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讲了1978-1981初期改革民企再出发,本期介绍当时民生情况,看骚动的发展(共5592字,阅读需18分钟)。


  1978


  高考重启


  1978年,高校招生恢复全国统一考试,610万人考、录取40万人。积压了十多年的人才开始喷涌。


  而这些人毕业后,成了改革开放第一代开拓者。


  杭州出生的张征宇考上了北京工业学院(后为北京理工大学),1987年自创公司,后来做出第一代PDA掌上电脑“商务通”。


  北京176中学的青年老师段永基考上北京航空学院(后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6年后创办四通公司,成为北京中关村的风云人物。


  在四川,刘永行三兄弟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都上了分数线但是因为“出身成分”不好而没有被录取,兄弟三个一怒之下办起了一个小小的养殖场,20年后成为当时的“中国首富”。


  陈伟荣、黄宏生、李东生,这三个人,日后分别创办了康佳、创维和TCL三家彩电公司。极盛之时,这三家公司的彩电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0%。


  大量日后风云人物都在这几年步入大学,从此开始了一段知识改变命运波澜壮阔的历史。


  1979


  改革春风


  1979年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束缚发展的坚冰开始融化。第一家广告公司、第一个电视广告、第一家外企、第一家民企、第一家个体户……中国在发生着肉眼可见的变化。


  香港商人霍英东与广州省政府接触,投资1350万美元,盖一家五星级宾馆—白天鹅宾馆。他由白天鹅宾馆再向银行贷款3631万美元,合作期为15年(以后又延长5年),这是建国以后第一家五星级酒店。


  酒店首先面临的就是物质短缺问题,“一个大宾馆,需要近10万种装修材料和用品,而当时内地几乎要什么没什么,连澡盆软塞都不生产,只好用热水瓶塞来替代。更要命的是,进口任何一点东西,都要去十来个部门盖一大串的红章”。


  如果按照当时的流程走完,没有几年是不够的。霍英东首先给社会各界,政府官员发了剪彩日期,然后倒逼各部门尽快放行,大家都怕耽误这个节点被上级批评,果然流程快了好多。


  1980


  个体起步


  刘桂仙是幼儿园的勤杂工,家里有五个孩子,因为实在生计维艰,便动起了开个小饭铺的念头,取名悦宾餐馆。一个新的身份名词开始在城市里流行,个体户。


  这一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斤,比1952年增长8.2%,猪肉22.3斤,同比增长88.6%。全国共卖出1.69亿双皮鞋,每十个人中有一个穿上了皮鞋。因为人口增长超过了房屋建筑,全国每人居住面积为3.9平方米,比1952年还减少了0.6平方米。


  电视机终于被允许“敞开供应”,在此之前需要得到配额才能购买。到年底,全国人均购买日用商品的零售额为42.2亿元,其中,购买“四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比例由1952年的0.5%提高到24.5%,当年姑娘嫁人要求是备齐“四大件”。


  为了让全国人民过好80年代第一个春节,商业部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又过了几天,开始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意味着国家已经在尝试着用价格杠杆来协调市场。


  1978


  社会开始变化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兴起和推行,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


  1978年,新闻联播开播,当时李娟、赵忠祥是主持人,由此开始了央视新闻的道之路。那会电视机数量不够,收音机成为多数人的首选,刘兰芳的评书爆火。


  70年代,滚铁环是每个男孩子都具备的本领。用一根粗铁丝扭成的铁钩钩住铁环,就可以推动铁环来回滚动。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中国钢铁技术和产量的提升。


  “跳房子”游戏在那时兴起,孩子们在地上画出一个长方形,里面再分成8至10个小方格。学校、路边,总能看到他们跳跃的身影。


  女孩热衷的游戏,莫过于跳皮筋,她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跳一级升一级,一波跳、一波人当柱子。玩得好的孩子总能获得更大的话语权,成为“娃娃头”。橡皮筋的出现,也说明当时橡胶处理能力提升。


  1978


  巷子买卖


  街头的黑罐爆米花,成为孩子们追逐的记忆。看爆米花大爷熟练地生火、加柴、拉风箱、摇手柄,然后“嘣”的一声闷响,爆米花的香味就飘了出来。有时候从网里蹦出几颗,周围的孩子会立马上前争抢。


  好多孩子会跟着爆米花的老人蹿巷,只为能捡几颗遗漏的爆米花。每颗焦黄带甜的爆米花,都是孩子们甜蜜回忆。


  “鸡毛换糖”的口号在巷子喊起来,常常会引来大量的围观。一副担子、两个竹筐,放着各样的小玩意,用一年时间积攒下来的鸡毛、破布头、破衣旧鞋、废铜烂铁,进行交换。用那些家里不用的东西,换一小块让小孩开心一天的糖或小物件,大多家长都会同意。


