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结构图与名称
耳朵结构图与名称推荐文章1:形体结构【耳朵】专项教程
很多朋友在绘画人物的时候都会相对忽视【耳朵】的部分,无论是位置还是结构都很容易出问题。
▲与其他常作为视觉中心的结构(例如眼睛)相比,耳朵在画面中的存在感往往相对较弱。但精准的耳部结构表达,就是能够提升画面整体质量的组成部分了。
▲如果想要被“皇上”称赞双耳形美~就好好按照下文的要点进行学习啦~
下面本文就为大家全面解析【耳朵】的基本画法。
Part1-基本结构
在我们日常绘画的角度,耳朵的表达指的是“外耳廓”部分的结构。
▲图中是生理角度完整的耳朵结构介绍,先别慌着被劝退!作为绘画者,我们其实也可以有更加形象化的记忆方式→
▲【3+Y】记忆法,我们根据耳朵的基本结构走向,可以形象的把内部结构简化成“一个反向的3”和“一个正向的Y”。搭建出基本结构后再做细节上的补充即可。
Tips:并且在表达不同的画风时,耳朵的结构可以做相应的“简化处理”。
▲我们根据不同的画风,人物特点等因素。可以在保证结构准确度的前提下,做相应的简化。
Part2-空间定位
记住了基本结构特点,我们再来解决另一个大问题→耳朵应该画在哪?
Tips:首先强调“空间”这一概念,如果单纯的在2D平面讨论是毫无意义的,一定要站在3D角度思考。
▲【2D坐标】我们先以“正面+平视”的头像来定位。无特殊视角的状态,我们以眼尾的延长线与头部边缘的“交叉点”作为“耳朵上部的起点”。
▲在侧面看的话,耳朵的位置会在头部球体颅骨的中间位置。
▲【3D坐标】我们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人物都不会是无视角状态的。所以当头部发生视角转向后,耳朵也应该随之发生符合“球体转动”的位置变化。
▲把握耳朵位置的时候,我们以头部球体侧面中线确定横向位置;以鼻子所在的空间范围确定高度即可。
Part3-视角表达
接下来我们将前两个要点的内容做整合,得到文本的最终目的。
▲图中是平视视角下,各角度的“耳朵”结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耳朵的独立空间结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朋友在画后脑勺的时候,很容易把耳朵画反。
Part4-应用扩展
在了解清楚人类耳朵的表达方式后,再一起了解一些特殊的耳朵类型吧。
①精灵耳
▲自带魔幻属性的精灵耳,在结构表达中与人类耳朵区别不大。基本可以理解成在“耳轮”上半部分的转折处,发生了拉长的变形。
②兽耳
?
▲大家日常看到喵喵/furry/兽耳娘的时候,往往都会把兽耳看作是特殊的耳形。其实是因为兽耳往往有毛发的遮盖,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是块面感较强的回转形。
▲绘画兽耳的时候,需要注意兽耳与头骨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耳朵厚度和包裹空间的表达。
掌握好以上的4部分内容,大家以后画耳朵都不会再随便翻车喽~
耳朵结构图与名称推荐文章2:听力系统解剖之外耳道篇
俗话说:“一分聋,三分傻”,可见人耳听觉系统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听力康复工来讲,首先应该熟练掌握人耳的基本生理解剖结构及其功能特点。
众所周知人耳的基本功能是听功能,这涉及到整个听觉系统。其实还有一项人体非常重要的功能,即平衡功能。与前庭系统有关。人耳听觉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内耳。
人们每谈及耳朵,首先耳廓的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其实外耳还包括外耳道。耳廓和外耳道是外耳的主要构成部件。
1、耳廓
耳廓主要是具有收集声音的作用。
双耳协同工作可以起到声源定位和双耳听觉平衡立体声的效果。
耳廓由软骨组成,表面覆盖皮肤。耳廓不仅血管少,脂肪层也少,因此,寒冷的冬天,耳廓易被冻伤。
耳廓上主要结构:耳轮、对耳轮、耳轮脚、耳屏、对耳屏、耳甲腔、耳甲艇、耳屏切迹、三角窝、耳垂等。
2、外耳道
成人外耳道起于外耳道口,止于鼓膜,长度约为2.5~3.5cm,直径约为0.8cm。
其中,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软骨部皮肤较厚,有丰富的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分泌耵聍)。骨部皮肤相对较为菲薄。
成人外耳道并不是直线状的,而是呈“S”形的。从外向内,先向前上,然后稍向后,最后向前下。
外耳道有两处狭窄:一处是骨部与软骨部的交界处,另外一处则是骨部距离鼓膜约0.5cm处,此处被称为外耳道峡。
外耳道一端开放,而另一端密闭在鼓膜处,形成一个管腔。
