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推荐文章1:古籍新书·2023年秋季|山左金石志

  《周易正解 易领》(全二册)


  (明)郝敬 撰,向辉 点校,中华书局


  《周易正解》二十卷《易领》四卷,明郝敬撰,向辉点校。郝敬是明代经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主要为《九部经解》和《山草堂集》。《周易正解》是其经学名著《九部经解》中的第一部,以晚明通行本《周易》经文和篇章次序,对全书进行义理的解读,是郝敬“求自得师”的重要著述。卷首为《读易》,卷一至十七是对六十四卦的解说,卷十八至十九为对《系辞传》的解释,卷二十为对《说卦》《序卦》和《杂卦》的解读。全书立足于经学义理和经典阐释方法,依据古典的《周易》阐释系统脉络,系统阐发了圣人忧患作《易》、《易》道即人道、《易》道时中的《易》学哲学。郝氏的《易》学阐释,明清学人多所称引,为其所重。清胡渭《易图明辨》卷十说:“仲舆(郝敬字)解经,多所创获……独论《易》数则,最为精确。”可窥前儒对郝氏《易》解之态度。《易领》为郝敬《山草堂集》第二种,是在郝敬晚年,由其幼子郝洪范汇集《周易正解》卷一至十七解释《序卦》的段落整理而成,但非原样复制,而是经过了郝氏本人的细致修订。今附于《周易正解》之后,以便对照阅读。


  《明文海 增订明文海》(全六十七册)


  (清)黄宗羲 编,张宗祥 增订,黄灵庚 李圣华 整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明末清初黄宗羲编。清康熙七年,黄宗羲着手编选《明文案》,康熙十四年稿成。后来黄宗羲至昆山,读传是楼藏明集,增广《明文案》成《明文海》,继有《明文授读》之选。《明文海》未刊行,现存写本十余种,其中浙江图书馆藏清康雍间钞本为今存最善之本。现代著名学者张宗祥认为《明文海》体例庞杂,黄宗羲分类间有不妥,且搜辑未备,所遗甚多,还有一些明季文章因涉于忌讳被抽去,因此钞录增订了《增订明文海》。《明文海 增订明文海》将浙图藏清康雍间钞本《明文海》、余姚博物馆藏《明文海目录》、浙江图书馆藏张宗祥稿本《增订明文海》合璧影印出版,并编制了篇目索引和索引,为明代政治、学术、文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文献。


  《钱载诗集(汇评本)》(全二册)


  (清)钱载 著,张寅彭 平志军 黄硕 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


  钱载(1708—1793)是乾嘉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以袁枚、钱载为首。钱锺书《谈艺录》评其“不仅以古文章法为诗,且以古文句调入诗”,以为清代“以文为诗”的第一人。本书以诗人生前编订、乾隆间刻《萚石斋诗集》编年五十卷本为底本,汇取多种评本,共录翁方纲、顾列星、朱休度、钱仪吉、钱泰吉、钱聚朝、唐仁寿、吴应和、查有新、近藤元粹等十一家评语, 并对卷首总目及各卷前的钱仪吉、钱聚朝所作年谱进行厘定。系统整理钱载的诗歌并汇集相关评论,对于深入研究钱载诗歌,进一步探讨乾嘉诗坛乃至整个清诗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许地山藏书珍本选辑》(全一百册)


  曹新宇 [澳]裴凝(Benjamin Penny)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许地山藏书珍本选辑》全100册,选刊许地山藏书139种,以许地山的道教史研究及思想文化史、社会史重要文献为主。这些藏书是关于明清及民国时期儒释道三教的特色文献,也是学术界最为关心的许地山宗教史与民俗学研究资料。此次选刊藏书中不乏孤本、珍本,佛教典籍如明万历皇帝施刻的内府刊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民间经卷如明万历刊本《护国佑民伏魔宝卷》等,道教典籍如清初复刻明万历内府本《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解》等,对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释道思想以及民间信仰和风俗史、社会史等有着重要参考价值。藏书中还有些是著名学者的珍品赠本,如冯友兰题签的《新理学》,胡适赠送、马君武题签的《神会和尚遗集》等,具有较高版本收藏价值。


  《梦墨楼法帖》(一函十册)


  中国书店 整理,中国书店出版社


  《梦墨楼法帖》是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勒石贮于清内府的《钦定梦墨楼法帖》基础上整理出版的一部法帖。原贴为雍正皇帝下旨,由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和贝勒允禧总理,励宗万、戴临等人编纂整理和监造,将陈奕禧的六十余篇书法作品模勒上石,贮于内府收藏。陈奕禧在清康雍时期书法上的地位及其影响颇为显赫,有“用笔千古不易之正宗”“翰墨妙当代,海内翕然”之誉,人们以其香泉之号将其书体称为“香泉体”。《梦墨楼法帖》之名取自陈奕禧的藏书处“梦墨楼”,共收录陈奕禧书法名作六十八篇,其中《千字文》《秋兴赋》《桃花源记》等皆为小楷精品,弥足珍贵。此次整理出版的《梦墨楼法帖》对原法帖内容辅以释文,更便于书法爱好者学习临摹,也是研究清代康雍时期书法发展的重要史料。


