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鼻子像什么
大象的鼻子像什么推荐文章1:陪伴象群最久的人:看它们北迁,迎它们南返
封面新闻记者 郝莹 杨峰 云南普洱道
这个夏天,野生亚洲象群一路向北走进所有人的视线,在受到广泛关注之前,断鼻家族的迁移已进行了大半年。2020年3月它们从西双版纳出发,12月17日,象群踏入从未活动过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停留长达4个月。此前多与野猪蟒蛇打交道的林草局人员张庆明接到了追踪象群的任务,成为离象最近的一群人,4个月后象群离开,他先被调动北上支援继续监测象群动向,后跟着两头离群象返回墨江,一追半年多,又成了陪伴象群最久的人之一。
左二 张庆明
追象这7个月里,张庆明既严阵以待,又乐在其中。作为野生动物保护工,他敬畏这充满野性、不受人类控制的庞然大物,而作为以象为吉祥物的哈尼族人,他也热爱这群拥有灵性和智慧的温和“朋友”。半年跋山涉水、日晒雨淋,终于送两头独象离开墨江时,他在朋友圈里感叹“大伙伴要离开,有几多不舍”。然而缘分未尽,迎接象群南返的工作或许要提上日程了。
以下是张庆明的讲述。
它们不怕人了
张庆明与监测员在工作中
大象进来,它的活动轨迹我们是一定要掌握清楚的,知道象的行踪,才能反向管住人,提前去做疏散工作。
监测象群很依赖无人机,我们第一次去监测时飞得不够高。因为不熟悉无人机的声音,它们就很戒备,要抬头看或者是把小象围在中间,这是它们受到威胁或者是有入侵时的反应。后来我们就尽量远距离监测,只在重点防控区域用无人机跟踪,平时就不打扰它,我们知道象在这里,就让它睡就让他玩,可视范围内知道它行进的趋势就行了。
除了远距离监测,我们也会观察它的粪便,看它吃了什么,能消化多少。有时候粪便是丝丝拉拉的,就说明吃了芭蕉,而且是只吃中间的芯,没吃叶子。食物充足时它们就非常挑剔,会用牙齿把芭蕉树挑开只吃芯。如果发现粪便是比较紧密的,那就是今天吃的草比较多,我们就通过这些方式判断它们的健康情况。
像这样离得远了也会跟丢,有一次象群在林子里,一直没见它出来,我们就大着胆子进去看。当时一起的女同志就说她听见什么声音,其实就是跺脚的声音,但我和另一个护林员没注意听,还在走近,它就叫起来“喔~”一声,开始警告了。我们再往前走了一两米左右,大象就开始扇耳朵、“嗒嗒”跺脚了,那时离它可能就不到20米。我们也吓到了,但是我没怎么跑,因为知道这群象是相对温柔的,它就是吓唬你离开,不会随意攻击人,它没有这种攻击性。
象是很有灵性的,如果是不怀好意的人去了,你要吓它的话,它会吓唬你,但你怀着平常心和它接触,它都没有太大的反应,像人一样,接触多了它是能够分辨的。
将近半年的无人机跟踪以后,象听到声音就不是刚开始那样怀有戒备,好像习以为常了,就是“他们又来看我表演了”。追象这么久,它频繁进寨子和人接触,改变最多的就是,这些象不怕人了。
把它们当作人理解
象群在山林休息
12月17日,象群从宁洱县梅子镇进入墨江时,有17头。到了12月25日,在墨江国家森林公园里出生了一头小象,就是18头了。3月12号走了一头公象,它成年了要自己寻找配偶,直接离群了。
象群带着小象,就像我们人一样,带着孩子毕竟不方便,所以它们在墨江时行进的速度比较慢。就像是我们大人牵着小孩子的手,小象不会走或者是走不动,它妈妈用鼻子牵着、推着他走的,这些都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小象掉入水沟
在墨江的时候,小象还没那么调皮,但我们在元江的时候,小象已经几个月大了,走路很稳健的,它就出过一些小意外。路上遇到过一个人工池塘,象群去喝水,那个坡比较滑小象就掉进去了,当时我们输水管还在往里灌水,我们就让当地的水路部门过来,马上把水关了,然后是大象用鼻子把小象给勾起来的。
第二次又过一个沟的时候,小象没跨过去,直接就掉沟里了,它母亲就跪下去用鼻子把它拱起来,这就是天下的母亲,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把孩子看得比较重的。
