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谢幕,权力真空初现

  今天我们聊聊赫鲁晓夫对战时体制的改革。晚年的斯大林,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在办公室奋斗至深夜,常于晚上召集亲信到别墅看电影,尤其喜爱美国西部牛仔片,从牛仔身上,他仿佛看到曾经流放西伯利亚的自己。


  电影结束后,厨师备好宴席,斯大林与亲信边喝酒边议事,不少国家大事就此定下。宴会通常凌晨5点才结束,亲信们庆幸无事,斯大林则睡到中午再办公。可这般高强度夜生活,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


  1953年2月28日,斯大林召集马林科夫、贝利亚、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到私人别墅,狂欢至凌晨6点才散伙。不久后,众人接到紧急电话,赶到时,斯大林已不省人事,医生诊断为脑血管破裂、右侧中风,生命垂危。


  5天后,斯大林去世,统治苏联29年的他骤然离世,又没培养接班人,致使苏联权力中枢出现巨大真空。1952年苏共废除总书记职务,部长会议主席成权力最大职位,加之斯大林时期内务部经大清洗后权力滔天,谁掌控这两个职位,谁就能成为苏联新的掌权者。


赫鲁晓夫的崛起与改革动机

  斯大林去世后,贝利亚推举马林科夫任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则推荐贝利亚接管内务部并担任副主席,二人一时权势最大。赫鲁晓夫仅担任书记处书记,负责党的日常工作。不过接管国防部的布尔加宁成为赫鲁晓夫盟友,且布尔加宁麾下有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朱可夫元帅,手握军队支持。


  各方势力相当,都想争权。赫鲁晓夫劝说马林科夫,称贝利亚权势过大,对内务部的掌控可能会威胁到他。马林科夫心动,决定与赫鲁晓夫合作。在一次会议上,赫鲁晓夫指责贝利亚是特务、内奸、野心家,众人纷纷检举揭发。


  马林科夫按下电铃,朱可夫带兵将贝利亚带走。贝利亚入狱后,内务部权力被拆分,其大部分权力转移到赫鲁晓夫手中。但贝利亚反咬一口,称马林科夫是同党,马林科夫也因此陷入危机 。


  马林科夫因与贝利亚的关系,自觉有污名在身,即便手握权力,也不敢肆意妄为。布尔加宁和莫洛托夫虽处高位,却无实权,只能听从指示。赫鲁晓夫则顺势崛起,1953年9月,苏共重设第一书记,他成功当选。此后,赫鲁晓夫凭借此职位,掌控苏共主席团,对各机构发号施令,成为苏联权力核心。


  赫鲁晓夫历经斯大林时代,深知其铁腕统治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已不合时宜。但处理过往问题时,他认为斯大林地位特殊,是承担历史责任的不二人选。清算斯大林,既能表明过去有误,又能彰显自己拨乱反正的姿态,他天真地以为这能让苏联焕然一新。


改革举措频出,成效却不尽人意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众多代表及各国政要参会。赫鲁晓夫在告中多次批判个人崇拜,让众人预感有事要发生。2月25日,部分代表收到特制入场券,参加一场特殊会议,还有100多名被平反的反党分子列席。


  凌晨,赫鲁晓夫当众宣读《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告,将基洛夫案件、二战初期惨败、农业失败等所有负面问题都归咎于斯大林。


  这份告震惊全场,斯大林去世才三年就被如此彻底翻案,令人始料未及。一个月后,告印发给大量党员、团员学习,局面瞬间失控。欧美国家借此机会大肆攻击苏联,国际上支持苏联的民众大失所望,苏联国际影响力急剧下降。


  在国内,民众对过去产生怀疑,社会陷入分裂,反传统的自由化思潮兴起,试图引导苏联走向欧美模式,苏共内部也出现思想混乱。


  在对斯大林和社会主义的批判声中,苏联民众失去方向。未来该何去何从?当迷茫无解时,社会风气转向功利,人们开始追逐金钱。戈尔巴乔夫后来自称 “60年代人”,足以体现这份告对苏共信仰根基的冲击。政治行事讲究策略,斯大林是能做不能说,而赫鲁晓夫本应改错不认错,却选择认错不改错,实在不明智。