  《匏翁家藏集》(全三册)


  (明)吴宽 撰,王海男 点校,天津古籍出版社


  《匏翁家藏集》为“苏州文献丛书”之一,系明代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吴宽的传世诗文集,包括诗三十卷(词附)、文四十七卷、补遗一卷,收古、律、绝等各体诗 1476 首、词 34 首,以及各体文章 806 篇。此次整理采用明正德三年吴氏家刻本为底本,以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家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家藏集》两部清抄本为参校本。吴宽字原博,号匏庵,明成化八年状元,其诗文深受时人推崇,有“笼罩一时”之誉。其《家藏集》卷帙颇繁,纵览全篇,可对吴宽诗文的内容、风格和总体水平有全面而细致的了解。书中涉及大量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人物等相关资料,可为相关文学和史学研究特别是社会文化风俗研究提供重要文献支撑。


  《玉函山房藏书簿录》


  (清)马国翰 撰,沙嘉孙 点校,天津古籍出版社


  本书为2019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系清代著名辑佚学家马国翰的藏书目录,二十五卷,共著录藏书4381部。所著录的均为常见版本之常见书,在诸书目中独树一帜。每书均附以提要,撮其要旨,论其得失,记其版本,考其授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本书不失为私人藏书目录的一部经典之作。


  《〈逸周书〉疏证》


  章宁 疏证,晁福林 审订,三秦出版社


  《〈逸周书〉疏证》是2021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图书项目和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此书以《逸周书》最早的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元至正十四年本《逸周书》为底本,在参校诸本及诸家诸说基础上,运用传世古注材料,列举可对读的相似文本,结合出土文献研究的新成果,运用大量异文材料以及相似文本,对《逸周书》及其孔晁注进行重新疏解与考证。疏证部分主要结合相关古注和相似文本推求文义,对旧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其所回避的疑难字词进行考证,亦旁及相关制度、史事、礼制、方国等诸多问题。《〈逸周书〉疏证》的出版对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观念、制度建设,以及先秦古书的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该书结合出土文献、古文字以及先秦史等新研究成果重新整理疏证《逸周书》,对于推进《逸周书》的研究和先秦史各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经典茶书》


  郭孟良 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


  茶为国饮。品茶是生活,是艺术,更是文化。习茶之道,少不了研读茶书。茶书,是中国古典文献中关于茶叶生产、制造、品饮及其他相关问题的专门著作,是人类茶文化遗产中的核心部分,是传承中国茶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国经典茶书》广求善本,选编历代经典茶书十七种,精心校勘,文白对照,解析宏微,实为广大茶人习茶的入门读本。版式设计采用左右双栏对照,对左栏“原文”底本加以校勘,将右栏“译解”注释和翻译融为一体,方便读者参阅。


  《山西大学藏珍贵古籍图录》


  张梅秀 何满红 刘秀荣 编著,三晋出版社


  山西大学图书馆馆藏线装古籍近一万多种,数量多,品种丰富,其中不乏善本、珍本,是山西大学悠久历史的见证和引以为豪的家珍。本书共收书455种,包括收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山西省珍贵古籍名录中的馆藏古籍,以及虽未能收入,但符合文化部2006年颁布的古籍定级标准中二、三级古籍中的部分珍贵古籍。


  《明中都资料钩沉》


  王剑英 著,王红 夏玉润 整理,黄山书社


  王剑英是国内享有盛名的历史地图专家、历史地理学家和明清史专家,他撰写的《明中都研究》填补了中国古代史、都城陵寝史的空白,对明中都遗址的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收集整理了王剑英先生《明中都城考》补遗3篇、元明清都城史研究论文10篇、明中都调查告及工作记录7篇、围绕保护明中都与相关人士的通信18封、自绘地图9幅,及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历史学家陈梧桐等对王剑英的回忆文章。该书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明中都遗址的历史、保护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同时对于推动我国明代历史的考古研究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湘绮楼日记》(全五册)


  (清)王闿运 撰,王勇 点校,岳麓书社


  《湘绮楼日记》为“晚清四大日记”之一,上起清同治八年(1869),下讫民国五年(1916),时间跨度近五十年。本书包罗万有,囊括了时局变迁、人物消长、学术掌故、治学心得、诗文来往、应酬交际、物候天气、佳肴美食等方方面面,既有一代名士的烟火日常,又有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不仅是一部接地气的名人日记,更是一部真切可信的社会历史实录。对于了解王闿运生平及个性,研究晚清及民国初年的社会历史状况,颇具文献价值。