但是要说调皮,还是后面又回到墨江的那两头亚成体象调皮。本来4月16日,象群就离开墨江往北走了,4月24日,它们俩离群又回来了。我们就给它起了名字叫墨江一号和墨江二号。
这两头小象就像是我们一个人十四五岁时,正在青春期处于非常叛逆的情况,它们哥俩个白天热了在河里游泳,肚子饿了又到我们庄稼地里去吃玉米、吃水稻,晚上也进寨子里面凑凑热闹,去走村串户、去拜访群众。两头小象离群后,据我们观察,断鼻家族有80%的时间是不会进村入户的,两头小象在的时候,那几乎80%都是要进村入户的,主要就是青春期的这两头小象比较喜欢凑热闹。
象群的行进的路线,是考虑到小象的。
之前有几次它要强行闯过高速公路的,但可能是考虑到小象过不去,又另找了一个涵洞过去。头一天我们还在这里监测到它们,第二天下午它就过了那个涵洞。涵洞是个人工建筑,如果不熟悉那个地方,人过去也找不到,但大象找到了,它们是很聪明的。
所以说现在象群在元江峨山之间滞留好长时间,我估计就是在找路,如果是按原路返回的话,可能到了丰水期小象是过不来的。它在地球上生活了这么久 他自己会找路的,现在徘徊这么久应该还是考虑到小象,把它们当作人就很好理解了。
我们会做得更好
大象进入民居
我搞生态保护三十年了,20岁参加工作就是基层林业站,也经常和野生动物打交道,但是没想过要和大象打交道,墨江海拔有1300-1700左右,大象是没有在这么高海拔地区活动过的。以前去普洱市里开会的时候,听他们说大象都觉得好像离我很远,突然接到电话说17头大象进墨江了,我就一愣,哦吼!马上就到了!
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大象第一次踏入墨江县,我心里面有一点激动,又有点紧张。我激动,有象进入了,我们物种方面又丰富了一样,还可以借此机会做一些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我自己是搞这方面工作的,对动物本身就怀有一种好感,无论是大型动物还是小型的飞鸟之类的,我们都欢迎它、保护它。
还有一点小紧张,这么一个庞然大物第一次来,有一个闪失要怎么办?它毕竟是野生动物,万一他肇事了怎么办,我们还面对着要保护人的问题,心理压力也是有的。
我们工作的方针是“盯住象,管住人”,管人是有点难的,会有人专门跑来看大象。这是百年不遇的象来了,虽然它进寨子会对村民生产生活带来影响,但是从我们百姓自己的角度,我们对大象是既怕他又敬他。如果大象进了谁家,我们是有公众责任险在赔偿,赔的额度和实际损失的可能会有一些差距,但至少我们在赔了,老百姓也认可这种赔偿形式。大象在云南、在我们哈尼族文化里是吉祥物,所以大象弄坏了东西,大家也没有要怪谁的意思。我还跟林业站的同志说,你们去下面的寨子看一下,今后要盖房子什么的,只要是大象睡过的地方一定是最好的,它们是顶级的风水师。
如果墨江能满足它的需要,让象群就此停留的话,我们从上到下都是欢迎的。我们固然要做一些工作,总结什么地方可以延续的,什么地方是我们需要改正的,相关设备也在购置,等他再回来的时候,我想我们会做得更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料微信关注:ihxdsb,3386405712】
大象的鼻子像什么推荐文章2:「跟着大象逛云南·“象”滇记」⑤昆明:“象”伴而生的地方
:新华网
?“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
你们做到了
去年3月启程,自西双版纳北上昆明
走过冬春夏秋又冬春
行程约500公里,相当于北京与太原间的距离
?“我要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
你们做到了一半
看到你,伴随你,更希望慢慢了解你
航拍、热感、寻迹,24小时立体式“追星”
美英法德意加日,跨国圈粉最强是你
“世界那么大,我‘象’去看看”
拖着庞大的身躯
你,一路“象”北
或许心中早已笃定
?“我有这双脚, 我有这双腿?