  那会一般不会用钱买糖,更何况大家也都缺钱。“鸡毛换糖”的老人和他的那些小玩意透着神秘气息,他们的叫卖声像魔法一样吸引着孩子们。


  而这些货郎们,大概是中国制造最早的先行者。


  1979


  知青返城


  70年代末,大批知青返城,造成城镇就业压力剧增。待业青年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1979年,北京大栅栏街道办事处供销组长尹盛喜,带领20名待业青年,靠借贷的1000元,在前门摆茶摊,卖“两分钱”大碗茶。


  两分钱的大碗茶几乎成为改革开放和艰苦创业的代名词,尔后,更多的返城知青开始加入理发、饭馆、运输等服务行业,开始了自己新生活。


  1980


  童话世界


  电视机开始慢慢出现在普通家庭里,为小孩们打开了新的天地。


  铁臂阿童木,第一次让大家看到了动画片可以这样有趣,那极度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情节,瑰丽多彩的未来高科技社会,形色各异充满人性的角色,天马行空的战斗场面,对人类本性的批判与自省,都产生了巨大冲击。


  阿童木也成为一代人的回忆,甚至多年后,元素周期表,也用“新铁臂、阿童木、猛”代表同音元素,加强记忆。


  1980


  打办成了工商所


  1979年19岁的章华妹在父亲的支持 下,以150元做本钱,在自家门前摆一张小桌子,出售低廉日用品。


  她后来回忆:那时做小生意不仅别人看不 起,还要担心被抓。因此,摊子不敢铺得很大,方便“打办”(即“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人一来,好收摊关门。


  但是,章华妹没有工作,这个货摊月收入约一百元左右,是她全部生计。


  出乎意料,改革春风吹拂下,“打办”没来,反而变成了工商管理所,并通知章华妹申领营业执照,意外地成为中国第一个营业执照—工商证字第10101 号,作为了历史的见证者。


  1980


  吃穿回暖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斤,人均购买穿着的零售额为42元,皮鞋零售量达1.69亿双,比1957年增长8倍。平均每人购买日用商品42.4元,购买自行车、手 表、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 24.5%。


  城镇每人居住面积为3.9平方米,比1952年的4.5平方米减少0.6平方米。农村平均每人住房 11.6平方米,在改革开放的号召下,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1980


  军大衣风潮


  80年代,在冬季来临时,大家不分阶层、不分男女、不分职务,几乎每人一件军绿色军用式棉大衣。


  究其原因,为凸显身材,年轻人需要着装单薄,而当时交通工具又以自行车为主,室内服装无法适应室外的寒冷气候,刚兴起来的防寒服衣太短,权宜之计就是花上一月工资三分之一,买一件价廉物美的军绿色棉大衣。


  这股军大衣风刮了近10年,直到90年代初期,皮衣大量上市,且低、中、高档价格能满足不同经济水平的着装者需求,人们才开始舍弃军大衣了。


  1980


  计划生育


  为了控制人口的持续增长,国务院组建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一对夫妇最好只生一个孩子”,很快这成为一条被长期严格执行的基本国策。


  1980年,《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出“争取在本世纪内把我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2亿以内”的目标,并倡议“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以计划生育为荣、以重男轻女为耻”


  “以做爱带套为荣、以不管不顾为耻”


  “一人超生,全村结扎!”


  “一人结扎,全家光荣。”


  “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


  “宁可家破,不可国亡。”


  “一胎生,二胎扎,三胎四胎——刮!刮!刮!”


  为了做好计划生育工作,那会各个地方的计生办几乎无所不用其极。盯梢、没收财产、贴封条、开大会、罚款……也造成了大量的计生矛盾。


  在整个基层运动式计生工作的推动下,效果也是十分明显,随后十多年,城市基本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农村最多一个家庭两个孩子。


  1980


  朦胧诗


  1980年,作家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 胧》,文章把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意象化、抽象化”的诗贬称为“朦胧诗”。


  舒婷是“朦胧派”诗人中幸运的一个。她拥有数量最多的读者。《致橡树》是舒婷公开面世的首 部作品,后来成为中学语文课本的必读篇目。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1989年,著名诗人海子卧轨自杀。海子的诗,却永远地留在那一代人心里: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1980


  “万元户”


  “万元户”是80年代初很流行的词。顾名思义,就是 收入达万元的人家,那会是巨额财富的代名词。


  1980年,新华社道了1979年兰州市雁滩公社李德祥家里有6个壮劳力,从队里分了一万元钱,社员们把他家叫“万元户”, 李德祥成为我国首个公开道的“万元户”。


  同年,新华社发道了临清县八岔路公社赵塔头村 一队社员赵汝兰,种棉花纯收入10239 元,这是媒体首次道山东“万元户”的消息。“万元户”随之流行起来。


  成“万元户”后,赵汝兰不但全家人的吃穿不愁,当年先后添置了5辆自行车、3台缝纫机、两块手表、1台座钟和两部收音机。


  1980


  外汇券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交汇,产生了大量的价格差,因此各种机会、各种信息都可以赚钱。开始是外汇券,后来直接倒卖外汇。