  《元代碑刻辑释》(全五册)


  邹虎 辑释,臧克和 审定,凤凰出版社


  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立项资助项目成果,收录已公布的元代碑刻材料755通,新出材料时间下限至2022年。每方碑刻简要说明出现的时间、地点,流传情况;碑刻的形制、尺寸、书体等。所据原石或拓本以刊印清晰、图版完整为原则,广泛吸收前人已有的部分录文、题跋、碑刻文字汇编等研究成果,加以释文校勘,补充阙漏,辨正讹误,并附有《元代碑刻文献目录提要》。


  《集韵》(全二册)


  (宋)丁度 纂,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为“汲古阁抄本丛刊”之一,系天一阁博物院藏汲古阁影宋抄本《集韵》的彩色影印本。全书十卷,卷一扉页有阮元题辞,后有段玉裁跋。历经汲古毛氏、周锡瓒、查有圻、朱鹤年、吴钟骏、朱鼎煦诸家收藏。该书抄写极为精美,惟妙惟肖,为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一等精品,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本次出版是该珍贵版本首次彩色影印出版,不但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也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于研究《集韵》和汲古阁抄本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山左金石志》(全二册)


  (清)毕沅 (清)阮元 撰,孟凡港 校证,广陵书社


  《山左金石志》为2019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阮元集》丛书之一。该书为毕沅与阮元合作共同完成的一部分地金石目录著作,首次将山东的金石碑刻等汇于一编。全书二十四卷,内容共分为金、刀布、镜、印、石五大类,每类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排,收录了自商周至元代山东境内的礼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刀布、镜鉴、印符、碑碣、墓志、摩崖、画像石、经幢等相关信息,共计一千七百多种。该书搜罗广泛,体例成熟,考证精详,具有极高史料价值,不仅是著录、研究山东古代金石文献的巨著,还是清代金石学发展史上的启后之作。此次由曲阜师范大学孟凡港副教授整理点校的《山左金石志》,将为学界提供高质量的参考文本,有助于对它的研究与利用,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出版价值。


  《文献通考珍本汇刊》(全八十三册)


  李勇先 张保见 主编,巴蜀书社


  巴蜀书社出版的影印本的《文献通考珍本汇刊》,是依据宋末元初杰出的史学家马端临历时20余年写成的《文献通考》汇编成辑的。众所周知,《文献通考》堪称是从上古到南宋时期的典章制度史,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全书共为348卷,共24门,每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其中,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是该书的首创。它补充了《宋史》中“志”的不足,是我们研究古代典章制度发展史的重要资料,史学界将此书与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并称为“三通”。较之其他版本而言,由巴蜀书社出版的影印版的《文献通考珍本汇刊》,共83册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收录版本众多,史料齐全翔实,便于读者比较各个版本之异同;二是底稿品相佳,影印后正文字迹清晰;三是书眉标识精准,总目录和分册目录与正文章节对应,为便于读者精准查阅;四是封面装帧制作精良,品相绝佳。综合以上,该套影印版的《文献通考珍本汇刊》实乃影印本的上品,既适合各类广大图书馆收藏,也适合读者购置收藏并传承。


  《成唯识论证义》


  (明)王肯堂 证义,倪梁康 许伟 校证,崇文书局


  王肯堂(1549—1613),字宇泰,自号念西居士,江苏金坛人,明代医学大家,晚明唯识复兴运动的重要人物,所著《成唯识论证义》是晚明唯识学的集大成之作。本书由浙江大学倪梁康教授和许伟博士整理,以“日本大谷大学藏刻本”为底本,参校“续藏经本”,整理工作包括:标点,校勘,尤其是考证出“证义”所引用的各种经论和前人著述及在现行本中的页码。全书共968页,约68万字,其中脚注中的“校证”文字1700多条,近15万字。


  《海上丝绸之路文献集成·历代史籍编》(全一百四十册)


  陈支平 陈春声 总主编,范金民 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海上丝绸之路文献集成》是系统搜集、发掘、整理海内外有关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大型文献丛书,已入选国家新闻改革发展项目库、“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共同担任总主编。《海上丝绸之路文献集成》由历代史籍编、近现代文献编、历史档案编、民间谱牒编、民间文书编、西洋文献编、东方文献编、科技与文化编等8个分编组成,整体出版规模计划为800册。各分编之间相互关联,组成全面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立体构架。首批出版的“历代史籍编”共140册,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范金民教授主编,主要收录反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史部著述,包括相关的地理杂记、方志、专志,有关海外交通、贸易、邦交、海防的政书等共337种。各书之前,均有简明解题。


