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皮肤病的照片推荐文章1:夏天9种常见皮肤病的病因、症状汇总及治疗方案

  夏天,又到了皮肤病肆虐的季节!今天为大家整理了9种常见皮肤病的症状、特点、病因和治疗方案!希望对各位有用!


  一、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其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


  ?、症状:皮疹多形性、瘙痒剧烈,急性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皮肤损害表现为多形性,即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结痂、脱屑等各种皮疹可互见。


  1)急性湿疹:皮疹表现为密集的针头到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有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分布对称;多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者可弥漫全身;自觉瘙痒较重,常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总之皮疹潮红肿胀等急性炎症明显;(如图1)


  2)亚急性湿疹:经急性发作后,红肿及渗出减轻,皮疹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自觉剧烈瘙痒;


  3)慢性湿疹:由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成,皮肤肥厚,粗糙,呈苔藓样变,多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发病。(如图2)


  图文无关


  ?、特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任何季节;皮疹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最易发的部位是头面、耳后、四肢、手足、阴囊、肛门等。


  ?、病因:近年来湿疹发病率明显上升,这可能与化学制品滥用、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大等因素有关。


  ?、鉴别:


  1)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后者多见于颈项、肘和尾骶部,主要皮疹为苔藓样变,无多形性皮疹,无渗出。


  2)手足湿疹和手足癣:手足癣皮损为单侧发生,皮疹边界清楚,有鳞屑附着,常在夏季加重。


  ?、治疗:


  口服药:敏迪,维生素B族,维生素C,及钙,还可以口服荨麻疹丸,中药制剂副作用小,而且中药制剂可以有整体调节的功效,有利于慢性病的有效治疗。


  外用药:丹皮酚、曲咪新软膏、皮炎平、艾洛松。


  二、药疹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栓剂吸收、外用透皮吸收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


  可以引起药疹的药物很多,最常见的有抗生素类药、磺胺类药、镇静药和解热镇痛药、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等。


  ?、症状:


  1)固定红斑型:这是最常见的一型。好发于手足背及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唇、外生殖器、肛门等处。


  皮疹特点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斑,直径一般1~2cm或更大,境界清楚,多数是单发,少数也可多发,紫红斑中央可出现水疱或大疱,持续7~10天,消退后留有暗褐色或棕褐色色素沉着斑,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自觉症状仅有轻度痒感及灼痛感。


  如再次用致敏药物,又会在原处发生同样皮疹,随着复发次数增加,皮损数目亦可增多,面积可扩大。反复发作后,遗留的色素沉着斑不易消退。


  2)荨麻疹性药疹:较常见。症状与急性荨麻疹相似,但风团颜色较鲜红,皮疹持续时间较长。严重的可伴有发热、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血管性水肿和蛋白尿等。


  图文无关


  3)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皮肤上出现弥漫性鲜红色斑或半米粒大的红色斑丘疹,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可泛发全身,类似麻疹或猩红热。


  4)多形红斑型:特点是豌豆大至蚕豆大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或丘疹,中央常有水疱,对称发生于四肢伸侧、躯干,境界清楚,有痛痒感。重症病人的口、眼、外阴黏膜会发生水疱糜烂,剧烈疼痛。


  5)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这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皮肤出现弥漫性紫红或暗红斑片,并很快出现松弛性水疱、大疱及表皮大片松解脱落,疱壁易被撕破和脱落,露出糜烂面,渗液较多。


  同时有高热、疲乏、咽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容易继发感染,发生肝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或内脏出血。此病死亡率高,应当送患者及时就医。


  ?、特点:任何一种药物,包括保健品在内都可能引起药疹。


  ?、病因:可以引起药疹的药物很多,最常见的有抗生素类药、磺胺类药、镇静药和解热镇痛药、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等。


  ?、鉴别:


  1)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药疹与麻疹或猩红热


  区别是麻疹或猩红热没有近期用药史,并且出现皮疹前有上呼吸道症状(感冒,流涕,咳嗽,头痛等);而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药疹没有上呼吸道症状,且有近期用药史。


  如果在发病前20天内使用了以前未用过的药物,或以前用过但此时服用时药物已过期,或此次服用的和以前的非同一药厂生产,就可诊断为药疹;


  2)多形红斑型药疹与多形红斑:区别在于后者无近期用药史。


  ?、治疗:


