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普 明/文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大举侵略中国,蒋介石被迫对日作战,派孙科赴苏求援,苏联当即答应先援助飞机100架,并组织空军志愿队来中国支援作战。援助的飞机类型为三种:T—B型重轰炸机,C—B 型轻轰炸机,E—15、E--16 型驱逐机。E—15型为双翼,其余轻、重轰炸机及E-16型均系单翼。


  T—B型重轰炸机,每架4台发动机,每台600马力以上,中空时速约320华里,但高度在1万英尺以上平飞时速较中空平飞快 15%。乘员共7人,内有正、副驾驶员各1人,以及投弹、机械、通讯人员等。该机系内炸弹架,用电操纵。每机有机枪8挺,4挺向前方射击,每分钟约为800-1000发,均随发动机转数而发射;另有4挺可以转动,均可作左右上下射击。载重量约两吨半。


  C—B型轻轰炸机,每架发动机2台,每台600马力以上,载重量约1吨。正、副驾驶员各1人。内炸弹架,平飞五六千英尺高度,时速约350华里,可以俯冲投弹。机枪4挺,两挺随着发动机转数而发射,方向前方。两挺装于机身内,可以上下左右转动射击,每分钟约800—1000发,口径约等于步枪子弹。


  E-15型双翼驱遂机,单座,单发动机,每台约700马力,时速约400华里。机枪两挺,均为随发动机转数而发射,方向前方,机枪口径约等于步枪子弹。该机利于缠斗,因转弯半径小之故。


  E—16 型系单翼铝制,单座,时速约450至500华里。机枪两挺,发射与E-15型同。该机转弯半径较大,因速度较快,利于冲击,不利于缠斗,略快于当时日军飞机。


  第一批至南京的有C-B型轻轰炸机和E-15、E-16型驱逐机(重轰炸机未到南京,留成都,我是后来见到的)。在1937年10月间来到南京的飞机,第一批由中国驾驶员飞来数架,苏联志愿空军人员及地勤人员陆续到达南京光华门外飞机场,由一旅团长(年约30岁)率领,轻轰炸机一中队(9架),E-15及E-16型各一大队(各18架)。当时我充南京空军总站总站长。飞机起飞后,由该旅闭长负责,落地后则由我负责。当时中国空军指挥系统,周至柔为空军总指挥,毛邦初副之。


  关于对日军作战和与中国陆军、空军之协同作战及地面勤务之部署,中苏指挥员以商洽方式进行。当时苏联轰炸机以黄浦江日军及其陆地炮兵阵地为主要轰炸目标,驱逐机一部分以掩护上海中国陆军阵地及攻击日军轰炸机为主要任务,另一部分以掩护南京机场及政治区为主。轰炸机多夜间活动,初次出动即炸沉日舰一艘,击伤两艘,迫使其余日舰远离黄浦江在海上停泊,从而稳定中国陆军阵地,对提高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轰炸队战术运用亦甚灵活,如发现较大集体目标时,则成队水平投弹;如发现小目标时,则单机俯冲投弹,命中率很高。但单机投弹脱离僚机掩护,易受敌驱逐机攻击,招致损失。苏联轰炸队不常以驱逐机为之掩护,或因在夜间活动之故。某次,苏联轰炸机9架拂晓编队返航时,有日军驱逐机尾追到南京东郊,均被击落,日飞行员一被俘、一死亡:


  苏空军人员因到中国不久,地形不熟,又无中国飞机领航,夜间返航时,常落于其他机场,如苏州、广德等机场,亦有落于野外者。因其他机场过小,多冲出场外,招致飞机的损失,人员则均平安。


  当苏空军初到南京时,适逢日机空袭南京,来了轰炸机9架,另有驱逐机10余架掩护。苏机因起飞稍晚,未获得制高权,苏空军大队长飞机被日机击落于玄武湖北极阁上空,人亦牺牲,殊为可惜。但其余苏机乘隙超过日机群之高度,当即击落日驱逐机两架、轰炸机1架,敌空军2人被俘(其中有一人为少佐衔),其余均机毁人死。苏机另1架被击毁,人跳保险伞无恙。


  苏空军到中国以来,由10月末到11月末,所有轰炸机及两大队E—15、E-16型驱逐机损失殆尽。但驾驶人员除一二人死伤外,余均平安。战绩:炸沉日舰一艘,击伤数艘;击落日机八九架,击伤10余架,其中在常州击落日机1架,敌驾驶员被俘。当时南京总站所辖机场有苏州、扬州、广德、芜湖、安庆、蚌埠等机场,除南京及蚌埠机场适用于苏空军外,余因场地过小,降落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为此苏指挥员曾提出扩建建议。除南京机场扩建外,其余因手续繁琐,均未动工。当上海战事紧张时,中苏所有飞机损失将尽,不能支援上海战局,日舰又开回黄浦江中国陆军阵地附近,敌陆海军炮火合击中国陆军阵地,以致中国陆军后撤昆山附近。苏联第二批空军尚未到来,南京已告失守。


  苏联飞机损失过快过多的原因有以下数种:指挥多头,朝令夕改;机场过小,夜间照明设备简陋;无防空洞,一遇警,地面人员各自躲避,警解除后,地勤人员不能迅速集中抢救失事飞机和人员。虽屡有建议,终因政治不良,未能改善。(1964年10月)


本文标题:抗战初期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