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是干什么的推荐文章1:芝罘仙境·所城记忆 | 奇山所城城隍庙,未解谜团知多少?

  文 | 解焕新


  

奇山所城城隍庙“浮出水面”

  芝罘仙境奇山所城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后开街,成为烟台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休闲新景点。烟台市民多年来心心念念的所城里,以一副新的面孔焕发着生机。


  所城里,是烟台人的俗称,其大名是“奇山守御千户所”。


  明代嘉靖年间《筹海图编》中的奇山所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奇山守御千户所正式设立。其形制,据明嘉靖《山东通志》卷十二《城池》、康熙《登州府志》卷三《城池》记载可知明清易代后,变化不大,“奇山守御所城,砖城,周围二里,高二丈二尺,阔二丈,门四,楼铺十六,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四座城门,在清末时,南门曰“福禄”,北门曰“朝宗”,东门曰“保德”,西门曰“宣化”。


  城墙内侧布置环城马道,正对城门设东西、南北十字大街。古城分为四区:千户指挥厅及馆舍等衙署公共建筑位于东北片区;从西南片区有“仓子巷”推断,此片区为仓储区;张、刘千户家族的张氏宗祠和刘氏宗祠分别位于西北片区和东南片区,傅姓千户后裔居住的傅家胡同也位于东南片区,由此推断此两大片区为兵营集中区域,演武场在所城西即今万达广场位置。(本段文字参考王建波博士调研资料。——注)


  民国时期的奇山所城


  红色方块处为城隍庙 其南侧有“卍'标记,不知是否为城隍庙标记(网络资料)


  1937年出版的《烟台概览》记载,奇山所有以下庙宇:“药王庙,在奇山所北门楼上;白衣大士庙,在奇山所北门里;二郎神庙,在奇山所东门(尼姑主持);城隍庙,在奇山所西门里(尼姑主持);三官庙,在奇山所西门外;财神庙,在奇山所南门楼上。”其他的庙宇,据所城老人回忆,还有关帝庙、北门真武庙、唐王庙、菩提庵等各类庙宇十余座。


  2012年,“中国古城泰斗”、同济大学的阮仪三教授领衔编制《烟台山-朝阳街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其高足、烟台籍王建波博士在奇山所调研期间,发现了保存相对完好的城隍庙和菩提庵等寺庙建筑,湮没已久的奇山所城城隍庙才又为世人所知。


  所城鸟瞰,红色方框处为城隍庙 苏圣亮摄影


  

城隍神与城隍庙

  在谈奇山所城城隍庙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城隍庙在中国的历史。


  东汉经学家许慎在其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中给出“城、隍”这两个字权威定义:“城者,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声。隍者,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城”字的本意是指城墙,引申为人类的重要聚居地——城市;“隍”字,则是围绕在“城”外面的护城壕,有水的就是“池”,没水的就是“隍”。将“城隍”联系起来而概称“城池”“城市”之义,是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们对于城市本身所蕴含着的文化信仰的重要象征。


  历史记载中,至迟到东汉三国时代,祭祀城隍神的场所——城隍庙已经出现。到了唐代,城隍爷不仅成为捍卫城池、守土安邦的地方神灵,而且多出一项功能:管理阴间鬼魂。


  到了宋代,城隍神信仰已被纳入国家祀典。城隍爷不再是虚幻的神,越来越多地转变为有历史、有来历、有真相的“神化”人物。这些人物,或是勤政为民、有功于当地;或是不畏权势、为人耿直;或是积善行孝、扶弱济贫,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死后其神主被请进城隍庙供奉。


  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谓中书及礼官曰:“明有礼乐,幽有鬼神。若城隍神者,历代所祀,宜新封爵。”敕封天下城隍,并配制相应的衮章冕旒。


  维修前的所城城隍庙大门


  维修后的所城城隍庙大门


  洪武三年(1370)朝廷颁布了专门祭祀城隍的典章制度,并下诏去除了城隍封号,封京都城隍为“都城隍”,其它只称某府某州或某县城隍。朱元璋敕封城隍的用意,据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载,太祖谓宋濂曰:“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城隍从此拥有了监察腐败和维护社会正义的虚拟权力。


  这一时期,都城隍庙由皇帝督建,各府、州、县则按照等级,依次效仿,规模等级完全参照地方官署衙门,按级别配制冕旒官服,而且各级官员赴任时还要向当地城隍宣誓就职。


  至清代,基本完全继承了明代的城隍典章制度,“今天下凡省治若郡县州若县,莫不祀城隍神”。


  

所城城隍庙的今与昔

  言归正传,回过头来说奇山所城城隍庙。


  奇山所城城隍庙位于所城大街51号,现在已维修完毕,依旧保持了维修前的建筑格局,目前占地面积190平方米左右,坐北朝南,前后建筑中心在一条中轴线上。倒座为小三间,大门居中。


  维修中的城隍庙院里


  维修中的城隍庙院里


  据在奇山所居住四代、住址为城隍庙后面民居的78岁老人修仁利回忆,大门上以前有刻着的凸起的字,但具体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下面两侧的门枕石上部已残,老人回忆以前上面是圆形的石鼓。现有方形底座完整,为白石,前方左右两个边角雕刻成竹节形象,正面雕刻着“祥云瑞鹤”,里侧雕刻着“河马负图”,预示着社会太平。外侧靠墙部分雕刻着“缠枝纹”。门上两个门簪的图案已经被削掉了,成了平的。


  过了门廊,大约一步半到两步距离,以前放有一个铁制的高1米多的香炉,三条腿,上面有仿圆亭形屋檐,香炉下面是一个直径81厘米、高26厘米的束腰石头底座,这套香炉与以前大庙里的几乎一模一样。1958年“大炼钢铁”,城隍庙里边堆满了居民捐的废铁,后来全部送到发电厂附近的炼钢厂,这个大铁香炉也在其中。香炉的北侧有堵墙挡着,墙宽1.2米左右、高1.8米左右。


  维修中院里发现的香炉底座


  民国大庙中的香炉及底座(网络资料)


