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狸是什么动物推荐文章1:

  果子狸是什么动物推荐文章2:“果子狸浑身都是宝”被下架 科普作品应该如何书写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有网友指出,武汉某出版社出版的《动物小百科》对野生动物有不当表述:“果子狸全身都是宝,它们的肉可以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山珍’。”这本写给孩子看的百科图书,不介绍动物的习性特征、栖息地等知识,却着重笔墨于野生动物“肉可吃,皮可用”,甚至将果子狸的配图错放成了浣熊。在被各界批评后,出版社对其进行了下架处理。


  一本书可以迅速下架,但其折射出的落后观念却不会立即消失。事实上,科普文字不科学的现象并不少见。科普关系到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更关系到下一代的教育,如何介绍我们的动物朋友,如何在书籍里展开大自然的图景,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书写自然时,当于何处落笔?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科普作家,他们的回答中,有着诸多共识。


  1.今天仍然需要大科学家来做专业的科普


  兰州大学80后动物研究者赵序茅被称为“动物翻译官”,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十多年中,他一直热心科普写作,出版过十余本科普图书。今年年初,在看到《动物小百科》将果子狸的配图错放为浣熊时,他一点都不意外,就他观察,许多书写自然的作品都存在违背科学常识的错误。


  “科普的基础是科学。”赵序茅说,他的科普写作始终以传播准确的科学知识为底线。他认为书写大自然,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也应有明确区分。2018年,赵序茅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李明合著的《红嘴美猴传奇》,就是一本像新闻道一样的非虚构科普作品。该书基于研究团队对滇金丝猴十余年的追踪观察,用“全事件记录法”对滇金丝猴群在一年四季里的行为进行了详尽记录。滇金丝猴,这个在地球上延续了44万年的族群,这群活跃在云南白马雪山原始森林里的生灵,仅是对它们进行白描记录,就足以写就一个传奇的故事。生动的语言加上科学可靠的知识,让这本《红嘴美猴传奇》获评2018年度“中国好书”。


  “我创作的第一标准,是力争符合动物行为学。”儿童文学作家刘虎创作过多部以野生动物为主角的小说,“我是一名地质工程师,研究地球发展史是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古生物是我的常用专业之一。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和野生动物亲密接触,所以主要在写与生态人文主题相关的动物小说。”对于刘虎来说,普及科学知识是他重要的创作动机,即使写虚构的小说,他也会尽量了解笔下野生动物的习性。


  “《十万个为什么》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它是我的科学启蒙读物,那时候真的是大科学家做科普!”赵序茅的阅读记忆里,标记着中国科普出版史上的一段奇迹——1961年到1965年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凝聚了众多老一辈科学家的心血,李四光、竺可桢等大科学家专门为该书撰写手稿。《十万个为什么》总计2480个问题,那时,科普的春雨润物无声,引领着一代青少年建立起了正确的科学观。赵序茅说,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大科学家做专业的科普。


  2.从普及科学知识到传递万物平等的自然观


  “它们的脂肪是化妆品生产中难得的高级原料,也可以医治烫伤;它们的皮毛可做皮手套;它们的尾毛和针毛可以做成毛刷和画笔。”在《动物小百科》的描述中,果子狸这种野生动物肉可吃、皮可用。采访中,每位作家都提到了将野生动物功利化的观念,他们认为,这样的观念既是落后的,也是不科学的。


  “这一表述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国家动物博物馆研究馆员张劲硕对记者说。多年来,张劲硕翻译编著了众多畅销科普图书,审校各类科普读物200余册。“把动物当成一种资源,这种观念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出版物里十分普遍。”张劲硕说,1989年《野生动物保护法》施行后,我们开始大量宣传保护野生动物,将“保护”放在了“利用”之前,我们的生态观念开始转变,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人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日益强化。


  “我总是试图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这样一个生态观念:万物平等。无论大型生物还是微生物,无论益虫还是害虫,都是大自然的子孙。”刘虎说,仅仅从人类的利益出发看待动物,反而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例如,我们曾试图消灭麻雀,因为麻雀吃人类的粮食。结果,麻雀数量锐减,虫害泛滥,很多农田绝收。这是因为物种灭绝会造成生态失衡,人类自然会饱受其害。刘虎认为,爱护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遵循自然规律,才是人类谋求发展的正途。


