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在什么地方推荐文章1:抗战时期的平原七区、八区的“地道战”

  文|牟书会


  1965年上映的《地道战》,把冀中平原军民利用地道战在华北、冀中平原上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反映出来。而地道战战法从晋察冀边区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其实,平原地带因没有高山激流作屏障,地道和地洞成为一种保护自己和打击敌人的方式之一。1940年1月至1945年8月5年间的抗战中,位于山东省平原县的七区、八区为便于开展对敌斗争,保证安全保存实力和掩藏抗战物资开挖了部分地道(洞),为抗战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田庄地洞


  田庄地洞,修建在水井内,方位在古槐东侧十余米田恩来院内,现井已被西房覆盖,1980年征集红色资料时,平原档案局存有照片。德州市档案馆编印的《亲历抗战》一书,有地洞井口照片,田庄地洞是抗日时期的1942至1943年,冀鲁边二地委机关后勤处掩藏物资文件的地方,也是二分区后方掩藏伤员的地方。


  潘庄地洞


  1940年,平原县长王仲民、两位警卫员和县委几名同志在潘庄村潘殿河的北屋里召开会议,为保证安全,县委领导抗日群众在村内外挖了不少地洞,一是便于隐蔽,二是便于对敌斗争。


  刘百户地洞


  鲁北支队后方医院1939年7月在刘百户村儿建立后,曾在村东刘东成的角门外南院场院的地窖挖有地洞,存放布匹和药品。


  张士塘地洞


  鲁北支队1939年7月在张士堂村建立被服厂和修械所,地点在梁明德院子,梁明升院子南侧一场院内有一地窖,地窖地洞掩藏修理的枪支和颜料。


  李万庄地洞


  李万庄李学盛院内有一水井,在水井中开挖地道20余米,掩藏平禹八区敌工站,(时称延安站,站长高凤林)修理的武器和军需物资。


  水务地道


  水务地道修建于1943年,共有两条直通水务据点,一条出口在村民沈青山东院水井旁,直通老苇子湾。一条出口在牟信三院水井旁,两条地道直通日伪据点外围20米处的牟世儒院内。因平临公路穿过水务村,古村落地下瓦砾众多,村民牟雪三院外处行车时把地道压塌废,1944年10月收复水务据点未起作用。


  刘智毛地洞


  抗战时期刘智毛村村民张荣山、张长杰、张吉安的院子里挖地洞,建仓库,能容纳三万斤谷子。至1978年地洞仓库遗迹仍存。


  小陶地道


  小陶村西头村民宋丰亭的院子里挖有地道,从宋丰亭家的屋柜下一直挖到村外,全长50米。


  杨庄地洞


  在地下党员刘富荣的院内,一次地下党秘密开会被敌人发现,党员孙付胜曾背起临邑工委书记王林华掩藏在洞中得以脱险。


  牟书会,男,1951年出生,山东省平原县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平原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德州市政协文史专员,冀鲁边研究会会员。


  壹点号玉河微澜


  找记者、求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地道战在什么地方推荐文章2:原汁原味再现地道战!抗战保存最完好地道新开放多个出入口

  北京日客户端 | 记者 王可心


  位于顺义区龙湾屯镇燕山余脉歪坨山下的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是全国抗战地道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去年,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启动实施地道及核心区文物建筑修缮工程,目前已完工,地道部分新开放多个出入口。工程同时对地面上的39座抗战民房文物进行了修缮与重建。


  焦庄户地道是冀东地区人民同日本侵略军作战中逐渐形成的。开始时只修建了一些独立的隐蔽洞,只能隐藏两三个人。后来,随着斗争的开展,焦庄户军民不断地总结经验,将洞与洞之间挖通,形成了地道。然后又不断改进和扩大,和邻近几个村庄挖通,最后形成南达龙湾屯、唐洞,北至大北坞,全长约11.5公里的地道网。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