  院里没有碑,街区维修时院里有两个石碑底座,不知是哪里的。其在西南位置以前有一棵直径20厘米粗的柏树,树前面有两个泥塑的小鬼,面向东站着,不确定是不是大殿里搬出来的。院里东西向是敞开的无间隔的小三间厢房,这两个厢房是上世纪60年代初一个手套厂在这里的时候,因场地不够用扩建而成的,此次维修按照传统庙宇格局改建。


  迎面是三大间正殿,屋顶仰合瓦。维修完的屋顶两侧有龙吻,四条垂脊每脊六个小兽。据修仁利老人说,他记忆中的屋脊没有龙吻、垂脊及脊兽。与所城里其他民居屋脊基本一样,不同之处在其屋脊东西两头是平的,有“天猫地狗”,外侧各有一块大方砖挡着。之所以用方砖挡着,是因为两头冲着民居的房子。


  大殿屋顶飞椽出厦,两根檐柱落在鼓形石柱础之上,朱漆抱头梁上雕刻着如意卷草纹,质朴中透着些许灵动。墀头部分青石挑檐,多达七层的冰盘沿上面托着雕刻有“倭角双环卐字纹”方砖。檐枋上有几个铁制小圆环,疑似以前挂灯笼用的。


  大殿梁上的彩绘


  大殿抱头梁上的“如意卷草纹”


  大殿墀头砖雕


  大殿木制花格隔扇门窗,屋内五架梁,木头望板,暗红色漆的梁架下,依稀可见正中的如意框彩绘,图案模糊不清。两根金柱下是素覆盆柱础。


  修仁利老人说,以前大殿里就中间有个城隍爷的坐像,左手放在膝盖,右手抬着,左右没有小鬼没有神。城隍爷和真人大小差不多,穿着黑色官袍,头戴乌纱帽,老人记忆中没有两边的双翅,疑为脱落。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把城隍爷塑像抬到大殿西侧空地(今偏厦处)砸碎了,为泥胎,里面是缠着麻的木头骨架。


  城隍庙在维修的时候,修大爷告诉施工队负责人,说东西墙壁有壁画。施工队把墙表面后来装修的墙皮局部去掉之后,里面露出了隐约可见的彩色壁画。从现场看,画工精美,建筑部分以线描为主,人物覆彩,栩栩如生,可惜只清理了局部,且不是十分清晰。


  根据修大爷回忆,壁画内容有“五马分尸”“上刀山”“拔舌地狱”“下油锅”“石磨磨人”“刀锯人”等,这应该是城隍庙里常见的《十八层地狱图》。但笔者看过的现场残缺部分,人物形象温文尔雅,拱手作揖,建筑似宫殿,疑似是古代城隍庙另一种常见的壁画内容《城隍出巡图》。


  大殿东西墙壁上隐约可见的壁画


  城隍庙正殿的西侧紧挨着,现有一个偏厦,是上世纪60年代手套厂在此生产的时候,继增加了东西厢房之后,因人员扩充,又增添的一个附属建筑。


  1937年出版的《烟台概览》里记载,当时的奇山所城城隍庙由尼姑主持,新中国成立前后有一个男性老道士在大殿出厦处摆摊占卦,后来政府破除迷信,90多岁的老道被其侄子领回老家了。


  老道走后,大概上世纪50年代,三个打铁的人住在庙里,干了好几年。再后来,约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手套厂在此干了八九年,搬走后,一帮修理电器的占据大殿。居委会在西厢,东厢放着杂物。修理电器的和居委会搬走了以后,是烤饼店,之后这儿改造一番,一对孙姓夫妻俩开了一个“海城旅馆”。2001年左右,居委会再次搬回来办公,一直到维修前的2021年6月。


  

所城城隍庙的未解之谜

  奇山所城城隍庙到底建于何时?


  根据历史资料分析,笔者认为明代建城之初正好处于朱元璋大张旗鼓地敕封城隍、下诏逢城必建城隍庙的洪武年间,再据现场位置考证,庙址是奇山所少见的直胡同在此拐弯,大门又直冲大街的唯一建筑特征,城隍庙应该在建城时就有了,但可能没有现在的形制和规模。


  清顺治年间,奇山守御千户所被裁撤,“千户”们被贬为庶人,军户们失去军籍,成为自谋出路的百姓,所城从一个军事功能区变为居民区。城隍庙周围的民居围绕庙宇而建,所以庙西及庙前的街道因为绕开庙址,成为今天的模样——拐弯胡同,庙门直冲所城大街。乾隆初年,城内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民房和宗祠庙宇建设活动,基本奠定了现在所城内部的街巷空间。这期间,城隍庙可能有所重新修建,今天所见的规模推断为在此时奠定的。


  在后来的熙熙攘攘的所城里,奇山所城城隍庙寂寞无声,留下了许多今天解不开的谜。


  比如为啥资料记载和采访人所说的一直是尼姑在用?尼姑啥时开始用的?1994年出版的《芝罘区志》里,关于奇山所城城隍庙有一段介绍:“城隍庙。明万历年间建立,坐落奇山所西门里,系由登州府摩折口天水庵尼姑化缘建成。城隍塑像着王服,两边塑有持棍拿牌、捧铁链、持镣铐衙役数人,皆黑袍、红毡帽,面容凶恶,与正颜端坐的城隍形成鲜明对比。庙宇经多年扩充,规模可观,附属房产655间,地20余亩,尼姑最多时19人。主持先后有尼姑韩登玉、张惠菊、曲正菊、陈本明等。1951年,随奇山所四门被拆除。”此段文字数据详实、大胆肯定,貌似采访了真正了解城隍庙的知情者或是编写者见到了碑刻之类的准确文字记载,让人既觉着可信,又觉得不可思议。


  还有,以前的城隍庙大殿屋脊到底有没有龙吻和四条垂脊及脊兽?修仁利老人说的屋脊上的“天猫地狗”到底是啥东西?庙里有没有过东西厢房?……奇山所城城隍庙,曾经一座小城的灵魂建筑,给我们留下的未解之谜或许永远没有答案了。


  本文图片均由提供


  城隍庙是干什么的推荐文章2:“城隍庙”到底在哪里?成都“孪生地名”不完全指南来了!

  “师傅,去青龙街!”


  “要得!去哪个青龙街?”


  “啥意思,难道还有几条青龙街?”


