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遗址博物馆


  牛河梁遗址之所以叫红山文化,是因遗址文化和赤峰红山文化一个类型,牛河梁属红山文化晚期。是一个独立于聚落址以外的规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遗址群,还有玉器的出土,人口增长,为红山文化奠定基础。


  <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的发现,将中华文明提前了一千年。


  展区规模很大,遗址核心区就有8.3平方公里。整个公园有四个展馆,第一:苏秉琪先生展。第二: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第三,第一地点(女神庙),第四:第二地点(积石冢及祭坛)。


   坐观光车非常方便,车几乎都是送到入口,参观完在出口处有车,直接坐到下一个景点,安排非常到位。


  首位进入红山文化领域的学者是个日本人,是人类考古学家—鸟居龙藏。


  随后,法国两位学者桑志华和德日进先后多次来到内蒙古赤峰地区调查。


  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他也是仰韶文化的发现者,被誉为“仰韶文化之父”。


  咱们中国第一位涉入红山文化的学者是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永先生。


  后面佟柱臣,尹达,裴文中,吕遵谔,刘观民等等参与,直到苏秉琦参加,推动牛河梁遗址发掘。


  红山文化由母系社会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牛河梁文化分布在辽宁、河北及内蒙古。


  网上搜的红山文化大部分都是赤峰信息,但国家文物局网站上评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里,牛河梁文化是红山文化代表入选的,可见牛河梁文化的重要性。


  讲解员从人类起源,形成文明,部落、氏族、区域文明融合发展、形成国家,讲得清清楚楚。


  红山文化区


  小河沿文化


  赤峰夏家店文化


  红山文化时期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会使用磨制石器。如石盘和石磨配套使用(用来碾压谷物),石叶(切割兽皮),骨针、骨锥(缝制衣物),骨镞(狩猎)等等,种类繁多,都是些基本生活用品。


  红山先民生活场景,包括采摘、制陶、纺麻、狩猎、畜牧等。那时候他们己经穿上衣服,已经脱离了衣不蔽体的年代。后面的房屋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不仅可以抵御野兽的袭击,还能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


  红山文化延续了1500年之久,根据不同时期出土文物的特征,将红山文化分为早、中、晚期。牛河梁遗址处在红山文化晚期阶段,距今5500-5000年。


  陶器,五千年前牛河梁人就制作陶器,而且学会了简单彩绘,和查海的陶器相比,一目了然可以看到,比查海文明发展了叁仟年后的红山文化,陶器进一步细分,功能更全。总体来说牛河梁文陶器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烧土成陶


  灰陶压印纹双耳罐


  陶双耳罐


  陶塔形器 红山文化


  双耳彩陶罐


  带盖形陶瓮


  牛河梁遗址第10地点出土的陶罐,这种陶罐在牛河梁遗址墓群中比较典型。


  人文始祖


  中国发现最早的宗庙就是牛河梁女神庙,出土了泥塑女性头像。被先民视为神来崇拜。这时的红山人已从自然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


  女神头像是牛河梁遗址出土最重要之一,看到这个女头像有点吓人,但按现在人样子复制后,相对好看多了。


   女神象为泥制,未经烧制,眼嵌玉滑石为睛。眼珠为淡灰色滑石质,背面为钉状,直径2.3厘米。


  上:女神像头部,头上有箍,耳垂上有穿孔。据说在出土时,神像的口内还残留有用贝壳制作的牙齿的痕迹。


  下:复原后头上有箍,耳垂上有穿孔。


  庙中端坐的就是根据女神头像复原的红山女神坐姿的形像


  女神庙结构


  女神庙出土的熏炉器盖以及圆底钵形器


  出土的泥塑人像上臂部分残件


  陶钵 红山文化


  灰陶双耳罐 灰陶折腹壶 均为新石器时代


  红陶四系壶


  牛河梁遗址的祭祀形式除了我们看到的坛祭之外,还有庙祭、坎祭和墠祭三种形式,坎祭以祭祀坑为主体,墠祭主要以陶筒型器为祭祀设施,庙祭以女神庙为代表。


  古国王陵


  牛河梁遗址,用石头垒起的墓,叫“积石冢”,是五千年前的王陵,那个时候就有等级之分了。


  红山时期的积石冢多设在岗丘顶部或坡地上,多为一冢多墓,有中心大墓,就是说一座冢里面通常会有多个墓葬,其中规格最高的一座墓葬被称为“中心大墓”,并且形成了“惟玉为葬”的习俗,也就是说随葬品大部分是玉器。


