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推荐文章1: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推荐文章2:《一个购物狂的自白》——爆米花电影撕开的“精致穷”疮疤
“你知道那种帅哥冲你微笑时,心里就像被热吐司融化的奶油的感觉吧,这就是我看到商店后的感觉——只不过要更强烈些。”
?“要知道,男人,可不会像商店一样爱你护你,遇见不合适的男人,也不能7天退货,把他换成漂亮的羊绒衫。”
“商店的味道总是那么美妙,可以燃起你对不曾拥有事物的一丝期望。当指尖划过这些亮眼的新包装袋 ……Oh yes!”
丽贝卡品位脱俗,梦想是做个时尚编辑,同时她也是一个购物狂:面试、失恋、挫折、失业、聚会、上节目……无一不构成她买买买的理由。但这种美丽愿望的满足,仅限于购买片刻的欢愉,账单到来之后,那就是另一番别致又凄惨的景象了——从头到脚被大牌捆绑的丽贝卡,饱受经济困顿的折磨。
她也曾经试图抵抗购物欲望的侵袭,曾站在她喜欢的绿围巾前,告诫自己已经欠了信用卡900美元了,可是最终仍然不能战胜心底的欲望,无视柜姐对她的鄙夷,以10美元、20美元的刷法刷了数张信用卡、还要加上以谎言博取同情骗取男主角的20美元,才勉强买下了围巾,心满意足地去参加面试。
经济陷入这种窘迫困境还要买买买,真是可怜又可悲。然而绿围巾并没有助她入职时尚杂志,却让她阴差阳错地意外应聘成为了《成功理财》杂志的记者。
丽贝卡本身就深陷财务危机,被信用卡公司追着跑,编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欺骗信用卡追债人,而此时她却变成了写专栏教别人理财的记者——这部喜剧电影不遗余力将荒谬的冲突演绎到极致,丝毫不吝惜黑色幽默的表达。
1.被奢侈品充斥的人生,真正拥有的却微乎其微真正拥有一件衣服并不是你把它封存在衣柜中的时候,而是你穿在身上的那一刻——如果买回家后它就被藏在衣柜不见天日,那跟从来没有拥有过并无差别。从这个角度来说,丽贝卡拥有的真的不多。
每一个购物狂几乎都会有一个摇摇欲坠的衣柜,和永远缺一件的衣服。去年买的衣服永远不会记得,甚至别人记得自己都不记得——丽贝卡就是这样的。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说的是“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中,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
举个通俗一点的例子来说“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人在饥饿的时候吃到的第一个包子效用是最高的——它满足了胃的最迫切需求,第二个包子次之,第三个包子次次之,等到吃到第十个包子的时候,恐怕就会恶心想吐了,此时边际效用几乎是负值。
物欲也是如此。人生中第一次最渴望拥有的那件衣服到手的时候,是幸福感最爆棚的时刻,物欲满足以后的第二件就没有第一件来得心动,即使它可能还要更贵一些。再后来的也更不过就是锦上添花,当百件千件衣服堆积如山,柜子里充斥着过多无用之物的时候,面对找不到衣服的困惑、无力偿还信用卡的焦虑,极有可能幸福感(边际效用)已经是负值了。
所以说,买买买也许是所有女人的梦想,可无节制地买买买却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更多一点”幸福。
2.与信用卡共同透支的,是珍贵的诚信和名誉为了获得她想要的东西,为了躲避信用卡追债人,为了掩饰自己是购物狂的疯狂一面,丽贝卡编织了数不清的荒唐谎言:
为了美化自己买绿围巾的原因,她说她要送给她生病的婶婶,谎言将被戳穿时,她又说她的婶婶死了。
为了躲避债务追讨公司的追债人,说自己在医院治疗抑郁;说自己滞留在芬兰(因为她认为没有人会去芬兰调查),说自己会说流利的芬兰语。
为了摆脱追债人,撒谎说追债人是一直纠缠她的前男友。
谎言说得久了,甚至自己都有点信了。然而谎言之所以是谎言,就是终有被戳破的一天。当真相被撕开,被谎言装点美貌的“Liar”,还会风头无两吗?当信用破产,人生还能重新再过一次吗?