  “对啊,有青龙街、青龙正街、青龙横街,还有青龙路。莫看名字差不多,实际上跨了三个区哈,走错就麻烦了!”


  “……”


  以上对话,来自于小锦的外地朋友在成都打车时的经历,头一次来成都的他,最大的感受是好吃好耍好漂亮。唯一搞不懂的,就是成都一些老街老巷的名称和位置,“它们的名字很像,稍不注意就要走错,你们当记者的,应该写个稿子给大家提醒下!”


  作为一个老成都,小锦回头一想有道理,在我们成都确实有很名字相同或相近的“孪生街名”,比如四条“青龙”、四棵“槐树”、两座“城隍庙”,本地人都不一定搞得清楚,更不要说外地游客了。有时候一个字的差别,就是天南地北,稍不注意就可能跑了冤枉路,白白耽误时间。


  为此,小锦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进行了耐心地调查和归纳,最终整理出一套《成都“孪生地名”不完全指南》。这部指南涵盖了成都71条,共计32组名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街道名称,每条街的位置都区分清楚、指示明确,保证你看过之后,就再也不会迷失了方向。


  当然,这部指南是不完全的,如果还有小锦不知道的成都“孪生街名”,也欢迎大家积极发言、查漏补缺,一起涨知识!


  槐树街:东起长顺中街对接东门街,西止西安北路对接永陵路(青羊区)


  槐树店路:东起三环路十陵立交,西止多宝寺桥接多宝寺路(成华区)


  干槐树街:东起惜字宫南街,西止红星路二段(锦江区)


  三槐树街:东起新华路大桥接双林路,西止红星路一、二段交会口(锦江区)


  

  青龙街:东起人民中路二段,西止老东城根街北口(青羊区)


  青龙正街:东起于青龙横街,西止于香巷子(锦江区)


  青龙横街:东起年丰巷路口,西止青龙正街(锦江区)


  青龙路:西起昭青路,东止东林一路附近(成华区)


  

  将军街:东起东城根上街,西止长顺上街南口(青羊区)


  将军碑路:南起北三环路三、四段交会口,北至东风渠桥处(金牛区)


  

  太平园路:东起川藏路太平园家私广场,西至三环路与太平园路对接(武侯区)


  太平寺路:东起益新大道,西至太平寺西路(武侯区)


  

  光华街:南起新光华街,北止梨花街?(锦江区)


  新光华街:东起大业路,西止人民南路一、二段交会口接红照壁街(锦江区)


  光华村街:东起青华路,西止中环路青羊大道段(青羊区)


  

  双栅子街:南起慈惠堂街与布后街交会口,北止岳府街路口(锦江区)


  栅子街:东起长顺中街对接商业后街,西接小通巷(青羊区)


  

  锦华路:北起二环路东五段,南止康达路路口(锦江区)


  锦华馆街:东起正科甲巷,西止春熙路北段(锦江区)


  

  王家坝街:东起耿家巷与下莲池街交会口,西止红星路四段(锦江区)


  王家塘街:东起青龙巷,西止北较场西路(青羊区)


  王家巷:北起花牌坊街,南止西府花园东南门附近(金牛区)


  

  肖家村巷:位于人民北路以东与二环路北三段交会,分为一二三四巷(金牛区)


  肖家河街:北起兴蓉街,南止二环路南四段(武侯区)


  

  三圣乡:位于成龙大道一段南侧,紧邻锦江大道(锦江区)


  三圣街:南起红石柱横街与东升街交会口,北止东大街对接南纱帽街(锦江区)


  

  金河路:东起小南街北口接少城路,西止下同仁路南口接通惠门路?(青羊区)


  锦和路:北起新通大道路口,南止于新程大道路口附近(锦江区)


  

  十二桥路:东起蜀都大道十二桥,西止于一环路西三段路口(青羊区)


  十二街:北起临江东路,南止新生路,分为北街、中街和南街(武侯区)


  

  八里庄路:东起二仙桥西北路南口,西止府青路三段北口?(成华区)


  八里桥路:南起宝成铁路铁轨处,北止北星大道一段八里桥路中公交站附近(成华区)


  

  胜利村:南起林荫中街,北止胜利新村路口(锦江区)


  胜利桥街:西起武晋路,东止晋吉北路与南路交会口(武侯区)


  胜利巷:东起新南路,西止胜利村(武侯区)


  

  东马道街:东起太升北路,西止北大街对接西马道街(青羊区)


  北马道街:东起天仙桥南路,西至清安街(锦江区)


  

  东珠市街:东起太升北路,西止北大街对接西珠市街(青羊区)


  西珠市街:东起北大街对接东珠市街,?西止头福街北口对接珠宝街(青羊区)


  金府路:西起金牛大道,东止交大路路口(金牛区)


  金福路:西起清水滨河路,东止西三环路四段辅道(青羊区)


  

  东升街:东起耿家巷与三圣街交会口,西止红星路四段(锦江区)


  东胜路:东起东城根上街,西止长顺上街(青羊区)


  

  柿子巷:西起下同仁路,东端南折于金河路中段(青羊区)


  狮子巷:南起方正街与兴禅寺街交会口接帘官公所街,北止小关庙街与东通顺街交会处(青羊区)


  

  抚琴街:东起一环路西三段,西向延伸至金鱼街(金牛区)


  府青路:一环路东一段府青路立交桥起,一直延伸到青龙场立交桥(成华区)


  

  书院街:武成大街以南,分为书院东、西、南街(锦江区)


  督院街:东起红星路四段,西止走马街南口接老半边街(锦江区)


  

  经华路:北起双桥路,南止一洞桥街北侧,分为经华南、北路(锦江区)


  金花街:东起成双大道中段,西止于映月街(武侯区)


  

  德盛路:东起太升南路北口,西止草市街与锣锅巷交会口(青羊区)


  得胜街:牛市口街办锦东路附近,分为得胜上、下街(锦江区)


  

  水井街:东起香巷子南口,西止水津街(锦江区)


  水津街:南起滨江东路兰桂坊路口,北止芷泉街(锦江区)


  

  新光路:北起二环路南三段对接玉林南路,南止中环路火车南站西路段(武侯区)


  星光街:西起星汉路对接交桂二巷,北止星月街(金牛区)


  

  双园巷:南起双林路,北止双林北支路(成华区)


  双元街:北起大石西路,南止广福路(武侯区)


  

  双兴街:南起双荆路,向北转东止于双水碾街(成华区)


  双新路:北起成温高架路,南止瑞联路和东坡北一路交会路口(青羊区)


  城隍庙巷:北起城隍东巷,南止星辉西路,分为东巷、南一巷和南二巷(金牛区)?