  局部治疗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氧化锌软膏、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外用抗菌药制剂等。


  口服药物可选择:抗组胺药、口服激素、雷公藤多甙片。


  三、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产生红斑和风团,伴瘙痒。


  荨麻疹的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其常见类型有急性和慢性两种。


  ?、症状:


  1)急性荨麻疹:皮疹为大小不等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数小时内风团可出现或消失。


  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或窒息。


  2)慢性荨麻疹: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病程在6周以上。


  图文无关


  ?、特点:花粉诱发的荨麻疹,春季多发。


  ?、病因: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但空气中的花粉、尘螨等是重要的诱因。


  ?、鉴别:注意与荨麻疹性血管炎、丘疹性荨麻疹鉴别。


  ?、治疗:去除可能的诱因,长期反复者,最好查过敏原,针对性避免或脱敏治疗;口服抗组胺药;严重者必要时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四、季节性面部皮炎


  为一种好发于春季,由花粉等引起的皮炎。多见于女性。


  ?、症状:颜面、颈部轻度红斑、丘疹、肿胀,伴瘙痒,严重的可出现渗液,后期可皮肤轻度肥厚,有脱屑。


  ?、特点:春季好发,每年反复发生,轻者过了春季可自行消退。有些人伴有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等。


  ?、病因:空气中的花粉。可查过敏原明确。


  ?、鉴别:需要与化妆品皮炎及日光性皮炎鉴别。


  ?、治疗:应注意皮肤的清洁、保湿;对症抗过敏治疗;如长期反复发生,比较严重的,最好查过敏原,针对性脱敏治疗。


  五、日光性皮炎


  是一种常见的对日光中紫外线过敏的疾病,好发于春季和夏初。


  ?、症状:在曝光部位出现境界清楚的红斑,鲜红色;随后红斑颜色变暗、脱屑,留有色素沉着或减退。自觉烧灼感或刺痛感,常影响睡眠。


  ?、特点:主要分布于面、颈及手背等暴露部位,一般在日晒后数小时或数天出现。


  ?、病因:日光中的紫外线。可做光敏试验明确。


  ?、鉴别:注意与接触性皮炎和红斑狼疮鉴别。


  ?、治疗:防晒;对症抗炎治疗;可口服硫酸羟氯喹抗光敏;尽量避免吃光敏性食物或药物,如香椿、香菜、芹菜、黄泥螺、皮皮虾、磺胺、四环素类药物等。


  六、激素依赖性皮炎


  由长期不恰当使用外用软膏的激素引起,因为症状类似吸毒成瘾,停用后皮炎反复加重,又称为激素成瘾性皮炎、激素戒断皮炎。


  ?、症状:皮肤出现明显鲜红色斑,表面光滑、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干燥、脱屑等。遇热症状加重。


  ?、特点:最常见于面部,多数有刺痛、烧灼和瘙痒感。


  ?、病因:长期反复外用激素≥1月。特别小心:有些不正规的面膜或护肤品中含有激素,这些产品的特点就是短期内效果奇好。


  ?、鉴别:需要和口周皮炎、激素过敏及原发皮肤病停药复发鉴别。


  ?、治疗:


  停用一切外用激素;


  保湿:增加角质层内水分,恢复皮肤屏障;


  抗炎:局部外用免疫调节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软膏,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或依巴斯汀片等。


  如继发感染,需要同时使用抗生素。


  七、化妆品皮炎


  是指由化妆品刺激或过敏引起的皮肤病。


  ?、症状:出现红斑、丘疹,严重者出现水疱、渗液,自觉瘙痒。


  ?、特点:常见于面部使用化妆品的部位,停用后缓解,再次使用复发。


  ?、病因:对化妆品中的一些成分过敏,如肉桂醛、苯甲醇、熏衣草油、依兰油、颜料、香精等。必要时可以做斑贴试验明确过敏原。


  ?、鉴别:根据明确的化妆品接触史可与其他过敏性皮炎区别。


  ?、治疗:停用并及时清除皮肤残留的引起过敏的化妆品;抗过敏治疗;可使用适合敏感皮肤的医学护肤品。


  八、丘疹性荨麻疹(虫咬性皮炎)


  是由昆虫叮咬皮肤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病,又称虫咬性皮炎、单纯性痒疹,春秋多见。


