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人字形铁路推荐文章2:100多年前耗资693万白银,詹天佑修建的人字形铁路,如今成什么样

  京张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铁路,始建于1905年,竣工于1909年,整个修建周期,都没有超出清末,所以当中国还处于大清时代的时候,就已经拥有自己的铁路了。说到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詹天佑,被誉为中国的“铁路之父”。


  

  与现代动辄上千公里的铁路相比,京张铁路的长度就短多了,它从北京的丰台区通往河北的张家口,全长仅200公里。


  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这200公里的铁路,却修得非常困难,而且京张铁路在修建时还遇到过一个棘手的难题,哪怕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名的铁路专家,也不敢拍着胸脯说一定能解决,然而詹天佑他却做到了。


  
南口北上有巨大落差,詹天佑巧设“人字形铁路”解决难题

  全长200公里的铁路,在那个没有重型机械的时代,几乎都要靠人力来完成修建,其工程量以及难度可想而知。然而京张铁路修建时真正的难题还不在工程量上,而是在于一段巨大的高度落差。


  

  北京到河北张家口之间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充斥着绵延不断的山脉,尤其是从南口北上青龙桥这段京张铁路的必经之道,更是有着非常巨大的高度落差。


  按照当时的国际标准,铁路的高度差每升高一米,就必须配合100米的坡道。可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南口北上至青龙桥的距离却又不足够,所以根本没办法仿照当时的技术来修建这条铁路,哪怕找来西方列强的知名专家,也很难解决问题。


  

  就在京张铁路修建一筹莫展的时候,总工程师詹天佑脑洞大开,想到了采用“人字形”线路来拉长距离的办法,从而让列车安全、平稳地沿着陡坡前进。


  “人字形”铁路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设计,国际上没有先例,所以能否成功,除詹天佑本人外,其他人都没有绝对把握。但作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经过严密计算后,还是觉得这个方案可行,非但如此,比起其他潜在的解决方案,它还是最节省路线,也最省建设经费的一个方案。


  
两个火车头,一个推一个拉,上了坡就反过来

  “人字形”铁路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火车前后的两个车头,当列车在南口上坡时,前面的火车头负责拉,尾部的火车头则负责推,这样上坡的动力就完全足够。


  等到列车行驶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后,列车的前进方向就反过来了,原先负责拉的车头改为负责推,原来处于列车尾部的车头则到了列车的最前端,负责把列车往前拉。


  

  这样一个巧妙的设计,是詹天佑苦思冥想出来的,他先后比较了不下七八条线路,才最终敲定了这个方案。其实按照詹天佑当时的设想,这条“人字形”铁路应该要比现存的要长一些,但很可惜,当时清政府给的经费虽然达到了693万两白银之巨,但对于这条难度异常高的铁路而言,还是严重不足的,所以最终只能把立足点退回到关沟路段内。


  即便如此,在当时看来,这也是一个非常大胆且超前的设计。京张铁路通车后,不但举国欢腾,就连英美等列强的专业人士,也纷纷对詹天佑投来赞赏的目光,这些人更是对詹天佑大胆而巧妙的设计方案感到惊讶和佩服。


  
百年光阴一晃即过,如今的人字形铁路,已经成为“文物”

  2019年12月30,京张高铁全线通车,随着这条京张铁路“姊妹线”的开通,原来的京张铁路也圆满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任务,经历百年的运营之后,终于光荣退休了。


  两条铁路的先后通车,正好相隔一百年,而这一百年,则是中国剧变的一百年。无论是百年前的京张铁路,还是今天的京张高铁,它们都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技术,也都是值得咱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大型基建项目。


  

  自京张高铁修建以来,原先的京张铁路就已经停止运营了,全段线路,尤其是那段著名的人字形铁路,都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受到保护,人字形铁路的终点站青龙桥车站,更是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除了少数旅游专列,青龙桥车站已经不再接待任何列车了,但这座古老而美丽的老车站,将永远屹立在崇山峻岭之中,并向世人彰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伟大智慧,以及中国人延续已久的铁路情怀。