  城隍庙街:东起东较场街,西止五世同堂街与玉皇观街交会口(锦江区)


  驷马桥路:东起府青路三段北口,西止驷马桥街(成华区)


  驷马桥街:南起沙河桥,北止昭觉寺南路(成华区)


  

  蜀汉街:西起武侯祠大街,南止于一环路南四段(武侯区)


  蜀汉路:东起抚琴西路与二环路西三段交会口,西止三环路羊犀立交桥(金牛区)


  

  五桂路:西起成双大道北段,东止文盛路附近(武侯区)


  五桂路:西起御风二路,东止迎晖路路口(成华区)


  

  交通路:南起上东大街,北止青年路(锦江区)


  交通巷:南起花牌坊街,北止筒车巷29号院西门(金牛区)


  

  :成都日·锦观新闻


  城隍庙是干什么的推荐文章3:闲话城隍庙

  黎云昆/文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多神国家。天地间有一物,则有一神。土地有土地神,山林有山神,江河有水神,城市则有城隍之神。


  城隍神当从土地神繁衍而来。先有土地神,慢慢城市出现了,便有了城隍神。土地神在先,城隍神在后。应该是土地神大,而城隍神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中心逐渐由农村迁移至城市,城市的城隍庙越建越大,土地神逐渐退出城市,转而为乡村之神,城隍之神反尊于土地之神。


  城隍神与很多神相比有一些不同之处。


  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神并不特指某一位神,各地都有自己的城隍神。


  中国的神庙供奉的神都是固定的,如文庙供的是孔子,武庙供的是关公,三清观供奉的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财神庙供奉的是赵公元帅、关公,比干、范蠡,土地庙供的是土地公公和土地奶奶。惟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神五花八门,各色人鬼,不胜枚举。


  清钱泳《履园丛话》载:“城隍神之灵显,且各立名字,如汉之纪信、彭越、萧何、灌婴、张骞之类,不一而足。即《祀典》所云“凡御灾捍患、有功德于民,则祀之”之意也。”凡御灾捍患,有功德于民的,均可成为城隍神。


  明谈迁《枣林杂俎》载:“城隍神:南京城隍神孙策,北京城隍神于谦,杭州城隍神周新。”


  孙策对于南京城的建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于是被南京人奉为城隍神。于谦在保卫北京城,抵御蒙古也先部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被北京人奉为城隍神。周新任浙江按察使期间为民伸冤、执政为民,广受百姓称颂,杭州百姓便开始供奉周新为城隍神。此三人所以被奉为城隍神,都是对城市建设立有大功的。


  各地的城隍神大多如此。每个城市都会找到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对民生福祉的改善起到重大作用,将此人奉为城隍神。


  湖州府庙所供城隍神是明成化年间的知府劳钺。劳钺,江西德化人,在湖州任上四年,因平盗有功,并积劳成疾,死于任所,死后被湖州百姓奉为城隍神。


  以上所列城隍神均有名有姓,史有记载。有的城隍神则很难说出其来历。


  宋赵与时《宾退录》载:“(城隍神称谓)温州富俗侯,处州仙都侯,临安府钱塘县安邑侯,临安县霸国侯王,兴国军(兴国军,治永兴县,今湖北阳新县)高陵王,筠州新昌盐城王,浑州定湘王,泉州明烈王,潼川兴元安平将军,汉州彭州安福将军,邛州大邑县安静神,广州羊城使者之类,皆莫究其所以也。”


  按说每个城市有一个城隍神就可以了。但很多城市的城隍神非止一人。


  上海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神,前殿为金山神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神主(图1),正殿为诰封四品显祐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到了清朝,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江南提督陈化成为抵御英军战死吴淞口,他的塑像文革前曾供奉于城隍庙霍光神背壁之后,故有上海“一庙三城隍”之说。


  图1


  三位城隍神中,真正为上海做过贡献的是陈化成(图2),但陈的塑像在动乱的十年中不知去向,以后也未能恢复起来。


  图2


  将霍光立为上海的城隍神有些牵强,上海的建城,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但不是没有道理。霍光站在皇帝背后,能让皇帝背若芒刺,他的威力一定可以嚇退海风、海潮。


  将秦裕伯立为上海的城隍神也有些牵强。秦裕伯本为元臣,朱元璋三次征召而不受。后受胁迫不得不入朝,也只是“受事不受职”。秦裕伯去世后,朱元璋以“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亲自敕封秦裕伯为“显祐伯”,称“上海邑城隍正堂”。秦裕伯是江南的著名人物,对大元朝忠贞不二。朱元璋希望江南的士绅都能像他忠于元朝一样,忠于大明。


  城隍之名,并不固定,常因时而易。


  清钱泳《履园丛话》载:“据苏州府城隍而言,向闻神是汤文正公斌,继又改陈榕门先生宏谋,既又改巡抚吴公坛继,又改观察顾公光旭。今闻只改陈稽亭主政鹤矣。三四十年中,屡易其神,岂阴阳亦一体耶?”