?我有这千山和万水”?
那么,我愿追随你的脚步
打开你的“北移日记”
去看看你走也走不出的云南
她爱着你的什么
你爱着怎样的她
【“我们”在昆明“躺平”红了】
“大象旅行团”北移途中
在云南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休息时集体“躺平”
这组象群睡觉的照片
刷爆朋友圈,上了热搜
甚至引来全球“云”围观
成了今年以来中国最鲜活的形象宣传片
(万万没想到睡觉也能拍片,“我们”出圈了)
从照片中看到
象群中的小象躺在大象中间
像是被格外保护的样子
这是巧合还是一“象”如此?
原来,大象家族意识很强
小象从出生开始就会受到严格的保护
不仅是象妈妈
整个家族里的大象都会给予小象特别的照顾
(谁让“我”还是个宝宝呢)
敲黑板!小课堂来了
亚洲象大多数情况下是站着睡觉的
因为躺着睡太久会对心脏造成压迫
小象出生后都是躺着睡
随着年龄和体重的增加
躺着睡的时间会逐步减少
(“我们”的睡姿没有应不应该,只有合不合适)
【这一次“我们”游昆明】
“大象旅行团”只是睡了个觉
不仅在中国圈粉无数
还成功搅动了美英法德意加日的“粉丝圈”
这一觉
展现了中国优渥的自然环境
让世界看到在这片土地上
动物受到了怎样的友善对待
“云南旅游形象大使”非“你”莫属
这一站
咱们随着“大象旅行团”的脚步
到云南省会昆明的地盘上转转
(终于为“我”的家乡和祖国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我”与昆明有事可说】
昆明
四季如春
花开不败
不仅是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城市
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还是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这里手握
“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春城花都”“中国健康之城”
三张响亮名片
大象的“萌睡姿”让昆明成功“出圈”
而大象与昆明的交集其实远不止于此
两者的渊源由来已久
昆明的历史文献中就有关于大象的记载
数百年前已有“大象来昆”“大象上街”的事了
那时的昆明人经常能看见大象从街道走过
(如果那时有互联网,“我们”早就“出圈”了)
宝象河、象眼街……
昆明的不少地名和传说都与大象有关
“让开让开,大象过街,踩着不管 ”
昆明娃娃请人让路时“霸气”的顺口溜里
藏着一段关于中国的历史
自元朝起
一些东南亚国家会进贡大象
昆明是“贡象”进入中国的第一个城市
“驯象高头跨锦蛮,碧鸡坊下万人看”
记录的就是昆明金马碧鸡坊下
“大象过街”的盛况
(“我们”这次可算是寻“祖”迹而来)
【“象”伴而生,你中有“我”】
数百年前大象曾经走过的金马碧鸡坊
如今已成为昆明人文景观和城市标志
东坊为金马坊,西坊为碧鸡坊
两个牌坊始建于明代
位于城市中轴线南端
是游客到昆明旅游的网红打卡地之一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昆明
历经千年沧桑,物换星移
至今仍保留不少传统街区与历史村镇
文明街、南强街历史文化街区、官渡古镇
翠湖周边、大观楼、龙泉宝云历史地段等
这些历史文化资源
形成了独有的昆明气质
(那就让“我们”一起看看)
【“文武”双全,优秀且灿烂】
抗日战争期间
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
联合组建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在昆明
这所学校只存在了8年
却为中国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70多位院士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栋梁之才
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史无前例!这简直就是“象”往的优秀)
位于昆明市中心的翠湖公园西畔
有一座雄伟的明黄色中西合璧式建筑
那里是国内原址原状保存最完整
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
中国近代著名军事院校遗址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
这所军事院校有
“百年军校、将帅摇篮”之美誉
毕业生中将星云集
朱德、叶剑英两位开国元帅
均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
西南联大、云南陆军讲武堂、金马碧鸡……
这些历史文化印记让这座城熠熠生辉
【石林石林 不同凡“象”】
大家以为“我”和昆明的故事到这就说完了吗?
