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的写作背景
赠汪伦的写作背景推荐文章1:李白最特别的告别,《赠汪伦》短短28个字,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说起李白的送别诗,你第一个想起哪首?
是不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大概每个小学生都会背这首诗,但奇怪的是,汪伦却是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熟悉,因为李白的那首《赠汪伦》,而除了这首诗之外,汪伦这个人似乎在历史上没留下过什么印记。
要知道,李白可是连五花马,千金裘都看不上的人,为什么他要给一个不知名小人物汪伦写诗呢?
故事还要从一个“骗局”说起。
一、汪伦和李白是怎么认识的?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补遗卷六》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故事说汪伦写信给李白,到他家去作客, 信里提到:“先生喜欢美景吗?我们这有十里长的桃花;先生好喜欢好酒吗?我们这有一万家酒店。”
结果李白到了汪伦家后,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都没看到,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那十里外的桃花潭,万家酒店是指桃花潭那开酒店的老板姓万。
所以有人说,《赠汪伦》其实是李白写的最差的诗,因为完全是敷衍之作。
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呢?
第一,李白是受骗上当去的,就像宋小宝小品里的“海参炒面”,面里根本没海参,结果老板叫海参。我怀疑宋小宝也去过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
第二,李白当时想,来也来了,算了吧,结果和汪伦在村里吃了点农家乐,晚上想着农家乐也吃不惯,再待下去不行,急吼吼地没告辞就走了。
第三,结果走的时候被汪伦发现了,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唱着踏歌给李白送行,架不住村民都挺热情,李白也不好意思,才做了这首《赠汪伦》。
这种说法靠不靠谱呢?我觉得很不靠谱。
很多人以为汪伦只是个当地农民,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我们先来讲讲汪伦这个人。
二、 汪伦到底是谁?最早关于汪伦是村民的说法,见于宋代杨齐贤《李太白文集》:
“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酿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但这个说法随着1982年新发现的泾县《汪氏宗谱》,有了新的解释,其中记载:
“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
你看,汪伦实际上也是当时名士,不但和李白关系好,和王维等诗人关系也不错,而且当时汪伦还是泾县县令。(桃花潭就在泾县)
据李子龙先生考证,汪伦为唐代歙州都督、越国公汪华五世孙,所以汪伦不但是县令,还是出身望族。
另外就算没有《汪氏宗谱》,也有很多证据表明,汪伦不是普通农民,比如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自己都说:
“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
那汪伦和李白见面时到底是什么场景?
据《李太白全集·年鉴》写到:
“天宝十一年, 公之行踪,由梁园而曹南,由曹南旋反,遂往宣城,然后游历江南各处”
也就是说,天宝十一年,李白从开封梁园,往南去往宣城,然后游历江南。
这一路上,也玩了不少地方,有诗留下名为《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大致就是一路所见所感。
然后李白到了宣城,他这一路怎么来的呢?是顺着青弋江,顺游而下,这是条什么路线呢?
图里那条蓝色的就是青弋江,泾县就在宣城市,我们从泾县火车站到桃花潭景区,直线31公里,自驾42公里,路程不远。
汪伦虽然也算个名士,对李白自然也是仰慕的,他知道李白到了宣城,就写信给李白,邀请他来桃花潭一聚。
李白一来自己也没事,二来本来也顺路,他应该对汪伦也略有耳闻,不可能随便一个人写封信来邀请他就去了。
那么汪伦是怎么招待李白的呢?
三、汪伦是如何打动李白的?汪伦招待的规格不低,就算是农家乐,也绝对是高级农家乐。
为什么?因为汪伦家有别墅啊。
有人可能知道,李白还有两首诗,名叫《过汪氏别业》:
其一:
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
叠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
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
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
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
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
其二:
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
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
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
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
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罍。
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
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
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日出远海明,轩车且徘徊。
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
也就是说,自从《赠汪伦》以后,李白还和汪伦见过面。其实这两首诗足以说明,李白并不是敷衍汪伦。
但是我还要说明一下,汪伦打动李白的,并不是有钱。要知道五花马,千金裘,李白是看不上的,有多少土豪要结交李白,请李白吃饭喝酒,没见李白给人家赠过诗啊?
