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喜事对联大全
红白喜事对联大全推荐文章1:一文人送屠户对联,上联“此去定然成佛果”,朋友一看:你被骂了
1
从古到今,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用对联作为彼此间沟通交流的工具。
使用对联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不乏有逗趣的、有赞扬的、有抨击的、甚至还有骂人不带脏字的。
在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就有这样一位文人。
他在参加葬礼的时候写了一副骂人的对联,却被主人奉为上宾,大加赞赏,这到底是是怎么一回事?
因为这个文人的对联不带一个脏字,骂得极其隐晦。
2
这位文人,才华横溢,颇有文采,他将这幅对联送给了当地的一位屠户。
而这个屠户,当时也算是一位知名人士。
这位屠户世代以屠宰为生,家族中的年长者都习得了屠宰牲畜的本事。
在那个年代,十里八乡的大户人家但凡家有红白喜事,都会邀请屠户上门帮助其宰杀牲畜,付给对方酬劳。
而屠户也会经常自己屠宰牲畜,售卖肉类来赚取银两。因此日子过得丰衣足食,成了当地有名的富庶户。
然而,在那个年代,士农工商几个行业中,从商的人是地位极其低下的存在。
无论哪个阶层,要想光耀门楣,必须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入士的资格方能为官,受人尊重。
这位屠户从小没读过什么书,但是非常羡慕那些读书为官的人,可以受人尊重。
他思虑良久,觉得自己虽然腰缠万贯,但是走到哪人家都喊他屠户,让他很没面子。
于是他认为要想得到街坊邻里的尊重,还得要有个官职傍身。
所以经过多方运作与疏通,他按照清朝的律法花了大笔的金钱,给自己买了一个官职。
自此以后,这位屠户为了彰显自己地位的提高,经常大摆宴席,邀请街坊邻居来家里做客,其中也不乏一些落魄者来吃些白食,这位屠户也不介意,并且以此为荣,广交各路英才。
即使如此,仍是有看不惯他的人存在。
3
几年后这位屠户的父亲因病去世,屠户为了尽孝心并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打算为父亲风光地办一场葬礼。
于是他大摆宴席,邀请同僚以及街坊来家中吃饭。
既然去屠户家中吃饭,来访者自然不能空手。
这位文人就送了一副挽联,屠户看后大为欣赏,他觉得这位文人真的是“文思巧妙,情真意切”。
那么,是什么样的对联,让这位屠户大为欢喜,并把他奉为上宾呢?
这位苏州文人送给屠户的对联是这样的:
上联是:此去定然成佛果;
下联是:从今不忍过君门。
从这副对联字面上的意思来看,上联说的是已故老人此次去西天极乐世界必定能修成佛法,表达了对已故老人的美好祝愿之情。
下联的意思是家中老人的离去,自己非常伤心,都不忍心再来家中做客,以免触景生情,徒增伤悲。
这两句话让屠户大为感动,因此他把这幅挽联挂在正堂一处非常显眼的位置。并且打赏了这位文人一些银两,恭恭敬敬的将之送走。
丧礼过后,屠户的友人登门拜访,当他看到这幅挽联的时候,对屠户说:
“这幅挽联还是尽快取下来吧。”
屠户的这位朋友在当时也是颇有地位,且才华横溢,屠户虽然不解,却也乖乖的将这幅挽联摘下。
问道:“为何要取下来,是有什么玄机吗?”
这位友人对屠户解释道: “这幅对联的上联引用朱熹的《朱子语类》中第三十卷中的一句话。佛家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友人说:“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如果犯了错的人,能诚心悔过,并且立刻放下屠刀,也是可以修成佛的。”
友人解释说:“下联则是引用了曹植的“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意思是说你心里想的东西但是得不到的,所以只好用不切实际的方法来安慰自己。”
“那这两句话代表了何意?”屠夫不明所以,虚心的请教着。
友人继续说道:
“送你挽联的这个人是在嘲笑你讥讽你呢。虽然你买了官,也不能改变你是个屠夫的身份,只不过自己心里觉得自己地位提高了罢了。”
听完友人解释之后得屠夫,心里是何滋味,却没人能够知道。
而写挽联的这位文人,虽然文采出众,擅长写诗作对,但是怎可在已故之人的灵堂面前写此种暗含讥讽的挽联呢?
这岂不是对死者不恭,对活人不尊重么?
4
这位文人,虽然很有才华,但是毕竟心胸狭隘,以此暗含讥讽的对联来嘲笑屠夫,至少不是心存善念。
虽是自命清高,骂人不带脏字,但是内心并不坦荡,实非君子所为。
毕竟屠户与之无冤无仇,就算是花钱买官,沾沾自炫,但是也未有伤害他人的行为,这位文人又何苦出言讥讽呢?