  常分批发生于躯干、四肢伸侧,自觉瘙痒。皮损为红色风团样丘疹,呈纺锤形或圆形,中央常有丘疱疹、水疱或大疱。


  ?、症状:局部红肿,常呈梭形,表面可出现水疱及大疱,皮损中心有时可见叮咬痕迹。自觉奇痒,有时有刺痛、灼疼。


  ?、特点:尽管成人也可发生,但最常见于儿童,而且比较重。


  ?病因:常由蚊、白蛉、蠓、蚋、臭虫、蚤、虱、螨虫及其他昆虫叮咬引起。


  ?、鉴别:注意和荨麻疹鉴别:后者多发于夏秋季节,儿童尤多,为风团样丘疹性皮疹,可与某些昆虫如蚊虫、螨、跳蚤、臭虫等叮咬有关,且风团样丘疹不会时起时消。


  ?、治疗: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对于易发生本病的患者,在春秋季节尽量少到花草多的地方;


  一般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激素软膏,合并感染时可给予抗菌素。


  有全身症状可用抗组胺药物,如果非常严重,必要时使用激素治疗。


  九、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接触某种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症状:主要表现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甚至大疱。急性接触性皮炎皮疹只局限于接触部位,并且皮疹形状与接触物形状一致。如果接触物为长方形,其边界很清楚。


  ?、特点:只局限于接触部位,并且皮疹形状与接触物形状一致。去除接触物,适当处理后皮损一般很快消退。


  ?、病因:能引发接触性皮炎的物质有很多种,可分为动物性、植物性和化学性三大类。在医院,斑贴试验是诊断接触性皮炎的最简单可靠的方法。


  1)动物性物质包括动物毒素,如昆虫分泌物、毒毛等;


  2)植物性物质包括花粉、叶、茎、花及果实等;


  3)化学性物质是引起接触性皮炎的主要原因,主要有金属及其制品、塑料、橡胶、香料等。


  ?、鉴别:


  1)接触性皮炎与急性湿疹:急性湿疹的病因一般不明确,发病常呈泛发性,损害呈多形性,病程较长,且有复发倾向。急性接触性皮炎的接触史明显,病变局限于接触部位,皮疹形状与接触物形状一致,搔抓后可将致病物质带到远隔部位并产生类似皮损。


  2)面部接触性皮炎与皮肌炎:后者多发生于双上睑,为水肿性紫红,伴有全身无力症状和肌酶谱升高等。


  ?、治疗:


  口服药:抗组织胺药类:皿治林、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荨麻疹丸。


  外用药:丹皮酚、曲咪新软膏、艾洛松、皮炎平。


  联合用药:维生素C或B族、钙剂、氨基酸软胶囊、氧氟沙星凝胶。


  常见治疗方法


  ?、轻度皮肤过敏


  如果只有轻微的红斑、少量细小鳞屑,无明显水肿,瘙痒不明显者,只需尽量避免诱发因素,同时使用医学护肤品的保湿舒敏系列产品,可以不用药物。


  ?、中度皮肤过敏:


  有红斑、丘疹、水肿,伴明显瘙痒者,可短期使用激素软膏,如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地奈德软膏或糠酸莫米松乳膏,但连续使用最好不超过2周,而且应在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停药。


  如果长期反复发生,则最好外用免疫调节剂,如0.03%他克莫司软膏或吡美莫司软膏。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啶片或依巴斯汀片等,也可配合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


  ?、重度皮肤过敏:


  除了中度的症状,还出现水疱和流黄水。则需要用2%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冷敷,将4~6层纱布浸湿拧干,以不滴水为度,敷于面部红斑处。


  湿敷时保持纱布冷湿,每次15~20分钟,每天2~3天。冷敷后短期使用激素类软膏或免疫调节剂软膏(同前)。


  如果一般抗过敏药效果不佳,需要短期全身使用激素,一定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继发感染,则需要口服或外用抗生素。


