己就没有问题?君子要善于审时度势,发现小的问题就改变策略,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会趋利避害。老当益壮,不能改变为国为民的初心;穷且益坚,不能坠落青云之志向。即使饮贪泉水仍廉洁奉公,就是车辙里的小鱼,也要满怀信心。早上失去的东西,也许晚上会获得。读了王勃这些文章的内容让人马上都感到不焦虑了。


  任何一个人的人生都会有艰难困苦,然而怎么去面对?是逃避还是直面人生,其结果就大不相同。人不能完全掌握命运,但是读好书,做好自己的工作,等待天降甘露,这是许多人都能做到的。当厄运降临,我们不能沉迷于酒色,更不能沾染其他的不良习惯,有保持头脑冷静,知道每天应该干什么,慢慢的就会走过泥潭!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推荐文章3: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盘点世界杯中的乌龙瞬间

  新华社北京7月2日体育专电


  新华社记者姚友明 吴书光


  北京时间7月2日清晨,一粒匪夷所思的乌龙球帮助卫冕冠军日本队晋级2015年女足世界杯决赛。来自英格兰的姑娘们用擅长的长传冲吊打法一度掌握比赛主动权,但当后卫巴塞特在第92分钟伸腿试图解围时,厄运却不幸降临:皮球诡异地在击中自家球门横梁下侧后砸进门线,裁判抬手指向中场示意进球有效,日本队员欣喜若狂,而巴塞特伏在地上,泣不成声……


  实际上在男足世界杯的赛场上,“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乌龙入球并不少见,匪夷所思的乌龙球某种程度上也是足球运动魅力的一部分。


  悲伤回忆


  在1994年美国世界杯上,哥伦比亚球员埃斯科巴在小组赛与东道主的关键比赛中不慎将皮球捅入自家球门,导致球队1:2失利、未能晋级16强。


  (图片来自网络)


  打道回府后,埃斯科巴前往酒吧买醉,却被球迷认出并戏谑、辱骂,随后双方发生激烈争执,争执从酒吧内一直延续到酒吧外。最终,数名球迷将埃斯科巴包围,开枪将其打死。消息一经传出,立刻震惊世界。


  足球本来是一项快乐的运动,但这一因乌龙球所产生的悲剧却让人遗憾、发人深省。埃斯科巴的鲜血控诉着针对足球运动员的暴力罪行。


  快打旋风


  2006年德国世界杯,英格兰小组赛中遭遇巴拉圭。开场仅3分钟,英格兰便获得前场任意球,“万人迷”贝克汉姆成功兜出一记“贝氏弧线”,巴拉圭队长加马拉门前头球解围却将球顶入自家球门,门将虽然碰到皮球但仍未能阻止这记乌龙。


  这一进球也成就了世界杯历史上最快乌龙球纪录。不过开赛就收到大礼的“三狮军团”显然提前透支了运气,四分之一决赛中,英格兰队经过互罚点球1:3不敌劲敌葡萄牙队,在被淘汰出局的同时,贝克汉姆也完成了作为职业球员在世界杯上的谢幕演出。


  人品“守恒”


  巴西队在法国世界杯和巴西世界杯两次揭幕战都遇到了乌龙球,不过1998年那次是对手乌龙,2014年在自家门口却是主动给客人“献礼”。两次乌龙时隔16年,遵循了所谓“人品守恒定律”。


  ↑ 新华社记者刘彬摄


  谁都希望能在世界杯揭幕战上取得进球,但谁都不希望用博伊德在1998年法国世界杯揭幕战上的那种方式。当时,卫冕冠军巴西队遭到苏格兰人顽强抵抗,1:1的比分一直被保持到下半场第74分钟。此后卡福在禁区内接队友长传后冷静挑射,苏格兰门将本已挡出皮球,但在慌乱中回防的博伊德却闪躲不及将球挡入自家球网。这粒世界杯揭幕战中首次出现的乌龙球最终帮助巴西队2:1涉险过关。


  2014年世界杯揭幕战中,巴西后卫马塞洛在比赛进行了10分19秒时就打进了当届杯赛上的首粒进球,不过此球是被马塞洛不慎碰进自家球门的。虽然巴西队最终还是3:1笑到最后,但这粒乌龙球成为世界杯历史上东道主在揭幕战中打进的第一个乌龙。


  (图片:新华社发;编辑:王浩宇)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推荐文章4:夜读 | 所谓人生开挂,不过是厚积薄发

  名家画廊 | 俞致贞,字一云,画室名百花书屋,著名花鸟画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工笔花鸟、草虫、蔬果。


  一切辉煌的背后,终会经过苦难的磨砺


  曾经听过一个很有趣的定律,名叫鸭子定律。


  讲的是鸭子在水面游动的时候,总是优雅而闲适的样子,让人不禁羡慕它的安逸。


  但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在水面之下,鸭子拼命划水的模样。


  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别人的成功似乎很简单,仿佛抬手之间就能轻易触碰。实际上,我们却没有看到,别人努力成功的背后,也如同鸭子划水一般,拼尽全力在努力前行。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所谓的捷径。任何成功,都是一点一点努力而来的。


  想起前不久,在书上看过一个寓言故事。


  有一位哲人,问了他的三个徒弟一个问题:“我们来到人世间是为了什么呢?”