  什么样的科普才是好的科普?赵序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一次讲座中,一位生物老师问赵序茅:“赵博士,你们研究金雕、雪豹有什么用呢?”赵序茅恍然发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以知识为导向的书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个体的人不可能穷尽所有知识,如果停留在科普知识的层面,就永远无法走出小众的圈子。赵序茅开始尝试“升级”自己的写作。他认为,好的科普要由知识导向转向思维导向,要建立科学的思维、传递科学的观念。比如,《寂静的春天》一书,通过描述一个美丽乡村的突变,揭示了环境破坏的严重性。这本书影响非常大,被誉为“现代环境保护运动肇始之作”。


  从普及科学准确的知识到传递万物平等的自然观,这不只是科普作家的一次“写作升级”,更是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向自然规律靠近的重要一步。


  3.要有科学知识,更要懂得审美


  “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科普。”在张劲硕的思考中,书写自然已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人文议题和哲学命题。


  科普的目的是什么?张劲硕说,我们的科普作品不是要告诉孩子们果子狸肉可吃、皮可用,而是要让他们在看到果子狸后,写出一首诗,画出一幅画,引发人们思考“我们与动物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同时,我们的科普文字水平也要提升,不应有太多翻译语言。有好的文字功底,写出的就是科学小品、科学文艺。张劲硕认为,科普关乎人们的精神层次。书写自然,要有科学知识,更要懂得审美。


  “推开窗,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打开门,是两只黄鹂鸣翠柳。这是古代诗人的生活。”作为理工男的张劲硕格外喜欢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自然美以及那些与自然有关的兴发感动。他说,汉字造字有许多与动植物有关,全唐诗中咏鸟的诗作达数千首。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就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普,表达着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向往。


  2017年,赵序茅曾写过一本名为《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的科学小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观察告诉人们,人类的许多问题都能在动物身上找到答案,同时他也看到了自己在写作中的不足,希望通过更多探索,写好科普文章。与赵序茅一样,刘虎也认为,无论故事的主人公是白鹿还是幼狮,他既是在书写野生动物,同时也在书写人类。


  “小子何莫学夫诗?”对于先贤两千多年前的发问,张劲硕的解读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是认识自然之后,让自然美影响我们的语言、影响我们的修辞,用杜鹃啼血来形容人的痛苦,用燕舞莺啼来表达春天的喜悦;“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只在于积累知识,更关乎涵养性情,不认识果子狸没有关系,但我们却不能不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书写自然是一个多层次的问题,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光明日


  果子狸是什么动物推荐文章3:果子狸是什么动物

  最近因疫情传播、在查明时、无辜的果子狸被拉了出来、


  很多人都没有见过果子狸、因为很多野生的果子狸基本分布于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以及中国华北以南的广大地区,北起北京西郊、山西大同、陕西秦岭山地、川西一直到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南到台湾、海南岛和云南南缘、它是夜行性动物。喜欢在黄昏、夜间和日出前活动,所以常常不容易被人类发现、南方的话就更不容易看到了、


  果子狸属于食肉目、灵猫科、花面狸属的一种珍贵的野生动物,体色为黄灰褐色,身体略胖,颈部粗短,和身体不易区分。 果子狸现有17个亚种,中国有9种;其中花面狸属只有一个物种,与本科其他物种同属于食肉动物中的原始类群。


  不过现在、中国的江西、广西、海南、福建和广东等地有大量的人工饲养花面狸


那么重点来了

  果子狸这么可爱、为啥有人要吃它呢


  说一下它的营养价值


  每100g果子狸中含蛋白质3.92g、碳水化合物41.99g、膳食纤维5.30g,另外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6、胡萝卜素、尼克酸,同时还含有钙、磷、镁、铁、锌、硒、铜、锰、钾等微元素。


  虽然果子狸肉一直被视为难得的山珍野味和滋补佳品,被人们推崇为山珍之首、


但是这里也要提醒大家、人工养殖的果子狸和野生的没什么区别、所以牢记本次疫情危害、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同时、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果子狸是什么动物推荐文章4:贵州男子在家无事可做 捕获2只野生果子狸食用落网

  近日,毕节市公安局七星关分局团结派出所查处了一起偷猎并食用野生动物果子狸的违法行为人。


  2月8日,团结派出所接到群众举,称团结镇青杠村的村民胡某这几天常带着捕猎工具,鬼鬼祟祟地在村里后山游荡,疑似偷猎野生动物!