  ?、荨麻疹:应以口服抗组胺药为主,一般没有必要外用药。


  ?、丘疹性荨麻疹(虫咬性皮炎):应以外用药为主,严重的可配合口服药。


  注:本文仅用于交流学习使用,若有身体不适请前往正规医院治疗


  各种皮肤病的照片推荐文章2:“多事之秋”,这四种皮肤病一定要提防

  :王碧辉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


  “医生,我皮肤很痒,腿上都抓出血了。”“我两只胳膊全是红点,痒得难受。”多事之秋,不少人饱受皮肤病困扰,甚至影响到生活和工作学习。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肖明辉介绍,进入秋季,天气逐渐转凉,人体新陈代谢变缓,汗腺以及皮脂腺的分泌量减少,皮肤表面的水分随之减少,导致皮肤干燥。同时,气温的变化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易受到细菌、真菌或病毒的感染,从而患上皮肤病。肖明辉提醒,多事之秋要提防以下四种皮肤病。


  皮肤瘙痒症


  秋高气爽,空气中的湿度也下降,皮肤容易干燥,引发瘙痒,尤以双侧小腿多见。特别是老年人,由于皮脂腺分泌功能有所减退,皮肤更加干燥。另外,一部分人喜食辛辣刺激食物,也会加重皮肤瘙痒。


  防护措施:1.不宜洗澡过勤,水温不要太热,洗澡时不要使用碱性肥皂和浴液,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洗浴后可用凡士林等涂抹加强保湿防护;2.饮食方面,多食一些富含维生素B、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苹果、橙子等。海鲜、辣椒、酒等刺激之品尽量少食用;3.在比较干燥的部位,如四肢、足跟、手掌等部位每天可以擦润肤乳;4.皮肤痒时,切不可用热水洗或者抓挠。


  虫咬性皮炎


  本病多由螨、蚊等叮咬引起,或与秋天气温骤变、温差大及食用某些食物如鱼、虾有关。儿童较为常见,皮疹多发于躯干及四肢伸侧,皮损常局部红肿,可表现为丘疹、丘疱疹等,顶端常有小水疱,自觉瘙痒,皮疹往往1~2周消退,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新发皮疹可反复出现。


  防护措施:1.外出时穿长衣长裤,做好防护措施;2.随身携带风油精类搽剂,叮咬后可立即涂抹,有利于减轻局部反应;3.家养宠物要勤洗澡减少感染率;4.过敏体质者及小孩抵抗力差,平时应避免去草丛等蚊虫多的地方;5.过敏体质者需忌口,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少食海鲜;6.保持室内干燥通风,室内尽量不摆放植物;7.换季衣物洗晒后再穿。


  银屑病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反复发作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秋冬季节天气干燥,症状往往容易加重。


  防护措施:1.有银屑病病史的患者要多喝水,成人每天需要饮水1500~2000毫升,多吃梨、黑木耳、冬瓜等新鲜蔬果,限制煎炸、油腻、盐腌等刺激食物;2.上呼吸道感染是该病的重要诱发因素。秋季早晚温差大,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诱发该病;3.住所尽量阳光充足,避免潮湿;4.选择纯棉、宽松、柔软的贴身衣服,衣服在洗涤时一定要清洗干净;5.精神因素对银屑病患者的病情有很大影响。因此,银屑病患者应该让自己保持愉悦的心情。


  结节性红斑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链球菌或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一般中青年女性较为常见,秋季是该病的高发季节。皮疹常常表现为散在分布的数个皮下结节,稍隆起皮面,伴有压痛,多见于双下肢伸侧。可自行消退,但常复发。


  防护措施:1.秋季天气转凉,注意防寒保暖,多喝水,避免着凉感冒;2.避免劳累、久行久站,防止下肢血循不畅;3.多吃祛湿热的食物,如薏苡仁、绿豆、赤小豆、冬瓜等,忌吃鱼虾、酒、辣椒等辛辣、油腻之品;4.一旦发病,要卧床休息,适当抬高患肢。还要寻找病因,对症治疗。


  肖明辉介绍,中医认为,皮肤与脏腑、经络联系密切,中医药对于皮肤养生防护及治疗注重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有诸内必形诸外。防治秋季皮肤病,要从调养身体内部开始,方可收到理想的疗效。对于已经患病的人,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切勿盲目用药,轻信偏方。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END——


  ⊙版权声明:文章选自网络,如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翃笙


  ⊙运营编号:YNZY0007


  各种皮肤病的照片推荐文章3:蟾皮病、糙皮病、癞皮病、鱼鳞病,都是些什么病?