  清时苏州府的城隍神,先是汤斌,后又改为陈宏谋,再后又改为吴坛,再改为顾光旭,最后改为陈鹤。三、四十年中换了五任城隍神,平均任期不到五年。


  五位苏州府城隍神的简介如下:


  汤斌,河南睢州人,曾任江苏巡抚,官至工部尚书。清初理学名臣。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汤斌的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


  陈宏谋,广西临桂(今属桂林)人,未见苏州任职记录,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


  吴坛,山东海丰人,曾任江苏按察使,官至刑部侍郎;


  顾光旭,江苏无锡人,未见苏州任职记录,官至甘肃干凉道、署四川按察司使;


  陈鹤,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未见苏州任职记录,官至工部主事。


  这些人中,不都是对苏州有贡献的人士,他们有的是苏州人,有的虽不是苏州人,也未见在苏任职,但或功勋卓著,或文学等方面造诣很深,在民间影响很大,因此成为苏州府的城隍神。


  城隍神与武庙的关公、财神庙的财神不同,这些神庙不供神夫人。城隍神都是配享城隍夫人的。


  城隍神的夫人与城隍神大都并非原配,一般是先有城隍神,再为他选配一位年轻美貌的夫人。


  城隍夫人的选配比城隍神的确定更为荒诞不经。


  如海南琼海乐城(原县治)城隍夫人,据说是日本人占领期间确定的。当年琼海日军司令到城隍庙看戏,游击队冲了进来,扔进一枚炸弹,但没有爆炸。后双方发生了小规模的枪战,游击队随即撤退,只是一爬到树上年轻女子中弹而死。当地人非常庆幸,如炸死日军司令,会遭至日军的复。虽发生了枪战,但双方又均无伤亡,只是死了一个年轻女子。于是人们便传,这是城隍老爷的保佑。死了一位美貌女子,是因为城隍神看上了她,就为此女子塑像,选配给城隍神作夫人。


  城隍神是有爵位的。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载:“(后汉隐帝乾祐三年)八月辛亥,以蒙州城隍神为灵感王。”此为最早为城隍神封爵的记载。


  据《元史·本纪第三十三》记载,元文宗在天历二年(1329年)加封大都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元朝为蒙古人所建,元朝皇帝不仅封了城隍神,连城隍夫人也封了,其对汉文化的重视,还是可圈可点的。


  都城隍神指京城城隍神,“都”有总揽、总管之意,即统领各府、州、县城隍之神。


  城隍本来各不相属,没有统一的体系。但蒙古人不这么想,他们希望天下的城隍也要归并到他们的旗下,于是就有了“都城隍”,后来,明清两朝都沿用了这种称谓。


  明何孟春《余冬序录》载:“我朝洪武元年,诏封天下城隍神,在应天府者,以帝;在开封、临濠、太平府、和滁二州者,以王;在凡府州县者,以公、以侯、以伯。”


  城隍神的爵位因其所处的地方不同,而有不同的爵位。在应天府,即京城者,封以帝位。开封,临濠(今之凤阳),太平府(府治位于当涂县,其辖区大致相当于今日安徽省的马鞍山市及芜湖市辖境),和州、滁州城隍,封以王爵。这些地方大多与朱元璋发迹有关。除此之外,府城隍封公爵;州城隍封侯爵;县城隍封伯爵。当时府为省下的二级单位,府下设州,州下设县。


  各级城隍所封的爵位,均有爵号。


  《明集礼》载:“元封燕京城隍为护国王,至治中尝加封溧水城隍为灵佑广惠侯。国朝初循旧制,尝封城隍京都为承天鉴国司民统神昇福大帝,各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各州为鉴察司民城隍灵祐侯,各县为鉴察司民城隍显祐伯。”


  各级城隍神除有爵位以外,还有官级与专享的服饰与冕冠。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载:“洪武二年。应天、开封、临濠、太平、四府,滁、和、二州,城隍皆封王。正一品。各府封公,正二品。州为侯,正三品。县为伯,正四品。应天衮冕,十有二章。开封等五府州及各府九旒九章。州县七旒七章。”


  应天府城隍,封帝位,可以享受属于天子的冕冠,即十二旒冕。十二旒冕是天子(皇帝)专用的礼冠,冕上悬挂有12排玉石,每排12块。还可以享受属于天子的上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图案的衮袍。封以王爵、公爵、侯爵伯爵的城隍则依次降等,享受相应级别的衣冠。


  城隍庙有保护国家政权的安稳的作用。


  城隍神首先要保的是国家政权的安全。所以,作为国家的元首皇帝,也要祭拜城隍神。


  天子祭拜城隍神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载:“《记》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注》曰:伊耆氏,尧也。盖蜡祭八神,水庸居七,水则隍也,庸则城也。此正城隍之祭之始。”


  伊耆氏即尧帝(一说为炎帝),尧时天子在腊月祭祀八位神灵,城隍神位居第七。就是说,至少在尧时代就已经开始对城隍神的祭祀了。


  后世天子祭祀城隍庙,首见于正史的是宋太祖赵匡胤。


  《宋史·礼志》载:“(建隆元年)六月,太祖平泽潞(今晋冀一带),仍祀城隍。征扬州河东,并用此礼。”


  明太祖朱元璋也亲祭过城隍神。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载:“(洪武九年二月)京都城隍,(山川坛)正殿,帝亲行礼。”


  皇帝不能亲祀城隍神,则派遣官吏代为祭祀。


  《明史·志第二十六》载:“京师都城隍之神者,旧在顺天府西南,以五月十一日为神诞辰,故是日及节令皆遣官祀。”


  我国帝制时代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也是年年派代表祭祀城隍神。


  根据《大清宣统政纪》记载,宣统帝最后一次遣官祭都城隍之神是1916年,那时大清国已经亡国六年了。但根据清朝政府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拟定的《优待清室条件》,清朝皇帝依旧享有皇帝的名号。毕竟,大清给我们带来了广袤的领土。


  保护城市的安宁是城隍的神主要作用。


  保护所在城市地方的安宁,是城隍庙的又一大功能。


  明曹安《谰言长语》载:“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诏天下:止称府州县城隍之神,惟有司得祭。士庶无预城隍之名,肇于古史之造字其用着于周易之系爻。城隍之有庙,殆亦以栖配食者之灵祭。城隍于配食之庙,犹明堂之祀。”


  对于城隍神的祭祀已经成为一种国家制度固定下来,因此,不仅皇帝要祭祀,各级政府的主官都要把祭祀城隍神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凡有城市的地方,基本都建有城隍庙。


  京城有都城隍庙,州府有城隍庙、县城有城隍庙,与府州同城而治的县,甚至会建两座城隍庙,即府城隍庙与县城隍庙。


  惟省没有城隍庙,因为省管面积太大,且很大部分是乡村,不能以城隍神统而管之。乡村的地界不归城隍神管。


  有的县没有城,就不能设城隍庙,但因对于城隍神的祭祀列入了国家典籍制度,没有城池的县官也要祭祀城隍神,土地庙便成为祭祀城隍神的处所。


  明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载:“明代于兵部设职方司,掌管疆域图籍、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等事。职方司的长官称职方郎。”城隍神是一座城市的保护神,而保护主要体现在武力上。所以,城隍庙的管理归属兵部。