  《光绪延庆州志 延庆州乡土志要略》(全二册)


  温廷军 郗志群 点校,北京出版社


  《光绪延庆州志》是现存内容最为丰富的明清延庆旧志,对延庆的历史地理、官制沿革、名山大川、村落田产、诗文碑刻等领域做了全面而细致的记载。《延庆州乡土志要略》接续《光绪延庆州志》,保存了《光绪延庆州志》纂修完成之后、清朝灭亡之前的史料。上述两种文献不仅是研究北京与延庆史地风物、建制流变的重要材料,而且对于研究以长城为中心的边镇体系,以及相关的山川道路,都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本书的整理出版,是对“北京古籍丛书”系列的进一步扩容和发展。本次整理出版,整理者还对两书做了充分的校勘和注释,进一步提升了本项目的价值。


  《刘景源温病论丛》


  王庆侠等 主编,中医古籍出版社


  刘景源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著名温病学家。本书中分为“上篇·概述”“中篇·温病学理论研究”“下篇·刘景源教授临床经验研究”三大部分,每部分又分为若干章节,分别收集了刘教授历年来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与弟子们总结跟师所撰写的学术观点及临床实践经验。其中,有刘教授师承渊源、其对温病学的论述及各科临床的独道经验,内容翔实而丰富,读来亲切生动,给人以启迪。因为书中文稿出自不同人之手笔,有的同一内容由不同弟子整理,难免有重复之处,但其总结、分析又各有千秋,异彩纷呈。在编排过程中反复切磋,不忍删除,故保留以待读者评析,同时也意图为师承弟子们开启思路——不同的弟子在跟师过程中,如何从不同角度去总结导师经验。本书内容涉猎较广,适合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本科生、研究生及各级临床医师阅读参考。


  《北宋拓定武兰亭五字未损肥本》


  吴刚 主编,姚凯琳 编著,西泠印社出版社


  《北宋拓定武兰亭五字未损肥本》为过云楼藏北宋《定武兰亭》手卷的高清、原大原色影印本,为便于读者赏读,以经折装呈现。此卷底本为过云楼秘藏本,本次出版为其首次面世出版。此卷拓片年代久远,且墨色醇古,字迹鲜亮,没有拼配,没有描失,足见其珍贵。《兰亭》“定武本”有“瘦本”与“肥本”、“五字损本”与“五字未损本”的区别。此过云楼藏《定武兰亭》卷不仅是“五字未损本”(“湍带右流天”五字未损),更是少见的“肥本”。顾名思义,“瘦本”字体笔画相对纤细,“肥本”则字体结构相对宽大,笔触相对肥厚。且“肥本”笔画之间勾连度相对较少,更有早期篆隶笔意,稚拙之气更深厚,所以气息更为古朴。此《定武兰亭》卷的精彩之处亦在于拓片后历代鉴赏家的题跋。这些跋文内容翔实、流传有绪,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为《兰亭》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史料。其中更有较为珍稀的宋元题跋:北宋赵子琥、王孝迪同观跋,南宋沈揆跋,元龚子敬跋。本书另有附册一册,附有两篇关于研究此卷《定武兰亭》价值的学术论文,供读者参考。


  《汉书》(全十二册)


  (东汉)班固 撰,(唐)颜师古 注,浙江大学出版社


  此次影印的《汉书》,是清同治八年金陵书局本,也是著名的晚清五局合刻本二十四史的开端和模板。五局合刻本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正史丛书,其主要以明末汲古阁本为底本翻刻,并经通人校订,无论是文本质量还是刊印水平,在诸多正史刻本中都允称佼佼者,故自成书以来,流传颇广。如此本《汉书》便多有名家批校本存世,欲探讨清人研读《汉书》的成绩,此本的参考价值更在宋元旧椠之上。


  此本刻印精良,可视为晚清局刻本的代表作,极适合用作点读训练的底本;又在近代学界广泛流传,是众多朴学家读史立说的基础,故在研究清代史学史时亦有独特价值。过去整理影印,多注重宋元旧椠,像这样价值高而时代晚的清刻本则少有人问津,此次刊行同样能填补史部要籍版本的若干空白。


  《碑传集》(全十六册)


  (清)钱仪吉 编,王兴康 等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钱仪吉编纂《碑传集》一百六十卷,另总目、纪略并引用书目二卷,卷末存文、集外又二卷,汇辑后金天命迄清嘉庆间人物的碑传而成,间有卒于道光年间者。该书分宗室、功臣、宰辅、部院大臣、内阁九卿、翰詹、科道、曹司、督抚、河臣、监司、守令、校官、佐贰杂职、武臣、忠节、逸民、理学、经学、文学、孝友、义行、方术、藩臣、列女二十五类,计两千余人,是清代第一部大型碑传文集,收集的清人家传、行传和墓志铭资料最为丰富,于光绪十九年(1893)由江苏书局刊行。《碑传集》不仅汇集了清人碑传文献,便于利用,而且开启了清人汇集碑传文之风气,在清代文献史上具有特殊的贡献。