  平心而论,赫鲁晓夫是真心想改变苏联。他解散集中营,为数百万人平反,重新审视冤假错案,力求公正评价苏联官员。在改革方面,他首先瞄准农业领域。斯大林时期,为实现工业化,牺牲农村经济,通过剪刀差汲取农业资源。1952年,马林科夫称农业问题已解决,可当年粮食产量低,人均粮食远不及1913年的帝俄时代。


  于是1953年,赫鲁晓夫下令大规模种植玉米,计划大幅扩大种植面积。从理论上看,这或许能提升粮食产量,但他忽视了玉米是干热作物,需要充足光照。苏联很多地区光照不足,玉米难以结穗,更无法丰收。


  经过几年尝试,玉米种植计划失败,赫鲁晓夫也因大力推行玉米种植,被人调侃为 “玉米爱好者” ,他的首次重大改革遭遇重创,凸显出改革之路的艰难与复杂。


  1958年6月,赫鲁晓夫在农业改革上另辟蹊径,取消农庄义务交售,推行农产品采购制。国家按价收购农产品,价格大幅提升,谷物收购价提高7.48倍,畜类更是提升15.69倍,农民收入随之显著增加,同时他鼓励农民发展副业,仅需依法纳税。这一举措起初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好景不长,赫鲁晓夫紧接着对拖拉机站进行改革。他将拖拉机卖给农庄,把拖拉机站改为修配站,还让国家为农民提供贷款。不管农庄贫富都贷款购置了拖拉机,导致原本用于农业生产的资金短缺,许多计划被迫搁置。贷款需在3至5年内还清,富裕农庄积极还款,可贫穷农庄压力巨大,只能勉强应对。


  后续问题愈发严重,农庄没钱保养、加油,拖拉机手因工资低纷纷回城,致使大量拖拉机闲置,苏联农业遭受重创。


改革失败,黯然告别政治舞台

  在工业改革方面,苏联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工业化初期,这种体制能高效调配资源,快速推动工业化进程。但随着经济发展,精细化程度提升,单一部门管理全国经济生产变得力不从心。


  赫鲁晓夫采取简政放权策略,他将1.5万个企业下放给加盟共和国,1957年撤销众多中央和加盟共和国部门,仅保留部分核心部门,同时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设立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区内企业。


  他以为此举能让经济更具活力,然而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企业失去国家资源调配支持,缺物资时难以获取,只能自行生产,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秩序。无奈之下,赫鲁晓夫又重新设立国家管理部门,结果导致经济管理机构臃肿,人数大增。


  此外,他还将地方党委分为工业党和农业党,两者职责划分复杂,工作协调困难,给地方干部带来极大困扰。


  赫鲁晓夫还取消干部终身制,明确任期和连任次数,这一做法得罪了广大干部群体;同时大规模裁军,引起军队不满。内务部和克格勃也因未得到尊重而心生怨言。


  到了1964年,各方对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果极为不满,都盼着他下台。同年10月,赫鲁晓夫在皮聪达休养时,苏联高层在莫斯科秘密召开会议商议废除他的职务。勃列日涅夫奉命将其召回,指责他不尊重集体领导、搞个人崇拜且决策失误,众人纷纷附和。面对此景,赫鲁晓夫无奈表示不再阻碍。


  赫鲁晓夫被迫辞去苏共第一书记,成为苏联退休金领取者,每月可领5000卢布,还保留了克里姆林宫食堂用餐、医疗别墅及轿车待遇。


  他是个悲剧人物。接手的苏联经斯大林时代,积攒下诸多问题,既要解决旧疾,又要开拓新出路。但与同时代政治领袖相比,他能力不足,做事欠周全,共产主义理论修养也不够深厚,本更适合做二把手,却被推上领袖之位。


  苏联作为冷战核心,靠社会主义理想和全民公有制度凝聚人心,这限制了赫鲁晓夫改革。他无法引入市场经济,只能在斯大林旧框架内修修补补。不像罗斯福能吸收社会主义优点,赫鲁晓夫难以借鉴资本主义长处。他的改革受困,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苏联在特定历史阶段难以挣脱的命运悲剧 。


  文本@温伯陵 的视频内容


本文标题: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竟让苏联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