  除了兵燹战火以外,地方上凡遇水旱蝗灾疾疫,必祷于城隍庙。


  祭祀城隍神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


  官员祈祷城隍必须恭恭敬敬,而且祭祀以前要斋戒,即祭祀前沐浴更衣,戒除嗜欲,如不饮酒、不吃荤,不得过夫妻生活等,以示诚敬。


  清李虹若《都市丛载》载:“光绪十二年岁次丙戌祭祀斋戒日期:都城隍庙七月初一日孟秋时享前期致斋三日,都城隍庙九月十八日祭前期致斋二日。”即每年孟秋祭祀都城隍庙要提前三天斋戒,九月十八日祭前要斋戒二日。


  但有的官员却不是这样。


  明叶盛《水东日记》载:“城隍神,祀典无之,吴越有之,风俗水旱疾疫必祷焉。有唐乾元二年秋七月不雨,八月既望,缙云县令李阳冰躬祷于神,与神约曰:‘五日不雨,将焚其庙。’及期而雨,合境告足,县官与耆老群吏人自西谷迁庙于山巅,以答神休。”


  唐李阳冰是地道的学者,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他的篆书号称“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当时他以缙云县令的身份为求雨事躬身祭拜城隍神,但却霸气十足,声称如不如期下雨,一把火把城隍庙烧了。


  另据李白《天长节度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记载:“我邦伯韦公……大水灭郭,洪霖注川,人见忧于鱼鳖,岸不辨于牛马。公乃抗辞正色,言于城隍曰:‘若一日雨不歇,吾当伐乔木,焚清祠。’精心感动,其应如响。”


  时任鄂州刺史韦良宰也是一个狠人,当时大雨滂沱,水患无穷。他跑到城隍庙大声抗辩,声言,若城隍爷不在一日之内把雨停下来,他便砍伐树木,把城隍庙烧了。


  人死之后需到城隍庙到。


  既然城隍神主管阴间事物,所以,旧时城里人死了,一定要到城隍庙去道,叫做“告庙”。


  到的时间,因地而易。


  如清缪荃孙《江苏省通志稿礼俗志》转引《泰州志》载:“死之次日谒土地祠,三日谒城隍庙,多焚楮镪,曰上庙。庶人皆徒跣自往,士族或于听事前拜祝焉。”即人死之后,次日到土地庙到,因建坟墓需占用土地。第三日要到城隍庙到。到城隍庙到特别需要多烧纸钱,而且普通人须赤足步行前往,以示恭敬。士绅阶层,即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士族、退居乡里的官员以及在地方上有一定威望的富人,可以不至于“徒跣自往”,他们可以直接到城隍庙大堂“告庙”。


  北方的一些农村有“五道庙”(图3),人死后要到去五道庙告庙,这庙实际就是城隍庙派驻乡村的派出所。农村人不可能都跑到城里的城隍庙去告庙,就近办理当然要方便一些。


  城隍庙有警示人们多行善事、不可作恶的作用。


  图3


  中国人是需要有人管的。在阳间,有官府管着,死了,有城隍神管着。正所谓“阳有阳政,阴有阴政”。


  所以,不管你是谁,也不管是死是活,总是要被管制的。


  中国人最怕的就是没有人管。


  只要人们相信,人死后,需要听从城隍爷的安排,这样才稳妥,才放心。不然,到了那个世界,城隍神不予理睬,就成了孤坟野鬼,那是非常可怕的。


  想要得到城隍爷的眷顾,以便死后能够有一个好的安排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生前不能做坏事,要做好事。于是很多官绅富人便积极行善积德,修桥铺路、办学堂、办慈善、扶危救困。旧时,地方上很多公共事业就是这样办起来的。


  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人们相信死后还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属城隍爷管辖。若表现得好,不做恶事,行善积德,死后到了城隍爷那里,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安排。反之,如果一个人胡作非为,坑蒙拐骗,死后就会下地狱,就会上刀山下火海,受永世的折磨,或者转世作牛作马,任人打骂,还得干没完没了的重活。这样,人们便不会作恶,社会就会向和谐的方向发展。


  从执政者的角度看,“若鬼无主以治之,使归于正,则淫邪之妖,各逞其灵,必至啸梁泥屋,为殃为祟于人间。”(《周礼全经释原》)所以,对于死鬼也要由城隍神把他严格地管起来。


  明周楫《西湖二集》载:“今之城隍,昔之崔府。”此话道出了城隍庙的真谛。


  崔府,即崔府君,是在冥府辅佐十殿阎王,掌生死薄的判官。神兵鬼卒,牛头马面,均为他的下属,他有秉生死之权操,断生老病死之苦趣,阎王爷也得听他的。


  几乎所有的城隍庙都供奉阎王爷与崔判官。


  城隍是阴间的地方官,类似于阳间的地方行政长官,主要负责管理城池内的鬼魂事务,包括监督亡魂、记录生前善恶、决定寿命长短等。阎王爷与崔判官又构成了阴间的司法体系。


  这一阴间的管理体系,彻底征服了中国人,谁都逃脱不掉。


  清梁章鉅《浪迹续谈》载:“赏善罚恶杭州吴山上城隍庙头门外有墙,四面甚高广,慈溪盛小坨(本)以大颖书作‘赏善罚恶’四大字,极奇伟,此庙不毁,此字亦当不磨也。”


  “赏善罚恶”,这大约是历朝历代城隍庙设置的本意了。


  对统治者而言,城隍庙也是用来监察老百姓的。


  老百姓在家,有灶王爷管着,在城,有城隍神管着,不可以胡说八道,不可以胡作非为。


  “民可载舟,亦可覆舟”(《荀子·王制》)。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把监督老百姓的行为作为重要的工作。


  明孙承泽《春明梦余録》载:“(洪武)三十年,改建庙,诏刘三吾(翰林学士)曰:朕设京师城隍,俾统各府州县之神,以监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即城隍庙的设置在于“监察民之善恶”。


