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1年,一篇名为《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博客文章发表在网络上,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而院士评选的公信度也引起了人们的怀疑。


  他是谁?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口气和号召力?


  这篇文章的正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原因是8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名单公布了,而饶毅在首轮的初步筛选中就落选了!


  要知道饶毅是生物科学领域的权威,他曾在美国著名大学一直做到讲座教授,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


  可就在他的事业步步高升时,饶毅却毅然决然放弃美国绿卡,回到了祖国。


  他耿直的性格和不卑不亢的态度,使他面对不公正待遇时,直接毫不客气地宣布自己将不再参加院士评选。


  那么,在院士评选上究竟有着怎样的操作机制?而面对自己的落选,饶毅又为什么敢放出豪言,说自己不再参与评选?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底气?


院士的评审机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称号,它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是无数学术人毕生的最高追求。


  而两年举行一次的增选工作,也是国人们最为关注的活动之一。


  2011年8月,中国科学院官网公布了本年度本次的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这份名单本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大家的关注点往往在谁上了名单,而不是谁没有上名单。可是这一年,却似乎有些不同。


  这一切都随着饶毅的一篇博客文章的发表,而引起了热议。


  饶毅2007年回国,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他放弃了美国的终身教职,毅然决然回到祖国的怀抱,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院长。


  他的回国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他的爱国之情和学术理想,饶毅成了无数学子的崇拜者。


  而就是这样一位有学术水平有学术道德的学者,却连初始名单都没有进去。


  饶毅在自己的博文里,详细讲述了自己所观察到的不公正的现实和不公正的评审程序,他直言不讳,一针见血,毫不客气,被誉为是当代鲁迅。


  对于饶毅的落选,方舟子曾经发表评论说:


  “饶毅的学术成就非常大,在美国一直做到讲席教授才回国,而现在,有部分院士的水平甚至连美国的助理教授都达不到,可饶毅却在首轮就被淘汰了。”


  甚至有资深的媒体人曾经说,饶毅的落选是中国学术界的悲哀。


  随后,饶毅也接受了《北京晨》记者的采访,在采访中,被问及对这个结果的看法时,饶毅说,“我早就预计到了这个结果”,“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


  一时间,很多网友都呼吁增加院士评审的透明度,希望将面试评审的操作机制单纯化。


  但是,我国的院士评选与其他国家不同,中科院工程院与其说是“学术机构”,不如说是“部级单位”。


  而院士评审,与其说是“学术评价”,不如说是“行政评价”。院士的头衔与其说是学术头衔,不如说是行政头衔。


  因为院士的学术头衔能够享受副部级的福利待遇,还有公车待遇,政府津贴等等。


  相比于国外的院士,国外的院士非但不能享受这些待遇和津贴,甚至有的还需要自己交会费,说是院士,不如说是某一个学会的会员更恰当。


  所以,院士评审制度并非仅仅是取得一个头衔这么简单,在某些大学或科研机构中,行政官员都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获得课题项目。


  通过课题项目提交申请获取经费,进而取得学术成果,在相关的学术行政评价体系中,就可以成为著名的学者或教授,甚至能够评上院士。


  而成为院士之后,就相当于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学术话语权,在学术界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院士以下,依次有长江学者,博导,教授等等,学术资源和学术权利也是递减的。


  如果一名学者想要不断地攀登学术这条道路,不论想不想,都不可避免地要靠拢这套体系。


  如果不遵从这套体系,那么,自己的学术资源就会越来越少,自己的学术理想也将难以实现。


  尽管这件事情表面来看,只不过是一个候选人落选,但是这件事情却向大家揭露了一个现实。


  而饶毅也正是看到了并想通了这一点,于是他在公开宣布自己再也不候选院士,这是对于这套体系的反击,也是对于学术健康发展的启示。


  尽管这一点很多人都看到了,但也没有人敢公开提出来,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饶毅这样的底气和实力。


饶毅的求学之路

  饶毅敢于跟学术体制硬刚于他的学术水平,这要从他的成长之路开始说起。


  1962年,饶毅出生于江西南昌一个书香门第,饶毅的父亲是60年代的医学研究生,当时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工作,而也正是父亲的职业,启发了他的求学之路。


  据长大之后的饶毅回忆,印象里,父亲几乎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看书。


  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伏在书桌前的身影,家里的藏书也很多,除了父亲的医学书籍,还有许多文学,历史类社科书籍。


  父亲的言传身教,打开了饶毅的求学大门,也开启了他的生物医学信念。


  在饶毅童年时期,正值我们国家的特殊年代,当时社会一片混乱,很多人感到求学无门,文化停滞了,学术也停滞了,很多人在这个时期都放弃了学习,放弃了书本。


  但饶毅的父亲不同,他始终将书籍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带着饶毅一起,手不释卷。从书中寻求精神力量,寻求精神支撑,或许也正是童年这段经历,造就了饶毅强大的内心。