  疫情当前,竟然还有人顶风作案!派出所民警立即赶到青杠村,经过对已有线索的分析研判和大量走访调查,终于把胡某堵在家中并将其抓获,同时收缴到捕猎器和野生动物两只。


  经审讯,胡某交代其因疫情爆发闲赋在家无事可做,便想用自己做好的捕猎器去山上打点“野味”换个口味。其将捕猎器安装在后山的树林中,通过非法手段捕获了两只野生动物果子狸,随后自行宰杀食用。当民警训诫其捕杀野生动物属于违法行为且极易传染病毒时,胡某表示十分愧疚和后悔。


  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本身比较复杂,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就是在对野生动物进行猎捕、运输、饲养、宰杀、贮存、加工和食用过程中扩散传播的,导致发各类传染病肆虐横行。


  面对疫情,无论是从法律角度、伦理角度、健康角度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角度,我们都应该反思:必须杜绝捕食和贩卖野生动物!拒绝野味,从你我做起!


  (:七星关公安微博)


  果子狸是什么动物推荐文章5:少儿百科把果子狸当食材介绍,荒唐

  近日,有网友发现,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动物小百科》中,存在关于果子狸的不当表述。这部少儿百科性质的图书,竟然荒唐地写道:“果子狸全身都是宝,它们的肉可以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稀有‘山珍’。”


  更加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文字旁的配图,竟然是一只可爱的小浣熊。这种低级的错误,这部书招来了大量批评,而果子狸作为SARS病毒中间宿主的身份,更让公众对此十分敏感而不满。2月11日,武汉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回应称,已第一时间通知全国各销售网点,全面下架该书。


  此时此刻,我们正在面对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便很可能是有人滥吃野味造成的恶果。为此,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拒食野味理应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但是,对野味的扭曲喜好,在一些人身上根深蒂固。在疫情爆发前,全国各地都有一批人热衷品尝各种稀奇古怪的野生食材,而对其中的健康风险毫无认知。这些野味未经专业检疫就被搬上了餐桌,不仅对野生动物的种群造成了伤害,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隐患。尽管一些人因吃野味致病的悲剧时常被媒体曝光,但仍有不少人意识不到吃野味的危害。


  为此,要在我国杜绝吃野味的现象,还需从娃娃抓起,在孩子的价值观念问题上搞好教育,而这也是公众批评这本把果子狸当“食材”的少儿百科的意义之所在。一部用来启蒙未成年人的书籍,理应告诉孩子们对待野生动物的正确态度,告诉他们敬畏自然的道理,而决不能像这本书一样,把野生动物当成“全身是宝”的盘中餐。


  这起事件不仅体现出了百科编著者在儿童教育问题上的不专业,也说明食用果子狸等野生动物的危害,仍然不够深入人心。要改变这一现状,仅靠人们的自觉是不够的,还需要法律加以严管。


  目前,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立法工作还有待完善,不少并不合规的“野味”不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里,因此处于灰色地带,只有尽快消灭这样的灰色地带,才能更好地杜绝疾病传播的风险。


  今年1月,上海市人大代表提出了《上海市实施办法,进一步限制野生动物展演活动》的议案。议案指出,禁止野生动物交易要形成长效机制,并逐步禁止人工饲养野生动物。如果这些建议能够得充分的关注与采纳,不吃野味便会更快成为全民共识,到那时,公众自然无需再为这种宣扬“果子狸能吃”的问题书籍生气。


  撰文/黄帅


  编辑/杨鑫宇


  果子狸是什么动物推荐搜索词:

  

  1.果子狸是什么动物长什么样

  

  2.果子狸是什么动物图片大全大图

  

  3.果子狸是什么动物是保护动物吗

  

本文标题:果子狸是什么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