  蟾皮病,是一种维生素A缺乏所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全身皮肤干燥、粗糙和四肢伸侧皮肤毛囊角化性丘疹,皮肤表现为“蟾蜍样”外观,以及夜盲症、干眼病和Bitot斑等。1930年我国皮肤病专家胡传揆等首先指出蟾皮病与维生素A的关系。补充维生素A可治愈。


  糙皮病,又称培拉格。为烟酸缺乏症,是因烟酸类维生素缺乏,临床以皮炎、舌炎、肠炎、精神异常和周围神经炎为特征的疾病。本病曾流行于吃玉米而不加辅食的贫困人群,而称为玉蜀黍疹。当前偶可见到,大多为酗酒、慢性腹泻患者,严重缺乏蛋白的节食者以及长期接受异烟肼或巯嘌呤治疗的患者。通过补充烟酸、烟酰胺可完全缓解。


  也有人将糙皮病称为癞皮病。但癞皮病应是以烟酸与色氨酸缺乏为主的多种营养素缺乏病,通常同时缺乏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叶酸和氨基酸,但卟啉及其类似物增加、日晒、局部摩擦、重体力劳动等可促发或加重本病。因此,癞皮病需要补充富含多种维生素的营养素。


  鱼鳞病,是由于表皮细胞的稳定机制紊乱、分化或代谢异常,导致皮肤干燥、表皮脱屑缺陷伴有鱼鳞状鳞屑。大多为先天性的,也可以是获得性的。寻常型鱼鳞病较常见,也常称为蛇皮病或干皮病。保持皮肤滋润,可减轻皮肤干燥、脱屑或瘙痒。


  此外,还有鸡皮病,医学上曾称毛发苔藓、毛周角化病、毛发角化病,现称为毛囊周角化病,是一种慢性毛囊角化性皮肤病。其特征为在毛囊口内有一小的角质栓或大如针头与毛孔一致的角化性丘疹,互不融合,持久而散在分布簇集成群,类似“鸡皮”外观,因而被百姓称为“鸡皮病”。常伴有程度不等的毛囊周围红斑。一般不需治疗。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各种皮肤病的照片推荐文章4:这个病,才叫“牛皮癣”

  什么是“牛皮癣”?


  如果患者来看病,医生和患者说:你得的是牛皮癣。


  患者一般就会问:牛皮癣?是那种治不好的皮肤病吗?他们都说这是“不死的癌症”。


  老百姓心目中的“牛皮癣”一般指的是西医说的“银屑病”。


  什么是“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特点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


  皮疹顶部的鳞屑易剥脱,剥脱后可见一层薄膜,刮掉薄膜,可见到点状出血,这三点特征构成了“奥氏三联症”,就可以确诊“银屑病”。


  中医古籍中记载的皮肤病和“银屑病”能对得上的是“白疕”、“干癣”、“松皮癣”等。


  《诸病源候论》称白疕:“但有匡廓,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


  《医宗金鉴》称白疕:“形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


  本文由 皮肤科陈梦学医生 原创

  如果牛皮癣不是“银屑病”?那到底是什么病?


  在《中医外科学》中,明确把西医的“神经性皮炎”与“牛皮癣”相对应。


  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好发于颈部两侧、肘窝、腘窝、腰背部、骶尾部、眼睑、腕部、踝部等,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藓化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


  神经性皮炎的皮肤粗糙增厚,像牛皮一样又厚又硬,所以老祖宗才管这类病叫“牛皮癣”,它跟银屑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病。


  为什么会命名混乱?


  当西医传入我国时,其实在翻译上很多病名借鉴的是中医的名词,最早期银屑病这个病就是被翻译成牛皮癣。


  到了1956年,学术界就把银屑病这个病名独立出来了,与中医的“白疕"相对应。


  现代中医皮肤科奠基人赵炳南教授查遍中医古籍并对比现代医学后指出:


  银屑病对应的是中医的“白疕",中医的“牛皮癣”对应的是西医的神经性皮炎,并将此结果记载于1975年出版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中。


  但由于几十年的习惯难以更改,老百姓还是喜欢把牛皮癣等同于银屑病。


  本文由 皮肤科陈梦学医生 原创

  不管怎么说,目前学术上已经达成一致:“牛皮癣”就是“神经性皮炎”。


  今天要讲的也是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从病名上看就知道和神经精神因素相关,它多见于极度自律或焦虑、抑郁的人。


  谁是中国历史上以自律最为出名的呢?


