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推荐文章1: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推荐文章2:背诵唐诗(九十五)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唐?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题解:洛中,指洛阳。袁拾遗,即的好友袁瓘 ,不遇,没有遇见。


  

   创作背景:开元十二年,唐玄宗李隆基来到洛阳,孟浩然为了能进入职场,也从湖北的襄阳来到洛阳。孟浩然在洛阳到处干谒权贵,结交朋友,但并未取得进展,三年后离开洛阳。公元729年,他再次来到洛阳干谒,去拜访自己的朋友袁

  ,结果听说他因故被贬到了岭南,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作品赏析:"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我从襄阳千里迢迢来到洛阳,拜访财富五车的朋友袁瓘,听说你已经被贬到岭南作了流人。"江岭"指大庚岭。这里指明的拜访的地点,用洛阳与岭南作对,形容流放的地点之远,对比明显,突出了诗人为朋友抱不平的心情。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我听说岭南的梅花比洛阳的梅花开放的要早,可是再好的景色也比不上故乡洛阳的春天美呀。


  

  全诗四句二十个字,写出为好友遭遇呜不平,也暗含诗人自身干谒不遇、科举不弟的命运。用"流人"二字,向读者交待了自己拜访不遇的原因,充满了愁苦。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推荐文章3:千家诗卷一·五绝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此地春。


  【译文】我到洛阳拜访才子袁拾遗,没想到他却获罪流放到大庾岭。听说那里梅花开得很早,可是怎么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更美好呢!


  【词句注释】


  ⑴洛中:指洛阳。拾遗:古代官职的名称。


  ⑵才子:指袁拾遗。


  ⑶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指今江西省大余县和广东省南雄县交界处的大庾岭。唐代时期的罪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被流放的人,这里指袁拾遗。


  ⑷梅花早:梅花早开。


  ⑸北:一作“此”。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诗人去洛阳寻访故人,不料挚友已经被贬江岭。诗人的心绪颇为复杂,不平、感伤、怀念交织在一起,但表现在诗里的却含蓄深沉,甚至很飘逸洒脱。用“才子”二字,表达对袁拾遗的倾慕。同时“才子”与“流人”的对比,暗喻诗人的不平之气。虽然说江岭梅花开得早,风光美妙,也不如北地家乡之春好。诗有收放自如、含蓄不露的美感。这首诗虽然短短二十个字,但其境界非常大,于情感上虽未着一字,但那种寄予的深情却在相隔千山万水的南北之间弥散开来,虽不得不淡,却至死不灭。


  【作品鉴赏】


  这首诗里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情绪,既有不平,也有伤感;感情深沉,却含而不露,是一首精炼而含蓄的小诗。


  前两句完全点出题目。“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才子”即指袁拾遗;“江岭作流人”,暗点“不遇”,已经作了“流人”,自然无法相遇了。这两句是对偶句。孟浩然是襄阳人,到了洛阳以后,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称之为“才子”,暗用潘岳《西征赋》“贾谊洛阳之才子”的典故,以袁拾遗与贾谊相比,说明对袁拾遗景仰之深。


  “江岭”指大庚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用“江岭”与“洛阳”相对,用“才子”与“流人”相对,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重用,然而却作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他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现出心中的不平。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两句,写得洒脱飘逸,联想自然。大庚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从上句“早”字,见出下句“北地春”中藏一“迟”字。早开的梅花,是特别引人喜爱的。可是流放岭外,比不上留居北地的故乡。此诗由“江岭”而想到早梅,从而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而这种怀念之情,并没有付诸平直的叙述,而是借用岭外早开的梅花娓娓道出。诗人极言岭上早梅之好,而仍不如北地花开之迟,便有波澜,更见感情的深挚。


  全诗四句,贯穿着两个对比。用人对比,从而显示不平;用地对比,从而显示伤感。从写法上看,“闻说梅花早”是纵笔,是一扬,从而逗出洛阳之春。那江岭上的早梅,固然逗人喜爱,但洛阳春日的旖旎风光,更使人留恋,因为它是这位好友的故乡。这就达到了由纵而收、由扬而抑的目的。结尾一个诘问句,使得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


  【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推荐文章4: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推荐文章5:一日一诗词: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一日一诗词●挑战15000天#第1141天


  不着字,情自深厚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题解】


  孟浩然于开元十二年(724)冬入洛求仕。此诗乃开元十三年(725)春作于洛阳。袁拾遗:袁瓘,曾为左拾遗,因罪流放岭南。后为武陵丞、太祝,迁豫章尉。与孟浩然、张子容为友。拾遗,官名,专司供奉讽谏之事。


  【注释】


  ⑴“洛阳”句:潘岳《西征赋》:“贾生洛阳之才子。”汉代贾谊有才,遭谗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故这里借指袁拾遗。


  ⑵江岭:江外岭南之地,指今广东、广西一带。岭,指五岭。流人:因罪流放之人。


  ⑶梅花早:大庾岭上,古时多梅,且由于气候温暖,梅花早开。大庾岭为五岭之一,是江西与广东之分界。《白孔六帖》卷九九《梅》:“大庾岭 上梅,南枝落,北枝开。”


  ⑷北地:一作“此地”。


  【赏析】


  诗人到洛阳访袁拾遗不遇,因为不遇不是不在家而是遭流放,所以诗充满伤感与不平。


  诗看上去很平稳,直写其事,实际上很见锤炼之功。首句切题“访”,暗用贾谊典,是赞袁拾遗,又暗逗遭贬。次句点题“不遇”,交代友人已被流放。才子而为流人,愤激已蕴句中。这两句诗既表明了袁的谏官身份,也对他才高遭贬深表同情。第三句由次句生发,写袁拾遗所处岭南,梅花早放,似有慰意;但末句一收,说异乡不如故乡,波澜顿起,益显深沉。后两句将江岭和北地的春天作比较,说江岭梅花早开,但仍比不上北地的春天美丽、温暖,言外之意是说那是流人所去的荒远之地,只能使人感到凄凉、孤寂、痛苦,诗人对袁被贬的同情与体贴,也就蕴含在诗句中了。诗两句写人,两句写时地,分别一扬一抑;全首用对偶,内容也互为对比,精神发越,含意深挚。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推荐搜索词:

  

  1.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唐孟浩然

  

  2.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古诗

  

  3.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古诗带拼音

  

本文标题:洛中访袁拾遗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