3.与金钱一起失去的,差点是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值得的爱人“他们(信用卡公司)说我是非常重要的客人,现在他们给我寄威胁信了”。
丽贝卡最好的朋友苏西是她的房东。在丽贝卡失业又被债务公司追讨时,苏西毅然决然撕了房租支票(免了丽贝卡的房租),同她一起分析账单,帮助她戒除购物瘾,还给她买了好看的裙子让她成为自己的伴娘。
可是虚荣的丽贝卡在仅能赎回一条裙子的时候,选择了那件去录电视节目的装束,放弃了伴娘礼服,伤透了苏西的心。
在直播间,被愚弄的信用卡追债人愤怒地当着所有电视观众的面,揭穿了丽贝卡的谎言,让她无地自容;被蒙在鼓里的卢克(杂志社主编,丽贝卡的爱慕对象)还在为她辩护,却发现自己被欺骗了,卢克觉得自己像是个被丽贝卡玩弄于谎言间的傻瓜。原本为女儿骄傲的丽贝卡的爸妈在电视机前知道了真相,也差点惊掉下巴。
喜剧当然不会拍成苦大仇深的结局,影片的最后丽贝卡痛定思痛,卖掉了自己的私藏的大牌衣物,清偿了债务,找回了友情和爱情,复般地把钱换成了数也数不完的硬币,交还给抓狂的追债人。
当橱窗里精美的衣物冲她招手,她再也不为所动,终于摆脱了物欲的纠缠。
4.拨开诱人的迷雾,价格和价值,你真正想拥有的,究竟是哪个?丽贝卡精致吗?的确。丽贝卡贫穷吗?的确。
丽贝卡的“穷”,很大原因在于她本来出身普通家庭,却试图拥有“过多”超过自己经济承受能力范围的东西。
《奇葩说》第六季第三期,傅首尔的一段话仿佛就是对丽贝卡说的:
“如果身后有人支撑,我觉得那不叫真正的‘精致穷’。今天我真正想讨论的,是那些家境不太好,但是心比天高的年轻人,应该在这个消费主义横行的生活中,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我只是觉得年纪轻轻,需要一些勇气,需要一些定力,也需要一些耐心。如果世界对我们不够好,量步而行、小心翼翼,我觉得也不失为一种抗击方式……对于有些人来说,生活就是奥运会,我们生下来就长在跑道上,一生都要全力奔跑。”
“精致”没有错,“穷”也没有错,如果心比天高的年轻人为了“过度”追求“精致”而变“穷”,就有待商榷了,因为恐怕他(她)们还没有看透价格和使用价值的真正关系:
按照经济学的说法,“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矛盾地同时由供给与需求以及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又不同于“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举个例子,你的第一百条裙子(第一百只口红),使用价值其实已经很低(因为你之前的很多裙子/口红都可以实现和它一样的穿着效用和心理效用),此时裙子/口红的价格不管多低,都已经远远高于它的使用价值了。这样的货币支出,是不是值得再考虑一下下?
