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推荐文章1:十大杰出青年|青春闪“耀”

  

  孙耀,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华东电力试研院团总支书记、热工技术研究所主任工程师,曾获浙江省直机关“优秀工会小组长”、中央企业“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先后参与、主持新疆合盛、重庆龙桥、土耳其卡拉毕加、印尼卡丁等14个项目机组的调试。


  日益精进 厚积薄发


  2009年,孙耀走出校门踏入项目,从了解现场的仪表、电缆做起,逐渐熟悉发电厂的设备和系统,掌握热工专业实操,并向其他专业领域不断扩展延伸。


  经过5年多的基层锻炼,他处理现场各项工作游刃有余,成为一名机组调试能手。


  2016年10月,孙耀赴土耳其卡拉毕加项目担任调试副经理。该项目是华东电力试研院在土的首个项目,他带领团队首次自主完成海外660兆瓦超超临界机组的涉网试验、稳压吹管及稳压打靶。


  

  土耳其卡拉毕加项目


  “身处异国,技术标准和工作习惯都存在差异,做好沟通是解决问题的首先条件。”孙耀回忆说。


  他和项目经理根据业主公司的结构,相应调整自身组织机构,共同制定了调试流程规范。他的耐心与细心,赢得了业主公司的信任。


  

  在卡拉毕加项目与同事交流


  一次自动控制系统投用过程中,孙耀发现土耳其当值运行人员对中国模式的操作画面和运行方式不是很熟悉,他主动给操作人员做起了集中讲解培训,进行现场咨询互动,大家很快熟悉了机组的运行方式和操作要点,与土耳其员工结下了深厚友谊。


  敢为人先 勇攀高峰


  2019年,孙耀前往印尼卡丁项目。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和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强等困难,他提前筹备,敢于突破常规,探寻最优解决方案。


  在项目施工阶段,孙耀提前与总包方、设计院沟通性能试验的相关事项,并协调施工单位在锅炉首次点火前,完成了所有的性能试验测点开孔和取样设备安装,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和设备的现场留滞时间,此举成为该公司在海外项目调试中节约时间成本的典范案例。


  

  印尼卡丁项目机组投产


  在项目现场摸爬滚打的同时,孙耀善于总结经验,带领团队先后荣获中电建协QC成果三等奖、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取得660兆瓦超临界机组稳压冲管、热电脱硫DCS系统调试领域2个专利,参与编写热控专业工具书,多篇论文在专业期刊发表。


  携手共进 闪耀青春


  1987年出生的孙耀,既有着活力干劲,又不乏睿智老成。工作上,他一丝不苟,生活中,他充满激情。


  

  在项目现场


  华东电力试研院团总支设立之初,孙耀当选为第一届团总支书记。他组建多支青年突击队,在公司“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生力军作用,涌现出了一支支挺立冰天雪地、与时间赛跑、边战疫边复工的青年铁军。


  工作之余,孙耀积极组织体育活动,缓解大家身处偏远地区和海外项目的工作和情绪上的压力。


  他时刻关注青年员工的实际困难并给予帮助,为项目现场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用实际行动凝聚青年力量、激发青年活力。


  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推荐文章2:十大杰出青年 | 陈迁:用学习力锻造硬实力

  


  


  


  


  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中铁大桥青年积极践行“跨越天堑 超越自我”的企业精神,充分发挥了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忠诚担当、业绩突出的优秀青年,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贡献着青春才智。


  为充分展示大桥青年奋发有为的时代风采,激励更多青年立足岗位建功,持续开拓创新,即日起,中铁大桥局官微将对集团公司第十一届“十大杰出青年”的事迹进行刊载,以期激励带动更多大桥青年学习进步,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奋进力量。


  用学习力锻造硬实力


  记中铁大桥局二公司汕头牛田洋项目总工陈迁


  从沈阳新立堡跨浑河桥的见习技术员起步,历经杭州秋石高架、广州地铁十四号线等重难点工程的锤炼,14年间,陈迁扎根一线,实现了从技术新人到项目总工的飞跃。这位“85后”建桥先锋始终以“学习力”锻造硬实力,带出了多名技术骨干,也将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投注到交通强国的建设中。


  13年考取10张证


  陈迁的办公桌抽屉里有一个旧笔记本,上面写着《五年工作规划表》,里面标记着各种颜色,红色是项目关键节点,蓝色是学习周期,绿色代表已完成目标。它是陈迁平衡工作与学习的好帮手。


  “项目大干时,必须以工作为主;项目工作推进顺利后,就可以每天安排一些时间来学习。”有计划的坚持学习将陈迁练成了“考证达人”。一级市政建造师、一级铁路建造师、一级民航建造师、一级水利水电建造师、一级造价工程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陈迁13年取得了10张证书,并被录取为中铁大桥局研究生。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项目员工学习激情高涨,2024年牛田洋技术人员中有5人通过一级建造师考试,占中铁大桥局二公司通过人数的1/4。


  考证不是陈迁的最终目的,而是他倒逼自己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习是终身的事。”陈迁说,不坚持学习,早晚有一天会被社会淘汰。他也时常鼓励青年员工要争先创优,大家遇到工作学习上的问题,他都很乐意帮助解决。他指导培养出多名工程部长和技术负责人,其中有3名年轻技术人员现已开始独立承担重要项目管理工作。


