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推荐文章1:开卷深读 | 疫情中频频发文的《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什么期刊

  大疫当前,学术界也以史上最快的速度加入了战场。


  《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世界级著名医学杂志单独为武汉疫情开设了专栏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中国学者同仁的名字也频频曝光。


  《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什么期刊?又有怎样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听到柳叶刀这个名字,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外科手术用的手术器械,因其弯、小、薄,状如柳叶,故称之为柳叶刀。柳叶刀锋利,在医务界一提起柳叶刀,马上就可以和外科手术联系在一起。


  1823年,《柳叶刀》由英国外科医生,同时也是一名国会议员的汤姆·魏克莱所创刊,“柳叶刀犹如拱形窗口,让光亮透入,或亦是锋利的手术刀,以切除陈杂,我意谓《柳叶刀》赋有上述双重含义”。 至今,此价值理念仍存于该杂志之精髓中。


  《柳叶刀》始终在一些重大的医学议题上以直言敢说闻名。近年来的例子如批评世界卫生组织、拒绝让顺势疗法的功效正式成为众多治疗法选择中的一种、发表2003年美伊战争平民伤亡的统计等。


  《柳叶刀》在全世界拥有超高的影响力,始终有一群重要的读者支持它。该期刊登载原创性的研究文章、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及评论)、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特刊消息及案例道等。


  该杂志从创立至今始终保持独立,未曾加入任何一个医学或科学组织。在一百多年后,《柳叶刀》在整个医学界的发言仍保持着独立性和权威性。


  在这次疫情中,《柳叶刀》发布的论文,成为了研究的突破口。在其发布的第一批次文章中,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曹彬及北京协和医学院王建伟发表了名为《武汉市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的文章,告了本次新型流感病毒疫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数据和最终的临床结局。以此为依据,大规模的研究得以展开。


  与上述提到的论文一样,1月29日,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的论文在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上发表,也对控制疫情产生了重要作用。论文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密切接触者之间发生了人传人。”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道,按照惯例,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论文,从提交到正式发布,至少需要两周时间。对此,该刊总编辑、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免疫与感染性疾病系主任埃里克·鲁宾表示,这篇论文从提交到发表仅用了48个小时。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目前全球影响因子最高的医学学术期刊。它创刊于1812年,由约翰·科川创办,最初为季刊,刊名为《新英格兰医学与外科杂志》,早于《柳叶刀》。182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改为周刊出版,同时更名为《波士顿医学与外科杂志》;1928年正式更名为我们所熟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世界上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医学期刊,每年发行52期,每周四出版,年页码数约为5200页;内容主要提供包含对生物医学科学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主题方面的医学研究新成果、综述文章和社论,内容着重在内科学和过敏/免疫学、心脏病学、内分泌学、肠胃病学、血液学、肾脏疾病、肿瘤学、肺部疾病以及传染病等专业领域。


  国内外一直有“外有柳叶刀、内有新英格兰”的说法。


  可以说,作为一本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见证了近200年的医学发展。


  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包括:


  1846年11月18日,波士顿的外科医生Henry Jacob Bigelow发表的论文成为了外科麻醉术的重大突破——他在1946年使用了吸入乙醚麻醉。这项医学进展使得病人在各种手术中,从接受拔牙到截肢,都能保持镇静。


  1867年1月1日,英国外科医生Joseph Lister发表了题为“Antiseptic Principle of the Practice of Surgery”的论文,倡导手术操作时要消毒。注意到助产士(可能就是接生婆)接生的新生儿的死亡率比外科医生接生的要低,Lister将这点归功于助产士比外科医生洗手更频繁。他提出外科医生不仅需要用石炭酸洗手,还要消毒手术器械。这些是微生物理论提出的起源。


  1895年12月1日,德国物理学家Wilhelm Roentgen(伦琴)发明了x射线。据传,在发现x射线后的两周左右,伦琴给他的妻子的手拍了张照片,当她的妻子看到了自己的骨骼,惊呼“我看到了自己的死亡”(人死后腐烂才会把骨头露出来)。“x射线”的x最初的意思是“未知的事物”,后来也别称为“伦琴射线”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伦琴的论文发表后的几月内,无数的x线图片被发表。


  1899年1月1日,弗洛伊德发表了“梦的解析”。


  2001年2月1日,分别来自于“自然”和“科学”两个研究道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


  ……


  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学术工们也能和一线医护人员一起,起到重要的作用。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龚丹韵 题图:笪曦 制图 图片: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推荐文章2:一周三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海交大医学院沉寂五年甚至愿意排名倒退,也要坚持做这件事