  “此次修缮包括地道核心区和地面建筑两个部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工作人员段开颜介绍,地道核心区内主要对地道内部进行了加固,本着“修旧如旧”原则,更换地道内部照明、护栏、指示牌等设施,并新增翻板、庙台射击孔、锅台出入口、炕洞出入口等开放区域。“开放的地道长度虽然仍是830米,但体验的内容更丰富了,以前游客在地道里只能走一趟直线,现在是能上能下,在提升游客安全保障的同时,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地道战的情景。”


  在地道之上,39处抗战民宅也已经完成修缮,房屋整体呈现灰砖灰瓦的北方民居风格,沿用了原有建筑形制和尺寸,尽可能还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风貌。


  据了解,2009年,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曾进行过修缮,主要集中在抗战民居的修复上,包括一些与地道出口连接的抗战民居和明清时期具有文物、历史价值的“三合院”。此次修缮的范围相较之前更广,涵盖所有文物性质的39处抗战民居。


  “原建筑的砖瓦、门窗等尽量复用,同时大力寻找同时期的建筑材料,尽可能地修旧如旧,注重每一处细节。比如民宅里糊顶棚的纸,也跟咱们现在的纸不一样,抗战时期的草纸表面比较粗糙,整体颜色发黄,往外地跑了四五趟才找到同款。”段开颜说,为了还原民宅的原貌,他们还对村里的老民兵、村民进行走访,最大程度保存还原建筑原貌。


  此外,纪念馆整体设施也进行了一些提升。地道出口外的广场西侧,闲置的老旧电影放映厅改建成会议室,可容纳100人左右,参观者可在此观看电影《地道战》,或聆听年长的村民讲述亲历地道战的故事。教室外,则是一处新增的文化长廊,集中展示了焦庄户村党组织的建立、典型人物故事、新中国成立后飞速发展成果等。广场东侧,新添了顺义区红色廉政文化展厅。广场北侧,纪念馆与顺义区图书馆合作建立了红色图书馆,为市民提供阅览、借阅等服务,目前馆藏图书约1万册。


  “接下来,将对抗战民居内部开展复原陈列。通过广泛走访并依据史料记载,按照当时的功能分区,挖掘每家每户的抗战故事,鲜活展现抗战时期焦庄户军民战斗、生产、生活场景,更好地提升游客参观互动性、参与性。”段开颜说。


  地道战在什么地方推荐文章3:《地道战》的拍摄地原来在这里,很多人都搞错了!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大美秦皇岛 奋进新时代#


  提起地道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保定冉庄。但实际上,目前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长的地道,在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山底村。


  △山底抗日地道遗址。


  家喻户晓的电影《地道战》让抗日地道声名远播。影片故事发生在冉庄,但许多情节包括部分取景都是在山底村。电影中民兵队长高传宝的人物原型,就是山底村民兵队长刘玉宝,抗日区长赵平原的角色原型,就是磁武县一区区长赵廷训。


  △山底抗日地道景区红色雕塑广场。


  一条有历史的地道


  源于抗金,成于抗日


  自峰峰出发,沿丛峰线驱车一路向西,20分钟左右到达山底村。村南头,长城烽火台形状的大牌坊上横嵌一块长匾额,上书“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自牌坊处远望村中,整条街青石片铺面,环保砖砌池,特种胶泥抹成土黄色墙面,红旗猎猎,一下子把人们带进了当年的烽火硝烟中。


  △山底地道遗址景区门楼。


  太行绵延千里,中有八陉,滏口陉便是其中之一。太行八陉历来为战争所必争之地,滏口陉也不例外。滏口陉起自峰峰矿区石鼓山和元宝山交接口(称滏口)的纸坊村,终于山西长治,从冀南沿着滏口陉进攻山西,位于滏口的纸坊村会承接第一波攻击,攻下纸坊村,戈矛西指,下一个目标,便是山底村。