  詹天佑人字形铁路推荐文章3:100多年前詹天佑修的人字形铁路,耗银693万两,如今变成了什么样

  #历史开讲#


  中国的近代化对比世界范围来说,可以说是落了后乘,当其他国家已经依靠蒸汽推动生产力时,清朝却依然在依靠马车、驴车进行交通。


  而此后的洋务运动中,虽然清朝已经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对于民生方面却并未太过重视,直到1909年之后,中国才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铁路——京张铁路。


  作为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完全设计、投资、建造的铁路,他的总设计师詹天佑在这条铁路上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和巧思。


  在清朝内忧外患经济危机的情况下,这条铁路不仅解决了历史上多个难题,更是花费远低于同时代的其他铁路,为我国的铁路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京张铁路的建成

  清朝在被西方列强经济侵占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虽然在政治上受到把控,但也给了不少人一个开眼看世界的机会——留学。


  作为留学生的一员,詹天佑年纪轻轻,就被美国耶鲁大学录取,在美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准备毕业后回国为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美国留学期间,詹天佑便发现,铁路作为跨时代的交通联系方式,千里之遥一日可至,如果能够运用在幅员辽阔的中国,那对民族的发展可谓是利在千秋。


  于是在耶鲁大学当中,詹天佑投身在铁路学习当中,仅用了三年时间便成功毕业,同时舍弃了众多国外企业的橄榄枝,毅然选择了回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1881年,正值青春年少的詹天佑便回到了中国准备大展身手。可惜的是当时的清朝对洋人早已是予取予求,境内的铁路被外国人全权把控。


  对于詹天佑,清朝的官员们也并没有特别高看,只是按照以往的安排,把他安排到福州去挂职锻炼了,这一待,詹天佑便度过了七年的时光。


  直到七年后,27岁的詹天佑才终于凭借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成功在众多外国人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中层工程师。


  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朝虽然还在勉力支撑,但洋人对清朝经济和民生的把控却是越演越烈。


  当时修建的所有中国铁路,虽然名义上还是中国,但基本都是洋人负责全部设计和投资工作,中国人只能付出劳力换取少额的酬,完全没有自主权。


  詹天佑即使才华横溢,却也只能在公司里给洋人打下手,勉强参与到设计图绘制当中,想要自主设计,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05年,44岁的詹天佑数十年如一日在铁路领域深耕,虽然一直没有得到机会证明,但他的才能早已在铁路领域无人不知。


  就在詹天佑准备继续熬下去时,机会终于找上了门。清政府的人亲自上门找到他,请他主持修建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铁路。


  这让詹天佑兴奋不已,但他随后也意识到了这项工程的困难,原因就在于资金不够。


  清政府之所以不找洋人设计,因为按照他们的设计,那这条京张铁路的资金最少都需要两千万两白银,对于当时还在赔偿各种条约的清政府来说,这笔钱太高了,他们负担不起,之所以找到詹天佑,也是因为资金的问题。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詹天佑并没有拒绝这个极其困难的要求,反而是更加抖擞精神,亲自带着学生背起仪器就赶往现场实地调研。


  在数年后,詹天佑就给出了一份充满可行性的铁路蓝图,并亲自开始主持修建。


  在铁路的八达岭段,按照当时的设计方式,那就需要打穿大山,但是詹天佑考虑到资金因素,便果断研究出了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人字形铁路。


  这个世界首创的铁路最大的优势就是摆脱了单轨铁路的弊端,不再需要在车站内才能更换车头,而是让车头独立出来,从而让列车的头尾都是车头。


  这样一来就解决了折返的问题,不仅能让火车快速更换车头,还能让铁路能够依照山势而建,省钱省时。


  在他的主持下,京张铁路甚至比原计划更早两年就通过了竣工验收,成为了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铁路。


  并且清政府不仅没有花费两千万白银,反而只需要其三分之一的成本,就达到了洋人修建的铁路的正常效果,甚至效率更胜于其他铁路,可以说得上一个铁路史上的奇迹。


二、京张铁路的落幕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当中,这条铁路都承担了经济发展的重任,成为了赖以为生的发展大动脉。