  《虚斋名画录校补》(全三册)


  庞元济 纂辑,李保民 校补,上海书画出版社


  《虚斋名画录》一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传统书画著录进入到一个极为成熟崭新的阶段。它仿清高士奇《江村消夏录》体例形制编纂成书,将家藏名画归为三类,首卷子、次立轴、次册页,不及扇面。以时代先后排列,共收家藏名画五百三十八件。无论是卷、轴还是册页,皆一一详记其质地,或纸或绢,记下画幅大小尺寸,完整著录款识题跋,而画中印章方圆、连珠、葫芦等式,模仿原形,皆以楷书依文录入,并标明朱文或白文。时至今日,该书仍不失为书画著录的基本路径。这次整理《虚斋名画录》、《续录》,采用的是庞元济自刊本,尽可能利用已知现归海内外公私藏家所有的虚斋旧藏名画墨迹,一一比对。书后还附录庞元济所编《中华历代名画记》若干名画条目,均为《虚斋名画录》、《续录》不载,以供有心人来日索骥之需。


  《蛾术编》(全二册)


  (清)王鸣盛 著,顾美华 标校,上海书店出版社


  王鸣盛(1722—1797),清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他著述宏富,以廿余年之力撰成的《十七史商榷》为清代史学巨著。所著《尚书后案》三十卷及《后辨》一卷,为继承汉代经学传统的重要著作。《蛾术编》是其一生论学之作的汇编,对经史、目录、文字、地理、典制、人物、名物、文学等多所考证辨析,迄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在国学研究之方法论上颇具启迪意义。《十七史商榷》中“其不尽改者,总入《蛾术编》”,所以是编又为完整把握王氏史学成就之不可或缺之书。


  《岳麓书院藏秦简(肆—柒)文字编》


  陈松长 谢伟斌 周俊卿 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书由湖南大学简帛文献与书法艺术研究中心陈松长教授等人编写,内容选取已出版的《岳麓书院藏秦简》肆至柒卷中的简牍文字,以《说文解字》为序、以文字编的形式编辑出版,每一字头下包含该字头所属卷数、组别、简号和辞例等,主要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和古文字研究者等查检使用。作为《岳麓书院藏秦简(壹—叁)文字编》的姊妹篇,两者共同展现了岳麓书院所藏秦简的简牍文字的整体风貌,可为广大读者深入研究这批秦文字资料提供便利。此外,书后附有拼音检索表和笔画检索表等。


  《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修订本)》


  陈斯鹏 著,中西书局


  本书选取战国楚系简帛这一时代和地域都较为明确的语料为研究对象,首次系统考察了楚系简帛中一字形对应一音义、一音义对应一字形、一字形表多音义、一音义用多字形等字词对应关系,分析了楚系简帛中字形的习用读法和音义的习用字形,以及字形与音义对应关系中的内部差异、代偿与分工、专造字等现象。研究建立在大量字形、音义个案的穷尽性调查基础之上,尤其注重高频字形的读法和常用词、基本词的用字考察,较为清晰地呈现了楚系简帛字词关系的主要特点。本书是第一部全面深入进行汉语断代分域语料字词关系研究的学术专著,在文字学理论探索和疑难字词考释等方面均有不少创获。初版十余年来广受好评,曾入选201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先后荣获罗常培语言学奖一等奖(2012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3年)、李方桂语言学论著奖特优奖(2014年)、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2019年)。此次修订再版,除订正初版中的个别疏误外,以按语形式对一些新材料、新认识等作了补充说明,并编制字词和术语索引,方便读者检索。书后另附近年新作论文三篇,对新出清华简中若干重要字词关系进行了考辨。


  《中日汉字词比较研究》


  何华珍 等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何华珍等著《中日汉字词比较研究》立足中日文献与汉字词汇事实,从共时与历时角度考察古代、近代等中日汉字词源流变迁。古代方面,以《怀风藻》《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菅家文草》《参天台五台山记》等为语料,探究汉字词在日本的传承和变异,着重于日人汉籍中汉语词汇新词新义。近代方面,以日本江户时期兰学文献、明治时期《医语类聚》以及晚清汉译西书《医学五种》等为基础,着重探析西学东渐背景下中日语词流播。全书判别中日词汇源流,考证文献用词变迁, 凸显汉字词源流的“中日比较”,涉及数千个中日古今汉字词,具有原创性、实证性、交叉性等特点,对于汉语词汇史研究、大型辞书编纂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溯源汇津:四库文献研究》