  2019年的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爆棚了:短短一周间,国际临床医学顶尖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影响因子70.67) 连发三篇重磅临床研究论文,道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内科陈楠教授团队、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叶霜团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仁济医院叶霜团队


  业界认为,这些是“破天荒”“历史性突破”的临床研究成果。这背后,实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向临床医学学科的科学研究重大转型道路上的阶段成果。


  “我们中国人跟西方人长的一样吗?不一样。我们的祖宗不一样,遗传背景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拿西方人的治疗标准来医治国人,合适吗?”谈及临床型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说,“我们不能总是把国人的健康寄托在他国的标准上。”


  这些年,通过推进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在临床诊治标准、新药研究、新治疗方案确定方面,交大医学院正不断走向国际医学舞台的中央。


  辉煌成绩下的忧患意识,三甲医院与普通医院的差别在哪?


  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科实力雄厚:自从2011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连年在全国医学院校排名第一,SCI论文数量也是连年列全国医学院校之首。无论在ESI排名,还是教育部的学科评估中,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学科连续多年都是排名第一。


  辉煌的成绩下,这座医学院内部却饱含忧患意识,决心实现临床医学学科的转型发展。


  这是为何?


  早在2007年1月,时任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的陈国强教授在医学院2006年度科技和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发问:


  三甲医院或研究型大学医院与普通医院是否应该存在差别?差别应该在哪里?恐怕不是床位多少、收费高低。


  在他心中,三甲医院就要有高超的诊断、治疗疑难杂症的能力。


  他说,要有这些能力,靠的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出科学问题,进而通过科学研究解决问题,把我们的临床成果拓展到下级医院,这才应该是三甲医院的使命和责任。


  “我们必须看到,现在一讲到研究,就讲细胞分子基因等,但我想问,是不是临床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很显然,回答是否定的。其实,临床资源丰富大有可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关系,大力倡导开展具有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的临床研究。”


  陈国强坦言,在唯项目、唯论文的时代,推动结果不可知、研究周期长,需要团队作战的临床研究,很难。每个医护人员需要论文、项目参与职称评定,各种排名也离不开论文。作为院长,在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把以“项目”“论文”和“科技奖励”为考核指标的科研工作搞上去。


  这是所有人要面对的现实。


  但几年后,交大医学院的决策层认为,既然在中国,交大医学院的项目、论文、科研奖项已“傲视群雄”了,是否能有接受论文、排名方面可能暂时落后的勇气,鼓励医务人员利用临床资源开展规范的临床研究,成就一批疾病诊断治疗标准,惠及人民健康,也为国家创新药物和生物医药产业 爆发期的来临夯基垒台,搭建高效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平台。


  2014年开始,上海交大医学院依托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在临床医学学科中全面启动基于临床资源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计划。


  “纳税人的钱来之不易。如果高原高峰学科的大量投入,不能用到实处,并取得实效,我深感是一种罪恶。”陈国强如是说。


  指挥棒变了,运动员未必会跑步。交大医学院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医生长期以来不愿进行临床研究的后果是临床研究能力缺乏。


  2016年10月,交大医学院组织系统内医务人员召开临床研究专题培训。开班仪式上,陈国强院士就医学院力推临床研究的思考和行动即兴做了近两个小时的发言——


  “临床医学排第一的根本标志到底是什么?根本标志还取决于是否有一批名医。名医是什么?病人不看不死心,同行不问不放心的就是名医。”


  “如何培养一批‘病人不看不死心,同行不问不放心’的名医?不是靠仪器,不是靠经费,靠的是真正能为病人疾病诊治解决问题的医生,更是靠的能从临床中凝练科学问题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诊治标准的队伍。”


  “我有句话,也公开讲过——‘苦不苦看看虹桥机场的礼拜五,累不累看看我们医生开的会’。如果我们这批年轻人,也是在过这样一种生活,周末外边到处跑,开‘飞刀’,而不能静下心来,思考一些临床问题,使自己在看病的同时,逐渐向一个研究型人才去发展,对个人、对医院、对医学院来说,都是一种浪费。”


  打破唯项目、唯论文旧观念,“激”出临床研究新体系


  探路很难,但认定对的事,必须得去做。这是改革者必须有的定力与信念!