  如今汕头牛田洋项目已接近收尾期,但到了晚上11点仍能看到办公室灯火通明,陈迁和他的小伙伴们继续在学习充电,看书、写总结、写论文,实现一个接一个的目标。


  高标准按期合龙


  2018年,中铁大桥局建桥队再次来到汕头榕江之畔,继汕头海湾大桥、汕头礐石大桥后,为汕头建设一个新的地标——牛田洋大桥。


  牛田洋快速通道Ⅰ标项目全长6.5千米,牛田洋大桥主跨468米,是目前国内跨度最大的跨座式轨道交通与公路合建钢桁梁斜拉桥。


  陈迁来到牛田洋项目时,已是2021年1月,此时主桥桩基、承台已顺利完工,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主塔施工。根据任务分工,陈迁先负责技术内业工作。


  随着项目施工的推进,主桥钢桁梁进度滞后的问题开始浮现,按原计划应在2021年8月开始吊装的钢桁梁,因受疫情影响,钢梁材料进场一度滞后,预估延迟3个月。经项目班子商议,决定成立主桥进度攻关专班,下属施工组织小组、外围协调小组、技术组,由陈迁担任技术组组长。


  各小组纷纷上阵,施工组织小组加强现场工序衔接,外围协调小组保障施工不受外部干扰,技术小组提出导梁、架桥机异位拼装、整体吊装等方案,于2022年5月3日顺利完成主桥边跨钢桁梁顶推工作,挽回了1个半月的工期。


  但进度仍旧滞后,此时离建设单位要求的6月30日合龙期已不足2月。更为严重的是汕头马上进入台风季,若不能如期合龙,中跨钢桁梁处于大悬臂状态,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项目经理下了死命令,主桥必须如期合龙,现场施工组织、外围协调已达最优状态,剩下的时间要靠技术组挤出来。


  陈迁就像一台上足了发条的机器,带领技术团队,马不停蹄向目标出发。主桥必须按期合龙,剩余7个大节段吊装,时间仅剩58天,按一般节段钢梁吊装工效来说,是没有问题,但牛田洋主桥边跨钢桁梁采用了混凝土面板作为边跨压重,中跨钢桁梁架设过程中,边跨需要一边架板、一边叠合,斜拉索张拉还得等混凝土强度,一系列工序下来,单次吊装工期远比一般节段多一倍有余,边跨钢桁梁桥面板成了症结所在。


  陈迁组织大家开展头脑风暴:既然边跨桥面板影响工期,是否可以中跨合龙后再架?架板影响工期,边跨钢梁已就位,是否可以不等中跨钢梁,提前完成全部桥面板架设?桥面板湿接缝是否可以优先全部浇筑?斜拉索张拉时,梁段锚拉板混凝土面板强度必须达到要求,桥面板施工是否可以提前或者滞后一定距离……


  思路有了,他们便立即进行施工工序模拟、受力分析,并积极与监控和设计对接,最终找到了最优方案,确保了单次吊装周期,牛田洋主桥于如期合龙,保证了桥梁的安全,也使项目在中铁南方2022年上半年信用评价中获得了第一的好成绩。


  不只做建设者


  牛田洋项目桥梁结构类型多样,工法多、工艺复杂,施工方案数量多,编制难度大,现场施工技术难度大。当时作为工程部的负责人,陈迁负责编制项目全部技术方案。在没有钢桁梁斜拉桥及引桥长距离钢梁顶推施工经验的情况下,他不畏难、不退缩,吃透图纸,钻研工艺,模拟过程,优化工序,高质量完成了各项施工方案,为项目部管理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主桥钢梁架设方案编制过程中,由于市场大型浮吊极其紧张,原计划中的1200吨浮吊无法到位,陈迁通过对吊装环境、现场水深、平面站位、吊装高度、吊装角度等各方面的比较,最终选用两台600吨浮吊,通过八字型站位起吊等方式,成功将牛田洋项目主桥6个钢桁梁节段及2台桥面吊机吊装至设计位置,避免了工期延误,节约了成本。


  在水中引桥施工过程中,他通过模拟导梁吊装各项工况,采用履带吊原位吊装导梁,减少了导梁拖拉工序,增加了作业面,大幅提高了施工工效;优化了导梁拆除方案,减少临时支架约400吨,节约项目成本;优化桥面板叠合顶升工艺,单联施工工期减少1/3,节约引桥工期2个月。正如他经常告诉年轻技术员们的那样:“我们不仅是建设者,还要做技术突破的推动者。”陈迁在牛田洋项目工作期间,累计申专利40余项,工法10余项,获得科技进步奖5项。


  他既是技术攻坚的破局者,用创新方案破解施工难题;又是青年成长的引路人,以躬身示范点燃团队学习热情。从一本写满目标的规划笔记到一座屹立潮头的跨海长虹,陈迁用行动诠释了“建桥国”的初心。


  监制|舒智明


  审核|祁曙光


  编辑|刘佩娅


  |二公司


  【相关推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