  琚小飞 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本书为琚小飞四库学研究专著。琚小飞,安徽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长期从事清史、四库学、历史文献学等研究。全书20万余字,凡分五章,内容主要围绕四库学新视角与新材料展开,具体包括四库馆阁之肇建、存藏与修缮,库书的誊抄、撤改及补函,四库馆书籍编纂流程,《四库全书考证》专题研究,四库底本研究,《总目》稿抄本专题研究与考辨等诸多方面,均立足学术前沿,考据信而有征,是一部经过熟思审处的四库学研究著作。


  《清诗话全编·道光期》(全十五册)


  张寅彭 编纂,张宇超 朱洪举 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代诗话以数量多、质量高著称。郭绍虞先生就曾说:“诗话之作,到清代发展到高峰。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前代,即质量也比前代高。”上海大学张寅彭教授领衔的团队,自2012年开始,搜罗清代诗话800余种、2000余卷,分批整理,校点出版。目前,《清诗话全编》已出版“顺治康熙雍正期”、“乾隆期”、“嘉庆期”三期五朝成果。《清诗话全编》搜罗丰富、选剔严格,于清代诗话力求一网打尽的同时,不使非清、非诗话之著阑入。在版本方面,务求采用最善之本。整个团队访书历时四年有余,足迹遍及大陆、港台乃至海外大大小小有清诗话的藏书单位。其中收入的诗话绝大多数为从未整理问世的,不乏稀见与重要的品种,即便少数曾经出版过的诗话,也有不少以更完善的底本重新点校。本书收录道光诗话部分,共收诗话91种,约350卷,达600万字,是出版至今成果中体量最为庞大的,其中收入了不少重要与稀见的诗话品种。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推荐文章2:河北涿州发现一辽代陀罗尼经幢 距今900多年

  图为涿州发现的梵汉文对照的陀罗尼经幢。 涿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图为涿州发现的梵汉文对照的陀罗尼经幢。 涿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中新网保定11月18日电 (吕子豪 徐巧明)据河北省涿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透露,近日,文保部门在该市望海庄村发现一辽乾统二年(公元1102年)的陀罗尼经幢,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又称幢幡。由于佛教的传入,后将佛经或佛像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其经久不毁,后改书写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故称经幢。经幢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等部分组成。


  据涿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管理股工作人员葛龙介绍,此次发现的经幢幢身为八面八棱形,高175厘米,直径46厘米,名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具有典型的辽代风格,有序文,同时是梵汉文对照。


  葛龙表示,望海庄村位于涿州城东南15公里的白沟河西岸,与廊坊市固安县对望。该经幢上刻有固安县供养人和云居寺等字样,说明辽代时期两县交界处人员往来密切。同时,该发现对研究辽代时期该经幢所在寺庙与云居寺的关系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涿州是一座具有2300年建制史的古城,文物古迹丰富,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4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可移动文物2.3万余件,文物精品2000余件,是河北省文物大市。(完)


  :中国新闻网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推荐文章3:探馆!“如是莫高”周末正式亮相京城

  这个周末,市民可以到北京展览馆与敦煌文化遗产来一次亲密接触。“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首季展览将于3月29日正式向公众开放。这个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敦煌艺术主题展览究竟观感如何,现场可以看到哪些宝贝?3月26日,北京青年记者来到北京展览馆探展,提前揭秘展览的诸多亮点。


  六大展区一次看尽九座经典石窟


  展览最大的亮点是将九座经典复刻的石窟搬到了北京展览馆现场。“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复刻数量最多的1:1敦煌石窟经典石窟群。”北京展览馆集团副总经理姚晓莉介绍,九座窟包括八座特窟和一个藏经洞。八座特窟里,有一座甚至在敦煌当地都不对外开放,而藏经洞更是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步入展览现场,华丽的布景和精美的洞窟,让参观者会一时恍惚:自己究竟是置身于复刻的石窟里,还是已经秒穿到了大西北的敦煌莫高窟中。“复刻石窟的制作过程融合了高精度数字技术和传统工艺,力求完美再现莫高窟的艺术魅力。”姚晓莉介绍,通过精准的数字化扫描与精细的手工还原,石窟中的壁画、雕塑、建筑结构等细节得以高度复原,让观众仿佛穿越千年,亲身体验到了敦煌石窟的文化精髓与艺术震撼。


  此次展览汇聚了敦煌文化遗产的经典与创新,以“复刻经典洞窟+文物+壁画彩塑+文化体验”四大主题为核心,设有“敦煌印象”“千年莫高”“灿烂佛宫”“庄严净土”“万象人间”和“石室宝藏”六大展区,展出文物级壁画临本、彩塑临品等众多珍贵作品近300件,总展览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布局和高度还原的艺术呈现,观众将获得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感受敦煌艺术的辉煌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217窟系全球首次亮相