  交大医学院副院长江帆教授介绍,基于医学院两任班子深入细致的思考,交大医学院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子过河”结合,以“临床研究能力提升”为抓手,瞄准未来,扶助青年人才,搭建临床研究平台,辅以项目牵引,力推各医院协同,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学科交叉,改变既往唯项目、唯论文的观念,不断“激”出临床研究新体系。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人才是实现跨越式发展、赢得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发展临床研究,关键是要抓紧“人才”要素,营造良好环境。


  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与能力建设的核心之核心是人才。


  交大医学院启动 “双百人”人才计划,其中,一个百就是在5年内培养100名临床经验丰富,善于利用临床资源开展临床研究破解临床实际问题的“研究型医师”,医学院为这支队伍提供充分的保障与成长平台,为这些青年医生设立专门的临床研究培训课程,邀请国内外临床研究大师级导师授课,分批送青年医生前往国际一流的临床研究机构学习……


  当然这一项目也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


  为更好配合临床医生开展转化研究和临床研究,医学院通过引育并举,培养和引进100名接轨国际前沿、面向国家临床医学需求、真正解决国民健康问题的青年“临床专职研究队伍”。


  这些年来,这两支“双百人”队伍已成为全国医学领域人才培养的金字品牌。


  在此基础上,医学院先后布局30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大力促进多医院协同研究的临床研究,推动附属医院的联动效应。这些项目,正是交医推动高水平临床研究能力的“星星之火”,项目的启动在各附属医院激起层层涟漪,各医院争相设立“临床医学科研项目”形成了医生争先恐后提出科学问题,总结诊疗病例,汇聚临床资源,设计研究方案,组队开展协同攻关的临床研究氛围。


  2014年始,交大医学院又组建了一支以流行病学、统计学专家为主的方法学团队,陆续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学数学、药学、信息技术、护理学等专业以及来自生物医药工业界的专业人才,柔性引进了一批在临床研究领域有丰富经验的海外专家,形成一支复合型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学团队。


  通过借鉴分析国际临床研究成功案例与体系,2017年交大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定位于“高水平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的专业服务、管理、教学与研究平台”,目标整合13家附属医院临床资源,培养医生及医学生临床研究能力,在医学前沿问题、疾病规范化诊治、临床诊疗新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临床研究成果。


  临床研究蔚然成风,让医生真正回归到病人身边


  临床研究“人才-项目-平台”联动模式真正激发了临床医生的研究热情,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回归到病人身边,从病人的病征细致观察,到规范化诊疗体系,到创新诊疗技术的应用,这一切都成为了高质量研究的。


  五年来,交大在医学院建立临床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各附属医院建立了分中心,并在推动上海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影响作用。


  如今,交大医学院各个附属医院已逐步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成果,研究论文先后出现在国际各大顶级期刊上。


  2018年4月,由附属瑞金医院发起,心脏外科赵强教授牵头的DACAB研究成果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官方杂志JAMA主刊发表。作为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首次证实,替格瑞洛联合应用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显著提高CABG术后一年的大隐静脉桥血管通畅率,并具有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潜在趋势,将有望改变中国乃至世界搭桥术后的治疗指南。


  2018年,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李青峰教授团队实现1.2亿元独家转让项目,创下交大医学院迄今临床科技成果转化金额的最大单纪录,相关技术将应用于皮肤再生、愈合、移植等领域,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效益。


  2019年7月17日至25日,交大医学院更是沸腾了:短短一周间,附属瑞金医院肾脏内科陈楠教授团队和附属仁济医院南院风湿科叶霜团队,共三项原创性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国际上临床医学的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肖瑞平教授评价道,这些研究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背靠背发表中国团队的临床试验,首个中国率先批准的国际原创新药,首个低氧通路新药;新英格兰杂志首篇中国大陆完成、以第一和通讯发表的3期临床试验。


  发表这些顶级论文的专家正是每天在手术室、在病房忙碌的医生们,他们用心在为病人服务,他们更是用他们的智慧在总结、提炼、推动临床诊疗的进步,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医生的智慧与贡献。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推荐文章3:新闻背后|疫情中频频出现的《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什么期刊?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徐梦龙


  2月29日,由钟南山院士领衔的“中国2019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临床特征”研究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在线公开发表。该研究收集了自2019年12月11日至2020年1月29日,从全国552家医院中所提取的1099例实验室确认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信息。研究指出,严格、及时地采取流行病学措施,对遏制疫情迅速蔓延至关重要,对于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仍需持续不断努力探索。


  在此之前几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等人在《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表评论文章“春节期间中国人口大流动下的新冠肺炎疫情控制”。文章指出,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增加社会距离的措施,将“控疫假期”与居家隔离、基层排查等其他措施结合,有效地降低了疾病传染率。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学术界也以史上最快的速度加入了战场。《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世界级著名医学杂志单独为疫情开设了专栏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中国学者的名字也频频曝光。


