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78年,中国经济站在十字路口,账上只剩下1.78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政府却签下了价值180亿美元的外资引进合同。


  钱从哪儿来?没人知道。


  1988年,市场物价狂飙,抢购风潮席卷全国,钢材在仓库里被倒手卖了129次,物价一天一个样,谁也不知道明天的钱还能买到什么。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国家的货币直接被腰斩,中国的出口企业订单骤减,国企改革大潮席卷全国,3000万工人下岗,房地产经济开始崛起。


  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中国的外贸企业订单大量流失,楼市也开始暴跌,经济再次陷入寒冬。


  每次看起来都是要完的节奏,可是中国不仅挺过来了,还能迎来新一轮增长。


  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1978年,国家的财政账本已经捉襟见肘,赤字高达300亿人民币,偏偏又赶上了大规模的引进外资项目,眼看着经济要被拖垮,政府只能想办法甩包袱。


  当时农村的生产效率低,人民公社的模式已经走不下去了,农民种地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来收成还得按低价卖给国家,自己家里连口好饭都吃不上。


  于是,就有了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偷偷“包产到户”,这事后来被政府认可,干脆推行到全国。


  土地还是国家的,但农民可以自己种,收成交够国家的,剩下的归自己。


  结果,短短几年时间,粮食产量从6000亿斤涨到了8500亿斤,农民终于能吃饱饭了,国家的粮食储备也充足了。


  时间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东南亚,泰国、韩国、印尼的货币汇率暴跌,资本市场一片狼藉。


  中国虽然没被直接冲击,但出口市场受影响,国内的工业品库存积压达到了3万亿。


  这时候,政府又开始甩包袱了,这次甩的是国企的工人。3000万国企职工下岗,企业私有化的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彻底确立了。


  那些下岗的工人,有的去摆摊做生意,有的进了民营企业,也有的彻底失去了经济,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政府的逻辑很简单——国企不能再养这么多人了,市场能吸收多少就吸收多少,剩下的只能自己想办法。


  这招虽然狠,但确实让国企的效率提高了,国家的财政压力减轻了。


  1990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搞基础建设,浦东开发、京津塘高速、各地的开发区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为什么要大搞基建?因为经济需要增长,增长就需要投资,而基建是最容易见效的投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的外贸企业订单大幅减少,房地产市场也开始下滑,经济增长面临巨大挑战。


  这时候,政府再次祭出了基建这张牌,推出了“四万亿”投资计划,地铁、高铁、高速公路、大桥、机场……各种基础设施项目遍地开花。


  大量的基建项目带来了钢铁、水泥、机械设备的需求,也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经济总算稳住了。


  基建的确能救市,但问题是,基建的钱从哪儿来?地方政府的债务开始飙升,未来怎么还,这个问题一直摆在那里。


  1980年代,改革开放让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崛起,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设厂,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2001年,中国加入WTO,外贸迎来爆发式增长,全球的供应链开始向中国转移,中国成了“世界工厂”。


  外贸的增长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沿海地区的工厂日夜赶工,产品销往全球。


  可是,外贸虽然能带来经济增长,但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也随之增加。


  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需求骤减,中国的外贸企业订单大量流失,很多工厂直接倒闭,工人失业潮开始显现。


  政府不得不想办法刺激内需,让国内消费撑起经济增长。


  1998年,房改政策出台,福利分房终结,房地产市场开始真正市场化。


  房地产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住房问题,更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鼓励购房,房价一路飙升,房地产成了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


  房价涨了,地方政府有钱了,基建也跟着上去了,经济增长的逻辑变成了——卖地、建房、卖房、再卖地。


  这套模式支撑了中国经济十多年,但房价涨得太快,普通人买房越来越难,负债压力越来越大。


  如今,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房价上涨的“共识”被打破,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过去40多年,中国一次次在经济危机中闯关成功,靠的是甩包袱、大基建、外贸与房地产四大法宝。


  但这些手段还能一直管用吗?现在的经济形势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新的问题摆在了面前,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大家都在寻找答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标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都是如何度过经济危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