汪伦具体怎么打动李白的?可能是两人意气相投,可能是官场都不得意,可能是曾经被同一个姑娘抛弃过,都有可能,但最重要的是,汪伦第一次让李白感受到,有这么一个人能懂他,理解他。
这个人对他无所求,既不想巴结他,也不想靠他出名,他们只是互相欣赏。
一辈子你会认识许多人,结交不少朋友,但可能连一个知己都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伯牙在知道钟子期死后,把自己唯一珍爱的古琴给砸了,因为再也没人会欣赏他了。
对于李白也一样,他的才华让他拥有了一切,也让他失去了一切,他成了天下的李白。但是在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眼前的这个叫汪伦的人让他感到无比放松,惬意,就像两个村里的野小子,满眼看到的,不过是有趣。
四、《赠汪伦》究竟好在哪里?讲了那么多,我们终于要讲那四句诗了。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好在哪里?有个朋友是这样说的:
开个玩笑。
其实,在经历了一夜畅谈后,李白从拂晓中醒来,他想起汪伦身为泾县县令,陪了自己一天一夜,如果自己不主动离开,只怕汪伦还要留他吧,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别再麻烦人家了。
于是,李白乘舟将欲行。
正当李白乘上船,想默默离开的时候,来了,汪伦来了。
两人一个在岸边,一个在江上,隔了一段距离,他们都没有说话,也许隔得远说话也听不清,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是在下一刻,李白的眼眶就开始湿润了。
他看到,汪伦在岸边一个人跳起了踏歌,一个人唱着,跳着,他的动作有些拙劣,有些滑稽。但李白明白,那是对他的送别,祝福,只有汪伦会用这样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来告别,一次特别的告别。
忽闻岸上踏歌声。
在这里要先提一下,所谓踏歌,包括“踏地”“歌唱”以及“连臂”,主要场合是祭祀、娱乐、送行、庆典等。踏歌一般是多人一起跳的。
所以很多人觉得应该是汪伦带着村里人一起来给李白送行,但其实解释不通,因为汪伦是泾县县令,他是有这个权限,但这是假公济私。况且踏歌是需要提前排练的,小朋友班级里排节目还要排练,如果没有排练,一群村民肯定跳的乱七八糟。
所以我认为是,汪伦是一个人跳的,用一种只有他们两个人能懂的方式,来了一次伟大的告别。以至于让李白无法忘怀,感动不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上就是这首《赠汪伦》的真正意义。
最后我想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告别,其实都是口是心非,明明心里感情无比强烈,却总是说不出口。
就好像男女恋人在机场告别,一个舍不得她走,一个就在等一句“留下来吧”。打破僵局的往往是像踏歌一样的奇怪方式。
比如大话西游里的,他好像一条狗啊。
真正的告别都是这样,奇奇怪怪、平平淡淡却波澜壮阔。
参考资料:
1、《论汪伦与李白是如何认识的》张小玉
2、《汪伦不是桃花潭的农民》阎泽川
3、《从唐代踏歌的文化内涵解读李白-赠汪伦》杨名
4、《别开生面的送别,不同凡响的赠诗》张连城
赠汪伦的写作背景推荐文章2:《赠汪伦》是谁送别谁?“汪伦”是什么人?
《赠汪伦》这首诗,描写的是汪伦送别(李白)。李白作此诗感恩汪伦的情谊。
全诗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意思是说:“我将要乘小船离去,忽然听到岸上有人送来歌声。啊!看桃花潭水纵然深千尺,也不如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啊!”