究其原因,许是这位文人恃才自傲,却终其一生也未能取得一官半职,再加之家境贫寒,也无法为自己买个官位。
看到屠户这样胸无点墨的人都能做官,内心充满羡慕嫉妒恨,感叹时运不济,却又无可奈何。
以此为由,送这样一幅对联给他,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这种不满,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对当时社会上卖官卖爵的不良现象的抨击和抵制。
虽内心感叹世事不公,奈何无法改变现状,唯有以对联泄愤。
这种骂人且不带脏字的对联,在古时候常有发生,也被广大人民当做笑话津津乐道。
明代有一位财主,想请著名书法家祝枝山为自己家写一副对联,祝枝山本就不喜与这种土财主打交道,多次拒绝。
禁不住这位土财主一再要求,祝枝山提笔写了一副对联给了土财主。
结果这位土财主拿到对联后,大发雷霆,并去县衙状告祝枝山。
原来祝枝山写给财主的对联是这样的:
上联:此地安能常住;
下联:其人好不悲伤。
财主因此非常气愤,拿着对联就去衙门告状,说祝枝山这副对联是诅咒他们全家不得安宁,因此要求祝枝山必须重新写一副新的对联来赔偿。
祝枝山被县令叫到衙门,县令问他为何要写这样的对联诅咒财主?
祝枝山笑着对县官说:“这哪里是诅咒他的,我这是为他祝福的呀,他怎么还告我呢?真是不知道好歹!”
说罢,祝枝山亲口诵读了一遍这副对联:此地安,能常住;其人好,不悲伤。
县官听后,觉得确实是一副好对联。就劝说土财主撤回诉状。土财主无言以对,只能悻悻的拿着对联返回家中。
文人墨客靠文采戏弄或者嘲讽他人,无非是为了私人的恩怨,或者个人的情绪的发泄,算不得真正的有才有德。
《道德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真正有才能的君子,必将以德服人,心系天下。
那么,从古到今,有多少人心怀天下,谈笑间,写下千古句句;又有多少人以国家为先,宠辱不惊,彰显英雄本色呢?
5
中古历史上也有很多人用对联彰显出自己雄霸天下的胸襟与豪迈气势,一呼一吸间,千古绝句就这样诞生了。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个非常喜欢出对子的人,因此他常和自己的谋士刘伯温以对子的方式,谈论国家大事。
某一天,刘伯温来找朱元璋禀国事,当刘伯温汇了一半的时候,朱元璋忽然来了兴致,出了一个对子:“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刘伯温沉思片刻就对出了下联:“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此对对的非常工整,同时还表达了刘伯温对朱元璋的敬仰和臣服,明确表明了自己甘为人臣的态度。
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从此以后更加信赖刘伯温。
二人一言一行,尽显天地之间,胸怀宽广,大气磅礴,彼此深谙为君之理,为臣之道,皆是君子风范。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少才华横溢的爱国文人,善于用精妙的对联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才是真正的君子所为。
清朝末期,八国联军入侵我中国领土,而清政府派出代表和八国联军议和。
在议和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次机会,给清代表一个下马威,并借此来侮辱中国人民,因此他对清朝代表说:
“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我现在想和贵国比试一下,我出上联你们对下联,可否?”
清朝政府代表各个低三下四,不敢明确表态,这位外国代表根本不把清政府代表放在眼里,直接说出了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外国这位官员想要用“王”字来炫耀他们此时的地位是“胜者为王”,而且在“琵琶琴瑟”四个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
而此时在场的其他帝国主义分子,了解了对联的含义之后,都轻蔑的盯着清朝代表,要求他们尽快对出下联。
面对猖狂的帝国主义,一些清政府代表胆小怕事,怕得罪这些帝国主义,只能干笑着,不敢说话,有些虽然内心愤愤不平,却又不知如何应对。
这时,清政府代表团中一位书记员猛地站起身,扔掉手中正在做记录的笔,铿锵有力的答道: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这位书记员用“鬼”字讥讽了八国联军,不过是想侵犯中华领土的恶鬼而已。
书记员的话音刚落,清政府的代表团的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而在场侵略者们,各个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俗话说:“有才有德真君子,有才无德乃小人。”无论一个人多么有才华,而不要仗着自己的才华,来欺辱他人,这只能算是有才无德。
成大事者,都要以“德”服人,方能取信于人,尽显君子本色。
古代的圣贤们也普遍认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以“德”为先。
德行是行走人生的前提,而才能是创造人生的手段,做到德才兼备,才能收获美好的人生。
红白喜事对联大全推荐文章2:内容反映百姓的喜与乐 河津农民袁民志编著对联集
