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的意义推荐文章1: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王敏(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的基本语言政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经验表明,推广和使用通用性高、凝聚力强的语言,有利于提高社会交际效能、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国实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的历史性目标,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核心任务,要立足新时代新形势新目标,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国计民生、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重点、巩固成果,创新思路、完善举措,积极补短板、扩内涵、促提升、惠民生,建立推普助力脱贫长效机制,满足各族群众对优质语言教育和语言服务的需求,着力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城乡、区域平衡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更加完善的制度、标准、宣传、督导和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全面提高普及质量,提升各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决胜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增进人民福祉。


  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推广普及基础阵地作用,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坚持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把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规律、教学规律研究,开发针对性、实用性强的优质学习资源,提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核心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让每一个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都能基本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学校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在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打好青少年的人生底色。


  顺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与时俱进健全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政策法规制度,不断优化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大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加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应用的语言文字监测管理,推动语言文字依法治理和社会共建共治,创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宣传的形式和载体,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为语言技术的互联互通和人工智能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技术基础,为各族群众融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提供基本保障。


  坚持语言文字主体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统筹规划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民族语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和外语教育,鼓励各族群众学习提升双语、多语能力,加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依法处理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言和繁体字以及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问题,使它们按照法律的要求各得其所、各展所长,积极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语言文字生活。


  《光明日》( 2020年10月17日12版)


  : 光明网-《光明日》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推荐文章2:第27届全国推普周|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

  经国务院批准


  自1998年起


  每年9月第3周为


  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今年第27届推普周主题为


  “加大推普力度,筑牢强国语言基石。”


  普通话发展历程


  1909


  清政府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


  1918


  北洋政府公布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


  1981


  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语音


  1984


  新中国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


  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推普周的设立与意义


  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方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常常会因为语言不通而难以交流。第一届推普周于1998年举行,后国务院将每年9月第三周规定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推普周在宣传引导社会语言文字规范使用、提高人民群众语言文化素养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推普小知识


  01


  什么是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02


  什么是普通话水平测试


  为适应新时期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需要,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制定“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设想。


  普通话水平测试(缩写为PSC)是在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规定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测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熟练程度,认定其普通话水平等级,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普通话测试等级证书全国通用。


  03


  为什么要全国推广普通话


  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发展语言文字事业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强国必须强语,强语助力强国。同时,发展语言文字事业事关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我国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数目可能在80种以上、现行文字共有40种左右,说普通话有利于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04


  推广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意义


  是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核心任务:为新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是促进人民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各族群众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扩展交际范围,提高交际效率和质量;有助于畅通信息渠道,获取最新科学文化知识及各种信息;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推荐文章3:学习普通话对就业及升学“很有帮助”

  10月7日,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科技创意小学六年级学生黄詠希(左)和林振滔在接受采访。


  创立于2001年的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科技创意小学(简称“普小”)是香港第一家采用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的政府津贴学校。迄今超过2000名毕业生成了在香港推广普通话的“种子”和“使者”,他们自己也从中获益良多。今年9月,学校向2002-2014年度的部分毕业生发函了解近况及就学、就业情况。在所有回复中,超过91%的校友认同小学阶段的普通话学习,对就业及升学“很有帮助”。


  20年的教学实践如同一个大型教育实验,校监梁兆棠认为,“普小”这个“实验”证明了,“这条路走对了”!用普通话教学,特别是用普通话教中文这一教学模式在香港是完全可行的,应该在全港大力推广。新华社发


  : 深圳特区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推荐文章4:推广普通话不是方言消失的理由

  《熊出没》第六部大电影《熊出没·原始时代》截至2月10日周票房高达4.59亿。除了普通话版本之外,电影于2月11日正式开启河南、陕西、四川、湖南、粤语五大方言版本,“史前人物满嘴家乡话”也让观众体会到各地方言口头语的欢乐逗趣。


  《熊出没·原始时代》,制作了五个不同方言的版本。这些“方言动画片”能够上映,应该说是不容易的事情。“方言动画片”能够通过管理部门审查,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是对文化的保护,是一种理智态度的回归。