  △山底村牌坊。


  山底村背靠石鸡岭,三面环山,从地图上看,石鸡岭恰如太行山从西边抛向滏口的一个盖子,正好盖住这一缺口。攻下山底村,控制石鸡岭,可北控武安,南下磁县,与鼓山和元宝山遥相呼应,整个滏口,固若金汤。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山底村会有如此完整的抗日地道遗址的原因了。


  战争中,山底村从来都不是看客。自金代开始,这里的人便响应北宋大将宗泽的号召,挖起“抗金洞”(也叫躲兵洞),保存力量,与金兵进行持久战。


  △山底抗日地道景区壁画。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地处峰峰矿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成为日军觊觎的对象。1942年,日军对山底村展开疯狂扫荡,最多时一次有3000多人。为了抗击日军,1943年初,村党支部组织百姓将原来的“抗金洞”贯穿,连成地道。当时村里有一千三五百人,大多在附近煤矿做过挖煤工人,具备娴熟的巷道挖掘技术。一年时间,地道全部完工,整个村子形成机关密布、户户相通、街街相连的地下堡垒。


  走进山底村抗日地道遗址,你便会明白,因为战争,这里有了故事,而故事,又不仅仅限于战争。


  一条有内容的地道


  大自然给刷石灰,埋上陶管变土空调


  从烽火台出发,走过徐怀中将军题写的“山底村抗日地道战遗址”广场院,参观完展览室,便可钻进地道参观。


  正如电影《地道战》,吃水用的水井,拉磨用的碾盘、喂牲口的驴槽、睡觉的大炕、放衣服的衣柜,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其实都暗藏玄机,全是极其隐蔽的地道入口。


  △图分别为景区内辘轳井地道口、碾盘射击口、驴槽地道口。


  从一处水井下去,顿时有种压迫的感觉。地道宽只容一人,两人并排行走便有些拥挤,高不过一米六左右,基本所有人都会下意识地猫腰行走。直到有大的洞室出现在眼前,比如说地下兵工厂、作战指挥室等,才可以直起腰来喘口气。


  地道主巷分上下复洞,洞口设有多种多样的开关盖、开关门,既能防水、防毒、防火、又能防破坏、防封锁,每个转角处都留有枪眼、陷阱、暗洞。因为地道通风做得好,有进风口,也有出风口,在三四里长的地道行走十多分钟,依然没有憋闷的感觉。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很多村里人还利用上了地道的出风口,在地道埋陶管做成土空调,往自己家里引冷气,特别解暑。


  △地道遗址内土空调进风口。


  地道会发生塌方吗?工作人员介绍说,山底村地下基本都是红胶泥,这种泥粘性大,即使地道在古老的河床旁通过,也没有发生过塌方之类的事情。


  当走到一段最原始的“抗金洞”时,洞壁上镐印清晰可见,由于时间长了,镐印上面自动生成一层碳酸钙——大自然给“抹”了一层石灰,让地道更坚固了。


  △原汁原味的抗战地道遗址。


  从有灯光的地方走到暗黑的地方,在手电的微光中走了短短的40来分钟,便走过宋、走过金、走过元、走过明、走过清、走过民国,走过抗战、走过备荒、走过这有声无声的时光隧道。


  从一个洞口出来,进入一个宽敞房间内。房内清冷,丝毫没有烟火气。这里曾是陈赓大将的临时指挥所,1938年,陈赓将军指挥386旅发动了彭城战役。如今硝烟散去,只留游人在这里凭吊怀念。


  △中学学生来到景区参观学习。


  山底抗日地道遗址主巷1626米(9条大巷),复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洞室2个,小藏身洞关口6个。通往距山底村1000多米的太行山脚下的地道1条,另外还有辐射邻村王看村、宿凤村等地的地道。


  一条有性格的地道


  这里有“崇尚英雄”的村风


  走出地道,走出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走进如今美丽富庶的山底村。


  据资料记载。1944年11月,在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上,山底村武委会主任刘玉珍因抗日有功,荣获太行区“一等杀敌英雄”称号。