  第一个徒弟回答:“是为了享受快乐。”


  第二个徒弟回答:“是为了承受痛苦。”


  第三个徒弟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既要承担生活给我的磨难,也要享受生活赐予我的幸福。”


  最后,哲人给前两个徒弟打了50分,给最后的徒弟打了满分。


  人生路上,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苦难与挫折。想要享受快乐,就必须先承担起痛苦,体会过生活的辛酸苦辣后,才能尝到真正的甘甜。


  要知道,在人生的大海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大海中漂泊着的一艘孤独的小船。小船是驶向成功的彼岸,还是停留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取决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还记得读书时,有位教授在课上分享他的成功秘诀。他说:“我有句三字箴言要奉送各位,它能使你们心境平和,对你们大有帮助。


  这三个字,就是不要紧。


  假如你正在经历困难,遇到痛苦,不要紧,只要不放弃奋斗,撑下去,总有见到太阳的一天。”


  要记住:苦难不会长久,强者却可长存。独自走过最艰难的日子,才能过上最舒服的人生。


  名家画廊 | 俞致贞


  俗话说,“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


  想想,不无道理。


  不经历风雨,怎么看见彩虹;不经历磨砺,怎么取得辉煌。


  如果你觉得累了、苦了,再坚持一下,逼自己一把,熬过去了,命运也许就截然不同了。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他的一生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生活再多的困难,都不曾把他击垮。他一次次地直面挫折,努力前行,最终取得了文学界的巨大成就。


  一切辉煌的背后,终会经过苦难的磨砺。但只要坚持下去,今天所有的痛苦,都会转化为明日的光芒。


  很喜欢诗人易卜生讲过的一句话:“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面对苦难,我们要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如此,才能熬过风雨,在拼搏中成功。


  正如史铁生从瘫痪中挺了过来,用铿锵有力的文字力证自己的人生价值;曹雪芹生活贫穷,在举家吃粥十年,终于写成了《红楼梦》;许多困难,只不过是人生漫长旅途中的一块小小绊脚石。


  绊倒了不可怕,只要坚强地站起来继续前行,才能跨越它、战胜它。人生再难,熬过去,你就赢了。


  名家画廊 | 俞致贞


  有段话是这么说的:“不要去羡慕别人的一路坦途,你看不到别人起步时的苦难,别人拥有的,你羡慕不来;自己的生活,好坏都得过。”


  是啊,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开挂的人生。那些所谓的成功,不过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我们常常着眼于别人现在的成功,却偏偏忘记了,别人成功背后的坚持与努力。


  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空穴来风的。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的成功,就于你的坚持与努力。


  常言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


  当你一次次地坚持,一次次地奋斗后,你就会明白:


  你所承受的苦难,都将成就你未来的桂冠。


  你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是你成功路上的一盏指明灯!


  主播 | 沙青


  :净静 :净物(ID:cystyle001)


  监审:葛素表


  监制:于卫亚、吴炜玲


  编辑:陈子夏、李昂、董琳娜


  美术设计:赵丹阳


  实习生:雷雯雯、赫秋晨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音视频部


  体会过辛酸苦辣,才能尝到甘甜!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推荐文章5:臀困于株木: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君子见几,达人知命

  《困》初爻为阴爻,故题“初六”。文王所系爻辞为“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臀”,器物的底部,所以居坐。“株木”,枯木。二三四互离,“离为大腹,其于木也为科上槁”(《说卦》)初六居其下,大腹之下为臀,故曰“臀困于株木”。


  “臀困于株木”,犹言坐困于藩篱。


  《说文解字》:“幽,隐也。”《尔雅》:“幽,深也。”此爻居坎之最下,坎为陷,为沟谷,为隐伏,故曰“入于幽谷”。


  “入于幽谷”,困之深也。


  《说文解字》:“觌,见也。”初六上应九四,体坎伏离,九四互离,离为目,其数三,故曰“三岁不觌”。


  “三岁不觌”,困之久也。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幽”与“明”相反,幽暗,隐蔽。


  爻辞言“入于幽谷”,意思是说初六隐于幽暗。


  王弼《周易注》:“入于不明,以自藏也。”以“不明”指地。程颐则说:“谓益入昏暗,自陷于深困也。明则不至于陷矣。”以“不明”指人。“幽”言环境,王注少长。


  初六阴爻柔,居“困于株木”,行“入于幽谷”。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处幽暗而不惊,安命者也。


  君子见几,达人知命。困而求通,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乐天知命,顺命安常,亦不失为一种人生选择。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时运不济命途多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