不不不,我们继续
距离昆明城区100公里不到的石林风景区
是有天下第一奇观之称的“世界地质公园”
经过两亿七千万年风磨水洗造就的地质奇观
涵盖了地球上众多的喀斯特地貌类型
从汪洋变为“石林”
地球演化历史在这里可见一斑
说了这么多
也许你要问这些和大象有什么关系?
(“我们”这就来了)
在石林众多石峰中
有个“吉祥三宝”
一只金蟾趴在一只乌龟身上
乌龟又骑在一头大象背上
大象拖着长长的鼻子,栩栩如生
距石林风景区8公里处的乃古石林
有一处形似大象的石柱,惟妙惟肖
被命名为“大象汲水”
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云南地貌形状的时候
都没忘记刻下大象的模样
(这就是“我们”与云南的缘分吧)
【“我们”的故事,也是它们与昆明的故事】
在昆明,人象之缘始于数百年前
在昆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动物给这座城市带来灵气
这座城里的人也以爱心和友善
为动物构筑了一个“象”伴而生的归属之地
每年冬天
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为了避寒
都会飞翔数千公里
穿越几乎整个中国
到达四季如春的昆明
冬日暖阳下
无论是在城中的翠湖公园
还是在西山“睡美人”脚下的滇池边
或是在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大观楼畔
都有红嘴鸥翩跹翱翔的身影
红嘴鸥与昆明的约定
是冬季昆明最美的风景
在这座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展现出了大自然最本真的模样
昆明,中国美好生活城市十大向往之城
我们“象”往的生活就在这里
(嘿嘿,这里让人放松,所以“我们”总想睡觉)
【“象”滇记番外篇】
“大象旅行团”一路逛吃,不亦乐乎
团中一员也许是对昆明兴趣太浓
选择了去独自旅行
想探索更多昆明的美好
我们就叫它“阿离”吧
阿离独行的第一站是昆明安宁
我只想说
阿离一定是个“旅游达人”
安宁乃“连然金方,螳川宝地”
那里有温泉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文学家杨慎
曾多次到安宁游历
杨慎还为安宁温泉留下了
“天下第一汤”的美誉
那里还有鲜花
“红玫瑰”在那里不仅好闻还好吃
以安宁八街玫瑰花为原料做出的
鲜花饼、玫瑰糖、玫瑰酱、鲜花酒……
这些美食天生就带上了“浪漫”的味道
安宁
一个只听名字便心生欢喜的地方
历史悠久,风景秀丽
美景和美食都让人流连忘返
阿离,你可真会选地方!
但安宁虽好,也要记得早点找到家人
一家团聚最美好!
“象”滇记
跟着“我们”一起看看美丽神奇的云南
“象”滇记,下期见!
:康静 王奇旺 刘云
大象的鼻子像什么推荐文章3:大象,你的鼻子好厉害哦
大象是群居动物,群首领是年纪最大的母象。 每只大象的象皮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花纹,就像人的指纹。 大象是除了人类之外,唯一有下巴的动物。 目前发现的仅有的两种天生就能够理解人类手势的动物是狗和大象。 大象的鼻子由40000块小肌肉组成,能轻松地卷起几百斤的东西。 末端突起上分布着丰富的神经细胞,所以大象鼻子和人类手一样灵活。 统筹:金国华 制作:金国华 吴怀宽 张博 实习生:李文静
大象的鼻子像什么推荐文章4:与大象一起翻山越岭的110余天:被大象深深吸引
暖心
与大象一起翻山越岭的110余天
一排大象成一字型走在公路上,其中3头小象在母象肚子下面。尽管体型庞大,却听不见脚步声,行走轻盈的象群,穿梭在公路和楼房之间,悄无声息……当15头大象出现在无人机遥控器的屏幕上时,杨翔宇又兴奋又激动又紧张。
这天是2021年5月27日。离开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年多、一路北上的15头亚洲象进入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城,在昆磨高速公路和附近的楼房间徘徊。这一罕见的现象轰动全世界。
