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推荐文章1: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推荐文章2:茅盾:故乡是流经我心底的清泉
“故乡之于我,犹如心底的一汪清泉,涓涓流淌,生生不息,它流经过往的岁月,流经我人生的每一寸土地,流经心尖尖上那些永恒的记忆……”出生在水乡乌镇的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在《故乡杂记》中这样满怀深情地写道。从悠悠桐乡石门湾走出来的散文家、画家丰子恺先生,“走了五省,经过大小百数十个码头”,还是坚定地说,“我的故乡真是一个好地方”。
“芳华”何处?当“我自爱桐乡”!《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第五期,就让我们跟着桐乡市市长于会游,一起走进茅盾、丰子恺等文学大师一生眷恋的故乡——桐乡。
古有梧桐,凤凰来栖。桐乡,因古时满城遍栽梧桐树,寓意“梧桐之乡”而得名。
桐乡隶属嘉兴市,地处杭嘉湖平原的中心腹地,一条京杭大运河贯穿其全境。桐乡周边有三座大城市:上海、杭州和苏州,桐乡位于三座城市的地理中心,正所谓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间是桐乡”。
风雅桐乡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这是中国当代作家、画家桐乡木心先生所做的一首小诗——《从前慢》中的一句,《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第五期风雅桐乡展示的序幕,就从这一声稚嫩童声朗诵的《从前慢》开始。
桐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的美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孕育了茅盾、丰子恺、木心、钱君匋、吕留良、金仲华等一大批名人巨匠。他们领风气之先,各具风范,引领了桐乡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的魅力风潮。桐乡处处风雅、名人灿若星辰,他们筑起了城市的精神脊梁。这些丰茂生动、影响深远的名人文化背后,更多的是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
时尚桐乡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的国家,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殷商时期已有相关的甲骨文字记载,繁盛于汉代,是世界丝绸发源地。
桐乡丝织业始于唐代,到了明末清初之际,桐乡市濮院镇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发达的水河航运,更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臧获千丁,俱督树桑蚕织。轻纨素锦,日工日盛。濮院之名,遂达天下。”(明《濮川志略》)。濮绸以白净、细滑、柔韧著称于世,大批运销“两京、山东、陕西等省”且远销“琉球、日本,几遍天下。”(乾隆《濮镇纪闻》)。
濮院将悠久的织造传统和“崇商重贸”的文化基因在小镇一以贯之。创意为魂,不光制造织物,桐乡人更让织造业“靓”了起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濮院已形成了“中国毛衫看濮院,濮院毛衫销世界”的格局。在《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的舞台上,模特穿着濮院生产的各色旗袍、毛衫,带来一场别出心裁的时尚服饰走秀,动态演绎了濮院的时尚魅力。
缫土丝非遗传承人孙爱芬和杨爱琴两位女士还现场展示了养蚕缫丝技术,邀请嘉宾胡阿祥老师和选手们一同上台,尝试制作蚕丝被拉棉环节的做法,要两人将经过拷茧、选茧、煮茧、剥茧、晒棉等环节制作而成的桑蚕丝棉兜两端拉住,均匀受力,不强不弱、不急不慢地绷扯,将其扯成“匀薄如纸”、“莹洁如玉”的柔嫩绵絮。一千多层这样的柔嫩丝絮才能做成一张轻薄却保暖的蚕丝被,十分耗时耗力。
智慧桐乡
一网联天下,一脉承古今,一场盛会改变一座城。
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节点,桐乡乌镇受“水网”润泽逾千年;运河流淌千年后,这座江南小城,成为了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
船桨轻摇背后的乌镇,是镶嵌于数字世界的“样板间”,感知互联网脉动的“活标本”。世界互联网大会宛若给桐乡装上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接口、一个通往未来的接口: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桐乡人总是头茬“尝鲜”。未来什么样?每年的“乌镇时间”,桐乡总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聚焦世界目光,看见互联网的未来,这就是智慧桐乡的魅力!