  我想应该是曾国藩。


  曾国藩有句很出名的话:“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当圣人很难,需要严格自律;当禽兽容易,只需要放纵自己。


  最终曾国藩选择的是一条异常艰苦的修行自律之路。


  比如年轻的曾国藩也很好色,但他后来认识到情欲是与圣人的行为是相悖的,于是他决定要克制情欲,因此每夜反思自己,练出了极度的自律。


  但曾国藩也被身上的“癣症”所困扰,每当遇到不顺心的事,身上皮肤就会开始瘙痒,他曾在给家人的信中写到:“余遍身生疮,奇痒异常,极以为苦。”


  他的“癣症”就是“神经性皮炎”。


  人性都是喜欢舒适、放纵的,自律是反人性的,因此自律也意味着隐忍和克制。


  当压力山大又找不到排解方式,就会在皮肤上不断搔抓,从而引起搔抓—瘙痒—搔抓的恶性循环,形成神经性皮炎。


  本文由 皮肤科陈梦学医生 原创

  神经性皮炎要怎样治疗?


  1、西医怎么治?


  找西医看,无非是两种药:内服的抗组胺药和外用的激素药。


  抗组胺药是可以止痒的,现在一般选择二代的抗组胺药,副作用小,不会犯困,比如: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依巴斯汀、咪唑斯汀...等。


  外用激素药也可以止痒:如地奈德、糠酸莫米松、丁酸氢化可的松、卤米松 ...等。


  还有一种西医喜欢用的“神药”:肤疾宁,它的主要成分也是激素,不过它可以贴在患处,可以阻止患者频繁搔抓皮损。


  有时候,西医会用点谷维素、甲钴胺等调节自主神经或营养神经的药。


  总之,西医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主要原则就是:止痒。


  2、中医怎么治?


  就不说调整阴阳五行等普通人听不懂的话了,中医一般从调理体质入手。


  现在找中医看,不是告诉你“血热”、就是“湿热”、或者就是“肝郁”。


  其实每个人体质都不同,还是要对“证”下药,不然每个人都开一样的清热利湿、清热凉血、疏肝解郁,我看用处也不大。


  外用的中药药膏:如冰黄肤乐软膏、青鹏软膏、除湿止痒软膏等,止痒效果比激素差,但副作用会小一点。


  有些中医师可能会配点自制的药膏或酊剂,比如把苦参、黄柏、地榆、白鲜皮等放在酒精里浸泡,再外涂患处,也会有效果。


  但有些所谓的“草本”、“抑菌”等“消”字号的中草药药膏就尽量不要用了,它们当中99.99%是加了激素的,有的还是强效激素,所以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不会推荐用这种药膏的。


  神经性皮炎除了用药,还要注意什么?


  前面的文章说了,自律的人最容易得神经性皮炎,焦虑、抑郁、失眠的人也容易得。


  所以:


  1、多运动吧,出点汗是可以排解压力的;


  2、早点睡,别熬夜了(虽然我这篇文章是熬夜给你们写的);


  3、辛辣、酒就不要碰了,会刺激引起皮肤更痒;


  4、少用肥皂洗澡,多保湿,保持皮肤滋润;


  5、多看看段子,让自己开心一点吧。


  本文由:皮肤科陈梦学医生原创


  各种皮肤病的照片推荐文章5:湿疹、皮肤癣病、带状疱疹……夏季,这些皮肤病困扰你了吗?| 悠然度夏③

  天气越来越热,


  皮肤也爱跟着出状况。


  一个不注意,


  湿疹、皮肤癣病、带状疱疹等皮肤病,


  便纷纷找上门来,


  该怎么办?


  这些皮肤病 老年人容易“中招”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各项生理结构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特别是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皮肤“屏障”自身也开始出现问题。下面这些皮肤病,老人非常容易“中招”。


  湿疹


  炎炎夏日,出汗增多,老年人最容易罹患的皮肤病就是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形态多样,常伴有液体渗出,且瘙痒剧烈,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湿疹,病程较长,常因刺激诱发或加重如出汗增多。


