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红色经典,庆建党百年——李可染十六幅红色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值此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本人精心为广大朋友从李可染绘画作品挑选了十六幅红色经典绘画作品和大家一起分享。对于今天的欣赏者来说,红色主题绘画创作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提炼出视觉化的时代精神,触动人们的思想,引导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旋律,而红色主题绘画就像是时代的乐谱,通过严谨的创作、精湛的艺术表达和饱满的创作热情,使时代精神成为经典作品,让民族精神和文化精髓在传播和继承的过程中发扬光大。
——题记
1911年,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进步,不仅标志着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向新兴民主共和体制的转变,也极大的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活力。
1911—1949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一升级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思想文化的引入,加速了社会的变革也加速了美术的发展和变革。在画坛上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画家可以按照自己理解和喜爱的方式作画,不仅在绘画种类、材料工具、形式风格等方面空前丰富,而且也造就了一批特立独行的美术大画家。
1949年以后,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以它为指针进行了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革命。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色,主要是由这一历史主线规定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时代和革命的要求与艺术自身规律间的矛盾,启蒙需求与救亡主题的相互制约等,都围绕上述主线对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现代历史文化和包括革命斗争在内的社会运动的种种曲折、变异,都可以在现代美术的山谷中听到回声。
红色山水则始于建国初期,此后随着政治环境和文艺政策的变化,在山水画创作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1964年以后,描绘革命历史、现实政治事件、革命圣地和毛泽东诗意四类题材的红色山水,几乎成为山水画家唯一可以创作的内容。这一时期,几代山水画家经过艰苦探索,逐渐形成一种在题材、风格和语言上较为契合、艺术个性相对能够得到发挥的创作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与经验,其影响至今不衰。可以说,红色山水既是新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当代山水画发展的转折点。下面我们分享李可染红色经典绘画作品。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是二十世纪“金石派”的重要山水画大师,一生致力于“为祖国山河立传”。1954年,李可染、张仃和罗铭克服重重阻力,赴江南写生,由此拉开了中国新山水画变革的序幕。此後,以赵望云、石鲁、傅抱石、钱松岩等为代表的长安画派、新金陵画派等也开始走向真山真水,描绘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山川新貌,描绘新时代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与此同时,毛泽东诗词逐渐成为中国画坛极为重要的创作主题,各家各派纷纷投入创作,以展现其诗词中的山水意境。1960年结束多年写生、重新回归画室创作的可染先生,也自然而然地开始涉足这一题材。
主要代表画作有《井冈山》、《井冈山》2、《井冈山主峰》、《革命摇篮井冈山》、《韶山 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3幅、《北国风光》、《毛主席词意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山红遍》、《无限风光在险峰》、《钟山风雨》、《长征》、《万水千山》、《延安颂》等。
近代杰出的画家一代宗师李可染《井冈山》赏析
井冈山那郁郁葱葱、逶迤不断的群山,在上千年的中国山水画史上,从未进入过画家的视野,直到20世纪成为革命圣地,才受到画家的重视,成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题材。
李可染《井冈山》1969年作。本幅《井冈山》竖幅构图,阳光左照。近景处作笔直云松,松下画军民三组,红旗三面 ;中景约占画面五分之四,写瀑布飞流、苍翠叠嶂井冈群峰,沟壑纹理排列肃整 ;又于中景处留白以示氤氲云气,苍苍茫茫,并向右生发出远山。