  抬头望去,高大的房屋侧墙上,两个射击孔依然居高临下,凝视着这个村庄。当地的老人说,只要当年打过鬼子的人,村里的人都记得,尊重英雄、崇尚英雄是山底村人的光荣传统。


  △中国抗战地道体验馆土炕地道口。


  随着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来到山底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岁月将战争的印痕磨去许多,但在游览的过程中,你仍可以感受到山民内心中所蕴藏的一种顽强朴素的力量。


  登上瞭望台,山底村尽收眼底。村里的房屋统一打造成了由青砖黄泥砌成的墙面,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乏时尚感。陈列馆院中一角,一树柿子红艳艳,周围的沟壑、树林和田野一目了然。北边山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跃峰渠隐约缠在山腰,一个真人CS竞技场就建在那边的一块空地上。


  硝烟已尽,阳光正好,小院很静。


  △山底抗日地道纪念馆。


  地道战在什么地方推荐文章4:我和我的祖国|走进冉庄村:探秘“地道战”从何而来

  2019-05-30 09:14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见习记者 沈听雨


  走红色之旅,忆峥嵘岁月。5月28日,浙江省记协“我和我的祖国”重大主题系列采访·红色之旅新区行正式启程。冉庄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狼牙山、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西柏坡……这是一条寻访红色足迹之旅。


  第一站,我们来到河北保定。


  保定是一座“红色之城”。广袤的冀中大地养育了无数英雄儿女,老一辈革命家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许多光辉的足迹。


  地道战,就是冀中人民在游击战争中的伟大创举,成为抗日军民打击敌人、保存自己的“地下长城”。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群策群力,构筑地下堡垒,它独特的战斗形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无穷智慧。


  走进冉庄地道战遗址,千年古槐,锈迹斑斑的铁钟,记录着冉庄的烽火岁月。如今,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约20万平方米,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地下仍保留着当年的地道3000米。


  冉庄民兵喊话用的广播筒、冉庄民兵在地道内使用的土电话、冉庄兵工厂制造的连环雷、医护人员在地道内为伤员换药的老照片……在冉庄地道战纪念展厅内,陈列着抗战时期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其中一级、二级、三级文物共98件,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以一张老照片为例,这是美军观察员杜伦上尉在任丘培里村地道内被拍摄的照片。1945年,美军延安观察组的杜伦上尉到冀中根据地考察。由于汉奸的告密,行踪被暴露,在村庄被连夜包围的情况下,杜伦上尉随抗日军民进入地道。情势十分紧急,为了掩护杜伦上尉,冀中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位民兵因拒绝透露地道入口,被烧红的铁锨烙死;一位母亲为了不让婴儿哭出声音,用乳房堵住怀中正在啼哭的8个月大孩子,最终孩子窒息而死;一位老大娘被砍掉4根手指……


  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正映射了冀中地道战这段波澜壮阔的斗争史,体现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从纪念展厅步入地道,一股凉气扑面而来。地道里面有很多岔口,如果没有指示牌,也没有人带路,一不小心就会迷路。讲解员告诉我们,今天供游客参观的地道,已经进行了加高和拓宽,大部分人可以直着腰行走。不过,即便如此,在最矮处,我们仍需弯腰前行。越往深处走,便越觉得憋闷。


  最早原生态的地道条件更艰苦。据介绍,冉庄地道一般宽0.7米至0.8米,高约1米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4条直线,直通村外何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


  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内设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井等多处秘密设施。冉庄人民还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槽、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


  据悉,抗战时期,冉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打死打伤2100余名,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的称号。


  走出地道,就来到冉庄村中。在这里,抗战烈士家属李新婷向我们讲述了地道战的故事。时至今日,李新婷讲起她的父亲和吕正操将军的偶遇还十分激动。原来,当年吕正操将军被日军追袭,多亏李新婷父亲将其藏到鸡窝旁柴堆下的地道中,才躲过一劫。而她的堂兄和二叔也都曾在抗战中战斗过,二叔李振其年仅21岁就在百团大战中牺牲,堂兄李明贵的肩膀里则一直留着当年和日军打仗时中的弹片。