越过山川,跨过江海。循着地名的轨迹,《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第五期带我们领略了风雅桐乡、时尚桐乡和智慧桐乡。期待有更多的魅力之城走进《中国地名大会》,让中国人不止了解家乡,也了解家乡以外的其他城市,以地名为媒介,唤起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家乡情结与热土情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推荐文章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谚语,意思是“人间最美好的地方,莫过于苏州和杭州”,将苏杭二州的美景与天堂相媲美。这句谚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至今仍是赞美江南风光最经典的表达之一。
起源与出处
这句谚语的具体起源难以考证,但一般认为在“宋代”已开始流行,并在明清时期广泛传播。目前可查的较早文献记载包括:“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苏州地方志): “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明确记录该谚语的文献,说明至少在宋代,苏杭并称“人间天堂”的说法已经形成。
元代·奥敦周卿《蟾宫曲》 “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这是较早将“天堂”与“苏杭”直接对应的文学作品。
为什么是苏州和杭州?
苏杭能被誉为“天堂”,主要得益于以下优势:
自然风光绝美
苏州:园林甲天下(拙政园、留园等),水乡风情(小桥流水、古镇如周庄、同里)。
杭州:西湖胜景(宋代苏轼曾疏浚西湖,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千古名句),钱塘江潮、灵隐寺等。
经济富庶,生活安逸
唐宋以后,江南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苏杭丝织、商贸发达,百姓生活富足,文化繁荣。
人文底蕴深厚
苏州:文人辈出(唐伯虎、文徵明等),昆曲、评弹等艺术兴盛。
杭州:南宋都城(临安),汇聚天下才子,诗词书画极盛(如白居易、苏轼曾任杭州官员)。
类似谚语与扩展
“生在苏州,长在杭州,食在广州,葬在柳州。” 这是对“苏杭天堂说”的延伸,进一步细化不同城市的生活优势。
苏湖熟,天下足”(宋代谚语),强调苏州、湖州(今属浙江)的农业丰产,体现江南的经济地位。
现代影响
旅游宣传:苏州、杭州至今仍以“人间天堂”作为城市名片,吸引全球游客。
文化符号:这句谚语已成为中国“江南文化”的象征,频繁出现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如《白蛇传》的西湖背景)。
可以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仅是一句赞美,更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生活空间的诗意表达。
生在苏州,长在杭州,食在广州,葬在柳州”是一句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俗语,用简洁的方式概括了四个城市在不同方面的优势或特色。
“生在苏州”
苏州自古以富庶、宜居闻名,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这里象征“安逸的出生环境”,新生儿在苏州能享受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氛围。
“长在杭州”
杭州山水秀丽,西湖胜景与人文气息交融,适合成长。宋代诗人范成大曾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诗意环境被认为能陶冶性情,培养才情。
“食在广州”
广州是粤菜的发源地,以食材广博、烹饪精细著称。“食在广州”凸显其作为美食之都的地位,早茶、烧腊、煲汤等代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极高水准。
“葬在柳州”
柳州(一说指广西柳州,一说为“柳州”通“柳木”之误)以出产优质棺木闻名。古时柳州多生长楠木、杉木等耐腐木材,适合制作棺材,故有“寿终正寝”后葬于柳州的说法,寄托了对身后事的重视。
“文化意义”:
这句俗语反映了古人对人生四大阶段(出生、成长、生活、离世)的理想化追求,同时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四座城市分别对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归宿”的传统观念。
关于“葬在柳州”一说,是“死在柳州”(因棺木好),因避讳由改为“葬”。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推荐文章4: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推荐文章5:柳永《望海潮》: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首词写尽了杭州的繁华!
《望海潮》这首词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杭州景象。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运用铺叙手法,着力描写杭州自然环境之隽美、城市经济之繁荣、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借此歌颂了此地的地方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虽有吹嘘政绩、粉饰太平之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一、《望海潮》全文及译文
二、《望海潮》是怎样赞美杭州的美丽的?
从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指自然环境的优美,“繁华”指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描写的都是杭州美丽的自然景观;“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琦,竞豪奢”描写的是杭州的人文景观和经济的繁荣。
从手法上看,词人综合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如点面结合:上片对杭州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繁华富庶的城市景象的描绘是“面”,下片对西湖美景以及百姓安居、官民同乐等和乐景象的具体描绘是“点”。又如比喻:“烟柳画桥”,分别以“烟”“画”比喻柳和桥;“怒涛卷霜雪”以“霜雪”比喻钱塘大潮的浪花,形象生动。再如对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不仅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语言也十分优美。
三、《望海潮》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音律和谐,美好动听是柳永词的一大特征。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运用了“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且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扑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出现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样千古传诵的名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推荐搜索词:
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指的是什么地方
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英文
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谁说的
本文标题: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