众所周知,如此结构都有其自然的共振频率,耳道也不例外。由于个体差异,外耳道共振也有不同。
多数外耳道共振频率在2000~3000Hz,平均为2700Hz,它包括耳廓共振(2000~5000Hz)和耳道共振(3000~4000Hz)的平均值,共振峰高度约15dB~25dB。在外耳道底部、耳道入口和峡部之间,有迷走神经的分支,所以在制取印模、耳镜检查和佩戴助听器时,有时会出现反射性咳嗽。
外耳道一端开放,而另一端密闭在鼓膜处,形成一个管腔。
众所周知,如此结构都有其自然的共振频率,耳道也不例外。由于个体差异,外耳道共振也有不同。
多数外耳道共振频率在2000~3000Hz,平均为2700Hz,它包括耳廓共振(2000~5000Hz)和耳道共振(3000~4000Hz)的平均值,共振峰高度约15dB~25dB。在外耳道底部、耳道入口和峡部之间,有迷走神经的分支,所以在制取印模、耳镜检查和佩戴助听器时,有时会出现反射性咳嗽。
耳朵结构图与名称推荐文章3:耳朵的结构与功能
1.耳朵的解剖结构如下图
1耳廓2外耳道3鼓膜4锤骨5咽骨管6半规管7椭圆囊8耳蜗9前庭蜗神经
2. 骨迷路解剖见下图
骨迷路由致密的骨质组成,分为三部分:半规管、前庭、耳蜗,三者彼此相通。
骨迷路
3 . 膜迷路是膜质的管腔系统,形态与骨迷路相似。它借细小网状纤维悬浮在外淋巴液中,自成一个密封系统,称为内淋巴系统,膜迷路分为椭圆囊、球囊、壶腹嵴、半规管、前庭水管、耳蜗、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各部位相互交通。
4 . 耳蜗的解剖结构
耳蜗是传导并感受声波的结构。是外周听觉系统的组成部分。声音处理器,当损伤时会引起耳鸣、听力下降等。
5. 迷路的供血情况:椎基底动脉的前下小脑动脉发出迷路动脉(也叫内听动脉)分为前庭前动脉、耳蜗总动脉。详见下图:
左侧内耳动脉供血
6 . 耳朵的功能
产生听觉,维持身体平衡,美观三大功能
产生听觉,声音由外耳道传至鼓膜,由鼓膜将声能变成机械能,并由锤骨、砧骨、磴骨放大至耳蜗,再经蜗神经传入听觉中枢。
维持平衡 前、后半规管、外半规管、椭圆囊、球囊、前庭神经,是人体的平衡器官,人体的平衡需要由前庭系统、视觉、本体感觉、组成的平衡三联,三个壸腹嵴和前庭两个囊斑,分别感受直线及角加速度。三个半规管接近于相互垂直,感受空间任何方向的角加速度刺激。人类日常活动常在平面上活动,主要刺激的是外半规管,临床前庭检查也常是检查外半规管。
耳朵结构图与名称推荐文章4:猫外耳、中耳、内耳怎么分,一张图即可看懂
大家好~宠讯社,您一直在寻找的爱宠科普平台。
耳朵,学术名词叫
前庭蜗器
前庭器用以感受位觉刺激,起到平衡功能
蜗器用以感觉声波刺激,起到听觉功能
前庭蜗器按部位分为
内耳、中耳和外耳三部分
外耳和中耳,是传导声波的装置
内耳,主要用于接收声波和平衡刺激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耳廓的形状,利于声波能量聚集
能收集声音,还能判断声源位置
外耳道,是声波的传导通道
一端开口于耳廓中心,一端终止于鼓膜
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共鸣腔
能使较弱的声波振动得到加强
引起鼓膜振动
中耳,处在内外耳之间
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构成
鼓室中包含锤骨、砧骨和镫骨三块听小骨
它们借助关节连接成为听小骨链
当声波传入,鼓膜震动的时候
听小骨链做杠杆运动,使声波传入内耳
内耳
功能是接收声波和平衡刺激
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
内耳有个像蜗牛外壳的结构,叫耳蜗
耳蜗中充满液体
声波振动时,液体就开始运动
带动毛细胞,将振动波转化为电流脉冲
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
这样,就听到声音了
内耳里的半规管
是维持姿势和平衡相关的感受装置
保持平衡,全靠它了
耳朵构造如此精密,一定要好好爱护
求关注关注关注
了解更多宠物科普文章,观看更多宠物萌趣视频,请关注我们,每日都更新喔
耳朵结构图与名称推荐文章5:解剖丨外耳、中耳、内耳
图片可点击放大查看
左侧颞骨:外侧面观、内侧面观、下面观
外耳、中耳和内耳
左侧听器在颞骨内的透视图
冠状CT示外耳道和中耳,鼓膜(箭)
箭头分别所指:听小骨、半规管、颈内动脉
左侧鼓室内侧壁前外侧面观
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
面神经颞内段以及相关中耳结构
鼓索神经
左侧骨迷路
半规管横切面
内耳道底
↓ 内容节选自:
《格氏解剖学:临床实践的解剖学基础》
耳朵结构图与名称推荐搜索词:
1.耳朵结构图与名称的功能
2.耳朵结构图与名称简笔画
3.耳朵结构图与名称图片大全
本文标题:耳朵结构图与名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