近代杰出的画家一代宗师李可染《井冈山》2赏析
李可染《井冈山》2015年。与画家稍早的数幅《井冈山》相较,本幅最大的特点是在中景处明显弱化了主峰与群峰的主次关系,群峰众星拱卫主峰的态势被以层叠堆垒的诸峰按远近关系依次层叠排布的方式取代。同时,近景虽于画面所占比例较小,却明显经过了悉心的拾掇,不仅注意以浓淡笔墨区分松树的前后关系,甚至松间点景的三组人物也十分精心的对其动态和空间排布作了处理。这样的处理不仅保持了画面的厚重感和体积感,景物的层次性和空间节奏也得到了加强。
近代杰出的画家一代宗师李可染《井冈山主峰》赏析
李可染《井冈山主峰》1976年作,李可染笔下的这幅《井冈山主峰》,是那种“众山之主”的堂堂大山。气象雄浑,树木丰茂,那是一种崇高壮美的审美境界。画面的意境经营与形象的创造也是画家创作经验的积累与升华。
近代杰出的画家一代宗师李可染《革命摇篮井冈山》赏析
李可染《革命摇篮井冈山》纸本,设色,75×93 cm。1977年9月作。水墨绘井冈山层峦叠嶂、云蒸霞蔚、瀑布倾泻、绿树成林之壮观景色。题识:革命摇篮井冈山。可染敬绘于北京。钤印:可染、可贵者胆、江山如此多娇、陈言务去。
《革命摇篮井冈山》一画采用了与他先前画的《井冈山主峰图》等作品不同的横长幅构图。 画面中景最主要的位置是黄洋界,山头为云海所衬托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是“画眼”之所在。纪念碑下一条山路由山脊蜿蜒而下,茫茫云海横亘左右,左边山峦起伏,远景一眼望不到头的群山隐现在云际。前景一长排挺立的青松,像是荷戈待命的战斗员,也像是肃立致敬的后来人。群山环拱、云海翻涌的景象,正是黄洋界这一关隘得名的由来。李可染在这一奇异景观的具体环境,对景创作,结晶而成《革命摇篮井冈山》的,意境和画面构成,但又不是眼前景物的实写。 巍巍井冈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永恒印迹,也在绘画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近代杰出的画家一代宗师李可染《韶山 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赏析
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就诞生在韶山这座农舍里,并在这度过他光辉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5年毛主席亲自在这里建立了革命组织雪耻会,发展了韶山第一批共产党员,建立了韶山党支部。1927年毛主席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曾在这里开过农民干部和农民的座谈会。解放后这里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瞻仰学习的革命圣地。
1969年,李可染在北京饭店作布置画,即有一稿未及署名的《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109.8×166.2cm;简称“69版韶山”)。
1971年李可染在丹江,又画有一稿《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71×107cm;简称“71版韶山”)。
1974年,李可染在对前两稿的基础上,斟酌构图,细心经营,创作出这件巨幅《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141.5×243.1cm;简称“74版韶山”)。
李可染《韶山 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该作品创作于1974年,尺幅巨大,构图完整,经过多次加工,成为李可染的经典构图和革命圣地山水创作的集大成之作。
三幅巨制作品都采用横构图,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韶山冲的景象:晨曦中,远山的朝雾尚未完全散尽,连绵的群山与近景的松林环抱着几间白墙屋舍,屋前场院干净整洁,一池清塘浮着碧绿的荷叶。
近代杰出的画家一代宗师李可染《北国风光》赏析
李可染《北国风光》1972年《北国风光》将诸多绘画元素与艺术语言统一在不足4平尺的盈盈画面中,而其恢弘气势却已溢出画面,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子嗣的心间。将各具象征意义的宝塔山、黄河、长城、红太阳、松林、山脉等融汇成一幅美好河山的胜景,传达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东方红,太阳升——祖国山川大地都披上了朝霞的红色光晕,宝塔山在最为近景处的山顶屹立,似灯塔般指引着方向;母亲河顺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流淌,隐约传出历史的车轮声;长城在蜿蜒中奋力前行,诉说着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
近代杰出的画家一代宗师李可染《毛主席词意图》赏析
李可染《毛主席词意图》设色纸本1972年。
近代杰出的画家一代宗师李可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赏析