  高考恢复以后,饶毅考入了江西医学院。


  当时饶毅正值16岁,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之一,据当时的室友和同学说,饶毅虽然年纪小,但是十分聪明也十分博学,在室友们都在为考试紧张地啃教材时,饶毅已经早早地看起了外文期刊。


  他看教材也从不死记硬背,还积极地关注国外的学术动态,接受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所以,在江西医学院毕业后,他就考入了上海第一医学院读研究生,来到了父亲当时的研究所。


  在同学的印象中,饶毅一直是一个十分耿直的人,他认为正确的观点,往往会据理力争,一直坚持,并不会因为外界的原因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和立场,而优秀的饶毅明有这样的底气去坚持。


  在研究生时,当时国内掀起一股留学潮,由于国内的医学研究基础薄弱,跟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


  饶毅希望能够到更大的世界看看,接受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理论,所以他申请了国外的大学。


  录取结果很快出来了,饶毅同时收到了哈佛大学,旧金山加州大学,圣迭哥加州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录取通知。


  这四所大学都是生物医学研究的著名学府,于是,饶毅如愿以偿地来到了美国学习。


  在美国学习期间,饶毅也认识了日后的朋友施一公,一开始,施一公还对他看不顺眼,因为,饶毅经常关注科学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还写一些评论的杂文。


  写就写了,但饶毅还常常发给施一公,而施一公觉得这些事情与科研无关,纯属浪费时间。


  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却改变了施一公的看法,原因是在某一天,饶毅给施一公发来了一封邮件。


  邮件里希望施一公能够为中国的一项科学研究计划而签名,这项计划准备接近十个研究所,投资130亿元。


  而施一公则觉得这是异想天开,甚至还专门打电话批评了一段饶毅,可没想到三年以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建成了,这让施一公对于饶毅的看法完全改变了。


  在美国时,饶毅对身在美国的亚裔科学家也是积极帮助,他曾经给《生物化学杂志》写过信,认为编委会应该增加亚裔的名额,否则这是不公平的。


  他从不怕得罪人,有什么就说什么。


毅然决然回国

  饶毅在美国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被美国的西北大学聘为终身教授,这时候的他已经拿到了美国国籍,但是他跟很多流失的科学家不一样,他始终心怀祖国,保持正义感。


  特别是在2007年,饶毅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在被美国的官员问及原因时,饶毅说,因为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我为美国感到羞愧,我为自己的美国公民身份感到羞愧。


  所以饶毅选择回国,不仅放弃了西北大学的终身教授职位,也放弃了他筹备的实验室。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联系身在美国的其他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力劝他们也一起回国,所以在饶毅回国不久,施一公等人也陆续回到了祖国。


  回国以后,饶毅仍然保持刚正不阿的态度。


  2008年,针对我国科研经费的管理问题,他就公开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毫不避讳地指出了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这些弊端。


  2011年,开头提到的科学院院士评选,他和施一公双双落选,这让饶毅十分不满,很多人推测,是不是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和仗义执言,得罪了有关人员,才导致评选失败。


  随后,饶毅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表明立场,我曾亲眼看到几个老院士跟一个处长赔笑脸,我不愿这样,也不会如此。


  我不做院士,但我仍然继续科研,也给青年们做了一个榜样,不必过于多在意这些虚衔。


  除了对学术体制的抨击,他还对于学术造假零容忍。


  饶毅曾经两度公开实名举李红良,经查证,这位曾经的学术界大咖李宏良确实存在学术造假行为,被武汉大学免去了职务,同时,他本人也辞掉了基础医学院院长一职。


  还有中科院院士裴刚,我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所长耿美玉,饶毅都对他们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公开举。


  除了这些,饶毅还积极关注国内的学术动态,关注一些默默无闻,专注科研的学者。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屠呦呦,就曾在默默无闻时被饶毅注意到,并且帮助屠呦呦将成果发布在《自然》上。


  具备科学实验光的饶毅曾经多次发文,肯定屠呦呦的贡献,并且多次推荐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终于在2015年,屠呦呦成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饶毅也被誉为诺奖的伯乐。


  到现在,饶毅已经回国十多年了,在这十多年的回国生涯中,饶毅对所有人都是不卑不亢的,他不在领导面前溜须拍马,也不在学生面前色厉内荏,他光明磊落,一身铁骨。


  做任何事情,饶毅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他认为错的事,便不会曲意逢迎,违背自己的初心。


  而他认为对的事,也总会仗义执言,敢于讲真话和实话,在这个时代,他是真正的勇士!


总结

  像饶毅这样的著名科学家回国以后,给祖国带来的不仅仅是强大的学术支持和丰厚的学术价值,除了在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外,他们对于国家科技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也积极的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他们在公共平台有着广泛的号召力,他们提出的意见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在借鉴国外先进科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推动了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


  并且他们还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他们不仅自己主动参与科学治理改革,还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带领着其他科学家和专家们一起参与科学治理改革,共同推动祖国的科学发展和科学体制发展。


本文标题:北大院长饶毅-放弃美籍归国,曾怒斥-几个老院士给一个处长赔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