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简介
“台州”,“台”字读第一音,台州地名来源,取自天台山,因山来得名的,天台山,因为它的名字是古人说的,它和天上的台宿星相对应,所以叫天台山。据史料记载,唐武德四年,唐高祖改郡为州。当时,临海是台州的政治中心,但在文化上,天台山在外界的影响力更大。所以“台州”地名由来与天台山文化密不可分。台州是江南水乡,水穿城过。历史上台州“河网密布、港汊交纵”,水乡风韵不亚于苏杭,有“走遍苏杭、不如温黄”之说。台州拥有七山一水两分田,是山、海、水和谐的生态福地。
对于我的家乡台州,大多数外省人一般都不认识他。但是说到“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的临海、拥有黄岩蜜橘的黄岩等地名,大家又恍然大悟,原来他们都属于台州。
对于大多数浙江省人来说,台州他们的眼中一般都是两大印象——小吃和山。
台州的山有很多。
例如——“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的天台山
天台山位于中国浙江省天台县城北,西南连仙霞岭,东北遥接舟山群岛。为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东北,海拔1098米,由花岗岩构成。多悬岩、峭壁、瀑布。
又或者史称中国“东南第一山”的雁荡山
雁荡山,又名雁宕、雁山。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
除了山,台州还有很多有趣的景点。
台州大陈岛。岛上森林覆盖率达50-60%,为省级海上森林公园。大陈岛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岛屿,台州湾东南,台州列岛中南部。岛上岗峦起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独特,适宜度假、休闲观光和寻访史迹旅游。大陈岛是国家一级渔港、省级森林公园和省海钓基地,岛周海域是浙江省第三大渔场,素有“东海明珠”之称。
台州市民广场,位于台州市中心生态绿轴的东北端,背靠苍翠的白云山,正面与乌龟山遥遥相望,总占地22.84公顷,是新台州的―个形象工程,由水景公园、集会广场、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
对于台州人来说,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美食是万万不能没有的。台州的美食大多以小吃为主,这些小吃大多数都是伴随着不同的节日习俗或者传说故事的诞生的。
食饼筒是台州大众化食物,舌尖上的中国2有播出食饼筒的做法。每逢立夏、端午、五月十三,台州人便会做食饼筒吃。对于食饼筒的历史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传说在戚继光抗倭时期,家家户户都做了菜肴想要犒劳大军。但是这么多菜怎么送去军营着实是个难题,于是聪慧的渔家女就做了饼皮,把菜都包了进去送给士兵们。另一种说法是天台那个疯癫的济公和尚发明了食饼筒。他见每餐剩下不少菜,就把剩菜裹入面饼,下一顿再吃。所以在上海世博会期间,食饼筒被叫成“济公卷饼”作为中华名小吃登场。
麦虾是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的一道传统风味小吃,现在台州各县甚至在宁波、杭州、上海、金华等地,都可以随处看到“正宗临海麦虾店”的牌子。这些店顾客盈门,真可谓“临海麦虾,风靡江南”了。其实,旧时的“麦虾”是临海穷苦人家的主食据传,在旧社会,麦虾是穷人吃的东西,把面粉加水调成浆糊状,买不起菜刀,就拿筷子将浆糊削成一条一条下锅,倒点萝卜、瓜藤下去拌一下,出锅后一小坨一小坨,状如弯曲大虾,因此得名麦虾。
除了小吃,台州的杨梅和蜜橘也很出名。
台州是个很有趣的城市,有着很多有趣的民俗。
上盘花鼓是临海沿海一带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明清两代,沿海一带的演唱艺人受前来卖唱乞食的凤阳灾民表演的凤阳花鼓的启发,创作了二人舞《上盘花鼓》。其中花鼓婆头戴凤冠,身穿大红襟衣,大脚口绮裤,脚穿平底圆口鞋,左手持圆柱形小鼓,右手持双鼓楗击鼓;花鼓公头戴红缨帽,左手提蝶形小锣,右手执小锣笺打击,边舞边唱。艺人们根据群众要求,以江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创作了《寄生草》、《姑娘看花灯》等10余种花鼓曲调,唱词内容根据演唱需要进行编写。还逐渐配上了鼓板、二胡、笛子、三弦等民间乐器,从而使上盘花鼓从原来的一般演唱发展为边歌边舞的歌舞形式,成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舞蹈。
台州乱弹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关于“乱弹”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清乾隆五十五年(1791年),乾隆南巡时,两淮盐商调集了全国100多个地方剧种在扬州接驾。地方官为便于上奏,将各地方剧种分为“雅”、“花”两部。“雅”单指昆腔,“花”即杂,杂者乱也,故统称乱弹。
台州南戏。台州是中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据新编的《台州地区志》记述:晚唐、五代时,台州已有参军戏或杂剧演出。1987年,黄岩县灵石寺塔大修时,发现一批阴刻戏剧人物画像砖,制作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有参军戏剧或杂剧脚色形象。宋代时台州州县均有官办演剧组织,名为“散乐”。
如果你想要来台州生活或者旅游,它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本文标题:浙江省台州市简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