李可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1963年。第二副创作于1963年,尺寸为69.5×45.5cm,李可染在广东从化创作。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三年可染于从化”。此画1963年出版于第6期《美术》杂志,李可染把它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现藏中国美术馆。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所作。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句意再造了一个艺术世界,在黑红对比中写南国深秋景色,带有理想化的诗意色彩。
近代杰出的画家一代宗师李可染《万山红遍》赏析
李可染《万山红遍》1964年。苦心经营是艺术家良心所在,这是李可染从艺数十年的经验总结。而《万山红遍》为自己的立论做了最好的脚注。画作取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词意,气势豪迈雄强。1964年创作此画时,正处于李可染大量写生后的理性思索时期,逐渐摆脱写生状态,把写实描绘变为抒情性的写意表现,画面物象经营布局具形式感,笔墨韵味也得到加强,既有严谨的刻意经营,又不失情感的自然流露。此画以墨作底,红为主调,强调“遍”字。以朱砂色铺陈整个画面,可谓大胆创新之举,使画面滋润明亮富有层次变化,是李可染的代表作之一。
近代杰出的画家一代宗师李可染《无限风光在险峰》赏析
李可染《无限风光在险峰》1973年。全画充满博大、雄强、浑厚的气概。他的用笔有如屋漏痕和折钗股,无论画山石轮廓还是画树的枝干,积点以成线,竖劲中有横劲,横劲中有竖劲是矛盾又是统一,都是合了疾涩二法,表现出生命力,栉风沐雨,经受了大自然的考验,克服了各种阻力,顽强的生命在奔突着,坚韧持久地活跃着。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
近代杰出的画家一代宗师李可染 《钟山风雨》赏析
李可染 《钟山风雨》 92.2cm×57.3cm 1964年。
此画描绘这种大场面的战争类题材绘画,西方绘画更能营造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一些很著名的、重要的描绘战役的作品,你站在画前似乎能够听到解放军打过长江隆隆炮声的感觉。但是我们看这幅画,一件中国画,传统文人绘画作品,也能够传达给我们这种感觉。
近代杰出的画家一代宗师李可染《长征》赏析
李可染国画作品《长征》横400厘米纵264厘米国家历史博物馆藏。《长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是画家常用的创作题材之一。此幅《长征》中,景物横向展现,重山叠积,如犬牙高低,参差错落,雄奇壮丽。红军队伍沿狭窄山路从左往右横越画面。画家成功地将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豪情与浪漫色彩视觉化。画中山体以浓墨重色写成,块面厚实稳重,以留白形成的山路、水道穿插其间。从深浓墨色过渡到留白,色调的明暗变化,平衡了画面厚重的体积感。全幅结构规整,笔墨精严,气象万千,是一帧文学性、艺术性与时代意义结合的精品佳作,是新中国美术史中的里程碑,也是画家个人创作历程中的重要代表作。
近代杰出的画家一代宗师李可染《万水千山》赏析
李可染先生作于1964年的《万水千山》,实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大师将伟人的《七律长征》这首诗进行了全景式描述,并进行诗境上的深化,再将雄浑的诗境和崇高的自然完美结合,所以最终呈现出庄重热烈、激昂雄浑的磅礴气象。首先以浓厚的墨色作底,墨色充分之后,再反复敷染朱砂,朱膘、赭石与墨色互相呼应,其中朱砂来自故宫内府,墨用的也是顶级原料,如此则使红色中还有冷暖对比,形成极具视觉吸引力的光色变化。
同时,“积墨法”的层层积染,“挤白法”挤出的细长水线,使得高山两面刚好形成虚实之分,呈现出来的画面反光又透明,平添无限动感,大山堂堂,气宇不凡,完美展现出一种纪念碑式山水的塑造。
近代杰出的画家一代宗师李可染《延安颂》赏析
《延安颂》,1972年,李可染,纸本设色,镜心,纵45厘米,横92厘米。
此画将诸多绘画元素与艺术语言统一在盈盈画面中,而其恢弘气势却已溢出画面,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子嗣的心间。将各具象征意义的宝塔山、黄河、长城、红太阳、松林、山脉等融汇成一幅美好河山的胜景,传达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东方红,太阳升——祖国山川大地都披上了朝霞的红色光晕,宝塔山在最为近景处的山顶屹立,似灯塔般指引着方向;母亲河顺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流淌,隐约传出历史的车轮声;长城在蜿蜒中奋力前行,诉说着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纵观李可染的山水作品,多以“黑”、“满”、“崛”、“涩”为特色。此幅却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不由得让人想起令人过目难忘的《万山红遍》。同样是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红色题材,《万山红遍》浓烈激昂、酣畅淋漓,《延安颂》则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本文标题:赏红色经典,庆建党百年——李可染十六幅红色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