  直到2016年,这条铁路才因为建设时间过长,还有京张高速铁路的建成分担了客运压力,终于能够停下日夜不歇的臂膀,歇息起来。


  而在三年后,也正好是京张铁路建成110年后,京张高铁正式建成,至此,京张铁路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作为一个时代的烙印,正式宣布停止运行。


  但它虽然不再使用了,却不代表着它会被人们遗忘。在不久后,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正式竣工。


  这个公园在铁路的原址上改建,保留了当时火车站的旧址和铁路沿线有特色和历史内涵的建筑,为得就是让人们在公园当中散步的同时,能够在漫步当中感受那个时代的历史,体验到了筚路蓝缕的建造之辛。


  同时为了让游人更加深入地感受当时的发展历史,铁路公园还专门保留了几段旧铁轨。


  同时还改造了一批蒸汽火车,特意命名为詹天佑号,每天都在铁路上低速往返,让游客在晃悠悠的列车上,仿佛穿越了时空,体验到了已经远去的历史,分不清究竟现在正在通往过去,还是通往未来。


三、小结

  万物变迁,在城市发展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旧式铁路随着科技的发展,早已不再占有当初的重要地位。


  但是铁路遗址对于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文明在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要价值依然不可忽略。


  作为中国迈入近代化工业文明的象征,京张铁路即使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经济作用,但在历史文化上却是独一无二的。


  或许有人会认为它占地太大,将它废弃并用来兴建其他建筑更有价值。


  但或许对于一个民族、一个文明来说,让它留存于世,成为一个记录了百年风雨,变化兴衰的自然景区,能够让这条曾经历在千秋的铁路,在另外一个领域再度绽放自己的光芒。


  詹天佑人字形铁路推荐文章4:116年前,詹天佑耗资693万修建人字形铁路,人字形铁路有何用?

  中国自古就有“基建狂魔”的称号。


  秦始皇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搞了长城、都江堰、秦直道、阿房宫、郑国渠、五尺道、秦始皇陵等七大工程。尤其是长城和都江堰,前者至今都被世人所惊叹,后者更是扛住了汶川大地震。堪称奇迹。


  不仅如此,此后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都在基建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周边的国家无比惊奇,纷纷派遣使者和学子来中原王朝学习。


  不过时间到了清末民初,由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大清朝又没有进行很好地转型,不仅使得国家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也让国家的基建水平按下了暂停键。


  好在一大批具有新式思维的能人崛起,比如詹天佑,他兴建铁路,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尤其是他耗资693万两白银修建的人字形铁路,更是让世界刮目相看。


  那么人字形铁路有何用,为何詹天佑要大费周章,浪费许多路程来修建这样的铁路?


总工程师

  詹天佑,广东人,1861年出生于一个商贾世家。


  在雄厚的家庭背景之下,他成为了最早一批出国留学的中国学子。


  1873年,12岁的詹天佑进入了美国的一所小学,之后一直接受西方教育,最终考入了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


  按理说,12岁就离开了家乡,对家乡的情怀应该并不深刻。但其父母却告诉他,效祖国,才是一个男人一生的追求。


  毕业之后,他带着这份追求回到祖国,先是担任教师,然后等待机会效祖国。


  当时的清政府兴起洋务运动,作为美国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才生,詹天佑很快就进入了执政者的视线。


  其实清政府的执政者知道国外先进的铁路,非常地羡慕,也想在国内修建铁路,詹天佑的到来,无疑让执政者燃起了希望。于是詹天佑就成为了中国的首位铁路总工程师,负责修建锦州铁路,之后又修建京张铁路。


  但当时国内要啥没啥,尤其是他所学的主要是道路方面的专业,对于铁路方面,他还需要更多地学习。


  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的问题,锦州铁路还好,道路都很平坦,并没有太大的难题。


  可京张铁路则非常困难,尤其是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岭的隧道问题,以及崎岖山路带来的大坡度问题,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很难完成铁路的铺设。


