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推荐文章1:今天抗击疫情的两个药方,竟是2000年前的这个人研制出来的
意大利新冠肺炎爆发后,我国援助了大量医疗物资,其中包括两种草药:连花清瘟和金花清感。
这两个药方,出自于将近2000年前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因成就卓著,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东汉末年,战乱频发,饿殍遍野,因此,导致了瘟疫的横行,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被病魔吞噬生命,十室九空。
张仲景原本属于一个200多人的大家族,瘟疫袭来后不到10年间,他有三分之二的亲人都因染病,陆续离世。
建安年间,张仲景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为了抗击疫情,拯救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张仲景立志找到治疗瘟疫的方法。
张仲景想亲自为百姓们治疗,以了解瘟疫的传播途径和发病症状,但是,朝廷有明文规定,官员不能私下与百姓接触。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张仲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让衙役们在官府门口贴了一条告示: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这两天,大开衙门,官老爷亲自坐堂,为百姓免费看病。
老百姓们对张仲景的做法无不拍手叫好,每当他坐堂问诊的日子,官府门前都人潮汹涌,就连外地的患者,也都拖着行李,慕名而来。
在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下,张仲景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他发现,大多数患者最初是肚子受了风寒,引起腹泻,若久久不愈,就会发生病变,导致瘟疫的爆发。
所以,要想根除瘟疫,就要先找到治疗伤寒症的药物。张仲景埋头研究,发明了一种名为“寒食散”的药,是伤寒病的克星,很大程度上阻止了瘟疫的扩散。
张仲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整理成《伤寒杂病论》,细致地辨别患伤寒者在不同阶段的症状变化,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以供其他医生们参考。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医术是“父传子”的世袭技能,张仲景肯将自己的医学经验分享给同行,是非常伟大的行为。
张仲景特别讲究“医者仁心”,不仅医术高明,而且还乐善好施,经常帮助没钱看病的老百姓。
有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张仲景在河边散步,发现结冰的河边,竟然躺着很多衣不蔽体的老百姓,他们因为战乱流离失所,很多人都被饿死、冻死。
张仲景非常心痛,他让徒弟们拿着自己的钱,在南阳东关的空地处搭了一个棚子,为穷人们分发食物和抵御寒冷的衣物、药物。
这种药物,是张仲景精心研制出来的,名叫“祛寒娇耳汤”。首先,把羊肉和祛寒的草药一同放在锅里煮熟,捞出剁碎,再用面皮将其包裹成耳朵的形状,再放回锅内用原汤煮熟,就可以食用了。
施舍食物的第一天,刚好是冬至,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很多流浪者拿到食物后,都被感动得泪流满面,无不称颂张仲景的仁善之心。
后来,每到冬至这天,人们都要吃饺子,来纪念这位伟大、无私的张仲景。
张仲景离世后,他的灵位被当地百姓供奉在南阳“医圣祠”,他的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也被世世代代的人所铭记。
直到今天,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仍然散发着理性的光芒,在这次新冠肺炎抗击战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发布了以《伤寒杂病论》中多个经典方剂组合而成的“清肺排毒汤”,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张仲景可能想不到,在他去世将近2000年后,他的著作还在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推荐文章2:大疫出良方(杏林寻宝·中华传统医药漫谈)
“疫,民皆疾也。”瘟疫自古就是一个社会难题,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抗疫的记载。据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统计,历史上有详细描述的“大疫”,周代有1次,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曹植在《说疫气》中以“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来形容疫情中的民间惨状。每一次疫情的发生,都是一次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考。在这一次次的战疫中,中国人顽强抗争,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良方。大的疫病以后通常会出一批好药,所谓“大疫出良方”。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就《伤寒杂病论》一书,载方113个,例如: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胆道蛔虫的乌梅丸,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茵陈蒿汤,治疗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等,都是临床中常用的良方。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瘟疫的方剂。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仅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