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诗侠”、“酒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的诗作,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善交友。经常被传颂的名句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写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经常在村民汪伦家做客,与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一次,李白将要乘船离去,汪伦赶来送行,李白深受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作。诗歌自然质朴,语言清新流畅;“桃花潭水深千尺” 作比喻,来表达了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深情厚谊。
诗歌赏析:
诗歌前两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将要出发时,忽然听到汪伦踏歌来送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又惊又喜的情态。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 “桃花潭水深千尺” 来作比,也“不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 生动形象地把“无形”的友谊化为“有形”,比深千尺的桃花潭水还要深。“不及”二字十分精妙。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如果把汪伦之情比作桃花潭水千尺,便是俗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有这样的记载:“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意思是说:汪伦只不过是一个村民而已!为何与李白有这么深厚的友谊呢?既用美酒来招待他,临走又去送行他,情谊真是超凡脱俗啊!李白于此情此景,深受感动。这首诗信手拈来,成了千古绝唱。——无疑,这是对《赠汪伦》这首诗至高的评价。
赠汪伦的写作背景推荐文章3:善意的愚弄与感动,成就了千古名诗《赠汪伦》
有这么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描绘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送别情景:当我国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登上江船将要扬帆起航时,他的朋友汪伦,却不忍离别,再次踏歌而至(踏歌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形式,边唱歌边用脚踏地打拍子,也可边走边唱),赶来送行。
汪伦这真诚而朴实的友情,让李白十分感动,于是挥手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赠汪伦》。从此就有了汪伦千古留名,也让世人知道了安徽泾县的桃花潭。
不过,你或许不知道,这首名诗的诞生,竟源于汪伦对李白的一次善意愚弄。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汪伦是李白的好友,字文焕,又字凤林,歙(shè)州(今安徽省黄山市)人,出生于安徽太平县,原居于黟(yī)县。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汪伦曾出任宣城郡泾县县令。而泾县古称猷(yóu)州,是一个享有 “汉家旧县,江左名邦”之称的地方,这里风景秀丽,“佳境千万”,尤其是位于青弋江岸边的桃花潭,则更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当汪伦卸任后,由于留恋泾县的美景和桃花潭静谧古朴,于是特将自己的家,从黟县迁往泾县,居住于桃花潭附近。
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诗仙”李白听闻桃花潭有如此美景,怎能错过?而桃花潭的数万家酒店,则更是对李白有莫大的吸引力。
大家都知道,李白素好饮酒,也善于饮酒,享有“酒中仙”和“酒圣”之雅号。杜甫《酒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而李白自己在其《将进酒》中也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所以应汪伦邀请,欣然前往桃花潭。
然而,当李白到了泾县桃花潭,却未见汪伦信中所言的“十里桃花”美景,酒馆更是少得可怜,哪里有万家之多?李白大为诧异,忙问汪伦是怎么回事儿?汪伦答道: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是为“十里桃花”!而桃花潭旁边的这家酒馆,老板姓万,可不是“万家酒店”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
尽管汪伦为了盛情邀请李白到桃花潭来,用了一个小小的谋略,愚弄了李白,但李白却并不生气,他反而还有点儿感动。
当时,恰逢春风吹拂,桃李花开,群山着黛,草翠莺啼,潭水深碧、群峦倒映。泾县及桃花潭的景色也着实美不胜收。李白在此流连数日,而汪伦也每日以美酒相待,二人相处甚欢。李白在《泾川送族弟錞》一诗中写道:“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锦石照碧山,两边白鹭鸶。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上有琴高水,下有陵阳祠。仙人不见我,明月空相知。问我何事来?卢敖结幽期。”极言泾县之美景。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已到二人惜别之时,汪伦“往候之,款洽不忍别”,但离别总归难免,于是汪伦在家中为李白设宴践行,还让仆人将他赠送给李白的“名马八匹、官锦十缎”送到了江船之上。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青弋江的江船,当船正要离岸起航时,李白忽然听到一阵踏歌之声。他回头一看,只见汪伦挑着两坛酒再次赶来……。
汪伦将酒赠予李白,互道珍重,依依挥手惜别。汪伦的深情厚谊,让李白感动不已。于是挥毫泼墨,转瞬间就创作出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诗《赠汪伦》,以此来表达他对汪伦的感激之情。汪伦和桃花潭也因此名留千古,妇孺皆知了!
赠汪伦的写作背景推荐文章4:《赠汪伦》中的汪伦竟是土豪?为李白充多少钱才让自己名留青史?
想必李白的《赠汪伦》众所周知,原诗句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唐朝有个县令叫汪伦,他一个没背景、没什么政绩,连买热搜的钱都没有的小公务员,咋就能靠几个字改变命运呢?
但为什么李白会单独为汪伦写首诗,而如今却成了语文课本上的钉子户。
让我们一起往下看!