  这是复原的第五地点中心大墓,墓主人为老年男性,共随葬7件玉器。握在墓主人手里的是一对玉龟,大的为雌,小的为雄,非至尊王者不可僭越使用。


  有学者认为墓主人胸前的勾云形玉佩是号令天下的权杖。墓穴大部分已凿入风化基岩,四面起台阶,墓葬的规格体制在当时来说也属于帝王级别了。


  玉猪龙 红山文化


  我比较喜欢玉,牛河梁玉器和陶器相比,仿佛先进几千年。陶器还有点粗糙简单,而玉器做工精美,雕刻细致。放到现在也不觉得落后。牛河梁玉器一种是工具,一种是陪葬品。地位越高,陪葬品越精美。来之前还认为五千年前的东西不会怎么样,但眼前的这些玉器,真让我惊叹。


   这件玉猪龙是第一次通过正式考古发掘得到的实物标本,而且是原地原产的标本,其意义非同小可。它已经成为了红山文化的重要符号。


  玉猪龙 红山文化


  在发掘牛河梁以前,玉猪龙早有传世品出现,但人们不知其来源。


  玉斜口筒形器 红山文化 牛河梁遗址 一号墓


  龙玉凤佩 红山文化


  2015年,朝阳市公安破获了一起建国以来最大的盗墓案件,追缴文物2063件,其中红山文化的文物989件,占追回文物总数的50%。包括:玉猪龙、勾云形玉佩、玉龟、玉凤等珍贵文物。


  玉兽面佩饰 红山文化


  凤首玉佩 牛河梁遗址


  玉斜口圆形器 牛河梁遗址 一号冢22号墓


  玉环 牛河梁遗址 一号冢23号墓


  玉斜口圆形器 玉管均为牛河梁遗址 一号冢25号墓


  勾云形玉件残片 牛河梁遗址 红山文化


  玉壁 玉镯 玉环红山文化


  玉箍 勾云形玉佩 玉龟 红山文化


  勾云形玉器以天上的云为原型进行勾画,体现的是红山先民对自然的一种崇拜。


  左:这对玉龟就是握在墓主人手里的那一对,大的为雌,小的为雄


  玉人 红山文化


  玉人以巫师的形象雕刻而成,双手扶与胸前,这是祭祀的动作,我们仔细观察,玉人的额头有一道凹陷,类似后世的“天目”、“天眼”,这就更证明了玉人是与神明沟通的巫师。


  玉凤 红山文化


  这件是玉凤,曲颈回首,羽翅层次分明,简简单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了玉凤生动的形象,可见红山先民制玉的技艺多么精湛。


  C型玉龙 红山文化


  这件叫“C形龙”,又叫“玉龙”当时是一位农民在做农活时发现了这件玉器,他以为这就是一个铁钩子就拿回了家,他家的小孩就当成滚铁环在地上滚着玩,时间一长就磨出了玉的光泽,后来他把这件玉器交给翁牛特旗文化馆,但当时的工作人员只是给锁在了箱子里。直到1984年牛河梁遗址玉猪龙的出土,这件玉器才得以重见天日。


  这个玉斜口简形器与玉猪龙在同一座墓中出土。上无盖下无底,大小似马蹄状,因此被一些学者称之为“马蹄形玉箍”。这件玉器下方有两个左右对称的圆形穿孔,且出土于墓主人头下,因此有些学者分析是束发用的发箍。


  三角玉器 玉剑 红山文化


  玉猪龙 红山文化


  相较于C型龙,玉猪龙是更为常见的,玉猪龙也叫兽首玦。


  玉凤 红山文化


  


  玉人


  勾云形玉佩 红山文化


  玉刀形器 红山文化


  玉斜口筒形器 红山文化


  玉壁丶玉环 红山文化


  玉壁 红山文化


  双联玉 红山文化


  玉壁 玉环 红山文化


  异形玉块 红山文化


  玉镯 红山文化


    玉环玉玦 夏家店下层文化


  玉镯 小河沿文化


  玉杯 玉块(新农社文化)


  玉臂章 第三地点9号墓出土


  玉婵 红山文化


  勾云形玉佩 红山文化


  勾云形玉器以天上的云为原型进行勾画,体现的是红山先民对自然的一种崇拜。


  匕型器


  玉勾


  玉龟等玉器 红山文化


  突然发现五千年前的牛河梁先民,己经进入到农耕时代,而且有他们的信仰,有他们的生活,有他们的方式。他们不是猿人而是现代人,感觉离我们很近很近……


  玉斧 红山文化


  玉权杖饰 红山文化


  玉钺 红山文化


  中华五帝像


  中间是黄帝,依次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根据史书记载,黄帝氏族的图腾物有熊、龟、云、龙等,红山文化区域内出土了大量相对应的文物,比如玉猪龙、玉龟、勾云形玉器、熊掌等;另外,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种桑养蚕之术,红山文化区域内还出土了多件玉蚕蛹;再就是黄帝与蚩尤的那场涿鹿大战,就发生在红山文化区域内,所以说牛河梁遗址的发现为五帝的传说找到了依据。