  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敦煌艺术主题展览,此次展览为观众呈现了九座复刻洞窟。最引人注目的是莫高窟第217窟,这座窟甚至在敦煌当地都不对外开放。本次展览首次全球公开展示其复刻版本,对观众而言,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


  第217窟是盛唐时期的艺术宝库,因其宏大的规模和精细的艺术表现广受赞誉。这座洞窟以壁画为主,所有壁画都是盛唐时期绘制。环顾四周,窟内的壁画生动地描绘了盛唐人民的日常生活,完美呈现了盛唐黄金时代的魅力。


  “整个洞窟色彩的搭配,包括藻井图案保存的完整程度都非常高。通过这个洞窟,观众可以感受到唐代人对美的理解,对色彩运用的高超能力。”来自敦煌研究院的讲解员陆佳瑜介绍,尤其是佛头后面那些背光的装饰层,层次变化非常丰富,充满了想象力。同时,颜色的使用和搭配上也非常大胆,虽然距今已经有1200年的历史,但佛龛边上菱形装饰纹样的色彩变化仍然非常清楚。


  除了第217窟,现场展出的元代第3窟现在在敦煌也不对外开放,其复刻版本极具研究和观赏价值。此次展览现场,游客可以看到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壁画,观音像的手臂层层叠叠,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艺术技巧,是莫高窟元代艺术的重要代表作。


  《五台山图》还原千年前五台山周边生活图


  除复刻石窟外,“如是莫高”展览还汇集了数百件敦煌研究院珍藏的文物及壁画艺术精品。


  展览中的珍贵文物,如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第一》《四分律比丘戒本》、西夏文活字版残《诸密咒要语》、唐代古藏文《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等,都见证了敦煌作为丝绸之路文化枢纽的辉煌历史。这些文物不仅记录了佛教经典在不同文化间的传播与演变,也展现了敦煌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的独特地位,为展览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厚度。


  壁画方面,最具震撼力的是出自莫高窟第61窟的巨幅壁画——《五台山图》。这幅壁画面积达45.9平方米,是同类题材中规模最大的一件。“在真实的洞窟里,因为有遮挡,我们是看不到现在这样完整的图像的。这次展览完整呈现了这一杰作,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欣赏和感受其艺术魅力的机会,可以领略敦煌壁画的艺术巅峰。”陆佳瑜介绍,壁画精湛的技艺与恢宏的布局生动再现了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庄严氛围。


  不仅如此,细致到方圆五百里的山川地形、河流、人文生活等的描绘,还真实还原了1000多年前五台山周边的生活图景,“您可以从中看到一千多年前五台山周边老百姓的生活场景是什么样的。想象一下,在当时完全没有高科技手段可借助的条件下,能完成这样细致的描绘有多么不易。”陆佳瑜介绍。


  展览还特别打造了一条300米长的沉浸式“壁画长廊”。行走在长廊内,仿佛进入了敦煌艺术的深邃世界,数百件壁画艺术精品,如《鹿王本生图》《降魔成道》《萨埵本生》等,以生动的画面、精湛的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传递着佛教的哲理与艺术的创新。每一幅壁画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成为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带领观众感受敦煌艺术的智慧与信仰。


  除了壁画与文献,展览还特别呈现了敦煌建筑装饰艺术的瑰宝,如花砖、藻井纹样等精美的装饰元素。观众不仅可以在展览中欣赏到古代匠人的卓越技艺,还能领略敦煌艺术在建筑、雕塑和壁画领域的独特美学体系。此外,展览通过创新的布展形式,将敦煌艺术的千年辉煌融合在多个场景中,以更加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感动。


  据了解,“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首季展将持续到10月28日。


  看点


  所谓特窟就是莫高窟里的特级保护洞窟,都是保存得更为完好、内容更有代表性、艺术水平和研究价值更高的洞窟。除了第217窟、元代第3窟外,其他六座特窟也都各有看点。


  中唐第158窟以“最美涅槃佛”而著称,长达15.6米的卧佛像表现出安详的姿态与平静的表情,完美呈现了“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是中唐时期佛教艺术的经典。


  初唐第57窟被誉为“美人窟”,以其壁画中菩萨形态的优雅与温婉著称。尤其是南壁《阿弥陀佛说法图》东侧的“美人菩萨”观音像,堪称唐代壁画的巅峰之作。


  西魏第285窟被称为“多元神祇的万神殿”,此窟融合了传统佛教形象和中西方神祇,展示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初唐第220窟为莫高窟初唐时期的代表之一,其壁画的色彩瑰丽,人物形象生动,展示了唐代开国气象和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其南壁西方净土变是莫高窟出现最早、场面最大的净土变,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盛唐第45窟被誉为“精美塑像馆”,以栩栩如生的塑像和精细的壁画著称。窟内的雕塑群像展现了佛、菩萨、天王等人物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盛唐社会各阶层的风貌,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榆林窟中唐第25窟被誉为“敦煌石窟艺术之冠”,窟内壁画《西方净土变》精致至极,为敦煌壁画的代表作之一。临摹品被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甘肃厅,并且敦煌火车站也有墙面绘制了这一壁画,可见其艺术价值。