  李新婷原来是小学老师,退休后就一直在家中整理抗战遗迹,想把当年的故事整理成书,同时她还义务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解。“做这些事,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缅怀先烈,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好。”


  近年来,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的游客每年都达到100万人次以上。电影及电视剧《地道战》《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等10余部影视片在此拍摄,对于扩大冉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起到了作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小小的村庄,一群普通的百姓,创造出了神出鬼没的地道战,让日军最后“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书写了一段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冉庄告诫着我们,只有牢记历史,才能走向和平,走向未来。


  地道战在什么地方推荐文章5:《地道战》的拍摄地原来在这里,很多人都搞错了!

  【高能预警:这是一篇红色美文】


  提起地道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保定冉庄。但实际上,目前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长的地道,在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山底村。


  △山底抗日地道遗址。


  家喻户晓的电影《地道战》让抗日地道声名远播。影片故事发生在冉庄,但许多情节包括部分取景都是在山底村。电影中民兵队长高传宝的人物原型,就是山底村民兵队长刘玉宝,抗日区长赵平原的角色原型,就是磁武县一区区长赵廷训。


  △山底抗日地道景区红色雕塑广场。


  一条有历史的地道


  源于抗金,成于抗日


  自峰峰出发,沿丛峰线驱车一路向西,20分钟左右到达山底村。村南头,长城烽火台形状的大牌坊上横嵌一块长匾额,上书“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遗址”。自牌坊处远望村中,整条街青石片铺面,环保砖砌池,特种胶泥抹成土黄色墙面,红旗猎猎,一下子把人们带进了当年的烽火硝烟中。


  △山底地道遗址景区门楼。


  太行绵延千里,中有八陉,滏口陉便是其中之一。太行八陉历来为战争所必争之地,滏口陉也不例外。滏口陉起自峰峰矿区石鼓山和元宝山交接口(称滏口)的纸坊村,终于山西长治,从冀南沿着滏口陉进攻山西,位于滏口的纸坊村会承接第一波攻击,攻下纸坊村,戈矛西指,下一个目标,便是山底村。


  △山底村牌坊。


  山底村背靠石鸡岭,三面环山,从地图上看,石鸡岭恰如太行山从西边抛向滏口的一个盖子,正好盖住这一缺口。攻下山底村,控制石鸡岭,可北控武安,南下磁县,与鼓山和元宝山遥相呼应,整个滏口,固若金汤。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山底村会有如此完整的抗日地道遗址的原因了。


  战争中,山底村从来都不是看客。自金代开始,这里的人便响应北宋大将宗泽的号召,挖起“抗金洞”(也叫躲兵洞),保存力量,与金兵进行持久战。


  △山底抗日地道景区壁画。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地处峰峰矿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成为日军觊觎的对象。1942年,日军对山底村展开疯狂扫荡,最多时一次有3000多人。为了抗击日军,1943年初,村党支部组织百姓将原来的“抗金洞”贯穿,连成地道。当时村里有一千三五百人,大多在附近煤矿做过挖煤工人,具备娴熟的巷道挖掘技术。一年时间,地道全部完工,整个村子形成机关密布、户户相通、街街相连的地下堡垒。


  走进山底村抗日地道遗址,你便会明白,因为战争,这里有了故事,而故事,又不仅仅限于战争。


  一条有内容的地道


  大自然给刷石灰,埋上陶管变土空调


  从烽火台出发,走过徐怀中将军题写的“山底村抗日地道战遗址”广场院,参观完展览室,便可钻进地道参观。


  正如电影《地道战》,吃水用的水井,拉磨用的碾盘、喂牲口的驴槽、睡觉的大炕、放衣服的衣柜,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其实都暗藏玄机,全是极其隐蔽的地道入口。