北宋期间发生14次流行病,其中有12次政府都颁医方,派官施药救疗。据北宋许洞的《虎铃经》记载,当时防治疫气的药方有“时气疫方”“霍乱吐泻方”“山瘴疟方”“瘟疟方”等。这些良方也沿用至今。
大疫出良方,大疫出良医,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做斗争实践中经验的总结。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界同仁通过临床实践,筛选出一批有效的方剂。
其中,临床救治组在前期的临床观察基础上,总结推出了以清肺排毒汤为代表的“三药三方”,在临床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冠疫情暴发,清肺排毒汤列入临床治疗期首选,并作为通用方,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清肺排毒汤在抗疫过程中大显身手,临床证明总有效率达90%以上,成为中医抗疫利器。此方出自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葛又文,他对湖北尤其是武汉当时的气候进行了分析。我国南方突来寒潮且阴雨绵绵,湿气更盛,再加上武汉地处汉江平原,湖泊河流众多,故初步判定,从中医角度看,新冠肺炎主要是因寒湿而起的寒湿疫。葛又文认为,邪气容易入里且易于传变,致使各个脏器受邪。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病因病机病理复杂,病毒对人体损伤严重。用药如用兵,治疫如救火,要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阻击疫情。治病讲究理法方药,用药讲究君臣佐使。葛又文依据前期有关资料,综合分析本次疫情特点,统筹考虑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这一治疗寒湿疫的经典医籍里的处方,最终决定将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四个方剂、21味药有机组合在一起,化裁为一个新的方剂。这个方剂不以药为单位,而是以方剂为单位发挥作用,方与方之间协同配合,使其在同等药量的情况下产生几倍量的效果,从而加快寒湿热毒排出的速度。此方剂一出,专家们迅速组织指导临床用药,疗效显著。
(系北京朝阳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推荐文章3:学《伤寒论》,先了解医圣张仲景的心法
本 期 导 读 :
六以法律,了解仲景心法,依循医圣思路,学好《伤寒论》。
什么是律?
「律」,是医圣张仲景的心法。
医圣张仲景是从宋代以后被官方认可的中医界圣人,他写了一本书大家都知道,叫《伤寒杂病论》。原书因时间久远以及战乱等等原因已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两本,一本《伤寒论》、一本《金匮要略》是宋代官方专设的医书局整理出来的。
还有一本书叫《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据说是仲景的后世所传承下来的。有文献考据说这本书不是真实的,但个人的观点看重要的是它在临床上的效果。如果说《桂林古本》里面的方子在临床上有效,那么这本书就可以认定为是真的,这是从医疗的角度来看待。
关于「律」,《黄帝内经》里把「律」的前面加了一个数字叫做「六以法律」,数字6就是一个律。
什么是律呢?律就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地自然的规律。
数字6有什么特点呢?这得从《河图》说起,地球自转和地球的公转产生了12的这个次序,地球自转一圈是12个时辰,地球公转一圈是12个月。这12个数字,古人用一种形象化的方法来做了比喻,就是十二生肖,第一个生肖是子鼠,第二个是丑牛,第三个呢是寅虎,第四个是卯兔,第五个是辰龙,第六个是已蛇……
其中第六个数已蛇,就是「律」的概念。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演算一下,用「6」这个数字与其它的数字碰一碰,所谓碰一碰用数学语言来讲就是「相乘」,中医把这种情况叫做气交,一个数字代表一种气,两个数字的相乘,就表达为两种气的相交汇。
6乘1=6,
6乘2=12,
6乘3=18,
6乘4=24,
6乘5=30,
6乘6=36
……
大家拿出纸笔,将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分别代表1到12的数字,在纸上排成一个圆,6乘1=6,就落在巳蛇这个位置上,12落在亥猪的位置上。继续往下推,子是1,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亥就是12,继续往下推的话子就变成了13、丑就变成了14,这就变成了第二圈。那么18这个数字是在已蛇的这个第二圈的位置。
以此类推24,就是亥的第二圈,30这个数是在已蛇的第三圈的位置。把6这个数字从1乘到12,就会出现一个规律,当所有的数字与6相交,即相乘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运动轨迹只在已和亥之间运行,它会形成像一个管子一样的形状。
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怎么理解这种现象呢?就是任何的数字碰到6,都会进入这个管道来,或者说进入到这个来回往复的轨迹里来,这种运动轨迹我们中国古人把它称作律管,律这个字就是这么出来的,叫六以法律。
它是一个实际计算的结果,这个实际计算的参照系就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自转产生12个时辰,公转产生12个月份,1到12所有的数字都可以归为以6为基数的一个来回往复的运动轨迹里边,形象的比喻就像一个律管。
律管就是类似笛子、洞箫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六以法律的一个客观的基础,它是计算出来的结果,非常客观、非常理性。中医理论是客观的,不是我们主观想像出来的,它有一个实际的计算过程,它是很科学的一套学问。
「律」的应用
「律」这个字或者数字6与伤寒论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律是医圣张仲景的一个心法?