按照云南省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指挥部的部署,在此后的110余天里,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58名指战员分为4个组,24小时全天候监测象群,是参与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中,唯一一支全程监测象群动态的队伍。作为“指挥部的眼睛”,监测组获取的象群位置坐标、活动实况、周边村庄分布等数据,对指挥部研判象群活动路线、超前防范、疏散转移群众、科学投放食物、成功阻止象群进入人群密集区域等至关重要,为“盯象、管人、理赔、助迁”提供了精准依据,也为亚洲野象群北迁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这些常年与森林打交道的年轻人,第一次承担起了一项从未干过的工作:用无人机、红外望远镜监测跟踪世界最大陆生动物大象,与这个被称为“短鼻家族”的象群一起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共同经历了一次奇幻之旅,
16次与象群近距离遭遇
在执行这次任务前,杨翔宇和他的战友们只在电视和动物园里见过大象。他们每个人都带着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而来。
然而,现实和预想并不一样。
“用无人机勘察火场时,火势运动规律相对可以作出预测。但象群有自己的判断,活动规律难以掌握,给监测带来了很大难度。”杨翔宇说。
象群昼伏夜出,监测队跟着晨昏颠倒。象走人走,象停人停,焦虑、煎熬、不安、担忧,各种情绪弥漫在他们心头。
白天,象群在密林间穿梭、休息;晚上,下山觅食、赶路,有时象群一晚上走七八公里。两三台无人机换电池时要交替起飞,监测队员要始终盯着显示屏,才能实时监测象群。6月,云南进入雨季,追象变得更为艰难。密林中的象群移动速度很快,在显示屏上常常消失。从白天到黑夜,监测队员要不断转场,才能继续锁定象群的位置,最多时一夜要转场12次。有时,还要带上砍刀、红外望远镜、小无人机等装备徒步进入林地搜寻象群。在深山密林里,常常没有信号,为及时向指挥部发回画面和点位,他们要爬到山顶寻找信号。这些都需要森林消防员平时练就的户外生存和辨识地图、方向的专业技能。
频繁转场途中,难免遇到象群。110余天里,监测队员们16次与象群近距离遭遇,最危险的一次与象群相距不到5米。
一天,连续不断降雨,迷雾不散,无人机无法搜寻,象群脱离监测近5小时。晚9点左右,当晚值守的无人机小组,前往象群最后出现的地点搜寻。汽车行驶到半山腰,他们发现了大象的脚印。来到一片地形开阔的山坳,队员们利用无人机热成像搜寻,很快,他们在屏幕上看到了散开的光点,那是象群在走动,距他们仅40米左右,队员们一边返航无人机一边向指挥部告坐标点,并跳上汽车迅速离去。
更让人紧张的是,象群进村。
一天深夜,象群沿着道路缓缓进入石屏县龙武镇石岩村,指挥部对村子实施了停电措施。走在前面的警卫象一直小心翼翼地试探路线,确认安全后,后面的大象才跟进。为避免大象进入农户家,指挥部事先投放了食物,象群按照引导的路线,一边吃一边走。监测队员紧张地盯着屏幕,清点大象的数量,并及时向指挥部汇情况。凌晨3点30分左右,象群按照投食引导的路线顺利通过村庄,大家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另一天夜晚,监测队在峨山县富良棚乡一户老乡家三楼屋顶执行夜间监测任务。下半夜,象群从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到这户老乡家围墙外。他们立即关灯。突然,院里的狗狂叫了起来,警卫象朝着狗叫的方向转动庞大的身躯并发出嘶叫声,又长又粗的大鼻子把围墙上的砖块扫落下来。对峙了一会儿,3头受到惊吓的小象走远,其他大象也朝着漆黑的远处走去。“虽然天天在显示屏上监测大象,但近距离看到象群,还是害怕极了。”队员杜伟说。
“突遇象群怎么办?之前脑子里会想出无数种应对方法,但真与大象相遇时,只有一种状态:未及反应的蒙圈。”队员肖志雄说。