  △图分别为景区内辘轳井地道口、碾盘射击口、驴槽地道口。


  从一处水井下去,顿时有种压迫的感觉。地道宽只容一人,两人并排行走便有些拥挤,高不过一米六左右,基本所有人都会下意识地猫腰行走。直到有大的洞室出现在眼前,比如说地下兵工厂、作战指挥室等,才可以直起腰来喘口气。


  地道主巷分上下复洞,洞口设有多种多样的开关盖、开关门,既能防水、防毒、防火、又能防破坏、防封锁,每个转角处都留有枪眼、陷阱、暗洞。因为地道通风做得好,有进风口,也有出风口,在三四里长的地道行走十多分钟,依然没有憋闷的感觉。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很多村里人还利用上了地道的出风口,在地道埋陶管做成土空调,往自己家里引冷气,特别解暑。


  △地道遗址内土空调进风口。


  地道会发生塌方吗?工作人员介绍说,山底村地下基本都是红胶泥,这种泥粘性大,即使地道在古老的河床旁通过,也没有发生过塌方之类的事情。


  当走到一段最原始的“抗金洞”时,洞壁上镐印清晰可见,由于时间长了,镐印上面自动生成一层碳酸钙——大自然给“抹”了一层石灰,让地道更坚固了。


  △原汁原味的抗战地道遗址。


  从有灯光的地方走到暗黑的地方,在手电的微光中走了短短的40来分钟,便走过宋、走过金、走过元、走过明、走过清、走过民国,走过抗战、走过备荒、走过这有声无声的时光隧道。


  从一个洞口出来,进入一个宽敞房间内。房内清冷,丝毫没有烟火气。这里曾是陈赓大将的临时指挥所,1938年,陈赓将军指挥386旅发动了彭城战役。如今硝烟散去,只留游人在这里凭吊怀念。


  △中学学生来到景区参观学习。


  Tips


  山底抗日地道遗址主巷1626米(9条大巷),复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洞室2个,小藏身洞关口6个。通往距山底村1000多米的太行山脚下的地道1条,另外还有辐射邻村王看村、宿凤村等地的地道。


  一条有性格的地道


  这里有“崇尚英雄”的村风


  走出地道,走出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走进如今美丽富庶的山底村。


  据资料记载。1944年11月,在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上,山底村武委会主任刘玉珍因抗日有功,荣获太行区“一等杀敌英雄”称号。


  抬头望去,高大的房屋侧墙上,两个射击孔依然居高临下,凝视着这个村庄。当地的老人说,只要当年打过鬼子的人,村里的人都记得,尊重英雄、崇尚英雄是山底村人的光荣传统。


  △中国抗战地道体验馆土炕地道口。


  随着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来到山底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岁月将战争的印痕磨去许多,但在游览的过程中,你仍可以感受到山民内心中所蕴藏的一种顽强朴素的力量。


  登上瞭望台,山底村尽收眼底。村里的房屋统一打造成了由青砖黄泥砌成的墙面,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乏时尚感。陈列馆院中一角,一树柿子红艳艳,周围的沟壑、树林和田野一目了然。北边山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跃峰渠隐约缠在山腰,一个真人CS竞技场就建在那边的一块空地上。


  硝烟已尽,阳光正好,小院很静。


  △山底抗日地道纪念馆。


  Tips


  关于“抗日地道遗址带”


  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存在着一条抗日地道遗址带:北起北京南郊,西到河北省保定中部偏南,东到沧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庄北部、衡水中北部地区以及邯郸峰峰地区皆有分布。


  这一遗址带上,北京顺义东北的焦户庄、曲阳县灵山镇郭家庄村、邯郸峰峰山底村等地方的遗址保存较为完善。另外在山西定襄县西河头村也保留着一处抗日地道遗址。


   | 河北旅游杂志


  推|荐|阅|读


  地道战在什么地方推荐搜索词:

  

  1.地道战在什么地方发生

  

  2.中国地道战在什么地方

  

  3.地道战在什么地方拍摄的

  

本文标题:地道战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