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写作背景推荐文章2: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咱今儿个就来讲讲毛泽东《沁园春·雪》背后的故事。


  那是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刚结束长征,陕北革命根据地才初步稳住阵脚。这时候啊,毛泽东带着红一方面军东渡黄河,打算去华北抗日前线。行军的路上,到了陕西清涧县袁家沟(也有人说在山西石楼县留村),毛泽东登上了海拔千米的黄土高原。嘿,一上去可不得了,眼前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片壮丽景象。毛主席一下子触景生情,这《沁园春·雪》就这么即兴创作出来了。


  △ 毛主席 图源:网络


  那时候的中国,内忧外患严重得很。日本侵略者眼睛死死盯着华北,国民党政府还不停地对红军搞军事围剿。红军呢,刚完成战略转移,急需要把民族力量凝聚起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里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这首词里那豪迈的气魄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正好就是对那个时代主题的回应。


  毛主席为啥要写这首词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啊,是被自然景观给激发了。词里写的北国风光,那就是毛主席对黄土高原雪景的直接感受。“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多壮阔的画面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山和高原都拟人化了,这既是在赞美自然美,也好像在说革命力量正像这被雪覆盖的大地一样,在暗暗积蓄着能量呢。


  另一方面,是毛主席想抒发革命理想。词里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古代帝王都拿出来对比,说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这其实就是在批判封建统治的局限性。最后毛主席得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论断,这就彰显出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是历史的必然。1958年毛主席还批注这首词“雪”,说它是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这就把词的政治寓意说得明明白白了。


  △ 毛主席词作《沁园春·雪》手迹 图源:湖南国际频道官方


  到了1945年8月,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他把手写的《沁园春·雪》送给了民主人士柳亚子。柳亚子看了那是赞不绝口,说这是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还把这首词在《新民晚刊》上发表了,这一下可在重庆城引起了轰动。国民党那帮文人也跟着凑热闹,纷纷效仿着写词,可写出来的东西跟《沁园春·雪》一比,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蒋介石气坏了,还让陈布雷组织文人写词来压制,结果呢,根本就不是对手,只能以失败告终。


  《沁园春·雪》不光文学上厉害,政治影响力也大得很。它用豪放的词风打破了传统咏雪题材的限制,把自然景象和历史评价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特别雄浑阔大的意境。有人说这首词抵得上五个军,这话一点都不夸张,它大大鼓舞了老百姓对共产党的信心。


  图源:湖南国际频道官方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革命精神的象征。它用文学的形式预言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把人心都凝聚起来了。直到现在,它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和革命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创作背景复杂,传播过程又充满传奇,这些加在一起,让这首词有了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推荐文章3:毛泽东词《沁园春雪》写作发表背景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亲自率军渡过黄河,到达华北前线对日作战。


   2月5日清晨,部队来到陕西清涧县高杰村袁家沟休整。这一带已经飘了几天的鹅毛大雪,雄浑壮观的北国雪景触发了毛泽东的诗兴。2月7日,怀着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毛泽东挥毫疾书,一口气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


   李贵喜汉简书法书法《毛泽东沁园春雪》


  李贵喜汉简书法毛泽东《沁园春雪》局部


  李贵喜汉简书法毛泽东《沁园春雪》局部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戳穿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于1945年8月28日飞抵重庆与蒋介石的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多次会见著名爱国人士。10月8日,毛泽东应柳亚子先生请求,把自己于1936年2月写的那首《沁园春·雪》抄录后,赠送给柳亚子。柳亚子看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后,欣喜若狂,直呼“大作”、“大作”。他一面赞叹毛泽东的词,一面又写了同一词牌的《沁园春》和词一首,一并抄好送交《新华日》发表。《新华日》是中共在重庆公开发行的纸,社负责人提出要向延安请示。柳亚子不愿因此延误时日,建议先发己作。《新华日》于10月11日,即毛泽东离开重庆那天刊发了柳亚子的和词。


   重庆各界在上只见到柳亚子的和词而不见毛泽东的原词,都纷纷好奇地打探。柳亚子“不自讳其狂”,于是把原词向一些友人传发。11月14日,吴祖光在《新民》发表了毛泽东的原词,并在后面写了一段热情推崇的赞语。11月28日,《大公》也发表了毛唱柳和的两首咏雪词。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公开刊登后,轰动山城,一时成为人们谈论的中心。重庆各种刊纷纷发表和词与评论。据悉,当年刊发的和词不下50首,评论将近20篇,这在我国词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蒋介石看到这首词后十分恼火。他问专门为他起草文件的陈布雷:“你看毛泽东的词如何?”陈布雷如实答道:“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介石说:“我看他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12月4日,国民党中央机关《中央日》等刊同时登出了多首“围剿”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和词。