在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富二代李白喜欢游山玩水,汪伦仅用一句话就请李白来做客,竟然狂氪 360万,就为了让大明星李白给他写首诗。
结果呢,他就因为这事儿成了语文课本里的钉子户,想甩都甩不掉啦。
而且啊,唐朝最疯狂的 “氪金追星” 背后,还藏着特别惊人的算计。
咱先说说这县令的工资吧。
翻开《新唐书》一看,可把人吓一跳。七品县令一年的工资换算成人民币才 15 万,就这点钱,在现在连在明星直播间刷个嘉年华都不够。
可汪伦呢,他玩了一手特别厉害的操作。
他把家底都掏空了,凑出了十匹官锦和八匹名马,这在唐代可值 2400 贯呢,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换算,这就相当于 360万人民币啊。
这就好比现在一个县长不吃不喝 24 年的纯工资,你就说他这魄力大不大吧。
他送礼的时候说的话也特别有意思。他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这是《随园诗话补遗》里记载的。这文案要是放在现在,那绝对是 4A 级的水平啊。
他既蹭上了李白 “旅游博主加酒鬼” 的人设,又玩了文字游戏,实际上呢,只有一潭桃花和一家姓万的酒铺。
好家伙,原来唐朝就有标题党了。
再说说李白接这单的事儿。
可别以为李白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翻翻《李太白全集》就知道,他给那些土豪写诗,比现在的博主接广告还勤快呢。
给退休高官韦良宰写了 166 句夸人的话,给道友元丹丘也是一顿猛夸。
但他接汪伦这单的时候,那叫一个顺利。在泾县吃着当地的土菜,喝着万家米酒,看着歌舞团专门给他表演的 “踏歌表演”,走的时候还被塞了一船舱的礼物,眼睛都快被闪瞎了。
这甲方做到这份儿上,李白也不含糊,直接拿出看家本领,写了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就这几个字,那可真是史上最值的软广啊。
还没提产品,所有人都记住了汪伦这个金主;没说价格,但是字里行间都能看出 “钱给到位了” 的那种高兴。
网友都说:“李白赚钱,这吃相是最好看的。”
那汪伦是不是人傻钱多呢?
不是的。看看安徽汪氏的族谱就知道了。
他家祖上在隋末的时候是军阀汪华,还被封了越国公呢,可是到了唐朝中期就变成地方上的破落户了。
汪伦表面是个县令,实际上是家族复兴的操盘手。
他很精准地抓住了李白刚被唐玄宗 “赐金放还” 的那种心情,用最好的接待加上满满的情绪价值来招待李白。
《泾县志》里偷偷地记载着,靠着 “李白挚友” 这个名号,汪伦成功混进了长安的文人圈,甚至还搭上了顶级门阀太原王氏。
这一套 “蹭流量、抬身价、换圈层” 的操作,比现在花钱买名校镀金还厉害呢。
网友都惊叹:“这古代县城里的人逆袭得也太牛了吧!”
咱们再算一笔账。
唐玄宗给杨贵妃修华清池花了 30 亿,结果遗臭万年。
汪伦花了 360 万,却买断了 1200 年语文课本里的广告位。
而且还有衍生价值呢。安徽桃花潭景区一年能赚 2 亿,全网关于 “汪伦送别” 的二次创作视频播放量都破 10 亿了,就连微信表情包都有 “汪伦看了都流泪” 这种话。
当代的资本大佬看了都得直呼受不了:“360 万就能撬动万亿级的文化 IP?这投资回率比天使轮还刺激呢!”
最后想问大家,如果李白开直播,你会不会刷火箭求他写诗呢?
汪伦到底是真爱粉还是心机男呢?