  《柳叶刀》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什么期刊?又有怎样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柳叶刀》是一般认为的国际四大医学期刊之一(其他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杂志》),由英国外科医生汤姆·魏克莱于1823年创立。他以外科手术刀“柳叶刀”的名称为这份刊物命名,而“Lancet”在英语中也是“尖顶穹窗”的意思,借此寓意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至今,此价值理念仍存于该杂志精髓中。


  《柳叶刀》的办刊宗旨为:传递知识,不断更新,共享知识,独立与公正,面向全世界,敢于批评与争鸣,使医学成为一种文化。该期刊在全世界拥有很高的影响力,是目前世界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历史上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数不胜数。1867年,英国医生约瑟夫·李斯特在《柳叶刀》上发表文章,提出外科手术消毒的技术和理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很快接受了这一理论和方法,使手术后的病人死亡率大大下降。1940年,弗洛里在该杂志发表了有关青霉素价值的论文,证明了青霉素可以治疗细菌感染,具有治疗作用,并建立了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青霉素的方法……


  《柳叶刀》从创立至今始终保持独立,未曾加入任何一个医学或科学组织。在近两百年后,《柳叶刀》在整个医学界的发言仍保持着独立性和权威性。


  《柳叶刀》对影响面广、特别重要的卫生疾病问题尤其关注,优先发表有可能改变临床实践或对某种疾病的观点的研究原创性论文。此次疫情期间,《柳叶刀》发布的第一批文章中,就有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曹彬及北京协和医学院王建伟作为共同通讯的《武汉市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该论文告了此次疫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数据和最终的临床结局。以此为依据,大规模的研究得以展开。


  与上述提到的论文一样,1月29日,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的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上发表。论文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密切接触者之间发生了人传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注重文章的创新性与实用性,主要刊用未被刊登过的研究成果、临床发现的原创性论文。该杂志有非常严格的审稿程序,从提交到正式发布,至少需要两周时间。对此,该刊总编辑、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免疫与感染性疾病系主任埃里克·鲁宾表示,这篇论文从提交到发表仅用了48个小时,为的就是努力向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此外,该杂志目前还将所有的新冠肺炎相关的内容翻译成中文,以供医务人员和公众了解最新医学进展。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目前全球影响因子最高的医学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大概为70,而《柳叶刀》的影响因子大概为60。《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创刊于1812年,比《柳叶刀》还要早十几年,创始人为美国波士顿著名外科医生约翰·科林斯·瓦伦和麻省总医院创始人詹姆斯·杰克逊。“医学护理应该由科学来指引”。这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创办之初的理念。事实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走过的200多年的确实现了这一目标,它不但成为如今全球医疗界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医学专业刊物,也成为现代医学发展200多年以来的见证者与促进者。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世界上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医学期刊,每年发行52期,内容主要包含对生物医学科学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主题方面的医学研究新成果、综述文章和社论等,着重在内科学和过敏/免疫学、心脏病学、内分泌学、肠胃病学、血液学、肾脏疾病、肿瘤学、肺部疾病、风湿病学以及传染病等专业领域。


  国内外一直有“外有柳叶刀、内有新英格兰”的说法。《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把最前沿的知识用及时的手段传播给临床学家为己任,为很多医学新技术的兴起提供了窗口,如后来的听诊器、X线、核磁共振成像等。从第一期上瓦伦发表的“对狭心症的描述”开始,该杂志道了很多重要医学成就:1899年,发表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1928年第一次发表了“大量吸烟与肺癌相关”的研究;1970年介绍了“肺动脉插管”;20世纪80年代初该杂志首先描述了“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症—AIDS”……


  无论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还是《柳叶刀》,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积极关注热点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包括上述两个杂志在内的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已经刊发了百余篇有关疫情的论文,内容涉及预测疫情走向的流行病学、分离病毒结构的病毒学以及研究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等等。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有两条战线,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科学家写论文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对病毒的研究成果共享给全世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学术工们和一线医护人员一样,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共同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推荐文章4:治疗症状性阵发性房颤,脉冲电场消融不劣于冷冻球囊消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随机研究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推荐文章5:解决国际卒中治疗公认难题!浙大二院研究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北京时间2025年4月3日,全球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线题为“Alteplase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 at 4.5 to 24 Hours”的原创性论文,给全球脑卒中治疗理念带来新的突破。浙大二院神经内科严慎强与周颖医生为共同第一,浙大二院神经内科楼敏教授为唯一通讯。这是2025年NEJM发表的第一篇来自中国的论著。