5.当有了更为广袤的人生理想,购物的获得感变得可有可无电影中的丽贝卡之所以能够摆脱无节制购物的深渊,很大程度上源于她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有了更为广袤的人生理想。
当她跟卢克共同参加记者会,颇具使命感地向贪婪的经理人抛出犀利问题时,当她在杂志上写作,告知民众不明就里买错理财、犹如买错含绒量极低的羊绒衫一样时,她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职业荣誉感(虽然当时她自己并没有感觉到)——她觉得自己为因不懂投资理财而被商人愚弄的普罗大众伸张了正义。当她的文字幽默犀利、醍醐灌顶、发人深省,自己由此也成为名记的时候,她有了空前绝后的获得感。
当她发现最美的衣服也比不上她跟苏西的友情的时候,当她发现卢克比商场更加可爱的时候,此时的买买买早已不再是证明她存在感的唯一方式。
无独有偶,迪丽热巴、郭京飞主演的《21克拉》,跟《一个购物狂的自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拜金女刘佳音(热巴饰)热衷于钻石、名牌包包,对刷卡购物执着狂热,堪称购物狂魔。但当她发现自己“被小三”了以后,毅然与富豪男友分手,随之破产。为了还债,她变卖了自己的几乎所有奢侈品。在她遇见郭京飞饰演的男主角之后,见识了他的“抠门”和对梦想的执着,原本空虚的她,收获了爱情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从此远离了疯狂购物的深渊。
爱和梦想是一剂良药,当一个人开始珍惜更值得珍惜的人、获得更为温暖的“温暖”、热爱更为自豪的“热爱”,它能救扶的,就不止是灵魂了——还有钱包。
6.适度消费,也不要“矫枉过正”《一个购物狂的自白》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购物狂的异想世界》,觉得耳熟吗?头部时尚博主“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即得名于此。
《一条》上有一个介绍黎贝卡住宅的视频,她的房子有两百多平,仅衣帽间就有二十几平,衣帽间里陈列着几百双鞋,看起来似乎很奢侈?可是,要知道她是一个收入非常高的时尚博主呀!有这样的家也是她工作的一部分,更何况,她的每一样东西,都是靠自己不眠不休的勤劳工作换来的!以她的收入(真的“壕”),这样的“精致”也不至于让她变“穷”。
喜欢卡卡的小编想说的是:喜欢购物、喜欢质优品,对于不同人的意义是绝不相同的。
黎贝卡经常说:“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用自己赚的钱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
购物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追求质优品,并且让自己配得上拥有质优品的生活,是激励一个人不断努力的原始动力之一。
所以,辩证来看,买买买,并不是通向幸福的必由之路。人生中有很多更值得珍惜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诚信、梦想、追求……只有在拥有了掌握幸福的能力的前提下,获得自己喜爱的东西(且不“过度”),才会让自己发自内心地更踏实。
文|@和光掠影
图|百度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推荐文章3:不买东西就算不消费?别太天真了
消费主义永远在。/《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无论世事变化、沧海桑田,有一件事情永远无法改变,那就是消费主义永远缠绕着我们,捆得我们喘不过气,直到丁红的故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让我们稍微喘一口气。
收入中产,却几乎每天吃剩饭、翻垃圾箱、几年不购物、一年生产的塑料垃圾装不满一个咖啡罐,你相信世界上存在着这么一种人吗?
刚从双十一买买买的战场上“厮杀”过来,正在摩拳擦掌备战双十二的我们或许不相信。如果真的有,那这个人一定是疯了。
事实上,世界上还真的存在着这么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不消费主义者。
前段时间,故事FM分享了中国的一个“不消费主义者”丁红的故事。
丁红,39岁,出生在贵州的一个小山村,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存钱,35岁留学新西兰,不租房、不购物,靠着挖野菜、翻垃圾箱,维持自己的“极简生活”。
她的经历在普通人看来,或许太过于不可思议、离经叛道。“不消费主义”这个陌生的词汇,也借由她的经历,弹跳进我们的视线之中。
丁红在菲律宾旅行时的自拍照。
丁红是个勇士,
但还不算是个“不消费主义者”
当今世界,“主义”一词已被滥用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凡是政经文史哲,只要稍微有点东西,就能被冠上“主义”一词。
身处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更受中国人情社会与面子文化的浸染,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完全抵挡住消费主义的诱惑,将自己的生活过得如同武侠电影里的扫地僧一般。
丁红是如何成为一个“不消费主义者”的?