赠汪伦的写作背景推荐文章5:李白诗寻踪⑥|长江后浪推前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歌背景
文/马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①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②碧山③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静嘉堂藏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卷一三
【备注】
在其他版本中,①又作“送孟君之广陵”,②又作映,③又作空。
【今译】
老朋友从黄鹤楼辞别我而去,在柳烟纷飞的三月里前往扬州。船帆远去什么也看不见,只有这浩浩长江流向天边。
潘絜兹先生绘李太白像(马睿 临摹)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暮春, 28岁的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目送40岁的诗坛前辈孟浩然乘船东下广陵。
前一年,李白“远客汝海,近还郧城”时途经襄阳,专程前往鹿门山拜谒孟浩然。直到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孟浩然垂暮之际,李白与他仍过从甚密,赠有诗文。二人虽然年龄相差12岁,但一见如故,属于忘年之交。(郁贤皓《李白丛考》《李白与孟浩然交游考》)
作为九省通衢的枢纽、长江中游最大的码头,武汉的军事、政治地位极其重要。矗立在蛇山上的黄鹤楼,更是闻名遐迩。
黄鹤楼起源于三国时的瞭望楼。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为扼守战略要地,防范蜀汉军偷袭,在黄鹄山(今武汉蛇山)上修筑了一座军事城堡——夏口古城,黄鹤楼作为城西南的瞭望哨楼,与夏口古城同时诞生。(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廿七《鄂岳观察使》)直到魏晋南北朝时,哨楼仍保存在临江的黄鹄矶上。
到了唐代,黄鹤楼逐渐从军事楼转化为著名的观赏楼、送别楼。
唐代的黄鹤楼以规划严整、规模宏大为特色。楼与城连,崇构巍峨,高标卓立。四周绕以围墙,且有角楼。既可登楼览胜,也可作为瞭望的哨所。大门到主楼之间,有一条中轴线,左右对称。屋瓦颜色以绿色为主,红、黄其次。这种色调的搭配和中轴对称的建筑形式,给人古朴雄奇、端庄大方的感觉。高耸入云的黄鹤楼,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鸟瞰井邑,俯视江涛,实为唐代荆、吴胜景之最。人们在此“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阎伯瑾《黄鹤楼记》)
黄鹤古楼至北宋仍存于世。在宋代绘画《黄鹤楼》(现藏华南理工大学)中,黄鹤楼已发展成建筑群体,依山面江,四周有小轩、曲廊和重檐方亭围绕,檐下斗拱与曲栏眺台互为呼应,屋顶分别采用单檐十字脊四歇山、重檐歇山、单檐歇山和庑殿式等多种样式,统一中富有变化,给人以复而不乱、庄重华丽的感觉。
南宋与金国交战时,黄鹤楼被毁。陆游入蜀时,曾去此寻觅,“今楼已废,故址亦不复存。问老吏,云在石镜亭南楼之间,正对鹦鹉洲,可想见其间。”(陆游《入蜀记》)
元朝时,大画家夏永留下一幅《黄鹤楼图》(现藏上海市博物馆),山西芮城永乐宫纯阳殿元代壁画也绘有一组《武昌货墨图》。黄鹤楼的位置从城西南迁至东南,四周环以围墙,墙山脊两侧斜坡上覆盖瓦当。穿过门厅即至堂庑,然后径达楼前。楼高两层,分两重。飞檐翘角,出有抱厦,抱厦四周饰以彩画。下层狭长,中有一方形酒楼,为重檐庑殿顶。楼四周有许多高大垂柳,绿树掩映,比宋朝黄鹤楼更为幽雅清静,建筑风格更堂皇典雅。
到明朝,黄鹤楼曾三毁三建,楼越建越高,越修越大。从现存的明代景泰年间宫廷画家安政文的《黄鹤楼雪景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明初的黄鹤楼高两层,外拱较少,没有斗拱。为重檐歇山顶,檐下有布蓬遮阳。楼座外挑,隔扇漏窗,上层被分割为多间雅室,供游人宴饮。周边辅以亭台阁榭,栽花植树,闻名遐迩。明末,黄鹤楼毁于农民起义。
清朝,黄鹤楼遭受多次毁灭性火灾,分别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乾隆元年(1736年)、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光绪十年八月初四(1884年9月22日)晚,一场大火将“同治楼”烧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张之洞的门生旧僚们集资,在楼址上修建奥略楼,取“恢宏奥略,阵绥南海”之意,(房玄龄《晋书》卷六六《刘弘传》)被很多外地游客误认为是黄鹤楼。奥略楼于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拆除,故址成为大桥南引桥基础,现存一块“黄鹤楼故址碑”。