  据了解,这项研究自2022年启动,持续2年多,覆盖了全国30家医学中心,纳入234名后循环卒中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病24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后循环卒中患者,其残疾率显著降低,治疗90天后无症状比例从25.6%提高到了39.1%,相对治愈率提高了53%,同时颅内出血风险和死亡率并未增加。


  这项研究为全球脑卒中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解决国际公认难题,有望推动卒中治疗指南的更新,为后循环卒中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神经科医生与后循环卒中的博弈


  脑卒中(中风)是全球致死/致残率居高不下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显示,“每个人一生中患脑卒中的风险高达39%”。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约占80%,而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的静脉溶栓法是目前指南推荐的急性期特效治疗方式之一。


  然而,该疗法严格受限于症状发作后4.5小时内,否则出血风险会显著增加。现实中,许多患者因症状不典型或送医延误,从而错过“黄金时间窗”,失去了宝贵的救治机会。累及延髓、桥脑等关键生命中枢的后循环卒中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症状隐匿、易被误诊,且病情进展迅猛、死亡率极高,因此尤为凶险。


  如何降低这类患者致残率死亡率并改善预后,能否突破传统的4.5小时限制,这是全世界神经科医生的共同难题。


  拆解枷锁:临床-影像结合的破局之路


  长期以来,针对后循环卒中的静脉溶栓研究几乎是空白,主要面临两大挑战。


  1。确诊困难:后循环卒中的症状复杂多变,容易被误诊,尤其在急诊环境下,很难有适合临床研究的标准范式来快速、准确识别患者。


  2。影像筛选标准不明确:对于前循环卒中,医生通常依赖灌注影像评估脑缺血程度,从而筛选适合超时间窗溶栓的患者。但在后循环卒中,由于病变通常体积较小,灌注影像的敏感性较低,目前尚无统一的筛选标准。


  给更多患者以生机:让救治更加可及


  匿名评审表示:“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突破了超时间窗静脉溶栓的传统限制,并可能促使未来进一步探索溶栓治疗在后循环卒中的应用……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可行性方案,未来有望影响治疗指南的更新。”


  这一重磅发现意味着:突破时间限制


  静脉溶栓的适用时间从传统的4.5小时延长至24小时,让更多患者有机会获益。“很多偏远地区的患者赶到医院时,通常已经是症状出现后十几个小时;或者是因为躯体症状不太严重,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观望和等待,看看情况是否会好转。”楼敏教授表示,“把时间窗延长到24小时,能够切实降低这些患者残疾率。”


  为无法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提供新选择。


  部分患者因医疗条件或血管解剖因素,无法接受机械取栓治疗,而本研究验证的结果,为其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溶栓替代方案。03更具普惠性和推广价值本研究降低了对灌注影像的依赖,使得基层医院仅凭头颅CT平扫检查就有机会开展超时间窗溶栓。同时显著缩短检查时间,降低检查费用,方便、快捷、经济,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16年他们只做一件事:让时间“慢” 下来


  浙大二院为浙江省脑卒中质控中心挂靠单位。自2009年起,楼敏教授就带领团队致力于脑卒中诊治的研究。医院神经内科开发并建设了浙江省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各地区共200多家卒中中心参与,现已纳入40余万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长期随访,其中包括8万余例接受了溶栓或取栓治疗的患者。科学研究也从一开始做回顾性分析,到逐步推进多中心RCT研究去证明临床发现的现象和规律。得益于前期打造的坚实稳固的“地基”,所以此项研究能水到渠成。


  “推进研究的过程很难,但研究设计更难,前瞻性和创新性必不可少。”楼敏教授表示,“浙大二院要建设世界一流医院,全体浙二人都要有一流的决心、耐心和毅力。医院给我们提供了平台、经费、人员等支持,我们也要驱使自己去做更有挑战性的研究,去回答别人没有回答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表示:“这项原创研究成果的诞生,是神经学科团队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自然结果。作为中国神经学科的发源地之一,浙大二院神经学科已成立70周年,始终致力于为广大神经疾病患者带来最强有力的医疗服务,尤其是近年来,重点围绕脑神经重大疑难疾病进行联合攻关,成果频出。每一项科学研究都彰显着我们对疑难疾病的关注、对真实生命的关切、对患者需求的回应。”


  原《解决国际卒中治疗公认难题!浙大二院研究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栏目主编:范兵 文字编辑:蒋萍


  ::刘海波 许紫莹 朱俊俊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推荐搜索词:

  

  1.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影响因子

  

  2.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官网

  

  3.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哪个国家出版的

  

本文标题:新英格兰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