近日,河津市农民袁民志编著的《袁民志对联集》由北岳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袁民志今年54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多才多艺,喜欢书画剪纸,擅长古建彩绘,爱好诗词、楹联、干板腔等文艺创作。特别是在楹联创作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服务于广大乡村村民。十几年来,袁民志默默地用楹联这种传统文化,为乡亲们服务,600多户人家的红白喜事对联,大多由他撰写。“埋头奉献一支笔,俯首甘为万众联”,他写的这副自策联,是他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袁民志对联集》一书,是袁民志从2006年至2016年10年之间,为乡亲们和各个机关团体撰写的大量对联中精选编辑而成的。这些对联,写的是身边的人和事,编的是百姓的喜与乐,反映的是真善美,体现的是情与景,歌颂的是正能量。全书分为;应征联、婚庆联、贺春联、哀挽联、庆贺联、题赠联、自感联、友赠联等8章,共收录对联600余副,每一副对联,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凝结着他的才华,通俗易懂,朴实无华,老百姓人人喜闻乐见,个个赞口不绝。
据悉,《袁民志对联集》的出版,得到了《中国楹联》《中华楹联》的关注和道。河津市图书馆收藏了此书,并把《袁民志对联集》作为河津市文化下乡的图书之一。
红白喜事对联大全推荐文章3:村里红白喜事对联之三
村民郭善老汉去世,老人一生无儿无女,属五保户。挽联曰:沐浴党恩不孤苦,羽化送终有乡亲。横批:风落长空
红白喜事对联大全推荐文章4:农资人过节|春联
春联总是与年联系在一起。在我记忆中的老家扬泰地区,不管如何贫贱,饭可以吃得差一些,衣可以穿得旧一点,可春联是不能不贴的。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名胜古迹,庙堂之中,以及开业庆典,红白喜事,都能见到对联的身影。但它们都不叫春联,过年贴的对联才叫春联。有人考证后说,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应该是:“回回故往,逐吉新来;年年多庆,月月无灾。”有人不同意,说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才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说春联是宋代才从“桃符”发展而来,大概也是不会错的。资料又表明,明以前,对联很多时候还只是文人间的一种创作活动,文人们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常常以典故写作春联,后经明太祖朱元璋的推广,明以后才在民间盛行起来,终成国粹。
其实不仅我的老家,大概全国大多数地方都有贴春联的习俗。记得好多年前《北京文学》上读过一个短篇,讲有个村子没有一个识字的,因此就没人会写春联,可春联又不能不贴。不过不要紧,村民们有办法:把红纸裁成条后,用碗底醮了墨像盖章一样在红纸上盖圈圈。
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从村子这头走到那头,家家门上都是红纸黑字的春联。真是忽如一夜东风起,千门万户“桃”花开,这就给年平添了若干“新”的气象,心中也会溢满喜悦。
现在有印刷的春联卖,在街头也见有人写春联卖,可那时在我们那里,都是买红纸回来自己写或请人写春联,原因自然是因为红纸便宜。我家的春联一般是我父亲写,联句内容大门上的是“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灶台上的是“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之类的。遇上父亲赶不上回家过年,我就大着胆子裁纸叠格子自己写,联句内容不是“英雄门第春光好,吉庆人家喜气多”,就是毛主席的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邻家的奶奶爷爷见了,也拿了红纸来请我给他们写。我的字自然是拿不出手的,但肯定要比用碗底盖的圈圈强。有一年还给猪舍上写了一句“猪大如牛”,寄托了一个农民的朴实心愿,有人见了,发出一串叫好声。当然不是说我的字写得好,而是认同那几个字的意思。那年我家养的猪还真就长得很壮。
我虽读书不多,但读春联却是我的喜好。新年里,我总要在庄上走走,边走边读人家的春联,即使是现在,只要回家过年也是这样,品味联句的寓意,欣赏书写的艺术。
我现在居住的城市,大多数人家不贴春联。因此,每到春节,烟花爆竹声中,我还是觉得这年少了些什么。(贵州开磷集团 赵宽宏)
中国农资传媒
红白喜事对联大全推荐文章5:四副“骂人”的对联,说尽了因果应
从小,我们就学习对联。
红花对绿叶;春花对秋月;青山对绿水。
逢年过节,家有红白喜事,都要贴上对联,表达美好意愿。
可是,有些对联,含沙射影,把心里的怨气、生活的真相、人情的冷暖,巧妙地揉入了文字之中,变成了骂人的话。
“一句无心话,拆穿有心人”,骂骂咧咧之中,就看到了因果应。
01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私心太重,害人害己。
清朝时,李鸿章是合肥人,做军机大臣,类同宰相,他推行洋务运动,训练水师,同时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割地求和,因而天下都“瘦”了。