仲景在学习中医时和我们一样,会接触到大量的不同流派的理论,有没有一种流派学说能够说服他?史书上记载有一句话评价仲景「识用精微过其师」,就是说仲景比他的老师还要厉害。
仲景应该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一个问题必须搞得清清楚楚,才能够变为文字,在他的书里边写下来。从这个角度去看,能够说服仲景的理论应该也是比较客观的理论。《黄帝内经》里面明确给出「六以法律」,仲景当年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被这种比较理性、客观的理论所说服,他才会去写成一本书,就是《伤寒杂病论》传于后世。
仲景的临床水平也非常高。仲景大概在四、五十岁之间写成《伤寒杂病论》,虽然从临床的时间来看,他跟那种十几岁就开始临床,一直活到了九十多岁还在临床的中医大家们比,他的临床经验应该不如九十多岁的人那么多。但这并不妨碍仲景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写下这本《伤寒杂病论》来。
医生分两种,一种是他不断地临床,取得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认识和方法;还有一种就是有传承,而且这种传承是比较理性、确定的一种传承,即使他可能没有那么多的临床经验,但不表示他认识问题的层次不够深刻。也就是说一种是临症型的,一种是境界型的。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临床的经验,加上对问题认识的深度,两块结合起来会更加完善。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这本书里面具体写出来六病,目录的顺序是这样的,叫「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辨太阴、辨少阴、辨厥阴」,一共是六篇来辨。分六篇来辨,其实就是六以法律的应用过程。
由于这个数字6过于抽象,在应用上就给它贴上一个标签,就是我们中医讲的叫做标本中气的「标」,这个标签的具体名字叫什么呢?
叫做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你会发现仲景在写这个篇名的时候是这样写,大家注意次序、顺序和停顿:「辨」,「太阳」,这是六律中的一个标签,接下来是「病」、「脉」、「证」,最后是「并治」,这应该是伤寒论的篇目的一个正确的读法。
以前你可能不注意的时候就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这样一口气读下来,这样读是不对的,准确的读法应该是「辨」,然后顿一下,「太阳」再顿一下,然后是「病」顿一下,「脉」顿一下,「证」再顿一下,最后是「并治」。为什么要这么读?因为实际上这六篇是对律的一个具体应用过程,先贴上一个标签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中医称之为三阳、三阴。
贴完标签之后,后面还有东西,病、脉、证这三个字呢意思是完全不同的。仲景主要摸三部脉,人迎、寸口和趺阳。「证」,大家可能听说过方症相应吧,就是你身体不舒服的一系列表现,称作为症状。把所有的症状综合起来,我们中医给一个词叫做「证」。
症状的「症」是病字头的「症」,辩证的「证」是言字旁加一个正确的「正」,它们两个性质是不一样的,症状是具体的一个身体不舒服的表现;而辩证的「证」是把所有这些不舒服表现的这些症状综合起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诊断结论的意思,它是一个集合的概念。
最后还有一个字「病」,它就是一个固化的症,这个症变成一个长期的、本质性的、根源性的内容。在中医看来,「症」是经常会变化的,但是病变化得就很小。
整个伤寒论来讲,辨什么什么病脉证,病是相对固定的一种表现,可以把「病」这种比较固定的表现称之为数的内涵,把「证」称之为象的内涵,把「脉」称之为气的内涵。
也就是说,仲景写这本书的时候,辨什么什么病脉证,就是数、气、象这么一个顺序,最后「并治」再来辨它,这个过程叫做理,也就中医讲的「象数理气」都是合一的。
大家知道仲景是东汉末年时候的人,汉代的显学,也就是主流的学问叫做象数易学。仲景是做到了长沙太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委书记,是一个省委书记的身份的中医爱好者,他能做到太守这个位置必定精通当时的显学,好比我们今天大学生必定要学一门外语。
他的思想必然包含了象数易学,所以伤寒论的这个篇目以辨什么什么,病、脉、证、并治这样去读,才能契合仲景的思路,有和医圣相同的思路你才能去按照他看问题的角度去学习伤寒论。
把「律」的内容分享给大家,首先律是一个很客观、很理性的计算出来的理论;第二点,仲景在这个编排、安排《伤寒杂病论》这本书的篇目的时候,他脑子里有一种思路,就是象数理气的思路。大家学习《伤寒论》从「律」入手,依循医圣「象数理气」的思路,希望能有所帮助。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推荐文章4:说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读懂了伤寒杂病论,也就明白了如何解决自身内部问题的方法了
为何中医独尊《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自古就是殿堂经典,民间少有人懂。如果说老子、庄子替我们解决了人与大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孔子、庄子解决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那张仲景先师的《伤寒杂病论》则替我们解决了人自身内部的问题。以上三大科学体系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根本,是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