  “外汇?外汇?”南京东路 华侨商店门口,看到有人过来,门口的黄牛就过来低声问。那会套利的商品很多,香烟票、自行车票、电视机票,什么热门,就倒卖什么。


  在改革开放初期,来华的外国人,归国的华侨、港澳台同胞日益增多,而国内居民的日常用品(如粮油、肉、布 等)还实行定量供应。


  为满足来华的外国人及侨胞需要,兴建了一批宾馆和商店。然而,当时国内是禁止外币流通。为了便于他们支付费用,1980年中国开始发行外汇券。外汇券有100元、50元、10元、5元、1 元、5角、1角7种面值,与人民币等值。


  外籍人士须将所持外币兑换成外汇券,并在指定范围内与人民币等值使用。离开中国大陆时,他们可以选择将外汇券换回硬通货或留着以备下次来华时使用。很多外国人当时都管外汇券叫“旅游货币”。


  当时,外汇券是特权货币。有了外汇券,在中国就可以买到进口商品,可以在特殊的地方消费,还可以换美元,这些都是人民币所没有的功能。


  外汇券只能在特定的地方使用,如宾馆、友谊商店、免税店等。也只有在这些地方,人们才能买到当时被视为奢侈品的高档货—人头马的洋酒、 万宝路香烟、瑞士手表。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品和丝绸等也能在友谊商店买到。


  大陆居民试图用各种办法来获得外汇券。自80 年代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居民开始走出国门,出国留学或探亲,他们需要外汇券来换美元,甚至连学生们考托福的名费也需要用美元来交。


  外汇券的多重属性,鼓励了黑市交易。很多中国大陆人也想要拥有外汇券,这意味着能享受到普通人享受不到的东西。


  1995年外汇券最终退出市场。在这 15年间,中国实行了非常独特的双货币制度,人民币、外汇券同时在市场上流通。


  1980


  文娱生活


  80年代初,录音机在我国兴起。不论男女老少,听歌、听新闻、听评书、听英语,大家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喜欢的乐趣。90年代初,录音机进入千家万户。


  和录音机一同兴起的,是省会城市的公园、广场、街头等地的“露天舞会”,围观者成百上千。只要有广场的地方,就有跳舞的人。


  1980年,公安部、文化部要求“公园、广场、饭馆、街巷等公共场所,禁止聚众跳交际舞”。认为“这类 舞会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少问题。有些人舞姿低级庸俗,丑态百出,伤风败俗。舞场秩序混乱,流氓打架斗殴、猥亵侮辱妇女、偷窃财物和挤死、摔死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坚决要求政府予以取缔。”


  封杀令出来后,办舞会的风向只有转移。随着卡式录音机的增多,家庭舞会开始兴起。街上跳的人少了,谁家宽敞,就到谁家里去跳。邓丽君的歌被争相翻录。年轻人都在家里跳,跳的是贴面舞。


  80年代后期,起源于日本的卡拉OK流入内地。一到夜间,一台电视、两个音箱、几个麦克风就成为最流行娱乐,一元钱一首歌。1989年,第一家“卡拉OK”夜总会在上海市出现后,这种文化娱乐形式便很快受到群众的喜爱,并迅速全国风靡起来。


  到90年代后期,VCD、DVD带卡拉OK已经成为结婚的标配,但在城市由于隔音等原因,其实上很少使用。反而在农村,成了普通人看碟片、唱歌的常用工具。


  1981


  自行车是刚需


  湖北农民杨小运,承包土地22 亩。由于精心耕种,当年获大丰收。8530斤国家粮食定购任务,只用小麦和早稻就完成了。中稻、晚稻还可以收15000多斤,这在当时已经很了不起。


  当时问他超卖万斤粮有什么要求,他说:想要一辆上海永久牌自行车指标。当时很多的东西按计划供应,想要自行车并不是简单的事。


  1981


  物价波动


  1981年,国务院决定从即日起,降 低涤棉布的价格,提高烟、酒的价格,烟酒提价引起了人们心理上的不适应。


  1983年,决定大幅降低化学纤维织品的价格,适当提高棉纺织品的价格,同时降低手表、闹钟、布胶鞋、胶卷、彩色电视机等轻工业品和电子工业品价格。


  通知传达当天,百货大楼各棉纺织品柜台前就排起长队,直到晚上11点后才陆续离去。随后,全国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对棉布、絮棉敞开供应。出于一种担心,顾客抢购棉布等纺织品的情况再度发生。


  整个80年代期间,抢购风潮随时随处都会发生。那时商品相对匮乏,而经济波动比较频繁,任何风吹草动,百货大楼随时都会排起长队。每天一开门,顾客就会像赛跑一样奔向各个柜台。


  开始几年,凡属新产品、新款式、新花色、新品种都会引起抢购。后来几年逐渐有所缓和,改为只抢购名牌产品。


  1981


  女排精神


  1981年,中国女排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经过了7轮比赛,中国队以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国人沸腾了。


  这只是激动人心的开始。接下来几年,中国女排实现了“五连冠”,姑娘们努力训练、敢打敢拼的精神鼓舞了一代人。


  预告:下一期,1978-1981年改革激荡,作一次总结。


本文标题:「1978-1981」中国经济第6次波动之改革大潮汹涌—再看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