  城隍神有监察老百姓的功能。因为城隍神能够根据老百姓的善恶之举来决定他们的将来。


  明吕毖《明朝小史》载:“凡城隍之神,皆新其命,眷此郡邑。灵祗所司,宜封曰“监察司民城隍显祐公”。”


  从朱元璋所封的各级城隍神的称号看,城隍神的职责也是“监察司民”。


  老百姓的行为不仅有官府管着,还得有城隍神监督着。而且城隍神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比官府的作用更大。


  城隍神不仅对百姓有监察之责,对官员也有纠察之责。


  清柳堂《宰惠纪略》载“夫县之有城隍,犹家之有灶神也。灶神一家依之,城隍一县依之者也。城隍治幽,县官治明,幽与明恒相助。为理春秋之祀典、庙宇之修除、皆惟官是赖,而县有疑狱,求诸神;县有水旱灾祲,求诸神;诚之所至,无不应焉。……知县官之祀城隍,一如家人之祀灶神则得矣。”


  知县官祀城隍,如同老百姓祭祀灶王爷。老百姓祭奠灶王爷,就知道灶王爷每天都在盯着自己,看是不是做了坏事。知县官吏祭祀城隍庙,也是因为城隍老爷在看着他们是不是在做着坑害老百姓的坏事。


  这样,地方官员就不敢对老百姓故作非为了。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卷》载:“(洪武元年)六月二十一日又降旨各处城隍庙屏去闲杂神道越二日又降命:……今国初诏封其神为“鉴察司民”,意或有取於此欤!制词有云:明有礼乐,幽有鬼神。盖置守令,以治民生,於昭昭之际,设城隍以司民命,於冥冥之中,而加之以鉴察之名,而又俾有司到任之初,特与神誓。盖又付之鉴视纠察之任,使有民社者,不敢以非礼厉吾民也。”


  所以,新官上任是一定要到城隍庙到的,其目的是不让为官者欺负老百姓。这个理由真可谓冠冕堂皇。


  官员到任后祭拜城隍庙文,写得最好的是刘衡。


  道光五年(1825年)刘衡调任巴县后,即到县城隍庙发表到《到任谒城隍神誓》:维神聪明,维神正直,以祐我民,以福我国。惟小子衡,自慨凉德,今来作宰,行不敢墨。除原用旧章之不病民者,未便遽革,此外一切词讼案件:傥敢受百姓一文,维神其殛;吃百姓一饭,维神其殛;故纵书差索扰,维神其殛;或遇事不肯尽心,任其延宕,以致拖累,维神其殛。敬陈誓文,用表我心,用尽我职。神鉴昭昭,尚其来格。敢告。(清刘衡《庸吏庸言》)


  刘衡在祭文中向城隍神保证,如受百姓一文,吃百姓一饭,纵书差人勒索,遇事敷衍了事,不尽心尽力,天打雷劈。


  官员离任也需向城隍神辞行。


  到城隍庙祷告文写得好的是明代信阳(今河南)知州胡守安,在卸任到城隍庙谒城隍,向神辞行后,便草一诗于壁上,诗云:“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应识我,离时还似到时贫。”(明胡守安《任满偈城隍》)


  一个地方官,到任时是穷人,离任时还是穷人。真真不易!


  城隍庙也是三教合一的场所。


  城隍庙应属于中国道教的范畴,但很多城隍庙的设置都揉入了佛教和儒教的内容。


  如城隍庙会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举行祀孤活动,即为孤魂野鬼度荐亡魂。这一习俗与佛教的盂兰节为无人祭祀的死者超度亡灵有关。所不同之处在于,佛教的超度,在于积累功德;道教的超度主要是为防止这些孤魂野鬼为祸人间。


  湖州的城隍庙是把三教合一工作做得最好的。


  湖州城隍庙主殿供奉了五位大神。正中自然是城隍神,神的两侧还分别供奉的是老子和孔子,两外侧还供奉了财神比干和观世音菩萨(图4)。神像巍峨高大、并排站立,笑对八方香客,实为湖州一大景观。


  图4


  湖州人把释道儒三教归一于城隍庙,并以城隍神为中心,这在其他地方是想也不敢想的。就便是劳钺,湖州城隍神,活至今日,恐怕也不敢让老子、孔子站在他的两边。


  但湖州人就这么做了。


  这样的安排对湖州百姓而言,也的确带来了诸多便利。不管你信什么教,城隍庙都会对你敞开大门,而且不劳你东奔西跑,只要进了城隍殿,点上一炷香,拜上一拜,释道儒三教就都拜到了,而且财神爷可以保佑你发财,菩萨还可以帮助你消灾解厄,何乐而不为?


  举办各类慈善事业是城隍庙的一大功能


  城隍庙在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也具有一定的慈善作用。


  城隍庙在灾荒和战乱期间会为灾民施粥、施药、施衣物,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临时住所。


  城隍庙也会向政府、富商发起组织赈灾活动,募集发放粮食、衣物等,帮助弱势群体渡过难关。


  一些城隍庙还设有孤儿院,收留并抚养孤儿。


  一些城隍庙会邀请医生为贫困百姓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在疫病流行时,城隍庙会发放药物,帮助控制疫情。


  一些城隍庙会资助贫困学生,或设立学堂,提供免费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传播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城隍庙也会举办各类庙会活动。


  城隍庙是阴间的政府,因此城隍庙在清明节、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寒衣节(阴历十月一日)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迎赛,即把城隍神像抬出庙来游行,也称城隍出巡活动。出巡队伍浩浩荡荡,包括仪仗队、城隍神像等,巡游过程中会经过主要街道,象征着驱邪避灾。并举行祭会,以求消灾赐福。有的地方出巡队伍前有锣鼓开道,后有各色大旗,沿途有善男信女跟随。此外,还有歌舞、舞狮、舞龙、高跷、武术、标旗锣鼓等民俗表演。有的地方还请来戏班子唱戏。


  这些活动均含有对先人的感恩、追思,以及对先人在地府里的生活给以财物上的支持,如烧纸钱、寄送寒衣等等。清明节、中元节一些地方的城隍庙还会祭无主孤魂,这种活动被称作祀孤。旧时北京的城隍庙还在清明节举办赦孤活动,此时的慈善机构收殓无主尸骸、度荐亡魂。