旧时,在黄鹤矶上黄鹤楼边的头陀寺,曾建有李白读书堂,今寺、堂俱废。(林东海《太白游踪探胜》)
1985年,武汉市政府参考同治十年(1871年)英国人汤姆逊拍摄的黑白照片,在蛇山上另取高地,建起今天的黄鹤楼。全楼共5层,高51.4米,四望如一,层层飞檐翘角,仿佛一只展翅欲飞的黄鹤。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攒尖顶,四周各有一座歇山顶骑楼。如今,已是武汉的一张城市名片。
黄鹤楼今景(图据长江日)
律诗,由齐梁发展到初唐,格律形式日臻完善,但却失去了汉魏古诗自然清俊的特征。孟浩然把古诗特点融入律诗创作中,以古诗手法写律诗,冲破了初唐承袭六朝的浮靡与呆板,在方兴未艾的新体诗创作大潮中,恢复了汉魏古诗的风貌,带着一股清新的气息,让人耳目一新。(高新伟《李白对孟浩然的认知与学习》)
孟浩然是盛唐时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由于他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后人把他和王维并称为“王孟”。其杰出的诗歌成就,对后人产生了巨大影响,李白便是其中之一。
古人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姬昌《周易·系辞上》)孟浩然之所以能对李白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归根结底,是二人有许多相似之处。
孟浩然一生爱酒,现存诗文中,直接写酒的就有19首,间接涉及酒的有69首,占现存孟诗总量的23.6%。在这些与酒有关的诗文中,从内容看又可分为送别朋友饮酒、接待朋友来访饮酒、参加宴请时饮酒、户外徒步时饮酒、节假日在家饮酒、借酒抒发志向、工作餐饮酒、记录他人饮酒、走亲访友时饮酒、以茶代酒等多种不同的场合,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达到了“醉月频中圣”(李白《赠孟浩然》)的地步。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大诗人王昌龄来襄阳拜访孟浩然。当时,孟浩然背上的疽病刚痊愈,不宜饮酒,但诗友重逢,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直接“浪情宴谑,食鲜疾动”,结果导致旧病复发,丢了老命,享年52岁。(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李白则更是爱酒之人,直接被人誉为“酒仙”。美酒佳酿,成为二人思想沟通的最佳桥梁和天然媒介。
侠士之风盛于战国,深为唐人青睐。孟浩然曾在诗中屡屡提到“平生一匕首,感激送夫君”,(孟浩然《送吴宣从军》)“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孟浩然《送朱大入秦》)“四海重然诺,吾尝间白眉。秦城游侠客,相得半酣时。”(孟浩然《赠马四》)
李白的自我评价是:“白少颇周慎,忝闻义方;入暗室而无欺,属昏行而不变。”(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别人也说他“任侠有气”,(杨天惠《彰明遗事》)“少任侠,手刃数人。”(魏颢《李翰林集序》)李白一生常以鲁仲连为偶像,而鲁仲连正是一位帮助平原君击败强秦,助田单复兴齐国,义不受赏的大侠。孟浩然尚侠任气的性格特质,与李白不谋而合。
孟浩然的诗中多有自己的形象,诗中常用“我”“余”“予”等第一人称,如:“我来如昨日,庭树忽鸣蝉。”(孟浩然《题长安主人壁》)“予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予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孟浩然《洛中送奚三还扬州》)“仲尼既云殁,余亦浮于海。”(孟浩然《岁暮海上作》)
李白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诗中充满主观色彩的第一人称更是比比皆是,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其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异常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使二人水乳交融,一拍即合。
第四,是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
史料记载,一次,孟浩然在竹林间转悠,笑容可掬。突然,他看见渔翁打了一条鱼,竟然高兴得跳了起来。朋友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刚才写诗,写到竹子和鱼。正好不知道竹子有多少节、鱼有多少鳞甲,现在看见这两样东西,便放心了。”(冯贽《云仙杂记》卷三)孟浩然晚年为了吟诗,甚至眉毛都掉光了。(《诗源指诀》)
李白的创作态度也极其严谨认真,他曾先后3次模仿《昭明文选》进行文学创作,稍有一丁点儿不满意就直接焚毁。最终,只留下《恨赋》和《别赋》。(段成式《酉阳杂俎》)