从故事FM和她个人微信公众号“卑贱的人类”中,我们可以瞥见她的“不消费主义生存手册”。
在国内工作时,她连续6年没有租房,整副身家只有一个背包,工作日把背包塞在办公室桌子底下,吃住都在公司。就这样,她省下了租房这一最大的花销。
红姐在美国大峡谷。
吃穿住行上,她也过着乞丐般的生活。
外表上,她素面朝天,几乎从不买新衣服,朋友如果有不要的旧衣服,她就向她们要来穿。靠这种方式,她能穿到很多名牌,有时候“捡”的衣服多了,还能捐一些出去。
吃饭问题就更加简单。朋友、同事、领导,身边的一切人,都能成为她的“饭票”。只要他们出去吃饭,丁红都会问问有没有剩饭剩菜,如果有,就给自己打包回来。
就这样,即便她生活在北京、上海这样高消费的大都市,每月花销却很难超过500块。
到新西兰留学后,她摆脱了人类赞助下的不消费主义生活,转而向大自然寻找馈赠。蘑菇、蒜薹、韭菜、鸡毛菜……这些野菜都能在新西兰的野外采到。
有时候,她还会去翻农场的垃圾箱,新西兰的蔬菜价值十分昂贵,农场只卖品相完整的蔬菜,垃圾箱里琳琅满目,每次去,她都能装回满满几大袋子。
丁红的微博,记录着她的觅食痕迹。/@MANTIS红
如果我们只看到这里,她的种种不消费行为,很可能会被归类为“抠门”。豆瓣抠门小组里的数十万忠实会员,也会纷纷表示不服。
但与后者相比,丁红的不消费行为又有着更加复杂的理念支撑和精神支柱。
那就是“不消费主义”。
不消费主义者,顾名思义,就是反对消费主义、最大程度地避免消费的一群人。他们对于身边的现代生活方式持完全的否定和抵制态度。
他们拾荒、分享物资、不购物,坚决宣传和支持环保,是环保主义者的中坚力量,甚至被认为是最极端的环保主义者。
不消费主义者海德玛丽曾说:对一些人来说,我的存在是一种挑衅;但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我的存在是一个答案。
在丁红对于自己“不消费主义生活”的叙述中,她的快乐、成就感和灵魂上的自由不断从文字中迸发出来,根本不会让人联想到抠门一词。
但如果细究,其实丁红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不消费主义者”。
与其说“不消费”,还不如说,她追求的是高性价比、有意义的消费。
她钟爱美食和全球旅游。在吃住上省下来的钱,丁红用来吃遍京城好吃的餐厅、听喜欢歌手的演唱会。穿着一双拖鞋,她就能走遍N个国家。
丁红的“不消费”,更像是日本三浦展所提出的“第四消费”,即重视共享的消费。
她并没有脱离资本主义为我们打造的“消费社会”,但她所传播的“不消费文化”,却可以让很多带货大V警惕,她的洒脱和坚毅,更让常人无法企及。
当我们彻底脱离消费体系,还剩多少价值?/unsplash
从宝马女孩到拼单名媛,
我们永远摆脱不了消费主义
“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若干年前,在一档相亲节目上,一位女嘉宾对一位热爱骑自行车的无业男嘉宾说出这句话。
“一哭一笑”之间的强烈反差,在点燃网络舆论的同时,仿佛也向世界无情宣告出这届年轻人对于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的极端信仰。
同时期的火爆电视剧《蜗居》,郭海藻和宋思明的婚外情,仿佛也在印证着这种“宝马论”。
两人的婚外情,最后不得善终。/《蜗居》
小四导演紧随其上,2013年,《小时代》上映,电影将上海塑造成一座纸醉金迷、物欲沉沦的魔幻都市。
导演镜头从金钱帝国的塔尖缓缓推向四位带着憧憬、迷茫眼神的女主人公,观众由此想象并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过上有钱人的生活。
《小时代》映射了一代人的精神面貌。
这样的消费憧憬从未离我们而去,只不过在不同时期,演化成不同的表现形式。
《小时代》上映一个月后,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将她“断舍离”的人生观念带给中国的读者。
所谓断舍离,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通过对物品的整理,我们能重新审视物品和自己的关系,整理内心的混沌,走向清明。
在断舍离概念的推动下,极简主义生活方式也慢慢被很多国人普及效仿。
大张伟曾在《生活相对论》这档综艺节目中和一位“极简大师”共同生活,他的家中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只有最简单的柜子和桌椅。他也从不用电子设备,一切生活怎么简单怎么来。