  此外,每逢年节以及城隍老爷、城隍夫人生日,也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由此形成了城隍庙庙会活动。


  庙会期间,各地商贩云集,形成热闹的集市。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还有各地特色小吃。


  各地的城隍庙在春节期间也会举办各种活动。


  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载“城隍庙市,月朔、望、念五日,东弼教坊,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图籍之曰古今,彝鼎之曰商周,匜镜之曰秦汉,书画之曰唐宋,珠宝象玉、珍错绫锦之曰滇粤闽楚吴越者集。”


  明代城隍庙于阴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及二十五开市。所售卖的物品包括源自云南、广东、福建、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的古玩、珍宝、书画等,规模宏达,延绵三里。


  清时的城隍庙庙会也是十分热闹。


  时人有《都城隍庙》一诗“西城五月城隍庙,滥贱纱罗满地堆。乡里婆娘多中暑,为穿新买估衣归。”(《都市丛载》)


  清钱泳《履园丛话》载:“今常熟、吴江、昆山、嘉定、上海、无锡各县城隍庙俱有园亭,亦颇不俗。每当春秋令节,乡佣村妇,估客(商人)狂生,杂沓欢呼,说书弹唱,而亦可谓之名园乎?”这些城市的城隍庙已经成为著名的游览休憩所在。


  城隍出巡也是一种独立的活动。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四月二十二,宛平县城隍出巡。五月初一日,大兴县城隍出巡。出巡之时,皆以八人肩舆,舁藤像而行。有舍身为马僮者,有舍身为打扇者,有臂穿铁钩悬灯而导者,有披枷带锁俨然罪人者。神舆之旁,又扮有判官鬼卒之类,彳亍而行。亦无非神道设教之意。”


  城隍出巡形象地展现了作恶之人在阴间受苦受难的场面,对民众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


  城隍庙在现今也有很多积极的作用。


  现在,城隍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城隍庙的价值逐渐被重新认识。


  城隍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是民俗文化的传承中心。一些城市的城隍庙会汇聚了地方戏曲、歌舞表演、文体活动、民间工艺、传统技艺等多种文化形式。


  城隍庙的建筑大多规模宏伟、装饰华丽,其中雕塑、壁画颇富艺术价值。城隍庙的诸神传说、庙内的楹联,都有很好的文化底蕴。有的城隍庙还配以庭园,植以花木。因此城隍庙自然成为人们休憩、游览的好去处,也是人们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很好场所。


  城隍庙庙会活动对人们的孝文化、和谐文化、娱乐文化的弘扬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现今城隍庙对舒缓人们的情绪,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从善去恶,慰藉心理,净化人们心灵,还是有相当大的作用的。


  城隍庙也是传承慈善文化的重要场所。一些城市的城隍庙成立慈善组织,开展扶贫、助学、医疗及照顾孤寡老人,帮助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等公益活动。


  城隍庙对于提振地方经济、促进旅游的也有很大的作用。城隍庙会活动往往伴随着商品贸易、服装表演、餐饮品尝等经济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也使得城隍庙逐渐成为一座城市的繁华之地。有的城市如上海城隍庙已经成为城市的旅游中心。


  城隍庙正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城隍庙是干什么的推荐文章4:济南府有三座城隍庙,处处城隍有故事

  文 | 吕允山


  济南老城内不大的地方,原有督、府、县三级城隍庙,这在全国可以说绝无仅有。


  督城隍庙在东华街 ,始建于明洪武二年( 1369 ), 迄今已有6 5 0 多 年了, 它是由府级升格为省级城隍庙的。 据道光《济南府志》卷十八《祠祀》:“府城隍庙,在历城县治东。明洪武二年 ( 1369 ) ,知济南府陈修移建于此。再修于天顺四年。康熙中,知府蒋焜重修。”到了同治八年 ( 1869 )便有了 “督城隍庙”的 文字 记载 ,这个时候济南府城隍庙已经升级为督城隍庙了。 督城隍庙规模宏大,尤其是 它 的山门,据说是全国少有的无梁殿建筑,具有极高的建筑参考价值, 大庙 三进院落,占地3600平方米,依次是照壁、山门、二门、节孝祠、戏台、大殿、后殿和东西廊庑等。而如今其他建筑都已被拆除,仅剩下 山门、 戏台 以及几座配殿 在风雨侵蚀中继续颓败着。


  督城隍庙山门


  建于明初的原济南府城隍庙升格为省级的督城隍庙后,济南府城隍被迁出城外,供奉于南门外老君堂的几间颓败不堪的偏房中。1870年新任济南知府龚易图上任的第二年,有一天济南知府和历城知县同时梦到陈宽,陈宽向他们说,他已经奉敕命成为济南府城隍,苦于没有专门的庙宇,恳请择地修建。更何况这时候省、县两级城隍庙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唯有济南府城隍寄居在城外。于是龚知府在城西将军庙东面,把行将倾圮的风雨雷神祠迁走,并在祠附近置买土地,建了一座新的府城隍庙,占地约2500平方米,五进四院,气势不凡。建有照壁、大门、钟鼓楼、土地庙、戏台、班房、宫厅、大殿、寝殿。大殿祭祀咸丰年间的济南知府陈宽,两侧的廊庑祭祀济南府属十六州县城隍及十司诸神。府城隍庙建成之后,龚易图特地请山东巡抚丁宝桢题写了“明远坚是”的匾额。


  府城隍庙外景


  历城县在早年并没有城隍庙,据《续修历城县志》卷十四《建置考二?坛庙》:“济南旧有城隍庙,而历城附郭不设。一直到了嘉庆十五年(1810)始立(县城隍)庙于南门外玉皇宫左隙地间,瓦屋数椽,仅避风而已。道光七年(1827)移建于城内广丰仓之西。就是如今宽厚所街金家大院西北角的武库街北头,经过历次整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时任历城知县陈宽“复拓而新之,庙貌肃崇,数著灵异,邑人祷祀无虚日。”这时县城隍庙已经颇具规模了。笔者在宽厚所街小学上一年级时,学校就在城隍庙内。当时山门、大殿等建筑都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庙拆除建成了教学楼,学校也由小学改成了历下区教师进修学校,再后来就没有了后来。


  县城隍庙旧址拆除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