第五,是藐视权贵的傲岸气质。
孟浩然一生藐视权贵,不愿与趋炎附势之徒同流合污。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韩朝宗时为襄州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邀孟浩然参加饮宴,并有意向朝廷推荐。恰好这时,孟浩然正与朋友宴饮,朋友提醒他:“您不是已经和韩公约好了吗?”孟浩然不屑一顾地说:“咱俩已经开喝了,别管他。”便未赴约。后来,这话传到韩朝宗耳里,韩很生气,举荐之事自然就泡汤了,但孟浩然却并不后悔。(宋祁《新唐书》卷二〇三《孟浩然传》)孟氏宁可“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孟浩然《东京留别诸公》)也不愿向权贵低头。他的性格,正与李白“平交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高度契合。
最后,是不谋而合的诗歌风格。
孟浩然最擅长写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这也是李白的强项。历代许多文学评论家都认为:“(李)太白五言律多类(孟)浩然。”(胡应麟《诗薮》)“观《李太白集》,五律清新俊逸,多似(孟)浩然者。”(房日晰《李白崇尚孟浩然的缘由》)安旗先生在《李白传》中甚至认为,李白的五古和七古曾得到过孟浩然的指点。在五言律诗的创作上,孟浩然“以古诗为律诗”的特点也被李白继承和发扬,直接把古诗和乐府的创作推向了巅峰。
除此外,孟浩然还是风度翩翩之人。史料记载:“襄阳(孟浩然的籍贯)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一童总角,提书笈负琴而从,风仪落落,凛然而生。”(王维《孟浩然画像》)“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圃,以全高尚。”(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面对如此风流蕴藉的大帅哥、大诗人、大男神,李白岂会不为之倾倒,成为其铁杆粉丝?
长江自出三峡后,流速渐渐平缓。从孟浩然饮完李白奉上的最后一杯送行酒后登船离岸,一直到“孤帆远影碧空尽”,以唐船的航行速度,至少也得一两个小时。在这一两个小时中,站立于黄鹤楼上的李白,遥望着偶像远去的帆影,会想些什么呢?
李白肯定会想,在许多时候、许多方面,自己和孟浩然都心有灵犀。孟浩然的悲伤之处,李白能理解。李白有高兴之事,孟浩然同样也能领会。
除可以观赏长江的景色外,黄鹤楼还有浓郁的分别文化、成仙文化。
传说,荀瓌(guī)在黄鹤楼休憩并驾鹤成仙,仙人黄子安在此乘黄鹤而去,蜀人费文伟(费祎)也于此楼驾黄鹤而登仙,褴褛先生在此跨鹤乘云而去,吕洞宾曾在此作法助人后离去……久而久之,在一系列传说的影响下,黄鹤楼成为文人墨客们送别亲友的分别之地。
孟浩然曾多次在此送别好友,先后写下“岘首辞蛟浦,江边问鹤楼”,(孟浩然《送元公归鄂渚》)“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孟浩然《江山别留人》)“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孟浩然《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等诗句。同时,王维、王昌龄、刘禹锡、贾岛、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也都为黄鹤楼留下名篇佳作。这表明,至迟在唐代前期,黄鹤楼已成为一处风景名胜,文人墨客们不仅常常登上黄鹤楼送别亲友,还可遥望鹦鹉洲。
今日,李白也特意登上这黄鹤楼,不为别的,就是想从高处送一送老师、看一看长江。
从黄鹤楼俯视长江,自然与从别处看长江不同,那绝对是境界迥异。眼见这浩浩长江,就如浩浩历史,也就如浩浩荡荡的中国文脉。一浪接着一浪,一浪推着一浪,高峰迭起,俊采星驰。大自然的规律,使长江之水永远浪浪相挽,浪浪相扣,秩序井然,一直流向天际、流向东海。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李白虽然是孟浩然的学生,但学生终将超越老师。孟浩然的时代即将过去,李白的时代即将到来。这既是浩浩长江的规律,更是中华文脉不断延续的不朽规律。
【简介】
马睿,字为愚,四川江油人。四川省第六届劳动模范、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绵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料微信关注:ihxdsb,3386405712】
赠汪伦的写作背景推荐搜索词:
1.赠汪伦的写作背景是怎么样的
2.赠汪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3.赠汪伦的写作背景故事
本文标题:赠汪伦的写作背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