关于中医的书籍汗牛充栋,为何独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而不是《黄帝内经》呢?因为《伤寒杂病论》是医生临床治病的一个方法系统,而《黄帝内经》更像是一部论文集,所以它是一个多元的理论系统。理论学的再好也成不了一个医生,而学明白了《伤寒杂病论》是直接可以治病救人的。
《伤寒杂病论》是一个治病救人的方法系统,它教我们的是一个大的规矩,大的系统。大的系统下面又有子系统,脉络清晰,理法严谨,用药精细,效果灵验。它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的内涵,它的核心思想是超过我们现代的。
《伤寒杂病论》的历史局限
但是受历史的局限,导致它本身没怎么讲道理,而是直接是教你怎么做,这就造成近千年来后世很多医学大家都未完全将伤寒论的核心释读出来,无一例外都落入了以经释经的窠臼。所谓以经释经就是用概念来解释概念,这就造成中医说不清自己的理论以至落人诟病。
其实不光中国医学有这个问题,中国有很多好的东西都没留下理论,这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特点。比如说越王勾践剑,这是中国冶金术发达的明证,即使到现代也无法完全明白其工艺原理。
关于历史局限原因的猜想
是什么造成这些现象的呢,我们可以臆测一下。中国古人可能认为述而不作是一种美德,更强调身教,以身作则,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就是让你把事做好就行,说不说没什么关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经典著作,大多都是其弟子收集整理师傅的言行辑录而成。老子的《道德经》是个例外,不过原先老聃也是不准备写的,是他过函谷关的时候关令尹喜强留下来而作出来的。
《伤寒杂病论》的核心是六经辩证法,正是因为千年来伤寒六经没有被真正理解,所以后世医家才会衍生出了“八纲辩证”、“脏腑辩证”、“经络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因辩证”六个辩证法。这六个辩证体系每一都不完整,只是对《伤寒杂病论》六经辩证体系不完整的理解罢了,如果真的弄明白了六经辩证,后世这六个辩证法都没有出来的必要了。(这就有点像金庸武侠世界里面,后世武学所处时代越晚则武功越弱,就好比如果北冥神功能够完整流产下来,后世就不会再创造出吸星大法这种副作用大的内功了。)
想要更好理解《伤寒杂病论》,一定要看郭生白的《说白伤寒论》
郭老在70~80年代写的《伤寒六经求真》也没能把“六经”的核心给完全释读出来,直到郭老70岁以后,重新整理《伤寒杂病论》的过程中,才算是真正明白了《伤寒杂病论》的思想,所以郭老希望能够说白它。通过“说白”的形式,讲这部殿堂级的经典教给社会,教给全体人民,让它重回民间,让所有同胞无论学历高低,都能明白我们民族有这么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
郭老相信,通过说白《伤寒杂病论》是能够促使我们今天走出健康危机的困境的,也能帮助世界人民走出这场健康危机。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推荐文章5:医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写了什么?
《伤寒杂病论》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共十六卷,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注释、研究、整理甚广,并形成了伤寒学派和经方派。《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促进了中药方剂治法的应用发展,被后世称为“医门之圣经”。
《伤寒杂病论》共载方360余首,许多名方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沿用。仲景方剂被称为“经方”。经方在君、臣、佐、使的配伍运用和加减变化上具有严谨的法度,遣方用药,各具特点。如伤寒六经各有主证,主证有其主方,主方有其主药,根据病证变化,加减化裁,极其灵活。方药剂量也颇有讲究,方中某一药物剂量的增损,即左右整个方剂性能,时至今日仍屡屡见诸临床,故后人有云“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
《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史上第一部从整个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入手,根据病邪侵害经络、脏腑的盛衰程度,病人的正气强弱以及有无宿疾等条件,寻找出伤寒发病的规律,并提出了以六经论伤寒的辨证方法,阐述了各种病理情况下的治疗原则和指导药方的医书。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推荐搜索词:
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全文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意义
本文标题: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