  所以英日法三国的专家修建时,都因为难度太大,最终都选择了放弃。


  既然困难,那么为何执着于修建京张铁路呢。


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是由北京到张家口的一段铁路。从距离上来看,两地相隔将近200公里,在有高速的情况下,驾车需要2个多小时的路程。


  而张家口在当时,更是西方进入中国的一条捷径,也是一道重要的防线。


  一旦国家遇到危难,这条铁路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兵力,并形成周边省市以及地区联动的局面。


  即便是放到现在,这条铁路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今年的冬奥会,京张铁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两地的路程最快1小时就可以到达。


  甚至有人身在张家口,但每天都是依靠这趟列车上下班。这绝对不是吹牛,按照今日中国的高铁速度,很轻松就能实现。


  其实外国人早就发现了这条铁路的重要性,得知清政府想要修建铁路的时候,第一时间给出了京张铁路的修建方案,并且各国都在争夺修建的授权。


  皇帝心里明白,外国人如此积极地争抢,无非是想把这条铁路的话语权捏在手里。这样就可以控制中国的铁路权,从而达到牵制,甚至是侵略的意图。


  可慈禧太后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就让这些外国专家修铁路。


  可这些外国专家都无法攻克修建难题,最终放弃。


天才的构想

  外国的顶尖专家都无法克服的问题,那么詹天佑该怎么办?


  詹天佑先研究地图,随后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发现了两大难题。


  第一是隧道难开。


  众所周知,两地之间有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座山岭,想要修建最快捷的铁路,就必须在这两座山岭上打通隧道。


  第二是火车的爬坡。


  在一些无需开凿隧道的山路,就会遇到坡度大的问题,如果按照正常的方法铺设铁轨,那么火车在大坡度的地方,就很容易因速度过快而出轨。


  这两个困难使得英日法三国都望而却步。当中国工程师开始修建铁路的时候,外国人都在等着看笑话。


  对于第一个难题,主要是因为当时没有合适的开山机、抽水机以及通风机等设备。尤其是抽水和通风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分分钟就可以要人命。


  詹天佑苦思又想,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让人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然后让人在山体的两头往中间的竖井开凿,这样不仅缩短了一半的施工时间,而且用不到先进的开山机,至于抽水和通风机,那更是省下来了。


  这个方法就是著名的“竖井开凿法”。


  第一个问题解决了,那么第二个问题怎么办?


  不得不说,任何问题在天才的面前,都不是问题。


  他经常思考,人在下坡的时候是靠两条腿的相互支撑来解决惯性推力的问题。那么火车轨道是否也可以设计成人的两条腿,那样不就可以减缓坡度带来的惯性推力吗?


  具体实施起来其实非常简单。


  从地图上来看,八达岭至三堡的这段山路,是一个又长且坡度又大的道路。所以火车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直到最后完全控制不了。


  可是在两点中间,有一个三岔路可通往青龙桥。


  如果当火车行驶到两点之间,火车以大弧度拐弯,然后驶入青龙桥的平坦之地。


  随后将车尾改成车头,再从青龙桥返回并大弧度的拐弯向下行驶到三堡,虽然绕点路,但却可以完美解决坡度的问题。


  最终,詹天佑用了693万两白银,比预计节省了30万两白银,就将这条铁路修好。


  通车之后,和他设想的一样,车速一直都在控制之中。


  谁能想到,116年前,在中国铁路事业相当于白纸一张的情况下,詹天佑可以解决连外国顶尖工程师都无法解决的困难,修建了一条举世瞩目的铁路。


  不仅如此,他发明的两项技术被外国铁路专家学习和引用,直到如今仍在使用。


中国思想

  中国人自古就善于思考,善于解决问题。无论是从神话传说,还是民间智慧,都是在思考如何对抗大自然,如何探索未知。


  天漏了,女娲去补。太阳多了,后羿去射。洪灾泛滥,大禹治水。大山挡道,愚公移山。


  这样的韧劲和拼搏精神的故事太多太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进。


  或者说,这样的拼搏精神,早已印刻在了中国人的骨血之中,不然5000多年的文明如何传承至今?