  无奈御用文人“鹦鹉学舌”的丑态,更彰显了毛词格调高雅,气势奔放,睥睨一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气势。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推荐文章4:气吞山河的诗词: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发表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

  创作背景(1936 年创作)


  1936 年 2 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突破阎军防线后,踏雪沿官道山行进,顺利到达山西省石楼县留村,并在此写下了《沁园春·雪》。当时,红军长征刚刚结束,中国革命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陕北建立了新的根据地。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华北,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登高望远,面对北国雪景,心潮澎湃,满怀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挥笔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发表背景(1945 年发表)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取国内和平,避免内战,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在重庆,他会见了老朋友柳亚子,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于是毛泽东就把 1936 年创作的《沁园春·雪》抄赠给了柳亚子。随后这首词在《新民晚刊》《大公》等纸上陆续发表。


  产生的影响政治影响


  彰显形象:这首词在重庆公开发表,让国统区的人们看到了毛泽东作为政治家的恢弘气度和浪漫才情,极大地改变了国民党宣传机器长期以来强加给共产党领导人“共产共妻”“土包子”等负面形象,提升了共产党和毛泽东在全国民众心中的威望。


  引发震动:《沁园春·雪》的发表在国民党统治区引起了巨大震动。蒋介石看到后,一方面对词的气势和才华感到震惊,另一方面又害怕这首词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会进一步提升共产党的威望。他曾暗中组织一些文人墨客写词唱和,试图在诗词上压倒毛泽东,但这些作品无论从思想境界还是艺术水平上都无法与《沁园春·雪》相提并论。


  文化影响


  树立典范:《沁园春·雪》堪称诗词艺术的巅峰之作,它将写景、抒情与议论完美结合,以宏大的气魄、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现代诗词的创作树立了典范,激励了无数后来的诗词创。


  推动传播:这首词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激发了人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研究热情,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和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秀传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精神影响


  激励人心:词中展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强大的精神鼓舞。在那个历史时期,它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


  塑造民族精神:《沁园春·雪》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推荐文章5:毛泽东诗词压卷之作《沁园春·雪》背后的故事沁园春·雪

  近代 · 毛泽东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2月,中央红军刚刚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几个月后,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把陕北秦晋高原装点成银装素裹的洁白世界。此时正为军委扩大会议后,红军东征山西的步伐大大加快,兴奋无比的毛主席放眼“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山河,遐想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胸中涌起澎湃的诗情,遂欣然命笔,一气呵成那首为世人称颂不已的词中名作——《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是毛主席诗词中的精美之作、压卷之作,传之久远,家喻户晓。这是最早公开发表的一首毛主席诗词,发表时正值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为国人津津乐道并引起巨大反响,是古今任何一首诗词都不能比拟的。


  此事起源于1945年,这年8月,时局突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介石不准我军受降,毛主席直面宣布“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全国内战一触即发,举国人心震荡。28日,毛主席亲赴重庆与国民党举行和平谈判。


  在重庆,毛主席除谈判外还忙于会客。到重庆的第三天,民主人士柳亚子即去拜会毛主席,呈上七律一首并向毛主席索句。10月7日,协定即将签订,毛主席忙里偷闲,将写了近十年的《沁园春·雪》重新抄写给柳亚子作为回赠。


  毛主席回延安的当天,重庆《新华日》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而毛主席的原词却未发表,这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在重庆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文化名人黄苗子在获得了毛主席这首传抄的《沁园春·雪》后,将它交给在重庆担任《新民晚刊》副刊编辑的老友吴祖光,吴随即在11月14日的副刊《西方夜谭》上发表,还特地加了段编者按语,称赞这首词“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词一经发表即轰动山城,迅速传遍全国。重庆《大公》又将柳亚子的“和词”与毛主席的《沁园春·雪》集中在一起,以醒目的版面隆重刊出。人心所向,舆论沸腾,使得国民党当局惊恐万状。因为毛主席所回赠给柳亚子的这首词寓意极为深刻。词中所咏之雪不是一般的雪,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雪:是结束了空前壮举长征,一举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三次“围剿”,正欲挥师东征抗日之际,在中国北方所见的雪;是诗人融入自己情怀、抱负、理想、愿景的雪。


  :人文历史 版权归原所有,如有请联系删除


  沁园春雪写作背景推荐搜索词:

  

  1.沁园春雪写作背景20字怎么写

  

  2.沁园春雪写作背景

  

  3.沁园春·雪

  

本文标题:沁园春雪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