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句丽的争议看韩国对中国领土的野心
2004年9月17日,由中国方面提议,中韩两国的历史学者在汉城举行了关于高句丽历史归属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会上中国学者,“东北工程“的创始人孙进已一段简短的发言,使得原来群情激昂怒火冲天的韩国政界,学界和媒体全部陷入了集体失语无从反驳哑口无言的困境。
现在,韩国方面停止了对中国的公开抗议,争议在表面上是平静下来了。但在平静的下面却隐藏种种的逆流,如果我国政府处理不当,这些隐患随时都会在以后的岁月里重新爆发成新的更大的外交冲突,影响著两国近期,中期甚至是远期的关系,也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要了解和掌握中韩两国这场高句丽历史争议的实质,首先要了解古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和争议的起源,也要了解朝鲜半岛地域狭小三面环海,历史上“鲜寇”多次对中国进行的成功与不成功的领土扩张,即所谓的“北拓精神”。 总之要深入了解韩国人向北扩张的历史渊源,即在高句丽争议背后的动机,更要知道美国中央情局在背后的作用, 才能知己知彼在国与国之间的争议中取得主动。不然中国的外交官员老是强调“中韩两国要以向前看的态度,互谅互让解决历史正以“, 这话很对,但如果不明了韩国人的动机目的和手段,我们的向前看是为了不再纠缠历史,他们的向前看位的正是要利用争议为以后有机会实行领土扩张打下埋伏,那么两国的争议就能圆满解决?
中韩边界历史上的两次变迁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
今天落在北韩境内的高句丽遗址是分两个时期两次划入韩国的版图的。第一次是在是公元七世纪初,新罗趁着唐朝在西域一度受制于突厥,必须重兵应战,策反唐朝在半岛上的守关大将叛逆反唐,向北扩张把唐朝和新罗的边界从汉江北移到大同江和元山湾,中国手中夺取了约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当昔日盟友新罗叛逆的消息传到了唐朝,在宫廷引起了震惊和愤怒,但却苦于当时唐的兵力严重受制在西域。由于历史上航海技术的局限,中国几千年的王朝都是重陆地而轻海洋的,西域事关丝绸之路贸易通道,是个兵家必争之地,而在大海就是边界的思维下,朝鲜半岛只是个无关重要的天涯海角。因此唐朝宫廷虽然对新罗叛逆扩张反感,但也没有从西域调兵夺回失地,唐朝和新罗的盟友关系进入了长时间的冷战期。直到七世纪的中叶,渤海国的兴起给唐很大威胁,唐要对渤海怀柔怊安不想多面树敌,于是唐朝决定和新罗重归于好,公元748年唐玄宗在给新罗王金兴光的诏书中承认大同江和元山湾以南属新罗领土,新罗也承诺不再向北扩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世纪新罗统一半岛。
第二次是在元末明初,作为中国属国的高丽王朝内部有分歧,对外不承认明朝。高丽利用当时中原激战无力顾及满洲边陲之机,向北扩张吞并了大片中国领土。明稳定中原后发现高丽的浑水摸鱼于是调兵部署要反攻收复失地。此时的明朝,与唐朝让出三万平方公里领土时对外在西域受制于突厥和对内渤海国的压力,外忧内患的处境不同,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收复失地。但高丽大将李成桂耍了花招,先以推翻高丽王朝彻底臣服明朝,又以祈求朱元璋同意将改国号为朝鲜为利诱,使得朱元璋对原高丽不承认到李成桂的臣服,高兴得利令智昏,不仅不再要回失地,还亲下诏书把两国边界从定在鸭绿江和图们江,韩国又从中国又夺取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这两次的边界变更就是今天高句丽故土跨越东北和北韩两国的缘由。
平心而论,历史上每一次的边界更改都是当时各种政治军事势力搏斗后的一种平行,现在我们以公开中韩边界变更历史真相来探讨今天两国之间的高句丽争议,并不是不承认这些变更更不是要鼓吹推翻现在的边界,而是恰恰相反,是要防止有人以隐瞒历史真相来歪曲历史,以鼓吹“收回故土”来煽动改变现行边界,以实行领土扩张的目的。
本文标题:从高句丽的争议看韩国对中国领土的野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