与象群的交往中,他们总结了突遇象群“五步法”:冷静,不对大象进行驱赶、引导和伤害;观察,看大象是否卷起或扬起鼻子、竖起耳朵,有没有生气迹象;避让,找准时机以最快的速度离开象群的行进路线;稳控,一边撤离一边控制无人机滞空飞行,掌握象群动态;预警,第一时间将象群位置坐标通指挥部和周边人群,使人象保持安全距离。
不仅如此,在对“短鼻家族”的监测观察中,不少队员成了“大象通”:逐渐熟悉每一头象的体态、性格、爱好;通过地图标绘了解它们的行动轨迹,判断出它们喜欢什么环境、走什么道路、将会去什么地方寻找食物。这些观察,在遇上雨天、大风天气,找不到象群时,对地面搜寻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被大象深深吸引
“听说象群要离开我们村了,有点舍不得,过来看大象最后一面。”在石岩村村委会,围观队员们监测大象的村民中,一名妇女叹息着说。
“短鼻家族”的旅行,给经过的村寨带来了损失也带来了欢乐。大象、指挥部、各种工作人员、无人机等都成了村民的谈资。“大象来啦!吉象到啦!”“大象在我家的田里”“哈哈,你们家多幸运啊”。他们团团围住监测队员,询问和讨论象群的活动方向,就像看体育比赛直播一样热闹。
好奇热心的村民,也一路温暖着追象的监测队员。
一天凌晨3点多,象群行进的速度很快,监测组转场来到易门县十街乡着母旧村,无人机的电池快用完了,队员们正发愁,路边一户人家打开门,热情邀请他们进屋充电,还端来热水,拿来衣服。“我们听到无人机起飞的声音就知道是你们来了”。
另一天,一位大姐看见监测队员在寻找无人机的起降点,便邀请他们进家,“在抖音上看过你们的故事,我家随时欢迎你们”。但她家的楼顶窄,无人机起降不方便,队员们只能另外寻找地方。大姐感到很遗憾,“没能帮上队伍的忙”。
7月14日,象群进入石屏县龙武镇,正赶上哈尼族的“扎扎节”。为不干扰象群,哈尼族同胞放弃了集会欢庆、点火把、吃村宴等传统活动,把自家地里的芭蕉树砍了满满一车,送到山上给大象吃;同时,也给监测队员送来糕点、火龙果,让队员和大象一起过“扎扎节”。
“村民的热情,让这段追象苦旅成为美好的记忆。我们也乐此不疲地给村民讲述大象的故事。”队员黄楠翔说。
这是一个快乐的大家族,无论风吹雨打,还是夏日炎炎,它们总是欢快地鸣叫着前行。高兴的时候,把鼻子卷起来上下甩动;喝水的时候,吸一鼻子水,然后喷到其他大象身上;它们最爱玩的游戏是用长长的象牙打象牙战。有时打过火了,其他大象会来劝架,最终让它俩停下来;路过村庄,有时小象会用鼻子抬着水管到地里乱浇水,有时它们会和鸡、羊玩一会儿;吃饱喝足就在地里你追我赶、滚一身泥。
这也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族。爬坡时,大象用鼻子推着小象;洗澡时,大象小心翼翼帮助小象。一次,4头象不慎掉入田里的一个水塘中,其中有一头小象。水塘中的两头成年象用力将小象推出水塘,然后,3头大象合力把水塘边的土刨开,形成一个斜坡,最终脱离险境。在这5个小时里,其余10头象一直在池塘边徘徊、警卫、等待。
当然,照顾这群大家伙绝非易事。
有时候,烈日当空,队员们汗流浃背,象群却在甘蔗地里享用着甘蔗,而且只吃杆、不吃叶。时而卷着甘蔗玩耍,时而用鼻子把甘蔗卷进嘴里,闭着眼睛享受甜美的“午餐”;有时候,狂风暴雨,队员们变成了落汤鸡,湿透的衣服粘着皮肤,在苦苦寻找几小时后,却发现象群躺在茂密的枝叶下,集体酣然入睡。即使象群休息,队员们也不能休息,象群有可能睡一个上午,也可能短短一会儿就起来活动。在树林里,蚊虫倾巢出动,队员们和大象同甘共苦,大象可以扑腾着大耳朵驱赶蚊虫,队员们却无计可施,每个人被叮得体无完肤。
队员们发现,跟着象群转场,翻山越岭,有时大象举着大鼻子向无人机打招呼,但在寻觅食物、选择路线时,大象会先侦查、后行动,时时刻刻护着小象,尽量避开人群。比如,5月27日进入峨山县城时,象群就选择了一段最窄的城市道路作为路线。
在和象群朝夕相处的日子里,队员们被大象深深吸引。3个月前,他们看见小象步履蹒跚,像刚学会行走的幼儿。3个月后,小象学会了在泥地里打滚,对着天空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叫声,队员们惊讶于它们成长的迅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灵性和美好,多了一分敬畏之情”。
