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赏石:从古至今的奇石文化与园林艺术
如果你留意过,附近的公园里往往都会有一个地方竖立着几方奇石,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作为景观,出现在人们眼前。这就是赏石文化,中国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奇石不仅是园林的骨架与灵魂,更是文人精神的物化载体。从唐宋至明清,再到当代,园林中的奇石始终承载着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的交融。本文将以历史脉络为轴,梳理古代与当代以赏石为核心的园林实例,探讨其特点、奇石种类及背后的典故。
冠云峰
一、古代赏石园林:自然与人文的共生1. 宋代艮岳:皇家园林的奇石巅峰
年代与特点:北宋徽宗时期(12世纪)建造的艮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以“花石纲”工程闻名。其设计融合山水画意,以太湖石为核心,追求“瘦、皱、漏、透”的审美标准。奇石种类:园内以太湖石为主,尤以“宣和六十五石”最为著名,徽宗亲自题写铭文,如“庆云峰”“神运峰”等。名人典故:徽宗为收集奇石,耗费民力运送太湖石,引发“花石纲”之弊。米芾曾评艮岳之石“如鬼斧神工”,其“米颠拜石”的传说亦与此相关。现存遗石:艮岳虽毁于金兵,但部分遗石散落各地。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高6.5米,玲珑剔透)、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孔窍通达,可“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均为艮岳旧物。豫园玉玲珑
2. 苏州留园:明清文人赏石的集大成者
年代与特点:始建于明代(16世纪),清代扩建,以“奇石、古木、建筑”并称三绝。园中“冠云峰”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体现“瘦、透”之美。奇石布局:除冠云峰外,园内“瑞云峰”“岫云峰”与之形成“三峰鼎立”之势,暗合道家“一池三山”的仙境意象。名人关联:清代学者俞樾曾题写“冠云峰赞”,称其“如云之冠,如龙之蟠”,赋予石以人格化审美。3. 清代万松山行宫:乾隆南巡的奇石印记
年代与特点: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位于山东费县,以奇石点缀行宫景观,兼具皇家气派与江南雅趣。奇石代表:“日月乾坤石”因石孔形似日月、纹路隐现“寿”字得名,乾隆赞其“突兀玲珑各斗奇”,并作诗咏诵。历史轶事:乾隆南巡时偶遇此石,命人连夜运至行宫,惊叹“此石是从天上飞来的吗?”后此石历经战乱幸存,现藏于崮子村委院内。万松山行宫
4.扬州个园:四季假山与石的时空交响
年代与特点**代嘉庆年间(19世纪初)盐商黄至筠所建,以“四季假山”闻名,用石表现春、夏、秋、冬的意境。
奇石运用:- 春山:笋石象征新生;
- 夏山:太湖石叠出云涌之态;
- 秋山:黄石营造萧瑟;
- 冬山:宣石积雪未消。
哲学意涵:通过石的不同质地与形态,隐喻时间循环与生命哲学,堪称“石中见道”的典范。扬州个园
二、当代赏石园林:传统美学的延续与创新1. 现存古代园林的赏石遗存
北京颐和园青芝岫:原为明代米万钟遗石,乾隆移置颐和园,题“青芝岫”并赞其“突兀玲珑神工凿”。
杭州西湖绉云峰:清代名石,形如云卷,与冠云峰、玉玲珑并称江南三大名石,现立于曲院风荷景区。
2. 现代新建赏石园林的探索
上海世博园“石库门”:以抽象化的太湖石造型融合现代建筑,象征传统与未来的对话。
苏州博物馆新馆“片石假山”:贝聿铭设计,用片石叠砌出写意山水,致敬米芾“瘦皱”美学。
3. 民间赏石园林的兴起
广西柳州奇石园:依托本地红水河奇石资源,展示“形、质、色、纹”俱佳的天然石景,每年举办国际奇石节。
:以灵璧石、英石等重现宋代文人赏石场景,结合数字技术呈现石纹的动态变化。
三、赏石文化的艺术与哲学内核1. 审美标准:从“丑怪”到“四字诀”
唐代白居易提出“丑石观”,称太湖石“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
宋代米芾总结“瘦、皱、漏、透”四原则,成为后世品石圭臬。
清代郑板桥以画入石,其《竹石图》以石喻人格之刚正。
竹石图
2. 文人精神:石为友,石为镜
苏轼与仇池石:苏轼获双石后以杜甫诗命名,并作《双石》诗,后因石与驸马王诜争执,折射其磊落性情。
米芾“拜石”:其癫狂举止实为对自然造化的敬畏,叶梦得《石林燕语》载其见石“呼为兄弟”,三拜九叩。
3.哲学象征:天人合一的载体
道家“以小见大”:一石一世界,如艮岳以石拟“五岳”,缩天地于方寸。
儒家“比德”传统:石之坚贞类比君子品格,如文震亨《长物志》称石“居无石不安”。
四、结语:赏石文化的传承与未来从艮岳到留园,从乾隆行宫到现代园林,赏石文化始终是中国人连接自然与心灵的桥梁。当代园林在延续传统的同时,更需思考如何以创新形式激活石文化的生命力——或借科技展现石纹之美,或通过公共艺术让奇石走入大众视野。正如石虎在《十八罗汉》中以石重构山水,传统赏石的精神内核,仍将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新的诗意。
本文标题:园林赏石:从古至今的奇石文化与园林艺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