翁同龢,常熟人,做户部尚书,管理朝廷的钱财,但是钱没有花在关键处,闹饥荒的人越来越多。
更令人费解的是,李鸿章和翁同龢有过节,并且长期“公私仇”。
剿灭太平军的时候,李鸿章投靠在曾国藩门下。
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在安徽做巡抚,驻扎在泰州。
因为翁同书抵抗太平军不力,被曾国藩弹劾,弹劾的奏章是李鸿章写的。弹劾之后,翁同书下狱候斩,第二年被流放到伊犁。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家国危机四伏,李鸿章要求添加水师的军费,向西方买军舰,但是翁同龢故意磨蹭,找借口推脱。导致战争失败,清朝进一步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扪心自问,国没有了,家还在吗?这是唇亡齿寒的道理啊。
清朝灭亡了,李鸿章、翁同龢都没有好的结局,他们的子孙后代,都遭受了兵荒马乱的灾祸。
很喜欢一句话:“人生一世,总有些片段当时看着无关紧要,而事实上却牵动了大局。”
把个人的恩怨,无限放大,把私欲也放大。表面上自己获利了,也了仇恨,其实是伤人八百,自损一千。
02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道德败坏,祸害子孙。
秦桧,一个路人皆知的奸臣,加害了岳飞,加速了宋朝的灭亡。
秦桧的后人,很长时间,都被人唾骂。到了清明节,大家都去扫墓,但是秦桧的后人却以扫墓为耻辱,认为自己不应该姓秦。
到了乾隆年间,有一个叫秦大士的才子,高中状元。
乾隆皇帝怀疑,这个才子是秦桧的后人,于是追问了一番。
还好,秦大士是宋朝清官秦梓的后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很多贪赃枉法的人的想法和做法,可是他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罪行,会伤害到子孙。
司马光也说过:“留下德行,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我们活着,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为子孙谋幸福,让家庭越来越兴旺。
若是自己缺德,赚了昧良心的钱,在高高的位置上,为非作歹,那么自己过世之后、被打压之后,子孙就会被连累,甚至一辈子都抬不起头。
03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人无实学,丑态百出。
明代文学家解缙,应邀参加乡绅组织的聚会,本地的权贵,阿谀奉承,高谈阔论。
聚会散去时,解缙留下对联,讽刺那些不学无术,却夸夸其谈的人,就像芦苇和竹笋一样,肚子里空空如也,人生如墙头草一样。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发表高见,甚至说一些标新立异的话,引起大家的“哗然”。但是稍微冷静一下,就会发现,所有的高见,都是拙见,留下了笑柄而已。
比方说,有专家认为,如果低收入者,那就把多余的房子租出去,赚点租金,开车去出租,赚点现金。
专家没有认真调研,他不知道,低收入的人,连房子都买不起,车子只能望洋兴叹。每天都居无定所,自己还得租房。
任何时代,最怕的是“外行指导内行、胡说当成真理”。
做人要接地气,要深入到社会去调查情况,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最好的保持沉默。
04
“旧岁饥寒,无人雪中送炭;今科侥幸,尽来锦上添花”:攀高踩低,目光短浅。
北宋宰相吕蒙正没有做官之前,被父亲抛弃。他和母亲住在破窑里。
过年的时候,他去亲戚家借粮食,但是亲戚都拒绝了。
等吕蒙正一举高中之后,亲戚们都来祝贺,还提着贵重的礼物。吕蒙正见状,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嘲讽亲戚喜欢锦上添花,拒绝雪中送炭。
亲戚见状,面红耳赤,灰溜溜地离开了。
《菜根谭》有言:“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谒朱人不如亲白屋。”
真正靠得住的亲戚朋友,在你落魄的时候,施以援手,而不是等你发达了,才来讨好巴结。
习惯攀高踩低的人,本意是去寻找一棵能够依靠的大树,但是他做的事情,适得其反。那些大树下,人太多了,压根就照顾不到他。
社会上那些落魄的人,一旦被帮助了,就是大恩大德。一碗饭,一个包子,让人远离了饥饿,人生燃起了希望。等落魄的人发达了,就变成了最好的大树。
05
用对联骂人,有文学气息,读懂了,也是人生百态,人性丑态。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当我们在播种的时候,就要想一想,会得到什么结果,而不是随意而为,仅仅考虑当下的利益。
很多的应,在自己这一代身上,不会出现的,但是子孙身上会出现,不得不谨慎。
若要家庭越来越富贵,人生越来越兴旺,就要高瞻远瞩,种下善因,谋求善果。
若你正在做缺德的事情,那就看看这些对联,把自己骂醒。
: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于网络。
红白喜事对联大全推荐搜索词:
1.红白喜事对联大全带横批
2.红白喜事对联大全书籍
3.红白喜事对联大全(第3版)
本文标题:红白喜事对联大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