极简主义者的家里,不需要沙发。/《生活相对论》
但在现代人源源不断的欲望面前,这样的极简生活显然没有普适性,结果或许只是助长了很多快时尚品牌的生长。当消费者们穿上优衣库、ZARA的衣服,他们已经拥有了环保和时尚的双重加冕。
在《小时代》上映和《断舍离》国内出版的同一年,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国内泡面销量大跌。有专家认为,这是消费升级、走上新台阶的信号。
2018年,泡面市场回暖,榨菜和二锅头销量上升,又引发公众对于消费是否降级的讨论。
2019年春节期间,一篇文章《26岁,月薪一万,吃不起车厘子》在全网疯传,车厘子自由成为打工人对于物价上涨、工资走低的苦闷调侃。
此后,榴莲、奶茶、口红……我们身边一切能够衡量购买力的小物件,都可以与“自由”组合,变为新的经济衡量标尺。
车厘子自由暂时无法实现,那就先实现奶茶自由吧。/《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越来越多的人乐于承认自己“精致穷”,尽管工资不高、存款贫穷,但还是要维持精致的生活,活得像个真正的中产。
年轻人一方面可以为了喜欢的奢侈品剁手,另一方面又能因为抢到某宝九块九包邮欣喜不已。
消费成为年轻人在ctrl+C和ctrl+V的机械重复。我们推着西西弗斯的购物车,不断向着消费主义的巅峰攀登,在欲望笼罩的穹顶之下,试图寻找到一丁点有关于自己的痕迹。
消费的当下是快乐,消费过后便是无尽的空虚。
疫情之后,复性消费还是复性存钱,似乎成为一个永远无法有定论的话题。
上个月的上海拼单名媛事件,更戳破了我们对于消费主义的最后一丝虚假伪装。
一群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都平平的普通人,通过拼单和购买淘宝展示位,在朋友圈伪装成假名媛和假富二代,以此展示自己并不曾拥有的上流生活。
TVB把拼单名媛写进了电视剧。/《爱·回家之开心速递》
但微博博主@汪有却说:“这是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一次成功嘲讽。”资本家造出一大堆概念围猎我们的钱包,“你背了这个包/去了这个酒店/用了这个精华,你就是独立女性/中产阶级/精致青年。我凭什么要服从你的规则,我为什么不可以解构你的规则。”
想法十分美好,可惜没有进一步形成个什么“主义”。
当年那个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女孩,如今再面对一台宝马的选择,或许已经不屑一顾,毕竟这年头,宝马也不算什么贵重东西了。
那些推崇快时尚、精致穷的都市上班族,或许早已偷偷潜入豆瓣抠门小组,默默学习省钱宝典。
“抠门”人丁兴旺。/豆瓣
拼单名媛和淘宝展示位男孩有没有在茫茫人海中看对眼,互相撕开对方的假面,陷入柏拉图式的爱情海中无法自拔,也未可知。
但无论世事变化、沧海桑田,有一件事情永远无法改变,那就是消费主义永远缠绕着我们,捆得我们喘不过气,直到丁红的故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让我们稍微喘一口气。
消费定义一切,
这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
消费主义害得我们有多惨?不到倾家荡产、露宿街头的那一天,我们或许永远都不知道。
《穿普拉达的女王》里,安妮·海瑟薇从一个时尚小白,一步步成为自如游走于时尚圈的名媛,但交际圈的变动也让她失去了男友和朋友的爱。
消费行为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穿普拉达的女王》
《三十而已》中,柜姐王漫妮为了参加游轮上的船长晚宴,宁愿刷一万八的信用卡去升舱,只为了有一个接触上流社会的机会。
全职太太顾佳为了孩子入学和丈夫的生意,千方百计买到一个几十万的限量款爱马仕铂金包,只为能在富太太圈里抬得起头。
它不仅是包,更是富太圈敲门砖,是武器。/《三十而已》
宫部美雪的小说《火车》中,女主人公彰子因为信用卡负债累累,四处逃亡,最终犯下杀人罪孽,人生如火车一般驶入黑洞。
消费主义就像一条毒蛇,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缠上你,并且让我们自以为获得快乐和自由。