  几十年前,还没有出台语言文字使用规范标准的时候,一些反映战争年代的影片中会出现方言。随着管理的严格,方言退出了影视作品,当然,这种管理制度也是当时推广普通话的需要。推广普通话的意义在于“更便于交流”、“更便于沟通”,在人群流动十分普遍的时代,普通话的推行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普通话和方言不该是天敌。普通话和方言完全可以实现和谐共存。这就如同我们的教育部门从小学就开展英语教育一样,并没有因为英语的推广,而忽视了汉语的传承。再比如,在少数民族地区,既需要学习汉语言,也需要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推广普通话不是方言消失的理由。然而,一些方言的消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有调查数据显示,一些地区的方言消失的速度很快,不仅孩子听不懂了,而且即便是一些老年人也不会说了。曾经看过一篇道,有志愿者为“语言博物馆”收集“方言声音”,结果找了不少高龄老人,也难以做到“应收尽收”,成为一种文化缺失的尴尬。贵阳市的一家学校曾经出过一张“方言试卷”,结果90%的孩子只得了30多分。方言也是珍贵的文化瑰宝。语言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应该有留下的理由。我们应把方言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加以保护,而不是让今后的孩子只能到博物馆里听方言,而且还像“听天书”。


  《熊出没·原始时代》开启了五种方言版本,地道乡音的亲切演绎,熟悉的乡音让老年观众倍感亲切,让小朋友更加乐在其中,五大方言版本中的逗趣台词,更能带给当地人“独家定制”的笑点,“巴适得很”“中!可得劲”“美得很”“好韵味”等熟悉口头语也让观众会心一笑。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推荐文章5:为什么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专家:背后是沉甸甸的文化自信

  :人民网-强国论坛 原创稿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达到85%的目标。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办名义下发的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意见》有什么亮点?我国语言文字工作面临哪些新问题?如何科学地保护方言?人民网“强观察”栏目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


  从全局视角理解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姚喜双认为,《意见》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的论述一脉相承,突出“全面”二字。不将推广普通话囿于某些领域、某些人群,而是立足于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战略全局。


  《意见》提出,聚焦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聚焦重点人群,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继续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大幅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农村普通话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关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很好地体现了《意见》的全面性。”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洪岩表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学习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不仅要让这些地区的居民学会说普通话,还要巩固普及成果,提高普及质量。


  李洪岩进一步指出,《意见》在时、空两个层面体现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在时间维度中,向前回溯,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向后眺望,语言文字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尖端科技得以应用和发展的基石;在空间维度上,语言文字对内承担着助力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对外也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责任。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需“质”“量”并举


  根据教育部今年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比2000年的53.06%提高了27.66个百分点。


  “过去二十年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但从数据来看,我们的路还很长。”姚喜双表示,80.72%只是“量”的体现,但这其中大部分还停留在“勉强听懂,说起来费劲”的水平,“质”也需要提升。此外,我国还有约2.8亿人不会说普通话,并且“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李洪岩指出,普通话普及率的城乡差距明显,需结合实际情况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他举例,四川省凉山州和乐山市部分地区的老一辈人不会说普通话,家里孩子们的普通话通常也掌握得不好。2019年起,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联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湖南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和多所高校深入这些地区,教授学龄前儿童普通话,一方面保障了上学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小手拉大手”,逐步改善当地语言环境。


  李洪岩认为,提升“质”应分“说准”和“说好”两个层面,发音技巧培训和文化传播并重,实现立体化的提升和发展。


  语言文字工作背后是沉甸甸的文化自信


  《意见》指出,语言文字是一项“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的事业。姚喜双认为,只有推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高质量发展,方能更好地树立起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有网友表示,“全面使用普通话,方言不就消失了吗?”李洪岩解释,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我们需要尊重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保护和推广并行。


  《意见》指出,要“科学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姚喜双介绍,2015年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便是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保护的真实写照。


  姚喜双进一步论证了其中的辩证关系,“以港澳台地区为例,当地青年意识到学会普通话能够获得内地的工作机会、能多赚钱,内生的需求决定了这种学习普通话的必要性;但同时,学会普通话不代表不使用方言,在公共场合、工作环境、教室等场合多用普通话,而在家庭等个人空间里说方言更亲切,两者并不冲突。语言的学习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提倡的是‘多言多语’的能力。这有益于国家意识的巩固,也利于形成真正的文化自信。”


  李洪岩表示,中国的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不仅需要对内普及推广,也需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他认为,树立良好的文化自信,并主动开办以中文为主要语言的国际活动,学者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倡导和吸引海外人士的关注,并做好海外语言学习服务工作,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推广普通话的意义推荐搜索词:

  

  1.推广普通话的意义100字

  

  2.推广普通话的意义简短

  

  3.推广普通话的意义简短20字

  

本文标题:推广普通话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