  湿疹的致病原因和诱发因素很多:食物方面,如食入鱼虾海鲜、牛羊肉、韭菜、辣椒等腥膻辛辣之品;环境方面,如长时间暴露在强烈日光下,吸入花粉、尘螨、动物毛屑等;生活方面,如使用含致敏成分的化妆品、洗浴用品等;疾病方面,如感染细菌和浅表真菌,患有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肠寄生虫病,发生血循环障碍、内分泌及代谢改变等。有些老年患者有洗热水澡或过度清洗的不良习惯,也会导致皮肤屏障的破坏,使皮肤破损面积扩大,湿疹瘙痒也越发严重。如果反复搔抓,还容易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另外,老年人由于合并慢性疾病多,长期口服多种慢病药物以及保健药,一些药物也会诱发或加重湿疹。


  皮肤癣病


  夏季温度升高,像体癣、股癣、足癣、花斑癣等真菌引起的皮肤癣病极易“卷土重来”。这类皮肤病具有传染性,不仅自身传染,还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向周围人群传播。


  部分皮肤癣病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因而不积极医治,任其发展。有些患者随便购买外用药涂擦,或误用激素类药膏,致使真菌扩散。有些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的老年人,因为患病和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也会诱发皮肤癣病。部分患者在皮肤癣病治愈之后,由于预防措施不到位,未能消除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往往又使皮肤癣病“死灰复燃”。


  带状疱疹


  多数患者在儿童、青少年时期曾感染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该病毒喜好“休眠”于背根神经节。在人体免疫机能正常的时候,它不会引发疾病;当人们遭遇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大病初愈等出现免疫力下降时,它就可能被激活,产生激发性炎症反应,引发带状疱疹。带状疱疹主要表现为单侧身体部位呈带状分布的红斑基础上群集的水疱,伴有明显神经痛,尤其是老年人更加明显。


  大部分老年患者水疱消除后,常遗留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这是困扰老年患者的顽症之一。其顽固、阵发性的剧烈疼痛,会使人陷入失眠、烦躁、焦虑和抑郁中,甚至痛不欲生,不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影响,而且还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等潜在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中风、心肌梗塞。带状疱疹复发者还需警惕免疫缺陷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


  要辨证施治 更要做好预防调摄


  夏季湿热之邪较盛,对于湿疹、皮肤癣病、带状疱疹等皮肤病,应采取“标本兼治”的原则,以清热、利湿、解毒治标,疏肝补肾、理气健脾、化瘀通滞治本。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内服方药,还可外用药物和非药物方法进行治疗。药物外治法就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或创面上,包括熏洗、敷贴、膏药等手段;非药物外治法包括针灸、按摩、拔罐、针刀、脐疗、足疗、耳穴疗法、物理疗法等。因身体原因不能口服药物的病人,可选用外治法。


  在对皮肤病辨证施治的同时,老年朋友更要做好日常的预防调摄。


  老年人平时要避免紧张、抑郁、焦虑、暴躁、愤怒等负面情绪,学会保持愉悦心情,走出家门,多交朋友;要适当锻炼,可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一些舒缓的运动,并防止出汗过多;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以清淡、易消化、低盐少油的食物为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果蔬,少食用或禁食腥膻辛辣之物;日常合理休息,不可过度劳累;积极预防便秘,以使毒素能及时排出体外;要尽量穿着柔软、宽松的棉质或其他天然纤维制成的衣服,保持患病部位干燥,并穿布鞋或者透气的凉鞋,勤换鞋袜;洗澡时,应以温水淋浴为佳,不可过度搓洗,以免皮肤破损。


  居家时,老年人要注意控制室内的温度及湿度,确保房间内空气流通;户外活动时,要做好疫情防控,佩戴口罩,减少聚集。同时,要保护好自己的皮肤,局部伤损的地方避免接触污染水、风吹或被阳光长时间照射,及时处理,防止伤口化脓感染;当患处瘙痒或疼痛难忍时,可通过轻轻拍打或涂抹药物来缓解,切不可用力抓挠或过度刺激患处。特别要提醒的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在治疗皮肤病时,不能随意停用慢性病药物,以免影响健康,乃至突发意外事件。


   | 《老年健康》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 刘拥军教授


  文字整理 | 衣晓峰 刘效姬


  审核 |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张桂英


  策划 | 谭嘉 王俊聪


  编辑 | 陆奕敏


  各种皮肤病的照片推荐搜索词:

  

  1.各种皮肤病的照片跟名称

  

  2.各种皮肤病的照片看看

  

  3.各种皮肤病的照片 症状

  

本文标题:各种皮肤病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