  没错,这就是“中国思想”,永不言败,永远探索。


  当然,这里面的东西太深奥,值得我们永远地学习和传承。


  参考资料:《清史稿》、《詹天佑评传》


  詹天佑人字形铁路推荐文章5:留美海归詹天佑,花费清朝一成国库建造的人字铁路,如今成啥样?

  众所周知,铁路作为一个国家国力的象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东北王张作霖就曾经说过,谁掌握了铁路,谁就掌握了东北。由此可见铁路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然而,在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之下,清朝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虽然自1875年英国人在上海建设我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以来,直到民国初年,我国境内已经有超过9900多公里的铁路总里程。但基本全是由各列强修建的,满清政府并不具备铁路的管辖权。说白了,这些铁路就是为了帝国主义列强为了更好地瓜分中国而存在的。


  而同一时期,我国还没有自己自主建设的铁路。我国的铁路发展事业处在停滞的状态。这种情况直到一个人的回国才有了改变。他就是詹天佑。


  詹天佑出身在一个广东普通的人家,由于广东乃是当年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因此詹天佑自小便接触到了不少的西方先进思想,并深刻认识到了旧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差距。这些所见所闻,在詹天佑的心中逐渐埋下了立志国的种子。


  詹天佑从小酷爱机械,他对《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毫无兴趣,反倒是对那些结构精巧的钟表仪器爱不释手。在这一时期,詹天佑也确实表现出了常人所不具备的在机械方面的天赋。


  这一切都被一个名叫谭伯村的人看在眼里。他十分欣赏詹天佑的能力,于是决定出资送詹天佑赴美留学,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


  于是,怀揣着效国家的志向,詹天佑远涉重洋,前往美国留学。前往了耶鲁大学进修。几年后,詹天佑学成归国,便立即投入到了国家的建设事业中去。


  100多年前的中国,仍旧处在没落的清王朝统治之下。交通落后,各种资源运送困难,同时还受到各国列强的欺压。各国列强牢牢把控着铁路的修筑权,试图通过控制铁路进而永久性地控制中国。当时英国和俄国就都想抢先拿下京张铁路的修筑权。


  而一旦这些国家拿下京张铁路的修筑权,就可以把中国华北和西北打通,进而把这两块区域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但两国争论很久,也没有得出结论由谁来主导铁路的修建,趁着列强争抢之际,清政府抓住时机,决定自己修建铁路。


  这个决定倒是没有遭到外国人的反对。因为他们不相信清政府能够在地形如此复杂的地方修建铁路。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个世界性的难题竟然被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詹天佑给解决了。


  詹天佑在美国留学期间正是主修的土木工程专业, 因为一直立志国,所以詹天佑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各项基础都十分扎实。在面对京张铁路的修建时,詹天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从技术上来看,连西方列强都不敢轻易尝试,这项工程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他同时也知道,这项工程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荣誉。因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但即便已经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在开工后没多久,詹天佑便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


  原来当时清政府给到的资金只有500万两白银,远远低于铁路修建预算,但这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已经占到了当年国库收入的一成。在东拼西凑终于凑足了资金之后,詹天佑又遇到了地形的阻碍。


  规划中的京张铁路沿线,有很多高山,修建难度非常大。不过即便在如此困境下,詹天佑也没有放弃,他全力以赴,开创性地提出许多新的铁路修建方法,其中的“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更是震惊中外。就这样,詹天佑带领团队,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居然还提前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建,用实力狠狠地打了洋人的脸。


  京张铁路从完工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00多年。这条为我国赢回尊严的铁路,因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如今已经被列为了国家文物,受到了妥善保护。而且,在铁路两旁还载满了花木,一到春天么,这里宛若一片花海,美到令人窒息。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


  参考资料:


  《中国铁路之父——西南交大詹天佑》


  《詹天佑与山海关铁路学堂》


  图片于网络,如有,联系删除!


  詹天佑人字形铁路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詹天佑人字形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