  第一地点保护展


  女神庙保护展示馆于2009年5月动工,年底竣工。工程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理念为“悬浮的玉匣”。


  这就是女神庙,并没有开发很多,只有南侧单间开发了6米,下面有个女神像。


  在女神庙里地穴里堆满遗物,有泥塑雕像,陶祭器等。女神庙里最大发现是出土了一尊较完整的泥塑女性头像。


  女神头像


  这尊头像是贴在墙面上的,据讲解员说,在目前女神庙遗址大概0.8米的下方,根据探测仪的显示,还存在着6、7尊雕像,说明当时已进入相当程度的神仙崇拜,既有崇拜对象,又有神之居所。


  墙壁面


  鹰爪,熊吻部,熊掌


  小型人头部


  小型人体下部残部


  第二地展馆


  占地面积7200平方米,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联合设计,辽宁国际建设工程集团、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钢结构公司、沈阳远大铝业公司联合施工,主体为可逆钢结构形式,外挂氧化铜装饰板,设计理念为“变形的玉猪龙”。


  冬天大雪可自动融化


  第二地点保护展(祭坛、积石冢)


   展馆是在原址上建的,直接看到考古现场,可以对遗址进一步了解。 “积石冢”,是古代的一种墓葬,就是石砌的坟。从积石冢的大小、排列顺序都反映出了当时已经出现了等级观念。这片领土就是当时先民们专门用来祭祀、祭祖、墓葬的区域。


  


  展馆呈椭圆形,内部一条封闭的环形走廊,可以让游客从各个角度观赏5千年前我们老祖宗的生活。进入展示馆可以看到,供游客参观的环廊比地面高出2米左右,围绕馆内一周,观众可以从各个角度看到下面文物文体,其圆形祭坛居中。


  据说在5500年前,红山人已经掌握了圆形,方形这些几何知识。还有关于天圆地方,祭天的是圆坛,祭地的是地坛,像现在的北京天坛,地坛都是借鉴了这个原理。很值得大家来看一看。


  祭坛


  


  这是第一次在牛河梁发现并试挖红山文化墓葬,也是第一次有了牛河梁红山文化玉器在墓葬中出土情况的资料。这个遗址点后来被编号为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这座墓被编为第二地点第1号冢第1号墓。


  紧接着,开始发掘第1号冢的第2号墓。1号冢所处位置,二十世纪40年代修建铁路曾经挖排水沟,冢的中部遭到部分破坏。因人类生活扰动,2号墓仅存3处砌石,有石块也有石板,疑为东西向的砌石墓。发现少量人骨,为成年女性,年龄在30-35岁。墓内发现玉环残件。


  一号冢这种陶器的特点是“上无盖、下无底”,中间贯通,起着贯通天地的作用,也被誉为“灵魂的出入口”,因为在红山人看来,人去世后是有灵魂的,灵魂就可以通过这种筒型器升入天堂,这可能是当时一种美好的向往,同时也是宗教里面的一种说法。


  一号冢4号墓出土了三件玉器,有大名鼎鼎的二件玉猪龙和一件马蹄器。虽然件数少,但用细节图来补。


  一号冢21号墓主人是男性30岁左右,随葬品玉器20多件,是目前随葬品最多的一座墓葬。


  一号冢27号墓,是单人葬与二次葬的合葬墓。第一位30岁,第二位40岁。


  一号冢15号墓,为单人,40~45岁。随葬玉器5件。


  二号冢


  二号冢


  二号冢1号墓,


  二号冢的1,2,3,4号墓


  四号冢


  六号冢


  第一展馆


  第1个展馆是红山文化展示中心,展示中心东侧内设“纪念苏秉琪先生展”,展览是为纪念我国考古学泰斗、新中国考古学主要奠基人、考古学“中国学派”的倡导者、北京大学考古学创办人苏秉琦先生。他的"满天星:斗苏秉琪论”,远古中国中满天星斗分布格局。为中华文明开启新思路。对牛河梁文化遗址保护、开发起到推动作用,所以专为他开了一个展馆。


  一:展馆顶部布置星空顶,


  二:展示苏老工作、生活场景。


  生活用品


  牛河梁遗址不仅是一处历史文化遗址,更是一处集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公园。不仅让我们了解文化,还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本文标题:牛河梁遗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