在消费主义的话术中,女人的衣柜里永远缺一件衣服,男人的鞋柜里永远缺一双鞋;千金难买心头爱,万金难买我喜欢;为了喜欢的包包和衣服,刷爆信用卡又如何。
我们时刻处在让·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之中。
在消费社会中,没有所谓的自由平等,我们全都处于消费的奴役之下。“消费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只要你和其他人一样都消费了,你们就看似平等了。
更可悲的是,在《了不起的盖茨比》《最爱女人购物狂》等以往的影视剧中,我们尚且能看到社会对于消费主义的警惕和反思。可如今,年轻人已经完全沉溺在消费主义的染缸里,不再寻求任何突破和反抗。
线下不买,线上也可以买。/《最爱女人购物狂》
豆瓣抠门小组里的那几十万组员,每天用各种稀奇古怪的理由抠门,但他们对于消费主义的反抗,更像是一个春天小姐对高富帅的欲拒还迎。
丁红的不消费主义行为方式,在中国践行也有很大的准入门槛。
你需要有一大堆有钱、有闲的朋友,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旧衣服、剩饭打包给你。你还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抵御外界对你持续不断的消费邀约。
即便这些条件都具备,但你生存的城市或许还没准备好。
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国内菜市场不断被拆迁,你可能根本找不到一家附近的菜市场让你去捡烂菜叶子。租房平台不断暴雷,你想要当沙发客,或许也没地方去。
消费定义着一切,也在被外界的一切定义着。这才是这个残酷世界的真相。我们人类的一生,注定要和消费主义不断纠缠。
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才是缓解现代人焦虑和不安全感的终极药方。
但在各种满减、优惠券的夹击下,要想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又谈何容易呢?
[1]《不消费主义者生存手册:吃剩饭、翻垃圾桶,我就是不购物》故事FM
[2]《寡人的采访文字完整版》丁红
[3]《MANTIS大卸八块【3】Freegans的生活理念》丁红
[4]《从“车厘子自由”到“买买买自由”,是什么样的自由?》南州观察家
[5]《“女人一定要舍得为自己花钱”丨这种消费观把我们害得有多惨?》心理公开课
[6]《“拼单名媛”如一道芒刺,戳穿了消费主义的虚伪》新京书评周刊
[7]《消费降没降,我自己最有发言权》乌头白
[8]《复性消费会锤爆你的蛋》 北戴河桃罐头厂电影修士会
[9]《看了李佳琦的催命直播,我觉得反消费主义就是个笑话》跳海大院
[10
? | 赵皖西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推荐文章4: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推荐文章5:一个购物者的自白
对于我最近两年来疯狂购物的状态突然害怕起来,这让我想起来大学时期看过的一部电影—《一个疯狂购物者的自白》,讲的就是女主角因为疯狂购物,刷爆信用卡,然后误打误撞进入男主角的公司,两人相知相识相恋,产生误会又和好,最后女主角卖掉自己积攒的奢侈品,最后戒掉了自己疯狂购物的习惯的故事。
联想到自己,我这也是一种病态么?每天一有时间,就逛各种电商app,看到好看的,好吃的,家用生活品,价格合适就买买买。可以说我家里90%以上的商品都是网购,很多衣服吊牌都没有扯掉,挂在衣柜里也不穿,就感觉供着它也是开心的。很多吃的过了保质期,就直接丢了。买了很多不实用的产品,放在角落里落灰。甚至跟老公吵架,不开心就用买东西来发泄,与其说是发泄,不如说是为自己买东西找的借口。
关键还都是超前消费,各种账单滚雪球似的,越来做多。支付宝花呗、抖音月付,京东白条,通通开通,每个月的工资全部还进去。一年到头,到手的就是各种账单,短信催还款。
亲们,这是不是心理疾病啊,明明意识到问题,但就是戒不掉啊!求支招!
一个购物狂的自白推荐搜索词:
1.一个购物狂的自白免费观看
2.一个购物狂的自白电影完整版
3.一个购物狂的自白观后感
本文标题:一个购物狂的自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