  此外,晚唐第17窟即藏经洞,被誉为“打开世界中世纪历史的钥匙”,其出土文物曾吸引了全球学者的关注。藏经洞的文献记录了“全世界最古老的星图”和“古代的乘法口诀”等古代智慧,并生动描绘了当时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复原了藏经洞的历史文化,为观众提供了珍贵的学习和研究机会。


  文/北京青年记者 赵婷婷


  摄影/北京青年记者 袁艺


  编辑/张丽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推荐文章4:河北涿州发现一辽代陀罗尼经幢 距今900多年

  中新网保定11月18日电 (吕子豪徐巧明)据河北省涿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透露,近日,文保部门在该市望海庄村发现一辽乾统二年(公元1102年)的陀罗尼经幢,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又称幢幡。由于佛教的传入,后将佛经或佛像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其经久不毁,后改书写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故称经幢。经幢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等部分组成。


  据涿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管理股工作人员葛龙介绍,此次发现的经幢幢身为八面八棱形,高175厘米,直径46厘米,名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具有典型的辽代风格,有序文,同时是梵汉文对照。


  葛龙表示,望海庄村位于涿州城东南15公里的白沟河西岸,与廊坊市固安县对望。该经幢上刻有固安县供养人和云居寺等字样,说明辽代时期两县交界处人员往来密切。同时,该发现对研究辽代时期该经幢所在寺庙与云居寺的关系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涿州是一座具有2300年建制史的古城,文物古迹丰富,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4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河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可移动文物2.3万余件,文物精品2000余件,是河北省文物大市。(完)


  : 中国新闻网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推荐文章5:“如是莫高”大展亮相北京:九座莫高窟精华跨越10个朝代

  3月28日,由敦煌研究院与北京展览馆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暨“莫高精神”红色主题展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启幕。首季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0月28日。


  “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海(本文供图 “如是莫高”展览)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此次展览以“复制洞窟+文物+壁画彩塑+文化体验”为架构,全景展现敦煌艺术的千年积淀与丝路文明的开放包容。展览历时三年精心研究、策划与筹备,依托高精度数字技术与匠心手作,将跨越十个朝代的九座莫高窟艺术精华,近300幅/件高保真壁画与彩塑,凝练于逾3000平方米展厅中。


  同期亮相的“莫高精神”红色主题展,通过照片与影像,致敬一代代莫高人“坚守大漠、为国护宝”的赤子之心,展现敦煌研究院从荒漠孤守到领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传承。


  “莫高精神”展区


  敦煌研究院与北京展览馆的渊源可以追溯至71年前。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大型综合性专业展览馆,北京展览馆自建成以来便融入了敦煌文化基因,其大厅拱形天顶的藻井设计,让这座宏伟建筑洋溢着敦煌的神韵。开幕式上,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在致辞时回溯了敦煌研究院与北京展览馆合作的历史脉络。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地,莫高窟则是这一历史交融的文化宝库,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与历史价值。敦煌研究院自1944年成立以来,致力于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是目前全国最大、最重要的石窟文物保护机构之一。多年来,敦煌研究院与各大文化机构携手合作,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次北京展览馆与敦煌研究院联合推出‘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正是两家机构在文旅融合道路上的一次创新实践。”苏伯民说。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在启动仪式上致辞


  九大复制洞窟:穿越时空的震撼


  “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共呈现九座复制洞窟,近300幅/件临摹壁画、雕塑及文物真迹,刷新敦煌艺术主题展览史的多个纪录:展线最长、展期最久、展示复制洞窟数量最多、展品最丰富、专题内容最全,将首次实现“在敦煌之外呈现最完整的敦煌”。


  展厅一楼入口


  “莫高千窟列鸣沙,崖壁纷披五色霞。”本次展览核心亮点之一是以尖端技术复制的九座洞窟:西魏第285窟、初唐第57窟、初唐第220窟、盛唐第217窟、盛唐第45窟、榆林窟中唐第25窟、中唐第158窟、晚唐第17窟(藏经洞)和元代第3窟。涵盖从北魏至元代跨越十个朝代的经典之作,既有展现多元文明交融的丝路盛景,亦有佛教中国化的艺术巅峰,还有藏经洞出土精美文物数字化回归成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