8月8日晚8点08分,14头北移亚洲象安全过桥渡过元江干流。加上7月7日已送返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雄性亚成体独象,北移的15头亚洲象全部安全南返,沿途未造成人、象伤亡,云南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
9月1日深夜1点40分,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北移后南返回到普洱市墨江县的亚洲象群走上过者桥,成功跨过阿墨江进入景星镇,至此,它们距离普洱市与西双版纳州交界的直线距离约103公里,距离原栖息地越来越近。据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队员曾云峰介绍,近期监测发现小象较前段时间明显强壮了很多,行走时间更长了,毛发浓密有光泽。截至9月2日上午9时,亚洲象群还在墨江县景星镇境内活动。
中青·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 :中国青年
2021年09月03日 05 版
: 中国青年
大象的鼻子像什么推荐文章5:足智多谋 超级偶“象”
: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提到大象,你最先联想到的是什么?它巨大的体形,柱子一般的腿,或者标志性的大长鼻子?看到它庞大的外形,不少人可能会忽略了它是最聪明动物之一。然而,它们到底有多聪明呢?今天,让我们梳理过往趣闻,一起跟随云南“野象旅行团”的足迹去探个究竟。
截至8月12日云南野生象群返回墨江,它们的逛吃之旅已有17个月了,在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搜寻监测分队在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监测中,发现平时看起来憨态可掬、可可爱爱的象群,不仅仅具有庞大的身躯,而且有着大大的智慧。
象群好像知道有人在一路守护,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出难题”,逗你玩。6月27日晚,象群从峨山县富良棚乡松林村西北方向下山觅食,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队通过无人机发现了新情况,14头的亚洲象群分成了两拨,一拨6头往西北方向走,另外一拨8头却迟迟不见动静,待在原地按兵不动。
先下山的6头象逛了一圈,没啥收获直接掉头又往回走。这时候,后续“部队”8头象才慢慢悠悠往下走,还有一两头象好几次随时准备溜号吃东西,第一次转场的重点是把握好方向调度,两架无人机分别盯住这两拨象群移动的方向,紧紧跟住象群。当天23时23分,象群才汇合,大家长出了一口气。
7月9日夜间,14头野生亚洲象在头象的带领下走出山林,进入当地居民苞米地中觅食。但其中有两头贪玩象似乎对成片的苞米不大感兴趣,没有参加象群这次的“家庭聚会”,“溜号偷摸”进了远处的芭蕉棚,给自己开起了小灶。红外成像画面中,一头象用鼻子和腿拆开了大棚薄膜,踩倒芭蕉树,扇呼着耳朵狼吞虎咽了起来;另外一头象更会玩,直接躺在芭蕉大棚里,又滚、又爬、又卧,大棚可被这两小家伙折腾得不轻。
大象还和人类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监测队员们一路监测发现,象妈妈对小象呵护有加,比如说小象酣然入睡大象温情守护驱赶蚊蝇、小象爬坡困难时大象用鼻子助力、象群出行时把小象护在身下、小象花式撒娇阻拦大象午休等。8月12日23时48分,这群足智多谋的超级偶“象”也是专门趁着夜色由玉溪市的元江县进入了普洱市的墨江县境内,14头北迁的野生亚洲象也回到了适宜栖息地。(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 郝毅杰)
大象的鼻子像什么推荐搜索词:
1.大象的鼻子像什么一样比喻句
2.大象的鼻子像什么二年级
3.大象的鼻子像什么造句
本文标题:大象的鼻子像什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